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201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完整版)201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完整版)201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完整版)201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课题等式与方程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1、我会理解方程的含义。

2、我能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重点)

目标

3、我可以根据情境正确列方程。(难点)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2 分钟):

5x +4x= 8y-y= 7x +7x+ 6x= 7a ×a= 15x+6x= 5b+4b-9b=

二、新课先知( 10 分钟)

1、看图写等式:

注意:

左右两边相等的式

子叫做()

2、我会写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自学检测( 3 分钟)

认识新朋友,并把你认为最关键的两个词圈出来:

像 x+50=100,x+x=1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四、分层训练( 10 分钟)

1、观察、思考并讨论,并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填入下图:

我发现:

()一定是

(),但()不

一定是()。

2、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哪些知识也有类似的关系?请举例?

五、扩展延伸,当堂检测。( 12 分钟)

(一)、判断:如果它是等式请画△;方程请画□。

36-7=29() 6+x=14 () 60+23 >70() 8+x ()50÷2=25()x+4<14() 5Y=40() y-28=35 ()(二)、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2、方程一定是等式。( )

3、1.5+X 是方程。( )

4、等式一定是方程。( )

(三)、

(四)、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 、“解方程”的含义

学习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重点)目标

3、理解由具体的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的过程(难点)

导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2 分钟):

判断:如果它是等式请画△;方程请画□

6+x=14 36-7=29 60+23 ≠70 8+x

50 ÷ 2=25 x+4<14 y-28=35 5y=40

二、新课先知( 10 分钟)

1、看图填空。

20○2020+()○ 20+()

x ○50x +()○50+()

50+a ○ 50+a50+a-()○ 50+a-()

2、小组讨论:第一竖排和第二竖排的式子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

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等式的性质:

4、试一试: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x 25 60 x 18 48

○□

x 25 25 60 ○□x 18 18 48

三自学检测:(10 分钟)

1、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

2、试一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X+75=105x-23=52

四、分层训练:(12 分钟)

1、在括号里找出方程的解,并在下面划横线。

(1) x+22=78(x=100,x=56)

(2) x-2.5 = 2.5 (x=0, x =5)

2、解方程。

76+x=105x-6.4=0.4

3、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2 分钟)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学习

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重点)

目标

2、能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导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2 分钟):

说一说等式的性质是什么,用等式的性质如何下列解方程.

9+x=24y-17=43

二、自主探究活动( 10 分钟)

1、看图填空。

x ○202x ○20×()

3x○ 603x÷3○60÷()

2、小组讨论: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有

什么共同的地方?

3、等式两边可以同时除以0 吗?为什么?

4、等式的性质 2:

5、试一试: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x 6 18 0 . 7 x 3 . 5

x 6 6 18 ○□0.7 x 0.7 3.5 ○□三、巩固提高( 8 分钟)

花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右图),求试验田的宽。(先说数量关系,再试着列方程解方程)

四、分层训练:(15 分钟)

1、解方程。

①12x=96 ②x÷40= 14 ③x÷2.5 = 5

2、

3、列方程求表中未知数的值。

物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墨水x

元/ 瓶12 瓶31.2 元

钢笔9.6 元/ 支Y 支48 元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经历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目标重点: 1、能根据题意正确地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难点)

2、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5 分钟):

1、等式有怎样的性质?

2、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x-970=270x÷0.8=1.25

二、自主探究活动( 12 分钟)

学习例 7

(学习要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1、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根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试着写出数量之

间的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3、小组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提高( 6 分钟)

一头蓝鲸重 165 吨,大约是一头非洲象的33 倍。这头非洲大象约重多少吨?(先把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的体重× 33=()的体重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当堂检测。(12 分钟)

1、根据题意写出数量关系式。

小红的身高比小明矮0.17 米

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1.2 倍

2、钢琴的黑键有36 个,比白键少 16 个。白键有多少个?

数量关系:

3、中华人民共护国国旗的长应是宽的 1.5 倍。一面国旗长144 厘米,宽应是多少厘米?

数量关系:

五、课堂小结( 3 分钟)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课题课型

学习目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经历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ax± b=c 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重点: 1、能根据题意正确地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难点)

3、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二、回顾旧知(7 分钟):

1、解方程。

1.8 +7x=3.9 5x -8.3 = 10.7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张大伯家果园有桃树 x 棵,梨树比桃树的 3 倍还多 15 棵,梨树有()棵。

(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 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 4 倍少80 尾。放养鳊鱼()尾。

二、自主探究活动( 10 分钟)

学习例 8

(学习要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1、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根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试着写出数量

之间的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3、小组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提高( 6 分钟)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大约 36 千米,比香港青马大桥的 16 倍还多 0.8 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大桥长度×16+0.8= ()大桥长度

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扩展延伸,当堂检测。( 12 分钟)

1、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 千米,比猫的最快速度的 2 倍还多 20 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数量关系:

2、求 x 的值。

( 1)三角形的面积是0.39 平方米(2)

3、

每瓶墨水多少元?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课题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经历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 ax±bx=c、

ax±b×c=d 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习

2、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目标

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画出“线段图”分析行程中的等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7 分钟):

解方程。

2x+ 3x=6018×2+3x=60

二、自主探究活动( 15 分钟)

自主探究一:学习例8

1、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填写完整吗?

2、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3、你会用“把得数带入原题”的方法检验吗?

检验:( 1)()+()=()

(2)()+()=()

三,自学检测:学习例9

1、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3、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当堂检测:( 13 分钟)

1、

2、两艘轮船从一个码头往相反方向开出, 8 小时后两船相距 400 千米。甲船的速度是 26 千米 / 小时,乙船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 小时?

3、东东和明明在一个长为 400 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东东每秒跑 4.5 米,明明每秒跑 5.5 米,经过多少秒两人第一次相遇?

整理与练习

课题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通过整理,我能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

学习

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重点)

目标

2、通过练习,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知识点(10 分钟):

(学习要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本单元,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出一道类型题。

二、巩固练习,合作交流(20 分钟 )

1、如果它是等式请画△;方程请画□

X+2.4=5 15 ÷b 3x+4x=28 6n<3.6

90-a=40 4y=35 4.9-3.7=1.2 2a-5a=3

2、解方程。

0.6+x=2.7x-35=95180+6x=330

27x+31x=1453×1.5+2x=11.5

3、世界人均土地面积大约是 2.34 公顷,相当于我国人均土地面积的 3 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4、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 2240 元,画册的印刷费是 3.6 元 / 本,其余费用是800 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5、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 3 倍,每秒大约比运动员多跑20 米。优秀短跑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猎豹呢?

三、能力提升,扩展延伸。( 5 分钟)

小明收集的邮票数是小红的 4 倍,如果小明送给小红 9 枚,那么两人的邮票数就相等了。小明和小红原来各有邮票多少枚?

四、课堂小结( 2 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折线统计图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

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学习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目标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

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 分钟)

你知道你的身高吗?

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呢?

张小楠把自己 6-12 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活动( 10 分钟)

1、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点的位置与身高的高矮有什么关系?

纵轴最下面的一段没画成实的直线段,这是为什么?

三,自学检测、如果把折线统计图与前面的统计表进行比较,你觉得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

四,分层训练( 20 分钟)

1.一位病人某天 7-23 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如下图:

( 1)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5 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

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习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目标

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 分钟)

折线统计图

描点→连线→标数据

数据、时间、题目、

分析数据:变化趋势、

二、自主探究活动( 15 分钟)

独立完成课本 23 页内容。

三、认识新知:(3 分钟)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还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四、运用新知,扩展延伸(15 分钟)

下面是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的记录。

( 1)这两架飞机各飞行了多少秒?哪一架飞机飞行的时间长一些?

(2)起飞后第 10 秒甲飞机的高度是多少米?乙飞机呢?

(3)第几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

2、小明在装满水的玻璃瓶口放上风信子,每两天观察一次,测量芽和根

的长度,并将结果制成下图:

小明第几天开始看到根,第几天看到芽的?

五、课堂小结( 5 分钟)

1.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还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2.描点→连线→标出数据

课题因数与倍数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重点)学习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重难点)

目标

导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活动(10 分钟)

自主探究一:

(学习要求:学习课本30 页例 1、例 2——尝试解答以下问题)

1、6×2=12,( ) 是()的因数, ( ) 也是()的因数。 ( ) 是()的倍数, ( ) 也是()的倍数。

2、36 的因数有(); 16 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自主探究二:

(学习要求:学习课本31 页例 3——尝试解答以下问题)

1、3 的倍数有()。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

二、合作交流、认识新知(10 分钟)

1、小组讨论:(1)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什么?

( 2)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什么?

2、关于因数、倍数的学习,你认为哪些方面重要,请写出 3 点:

三、扩展延伸,当堂检测。( 15 分钟)

填表

因数倍数

10 4

17 7

28 5

3210

四,分层训练

1.、判断

( 1) 36÷9 = 4 ,所以 36 是倍数, 9 是因数。()

( 2) 12 的倍数只有24,36, 48。()

(3)57 是 3 的倍数。( )

(4)1 是 1 ,2,3,··· 的因数。( )

( 5)在13÷4=31 中, 13 是 4 的倍数。()

( 6)因为 3×6=18,所以 18 是倍数, 3 和 6 是因数。()

(7) 6 既是 6 的因数,也是 6 的倍数。()

( 8) 9 的因数只有 3、6、9。()

2、一个数既是 12 的因数,又是 12 的倍数,这个数是()

3、把下列的数分类 1 2 3 4 56 8 91012

15 16 18 20 24 30 36 60

36 的因数60的因数

五,课堂小结( 5 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全册

七下数学全册导学案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 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 (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2.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3 21O D C B A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 _O _D _C _B _A

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课型:探究课 集体备课成员:贺如春徐诗莲郑金翠主备人:郑金翠 一、学习目标: 1、我会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我能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学习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合作交流 1、课文第3页的例1. 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2、课文第4页的例2. (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分组讨论) (2)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四、达标检测 1、轴对称图形一定有对称轴,而且至少有条对称轴,常见的有:、、 、、、 、。 2、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梯三角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 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圆和圆环有条对称轴。 3、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的图形能够 重合,就说这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图形的。 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旋转 课型:探究课 集体备课成员:贺如春徐诗莲郑金翠主备人:郑金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2.我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3.我能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 1.课文第5页例题3的钟面。 ⑴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以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 2)学生自学例题 (1) O D C B A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套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套 导学1 5.1.1 相交线 一、 学习目标:1认识相交线所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二、 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P2和P3并做下列练习 1、已知: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共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3个 2、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若∠1=0 40,则∠2等于 ( ) A 0 50 B 0 60 C 0 140 D 0 160 3、平面上三条不同的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对顶角的对数是( ) A 4对 B5对 C 6对 D7对 4、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若∠AOD+∠BOC=2600 ,则∠BOD 的度数是( ) A 700 B600 C500 D1300

C D 三、 合作学习 1、 有两个角,若第一个角割去它的 31后与第二个角互余,若第一个角补上它的3 2 后与第二个角互补,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2、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0,∠1—∠2=500 ,求出∠AOC 和∠BOC 的度数。 C 四、 拓展提高 如图,∠AOB 和∠BOD 为对顶角,OE 平分∠AOD ,OF 平分∠BOC ,试问:OE 、OF 在一条直 线吗?说说你的理由。 E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导学2 5.1.2 垂线(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垂线的概念。 2、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垂直用符号____来表示,读作____,如直线AB垂直CD,就记作____。 2、举出日常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合作学习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出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一条直线的垂线有____条。 2、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性质1)。 四、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练习题 O,O E⊥AB,已知∠BOD=45,求∠COE的度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5.3.2命题、定理、证明 学习目标: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习重点: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习难点: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一、学前准备:(预习案) 补角的性质: 余角的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 垂线的性质: 平行公理的推论: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二、自主探究:(探究案) 练习: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对事情作了判断的语句是否正确?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李明明;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 8、若a2=b2,则a=b。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题设(条件)结论 命题一般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如命题:熊猫没有翅膀。改写为:如果这个动物是熊猫,那么它就没有翅膀。 注意: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 练习: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对顶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两平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2; 5、同平行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等角的补角相等;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18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

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垂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命题、定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实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3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有序数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word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教学案大全.DOC 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复备人: 课型: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姓名: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看图并回答。 (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 (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3.P35例题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 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 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 ⑤给水池抹水泥 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3.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 三、过关检测 1.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2)学生自学例题

O D C B A 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5.1.2垂线(1)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学习难点】: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1=90°,那么∠2、∠3、∠4的度数 3.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一)垂直定义 1.出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 的位置变化 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结论: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_____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_____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_____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角,都_____。 2.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角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_____”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 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4.垂直应用: ∵∠AOD=90°() ∴AB ⊥CD () ∵AB ⊥CD () ∴∠AOD=90°() 找一找:在你身边,你还能发现“垂直”吗? 5.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b b a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共133页)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 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 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 (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 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2.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3 21O D C B A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 _O _D _C _B _A

最新人教版2020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2020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学会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二、自主探究 1.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2.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 请你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4.根据教材第2页例2,小组合作操作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5. 汇报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总结:例1: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例2: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达标 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从()面看从()面看 从()面看 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根据下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3. 课本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学习评价】 5.1.2 观察物体练习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学会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完整word版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导学案学科:数学(华东师大版)年级:七年级(下)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第1页共48页第6章一元一次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预习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416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算术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 64人,就是全体师生416人,可得(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5.1.1 观察物体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学会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二、自主探究 1.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2.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 请你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4.根据教材第2页例2,小组合作操作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5. 汇报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总结:例1: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例2: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达标 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从()面看从()面看 从()面看 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根据下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3. 课本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最新人教新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导学1 5.1.1 相交线 一、 学习目标:1认识相交线所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二、 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P2和P3并做下列练习 1、已知: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共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3个 2、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若∠1=0 40,则∠2等于 ( ) A 0 50 B 0 60 C 0140 D 0 160 3、平面上三条不同的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对顶角的对数是( ) A 4对 B5对 C 6对 D7对 4、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若∠AOD+∠BOC=2600 ,则∠BOD 的度数是( ) A 700 B600 C500 D1300

C D 三、 合作学习 1、 有两个角,若第一个角割去它的 31后与第二个角互余,若第一个角补上它的3 2 后与第二个角互补,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2、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0,∠1—∠2=500,求出∠AOC 和∠BOC 的度数。 C 四、 拓展提高 如图,∠AOB 和∠BOD 为对顶角,OE 平分∠AOD ,OF 平分∠BOC ,试问:OE 、OF 在一条直 线吗?说说你的理由。 E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导学2 5.1.2 垂线(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垂线的概念。 2、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垂直用符号____来表示,读作____,如直线AB垂直CD,就记作____。 2、举出日常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合作学习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出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一条直线的垂线有____条。 2、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性质1)。 四、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练习题 O,O E⊥AB,已知∠BOD=45,求∠COE的度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找次品 学习内容:教材练习二十六3--7题。 学习目标: 我能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能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 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 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中、八 课前 复习 小明和爸爸现在年龄的和是34岁,3年后爸爸比小明大 24岁。今年小明和爸爸各多少岁? 有5袋盐,其中4袋每袋500克,另一袋不是500克,但不知道比500克重还是轻.你如何用天平称出来?请写出过程。 妈妈买了500克毛线,其中有一卷不足50克,如果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那卷次品? 课中 基本练习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十六第5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第6题。 完成练习二十六第7题。 拓展提升 小组合作完成137页“你知道吗?” 三、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 第八单元总复习 因数和倍数 复习内容:教材第138页1、2题,练习二十七第1、2 题。 复习目标: 我能掌握质数与合数、公因数、公倍数、互质数等重要 的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我会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倍数的方法。 我能认真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复习过程: 、til 、八 课前

知识梳理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自然数中,叫做偶数,叫奇数。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只有和两个因数;合数1和还有别的因数。 既不是,也不是。 二、自主复习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 一、检查课前学习 二、基本练习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87195204630 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下面的数,哪些是合数?说一 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3157657883 判断 ①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②两个不同的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七下数学全册导学案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 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 (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 _O _D _C _B _A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作者:————————————————————————————————日期:

2018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

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 课题:5.1.1 相交线 (1) 课题:5.1.2 垂线 (3) 课题: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 课题:5.2.1 平行线 (8) 课题:5.2.2 平行线的判定 (10) 课题:5.3.1 平行线的性质 (12)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 (14) 课题:5.3.2命题、定理 (17) 课题:5.4平移 (19) 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 (21) 第六章实数 (23) 课题:6.1平方根(第1课时) (23) 课题:6.1平方根(第2课时) (26) 课题:6.1平方根(第3课时) (28) 课题:6.2立方根(第1课时) (30) 课题:6.2立方根(第2课时) (33) 课题:6.3 实数(第1课时) (35) 课题:6.3 实数(第2课时) (38) 课题:实数复习(一) (40) 课题:实数复习(二) (42)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44) 课题:7.1.1 有序数对 (44) 课题: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47) 课题:7.1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课 (49) 课题: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51)

课题:7.2.2用坐标表示平移 (53) 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全章复习 (55)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57) 课题: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57) 课题:8.2.1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法) (60) 课题:8.2.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法2) (63) 课题:8.2.3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法1) (65) 课题:8.2.4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法2) (67) 课题:8.3.1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69) 课题:8.3.2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 (71) 课题:8.3.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 (73) 课题:8.4.1三元一次方程组 (75)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7) 课题: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77) 课题:9.1.2不等式的性质 (80) 课题: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82) 课题: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85) 课题: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87) 章末复习 (89)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95) 课题:10.1 统计调查(第1课时) (95) 课题:10.1 统计调查(第2课时) (96) 课题:10.2 直方图(第1课时) (98) 课题:10.2 直方图(第2课时) (99)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1.1《同底数幂的乘方》 课时:第 1 课时 姓名 班级 组别 编号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1在已有幂的基础知识之上,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 2.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基本运算; 3.在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观察、概括 与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温故知新(认真预习课本P1-4,预习后将确定的答案用钢笔写上,不确定的答案用铅笔写上,有疑难的用红笔标注,上课前检查) 1. a n 的底数是 ,指数是 ; (-2)3的底数是 ,指数是 ; (-2)4与-24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3与-23呢? 2.预习阅读课本P2问题情景问题,并认真思考; 3. 预习完成课本P 2“做一做”,并尝试解答; 4. 预习完成课本P2“议一议”,并尝试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 不变,指数 . 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 a m ·a n =__ __(m 、n 都是正整数) 5. 预习课本P3例1、“想一想”、例2,并尝试解答. 二、情景探索、交流展示 1.自主学习,完成课本P2的“做一做”,并与同学交流回答问题: 计算下列各式(提示:利用乘方的意义计算): ⑴103×102=(10×10×10) ×( )=10( ) ⑵105×108 =( ) ×( )=10( ) (3)10m ×10n =( ) ×( )=10( ); (4)a 2·a 5= ( ) ×( )=a( ); 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m ×2n = ;(-3)m ×(-3)n =__ __; (2 1 )m ×(2 1)n =__ __; 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和法则 (1)公式:a m ·a n =_ ___(m 、n 都是正整数) (2)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 , . 2. 自主学习、精讲点拨: 认真学习课本P3例1,并完成下列计算: (1)(-3)7×(-3)3 (2) ( 32)5×(3 2 ) (3) -b 3·b n (4) y m ·y m+1. 3.应用拓展:完成课本P3的“想一想”,并与同学交流回答问题例2: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观察物体(三)》教学计划4第1课时观察物体15第2课时观察物体27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计划9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10第2课时因数和倍数212第3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14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16第5课时质数和合数18第6课时整理与复习20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计划22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23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25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7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29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30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1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33第8课时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34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5第10课时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36第11课时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37第12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38第1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理与复习39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计划40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1)41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43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4第4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45第5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1)47第6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2)49第7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3)51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1)53第9课时分数基本性质(2)54第10课时最大公因数56第11课时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8第12课时约分60第13课

时求最大公因数和约分的练习课62第14课时最小公倍数63第15课时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64第16课时通分66第17课时通分练习课68第18课时分数和小数互化70第19课时分数和小数互化练习课72第20课时整理和复习74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 (三)》教学计划76第1课时旋转(1)77第2课时旋转(2)79第3课时旋转(3)81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练习课83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计划85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86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88第3课时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90第4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92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94第6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96第7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98第8课时喝牛奶问题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99第9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和复习101打电话103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计划104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05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07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计划109第1课时“找次品”问题110第2课时“找次品”问题练习课112第九单元总复习114第1课时复习因数和倍数114第2课时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16第3课时分数的加法与减法118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120第5课时统计122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