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节 全球环境问题

第四节 全球环境问题

第四节 全球环境问题
第四节 全球环境问题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演变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环境问题的演变

从人类开始诞生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环境问题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十分突出,有意识地改造环境极弱,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未超出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对环境尚未造成危害后果。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范围越练越广,与此同时相应地发生了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盲目开采现象,在局部也发生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和沙漠化的环境问题,但问题并不突出。那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商品交换和手工业的中心,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活环境污染问题。如中国古城西安,公元582-904年隋唐在此建都300多年,人口稠密,生活污水排水量大而造成明显的地下水污染。据历史记载,宋时(公元1104年),西安“城内泉咸苦,民不堪食”,乃将龙首渠水“引注入城,给民汲饮”。

2.环境问题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社会以后至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以前,人类开始开垦荒地、放牧牲畜,同时向环境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逐渐增多,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一是人类为获取丰富的食物而在人类居住区周围大量开垦土地,破坏天然植被,导致森林被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局面,使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在这一时期城市生活环境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开始出现。

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在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部门增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逐步增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污染主要是一些工业城市和工矿区的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这一阶段的初期,能源主要是煤炭,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水体污染则主要是由矿山冶炼、制碱工业引起的。到了后期,能源除煤炭以外又增加了石油,且石油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一方面煤炭污染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引起的污染,大气中氮氧化合物含量增加,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同时,有机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环境问题更具有社会普遍性和严重性。各种污染物质或通过食物链进

入人体,或在特定气候条件下造成危害,最终损害人体健康,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总之,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突出且逐步恶化。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骨痛病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一系列严重的公害事件。从次,人类面临进入一个环境问题的高发期。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1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世界上相继发生环境污染公害事件,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的浪潮。但这一时期,人们对环境问题还多是就事论事而已。直到1962年,作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污染而带来的生态危机,才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人类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联系在一起认识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突破和飞跃。

人类高度关注的原因:

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刚进入20世纪时世界人口为16亿,到1950年增至25亿;1950—1968年,仅18年就由25亿增加到35亿;1968—1980年,由35亿增至45亿只用了12年。1900年拥有7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世界有299座,到1951年迅速增至879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约有69座。

其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19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10亿吨煤当量,至1950年就猛增至25亿吨煤当量,到1956年石油的消费量也猛增至6亿吨,又增加了新污染。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大的工业地带,而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是必然的。

这个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已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也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从此,人类开始把环境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发达国家率先制定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次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其特征是环境污染伴随着大范围生态破坏。这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1984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988年1月,美国内河(俄亥俄州)出现的特大油泄漏事故等。在1979—1986年间这类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就发生了10多起。这些全球性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都普遍对此表示不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第二次浪潮与第一次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浪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这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

其二,危害后果不同。前次浪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浪潮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例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受害面积达40平方公里,据估计,死亡人数在0.6万~1万人,受害人数为10万~20万人之间,其中有许多人双目失明,或终生残废。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从污染源看,第一次浪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污染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第二次浪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过去的环境问题发生的地点遍及世界各地,但其影响的范围、危害的对象或产生的后果主要都集中于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而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物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全球环境问题现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来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综合整治。

(3)社会化过去,关心环境问题的人主要是科技界尤其是环境科学界、生态学界、医学界以及有关地区的居民。而当代环境问题已是全球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伦理等领域。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参与,这使环境问题同和平和发展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随着环境问题的El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目前环境问题的政治化主要表现为:

①在宪法和国家计划中都有环境保护的内容。

②政党的“绿化”。

③环境外交日益频繁。许多国际组织也相当关注环境问题。各种高层次、大规模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的数量越来越多。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创下了联合国历史的新纪录,被公认为环境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总之目前环境问题成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的国家大事,成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的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一)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期而广泛的不利影响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主要的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问题,这些问题及其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类大量使用矿石燃料并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1)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作物、饲养家畜和处臵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导致温室效应的这一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2)主要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2O)、甲(CH4 )、臭氧(O3)、氧化亚氮(N2O)、氟氯烃类(CFCs)。

主要的还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其中二氧化碳的作用占70%以上。

3)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因素

(1)二氧化碳

CO2的浓度变化是工业革命以后大气组成变化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矿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2)甲烷

CH4在大气中的浓度1985年监测结果为 1.65ppm(1650μL/m3),古代大气中的浓度只有0.77ppm,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进一百年来甲烷浓度则上升了一倍多。 CH4吸收波长为7700nm 的红外辐射,将辐射转化为热量,影响地表温度。

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CO2高300倍。

表5-3 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

引自刘静玲主编《环境污染与控制》

(3)氧化亚氮

N2O 是低层大气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寿命大约为120年。

天然源:土壤中的硝酸盐经细菌的脱氮作用而生成。

人为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燃烧过程。

(4)氟里昂及替代物

氟里昂是一类含氟、氯烃化合物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CFC-11(CFCl3)、CFC-12(CF2Cl2)。

科学证实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因素。许多氟里昂替代物破坏臭氧层的能力虽然明显减小,但却具有显著的全球增温能力。

(5)六氟化硫

全氟代甲烷(CF4 CF3 CF3)和六氟化硫(SF6)在大气中的寿命一般超过千年,同时具有极强的红外辐射吸收能力,其中SF6 在1997年京都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上被列入受控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

(6)臭氧

存在于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臭氧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臭氧浓度的变化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均有影响。

(7)颗粒物

大气中的颗粒物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气候:

a)颗粒物的光散射和光吸收作用产生的直接效应。

b)参加成云过程影响云量、云的反照率和云的大气寿命,造成间接效应。

c)对流层中直径在0.1~2μm之间的颗粒物能有效地反射入射的太阳辐射,而对地球的红外辐射没有作用。

d)硫酸盐气溶胶增加,由于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则会导致地面降温。

e)碳黑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f)强迫辐射:是指由于大气中某种因素(如温室气体的浓度、气溶胶水平等)的改变引起对流层顶向下的净辐射通量的变化(单位为W/m2)。

4)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过去100年间发生的变化。气候变化一般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①气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2~0.5℃。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②海平面,上升了10~25cm,地表温度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两极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据我国水利专家预测,2050年上海海平面将上升50-70厘米,这意味着上海目前按“千年一遇”建成的防汛墙如果维持现在的高度一直不变,届时将降格为“百年一遇”。造成上海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抽取大量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和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③降雨量,全球陆地降雨量增加了1%。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影响大致有如下方面:

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②对水资源的影响

③对森林的影响

④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⑤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目前仍有人对温室效应提出质疑,但由于CO2等气体的浓度增长是客观事实,其影响也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1992年6月,有154个国家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17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聚集在日本京都,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一个世界世的协议,希望共同采取一致的行动,控制CO2的排放量以及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其他成员国共同努力,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少至少一半的目标。

控制地球变暖的措施包括节约矿物能源,加强绿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也逐步增多,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务还很艰巨。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在地面上空大气平流层上部25km左右,是一层非常稀薄但却集中了地球上90%臭氧的气体层,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对地球的生命具有两种作用:一是能阻止过量紫外线的太阳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通常可过滤掉70-90%紫外线,从而保护人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免遭过量的伤害;二是臭氧与二氧化碳一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对地球的气温起调节作用,臭氧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地球气候。

2)臭氧洞

但近几十年来,臭氧层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84年,英国的科学家偶然发现,南极上空出

现了一个臭氧层“空洞”,这个“空洞”的面积相当于美国大陆,并且面积逐年在扩大。而且,这里的臭氧损耗严重,局部空间已损耗了90%。南极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震惊。

1986年,国际北极探险队宣布,他们又在北极上空发现了一个面积相当于格陵兰岛那样大的臭氧空洞。此后,科学家们对1988年~1989年冬天由14架飞越北极上空的飞机所测得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北极上空9~12英里处的臭氧损耗率为35%。

近几年,我国气象学家在研究1977~1991年间的气象资料时发现,原来,我国西藏高原上空也有一个臭氧空洞。它的中心位臵约在拉萨偏北。每年6~10月,这里的大气臭氧比正常值低11%。臭氧层受到破坏之后,大量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直射到地球上,给地球生物带来严重危害。具体表现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对材料的影响;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3)消耗臭氧层物质

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空120米处得到的数据证实了臭氧层破坏是人类所为的推断。科学家研究了被包裹在极地冰原中的各时期大气成分,发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大气中都不含有对同温臭氧层起破坏作用的气体。

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的化合物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即氟里昂(CFCs )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氟利昂被广泛用作致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大量氟利昂等臭氧层损耗物质,会在大气中停留大约10年,最终上升到平流层。在平流层中,氟里昂和哈龙分子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原子态氯和溴,这种氯和溴的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

有人分析,南极大陆上空大气在冬季非常寒冷,形成很多冰粒物质,在这些物质表面的反应使氟利昂极易释放出氯原子,致使在春季大气中出现一大批活泼的氯原子。因此,南极大陆上空春季臭氧含量大量减少。由于平流层空气很少有上下对流,没有雨雪的冲洗,污染物可以在平流层停留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的破坏很大。

当更多的太阳光到达南极后,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南极旋涡逐渐消失,南极地区臭氧浓度极低的空气传输到地球的其它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造成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下降。

4)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第一,臭氧的减少会使皮肤癌和角膜炎疾病患者增加。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减少l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将增加20%。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引起人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如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据分析,如果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一0.8%,由此引发的眼睛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000—15000人。

第二,造成农作物减产。臭氧它能把对生物具有极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200~300mm)吸收掉,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过量的紫外线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

第三,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臭氧层的减薄还会引起地面光化学反应加剧,使对流层臭氧浓度增高、光化学烟雾污染加重。臭氧也能吸收部分的红外线,使大气层加热。结果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光化学大气污染。

为了保护臭氧层,1985年,国际社会拟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许多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于1989年1月1日生效。该议定书对氯氟碳物质提出了停止生产、使用和控制的具体时间表。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经过20年的努力,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目前已发展到189个,受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多达96种并有了相应的淘汰时间表。根据缔约方达成的协议,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将于204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淘汰。

中国政府已加入1985年签署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年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积极参与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

3.酸雨

通常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有“空中死神”之称,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区。

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水生系统的危害;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对人体的影响;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能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还会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

产生酸雨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来自含硫的煤和石油的燃烧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高空转移过程中,与水蒸汽发生作用形成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到地面。除了人为因素以外,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等也是产生酸雨的重要原因。酸雨同时是在长距离迁移中形成的,发生酸雨的地区可能距离污染物发生源数千公里之遥,因此酸雨问题已是一种国际性问题。

60年代发现于欧美的酸雨,进入80年代以后,酸雨发生的频率更高,危害更大,并打破国界扩展到世界范围,欧洲、北美和东亚是酸雨危害严重的区域。从1950年到1990年全球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约1倍,目前已超过1.5亿吨/年。全球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接近1亿吨/年。

在各国中,美国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都是最多的。近年也袭击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现在世界酸雨主要集中于三个地区:欧洲、北美和中国华中、西南和华东沿海地区。世界酸雨的影响和危害呈逐渐发展的趋势。

中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在能源消耗中占了70%,因而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煤造成的。我国生产的煤炭,平均含硫份约为1.1%。由于一直未加以严格控制,致使我国在工业化水平还不算高的现在就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达1800多万吨。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不断扩大,已从80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大部分城市和乡村,并向北方发展。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

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共同拟定了《京都议定书》,而正是全球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拒绝在上面签字。

4.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三个层次,即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丢失涉及物种灭绝和物种消失两个基本概念。物种灭绝是指某一个物种在整个地球上的丢失;物种消失是指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区丢失,而在个别地区仍有存活。物种消失可以恢复,但物种灭绝不能恢复,从而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就不断地有物种的产生和灭绝。物种的灭绝有自然灭绝和人为灭绝两种过程。前者是一个以地质年代计算的缓慢过程;后者是伴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产生的,特别是当今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和规模。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强度增大,人为物种灭绝的速率和受灭绝威胁的物种数量大为增加。2004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在泰国举行的世界环保大会上公布了的《濒危物种名单》显示,已知濒危物种高达15589种(动物7266种、植物/苔藓8323种),在巴西、印尼、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濒危物种最多。目前世界上1/8的鸟类、1/4的哺乳动物、1/3的两栖动物、1/5的鲨鱼、半数淡水龟面临灭绝。

根据2003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红色目录,中国有422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这其中包括81种哺乳动物,75种鸟类,46种鱼类,31种爬行动物和184种植物。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森林中的物种众多,特别是热带森林。森林砍伐后,原来森林中的物种几乎全部被毁灭;②草地的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地的过度放牧和开垦的直接影响是使大量的原生植物遭到破坏,而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的荒漠化和盐碱化会导致更多的野生物种灭绝;③滥捕乱杀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所有的濒危、渐危和罕见的脊椎动物中,大约37%是由于人类滥捕乱杀而造成的。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特别是食物,是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所取代的。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服务功能”。由此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濒危物种,对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热点。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残酷现实及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已使人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1992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和135个国家、地区在公约上签字。表明全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已达成了广泛共识,并成为全球的联合行动。

我国已制订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衍基地,我国也已颁布了保护野生生物的有关法规。

5.淡水资源污染

全球人均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可获得的水资源却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000m2的国家有40个,人口比例占12%。据专家估计,从21世纪开始,世界上将有1/4的地方长期缺水。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不当,使河流、湖泊、地下水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在农业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由于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了严重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有80%~90%的疾病和1/3以上的死亡都是与受细菌或化学污染的水有关。

6.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是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海洋污染主要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广泛的沿岸海域:据估计,输入海洋的污染物,有40%是通过河流输入的,30%是由空气输入的,海运和海上倾倒各占l0%左右。

在人为造成的海洋污染中,以海洋石油污染最为引人瞩目。目前,世界上60%的石油是经海上运输的。石油运输过程中,特别是大型油轮的事故性泄漏,都使相当数量的石油进入海洋环境。例如,1999年12月,在马耳他注册的“埃里卡”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海域因遭遇风暴而断裂沉没。2万多吨重油泻入海中,导致该地区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受到污染,引发严重生态灾难,约7.5万只海鸟死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00万吨到1000万吨,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吨到200万吨,其中1/3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地中海已经成了世界上最脏的海,每平方公里海面就有500公升焦油。

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一系列的有害影响。如石油在海洋表面形成的油膜降低了藻类光合作用的效率,使海洋的产氧量减少;海面浮油对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等的生理和繁殖会产生毒害作用;油轮失事泄漏的大量原油会对海鸟产生严重伤害,每年都有数以10万计的海鸟死于石油污染。海洋污染引起浅海或半封闭海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聚集,促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以致发生赤潮。

海水赤潮: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沿海水域富营养化,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的自然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分析

1.特征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遍性、共同性;

二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三是由于上述原因,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2.环境问题的类型

从地理学角度把环境问题分为三类:

地球演化过程中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如火山、地震等;

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资源,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如沙漠化等;

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废物排入环境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由自然力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另一类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

生态环境破坏则是由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造成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如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各种污染物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这些环境问题都是人为作用的结果,虽然每一具体的环境问题都有其各自的人为原因,但从整体来看,人类不适当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贫穷、人口增长速度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都是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污染物的生产模式和高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虽然,这种生产消费模式虽然使一些地方富裕和发达起来,却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贫穷和落后;虽然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却过度地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虽然部分满足了部分人的近期需要,却牺牲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发展到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0%的工业化国家,消耗着世界70%以上的能源和资源。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等全球性生态危机产生的历史原因。因此,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地球环境为代价的。令人担心的是,目前仍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正在走工业化国家过去的这种发展道路。因此,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

②贫穷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造成的。发展的不足迫使许多贫困国家不得不过度开发和廉价出卖自己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其国民收入。而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出口,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限制了发展。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③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二战后60年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旧的、不平等的经济秩序仍然主宰着国际经济关系。这种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南北之间不平等、不合理的资源和污染转移。发展中国家从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原材料出口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这些原材料的生产是以大量消耗或破坏本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

的。但在这些产品的输出价格并没有将其环境成本计算在内。从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品,而在这些工业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输出国控制工业污染的代价。显然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贸易。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环境的另一影响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方面的依赖地位仍没有改变。由于债台高筑,使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以出卖本国宝贵的自然资源来还债。因此,这种不合理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不仅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使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4.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生物种多样性降低、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及退化等大范围的甚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①人为性与长期性当代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在长时间内,在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是主导因素。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类社会又以追求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目的,这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将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问题,旧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又会产生。

②隐蔽性与巨害性诸多重大环境问题是缓慢的累积性灾害现象,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其危害具缓发性和长期性特点。这些问题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当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方可引起注意;问题一旦形成后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并直接威胁全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

③复杂性与加速性重大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强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新旧问题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危害有增加的趋势,且最为集中。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环境问题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过去数百年积累的水平,人类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也愈加明显,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的问题。社会愈发展,致灾因素愈复杂,有害现象也愈多,其强度也愈大,同时也使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更复杂。

④两极性与移动性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也强,发展中国家则因贫穷而面临着环境与发展两大问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占据着世界上的主要财富,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而发展中国家不仅贫困,还要承受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嫁,使本国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这也加深了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的分歧。许多重大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部分国家或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大气运动、河流及海水流动等介质活动影响到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酸雨、臭氧层空洞、赤潮等有害现象的运动或运动形成的结果。

⑤可变性如果人类能控制自身的行为,这些重大环境问题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破坏的生态环境加以治理和保护,全世界联合起来行动,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一定会有所改善。

5.全球环境问题的实质

全球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综合性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是人类谋求经济增长的直接或间接结果。

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表面现象看工农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局部虽有所改善,但总的趋势仍在恶化。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过多地浪费资源、能源,应该进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激增、供应匮乏、资金短缺、发展不足和发展中缺少妥善的坏境规划和正确的环境政策造成的,只能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环境,亦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严重的环境问题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出现了尖锐化的危机状态。这是人类自身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

从伦理学观点看来,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取向问题。环境伦理学家认为,传统伦理观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它主要表现为;集团利己主义、代际利己主义、人类主宰论、粗鄙的物质主义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科学万能论与盲目的乐观主义等等。人类面对的现实只有一个,就是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需要在深层意识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承认人类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承认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起一种既符合人类持续发展的主观需要,又符合生态环境自然客观规律要求的,人与自然平等、和睦、协调、统一、相互尊重的关系。

全球环境问题涉及地球环境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多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全球环境变化的机理,掌握规律,寻找对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前一个星期,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城市污染指数直线上升,环境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从人类开始诞生就存在着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变化,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是环境问题萌芽阶段。这是在工业革命以前,工业生产并不发达,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第二个是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了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第三个是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口的迅猛增加、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工业的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导致了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出现。第四个是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阶段。这是伴随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一次高潮。影响范围最大和危害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三类:一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 环境问题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雾霾天气、地下黑水的严重污染,长远思之,如果再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未来很难可期。中国经济在过去10多年的高速发展,付出了严重环境污染和过量资源消耗的高昂代价。环境污染已先于GDP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并对国民的生命健康及今后的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了巨大威胁。即便勉强实现经济增长,却付出了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这种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忠秀指出,客观地说,中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 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 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 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 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 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 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 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 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 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环境影响案例分析 答案

大气影响评测案例 案例1 某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形平坦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主导风向西北风。热电厂现有5×75 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4×12MW抽凝发电机,SO2现状排放量1093.6 t/a。拟淘汰现有锅炉,新建2×670 t/h煤粉炉和2×200MW抽凝发电机,年运行5500小时,煤含硫0.9%,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90%,180米烟囱直径6.5米,标态烟气量424.6 m3/s,出口温度45度,SO2排放浓度200 mg/m3,NOx排放浓度400 mg/m3。关闭市内小锅炉减少SO2排放362.6 t/a。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新建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 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098米,NOx的D10%为37000米。在停用检修期,某敏感点X处SO2小时监测0.021~0.031 mg/m3,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X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0.065 mg/m3。SO2二级小时国标是0.5 mg/m3,NO2二级小时国标是0.2 mg/m3,本项目外派NOx全部转化为NO2。 1、计算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排放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全厂SO2排放量:200mg/m3*424.6m3/s*5500*60*60/1000000000=1681.416t/a 区域SO2排放增减量:新建项目排放量-淘汰现有电厂锅炉量-关闭小锅炉排放量 即1681.416-1093.6-362.6=225.216 也就是区域新增排放量225.216t/a 2、判定大气评价等级的Pmax和D10%。 题干中给出了S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mg/m3,其Pmax-SO2=0.1057/0.5*100=21.14%;但题干中没有给出N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有的考生可能就不会做了。如果大家做过大气预测,仅仅只需要做过估算模式的话,就可以知道,同一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与源强成正比,不同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也是一样的;项目NOx源强400mg/m3,为SO2的2倍,也就是其最大地面浓度为0.1057*2=0.2114,NOx的Pmax为0.2114/0.24=88.08%。其D10%为37000m,超过5km。 也就是说需要根据NOx的Pmax和D10%来判定等级。 3、确定大气评价等级范围。 评价等级判定依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其他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环境管理)轮复习:第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讲解]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Array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 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有些矿产包含着能量,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 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如:工业生产中的 废气、废水、废渣等。 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 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 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 性的,以后我们将会学到。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国际水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生物多样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气候变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臭氧的消耗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 m。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66 微克/3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环境影响分析

7、环境影响分析 7.1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本项目厂房已建成,不存在施工期环境影响。 7.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7.2.1废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废气主要为原料装卸粉尘、堆场扬尘、搅拌投料粉尘和破碎粉尘(包括破碎投料粉尘)。 1)原料装卸粉尘及堆场扬尘 项目原料经车辆运送至厂区内先经过磅称重后堆放至原料堆放区,原料卸料时会产生少量粉尘,企业堆场现状为露天堆场,粉尘产生量较大,且下雨天气会有少量泥水外流,本环评要求企业采取钢棚结构密封堆场,则无堆场扬尘产生,原料卸料产生的粉尘经自然沉降至堆场车间内部,企业采取定期洒水抑尘后,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2)搅拌投料粉尘 项目各原料按比例配料后通过搅拌机搅拌,投料过程会产生少量粉尘,由于项目原料配比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且搅拌过程中半成品为粘稠状,故无搅拌粉尘产生。本环评要求加强搅拌车间密封性,同时于搅拌机投料口上方设置集气罩,粉尘经集气罩收集后经布袋除尘处理后15m高空排放,收集率为95%,处理率为98%,风机风量为4000m3/h,则项目搅拌投料粉尘有组织排放量为0.09t/a,排放浓度为22.5mg/m3;无组织排放量为0.24t/a,同时要求企业加强车间密封性,并于投料口上方喷洒水雾抑尘,未收集粉尘经洒水抑尘及厂房隔离后大部分沉降至车间内部,极少量通过外溢至外环境,沉降率按80%计,则项目无组织粉尘产生量为0.048t/a,产生速率为0.048kg/h。 3)破碎粉尘(包括破碎投料粉尘) 项目原料建筑废弃物需进行破碎处理,企业采用破碎机进行二次破碎并筛分出金属等废弃物。本环评要求企业于破碎机投料口上方设置集气罩,粉尘经集气罩收集后经布袋除尘处理后15m高空排放,收集率为95%,处理率为98%,风机风量为2000m3/h,则项目破碎粉尘(包括投料粉尘)有组织排放量为0.08t/a,排放浓度为20mg/m3;未收集粉尘排放量为0.21t/a,同时要求企业加强车间密封性,

第8章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8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8.1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8.1.1 现状监测 8.1.1.1 监测布点 根据拟建项目排污特点,共布设3个土壤现状监测点,3个二噁英监测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见表8.1-1和图4.1-1。 表8.1-1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一览表 8.1.1.2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镉、汞、铅、锌、铜、镍、铬、砷、阳离子交换量与二噁英共11项。 对各监测点土壤采样一次,所采土样为种植土壤,采样方法执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的有关规定。 8.1.1.3 监测单位、时间与频率 本次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由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于2017年3月22日进行采样监测,监测1天,各监测点取样1次。二噁英监测是由江苏力维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3月25日取样监测。 8.1.1.4 监测方法 分析方法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有关规定。 监测分析方法见表8.1-2。 表8.1-2 土壤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

8.1.1.5 监测结果 土壤监测结果具体见表8.1-3和表8.1-4。 表8.1-3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mg/kg) 表8.1-4 土壤二噁英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ng/kg) 8.1.2 现状评价 8.1.2.1 评价标准 本项目环评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具体标准值见表8.1-5。 表8.1-5 土壤评价标准值一览表(单位:mg/kg) 8.1.2.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计算公式为: si i i C C S 式中:Si--污染物单因子指数; Ci--i 污染物的浓度值,mg/kg ; Csi--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kg 。

世界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 . 毛概实践报告 主题:世界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方面 课题成员: 学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日期:2017.12.11 指导老师: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一、摘要··(2) 二、1、世界当下面临的问题概览··(3) 1.1人口问题··(3) 1.2资源环境问题··(6) 三、总结··(8) 附录1:问卷:·(9)

摘要: 当前,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变化多端。要有的放矢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所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失调与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当前形式下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因为这些不仅仅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决定着我们人类的发展与延续。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三者相互影响进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当今世界性难题劳动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人类与物质环境而产生的矛盾,青年犯罪……为了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今社会全球面临的问题,提高大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我们小组此次特地做了此次社会实践调查以便于大家今后更好的去认识世界当下的情形与面临的问题。

1、世界当下面临的问题概览: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由于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问题,一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二是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全球性资源问题日益凸显,但现今资源问题主要表现是:世界森林衰退问题严重,除此之外,水资源,化石能源等也囊括其中。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整体。发展经济需要人力资源,但是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然而,如果人口过多,就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遭到破坏的资源和环境,反过来又会威胁人的生存和发展。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据联合国权威机构公布的最新数据,预计全球人口将由2015年的73亿增加到2023年81亿和2050的96亿;全球人口最终能稳定在105亿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中国七大环境问题 伴随着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扩张达到极限,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 达到5000美金这一中等发达水平的时候,中国同时也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如果说四万亿之前的环境污染还只是个别局部现象,而今就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 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都成为民众的奢望之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一、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二、水污染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三、垃圾处理 中国工业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四、土地沙化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

全球性环境问题概述

全球性环境问题概述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过去几十年前至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对所论述的环境问题大致归类,具体包括典型的环境全球型环境问题,并加以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方法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难题。详细介绍了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并对我国环境现状加以分析概述,最后对可持续发展内容具体阐释,得出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必须手段之一。 关键词:全球变暖淡水危机臭氧层空洞酸雨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 众所周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由于人类的破坏正变得满目疮痍。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至今,对地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变本加厉,我们如今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的现状、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保护对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全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关键字:生态环境资源安全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工业、农业等高效快速地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面对我国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

为突出。 1、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 3、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三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为环境法治的发展埋下隐患。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但是应当如何改进执法与司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步扩大民事保护的范围而缩小刑事责任的范围,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各种因素。 再次,建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由于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求偿,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克服此弊端,并且在当今我国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实施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末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仅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激化矛盾, 四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

世界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世界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一、酸雨污染 酸雨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现在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5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如煤一般含硫0.5%~5%,汽油一般含硫0.25%。这些硫在燃烧过程中90%都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而排放到大气中。据估计,现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约1.5亿吨。其中燃煤排放约占70%以上,燃油排放约占20%,还有少部分是由有色金属冶炼和硫酸制造排放的。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可以缓慢地转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水汽接触,就生成硫酸。硫酸随雨雪降落,就形成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一般正常大气降水含有碳酸,呈弱酸性,pH值小于7而大于5.6。但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使雨雪中含有较多的硫酸,使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湖泊酸化。如“千湖之国”的瑞典,已酸化的湖泊达到13000多个;另外加拿大也有10000多个湖泊由于酸雨的危害成为死湖,生物绝迹。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雕塑。例如北京的故宫、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雅典的卫城、印度的泰姬陵,都在酸雨的侵蚀下受到危害。酸雨的危害也是跨国界的,常常引起国与国之间的酸雨纠纷。 酸雨污染已成为我国非常严重的一个环境问题。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降水的pH值常为3点多,有时甚至为2点多。我国著名的雾都重庆,雾也变成了酸雾,对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的危害极大。四川和贵州的公共汽车站牌,几乎全都是锈迹斑斑,都是酸雨造成的。另外,酸雨还会使农作物减产。 二、温室效应或气候变暖 1989年环境日主题为“警惕全球变暖”。为什么要警惕全球变暖?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变暖又有什么危害? 大家知道在大气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开绿灯,允许它们通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后,会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温度升高后,就要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热量。而二氧化碳对于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则能吸收,不让其通过,同时把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又反射给地面。这样就使热量滞留于地球表面。这种现象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所以称为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等。 大气温室效应并不是完全有害的。如果没有温室效应,那么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就不是现在的15℃,而是一18℃;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极为恶劣,不适宜人类的生存。但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使温室效应不断加剧,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目前人类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徘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高达65亿吨。中国是排放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国。因此中国对目前的温室效应具有重大的贡献。科学监测表明,最近10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平均含量确实升高了。19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分的,资源的实质就是环境,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近20年来,我国在总体上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事实证明,此种模式只能带来更严重的污染。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现状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水体污染现状 (1)、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1年的统计调查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V类水质水库有8座。四大海区沿岸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日趋明显。重点河口、海湾、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2)、地下水体严重污染 据环境保护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的评价,污染较重的城市有76个,占64%,污染较轻的城市39个,占33%,基本未受污染的城市只有3个,不足3%。 (3)、降水酸化正成为新的污染源 调查表明,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约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大气污染现状 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大城市的空气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最严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个;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市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50一60年代严重污染时期的水平,1998年大气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污染类型可分为煤烟型、汽车尾气型、煤烟+汽车尾气型和复合型。 3、噪声污染现状 “目前噪声的主要来源是交通产生的噪声(54%),其次是施工产生的噪声(16.9%)和生活中的噪声(15.9%)。另外商业经营产生的噪声(12.7%)也有一层以上的提及率。”在部分城市的比较中,北京的噪声污染情况最为严重,24%的居民认为噪声很大,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噪声指数(2.81)高于其它城市。噪声污染最小的城市是厦门,其污染指数只有2.17。 4、固体废弃物现状 主要原因: ①环境因素。全社会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 ②技术因素。我国目前综合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都比较落后,因投入少,科技开发能力弱,制约着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产业的发展; ③政策因素。国家制定的关于固体废物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且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缺乏实际操作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公民环境意识的加强,制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及管理措施从以下几点(1)污染控制正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清洁生产。(2)以“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益”来代替“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方针。(3)废物的再生利用也将成为环境管理的重点,从而使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消极地增加成本,而是从积极角度出发,将其视为产生效益的行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