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面板行业历史

面板行业历史

如果没有国内企业的厮杀,我们或许还在用高价格的液晶电视,手机。希望大家支持国货。是他们逼得外国人不得不把高端品牌变成平民品牌。

十年前,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中国大陆企业第一次掌握了液晶面板核心技术。一个规模达数千亿元的产业也由此起步。

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十年来扮演了一个矛盾集合体的角色——为了提升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装备水平,即便亏损惨重,他们不得不继续投资,进行大规模扩张。而作为一家公司,他们还必须向投资者负责。此外,在承受着巨大亏损的同时,这个产业还必须对“过剩论”、“OLED替代论”作出解释。

十年回首,出局者已经远去,格局焕然一新。中国大陆面板业“政府支持、市朝运作”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还是国际惯例?在汹涌的产业洪流中,如何定义这十年的历史意义?

2003如梦方醒

在数十年以市郴技术愿望破灭后,中国大陆面板业幡然醒悟:尊严不是等来的,得自己挣。

2003年2月,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在北京亦庄投资12亿美元建设了一条5代线,于2005年5月量产,结束了中国自主生产液晶显示屏零时代。

这是一个日后必定写入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历史的日子。在日韩平板电视厂商及中国台湾企业拥屏自重、肆意侵蚀中国大陆彩电市场份额,并对中国大陆企业进行液晶技术封锁十年后,中国大陆企业第一次撕开了严密的技术封锁线。

彼时,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2/3,中国大陆彩电厂商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

事实上,在京东方举起收购之刃一年前的2002年4月,上海广电集团(下称上广电)就与日本NEC签订液晶项目合作意向书,投资近100亿元从NEC引进一条5代线。但这次合作依然没能跳出CRT时代“用合资方式换取技术使用”的传统模式。

这种模式京东方相当熟悉。早在1987年,京东方前身北京电子管厂就与日本松下建立了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占股25%,松下控股。但直至2009年CRT电视几乎被挤下历史舞台、松下彩管厂关张大吉为止,中方也没能从中拿到任何核心技术。

显示产业的演变轨迹仿佛是历史的宿命,始终没能逃出诞生于欧美、成熟于日韩、产业化于中国台湾,最终向中国大陆流变的规律。在上世纪60年代肇始的 CRT 显示时代,中国大陆在严密的技术封锁下数十年寸草不生,到CRT寿终正寝时中国大陆的产业人蓦然发现,牺牲市场并不能换来技术,贫瘠的土地断然无法凭空长出果实。

清华液晶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百哲也说,与汽车产业不同,历史证明液晶面板产业“以市郴技术”这条路走不通。如果依然走合资路线,这个产业可能至今还在死胡同里打转。京东方总裁陈炎顺也认为,收购韩国现代电子让显示产业的演变轨迹彻底改变,中国大陆液晶产业发展至少提前了5年。

2003年,15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一度窜升至每片230美元,致使京东方当年营收达到破纪录的111.8亿元,猛增133.7%;实现净利润4.03亿元,比上年暴增3 86.7%。上广电也开始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刻。

京东方开始冲高产量,从初始阶段的月产3万片,扩大到2006年8月的6万片,2007年9月达到8万片,2008年7月已经达到月产10万片。京东方开始爆炸式地发展,5代线成为国际上运行效率和赢利能力最好的生产线之一。

然而京东方的命运,却在顺风顺水之时因为2004年下半年液晶周期的衰退被彻底改变。这个变化也为京东方日后在市朝过程中处处被动埋下伏笔。

2005龙难聚

深圳“第三城”梦难圆,夏普为何对“聚龙计划”始乱终弃?又如何曲线成就了华星光电?

进入液晶面板行业就像骑上了虎背,骑着不舒服,但下来更危险。这意味着只要身在其中就得继续投资扩大规模。5代线切割的面板并不能供应大屏幕液晶电视的市场,而中国大陆是世界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大尺寸液晶面板却全部依赖进口。

2005年下半年,在信息产业部和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受进口面板制约之痛的创维、TCL、康佳、长虹等4家彩电巨头计划合资在深圳建设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向境外企业寻求技术来源时,他们得到的答复或者干脆是不转让技术,或者是技术转让费太高。当寻求外企技术支持碰壁后,“聚龙计划”将橄榄枝抛向拥有自主液晶面板技术的京东方。

将现代电子纳入麾下后,京东方不甘仅在北京建设一条5代线,此时出现的“聚龙计划”恰恰也符合了京东方“挥师南下”的扩张战略。2006年初,隶属于深圳市国资委的深超光电以及创维、TCL、康佳和长虹等4家彩电企业各出资200万元成立聚龙公司,京东方以技术入股占40%,四家彩电企业占股40%,深超光电则占股20%。

就在协议签约关口的2007年7月底,日本夏普主动向深圳市政府提出愿意以技术入股,建设一条7.5代线,令深圳市和4家彩电商开始动遥长虹干脆撤出去做等离子(PDP)了,“聚龙计划”与京东方的合作就此搁浅。

同时在日本本土,夏普已经确定投资建设10代线液晶面板工业园区,总投资额达到642亿元。沉浸在喜悦中的“聚龙计划”成员并没有注意,在筹建10代线而资金链紧张的时刻,夏普主动示好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

时隔不久,广东省信息产业厅透露,夏普投资建厂的项目基本暂停,具体原因与夏普原先承诺额包括投资、专利等方面的一些条件无法实现有关。

夏普的意外搅局使深圳成为继京沪之外的中国大陆液晶面板第三城愿景搁浅,也将京东方南下的计划彻底搅黄。

但深圳仍未放弃努力。“聚龙计划”流产后,深圳市一直寻求以TCL为主体、通过从国外企业购买技术进入液晶面板产业,但困难重重。

2007年送走夏普后,TCL与韩国三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三星的技术支持下(包括三星提供人员培训和指导,支付技术转让费)建设一个液晶模组厂(4条生产线)。该项目于2009年2月量产,当年即实现赢利。

TCL模组厂本来是为三星代工,但项目的实施却使TCL逐渐形成建厂能力。值得一提的是,TCL通过这个项目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并通过实践获得了自主建设液晶模组生产线的能力。3年后,这个团队发展为中国大陆液晶产业的重要力量,华星光电应运而生。

回溯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的历史,深圳故事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它促成了日后虎踞华南的液晶面板企业——华星光电的诞生,却也将中国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发展的步伐至少推迟了2~3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这一年中,中国大陆面板进口额超过300亿美元。2006谷底苦熬

瞬间回暖使液晶面板“国家队”流产,意外促使中国大陆面板业自主发展模式雏形初现。

就在折戟深圳当年,液晶面板价格开始直线下行,行业形势一落千丈。京东方截至年底的财报显示,2005年公司亏损达16亿元,这是自1993年公司成立以来出现的首次年度亏损。

沪派面板巨头上广电也在亏损的威胁中煎熬。尽管没有出现亏损,但是净利润也已下滑达90%以上。

2006年12月,在国家开发银行、信息产业部等的推动下,陷入经营困境的京东方、上广电,以及位于江苏昆山的龙腾光电3家企业宣布将各自旗下的5代线剥离出来,合并成立合资公司统一运营。“三合一”的计划被传得甚嚣尘上,液晶面板“国家队”呼之欲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钟灿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回忆称,在资金链朝不保夕的行业低谷期,3家企业都对合并抱有很大期望。曾有坊间消息称,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三合一”计划完成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向合并后的公司提供不少于10亿美元额度的资金支持。

就在马上要签署合同时,2007年上半年液晶价格突然出现回暖迹象。“大家都放慢了脚步,公司好不容易能挣到钱,当然先把钱赚了再说。”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回忆说。此后“三合一”计划无疾而终。

液晶面板“国家队”组建流产,让京东方和上广电都不得不重新考虑战略。京东方认为贸然上高世代线风险太大,于是决定建设投资规模较小的低世代线,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场做到最强,然后再向高世代线扩张。其走出的第一步是在成都建设一条4.5代线。而上广电则依旧围绕合资战略进行布局。2006年9月,原上广电NEC总经理周家春退休,由原上广电光电子总经理施岳志(中国台湾人)接任。施岳志空降企业后,从中国台湾带来一大批员工,并大量更换中国台湾供应商。

虽然不是建高世代生产线,但是成都4.5代线采取的融资模式对于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而言,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为后来京东方建设6代线和8.5代线以及华星光电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打开了一条融资通道。

此前,北京市政府(通过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借款28亿元给京东方以支持5代线建设。在后来遭遇资金困难时,京东方提出将借款转成京东方集团的股份,一方面可以帮助京东方渡过难关,同时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资本市池收这笔资金。北京市政府同意了京东方提出的这个办法。这一方式为京东方展现了一条融资新出路:向政府或者特定的“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以获得足够的资本金。

这种债转股的策略在如今看来十分平常,但其出现在2006年风雨飘摇的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中,却挽救了危机中的京东方,使这个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液晶面板企业等到了2007年的难得赢利,也使“政府投资、市朝运作”的面板业独有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2008规模战

沪派企业倒下,液晶面板产业规模战开打,“产能过剩论”抬头。

“忽喇喇似大厦倾”,经过2007年上半年短暂的好光景后,液晶周期的过山车效应持续发酵,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崩盘。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面板业进入亏损下滑道,这一亏损连续近5个年头。

这一年年底,上广电高层集体换届,施岳志提出辞职,由上广电电子股份公司总裁顾伟民接任。两次换帅造成的人事动荡和管理混乱,让刚刚投产3年的5代线一直在巨亏中度日。最终在高额设备折旧、高价进口原材料、产品缺乏竞争力、人事动荡以及技术依靠日本NEC(高额技术许可费用,占年销售额3%)的五重打击下,上广电NEC的“引进-合资”模式走上了穷途末路,只有日本三井财团在其中成为最终的获益者,韩国、中国台湾厂商则少了一个潜在竞争对手。

同样是在2007年,在“聚龙计划”中铩羽而归的TCL不甘示弱,与夏普合作破裂后,转而寻求与韩系面板厂商合作。当年,TCL与韩国三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三星的技术支持下建设液晶模组厂。同年4月,“三合一”失败后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面板巨头龙腾光电增资8.7亿美元扩产的方案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通过。坊间亦有消息称,龙腾光电有意借壳上市。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甫一抬头,再遭重创。200 8年,奇美、友达、华映光电、LGD等相继收缩战线备战寒冬。

2008年,京东方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出口艰难的关键时刻意外发动了规模战。这一年3月,京东方成都TFT-LCD4.5代线开工建设,在此后5年内,京东方在TFT-LCD领域总共投了500多亿元实施扩张计划。扩张背后的逻辑,陈炎顺的解释是京东方要化行业低谷为企业成长机会。

从2009年开始,中国大陆市场对液晶面板的需求急剧增长。2009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连续两次组织中国大陆九大彩电厂商赴中国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总金额高达44亿美元,总量超过1200万片。此举甚至一度被评价为“将中国台湾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泥沼”。

主管部门也意识到大尺寸屏幕需求急剧扩大这一现象。2009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发布的一份名为《2010~2012年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规划》的文件中,也提出面板生产正步入大尺寸时代,要重点支持6代以上TFT-LCD面板生产线等。

当年2月份,韩国企业突然以现金向中国台湾广达、奇美采购了400万片库存,并签署2009年度采购协议,这种控制市场供应量的行为,立刻让中国大陆面板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同时韩国企业压缩对华液晶出口量,开始涨价。接下来的6个月面板价格涨幅达到了30%以上,导致中国大陆彩电企业再次陷入困境。中国台湾企业坐视这种局面,跟进控制产量,从中获利。

而京东方所扩张的生产线投产后改变了所有业内玩家的心态,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长达4年的规模竞赛也由此开始。夏普、三星、LG、奇美等企业纷纷宣布放弃封锁战略,要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深天马、龙腾光电和T CL都加足了马力开始新建、扩建产能。

此前与三星在液晶模组项目上的成功合作,给了TCL管理层巨大的信心,同时也使他们熟悉了液晶面板行业,在业内建立起了人脉关系。在向外国企业购买生产线的设想走入死胡同后,TCL找到一名资深的中国台湾技术管理者——曾经的奇美电子电视面板事业处总处长陈立宜(其经历了5代、5.5代、6代一直到 7.5代线的建设和销售,因连续亏损而辞职,被李东生揽入麾下)按照自主建线的需

要招募了一支由100多名有经验的中国台湾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在这一条件下,TCL向深圳市政府提出了自主建设一条8.5代线的方案,并迅速获得了实施。

番外话,不得不插。以下是呆弯干的好事

迄今,韩国打击台湾的“电视液晶面板产业”的战略能够得逞,其原因不在大陆,而在台湾自己的政治。说到底,是台湾以大陆为“敌”的“台独”思想,把自己害了。

在平时,韩国的“电视液晶面板产业”,高端面板自己做了,而把占台湾“电视液晶面板产业”产能的三成的低端面板,下单给台湾去做,而台湾就接下来做了。其实,台湾明明知道:韩国是要在“加价”以后,再向大陆地区出售,他们自己也不愿意直接做大陆的单。为什么呢?因为台湾怕自己如果全部做大陆的单,就会被大陆卡了台湾的脖子。表面上,台湾是秉承“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实际上,是台湾对大陆充满了“不信任”,他们对大陆的“信任度”甚至还低于对韩国的“信任度”。

2009年,“金融风暴”来了。为了自保,韩国当然不会让自己生产面板的

工厂的产能闲置起来,而去照顾台湾的液晶面板工厂。这时的韩国,撤回面板订单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而这时,中国大陆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对电视液晶面板的需求基本不减。韩国人看到这个机会,就又跑到台湾来订货了;他们的目的,就是全部占用台湾的面板产能,让大陆在台湾得不到液晶面板,从而达到垄断液晶面板市场、控制大陆电视产业、控制台湾液晶面板产业,从而赚取大笔暴利的多重目的。

但是,这时的大陆,仍把台湾视为“同胞”,为了挽救台湾的液晶面板产业,不顾自己的需求,那怕是超量库存面板,也要组织“采购团”去台湾。目的就是:关键时刻,拉自己的兄弟一把。同时,也在自己的兄弟面前,得到一点好印象。

然而,这时的台湾又是怎么做的呢?

按照一个朋友的说法:大陆采购团到了台湾后,实际情况是“谁也没有把握能拿到台湾的订单”。台湾以少量的、赔本的价格,接受了韩国的大量订单,造成大陆采购团到台湾后,面临“无货可购”的局面。无奈之下,大陆电视业不得不转而出高价,去购买韩国的电视液晶面板。

在这里,我就不明白了:台湾的液晶面板,一直是大量供给大陆;而大陆也是一直向台湾大量采购。台湾在明明知道大陆的采购团,就要来到台湾的情况下;却不主动与大陆联系,直接向大陆供给液晶面板,而是非得把液晶面板先赔本卖给韩国,然后再由韩国加高价再转卖给中国。而且,当时是在台湾明明知道韩国的意图的情况下,台湾还要这样做,这难道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吗?这不奇怪吗?

但是,反过来想,从台湾历来的政治生态来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首先,大陆没有在“金融风暴”来袭的时候,加大对台湾电视液晶面板的采购量。这在台湾看来,就是大陆对台湾的“见死不救”。但是,台湾有没有没有想过,在这样一场“金融风暴”之中,韩国自己的液晶面板产能都已经减产三成,大陆可不可能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却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大增?中国大陆虽然没有加大液晶面板采购量,但也没有减少。在那样的“非常时期”,大陆宁可增加自己的库存,压占自己的资金,都要组织采购团赴台湾采购台湾液晶面板,对台湾的支持不是假的吧?大陆这样做容易吗?但是,台湾人不管,反正你大陆就是“对台湾见死不救”。反正,你大陆的“见死不救”的罪名,就这样被“坐实”了。

到后来,大陆采购团因为在台湾液晶面板厂买不到货,转而只得购买韩国的台湾产面板的事情,却被台湾以“民进党”为主的“有心人士”,解读成了:中国大陆要利用“金融危机”这个机会,整垮台湾的“面板产业”。他们的根据呢?就是因为,中国大陆在当时,自己是完全用不了这样多的面板的;所以,中国大陆一定是“居心不良”。

在当时,台湾还是觉得:韩国毕竟是“民主国家”,与台湾一样,同是美国的“盟国”。韩国到台湾大量订货,肯定是在“挽救台湾的面板产业”。你看,人家韩国本来不需要这样多的液晶面板,但是,人家却“大量订货|。而中国大陆,它们跟我们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又想要“吞并”我们台湾。他们现在来采购液晶面板,其实就是要控制我们台湾的“液晶面板产业”,用心险恶。正是因为台湾许多人有这种想法;所以,才会去接受韩国的量少、又赔本,但却能维持工厂继续开工的“长期订单”。而在当时,不少“台独人士”还觉得他们已经“涮了中国人一把,好开心啊!”

但是,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时,中国大陆被逼从韩国高价进口液晶面板后,非常郁闷!一横心,不再去顾虑台湾,大陆自己上了自己的“面板产业”,直到今天。到现在,中国大陆对台湾、韩国的电视液晶面板,其依赖已经很小、很小了。韩国人当年虽然狠赚了中国一笔,但是,他们却就此基本失去了在中国的“液晶面板市场”。从长期来看,韩国因此事而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而台湾方面呢?随着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液晶面板订单”的越来越少,台湾的相关工厂就快要倒闭了。现在的大陆,不可能把自己工厂的“液晶面板产能”闲置起来,再去“进口”台湾的液晶面板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到头来,当年“爽”了一把的台湾,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在,台湾人倒打一耙,却骂大陆“搞垮了台湾的液晶面板产业”。连我们大陆人听了,都要替他们羞愧得无地自容。。。。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能过剩的论调开始不胫而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在对外口径中谨慎地用“投资过热”或“结构性过剩”来形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向本刊记者回忆称:“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要求,所有在我国大陆投资建设的高世代TFT-LCD面板项目(包括地方已备案但尚未开工的项目),需要由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综合性、对比性审查。”2010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收回了液晶面板项目审批权。在此之前,北京京东方、昆山龙飞光电、深圳华星光电3条高世代液晶生产线已经获批,尚待审批的南京中电熊猫夏普、广州LG、合肥京东方、苏州三星和成都富士康5条高世代线的争夺战就成了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瞩目的焦点,而主管部门决定只批准两个新增项目。

2010大逆转

中国大陆大尺寸液晶面板产能开始释放,彻底撕开产业封锁,为日后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埋下伏笔。

2010年是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的反转时刻,大中尺寸(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永远成为历史。

这一年10月,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中国大陆首条第6代TFT-LCD生产线正式量产。这是中国大陆自主建设的首条高世代线,京东方仅用18个月时间的建设周期,创造了全球6代线建设的最快速度。

这一年,液晶面板领域大规模的产能扩充迎来第二个高潮,也是液晶面板大尺寸产品产能扩充的最高峰。深圳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项目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正式开工,三星、LGD 8.5代线项目均获批。

事实上,自从京东方合肥6代线开工后,在金融海啸中停顿下来的夏普10代线、三星和LG的8代线、友达和奇美的8.5代线都恢复了建设。同时,夏普、LG、三星、友达、奇美开始前往中国大陆与各级政府积极接触,探讨在大陆建线的可能性。

2010年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达到了6.65亿片,实现了26%的同比增长幅度。据Display Search统计数据显示,LG压倒三星成为2010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之王,其总市场份额为25.9%,三星拿下了22.9%的份额,友达则凭借 16.8%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三,奇美的市场份额为16.5%排名第四,夏普是全球第五名,京东方的规模位列全球第十位。

2010年前的液晶面板产业,中国大陆企业仍然没能走出“新兵训练营”,参与高段位竞争。韩国一直是大尺寸TFT-LCD的最大生产国,产量接近全球一半,随后是中国台湾,占全球总产量的40%,而日本在6代、8代和10代线上有着强大优势。

合肥6代线的快速量产,使京东方获得了与全球液晶面板巨头同台较量的资本,其扩张的步伐也借势驶入快车道。两年后,京东方取代了夏普的位置,一举挤入全球五强。

中日TFT-LCD面板产业形式发生了逆转。2011年第二季度,日本大尺寸TFT-LC D面板月产量由320万片减到230万片,中国大陆则由 270万片提高到340万片。从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大陆地区大尺寸TFT-LCD产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TFT-LCD产地。中国大陆液晶面板的国际地位在这一年开始弯道超车。

很显然,中国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市常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年需求约为24亿

片,显示器面板需求超过2亿片,液晶电视面板需求超过1亿片,中国大陆市场占比达到了20%。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全球约70%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80%的显示器、60%的电视机都在中国大陆制造。

2013形象错位

该不该忍受液晶面板业亏损?在产业使命与资本市场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自京东方发动规模战至今的5年时间里,围绕在其身上的质疑时有出现,尤其是在资本市常2000年年底在A股上市以来,京东方的累计亏损金额超过80亿元,累计分红金额只有1.18亿元,最近的一次分红在7年前。

陈炎顺坦言,10年前,京东方凭借一场收购打开了局面,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

业由此赢得了尊严。目前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已拥有完整的技术,且无论规模还是创新实力都已超过日本,直追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些成就产业界都明白,但资本界显然对京东方有很多误读。”陈炎顺说。

京东方副总裁张宇也承认,京东方的确短期内没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回报,“但任何产业都要遵守发展规律。中国大陆投资界流行的方便面文化仍然存在,短期没有收到实效就会很着急。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可以理解。但是,要培育战略性产业,使其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产业基金的支持。这类基金应该不重视短期投资行为,而是着眼于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益,与国家培育大公司的战略相呼应。”

究其根本,这种“产业形象与资本形象错位”现状,正是由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所导致——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故而通常采取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政府主导投资模式,同时短期内又必须在资本市场融资,进行市朝运作。“拥有强大的政府投资又要按照市朝运作,这是京东方成功也是遭质疑的关键点,我们是钢丝上的舞者。”陈炎顺说。

2011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政府答应配置给京东方一个不低于10亿吨储量的煤矿,主要用于在鄂尔多斯投资5.5代AM-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生产线。煤矿配置的做法直接让质疑的矛头对准了京东方——这一年京东方亏损12.15亿元。“亏损肯定是不正常的,不管用谁的钱,但是这个产业对中国大陆太重要了。如果中国大陆没有企业做面板,一年500多亿美元的进口额,中国大陆电子工业将是什么状况?我们起步晚,京东方做5代线的时候,产能连1%都不到,不亏才怪。现在把控能力强了,才有了2012年的赢利。”张百哲如此认为。

东旭集团副总裁王建强认为,近几年面板产业都在亏损,原因在于核心设备(如曝光机、镀膜机等)以及核心材料成本偏高。比如液晶玻璃,8.5代线面板用的

玻璃中国大陆不能生产,小尺寸的产量也很少。“在显示设备上,国家在资金上支持企业创新制造,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面板产业投资金额是比较大的。”王建强说。

同样令人侧目的还有另一组数据。截至去年,京东方上市10年完成4次融资,累计融资额高达171亿元,而其他资金主要由银行贷款与政府支持:合肥6代线中,有30亿元是合肥市政府旗下投资公司直接出资;北京8代线,北京市政府直接投资85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后来又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注资45亿元。

这种模式是液晶面板行业阶段性选择还是最优化选择?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认为,这是阶段性的选择,中国大陆的特殊情况导致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在政策、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应给与支持。即便不引进国内公司也会引进国外公司,像南京就在跟夏普合作。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信息消费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种种信号都预示着作为信息消费底层支撑产业的液晶面板已经到了收割期。这个产业接下来会逐渐提高市朝程度,从量的竞争转变为质的竞争。”梁新清说,“这个产业用了十年时间证明了自己,它不应该一直处于自我辩解的位置上。”

中国大陆在液晶面板产业的衔枚疾进,正改写其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的一贯尴尬。

9月11日,记者从此间举行的“2013平板显示高峰论坛”获悉,目前中国大陆已建和在建的面板生产线达21条,总投资约2000亿元,年生产能力将达5 000万平方米。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向记者透露,华星光电正筹划建设第二条生产线的可能性。京东方则为其在合肥、鄂尔多斯(7.30, -0.07, -0.95%)、重庆等地的多条在建生产线抛出了高达460亿元的募资计划。

从京东方2003年的北京五代线算起,中国本土液晶面板正好历经10年。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院士欧阳钟灿表示,10年来在“三国四地”(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竞逐中,本土平板显示产业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下降,逐步缓解了“无屏之痛”。

市场咨询机构Display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大陆面板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9.9%,首度追平日本,成为继韩国、台湾地区之后的第三大平板显示生产地,预计2014年市占率可望达18.6%。

国产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则超过了30%。华星光电研发中心产品开发副总监郭仪正透露, 2011年,中国六大家电品牌的电视面板向海外采购的比例仍高达96%。到2013年上半年,六大家电厂的海外采购比例已经降至69%。

液晶面板本土配套在改变彩电、手机、笔记本等下游终端产业以往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屏历史,同时也让京东方、TCL集团等在液晶面板上的投资苦尽甘来。今年上半年,京东方净利润达8.6亿元;华星光电净利润为8.9亿元,为整个TC L集团贡献了约83%的利润。

就在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苦尽甘来之际,“过时论”、“过剩论”也不时响起。事实上,京东方7月底公布为其多条生产线募资460亿元的计划时,就一度引发外界争议。

“未来几年内液晶面板的产能都不会过剩。”京东方副总裁张宇对记者表示,根据京东方对全球面板供需的测算,液晶面板的供应尚存缺口,“当然在一定时期内,电视、笔记本、手机等不同用途的面板可能会有结构性的供需失衡”。

此外,目前中国大陆已建、在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主要是TFT-LCD技术,而三星、LGD等从2009年开始就对外宣称将投资转向AMOLED。

对此引致的“过时论”,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认为:TFT-LCD和AMOLED之间的技术相关性和资源共享性高达70%,这两项技术的基础都是半导体,后者只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多种半导体显示技术一定会长期并存”。

张宇表示,目前AMOLED生产线的良率很低,导致成本很高,尤其无法在大尺寸领域普及。目前京东方已建、在建的7条生产线中,仅有鄂尔多斯的一条5. 5代生产线采用AMOLED技术。

王东升援引Displaysearch数据称,全球显示产品年市场总额2012年为12 31亿美金,2020年预计为1945亿美金,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5.9%。其中,TFT -LCD仍为主流。

德国化工巨头默克集团宣布其在中国新建的液晶中心开业,这也是其在华80周年之际特地给市场送上的一份大礼。无独有偶。前两日,国内液晶面板制造大鳄京东方通过了“A股最大规模”460亿元再融资,TCL[微博]也宣布总投资244

亿元“加码”华星光电二期项目,两者均投向了液晶面板生产线。种种迹象表明,在全球消费市场下滑、液晶面板出货量衰退之际,中国液晶面板产业正逆势崛起。

上游:投建中国液晶中心

经过近一年的赶工,豪掷数千万欧元、位于上海金桥的默克液晶中国中心昨日正式开业。这是液晶市场技术领跑者默克公司在亚洲继韩国和日本之后,投资的第四个液晶混合工厂,也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家液晶中心。

大多人的印象中,默克是医药化工巨头。鲜为人知的是,默克还是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器行业的液晶材料供应商,提供了全球60%的液晶材料,广泛用于L CD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现代化仪器与设备等。默克未来还将开发用于LED和OLED节能照明新材料、LED智能显示技术所需的O LED材料、3D显示及LCD视角补偿膜的活性液晶原材料、光伏显示应用的结构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之前,液晶面板制造的上游技术全依赖进口,此次新开业的液晶中心将包含生产、研发和营销功能,这意味着此后国内液晶产业将结束液晶原料进口的现状。

记者关注到,默克的到来,与其说是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不如说是紧跟液晶面板制造产业链重心转移的趋势,对实力客户的跟随。“显示屏市场中,前4

大客户包揽了大型液晶显示屏80%的产量。近年来,国际厂商陆续将液晶显示屏制造基地转向中国,默克跟随这一趋势,就能为本地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更短的生产与运送时间,还有更高效的技术沟通。”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bank预测,随着中国第8代液晶面板线产能陆续释放和扩张,预计近期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将超过日本,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液晶面板制造基地。

默克集团董事会成员雷克曼表示,之所以选择成本高企的上海,一方面是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上海和长三角电子产业集聚,看好世界第二大液晶面板制造基地的旺盛需求,能更近距离地沟通服务客户。

下游:天量定增为扩产

国外液晶巨头的投资底气,很大程度来自于国内客户在产业链上的豪赌式布局。11月30日,备受市场关注的京东方A(2.12, 0.00, 0.00%)460亿元A股定增方案——这一号称“A股最大规模”的天量再融资方案在4个多月的股民质疑声与叫骂声中出炉。

据悉,由于此前三次大手笔再融资投资建成的面板生产线经营情况不佳,京东方A在市场有着“吞金兽”的恶名。不过,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持续扩张。同时,国内多条面板生产线完成爬坡,边际效应开始显现,京东方A终于摆脱主业“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近日,京东方A发布全年业绩预告,预计今年实现18亿元~2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倍以上。公告表示,公司产线布局逐步完善,产能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目前公司各产线持续满产满销,中小尺寸面板产能进一步提升。其中,北京第5代线已全部转入中小尺寸,合肥第6代线移动类产品比重已超过50%,北京第8.5代线已开始量产平板电脑用面板。有分析师认为,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公司产品结构,公司可很快跻身全球一流平板显示产品制造商行列。

无独有偶。京东方A的主要竞争对手TCL集团(2.29, -0.03, -1.29%)也把

目光投向AM-OLED,其子公司华星光电将投资224亿元建设第8.5代TFT-LCD生产线,计划17个月内建成,月产能10万片。

巨资豪掷的背后,是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的雄起。近日,国内面板厂商频传捷报,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上半年业绩报告全线飘红。京东方三季报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亿元,同比增长229.68%,其中第三季度单面板出货为5800万片,盈利势头良好。同样,2013年前三季度,华星光电实现净利润14.2亿元,成为TCL集团四大业务群中贡献最大的板块。

据悉,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两条8.5代线已建成投产。与此同时,三星[微博]、LG、夏普均在国内有8.5代线计划,到2015年我国的8.5代液晶生产线规模有望翻番。

政策:利好刺激扩大份额

当然,国内厂商旱地拔葱式业绩增长的关键推动力,是政策的刺激。今年4月,我国将32英寸以上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由3%提高到5%。正是这两个点,让国内液晶厂商迎来逆袭契机。

据悉,成本优势让国内各大彩电厂商甚至是三星、LG都转向京东方,而让原本向中国市场供应32英寸以上面板产品的日韩公司业绩集体遭遇“滑铁卢”。数据显示,今年4月,奇美、LGD出货增长停滞,三星和友达分别出现11%和5%的下滑,京东方液晶面板出货则出现45%的逆势增长,其合肥第6代线和北京第8代线的电视面板出货量当月达80万片。华星光电面板很大程度上由内部消化,去年10月其面板出货量达130万片。长虹[微博]、海尔、海信[微博]、康佳、创维[微博]、TCL这六大彩电厂商对本地面板的采购率在2011年第四季度为5%,2012年第一季度上升到11%,目前还在持续上升。

同时,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第8.5代线的先后达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液晶面板的供应。Display Search公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9月,华星产品出货占世界市场份额为9.5%,已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第五;其中32产品出货为全球第一,同时在中国内地市场成为第二大液晶面板供应商。

目前,以北京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昆山龙腾、上海天马、南京熊猫(8.86,-0.35, -3.80%)为代表的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快速崛起,在短短3年间已在全球客观形成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产业竞争格局。

但是,由于西方、日本各国液晶电视销量下降,全世界的平板显示产业面临一场错综复杂的竞争局面。

看多:激发新的市场需求

虽然各大公司已获了不俗业绩,但未来产能的几何式成长,引发业内对产能过剩的担心。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液晶面板在第三季度回暖并不具备持久性。无论是产品单价还是下游需求,液晶面板行业始终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原因是近几年全球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跌,欧洲北美市场已显衰退迹象,大尺寸的面板行情将逐步下滑。在手机、平板等小尺寸设备逐步流行的背景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尺寸面板需求并不乐观。

群智咨询预测,2013年中国整体彩电销量或为4672万台,同比增长1 0%;但2014年,国内彩电销量预计仅为4564万台,将出现2%的下滑。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今年上半年9.1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显示器(LCD)面板全球出货量达3.3977亿台,同比减少5.2%;50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价格同比下滑幅度约20%。东兴证券最新研报认为,液晶面板厂商减产意愿较弱,导致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降,预计第四季度液晶面板价格仍

处于低位,届时增收多增利少的情况会愈加明显。

对于产能过剩的舆论压力,产业链上的各大巨头却表示了持续看多的信心。

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液晶面板市场能容纳1 0条左右的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状态。他算了一笔账:撇开手机、电脑,仅就电视机的用屏数量而言,根据业内预计,2015年,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电视机将达7000万台,国内生产出口销售将达8000万台,总量1.5亿台。一条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如果只切割电视屏,一年最多供应1500万片。所以,仅满足电视机生产的屏幕需求量就需要10条8.5代线。

默克集团董事会成员雷克曼表示,近几年国内平板显示器市场以100%甚至2~3倍的速度增长,未来随着国内液晶面板内生产商的不断扩容,对上游液晶材料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有人担心市场饱和,也有人提出产能过剩的问题。我认为,即使在韩国、日本不会再有LCD新投资,中国的情况仍截然相反。中国液晶面板产业会因外资的加入进一步得到巩固,技术持续的创新会推出不断扩展的产品组合,新产品又会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应达80%以上。2012年,我国面板自给率为20%~30%,2015年,预计我国能拥有9条第8.5代生产线,面板自给率可达70%~75%,还未达到规划的要求。因此,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必要的。近年来,顶住“产能过剩”舆论压力的中国面板企业投资建设了多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强液晶产业,引进各种新兴技术,这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走出全球独立行情的支点。

插播:国内外液晶配套产业差距到底有多大?

智能终端设备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热销,使产业链相关的领域也迎来发展契机,其中即包括触摸屏和液晶面板。而这刺激的将是上游原材料超玻璃市场需求。

2012年,具有触控功能的移动设备面板出货量达到15亿片,增长率为29%,销售量达到160亿美元,增长率达44%。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数据,2008年至2014年中国市场显示屏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移动PC为36%,液晶电视为27%,电脑显示屏为7%。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拥用比例将达总人口的27%,未来几年之内拥有比例还将继续上升。全球最大的超玻璃厂商康宁财报显示,其2012年第四季度销售额为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其中应用于移动设备的CorningGoril la玻璃销售量增长强劲。

与此同时智能电视日益火爆,对液晶面板的需求愈来愈旺盛,也成为推动超玻璃市场增长的另一大动力。目前,无论是传统电视制造商,还是互联网IT企业,争相涌入智能电视市场,开发电视终端。移动智能设备与大尺寸电视已成为玻璃基板市场增长的两大动力来源。

另一方面,国产超玻璃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也将成为刺激国内超玻璃市场的另一因素。

分析师告诉记者,所谓超玻璃,其厚度规格在0.1毫米-1.1毫米之间,其厚度,兼具多种特殊性能;主要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基材,触摸屏兴起之后,超玻璃多应用于触摸屏盖板和触摸屏感应器基板。不过,超玻璃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需求主要依靠进口。

上述分析师表示,当前本土6代线以上玻璃基板自供给率几乎为零,自给缺口巨大;同时,相对于进口超玻璃,国产基板价格至少便宜10%以上,而10%价差将使面板厂商的净利率从目前的4%-5%提升至5.2%-6.4%,增加两成以上净利润,因而国产玻璃基板并不缺吸引力。

我国液晶面板上游配套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近年多条TFT-LCD高世代生产线的相继投产,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整体呈现出高速、良性的发展态势,2012年产业规模达700多亿元。我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11.2%,国内液晶面板的自给率大幅提高,其中电视面板的自给率达到30%,手机面板已能满足境内企业50%的需求,液晶面板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比上一年缩减20.6%。

如果从京东方在北京建5代线算起,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至今正好10年。10年间,我们几乎从零开始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TFT-LCD产业。现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生产线有21条,包括4条4.5代线、4条5代线、2条5.5代线、3条6代线和8条8.5线,总投资达2000亿元。年生产能力将达5000万平方米,产品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计算机、电视机等各类显示终端的显示屏。它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年产值将达到数千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必将极大地拉动产业链上游的巨大需求,带动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薄膜、触摸屏、背光源等相关原材料、元器件及相关设备等上游产业的发展。据测算,2016年之后,我国TFT-LCD产业每年至少需要液晶材料250吨、1.0亿平方米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1.0亿平方米偏光片、5000万平方米彩色滤光片、十几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几亿背光源组件以及数以亿计的驱动IC等,其总价值将接近千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准备好了吗?它们的现状如何呢?

整体而言,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起步要更晚一些。至今我们还没能建成完整的上游配套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一个完整的上游配套工业体系要比建设几条高世代器件生产线更艰巨、更复杂。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起步。

建立基板玻璃工业刻不容缓

基板玻璃是构成液晶显示器件的一个基本部件,虽然它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 7%左右,但由于性质的特殊性,基板玻璃仍是平板显示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之一。TFT-LCD基板玻璃的生产比较复杂,生产技术长期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AvanStrate(原日本板硝子NHT)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这几家公司的销量就占全球市场的95%以上。长期以来,我国基板玻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打破垄断格局,建立自己的基板玻璃工业刻不容缓。

我国基板玻璃的生产是从2007年12月28日,彩虹集团TFT-LCD基板玻璃一期工程点火之后开始的。尽管至今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却不容小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洛玻集团,在实现我国液晶产业TN、STN基片玻璃国产化的进程中,该公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两年,触摸屏的快速普及还催生了高强铝硅酸盐薄板玻璃产业的发展。

彩虹、东旭(含中光电)两家公司为TFT-LCD基板玻璃的国产化开了个很好的头,他们不仅成功地生产出合格的G5、G6基板玻璃,而且开始了批量供货。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性。尤其是在当前日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这使得刚刚进入市场的国内玻

璃企业倍感压力。

目前,我国玻璃基板产业还处于初建阶段,对企业来说,做大做强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当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首要任务就是扩大市场占有率,使自己站稳脚跟,否则已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而复失。所以,就现阶段而言,企业能否适当管控好投资冲动显得尤为重要。

液晶材料国产化出现转机

液晶是既具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正是有了液晶才有了液晶显示器。因此,尽管液晶材料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大约3%,但它也是关键的、不可替代的材料。

在显示器中使用的液晶材料通常都是混合物,一般由十几种,乃至几十种单体组成。液晶单体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几十步合成步骤,对生产工艺的要求很高。由于显示器件对液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液晶材料厂商要想生产出稳定的、性能优良的液晶产品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提纯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这项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别是德国默克(Merck)、日本智索(C hisso)和大日本油墨(DIC)。TFT液晶市场由这3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分别为5 0%、40%和6%。

中国液晶材料的生产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与河北石家庄郊区共同投资的液晶材料厂完成,早在1987年4月就已经开始投产,历时20多年,在大小十几家材料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在黑白显示器时期,液晶材料是所有原材料中国产化做得最好的一个,但是到了TFT-LCD时期,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这两年,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材料国产化的政策指引下,TFT液晶材料的国产化开始出现转机,这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我国现有不下十几家液晶材料公司,按最终产品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混合液晶和单体液晶两类。单体和中间体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大量出口,这已成为该行业的一个特色。这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无可厚非,但对整个行业发展却未必有利。大量廉价的单体和中间体的出口无疑将增强国际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但也把污染留在了国内。

我国液晶材料产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与器件产业的发展不相称,更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混合液晶的企业生产规模本来就不大,力量又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竞争力;企业长期处于过分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压力过大,企业缺少积累;科研投资不足,人才缺乏。TFT-LCD宽幅偏光片值得期待

偏光片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材料之一,它是将聚乙烯醇(PVA)拉伸膜和醋酸纤维素膜(TAC)等经多次复合、拉伸、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成本的百分之十几。

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生产线约有80多条,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包括日本的日东电工、住友化学、三立化工,韩国的LG 化学以及我国台湾的力特光电等,其中日本企业的占有率超过50%。

偏光片是多层膜的结构。其中TAC膜和PVA膜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两者合计约占偏光片成本的75%左右。富士写真和柯尼卡美能达两家生产的TAC膜几乎占据全球市场90%的份额。国内的乐凯也生产TAC膜,但出货量很小。日本企业KUARA RY则占据了全球65%的PVA膜市场。在偏光片的其他原材料中,日本企业也居于

垄断地位。

中国偏光片产业的起步是很艰难的。成立于1995年的盛波光电从美国引进全套生产设备,但几经折腾硬是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关成功,使盛波光电成为国内首家偏光片专业制造商。后来市场又相继出现纬达光电、温州侨业、三利谱等企业。但所有这些企业大都只能批量供应中低端TN-LCD用偏光片和部分STN-LCD用偏光片,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的显示器。2012年前后,盛波光电和三利谱两家企业分别建成了幅宽1490mm、用于TFT-LCD的偏光片生产线,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高档偏光片的历史。不过,要真正实现偏光片国产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偏光片生产一直很弱,偏光片供应长期主要依靠进口。如今,我们建设了生产高档偏光片的生产线,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迈出从少量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的这关键的一步,其前景将十分光明。而这一步中,如何做到保持产品的一致性是很不容易的,目前来看我们仍面临一些困难。

偏光片的国产化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链很长。如果我们不解决偏光片所用的TAC、PVA等基础材料问题,新上的偏光片还是会被“卡脖子”。

彩色滤光膜供求关系保持平衡

作为LCD实现彩色显示的关键零部件,彩色滤光膜占面板材料成本20%以上,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液晶面板的色彩还原性、亮度和对比度。彩色滤光膜的实现方式有印刷法、染色法、颜料分散法、电沉积法、喷墨法等,目前主流的量产方式为颜料分散法。

全球彩色滤光膜生产线有内置型和外销型两种。日本的凸版印刷、大日本油墨(D NP)、东丽公司(TORAY)是全球大尺寸TFT液晶彩色滤光膜制造的三大巨头。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占外销市场的2/3。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很好的彩色滤光膜制造商。6代线以上的TFT-LCD企业几乎都采用内置型彩色滤光膜生产线。

中国大陆的彩色滤光膜产业是从2003年深圳莱宝从日本MICRO引进一条2.5代旧线开始的。当初,几条生产线几乎都是为CSTN配套而建立的。如今,随着CS TN产业走向衰弱,这些生产线先后退出或改作他用。2008年以后,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生产线基本上都采用内置型的配置方式,包含G4.5、G5、G5.5、G6和G8.5的生产线。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生产技术也都是进口的。

目前,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的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尽管所生产的彩色滤光膜在企业间也有少量调剂,但很少进入市场。所以市场上基本不存在价格过分竞争等问题。不过,我国目前生产彩色滤光膜的主要原材料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例如光刻胶,该产品的国产化进展就不大。

光学薄膜尚处于起步阶段

液晶显示行业的薄膜材料主要用于背光模块和偏光片中。背光用光学膜主要有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导光板等几个种类。背光模块光学膜片约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5%左右。此外还有广泛用于各类显示器件的保护膜,数量也不少。

光学基膜全球80%以上的产能由三菱树脂、东丽、帝人、杜邦、可隆、SKC、东洋纺几大巨头垄断;扩散膜、反射膜、导光板的涉足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增亮膜长期由3M垄断,但近年有所松动。

我国前些年生产光学膜主要是台资在大陆设立的薄膜拉伸成型加工,原料基膜从国外进口。近年来,随着化学膜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膜加工企业大量涌现,主要有合肥乐凯、张家港康得新、北京康特荣宝、上海凯鑫森、宁波激智等。

基膜生产鲜有企业涉足。唯一一个是由中国最大的聚酯生产公司仪征化纤和日本

东丽合资建立的仪化东丽。该公司2011年7月开始生产在扩散膜、增光膜以及棱镜膜上使用的光学基膜,年产6600吨。

我国光学膜产业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入的企业不少,但大多集中于薄膜拉伸成型加工方面,一些包装材料转型的企业能否顺利生产出合格的化学膜还有待观察。整体供求关系一时也难以判断,但膜产量多半取决于基膜的供应,不排除将来某些功能膜供过于求。

此外,TFT-LCD的原材料还包括背光模块、驱动IC、湿化学品、靶材、超纯气体等。当然,产业链的上游还有相当多的设备制造产业,这也是一个应该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大问题制约配套发展

如今,我国液晶配套产业已经起步,但仍存三大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只有解决好核心技术问题、规模问题、发展环境问题,中国配套产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首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原材料、元器件和专用设备等本地配套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这些年,我们在平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色膜、光学膜等一系列材料的国产化过程中做得那么辛苦,但几乎都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技术储备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少企业长期以来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专利困扰,只能在国际大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造成了国内许多新产品以低端为主、技术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弱、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问题。

其次,企业规模过小,生存压力过大,企业缺少积累。

上游配套企业基本上都属于中小企业,多数企业恐怕连中型企业都算不上。这两年有些上市公司涉入,但数量也太少。这些企业一般历史很短,企业规模过小,技术与资产的沉淀都不够,在与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中没有多少优势。而在国内众多同行中,企业又往往为了生存过度竞争,竞相杀价,最终两败俱伤。其结果是企业勉强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缺少积累,更谈不上长远的技术研发的投入。

再次,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

企业生存环境现在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能否在合理的、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过去国际大公司不重视中国市场,对重要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往往采取限制、封锁的办法。但这不是唯一的,由于监督不力,国外产品大量倾销也不少见。例如国外的偏光片生产厂家将边角料、B级品等偏光片垃圾大量倾销到中国,其价格不到国内正规偏光片的1/3,严重冲击国内的偏光片市场。这种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现在不同了,中国市场强大起来,那些国际原材料大公司坐不住了,纷纷要在中国建厂。这势必给刚刚起步的国内企业造成压力。对外资企业进来我们一向欢迎,但还需要营造中外企业都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我国企业发展历程较短,缺乏足够的市场融资能力,无法在研发和产业化上大量投入,资金短缺成为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多方协同才能做大做强

为突破这些实际存在的发展瓶颈,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企业要对配套产业国产化(本地化)的形势有清醒的、整体的认识,要有紧迫感。我们应看到这几年上游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国产化

的信心。也应坚信只要努力,任何困难都将克服,我国完全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满足器件企业的需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配套原材料国产化仍有很大不足,不能盲目乐观。要清醒地看到关键原材料、元器件的国产化率还很低。某些高国产化率的数据还可能含有不实的水分。

解决原材料、元器件国产化不只是上游供方企业的事,更是器件企业的事。他们在这件事上是利益共同体。实力雄厚的器件企业有责任支持上游原材料、设备制造企业,要伸出援手,而不是消极等待。材料要导入实用往往要经过冗长的认证阶段,需要供需双方密切配合,器件企业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

其次,政府要出台专门针对上游配套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

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最近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平板显示产业的政策,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TFT-LCD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大都侧重于对大型器件企业的支持,这在产业发展初期无疑是对的。但现在TFT-LCD器件产业的规模已经起来,完善供应链成了主要矛盾。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推出专门针对上游配套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包括鼓励国产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进出口关说调节等。

同时,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上市公司进入液晶和平板显示上游配套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商业手段做大做强。

最后,建议在重点企业设立原材料(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加强研发手段建设。上游配套企业的科研投入不足已经成为整个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瓶颈,不能不引起产业各方关注。

鉴于当前上游配套原材料企业科研力量不足,研发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新产品推出速度慢等问题,有必要大力提倡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单独或联合的研发中心或产品验证试验线。必要时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跃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类消费市场以及最大的生产基地。现已有多个厂家运营着数条面板生产线,产品销往中国以及全球各大市场。近几年,中国自主研发的8.5代线相继投产后,2011年第四季度其增长速度有着显著的提升。2011年中国面板企业电视面板的年度出货量约400万台;而在2012年年度出货量上升到约2600万台,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视面板出货国。根据 2013年上半年的出货统计,中国电视面板的出货量已达近1900万台,预计2013年全年可达17%以上的占有率。

当前,液晶面板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由于技术缺陷以及研发所需的巨额投资,中国液晶面板企业投入平板显示市场晚于国外主流液晶面板企业,但中国企业凭借庞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我国液晶面板生产企业有望从挑战者变为领先者,抢占中大尺寸液晶屏制高点。

中国液晶产业逆势崛起

中国大陆市场因庞大需求和增长潜力已成为全球平板显示企业的竞争焦点。海外企业把中国定为主攻的市场,一方面,中国投资建厂,设立生产基地,贴近中国终端产品厂家,展开面对面肉搏战,短兵相接地与中国本土企业一决胜负。

经过近一年的赶工,豪掷数千万欧元、位于上海金桥的默克液晶中国中心1 2月3日正式开业。这是液晶市场技术领跑者默克公司在亚洲继韩国和日本之后,投资的第四个液晶混合工厂,也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家液晶中心。

默克集团是一家创建于1668年的全球化医药、化工和生命科学集团,2012年总收入达112亿欧元。值得一提的是,默克今年第三季度的报表中,新兴市场

在合并销售额中首次占据最大份额,达到37%,超过了欧洲的36%。

大多人的印象中,默克是医药化工巨头。鲜为人知的是,默克还是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器行业的液晶材料供应商,提供了全球60%的液晶材料,广泛用于L CD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现代化仪器与设备等。默克未来还将开发用于LED和OLED节能照明新材料、LED智能显示技术所需的O LED材料、3D显示及LCD视角补偿膜的活性液晶原材料、光伏显示应用的结构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之前,液晶面板制造的上游技术全依赖进口,此次新开业的液晶中心将包含生产、研发和营销功能,这意味着此后国内液晶产业将结束液晶原料进口的现状。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bank预测,随着中国第8代液晶面板线产能陆续释放和扩张,预计近期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将超过日本,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液晶面板制造基地。

最大融资案铺路

国外液晶巨头的投资底气,很大程度来自于国内客户在产业链上的豪赌式布局。11月30日,备受市场关注的京东方460亿元A股定增方案——这一号称“A 股最大规模”的天量再融资方案在4个多月的股民质疑声与叫骂声中出炉。

据悉,由于此前三次大手笔再融资投资建成的面板生产线经营情况不佳,京东方在市场有着“亏损大王”的恶名。不过,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持续扩张。同时,国内多条面板生产线完成爬坡,边际效应开始显现,京东方终于摆脱主业“叫好不叫座”的窘境。日前,京东方发布全年业绩预告,预计今年实现18亿元~2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倍以上。京东方表示,公司产线布局逐步完善,产能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目前公司各产线持续满产满销,中小尺寸面板产能进一步提升。其中,北京第5代线已全部转入中小尺寸,合肥第6代线移动类产品比重已超过50%,北京第8.5代线已开始量产平板电脑用面板。有分析师认为,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公司产品结构,公司可很快跻身全球一流平板显示产品制造商行列。

无独有偶。京东方的主要竞争对手TCL集团也把目光投向AM-OLED,其子公司华星光电将投资224亿元建设第8.5代TFT-LCD生产线,计划17个月内建成,月产能10万片。

巨资豪掷的背后,是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的雄起。近日,国内面板厂商频传捷报,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上半年业绩报告全线飘红。京东方三季报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亿元,同比增长229.68%,其中第三季度单面板出货为5800万片,盈利势头良好。同样,2013年前三季度,华星光电实现净利润14.2亿元,成为TCL集团四大业务群中贡献最大的板块。

据悉,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两条8.5代线已建成投产。与此同时,三星、LG、夏普均在国内有8.5代线计划,到2015年我国的8.5代液晶生产线规模有望翻番。

政策刺激成逆袭契机

当然,国内厂商旱地拔葱式业绩增长的关键推动力,是政策的刺激。今年4月,我国将32英寸以上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由3%提高到5%。正是这两个点,让国内液晶厂商迎来逆袭契机。

据悉,成本优势让国内各大彩电厂商甚至是三星、LG都转向京东方,而让原本向中国市场供应32英寸以上面板产品的日韩公司业绩集体遭遇“滑铁卢”。

数据显示,今年4月,奇美、LGD出货增长停滞,三星和友达分别出现11%和5%的下滑,京东方液晶面板出货则出现45%的逆势增长,其合肥第6代线和北京第8代线的电视面板出货量当月达80万片。华星光电面板很大程度上由内部消化,去年10月其面板出货量达130万片。长虹、海尔、海信、康佳、创维、TCL这六大彩电厂商对本地面板的采购率在2011年第四季度为5%,2012年第一季度上升到11%,目前还在持续上升。

同时,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第8.5代线的先后达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液晶面板的供应。Display Search公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9月,华星产品出货占世界市场份额为9.5%,已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第五; 其中32产品出货为全球第一,同时在中国内地市场成为第二大液晶面板供应商。

目前,以北京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昆山龙腾、上海天马、南京熊猫为代表的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快速崛起,在短短3年间已在全球客观形成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产业竞争格局。

但是,由于西方、日本各国液晶电视销量下降,全世界的平板显示产业面临一场错综复杂的竞争局面。

大尺寸市场需求不容乐观

虽然各大公司已获了不俗业绩,但未来产能的几何式成长,引发业内对产能过剩的担心。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液晶面板在第三季度回暖并不具备持久性。无论是产品单价还是下游需求,液晶面板行业始终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原因是近几年全球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跌,欧洲北美市场已显衰退迹象,大尺寸的面板行情将逐步下滑。在手机、平板等小尺寸设备逐步流行的背景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尺寸面板需求并不乐观。

群智咨询预测,2013年中国整体彩电销量或为4672万台,同比增长10%;;但2014年,国内彩电销量预计仅为4564万台,将出现2%的下滑。调研机构Di splaySearch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今年上半年9.1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显示器(LCD)面板全球出货量达3.3977亿台,同比减少5.2%;50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价格同比下滑幅度约20%。东兴证券最新研究报告则认为,液晶面板厂商减产意愿较弱,导致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降,预计第四季度液晶面板价格仍处于低位,届时增收多增利少的情况会愈加明显。

对于产能过剩的舆论压力,产业链上的各大巨头却表示了持续看多的信心。

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液晶面板市场能容纳10条左右的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状态。他算了一笔账:撇开手机、电脑,仅就电视机的用屏数量而言,根据业内预计,2015年,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电视机将达7000万台,国内生产出口销售将达8000万台,总量1. 5亿台。一条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如果只切割电视屏,一年最多供应1500万片。所以,仅满足电视机生产的屏幕需求量就需要10条8.5代线。

默克集团董事会成员雷克曼表示,近几年国内平板显示器市场以100%甚至2 ~3倍的速度增长,未来随着国内液晶面板内生产商的不断扩容,对上游液晶材料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有人担心市场饱和,也有人提出产能过剩的问题。他表示,即使在韩国、日本不会再有LCD新投资,中国的情况仍截然相反。中国液晶面板产业会因外资的加入进一步得到巩固,技术持续的创新会推出不断扩展的产品组合,新产品又会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应达80%以上。2012年,我国面板自

给率为20%~30%,2015年,预计我国能拥有9条第8.5代生产线,面板自给率可达70%~75%,还未达到规划的要求。因此,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必要的。近年来,顶住“产能过剩”舆论压力的中国面板企业投资建设了多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强液晶产业,引进各种新兴技术,这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走出全球独立行情的支点。

整体来看,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一方面,显示面板产业经过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和电视的三次市场应用浪潮,在全球市场上已经跨过了快速成长期而进入了成熟期;另一方面,新的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全球显示面板产品的价格仍在不断下降。业内专家判断,此时正是产业洗牌的最佳时期。如果本土企业发挥自身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随着国内厂商高世代线的投产,可以有效填补我国的市场缺口,并不会出现市场过剩的现象。

如果包括韩资和台资企业,中国大陆两年以内将有最多9家第8.5代工厂投产。美国调查公司NPD Display Search预测,中国大陆在同一代工厂中的生产份额在2015年10-12月将达到38.6%,远超日台,紧追韩国(45.7%)。

不过,大型液晶面板的市场行情低迷将长期化。例如台湾的友达光电(AUO)在2013年4-6月时隔11个季度实现了最终盈利。但有分析指出,受中国大陆的供应过剩影响,友达光电2014年1-3月可能再次陷入亏损。

夏普等日本企业已经放弃在大型面板领域的竞争,转向中小尺寸面板领域寻找出路。而中国企业看似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增产的理由之一是对液晶电视市场将持续增长的预计。TCL董事长李东生认为面板的供应量年增长4%左右,市场是可以消化的;这相当于一座8.5代工厂的产能。

另外一个理由是政府的支持。京东方7月决定进行460亿元的增资,而主要出资方则是北过去曾以猛烈的增产投资夺走日本企业市场份额,并迫使日本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的韩国与中国台湾企业目前已经转为守势。应对不断崛起的中国大陆企业的举措非常有限。不得已中正在推进的是直接在中国大陆生产。韩国三星显示器公司10月启动了江苏省苏州市的工厂,走在了其他公司前列。

另一个主要应对举措的是,寻找电视用液晶面板以外的收益来源。韩国LG

显示器公司首席执行官(CEO)韩相范明确表示,“投资的重点将转向有机EL面板”。在扩大电视面板生产的问题上,三星也将采取相同方针。

拥有很高全球份额的日本的液晶面板制造装置与材料厂商在中国企业的吸

引下,正在将生产转移至中国。东京电子8月开始从其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江苏省昆山工厂供货,供应制造面板基板电路必需的蚀刻装置。京、合肥以及重庆的市属企业。中国地方政府为了实现产业振兴,正在提供成本意识较低的资金

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地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地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地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地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地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地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地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地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地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地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地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地出现和计算机网络地发展,使计算机地应用渗透到社会地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地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地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地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地内部元件使用地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 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地机电 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地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

地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地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HTML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HTML的过去未来 HTML的过去 一、 HTML的简介 1、HTML的概念和功能 1)HTML的概念 HTML是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缩写,是一种基于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标记语言,是Web用于编辑网页的主要工具。在网上,如果要向全球范围内出版和发布信息,需要有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即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母语”。WWW(World Wide Web)所使用的出版语言就是HTML语言。 2)HTML的功能: ⑴出版在线的文档,其中包含了标题、文本、表格、列表以及照片等内容。 ⑵通过超链接检索在线的信息。 ⑶为获取远程服务而设计表单,可用于检索信息、定购产品等。 ⑷在文档中直接包含电子表格、视频剪辑、声音剪辑以及其他的一些应用。 2、历次版本 HTML 1.0——在1993年6月作为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工作草案发布(并非标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为RFC 1866发布,在RFC 2854于2000年6月发布之后被宣布已经过时;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1999年12月24日,是在HTML4.0基础上的微小改进,W3C推荐标准;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于2008年1月22日公布,仍继续完善。 二、各个版本的功能简介 1、HTML 1.0和2.0 HTML自从1989年首次应用于网页编辑后,便迅速崛起成为网页编辑主流语言。目前几乎所有的网页都是由HTML或者以其他程序语言嵌套在HTML中编写的。1993年HTML发布以后,众多的不同版本HTML陆续在全球使用,始终未能形成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1)非独立性(2)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原始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特征:(1)阶级性(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特征:等级性、专制型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学校萌芽 五帝时期已有“成均”和“痒”的教育场所,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商代已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②西周的教育 “六艺”是西周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④两汉时期的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的选拔官吏。 ⑤隋唐时期的教育 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六学二馆 ⑥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1905年科举被废。 (2)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3)古代希腊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家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即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其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两种教育均脱离生产劳动。 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主要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的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特点:(1)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的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的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 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 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

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内容概要:20世纪20年代。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是在设计艺术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功能主义设计也应随映时代潮流作出相应的变化,达到与人们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关键词:功能主义包豪斯发生发展 一功能主义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的混乱。”20世纪世界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新流派层出不穷,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于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并起较大作用的只剩下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它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设计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模式。 二功能主义的发生 与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功能主义的发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历史。 由于功能主义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工业革命必然的成为功能主义的前提。19世纪,蒸汽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大工业革命,这便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最基础的物质前提。由于机器的精确化使设计与生产相分离,设计与手工艺生产之间的区别迅速拉大。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传统的由艺术家和工匠完成的任务面临着被各种机器和新材料取而代之的危险”。1851年,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隆重登场,展览的场所是被称作“水晶宫”的由约瑟夫·帕格斯通(Joseph Paxton)设计的建筑,而帕格斯通本身是作为工程师而非建筑师。在这次博览会上一系列由于工业革命带动的新的发明如蒸汽机、引擎、汽锤、车床甚至包括由预制的金属肋拱和薄片玻璃及建成的“水晶宫”都引起了人民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极大兴趣。由于前面提到的大工业革命引发的“危险”,也由于大机械化的生产在一定的程度上剥夺了人的创造性,在如何“化解”这场“危险”的方法选择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为代表的与机器公然为敌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个人劳动才能将人从机器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是以高弗雷·散帕尔(Gottfried Semper)为代表的“结合论”的观点,他意识了技术的进步是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他在提出手工艺与工业相分离的同时也认为“应该教育培养新型的工匠,让他们学会艺术而理性的方式,理解并且开发利用机器的潜力”。同时,曾参与组织“世界工业博览会”的英国人亨利·科尔(Herry Cloe)也认为只有通过办教育才能解决工业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摘要:三角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作为未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了解三角学的发展史,是中学数学教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本文从三角学的兴起,希腊学者由于天文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三角形边与角的精确关系;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地区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文艺复兴以后三角学更加完善并且深化。这几部分所涉及的三角学内容与当今中学课程标相关,本文探讨中学的三角学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三角学发展史教育 1.三角学的兴起 1.1古希腊天文学中的三角学 古希腊天文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份天体运行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详细记录,需要对天体的距离和角度十分熟悉。他们采用日晷仪指针。一种通过垂直杆的影长显示时间的简单装置,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计算余切函数的装置。如图1,表示杆的高度,表示它影子的长度, 当太阳与地平线成角时,, 然而发明该指针的古人对余切函数没有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时间计时器。但是这种“投影计算”被古代学者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可称作三角学比例的先驱。后来,这种简单的方

法被成功的运用于测量地球的大小,以及行星之间的距离。后来希腊人创立了一门知识来预报天体的运行路线和位置以帮助报时,计算日历、航海和研究地理。 1.1.1希帕霍斯和三角学的兴起 三角学的兴起的标志性人物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霍斯。他在爱琴海的罗德岛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应用自己发明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由于天文研究的需要,希帕霍斯对球面上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制作了一个和现今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相当于现在圆心角一半的正弦线的两倍的表)。为了定出数值,他采用了巴比伦人的60进制。对于一定度数的圆弧,可以得到相应弦的长度数。 在希帕霍斯的三角学中,一个基本元素为单位圆中已知弧(或中心角)所对的弦,这里表示弧长,表示对应的弧长,如图2 因为角度和弧度的度量单位是“度”或“分”,为了统一单位希帕霍斯将圆半径的度量单位也转换成“度”或“分”。已知单位圆的周长为,取的六十进制近似值为3;8,30,他 算得近似到最接近整数的半径R的度数为:,则在该圆中任意角的度数(其对应的圆弧长除以圆的半径等于它对应的弧长的度数。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电脑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电脑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教学目标: 了解电脑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重点难点: 电脑的发展历史中牵扯到的一些概念,如晶体管、集成电路。 教学过程: 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对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模式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它与阅读、写作等基本技术一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电脑,也称为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 电脑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2月1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校物理学家穆奇里和工程师爱开尔特等一批研究人员,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它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它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每小时消耗电150度,每秒运算5000多次,占地167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真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 2、电脑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已有50多年了。随着数字科技的革新,计算机差不多每10年就更新换代一次。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作可靠性好。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

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门账”,清代又产生了“四脚账”。这些中式会计的记账方法形成了中式会计的一个特色。 在国外,会计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的古印度小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专门登记农业账目。古巴比伦商人已有所谓的“现金记录”,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207020122 杨若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杨若雯 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1207020122 摘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脑,已历经了50多个春华秋实。50余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电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历数电脑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发明故事,将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思索和启迪。 关键词:机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 引言:计算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用手指计算、石头计算或绳结计算,当文化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进步,计算工具也在相应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就源于这种需求。而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名叫ENIAC。60余年来,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之迅猛是当初发明者所始料未及的,如今,“计算”已经无所不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而再从头回顾,我们会惊喜而又毫无意外地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那些令人惊艳的天才们与无数的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今天的一切——那么庞大迅捷的联系网与媒介,而我们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计算机的未来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计算机的史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手指或者石头绳结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数学的萌芽让公元前四五千年的苏美尔人开始了“数字化生存”的初次尝试,他们在发明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在泥板上刻下了人类最早的数字符号。 随后,计算工具开始了快速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筹算发展成了算盘,这是人类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第一种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西方自17世纪初起,也开始出现了计算尺,至1957年,卡西欧公司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机械式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从17世纪至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究,这些计算机虽然构造简单、性能不够好,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极为相似,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的荣誉应归功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威廉·契克卡德,他的发明早于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的加法机。1674年,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1805年,法国一位机械大师约瑟夫·杰卡德完成了法国纺织机械师贝斯莱·布乔关于“穿孔纸带”的构想,设计制造了“自动提花编织机”,这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1822年,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从杰卡德的“自动提花编织机”上获得灵感,制成了差分机,并提出了“分析机”的构想,为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3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制造出手摇式计算机,这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之前是办公室和家庭主要的计算装置。 从机械到电子的进程 机械式计算机采用的都是机械零件,利用机械转动原理工作,而在社会的发展中,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纯机械装置,这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标志着由机械计算机时代向电子计算机时代迈进。 1888年,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霍列瑞斯博士首次使用了穿孔卡技术的数据处理机器,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

2010年第1.期学术论坛(总第228期)ACADEMICFORUM NO.1,2010 (CumulativelyNO.228)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 杨泽喜 [摘要]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伴随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在演进着。2l世纪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虽然战争的威胁仍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和平秩序终将取代战争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 [作者简介】杨泽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部教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K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1—0073—05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整体发展的过程。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为什么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大规模战争能否避免?持久和平能否构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社会。战争与和平问题影响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科学预测2l世纪战争与和平关系人类社会的未来。 一、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趋势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是指因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密切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性的客观过程。 15世纪,西欧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把亚、非、拉广大民族、国家卷入世界经济市场,接着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附)。蒸汽动力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生产力特别是交通工具的发展,频繁交往密切了各国家、各地区间的关系,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初见端倪。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电气时代的到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此时,垄断资本伸展到全球,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社会已基本形成为一个整体。这时期人类社会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世界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强行输出商品、输出资本、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结果瞄1。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以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殖民活动为主要内容。日渐形成的以殖民体系为依托的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必然具有掠夺性和统治性的特征。尽管资本主义犯下种种罪行,但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它的作用是进步的,它将涣散无序的世界分为西方和东方两大块,变成了以东西方为本源,以规则制度为纽带,表现为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的多样化统一的整体。它具有“双重使命”,破坏的使命中有进步性,建设的使命中也不乏掠夺性,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充满着矛盾统一的辩证法【3】(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迅猛冲击下,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 73 万方数据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陕西精神”,下列不属于“陕西精神”的是 A。爱国守信 B。弃农兴商 C。宽厚包容 D。勤劳质朴 2下列关于陕藉作家与其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杜鹏程:《创业史》 B.路遥:《平凡的世界》 C.原平凹:《浮躁》 D.陈忠实:《白鹿原》 关于?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东起古长安(今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把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的国际陆路通道 B。丝绸之路?起初为丝绸贸易而开通,17世纪,意大利人皮罗德首次将之称为?丝绸之路?,即被广泛接受 C。?丝绸之路?是指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D。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途径17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22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大量涌现并且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手机、楼宇电梯间电视、公交移动电视……这些20年前的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媒体正大行其道,并且在竞争激烈的广告市场上刮起一阵阵旋风。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新媒体之势的汹涌 B.新媒体种类的众多 C.新媒体影响范围之广 D.新媒体与广告的关系 31.改革高考制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要改革我们的招生思路,或者说改革这种 “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如果把“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逐步改革成从几个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的新制度,从一个只看高考成绩,改为用五六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就会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大的改变,以高考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方式就会有逆转,学生高考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及创新型思维都会有很大的发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高考不能用来决定个人一生 B.学生的考试负担亟待减轻 C.高考制度不利于学生发展 D.衡量学生应从多角度进行

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从《建国大业》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主体选择 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事实,充分表明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往往具有种种极为不同的主体选择性,正是它们,正是各种人们的拼搏奋斗,构成了生动丰富、曲折复杂的历史图景。然而,在众多的选择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后真正挽救了中国,这又同时表明,虽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但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选择都能得到实现的。人在选择历史,而历史也在对人们的各种选择进行筛选,犹如大浪淘沙,历史不断淘汰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国际环境的任意选择,而只青睐那些适合中国实际及其外部条件的正确选择。这很好地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机制包括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社会规律是一种规律,它具有一切规律的共性。它是社会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社会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当然社会规律又是一种特殊的规律,它不同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人的活动目的的影响。社会规律是人世间活动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事件而生成和表现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被认识和利用,因此,社会规律离不开人及其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人的活动的依赖性,造成社会规律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假象。其实,社会规律依存的不是人的意志,而是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它是人的行为中形成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必然性,不管人的动机如何,它总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也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因此,社会规律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最终的必然性,绝不依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大体有三种回答:第一,将社会规律简单化、绝对化甚至神秘化,从而完全否定了主体选择性。这是机械历史决定论的观点。第二种,过分夸大了人的选择的地位和作用,以至完全否定社会规律以及历史决定论。这是唯心的主体选择论观点。第三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克服了以上两种观点的片面性,主张历史决定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历史主体的选择并非是一种主观任意性的行为,而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选择是有限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一直强调,“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因此,历史规律绝不是人们任意妄为的结果。人们创造历史,但是人们总是在既定前提下、既定的时空中创造历史,这种既定的前提条件和特定的时空必然使得人的主体选择性在历史活动中受到限制。 列宁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