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学习指导

心理学学习指导

心理学学习指导
心理学学习指导

心理学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反射: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五、简答题

1、简析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答:(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像过程。(2)人对现实的反应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3)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4)人有意识性,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要特征。

2、如何理解“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答:(1)科学心理学之前,早在古希腊时期,有关心理学问题的论述,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因此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而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心理学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六、论述题

1、论述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实质的基本特点。

答:(1)心理的物质载体①心理现象的产生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②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2)人的心理环境的依存性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②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取之世界。离开了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3)人的心理的主体性①表现为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②人对现实的反应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③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④人的心理的主体最重要的是人的意识性。

2、试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1)①知是认知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②情为情感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③意为意志过程,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第一章感觉与知觉

三.名词解释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错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知觉。

五.简答题

1.感觉存在哪些规律?

答:(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2)感觉适应规律(3)感觉后像(4)感觉对比(5)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6)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7)联觉

2.知觉具有哪些特点?

答:(1)知觉的对象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如何?

答:(1)联系:二者同属于认识过程,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感觉越丰富,知觉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2)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只和单一的感觉器官相联系,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是由事物的性质引起的,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七.论述题

2.如何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答:(1)运用知觉的整体性规律

教师关注知识的整体传授,不能局限于细枝末节。(2)利用知觉的选择性规律

教学中注意突出知觉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别。

(3)利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通过加深理解来改善教学效果,而不应该片面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

第三章注意

四.名词解释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约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简答题

1.注意的特点有哪些?

答: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的朝向一定刺激物,而同时离开其余刺激物的特点,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贯注并

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的深入下去,反应了心理活动的水平和强度。

2.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特点有哪些?

答: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人的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

3.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答: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科学得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4.注意分配依赖的条件?

答: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5注意分配依赖的条件?

答: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6、分析产生分心的原因

答:分心又称注意的分散,其原因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主体疲劳或精神松懈,同时也与人的主体状态有关。七.论述题

怎样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搞好课堂教学。

答: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为此,教师讲课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分心。同时还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并使两种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化,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章记忆

四、名词解释

1.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2.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6.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七、简答题

1.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通常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1)消退因素。持消退观点的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导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因素。干扰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或记忆对后继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隔可长一些。

4.表象有哪些特征?

答: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1)直观性是指在头脑中所出现了事物的形象和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非常相似,这种反应在头脑中的事物形象非常清晰,就如同我们“亲临其境”一样“历历在目”。(2)概括性是指表象是一个或几个同类事物概括化的形象,是反应事物经常的共同特征。

八、论述题

1,阐述为什么学习过后要及时复习

答:遗忘规律表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因此对新识记的材料,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习,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识记后比旧的一段时间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随着知识的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少一些,时间间隔可长一些。

2.试述如何运用遗忘规律合理地组织复习?

答: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健忘的有效途径。通过复习,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复习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的组织复习,以下是合理组织复习的一些主要条件。

⑴要及时复习⑵要过度学习⑶要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⑷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⑸复习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⑹要动员多种感官参加。

第五章思维及其问题解决

一、名词解释

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3.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思考和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

4.创造思维是指以新异和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5.问题解决是指在有特定目标但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情景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6.定势:又叫心向,是指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7.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或功能是求同求优。

四、简答题

1、思维与感知觉有何异同?

答:思维与感知觉同属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特征的反映,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及其内部必然联系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同时,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又离不开感知觉所提供的感性支柱的支持,人们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提出并检验种种假设,进而揭示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

2、想象有哪些形成方式?

答:想象过程是从已有表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形象,它是对已有形象的分析与综合。一般认为,想象主要借助粘合、夸张、拟人化和典型化等方式来实现新形象的创造过程。

3、思维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简述之。

答: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判断是确定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一种判断都是人们对事物间关系的反映,思维过程要借助判断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是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推理是指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每一个推理都有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类型。

4、影响创造性想象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创造性想象的因素主要有:①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②知识经验与表象的储备。③是否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④原型启发的作用。⑤灵感的作用。

六、论述题

1、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问题解决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促进作用,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动机和情绪

②知识经验

③原型启发

④定势

⑤功能固着

⑥个性特征

总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他们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的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

第六章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意志: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2.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势动机,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目标都具有吸引力,而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冲突。

3.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式动机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力图回避的,而只能回避其一时产生的冲突。前怕狼后怕虎

4.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式动机冲突,是指同一目标对个体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既想去的好成绩又怕努力。

5.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多重趋避式动机冲突,是指面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目标,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

五、简答题

1、意志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答:(1)意志的自由程度具有相对性(2)意志通过行动表达(3)意志能调控行动(4)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

2、根据意志行动表现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答:根据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的特点,可以把动机冲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接近—接近型冲突(2)回避—回避型冲突(3)接近—回避型冲突(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3、意志品质主要有哪些?

答: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

4、采取决定阶段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也叫准备阶段,包括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和方法、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

5、执行决定阶段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执行决定阶段包括开始行动、面临困难、处理挫折等环节。

5、意志薄弱的特征主要是什么?

6、答:(1)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优柔寡断和冒失(3)任性和怯懦(4)顽固或执拗。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二、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指有机体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心境:心境是指一种使人的所用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3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4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绪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道德感:道德感是指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其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6理智感:理智感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7美感::美感是指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五、简答题

1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答:(1)区别:首先,情绪出现早,并且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求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出现晚,更多是与社会性需求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其次,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情感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也可能不为情感所左右。第三,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很少有冲动性,且不容易流露出来。

(2)联系: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另一方面,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倾向性、深刻性所制约。

4简述健康情绪的必备条件。

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2)拥有宽广的胸怀;(3)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4)注意性格的锤炼

第九章性格

四.名词解释

1.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试析性格的特征?

答:(1)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2.性格与能力有什么关系?

答:性格与能力之间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往往是在统一的交织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是性格和能力发展的共同基础。

(1)性格和能力的区别

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因素,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与能力有关。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

(2)性格和能力的联系

两者是在相互制约中发展的:一方面能力制约着性格的发展,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两一方面性格也制约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良好的性格是能力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勤奋的性格特征对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力的形成于发展也会促使响应性格特征随之变化。

3.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

答:(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3)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4)对不同类型性格的人进行个别指导。(5)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教师为什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

答:(1)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与发展中,学生的性格特征有符合要求的,也有不符合教育要求的。教师要采取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利用优点去克服弱点。

(2)学生在学习或纪律方面出现大的问题常常有性格上的原因,教师找到这些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可以提高教育效果。

七.论述题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答:(1)遗传因素(2)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3)学校环境作用(4)社会文化因素(5)自我教育

第十章气质

一、名词解释

气质: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动上的动力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

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什么行为特征?答:(1)胆汁质——兴奋型: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急躁、直率、热情、易于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2)多血质——活泼型: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3)粘液质——安静型:反应性低。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4)抑郁质——抑制型:具有较高的感受性。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迟缓、行为孤僻。

2、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答:(1)区别气质和性格的区别: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在社会环境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则有积极的性格特征和消极的性格特征,即有好坏之分;气质表现的范围较窄,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气质的变化慢,不容易改变;但性格的可塑性相对较大,改变要容易一些。(2)气质和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和表现方式;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已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反过来,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是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3、简述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

答: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对应于胆汁质;强、平衡、灵活的类型对应于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对应于粘液质;弱型对应于抑郁质。

4、简述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答:(1)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

要热情对待。在有参加多种活动机会的同时,要培养中心稳定的兴趣,在发展朝气蓬勃、满腔热情的同时,要针对粗心大意、虎头蛇尾进行教育。(2)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触动思想,又要避免触怒他们;在着重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时,又要防止任性、粗暴。(3)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要多给予参加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问题,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任务,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等不良品质发展。(4)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多给予关怀、帮助,但要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在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的同时,要防止疑虑、孤独等消极品质的产生。

三、论述题

1、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教育?

答:要点:(1)教育学生发挥气质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品质;(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3)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4)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5)教育学生完善自己的气质。

第十一章智力

一.名词解释

1、智力:智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完成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

2、比率智商:是指通过测验所得到的儿童心理年龄(智力年龄)与其实际年龄的比率,又简称智商。

3、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4、离差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表达式为“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公式中的Z代表标准分数,前面的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后一个X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五.简答题

1.智力与能力有何关系?

答:智力和能力具有如下关系。

联系:(1)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2)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3)智力与知识相关,能力与技能相关。(4)人的一切心理(包括智力和能力)都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区别:能力偏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它是保证顺利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是保证有效的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2.智力与知识有何关系?

答:知识与智力是两个联系密切,又各自独立的概念。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其本质含义不同。知识是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语言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而智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包括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不等同于智力。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草之木。其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也是产生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基础。同样智力活动的过程,也往往知活动中。知识是认知活动的材料或者结果,智力是从事认知活动的前提条件,离开知识或智力认知活动都无法进行。

5.如何正确对待智力测验?

答:要理性运用,切不可误用、滥用。即便进行必要的智力测验时,也要特别注意:首先,应从正规渠道接受标准的智力测验;其次,智商只具有参考价值,它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有限,也难以预测未来成就,而且智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发展的。

5.智力发展存在哪些个体差异?

答:(1)智力水平高低及表现早晚的差异(2)智力类型的差异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hyschology :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历史 1879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派 坎农巴甫洛夫赛里研究心理生理学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理论 贝克认知治疗 1977 Engel GL发表文章,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说明。 ==================================== 当代心理学五大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意识和潜意识动机的驱动力,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 4认知理论关注影响行为反应的内部心理机制。 5心理生物学理论着重探讨行为的脑机制。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是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意识consciousness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察觉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per-consciousness :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每个儿童都有爱恋异性父母,憎恶同性父母的心理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分类 6"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7幼稚的防御机制 8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9成熟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机制 转移Displacement:人们有时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不和习俗或有危险)无法向对象表达,便会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对象上去。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是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人在遭受挫折或作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被自我和社会接受的理由,经管这些理由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常见医学心理学单选试卷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 选择题 1、情绪由哪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E】 A、环境、心境、生理变化 B、情景、心境、条件反射 C、情景、刺激、生理过程 D、认知、反应、结果评价 E、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2、从心理或行为角度研究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该项工作属于以下哪个范畴【B】 A、临床心理学 B、健康心理学 C、行为医学 D、心身医学 E、神经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B】 A、心理诊断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4、人类能创造出“猪八戒”这一并不客观存在的文学形象,这恰好说明了【D】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D、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才有了心理机能 5、H.Selye认为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应激源,可引起以什么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B】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6、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E】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治疗 D、心理支持 E、心理咨询 7、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被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8、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C】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9、儿童病人的求医行为属【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参与型 E、合作型 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属于【A】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1、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病前病人的人格类型是【A】 A、A型 B、B型 C、C型 D、混合型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A、动物的心理发育 B、病人的焦虑 C、人际关系紧张 D、人的不良行为 E、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13、人们在遇到压力、痛苦、困境时,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是【C】 A、逃避应激源 B、排除应激源 C、难以应对应激源 D、没意识到应激源 E、想超越应激源 14、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分量表中,代表情绪稳定性特征的是【B】 A、E B、N C、P D、L E、以上都不是 15、由病人的家长、家属或他人作出求医决定的求医类型是【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顾虑型 E、合作型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 1、心身疾病的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117)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的特征: 1.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都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3.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你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一定的躯体损 害。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2、心理应激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 识所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3、心理的实质(P15)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4、感觉(P16)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P16)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P19) 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6、心理咨询(P168)又称心理辅导,是通过对话对来访者予心理上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7、心理治疗(P152)也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 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1)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 1、情绪由哪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E】 A、环境、心境、生理变化 B、情景、心境、条件反射 C、情景、刺激、生理过程 D、认知、反应、结果评价 E、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2、从心理或行为角度研究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该项工作属于以下哪个范畴【B】 A、临床心理学 B、健康心理学 C、行为医学 D、心身医学 E、神经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B】 A、心理诊断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4、人类能创造出“猪八戒”这一并不客观存在的文学形象,这恰好说明了【D】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D、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才有了心理机能 5、H.Selye认为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应激源,可引起以什么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B】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6、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E】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治疗 D、心理支持 E、心理咨询 7、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被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8、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C】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9、儿童病人的求医行为属【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参与型 E、合作型 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属于【A】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1、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病前病人的人格类型是【A】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二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 1、情绪由哪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E】 A、环境、心境、生理变化 B、情景、心境、条件反射 C、情景、刺激、生理过程 D、认知、反应、结果评价 E、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2、从心理或行为角度研究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该项工作属于以下哪个 范畴【B】 A、临床心理学 B、健康心理 C、行为医学 D、心身医学 E、神经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B】 A、心理诊断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4、人类能创造出猪八戒”这一并不客观存在的文学形象,这恰好说明了【D】 A、心理是脑的功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D、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才有了心理机能 5、H.Selye认为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应激源,可引起以什么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B】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6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E】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 C、心理治疗 D、心理支持 E、心理咨询 7、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被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8、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C1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9、儿童病人的求医行为属【B1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参与型 E、合作型 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属于【A】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1、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 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病前病人的人格类型是【A】 A、A型 B、B型 C、C型 D、混合型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A、动物的心理发育 B、病人的焦虑 C、人际关系紧张 D、人的不良行为 E、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13、人们在遇到压力、痛苦、困境时,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是【C】 A、逃避应激源 B、排除应激源 C、难以应对应激源 D、没意识到应激源 E、想超越应激源 14、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分量表中,代表情绪稳定性特征的是【B1

医学心理学答案

医学心理学答案 答题须知:我们下面的答案是按每个题目的第一个字拼音的大写字母排列的, 题全,答案正确率高,保您通过考试。 我们答案在不断的完善中......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A)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理论中的“A”具体是指(A )。 A.艾利斯后期又发展了理论,提出了D和E两部分,其中D部分指(D ) A.艾利斯认为产生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重要原因是(C ) A.安娜·佛洛依德在(C )中发展了防御机制的理论 A.按认定的青春期年龄是(C ) A.按照潜意识理论,心理活动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C) A.按照心理过程的特点对性格类型进行分类不包括(D )

A.按照需要的起源和发展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其中属于生物性需要的是( A) A.按照研究的(D )分为横断性研究和纵向性研究 B. “白痴”又被称为 (D) 属于(A ) B.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身上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保证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B) B.保证与调节大脑皮质紧张度和觉醒的器官主要是( C)。 B.病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或不承认自己是病人,此属于(A ) B.病人的心理变化不包括(D ) B.病人角色不包括( D)

色全部或部分责任,但病人确表现出对自己无信心,而安于病人角色的行为属于( C)。 B.病人为了预防、治疗及护理疾病而与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被称为(C ) B.病人心理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B.病态心理变化中最容易出现且最早出现的变化是(A )。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多见于( C)。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又称为( A) B.不尊医行为的的影响不包括(B ) B表现出对自己无信心,而安于病人角色的行为属于( B)。 C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应用的是(A )防御机制。 C. “嫦娥奔月,游龙戏水”等描述属于 (A) C.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 D) C.成瘾的临床诊断依据不包括下面哪一项(A )。

心理学实验范式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实验指导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实验指导 第一次实验 实验一注意分配实验 一.目的 测定个体对不同刺激的注意分配能力 二.仪器 BD—Ⅱ—314注意分配实验仪 三.步骤 1.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 2.主试按“定时”键和“方式”键,设定方式1——7,1表示定时一分钟,7表示三声(高、中、低)反应、光反应、三声+光反应三项实验连续进行。 3.被试按“启动”键,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对仪器随机连续发出的高、中、低三种声音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声刺激停止,表示定时已到,声反应结束。 4.中间休息片刻,再按“启动”键,实验继续光反应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对仪器随机连续发出的不同位置的灯光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工作指示灯灭,表示到达规定的工作时间。 5.中间休息片刻,再按“启动”键,实验继续“三声+光反应”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用左右手对同时出现的声和光刺激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当声和光刺激信号同时停止,表示定时已到,一分钟定时的注意分配实验已完成。此时记录仪器上显示的注意分配值的大小。 6.定时2分钟,重复步骤3、4、5。 四.结果 五.讨论 1.比较定时1分钟和2分钟注意分配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2.比较同组成员注意分配能力的差异,并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注:Q< 0.5表示没有注意分配;0.5≤Q <1.0表示有注意分配; Q =1.0表示注意分配最大。)

实验二短时记忆实验 一.目的 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 二.仪器 ZF—短时记忆广度测试仪 三.步骤 1.接通电源,仪器显示M—0.7记忆广度测试状态。0.7表示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0.7秒。 2.按启动键,仪器随机显示一组数据,听到一声提示音,并且看到缺位灯亮,被试即可回答。 3.被试根据记忆,按对应的数字键回答,仪器自动记录回答的正确数。 4.重复步骤2、3的操作,当连续听到5声提示音,显示屏呈现END时,表示实验结束。按显示选择键,记录正确反应数RI。 四.结果计算 短时记忆容量F=2.0+0.25×RI (注:2.0为基础分数,RI为被试正确回答的分数,一般情况下F=7±2) 五.讨论 比较同组成员的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并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实验三痛阈和耐痛阈的测定 一.目的 学习测量人体痛阈和耐痛阈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EP601C痛阈测定仪,纱布、KCL饱和溶液、导电膏、消毒棉球、绝缘橡胶垫。 三.步骤 1.连接引导电极和刺激电极,将上升速率旋钮调至中间位置,控制板扳至关闭,打开电源开关。 2.被试坐在绝缘垫上,用酒精棉球擦被试小腿内侧三阴交部位,周围涂导电膏,取黑色无关电极,下垫浸湿饱和KCL溶液的纱布,将注入KCL溶液的刺激电极头置于三阴交部位。 3.将工作控制板扳至上升位置,电流量逐渐增强,当被试感到微痛,立即报告,主试记录此时的电流强度(即痛阈),电流量继续增强,直到被试报告“受不了”时,主试先将工作控制板扳至“停止”位置,并记录此时的电流强度(即耐痛阈)。(注意:勿突然切断电源,因电容放电发生较大电流,会使被试突然疼痛。) 4.正式实验前可练习1次,被试正式测试5次,每次间隔1分钟。完成后主试和被试互换角色。四.结果 五.计算和讨论 1.计算自己痛阈和耐痛阈的平均值。 2.在本实验中痛阈和耐痛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实验软件PsychoPy方法

心理学实验软件- PsychoPy 作者 : 孙雨生 花一个下午加晚上重新鼓捣了下PsychoPy这款心理学实验软件,之前刚接触Python的时候也试着学过,只是当时还年轻,看了半天没弄懂就弃之不用了。如今要毕设了,总不能一个简单的行为实验都要一行一行代码往上砌,于是就想找一个像VB那样可以拖拖拽拽的傻瓜软件来用用,“业界”流传的心理学实验软件大概也就Presentation、E-Prime,当然牛逼点用C/C++/C++++、Matlab、Java甚至汇编、二进制码来写也可以,不过为了写个小实验程序还要去学一门语言隐隐会让人有点DT的感觉。用PsychoPy当然不只是因为“Life is short, use Python”,既然是用Python写的软件,open-source、跨平台就足够吸引人,从官网看版本到v1.7,似乎维护得不错,挺值得推广。 言归正传,大概啃了一下Documentation,稍加总结,想用的人就没必要再去啃一遍了。 1.安装 windows下面应该是.exe一路回车; mac也是.dmg直接拖进应用文件夹; 甚至linux(大便系)都可以 apt-get install psychopy. 2. Builder模式 PsychoPy编写实验程序有Builder View跟Coder View两种,Builder就是“拖拖拽拽”,手痒了想写代码可以用Coder模式,当然有更高级的API可以为这个开源项目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另议。 最简单的Builder模式界面如下:

界面下方是实验的流程图;界面主要部分由三个标签页组成,标签页代表实验的几个阶段(如指导语、trials、感谢语等)分别与流程图对应;右侧为程序的components,如图片、文字、对应的按键、影片、声音以及鼠标等。 上图是软件中自带的stroop效应的demo,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实验,只要点击工具栏上绿色的小人儿就可以运行实验,可以说比照这个demo,然后用鼠标点点试试,很快就可以完成一个一般模式的行为实验程序了。 这个简单的stroop效应实验的主体在于一个循环体trails上: 通过设定trails循环中的conditionFile来绑定实验条件,这里的conditionFile可以是.xlsx(Excel2007)文件也可以是纯文本的.csv文件,至于如何设定,看一下demo里面的例子就很清楚了。 3. 实验环境设定 为了让PsychoPy看起来更简单所以把这一步放到最后。 PsychoPy会检测显示器设备然后自动完成下面的Monitor Center,一般也不需要更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从社会心理学史来看,一般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__D_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D.五 2.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一般来讲,当对某件事的恐惧达到_A__强度时,相对而言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改变是较大的。 A.中等 B.低等 C.较高等 D.高等 3. 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A) A. 登门槛技术 B. 先大后小 C. 对牛弹琴 D. 折扣技术 4.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C) A. 改变认知 B. 增加认知 C. 减少认知 D. 改变认知重要性 5.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D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 B.类似性 C.互补性 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6.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A) 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 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 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 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 7.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A) 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8.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A) A.会产生社会助长 B.会产生社会抑制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D.对其会产生激起 9. 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B) A. 情感 B. 认知 C. 外显行为 D. 行为倾向 10. 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 A. 接近性 B. 熟悉性 C. 互补性 D. 能力 11. 相亲时,如果一个人对对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能力也给予积极评价。这种现象属于(C) A. 优先效应 B. 新近效应 C. 晕轮效应 D. 中心特质效应 12.自我认知的归因偏差研究发现,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做(C) A.正确归因 B.错误归因 C.内在归因 D.外在归因 13.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B) A.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 B.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益和损失加起来等于零 C.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 D.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获和损失加起来不是零 14. 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的层面是(C) A. 社会层面 B. 个人层面 C. 人际层面 D. 特质层面 15.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是(B) A.在人和情境之间,内在个人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外部情境的影响。 B.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C.外部情境和个人内在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D.以上均不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第一,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第二,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