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论原理的理体会

认识论原理的理体会

认识论原理的理体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理解及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使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2017-11-22马俪瑗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内容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的(从主体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皮亚杰 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可靠性等问题,这是西方哲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是所有哲学家都要涉及到的。到了近代,认识论则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根据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英国形成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后天经验。但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又存在着分歧,洛克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则是怀疑主义经验论。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唯理论,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知识的源泉,才能够提供可靠的真理,而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经验。有笛卡儿的二元论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唯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 传统的认识论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的探讨很笼统,没有经过试验验证,是一种粗糙的认识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修正了传统认识论的这一缺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探讨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并研究了认识发生的成因。无疑,这是认识论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了成熟的认识,是从幼儿阶段逐渐建构起来的。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上,认识建构的方式、人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水平(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时的幼儿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或者说,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这个时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的。这种感知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一切事物都与之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我们观察的结论,作为幼儿本身则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身中心化。这种活动的特点是:还没有把不同的活动协调起来,每个活动都形成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 到了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左右,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主体的活动被联系起来,被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意识到自己是空间中诸种客体中的一个。虽然这还只是在实物水平上进行的,这表明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来的自身身体的中心化,并且具有了主动性。主体活动的协调,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分化的根源。 前运演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左右)。这个阶段发展的结果,是儿童能够运动概念符号来进行思维和描述世界。儿童对于主体内部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初步不完全的逻辑结构;对于外部客体的协调则导致了因果观念的出现,表现为儿童总是问“为什么”。儿童的思维是定向的,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也没有守恒的概念。比如,如果不是同时看见的三对棍子,而是在一个场合看见A小于B,另一个场合看见B小于C,他不能由此推论出A小于C,只有把它们同时摆在一起他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他的思维还具有直观的特点。 具体运演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运演,虽然是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与上一阶段相比,一个重大的进展是可逆性的出现和守恒概念的建立。他处理问题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能够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能够进行预见和回顾。表现为他不是在犯了错误以后再进行纠正,而是能够对错误预先进行纠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 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 (2)就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就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就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就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与范围。真理都就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 对待错误。 3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认识运动就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 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的。真理就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谬误就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就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实事求就是:P41 解放思想:就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与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实事求就是的内在要求与前提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发生认识论原理

3008发生认识论原理(卷名:心理学) J.皮亚杰著。它是一本研究认识的起源的重要著作.3卷本,1950年出皈。伦敦G劳持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社1972年出皈w梅斯的英译本The PrIntiple5 0f Genetlc Epistemolcigy。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王宪钿等的中译本《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在书中用缝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连结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认识的发生和 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说:“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本书是他几十年来研 究儿童智力发展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理论总结. 皮亚杰主要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但他指出其研究“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而认为“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满意传统的认 识论只颐到高级水平的认识,即只颢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因此,他确足“发生认识论的 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 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掌思维。”凡是熟悉皮亚杰工作的人,都会发 现正是这一理论思想指导着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的。 本书共分3章:第l章为认识的形成。作者应用了逻辑、数学的概念术语对所得的研究 资料作了结构性的分析。他以运算为标志区分出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而阐明了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而 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向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过渡的原理。第2章为原初的机体条件。作者分析了认识获得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他首先评述了J—B.de拉马克的经验主义,指出拉马克学说主要缺乏的是关于变异和重新组合的 内在能力的概念以及关于自我调节的主动能力的概念,而提出S—R(刺激一反应)公式的行为主义学派正是坚持了拉马克学说的精神的,他主张对这一公式应作彻底的变革:把S—R 公式改写成S:R,或更确切地改写成S (A)R,“其中A是刺激向某个反应格局的同化,而 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他还对“天赋论”、“从本能到智力”和“自我调节系统”问题 作了分析。第3章为古典认识论问题的重新考虑。作者对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古典认识 论问题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的发生离不开继续不断 的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不仅为研究认识论的读者建立了一个可供经验验证的方法.也提供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用跨学科的知识阐述认识起源问题的范例。

[精品]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 一、认识及认识能力 人脑具有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人们具有思想意识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认识,哲学上也叫意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主观意识自身)在头脑中的反映,感知并引发关联思考,既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活动,也是指其结果——结论。 人的认识思维,绝不是如照相机录音机等仅仅是记录那么简单直接,首先是感知,然后有不同事物概念的建立并储存,最后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与关系的总结性思考并得出结论。 或换个角度说,感知并记忆,分析与对照,最后归纳、概括、抽象等总结性思考,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三大步骤。就好比计算机,数据输入储存,数据采集和对照,数据逻辑关系计算并得出结论。 人脑的功能,主要优势不在于感知和记忆,也不在于简单的分析对照,这在很多动物中也普遍存在,比如如老马识途,条件反射等。 人脑的复杂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能够寻找到事物表象背后的因果本质,这才是人脑独有,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认识能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独特能力基础,是认识能力的关键。通俗地讲,能够提问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找出怎么办,这才是认识的本质。 人的认识最初形成,需要倒推到猿人祖先。 最初猿人赤手空拳打天下,与普通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凭借身体的本能,没有任何工具的使用,承受着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残酷压力。在猿人的生存活动中,逐渐凭借头脑的初步认识能力,经历了从自然工具的偶然使用,到刻意寻找并保存自然工具,到简陋修整自然工具,再到刻意制作简单的人造工具(旧石器时代),又到较复杂的人造工具(新石器时代)…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语言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工具的平台,是认识能力提高的先天物质基础条件,没有语言,无法意识思维。 在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猿人到原始人的转变标志,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代表着人对自然的现象和简单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掌握,标志着人从此具有了认识的能力和意识,这是人与普通动物的划分标准。 原始人的认识,来源于生存活动(认识对象),却对生存能力的提高,生存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强力的物质和方式方法保证。否则,人的先天体能,远远不足以成为自然万物之灵。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能力,即具备了其三大特征:珍贵性——众多生命中的极其稀少和高级;遗传性——先天具有,还可以继续向下遗传;进化性——认识能力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由于认识的感知,认识的思考总结,都是主观的头脑活动,认识的结论,也必然是主观的,唯心的。正确与否,有多少谬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证明。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历史积累,逐渐才有更复杂抽象的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经验和理论对认识的检验和证明,是相对的,但也是先进的;实践的检验,为根本性的(非唯一性的)。 认识结论的产生,既受到认识者的经验、理论、思考能力的主观制约,也受到认识者的认识角度,立场、方式方法等客观条件制约。认识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主观客观条件的不同,认识结论会形成明显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异性。其中,认识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人们感知和思考的错误,故而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主观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只有存在或灭亡,强大与弱小等等性质,没有对错道德的问题和属性。 由于认识的对象同一,其现象和背后隐含的规律,总是相同的,尽管有人的认

心理学名著

十二、心理学名著 第1部《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 第2部《实验心理学史》林波 第3部《心理学史》黎黑 第4部《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威廉冯特 第5部《荣格自传》荣格 第6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 第7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 第8部《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第9部《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 第10部《梦的解析》英文版弗洛伊德 第11部《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第12部《弗洛伊德自传》弗洛伊德 第13部《理解人性》阿德勒 第14部《超越自卑》阿德勒 第15部《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 第16部《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 第17部《智慧心理学》皮亚杰 第18部《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 第19部《行为主义》华生 第20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埃里克森 第21部《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班杜拉 第22部《成为一个人》罗杰斯 第23部《超越自由与尊严》斯金纳 第24部《人猿的智慧》苛勒 第25部《教育心理学概论》桑代克 第26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考夫卡 第27部《拓扑心理学原理》勒温 第28部《教育论》思想简介斯宾塞 第29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哈特曼 第30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加涅 第31部《心理学原理》詹姆斯 第32部《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 第33部《认知心理学》(第七版)罗伯特.索尔索第34部《人对意义的寻求》维克多.弗兰克 第35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布勒.艾伦 第36部《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 第37部《教育心理学》奥苏伯尔 第38部《记忆》艾宾浩斯 第39部《机体论》戈尔茨坦 第40部《分裂的自我》R.D.莱恩 第41部《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维纳 第42部《道德发展的心理学》科尔伯格

认识论原理总结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①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⑤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⑥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⑦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⑧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认识论

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首先要明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个方面)、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真理,包括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显示问题,并不是以上原理都用得到,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一个道理或者那些道理,然后把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起来逐一分析即可。

例一: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括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育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定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问: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究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对甲型H1N1的研究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报告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心得 最初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觉得这是一本有关认识论方面的书,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渐的建构过程,以为读了这本书可以对我们的认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本书。在网上找到这本书后,看到只有三章,并且全书不到120页,所以就更坚定地选择读这本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了这本书的理论性太强,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引经据典,正如书中所说:“本书的目的是将发生认识论的一些总的趋势抽取出来,并提出那些证明这些趋向的主要事实。”①所以,书中涉及一些心理学、逻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用逻辑数学思维、因果关系思维、空间思维的来证明其观点,因此读起来晦涩难懂。虽然书中运用一些例证来证明一些观点,但是这些例证说理性比较强,看了后还是对它所要说明的问题不甚理解。因此,我在讲ppt时其实并没有将本书读完,而是参照网上内容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读完全书后,我觉得作者在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介绍了自己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其次就是介绍了他人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就如生物学方面的表现型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认识的发生发展是由主体内部的不断建构与外部的客体对主体的刺激相互作用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的发生发展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但不一定就是按作者所严格限定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只能特定的认识水平上,比如在前运演阶段就不可能形成守恒的概念,而有些儿童确实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守恒的概念,作者忽视了后天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于儿童的认识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是随着我们的活动而进行的,我们出生后的无意识的活动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逐渐引发有意识的活动,就好像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使狗的行为发生变化一样,尽管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形成符号表征,或者说是图式,然后形成概念,之后就会发生同化、顺应或者是调节等行为以使自己的认识达到一种平衡。 我觉得任何高深的理论其实都是从非常普通的,一般的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通过加工后以一种系统、规范、科学的方式在呈现给我们,只是有的理论呈现的方式方法易于理解,而有的则太过高深莫测,《发生认识论原理》可能是属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经常用到)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歪曲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原理)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对物资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性,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内容简介: 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他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而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份;并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跨专业性质”。 本书共包括三章: 第一章根据对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分析,讨论认识的发展和形成。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换言之,只顾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看不到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他自己则是从其心理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 第二章,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 第三章则对一些古典认识论问题作了考查,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总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 《发生认识论原理》 皮亚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兼通哲学、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语言学和科学史。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1924-1954年,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院长,兼实验心理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54年,当选为第十四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1955―1972年,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创立并领导了日内瓦学派。一生的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逻辑通论》(1949)、《发生科学认识论导论》(1950)、《儿童心理学》(1966)、《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等。

《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一本较集中、系统地阐述皮亚杰的认识论观点的理论性著作。在本书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认识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也不是在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本书是皮亚杰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所作的四篇讲演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共有三章和两个序言。中译本由王宪钿等翻译,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约十六万字。 认识的形成 任何关于认识发展的研究,凡追溯到其根源的(暂不论它的生物前提),都会有助于对认识最初是如何发展的这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如果局限于对这个问题的古典论述,人们就只能问:是否所有的认识信息都来源于客体,以致如传统经验主义所假定的那样,主体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或者相反,是否如各式各样的先验主义或天赋论所坚持的那样,主体一开始就具有一些内部生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强加于客体。有的还假定首先存在着在主体到客体、客体到主体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一些中介物(知觉或概念)。 然而心理发生学分析的初步结果,似乎是与上述这些假定相矛盾的方面,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活动本身。活动又可分为先后两个相继的时期:在全部言语或者全部表象性概念以前的感知运动活动时期,和由言语和表象性概念这些新特性所形成的活动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1、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