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___,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制。

2、商朝建立后,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卜、祝、史、________等;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____、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王室。(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5、瓦解: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即是对分封制的挑战。时期,诸侯彼此征战,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分封制崩溃。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__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办法,达到巩固和保证的目的。

3、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也有利于。

5、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所取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建立

战国时期,经过_____ ___,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___ ___。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______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__________”;皇帝的命令称“_______”或“________”;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______________”。皇帝总揽全国的、、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的本质特征。

2、中央官制: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这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________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______________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__________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秦朝中央这三个主要的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牵制。___________________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________________地位次于丞相;

_________________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权完全操控在_______________一人之手。“三公”之下为

“______________”。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1)郡、县的设置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____时期。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秦统一以

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实行_____________。

(2)__ __是秦朝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________郡,后

增至____________余郡,其最高行政长官称____________,他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书于各县。(3)________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________或________。

(4)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___________________又

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____________一人手中,标志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1、积极作用:(1)秦始皇北击___________________,南平___________________,疆域不断扩大,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颁布秦律,统一、和,修,开,筑,有利于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起了重大作用。(3)秦朝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

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_____________起义。在起义军打击下秦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______ ____”。

汉朝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称________。西汉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

起用布衣为相,形成“_______________”决策机构。以_______________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____________”,从而形成中外朝制度。东汉进一步剥夺三

公的权限,扩大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的现象。

2、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后握有实权,逐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体制。

3、隋朝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

机构。

4、唐朝三省分工明确,___________掌管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________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____ ____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_____________,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_________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隋唐时期,在下设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管理体制。

5、宋初,是最高行政机构,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后

增设为副相,设管理财政,削弱相权。

6.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以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

以为最高军事机关,设,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战国和秦朝实行,汉初并行。和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时,设州作为监察区,长官为刺史。

②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制转变

成三级。

③隋,废郡,形成两级制。

④唐太宗分全国为10 ,作为监察区。唐朝中后期,设置,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做地方官,形成三级。

⑥元朝除、、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制度。省的长官叫平章政事。行省之下,设、、、,边远民族地区设。

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在地方上,1376年明太祖废除,设、

和,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在中央,1380年废除和,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从此被废除,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内阁的地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内阁是的产物,不可能对起作用。

3、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①建立后金。改国号为清,并设“”,设,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②亲政后,设,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和三足鼎立③时,设,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与

的矛盾;二是与的矛盾。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君主专权,容易失误;官吏惟命是从,因循守旧;机构膨胀,官场黑暗;后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一)背景

1、清朝在后期开始衰落,鸦片战争前社会问题严重。

2、英国完成,成为头号强国,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根本原因)

3、清朝实行政策,只许一口通商。

4、为了,英国对华走私鸦片。面对鸦片危害,皇帝派到广东禁烟。

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借口):

(二)经过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牺牲。

(三)结果

1、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割给英国;赔款银元;开放 5处为通商口岸;中国须同英国商

定。《》和《》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2、美国和法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定《》和《》

(四)影响

1、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与的矛盾,开始转为

与的矛盾,与的矛盾,而

与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进入革命时期,肩负起反反双重任务。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和法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国和法国“”讹诈未能如愿

(二)结果

1、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规定:允许

进驻北京;增开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

地、、;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两白银。侵略势力扩展到大江南北和内地。

2、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定《》,规定:承认《》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对英法的赔偿各增至

两白银。

3、俄国趁火打劫,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平方千米。

(三)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

力。

三、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年—年)

(一)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走上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

2、直接原因:1894年,利用朝鲜的起义,蓄意挑起战争

(二)经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年。李鸿章一味致使

战役、大战、战役和战役中均告失败。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壮

烈牺牲;黄海大战牺牲,战役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日本在对

当地的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2、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

《》,条约规定:割、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开放、、、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

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三)影响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

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年—年)

(一)背景

战争后,加深,中国民间组成义和团。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性质:。(注意:不反封建)

(二)经过

1900年6月初,八国(谐音:“每日一只鹅是英法的骄傲”)组成侵略联军。

1901年签订的《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亿两;禁止中国人民参加活动和组织;划定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

大沽炮台,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可以驻兵。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粉碎了的企图;打击

了,加速了它的灭亡。

总结:

1、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抗日战争

1、1931年,事变,中国的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年的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的爆发。在抗战期间,国共实现第次合作建立战线。

3、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路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长久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4.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激战,史称会战。营长

牺牲,副团长坚守仓库,上海失守。

5.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会战、会战、会战、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大捷、战役,但总体失败。

6、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人以上。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惨案,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

7.1940年,指挥八路军在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公路,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到,同日军作战。取得胜利

9.年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10、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对侵略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和。它对世界

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得到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

(一)原因:激化了。

(二)准备:1、组织准备:洪秀全创立,在广西传教

2、理论准备:理论来源是把、和农民

结合起来;理论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理论特点是将农民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二、经过

1、初期:年的广西,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太平

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建立与清

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2.全盛:太平天国北伐的目的是,西征的目的是,东征的目的

是,充实自身的经济力量。东征(领导者——秦日纲)过程中摧毁了清政府建立的江南和

江北大营,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一)前期:《》。1、内容: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原则

“”和“无处不均匀”;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原则

“”。2、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意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

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的思想

结晶。4、未能真正实施的原因:客观:没有安定的环境;主观:它体现了思想,幻想在

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只是,根本无法实现。

(二)后期: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具有鲜明的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

出的在中国发展的方案,不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四、失败

1.1856年,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出走。

2.1858年、合力打垮了清军的江北大营,还取得了三河镇大捷。

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观方面一是;客观方面是。

第2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一)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

(二)阶级基础:队伍的壮大

(三)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内容:西方的、学说;代表人物:、、;中心:、。

(四)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1905年,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其中为核心思想。

(五)军事基础: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争取湖北新军。成为革命的摇篮。

二、过程

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

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辛亥革命”。

2.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成立。定都,以

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约法确立了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

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具有反对

的进步意义。

4.1912年2月,在威逼下,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5.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年3月,在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

三、评价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

2、它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

史功绩),建立了,使人民获得了。

3、辛亥革命推翻了“”,沉重打击了。

4、辛亥革命有利于发展。

5、辛亥革命促进了的发展。

(二)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没有,也没

有。

(三)教训: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一)背景

1、国际:期间,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

2、国内:A、政治基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B、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C、阶级基础:阶级队伍壮大;D、思想基础: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

(二)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年,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过程:从1919年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转移到。运动主力军由

转移到。手段有罢、罢、罢。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标志是军阀政府释放,免除的职务,拒绝。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地不妥协地反和运动。

2.五四运动中是先锋,是主力。

3、.五四运动促进了。五四运动标志着。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成立,任书记。不久在北京也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2.年中共一大在召开,标志着的诞生。党今后的中心工作

是,。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为总书记。

3、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是以为指导,以实

现为目标、进行斗争的党。它既代表的利益,也代表

的利益。

.1922年,召开。大会指出,中国仍是社会,当前革命的敌人是,革命的性质是。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即实现和;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纲领,

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的决定。

2.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大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就是,它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确立

了、、的三大政策,大会还同意加入国民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3.1925年的运动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高潮。

4.为了,,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

象、和。

5.北伐期间各地人民的反帝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收回、的英租界。

6.1927年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7.年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的全面破裂,标志着。

8.国民大革命失败主观原因是以为代表的中共犯了错误。

四、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和的开始。

2.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的、和称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4.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

5、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直接原因是失败。根本原因是由于错误。 1935年,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会议。会议结束了

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次合作,正式建立战线,共同抗日。

2.1937年8月,中共在陕北开会,制定了路线,国民党实行

路线。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是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3.1941年,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在民主政权中,实行团结各抗日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行的土地政策,还开展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开展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了报告,大会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和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5.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

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

7.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和的重点进攻。

8.1947年,中共制定了《》,各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9.1947年6月,和率军主力千里跃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0.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1.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转移到,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2.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标志着

,即将诞生。它改变了,壮大

了,鼓舞了。同时也是

的胜利,是与相结合的的胜利。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个发展阶段:

(一)建国初期——政治建设的起点

1.1949年9月,会议在北平召开,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的性质。会议决定改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为国旗,以《》为国歌,采用纪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和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向过渡的新时期,是继和

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制度,制度和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基于

的制度。

4.1954年9月,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结束了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大会确立了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和社会主义民主的。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体现了

和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6.在第二届人大上,当选为主席,为常委会委员长,来为总理。

7.在第三届人大上,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的宏伟目标。

8.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和。是执政党,是参政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肝胆相照,”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和的原则

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个,最早建立的是

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二)“文革”时期——政治建设的曲折: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

1.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冤案。

12.1967年,由等策划,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的转折及新的探索

13.1978年中共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平反。

14.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制度

16.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7.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二、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3.1982年,英国首相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

4.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年7月1日,香港回归。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5.1979年元旦,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现、、。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

5.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3年两会会长在新加坡进行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6.1995年初,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2003年,中共重申是和平统一台湾的基础和前提。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建树(20世纪50年代)

1.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条约》。

3.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4.1954年举行的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5.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的方针,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与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的标志。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1年,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访华,在上海签订了《》,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那题。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走向。中美建交后不久,

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关系的发展。

3.中日建交:1972年秋,日本首相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中日两国互派大使,日本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的中国外交

1.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与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邓小平还提出是战争的根源,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2.2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政策,重视发展周边国家和国家的关系。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表现为推动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参与裁军谈判。

4、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的主要根源是和。为此,中国提出在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中法两国互访,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总理会见和,成功举行“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4.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标志着一个以、以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5.2001年,由中国倡导签署了《打击主义、主义和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着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2003年,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文明孕育于地区

2.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是城邦的突出特征,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

3.希腊城邦政体的类型大致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等。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达实行贵族制,雅典以制著称。

4、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1)民主政治的奠基——改革

公元前6世纪,改革,按划分社会等级,打击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

(2)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改革,用取代打破了,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民主政治的顶峰(“黄金时代”)——改革

公元前5世纪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性公民中选举产生,统帅军队,参与政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的方式选出,可连选连任,执掌军政大权。

5、辉煌中的阴影

(1)雅典实行民主制的根本目的是凝聚,防范,保持;对

外。雅典的民治制度是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

及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3)希腊的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衰亡的根源。

(4)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的征服了希腊。

第二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罗马法指公元前世纪末到公元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性。

2、产生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争取权利

3、起源:早期罗马国家只有法,没有成文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具有很大的性和性,为保护提供了方便。

4、形成: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着成文法诞生(适用范围仅限于)。《》是斗争的结果,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护了。

5、发展: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消失。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建立第一个海外行省是。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是罗马的必然结果。

6、体系最终形成:3世纪末至4世纪初,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

二、罗马法的内容

1.分类:A、形式上分为法和法,B、整体结构上分为法与法等。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

②公民法基本上属于及其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法。

③万民法是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以及,它主要调整关系,规定和神圣不可侵犯。罗马法的核心之一

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维系帝国,影响后世: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

②罗马法为和的权力提供了,稳定了;它维护

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套比较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的基础。对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原因(条件):

(1)经济基础即根本原因:后,的迅速发展,与

矛盾日趋激化

(2)思想基础:三大思想理论来源(德意志、英国

和英法)

(3)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法国起义、英国和德意志起义。这三次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4)革命实践:、在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中的实践活动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进一步揭示了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推翻。1848年《》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政策,与德国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巴黎人民武装反抗,革命由此爆发。

(2)年3月,巴黎人民组织的国民自卫军打败了临时政府军,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即。但最终失败。巴黎公社是阶级建立政权的第次伟大尝试。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国发展为国,由社会过渡到社会。(从年到年)

2.建国后的前三年(1949—1951年),是继续完成任务,巩固。为此,中共采取了、进行和的措施。 1951年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基本解放。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赢得的建设环境。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标志着制度的废除

3.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9——1951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有:

(1)没收,建立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2)同时合理调整;(3)加强对的指导;(4)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结果:到年,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得到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最高水平;为过渡到奠定了经济基础。

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5.根据的精神,国家制定了一五计划(年到年),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实现国家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生产资料的制为制。一五计划是一个

和同时并举的计划。

6.三大改造在农业方面:按照、的方针,实行的原则,由

到农业合作社再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5年,农业基本实现合作化。

对手工业的改造,步骤和原则方法和农业一样。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私营工业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即、,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1954年,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实行按劳分配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7.三大改造开始于年,完成于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转变为,基本实现的原则,标志着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级阶段。

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部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和原则,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保障。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特点:君主世袭,终生任职,君主的权力受议会和法律的制约。

1.议会制度的起源:起源于中世纪,基本形成于世纪.

2.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院)(议员世袭产生)和下议院(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议会由和组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背景

(1)阶级和的形成和壮大

(2)王朝宣扬“”,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3)由于与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年爆发;

年,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被邀请承袭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

“”。英国由封建社会进入社会。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标志: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

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权、权和权。《》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

制的确立

..

5.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内阁名义上对

负责,实际上对或负责。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

院中的担任。

6.以为特征的英国待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7.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与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虽然保留了,但由掌权,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制,。以制为核心,国王“”,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的纽带和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背景: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独立初期的美国是一个制国家,国家没有,软弱无力。1786年的起义震撼了邦联国会,国会要求制定新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787年宪法:

A..制定时间:年;

B.地点:

C.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权、权和权,规定其他立法事项,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等问题。体现了“”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D.评价:(1)进步性: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②美国建立起制、制和制为一体的国家,巩固了的成果,促进了的发展。(2)局限性:没规定的权益;承认

制和贸易;剥夺了、、的选举权。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经典大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 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 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 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 会根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 括回答。第(2)题,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分) 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4分) (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 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 (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4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历年高考题节选)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C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D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C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B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全)

VVVV思想文化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西汉时期,“罢黜...独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两宋时期,儒学形成新的体系――理学;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滋长,传统儒学受到批判,但仍为主流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形成的原因 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具体表现在: 经济上:铁器牛耕运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V分封制崩溃,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备受统治者重视。 文化上:教育和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意义: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汉初“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已不适应汉武帝时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积极有为治国思想的反映;(2)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①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②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1)特点——以儒家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2)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表现: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影响:①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理学 1. 形成背景:①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流传,儒学受到挑战; ②儒学家为复兴儒学而努力 2. 特点、流派及代表人物(识记)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道的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儒学思想家,宋朝 理学的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 3.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即“三纲五常”。 ② 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4.陆王心学主要内容 ①“心”是世界的本原。心就是“理”。② 强调内心的修养,提出“致良知”“知行 合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 陆王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理学的 影响: 消极: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积极: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注重气节、重义轻利,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社会责任,关心国家民族命 运。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活跃 1.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因) 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日趋腐朽反动。 2.代表人物: ①李贽:儒学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 理 学 心 学 不同 点 世界观(世界本原)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方法论(把握“理”的途径)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强调内心的反省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 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先秦历史知识点: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 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 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 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 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 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 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