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155千米随州市郊区曾侯乙墓。出土后的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现(2012年)存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它是一套庞大的青铜乐器(铜、锡、铅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史籍中记载此宝为曾侯寿诞之时楚国国君相赠,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 ——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 内容摘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 一、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 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 二、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 1、曾侯乙编钟的结构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

曾侯乙编钟赏析

曾侯乙编钟赏析 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共计六十五件,总量达到2500千克。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钟架上,气魄雄伟,横梁为黑漆彩绘长方木,两端并套有动物形象的青铜套。上层的立柱是原木;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制配件武士。重甲可以拆穿。钟笱、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业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编钟出土时,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有关部门也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测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此套编钟音乐性能良好,音域宽广,音调准确,音色优美,能演奏出古今中外的乐曲。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湖北随县雷古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镈钟上有铭文,记叙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最上层三组十九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成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五组共四十五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是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慧王送的一枚镈钟共六十五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二十二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节名称的对应关系。另外有一种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体型硕大,

曾侯乙编钟音乐鉴赏论文

结课论文 两千五百年前的王者之音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名称:设计艺术学院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路璐上课地点: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留最佳、乐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过:“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

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以编钟和编磬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源自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是当时宫廷乐器的主流,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古人也用“金石之声”和“金声玉振”来形容这种庄严肃穆、和谐唯美的音乐场景。后来,随州丝竹乐器的盛行,金石乐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金石之声”也成为千古绝响。 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前期曾国的国君。全套编钟65件,外形庞大,铸造精美,出土时音乐性能完好,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古今中外的乐曲都可以演奏。编钟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乎音乐方面,还包罗比如声学、结构力学、冶金铸造、数学等方面,涉及多个学科,这些方面的成就在当时都是顶级的。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还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钢琴是目前世界上音域最广的乐器,而编钟则是中国版“钢琴”,曾侯乙编钟上的十二律被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工匠们用非常美的篆字书写出来,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音域跨度达五个八度,自C2至D7,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1978年编钟出土以后,由文化部派专门的音乐专家在随州对原件进行了全面的测试。那个时候人们第一次听到了沉睡了2500年的编钟《东方红》、《楚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一系列歌曲的演绎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惊。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之际中南海怀仁堂再次敲响了这套编钟,向世界展示里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中国作曲家谭盾为香港回归创作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那一次是经国家特批再一次敲响。 而最近比较吸引我关注的是,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套曾侯乙编钟为观众呈现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离骚》。我认真的看完了整场表演,真真正正的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震撼,我认为这就是几千年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原汁原味的音乐,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中蕴含的炽热的爱国激情,是对后世的一种巨大激励,我觉得这也是所有文物在当代社会所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百鸟朝凤虽空灵,天籁之音几世听? 国之重器音犹在,人间难得几回闻!

曾侯乙编钟相关资料解读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是公元前5世纪一位曾国国君的墓葬,墓主人叫“乙”。所谓曾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根据性质明确的曾国青铜器推断,曾国存续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之间。1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有明确纪年,相当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早期偏晚。2400年后,曾侯乙(公元前478—433年)墓内出土了许多无与伦比的瑰宝,那些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由64件钟按音高秩序编排在一起的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知先秦时期件数最多的一套编钟,全套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长架长748、高265厘米;短架长335、高273厘米。上层分三组悬挂钮钟,中层分三组悬挂甬钟,下层则依长、短架分两组悬挂大甬钟。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5000公斤。编钟制作精良,全部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曾侯乙编钟每件钟均具备两个不同的音高,全套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墓中还出土了用于演奏编钟的木槌和木棒。 这套编钟的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等方面的乐律理论。中国青铜钟的铭刻自商铙开始,整段成篇的钟铭最早见于西周钟,往往以单件铭和多件组合铭的方式,记录着祭祀、征伐、赏赐、册命、婚媾等事件,以彰显业绩和功勋,并明著后世。在现知五百多件有铭文青铜钟里,绝大多数的铭文都与音乐无关。如西周晚期南宫乎钟,甬部铭记:“司徒南宫乎作大林协钟。兹钟名曰‘无射’”属于鲜见的实例。曾侯乙编钟则出乎常规,其钟铭的内容除少量为记事之外,绝大多数是直接与编钟及其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并有钟声应证和诠注,还有同墓所出的磬铭互通互证。这是一部声、文对应,文、文相合,内容丰富、金光闪烁的乐律经典,一部迄今仅见的先秦乐律专著。其铭文的全部内容,在传世的文献中绝无仅有。 一钟双音

T122M曾侯乙编钟小型张最新价格

T122M曾侯乙编钟小型张最新价格 邮票名称: T122M 曾侯乙编钟(小型张),邮票志号】T122M,商品单位:枚,全套数:1枚,发行日期:1987-12-10,规格:92mm×165mm,齿孔度数:无齿孔,面值:3,设计者是邵柏林,版别是间接凹版、胶版,(无背胶),印刷厂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T122M 曾侯乙编钟(小型张)的相关介绍:曾候乙编钟是1978年中国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早期墓中出土的古代乐器,距今已有2400多年。研究表明,这套编钟的振动频率与现代国际标准相近,音阶结构和现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列,声音宏亮,音色优美,能旋宫调转,十二律半间齐备。它不仅能演奏单旋律乐曲,而且能演奏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多声部乐曲。这套编钟不仅是中国文化、科学和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也是世界音乐史和铸造史上的奇迹。 T122M曾侯乙编钟小型张最新价格如下(仅供参考): 市场运行原则是有需求才会有制造,邮票市场也是这样的原则,收藏者在对邮票收藏时有某种特定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不是少数,还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那么邮政当局就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发行符合这种需求的邮票,小型张邮票就是这样诞生的,尽管小型张邮票只是在面积上略小于全型张邮票,但正是这种小巧的外形和精美的制作在收藏者的心中不断占据位置,在邮票市场的份额也在逐年的增大。

说到小型张邮票的制作,就不得不谈谈小型张邮票的精美的外形,这往往是吸引邮票爱好者收藏小型张邮票的亮点之一。它们边相对于一般的邮票要宽,并且并极为漂亮的花边做装饰,再加上文字说明,小型张邮票的美观程度无异于工艺品。除此之外,小型张邮票的面值要高于一般的邮票,不是高出一点,是高出一般邮票的几倍来,这是小型张邮票的另一个亮点。 邮政当局每年对小型张的发行量很小,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在加上近几年收藏者开始留意小型张邮票,小型张邮票在邮票市场上开始走红,它潜在的收藏价值逐渐显露出来,如果收藏对小型张邮票感兴趣,邮票收藏者可以研究近几年的小型张邮票走势行情,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考虑收藏小型张邮票,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收藏小型张邮票并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来源爱藏网。)

曾侯乙编钟前世传奇

曾侯乙编钟前世传奇: (战国初期,楚惠王野心勃勃,接连吞并数个周边小国,唯留北面的曾国独存。曾国国君曾侯乙,出身正统,精通礼乐,善于外交,颇有声望,对于曾国,楚国是以怀柔之策加以利用,还是一举吞并拓土北上,楚惠王一时难以定夺,决定以向曾侯讨教编钟为由,一探究竟!)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楚王:本王让你送去曾国的青铜,你确定他都造钟了? 楚大夫:当真如此,未铸一刀一剑,全都用在编钟上了,可见曾侯是真心臣服了 楚王:未见得,曾侯乙智谋颇深,恐这只是缓兵之计,本王要亲自试探他一番,走! 下人:报!楚王驾到! 楚王:曾侯又在抚琴呢?! 曾侯乙:寡人不知楚王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海涵 楚王:这奏的是什么曲子? 曾侯乙:寡人只是调音而已 楚王:哦!本王知道你在调音,我问的这是什么乐器! 曾侯乙:小心一点,楚王(楚王拿起了均钟木),这是为编钟定音的均钟木,楚王突然造访,所为何事? 楚王:本王亲自来给你送钟啊! 曾侯乙:(呵、呵呵。。)这是为何啊?整除两国订立盟约,世代交好,这好端端的,为何要给寡人送钟啊?! 楚王:(哈哈哈哈哈哈)曾侯多虑了!此“钟”非彼“终”,来人!这可是我楚国技艺最精湛的工匠,用500斤上等的青铜打造而成!曾国曾救过我先王,所以特将这“天下第一钟”赠予你曾侯! 曾侯乙:些楚王馈赠!(喜) 曾侯乙:楚钟果然气派! 楚王:不足挂齿,铜矿我楚国有的是!像这样的钟,本王一口气造了七七四十九个!都是这么一模一样大的! 曾侯乙:大小一样,岂不是音也一样?请教楚王,那该如何演奏啊? 楚王:这还用问?一个一个地奏啊! 曾侯乙:一个一个地奏?!寡人真实孤陋寡闻了。而我曾国的编钟多是这样的!楚王请看! (演奏编钟)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

关于曾侯乙墓文物的特点研究

关于曾侯乙墓文物的特点研究 毕业 浅谈曾侯乙墓文物特点 湖北美术学院2004级国画班胡承志 2005年12月 2000年,我到湖北随州师范开会,有幸参观誉为“世界第八大考古发现”的随州曾侯乙墓,并聆听仿古青铜编钟演奏的古乐。那古乐婉转悠扬,令人陶醉,可惜古墓只剩一潭死水,几付空木,令我惋惜。2005年暑假,我们全家专程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由于该馆扩建, 虽然只能观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厅,但依然使我激动不已。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厅,展示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 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墓出土的精华文物。此墓葬距今2400多年,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综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有以下特点: 一、文物种类多样。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厅,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有乐器(编钟、磬)、兵器(箭、矛、戈戟)、礼器(铜鹿角立鹤)、水酒器(兽面纹爵、大小不等的铜鼎)、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出土文物,有人、兽、龙、凤、虎、鹤、鹿、龟、蟾蜍等。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象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鹤,将带着墓主人升天成仙。襟对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 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说明当时的古代曾国地处中原腹地,土地平坦富庶,被秦、楚、郑等国包围,因而文化多样,各地的图腾对他均有影响。 二、设计精致巧妙。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 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佩剑铜人(如图)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 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全套钟架由245 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让人赞叹不已。如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

编钟教案

《编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2分钟) 在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庆典上,我国编钟乐团用精心复制的曾侯乙编钟,演奏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以新的音响和奏鸣祈祷着和谐美满、国泰民安,以“文明古国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今日中国的辉煌。(投影播放《交响曲1997:天、地、人》)大家看见钟了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是什么钟?(展示截图,出示课题:.编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24课《编钟》的学习。(板书:24.编钟) 初读质疑,感知文本(8分钟) 这些外形奇特的编钟原来是一种乐器,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去揭开编钟那神秘的面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课文,把课文读熟悉,读流利。把读不熟的字或词划出来,在课文里多读几遍。 2.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在小组内同桌两个之间进行简单的汇报(学生自读课文,课堂配以轻柔的编钟音乐《幽兰》,教师巡视自学情况,巡回解疑释难。) 学生汇报: 1. 同学们学的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请几个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学情况,请看(投影出示:生字我会认:椭卸)。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屏幕出示拼音)谁来读读并给它组一个词。(屏幕出示组词)。 另外,大家还要注意它们的字形,写的时候注意和这两个字相区别:(出示形近字:随御) 2.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通过同学们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刚才自主学习,大家的生字掌握效果很好,相信本课出现的新词同学们也能很好的理解。 精读2、3、4自然段,深入学习(10分钟)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对全文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们就继续来深入探

讨课文是如何具体介绍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的。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课文2、3、4自然段,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在文中划出答案。(出示问题,背景 音乐:编钟音乐《屈原问渡》。) 1.曾侯乙编钟有哪些特点? 2.曾侯乙编钟有什么价值? 小结:(部分板书) 特点——造型结构精巧音乐性能良好 价值——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4个“最”) 恢宏的气势,精湛的铸造工艺,非凡的音乐效果,内容丰富的乐律铭文 (抓住4个“最”和后一句的4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课文总结(2分钟) 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在本课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两千年前的悠悠钟声,在向我们诉说着先人的智慧,赞美了我们的祖先制作乐器的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再次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本课从编钟的由来说起,用明白浅显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这一珍贵文物的特点和重要价值,赞美了我们的祖先制作乐器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让我们朗诵这篇声情并茂的《编钟赋》来为本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投影出示) 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yīnyūn)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平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炼读拓展(8分钟) 编钟是文化,是理念,是精神,在皇宫它震击威严雄武;在舞台它演绎文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