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及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3).日本大举侵华(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解析: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是国共对峙的十年。主要内容有:“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的长征;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具体说来:(1)不同性质的政权同时并存。如,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的红色政权;东北的伪“满洲国”。(2)国内政局: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军阀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开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时期。(3)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4)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到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标志着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5)国共产系:从国共对峙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由反抗到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6)战争性质:由国内革命战争逐渐转变为民族革命战争。(7)主要矛盾:由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变中日民族矛盾。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红军的战略转移(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日本大举侵华:(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2.解析: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区域。近年高考题中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高分值的题目较少。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政治史,突出重点知识。近年来多考“农场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南昌起义虽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次起义,但起义仍然使用的是国民党的旗帜,部队也仍然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一部分愿意继续革命的人。

2.土地革命后,广大贫雇农经济上分到的土地,仍是农民的个体私有制。

3.东北抗日义勇军,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它是由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自发组织的,没有统一的领导和名称。

4.八一宣言:标志着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四、教学过程

问题1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旨在考查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转折过程中的重要史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切忌简单罗列史实或不注意条理。

讲解:(1)主要探索活动: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秋收等起义,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派的总方针;③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工农红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应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例题: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解析:井冈山根据的创建与巩固,把中国革命的重心引向农村,开始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关于选项B,“八七”会议把土地革命同武装反抗国民常反动统治及创建人民军队结合起来,它使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因此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选项C是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评述。选项D是秋收起义后三湾改编的成果。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

问题2 如何全面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设计意图:“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城市的革命道路,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会的产物,要全面理解它,应从三方面去思考:①理论产生的背景;②理论的主要内容;③理论的实质。

讲解:(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从理论上提出的建立农村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量后夺取城市的一条革命道路。

(2)毛泽东认为:“工农武装割据”就是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保障;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弱小的红军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是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基础;根据地建设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依托,否则二者无法开展。三者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否定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的教条主义做法,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例题:下列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由当时中国国情决定的

B.是与共产国际的指导分不开的

C.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是割据的必要条件

D.表明中共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的道路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故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问题3为什么说“九一八事变”是不可避免的?它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设计意图:“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一般思路可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条件等方面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思路要开阔一些,既要分析其直接的影响,也要分析其深远的影响;既要分析其对事件双方的影响,也要分析其对第三方(周边地区乃至国际局势)的影响。

讲解:(1)根本原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现代形成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要因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

国策。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政要就提出了主权、利益线的“二线说”,公然将邻国领土视

为本国利益线,“大陆政策”已初露端倪,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1927年的“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更明确制定了企图分割满蒙和扩张在华利益的侵略

方针,这样具有丰富资源和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必然成为日本凯觎的目标。(2)直接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国内阶级矛

盾尖锐,并引发政治危机。发动对外战争成为日本政府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转移人

民斗争视线的“反危机”措施。客观条件: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诸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

无瑕东顾,放任日本的扩张;中国内部,蒋介石集团为首的国民政府正忙于“围剿”红军,

无暇北顾,放任日军在东北的挑衅。(3)影响: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

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半年内,东三省全部落入日军手中。1932年,日本侵略者以溥仪为

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开始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②占领东北后,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进

一步增强,助长了其侵略气焰,加速了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③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拉开了序幕。

例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包括()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制定了妄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的大陆政策③蒋介石政府

加紧“围剿”红军④美日争夺在东北的侵华权益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认识能力。①是直接原因,

②是根本原因,③、④是外因,都符合题意。

例题: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B.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C.它促使中共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属逆向型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为“九一八事变”,学生只要能熟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则很容易选对。其中A、B不难判断。C、D则需要推敲。D项打破了《九国公约》中列强共管中国的局面,因而冲破了凡——华体系。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仍然反蒋抗日,国共关系仍然紧张,所以C是不正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问题4如何认识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设计意图:首先要理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含义,再紧紧抓住九一八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重要线索分析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讲解:(1)原因: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②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③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积极宣传。④爱国志士以维护中华民族不被侵犯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2)特点:①范围广,波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②人数多,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东北军民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中共发表抗日宣言,组织东北抗日武装,领导学生运动;国民党爱国力量冲破蒋介石反动政策的束缚和阻挠,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也参加进来,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例题: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签订了《抗日停战协定》,这突出地表明了当时( D )

A.红军与抗日反蒋力量结成了统一战线

B.中华民族已处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

C.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尚未全面推行

D.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并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是国民党内反蒋势力联合成立的,宣布反蒋抗日,反映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并存。当时尽管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签订了《抗日停战协定》,但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已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而且临时党中央于1933年初迁至中央根据地,没有利用蒋介石镇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有利时机积极出击,以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和帮助反蒋政权,使反蒋力量孤立无援,也丧失了一次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机会。据此可知,最符合当时实际的应为D项。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相应练习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标要求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掌握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中共成立条件、内容、影响;国共合作的概况。 2.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正确区分国共两党的性质和评价国民革命。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理解其原因及影响。 2.通过比较掌握新旧民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国共合作的基础及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共两党合作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又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而最终破裂,从中体会国共两党“和则利、分则伤”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五四风雷、中共成立和国共合作 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另外本课涉及的问题太多,在有限时间内不易把握授课程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与自制的历史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运用“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1.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北洋军阀统治: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2.引导:武昌起义前的歌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愿。武昌起义后,人民的心愿哪些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 A层次班级 【导读】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66-69,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1.阅读教材第一目“五四风雷” A:(1)请简要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请注意阅读“前言”与“注解①”综合思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无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学习导航】 1. 课程标准 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 探究能力: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探究“长征精神”的内涵。 评价能力: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比较能力:中共斗争方式转变、革命道路的转变 (3)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国共十年对峙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和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唯物史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历史理解:“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 强保证。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 保证;长征精神是精神财富。 3. 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学习过程】 材料一残酷的现实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汪精卫

问题: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共面临的形势。 材料二中共的选择 毛泽东说:“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张太雷说:“整军经武,准备应变”。 蔡和森说:“只有以进攻对付进攻,以暴动对付暴动,以政变对付政变,才能制胜一切敌人”。 问题: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共的选择。 第一篇一声枪响寻找正确的革命方式 1.观看视频,请思考: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请结合教材回答:党在八七会议上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3.两次武装起义后,革命军队的行军路线是怎样的?有何启示? 第二篇一次转兵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 1.观看视频,回答文家市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2.合作探究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 材料一:农村的探索 阅读教材第71页”土地革命“一目录,思考 (1)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做了哪些事情? (2)毛泽东在其农村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国共的十年对峙 【本节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并在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转移。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 【图示总结】 【学习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特点及意义;八七会议的内容和评价。2、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依据、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4、通过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及其意义的学习,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自主复习】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 建,从转入,建立 揭开了序幕。 2、“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报告;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 容:。 3.革命军在决定:放弃夺取大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于是,点燃了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5、从1930年到1931年秋,国民党对连续发动三次“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了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红军的长征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2018001 最新

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0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Ⅰ.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27年8月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的历史。基本特征是国共政权的对峙。这一时期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主要矛盾经历了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的转化。主要内容: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了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向北方,从选择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第一代领导核心,建立了革命武装和根据地,逐步走向成熟。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武装对峙到逐步走向合作,中国革命逐步由内战转向对外的民族战争。 .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特点。 ⑴.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再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国共政权对峙;30年代起,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共两党又逐步走向再次合作抗日; ⑵.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转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 ⑶.国共两党自身发生变化: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⑷.官僚资本形成并确立了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始形成; ⑸.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0年代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30年代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美日矛盾不断激化; ⑹.革命形势在曲折中发展:大革命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进行,革命形势高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力量遭到挫折,长征胜利后,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形势重新发展; Ⅱ . 学法指导 ⑴结合大革命失败的背景,认识三大武装起义的重要意义;(2)通过比较,要认识到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不同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3)要注意运用由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的有关史实,来分析说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的原因;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不畏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好坚忍不拔的意志,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4)按照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革命形势重新高涨、“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线索来掌握这一阶段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发展。⑸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联系世界史,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整理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史实,明确由于日本得寸进尺地加紧侵华步伐,使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运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并掌握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占线的理论;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过程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认识团结抗日是当时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不断发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附课堂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附 课堂练习及答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知识导学: 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 (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 3、影响:第一枪;建军 ①打响了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人物:、 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涵:、、 (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背景:、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建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召开,制定了,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学生通过探究xxx起义的原因、了解xxx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xxx起义在中国xxx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xxx 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xxx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xxx会议在中国xxx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通过xxx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xxx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

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xxx起义;红军的长征。 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xxx会议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观看《井冈山》引发的对话”这一情景引出一系列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及时引导与总结,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 由于影视资料最能增强历史感染力,所以本课五组影视情景的创设尤为突出:以播放电视剧《井冈山》片头之朱毛会师精彩瞬间导入、以xxx起义之意义片段引出xxx起义事件的探究、以xxx秋收起义后主张放弃城市中心论的精彩辩论引出革命正确道路探索的讨论;以电视剧《长征》片头的播放导入长征内容;以这两部电视剧的剧情介绍作为本课的小结……五组影视情景非常精辟,时间加起来不到5分钟,但非常有导向性,以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亮点。 (2)搜集资料法: a.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xxx起义、土地革命、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搜集资料,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b.课后搜集资料: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整体奋进的一种精神,其意义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材分析 《国共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的教内容,主要习本节内容是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生会联系的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习,使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教重点难点

-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 朔城区一中历史教师常玲梅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本课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的内容。学习南昌起义意义重大,能让学生更多了解我党的斗争和人民军队创建的历史。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 3、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1)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和遵义会议的史实。 (2)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

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利用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 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中运用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利用“图表演示—材料分析—解答问题”的方式掌握土地革命这一目内容。 2、利用“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方式开展探究,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式导入。 教师播放2017年革命电视剧《秋收起义》第九集视频片段,片段描绘的是毛泽东在杨开慧的陪同下来到汉口参加八七会议的场景,彭公达向大家宣布湘赣地区秋收暴动正式开始,任命毛泽东为总指挥。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电

影片段中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坚决反对中央在全省实施暴动的决议?秋收起义的结局如何?中国工农革命军将何去何从?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武装起义 1.八七会议 教师出示八七会议补充资料,请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与视频片段出演历史剧《八七会议的召开》,选出几名同学扮演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彭公达、邓中夏以及国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教师请学生欣赏表演时思考: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义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历史剧并思考问题,表演结束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 八七会议的内容: (1)瞿秋白作《关于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的意义与局限: 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的新的策略路线”,给正在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但此次会议没有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 【学习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 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国共十年对峙_说课稿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图片,因此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1、图片和歌曲所涉及的事情均发生在1927——1937年这十年当中,由此引出本文题目。 2、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均于南昌或者江西有关,学生对图片较为熟悉,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展示南昌起义组图) 让学生分析思考他们在讨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以此引出南昌起义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使学生理解南昌是中共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开端。以此来使学生明白南昌起义的重要性以及南昌这座英雄城享誉全国的原因。 (八七会议会址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分析我们的党中央在大革命失败后是如何分析失败原因的?我们的革命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以此来引出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在意义方面我会提问学生,前进的方向具体指什么?从而突出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秋收起义组图) 设计意图: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八七会议的内容,引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通过分析其行进路线思考为什么毛泽东要去井冈山?以此引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 这里我会重点分析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利用表格的形式进一步分析比较。 突出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给中共什么样的启示,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做铺垫。 书法组图 展示井冈山历史博物馆中的毛泽东书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让学生看到星星之火燃遍全国,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革命力量不断增强。以此引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土地革命。使学生感悟到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中共仍然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将提问,工农武装割据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展示组图

湖北省宜昌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无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课标:能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1.记忆并掌握南昌起义得史实;2.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 3.识记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4. 能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自主学习】 (一)、南昌起义: 1.背景:阅读第一段,思考:中国共产党会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呢? ①坚持民主革命领导权;② 2.说一说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有哪些? 3. 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打响 了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 导、和 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方针的确定:阅读课本71页第二目第一段,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土地革命: (1)、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在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他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1927年10月,他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叫什么? 。(2)、阅读71页第三段,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这一理论包含哪三大内容?这一理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4)、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选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客观原 因:; 主观原因:。 2、开始: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3.转折点:遵义会议:阅读72页有关内容请思考,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作出什么重大决定?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影响?

4.胜利: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 在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请你说一说长征精神包涵了哪些内容? 1.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2.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和材料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材料二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 (1)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武装起义?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意义何在? (3)根据所学,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知能训练】 1.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说课稿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大家好!我是长沙县一中的侯芳,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剖析: 一、教材简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最先确立的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政体,不仅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本课是前一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确立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各国政治制度的开篇,为了解整个第三单元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教材目标定位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过程、结果、完善。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利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制度建立的艰辛;通过分组探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 ◆教学难点: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理解君主、议会、首相、内阁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体确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历史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课概念繁多,又涉及别国政治制度,因此我们必须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我本课主要运用以下教法: 讲解法:在适当补充知识的同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展示文字史料、图片等,更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讨论法:根据大纲和重难点,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与老师互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知识导学: 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1、背景: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 (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 3、影响:第一枪;建军 ①打响了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 (3)意义:给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人物:、 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涵:、、 (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背景:、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建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召开,制定了,选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A级知识点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背景:失利(左倾错误) 2、经过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1 - 副本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史实,了解“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过程,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探讨“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理论形成的过程的学习与分析,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的方式研究中共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学习习惯。 (2)通过对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的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结合史实多角度地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

协作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 (2)通过“井冈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过程; 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2、难点: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遵义会议对长征胜利的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一(解题导入法) 提问:什么是对峙?(a. 相对而立。b. 对抗,抗衡。)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指什么时候?(1927——1936、1928——1937)为什么两党会形成对峙呢?(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使大革命失败)面对国民党的屠刀,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了哪些教训? 导入二(复习导入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请大家回顾一下:国民大革命取得了哪些成就?是怎么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a.革命联盟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分子背叛革命。 b.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位,一再妥协退让,放弃了革命力量的领导权,这也表明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不成熟,实践上缺乏斗争经验。】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 【三维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红军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学习重点】 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思考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XX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