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寒症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寒症热证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寒邪盛或人体阳虚则表现为寒症;杨热邪盛或人体阴虚则表现为热证。所以【内径】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内”、“外”是互文,内外寒、内外热的意思。

【寒症】寒症是阴虚邪盛或阳气虚弱所表现的症候。所以寒症的形成原因有两类,其一,感受阴寒之邪,如受寒、淋雨、服过生冷。寒药等等;其二,人体自身的阳气虚弱,温热作用下降。寒症的主要特点是冷、白清、稀等。临床表现:恶寒喜暖,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而润滑;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或紧。阳气内虚或阳气为寒邪所遏,失去温热、推动功能,以致出现以上冷、白清、稀等症状。阳虚阴盛,阴寒主收引,故脉象紧。

【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症候。与寒症的成因有内外两类相似,热证的形成原因也有内外两种:其一,外邪所致,外邪主要有两种,一是热邪,如高温环境下,炎热逼人,或气候炎热、酷暑逼人之类;二是原本感受的寒邪,逐渐入里化热,变作热邪。其二,非外邪引起,如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积蓄化火;阴虚阳亢,等等。热证的特点是热、赤、干、稠、动。

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身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阳盛则热,会出现一派热、赤的征象,阳盛的程度不同,病机不同,症状及其强度会有许多变化,但热、赤的特征是一致的。热灼津液,所以会出现干、稠的特征。阳热主动,亢盛则会脉数、

烦躁。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缓慢,病程长发病急,病程短低热,骨蒸潮热,盗汗高热,怕热,大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神昏谵语,甚则发狂口干,但饮不多烦渴引饮 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两颧绯红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或无苔舌红,苔黄厚 脉细数脉洪数 阴液亏耗,虚损内呈热邪炽盛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治以滋阴清热治以清热泻火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寒症热证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寒邪盛或人体阳虚则表现为寒症;杨热邪盛或人体阴虚则表现为热证。所以【内径】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内”、“外”是互文,内外寒、内外热的意思。 【寒症】寒症是阴虚邪盛或阳气虚弱所表现的症候。所以寒症的形成原因有两类,其一,感受阴寒之邪,如受寒、淋雨、服过生冷。寒药等等;其二,人体自身的阳气虚弱,温热作用下降。寒症的主要特点是冷、白清、稀等。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而润滑;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或紧。阳气内虚或阳气为寒邪所遏,失去温热、推动功能,以致出现以上冷、白清、稀等症状。阳虚阴盛,阴寒主收引,故脉象紧。【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症候。与寒症的成因有内外两类相似,热证的形成原因也有内外两种:其一,外邪所致,外邪主要有两种,一是热邪,如高温环境下,炎热逼人,或气候炎热、酷暑逼人之类;二是原本感受的寒邪,逐渐入里化热,变作热邪。其二,非外邪引起,如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积蓄化火;阴虚阳亢,等等。热证的特点是热、赤、干、稠、动。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身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阳盛则热,会出现一派热、赤的征象,阳盛的程度不同,病机不同,症状及其强度会有许多变化,

但热、赤的特征是一致的。热灼津液,所以会出现干、稠的特征。阳热主动,亢盛则会脉数、烦躁。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发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21y (-)感染性疾病!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 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其次为病毒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 (二)非感染性疾病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21yod版权所有!21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 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21yod版权所有!21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彖。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21yod版权 所有!21世纪药店!5E 机理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yod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 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 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 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 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 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 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 (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疑色胺)环磷酸腺昔(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岀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 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 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 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 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 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 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 起发热。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21yod 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一)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主证:或萎黄,,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大便溏泻,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治则:补虚。益气、养血、滋阴、。 (二)实证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主证: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相对而 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头晕眼花..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又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气虚导致的瘀滞,或者营,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两目干涩,在女子则等血虚症状;,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等。 然而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所以“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整体分析,辩证论治,区分,。 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互相斗争的情况。故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虚证的治疗要抓根本,潞党参口服液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滋补强壮,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用于脾肺虚弱引起的各种虚证,效果不错。 虚证的分类 虚证,又可分为以下4种证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地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

中医诊断学2模拟题

[模拟] 中医诊断学2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整体审察 B.诊法合参 C.病证结合 D.司外揣内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者,多属 A.脾虚湿注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D.冲任亏虚 E.肝肾阴虚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 关于按诊的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 A.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B.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 C.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D.按诊时不得参入问诊,避免患者的情绪波动影响按诊的结果 E.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促脉的特征是

A.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B.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C.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D.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E.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浮紧脉可见于 A.太阳中风证 B.风痹疼痛 C.风热袭表 D.表证夹痰 E.燥邪犯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6题: 数脉类不包括 A.数脉 B.促脉 C.疾脉 D.动脉 E.洪脉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7题: 《濒湖脉学》中记载的脉象有 A.28种 B.32种 C.24种 D.27种 E.33种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8题: 气营两燔的舌象为 A.绛舌黄润苔 B.红绛舌类干苔 C.绛舌黏腻苔 D.绛舌黄白苔 E.绛舌薄白苔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9题: 关于"夺气"的病因病机描述正确的是 A.风痰阻络 B.中气大虚 C.气郁化火 D.阳明腑实 E.热扰心神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0题: 舌青紫湿润而短缩者,其主病为 A.痰浊内阻 B.寒凝筋脉 C.肝风内动 D.热盛伤津动风 E.风气挟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1题: 嗳气酸腐的原因为 A.龋齿 B.宿食不化 C.中焦湿热 D.脾胃虚弱

寒实证与虚热证,虚寒证对比分析

寒实证-中西医结合医师 寒实证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寒实证是寒邪(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 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证候分析】 寒邪客于体内,阻遏阳气,故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阴寒凝聚,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拒按,阳气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寒邪困扰中阳,运化失职,故肠鸣腹泻。若为寒邪客肺,则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皆为阴寒之征。 脉迟或紧,是寒凝血行迟滞的现象。 虚热证-中西医结合医师 虚热证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虚热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

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证候分析】 人体阴液耗损,故人渐消瘦;阴虚,则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故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火上升,则见两颧红赤,咽干口燥,舌红少苔。阴血不足故脉细,内有虚热,故脉细兼数。 虚寒证-中西医结合医师 2013-03-13 11:33 【大中小】【我要纠错】 虚寒证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虚寒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 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沉迟无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证候分析】 本证的病机是阳气衰虚。阳气推动和气化功能不足,则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阳气温煦不足,则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总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1.寒热错杂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类型。(1)上热下寒证: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下寒)。(2)上寒下热证: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3)表寒里热证:寒邪袭表,表未解而邪气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结(里热)。(4)表热里寒证: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2.寒热转化证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由寒转热证: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转为热证,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临床表现,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2)由热转寒证:临床上先见热证,后转为寒证,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可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此属由热转寒的过程。寒热转化是病情发展的表现,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未衰,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证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1)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证”,由于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或肌表,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患者可见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寒之症,但细察之,患者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此时所见之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2)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患者可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热之症,但仔细观察,患者身虽热而反欲加衣被,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一)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主证:或萎黄,,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大便溏泻,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治则:补虚。益气、养血、滋阴、。 (二)实证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主证: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相对而言。 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头晕眼花..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又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气虚导致的瘀滞,或者营,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两目干涩,在女子则等血虚症状;,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等。 然而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所以“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整体分析,辩证论治,区分,。 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互相斗争的情况。故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虚证的治疗要抓根本,潞党参口服液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滋补强壮,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用于脾肺虚弱引起的各种虚证,效果不错。 虚证的分类 虚证,又可分为以下4种证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中医诊断学》复习思考题

问诊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主诉 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恶风 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 3.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 4.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5.壮热 指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6.潮热 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的症状。 7.日晡潮热 指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 8.战汗 病势沉重时,先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9.心悸 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 因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10.目眩 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11.雀盲 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 12.妊娠恶阻 孕妇厌食兼严重恶心呕吐者。

13.除中 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是假神的表现之一,是胃气败绝所致) 14.里急后重 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15.癃闭 小便点滴而出谓之癃,小便全无谓之闭,合称癃闭。 16.崩漏 指非正常行径期间阴道出血的症状。若来势迅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中);势缓而量少,淋沥不断者,谓之漏(下),合称崩漏。 二、问答题 1.《十问歌》的内容有哪些?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问诊的内容有哪些? 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3.简述问现病史的内容。 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4.外感病恶寒发热并见的机理?其临床常见类型有哪些? 机理:外邪侵袭机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 类型: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2)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

[物理教学中的实证教学]实证和虚证的含义

[物理教学中的实证教学]实证和虚证的含义 由于大学的扩招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都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学物理知识。导致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教学难度增加。 由于物理学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因此,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很迷茫。理论的抽象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实践教学,多讲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屏蔽和静电屏蔽时,我们作这样一个实验:……这比直接抽象地讲解屏蔽的概念和理论更易让学生接收,更易理解和记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产品的质量指标固然很多,但干扰和抗干扰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指标,这些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与物理学理论也是紧密相关的。例如,现代社会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多张银行卡或类似的卡。若将他们放在一起,或以移动电话等相距较紧,就有了能出现失去功能的问题,这就提出了抑制和消除干扰的问题。为了抑制和消除这种干扰,可以采用屏蔽的方法。例如,将银行卡之类的卡放在金属盒中,或软金属做成的袋子中,就能起到很好的屏蔽外界干扰信号的作用。又如,计算机的外壳,大部分是由金属组成,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信号对计算机内部运算电路的影响。当你打开电视机的外壳时,线路板上的一些零部件由一层金属封闭着,这些都是为了与外界屏蔽的需要,尽可能减少信号的干扰。 这些生活中的实例,都是物理学中屏蔽知识的具体应用,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听了很亲切,像在讲故事一样,这比纯粹地讲概念要易于理解。等学生将这些实例能够理解了,再从中总结抽象出理论,上升到概念,我们认为,更有利于现在的大学物理教学,更适合于现在的大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更贴近于现行的高考改革方向,即3+X方向,让学生有所选择地参加高考,以培养专业性较强的学生。 物理学既是一门很抽象的,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科学。物理学难学,所以,许多学生怕学物理。因此,作为物理教师,要结合实际应用,多讲物理的应用背景,鼓励学生不断联系实际,勤于思考,老师再多举应用实例,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就能更好地搞好物理教学。 1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一急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对于有SARS 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确定诊断。SARS COV分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依据: ①流行病学资料除新疆、西藏、青海台湾省及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均有报告。高度散发有明显季节性。多数地区(野鼠型)在10-12月为大流行高峰,部分地区在5-7月小流行褐家鼠型发病≥高峰在3-5月。有直接或间接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史;②临床特点,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X③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有类白血病反应,病后五1~2d出现异形淋巴细胞(≥7%),血小板减少蛋白尿且短期急剧增加,若有膜状物可明确诊断;④HFRS抗体IgM1:20阳性,用于早期诊断病后1-2d出现,4-5d阳性率达89%~98%。双份血清HFRS抗体IgG恢复期比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也可确诊。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引起,全年均可散发,见于青少年特点是发热、咽峡炎、颈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单核细胞增高并伴有异形淋巴细胞(>10%)嗜异性凝集试验1:64阳性,抗EBV IgM阳性,可明确诊断 5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月。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近年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较前增高可能与儿童普遍接受预防接种有关。特点为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异常等。结合流行季节,一般诊断较易不典型者依

血热症要分清实热与虚热

血热症要分清实热与虚热 大宝最近一直心烦、流鼻血,而且痰里面带血。这个情况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血热症。 血热症有两个原因: 1、实热证 2、虚热证 实热证,我们就要用清热凉血的办法给他调理; 虚热证,我们就要用滋阴给他来调理; 实热证主要表现在舌红,有些眼睛也会眼睑发红、舌苔黄厚、这是湿热症,如果你摸他卖相的时候,他是时而有力,脉搏,跳动快。这是我们经常讲的实热证。这时候在临床上经常推荐的是莲子心或者喝一点大黄水或者喝一点灯芯草!这都是清实热的,夏天是心经在指令。 人心火旺,烦躁,所以我们用清热的办法来清湿热。那实热跟虚热有什么区别?实热就是来的快,症状很明显,走的也快。

比如我们晚上吃火锅、吃羊肉火锅,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感觉到上火。那这就是实症,来的很快,病因也很明显,这是心火旺的第一种情况。 心火旺的第二种情况,就是虚火,就是心阴不足、心血不足,这是一个慢症。日积月累形成是舌尖不突出、舌质偏白、孩子窃窃私语,而且睡觉睡的是非常的轻。稍微有点声音,他都会醒来。干什么都慢,是慢热型。兴趣不广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心阴不足的血热症。 这种血热症我们一般推荐的就是滋阴的一些方式,让孩子喝一些鸭汤、喝一些麦冬水,通过滋补阴津来解决虚火旺这种血热症。 前面我们也讲过,人久而久之阴虚最大的风险就是血液的问题。热如迎风之后和血峰之后给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热入血峰会使血液形成变化。如果血长期在热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血的病变。 中医在治疗白血病这一块,主要用的是滋阴、降火、润燥的方式来治疗。可见长期

阴津不足就会得与血相关的一些疾病,所以夏天如果孩子心烦、心火旺、看到的实症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把心火清一清。如果这个孩子长期处于这种虚火扰心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补一补。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实则用清法,虚则用补法。实就是邪气过剩、虚就是正气不足,所以讲了心火旺,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是实火旺还是虚火旺。辨证施治,才能起到好的调理效果!

中医寒证与热症

中医寒证与热症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

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的鉴别要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寒症与热证 寒症热证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寒邪盛或人体阳虚则表现为寒症;杨热邪盛或人体阴虚则表现为热证。所以【内径】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内”、“外”是互文,内外寒、内外热的意思。 【寒症】寒症是阴虚邪盛或阳气虚弱所表现的症候。所以寒症的形成原因有两类,其一,感受阴寒之邪,如受寒、淋雨、服过生冷。寒药等等;其二,人体自身的阳气虚弱,温热作用下降。寒症的主要特点是冷、白清、稀等。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而润滑;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或紧。阳气内虚或阳气为寒邪所遏,失去温热、推动功能,以致出现以上冷、白清、稀等症状。阳虚阴盛,阴寒主收引,故脉象紧。 【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症候。与寒症的成因有内外两类相似,热证的形成原因也有内外两种:其一,外邪所致,外邪主要有两种,一是热邪,如高温环境下,炎热逼人,或气候炎热、酷暑逼人之类;二是原本感受的寒邪,逐渐入里化热,变作热邪。其二,非外邪引起,如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积蓄化火;阴虚阳亢,等等。热证的特点是热、赤、干、稠、动。 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身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阳盛则热,会出现一派热、赤的征象,阳盛的程度不同,病机不同,症状及其强度会有许多变化,但

热、赤的特征是一致的。热灼津液,所以会出现干、稠的特征。阳热主动,亢盛则会脉数、烦躁。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