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免疫学复习

食品免疫学复习

食品免疫学复习
食品免疫学复习

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与B和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也称抗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5、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指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小分子化学物质(二硝基苯)、某些药物

6、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7、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如小分子半抗原

8、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如大部分天然抗原

9、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细胞辅助的抗原。

10、抗原:只能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

11、佐剂:是能非特异性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亦可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12、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14、补体:新鲜血清中存在不耐热的非特异性地协助抗体成分.这种不耐热的非特异地协助抗体完成功能的成分称为补体。15、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成分,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称为补体系统。

16、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17、干扰素: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并释放的一类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或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18、白细胞介素:由白细胞分泌并作用于白细胞的细胞因子统称为白细胞介素。在T、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19、超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

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0、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变应原是诱发I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素。

21、粘膜免疫系统:广泛分布于粘膜固有层的淋巴组织,在肠粘膜、呼吸道和生殖道粘膜以及扁桃体和阑尾等部位可见。

22、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核素,酶、化学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快速,可定性、定量等检测。

23、免疫凝集实验:颗粒抗原(例;细菌、红细胞)或可溶性抗原结合于不容性载体微粒上后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24、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液、细胞或组织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的沉淀现象。

该反应多用于半固体琼脂作为介质,抗原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

25、免疫印迹技术:将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同固相免疫测定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先将复合物在分离胶中分离,然后将这些分子转移至膜上,再用特异性的抗体来鉴定这些单个的抗原成分。26、(复习提纲中没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已知抗原(抗体)

包被于载体上,再加上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记抗体(抗原)结合在载体上,经洗涤去除游离的酶标记抗体(抗原)后加入底物显色,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确定待测物的存在与含量的检测技术。

二、问答题

1、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指机体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的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常指的抗感染免疫。免疫自稳功能,是指宿主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细胞或变性的体细胞,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免疫监视是指宿主可及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这种功能失调,可发生肿瘤或病毒感染。

2、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定义: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

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特点:

(1)出生时即具有,遗传获得

(2)反应迅速,针对范围广,非特异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定义: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主要特点:(1)个体出生后,由于接触抗原而获得。(2)针对性强(特异性强)。(3)有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3、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免疫器官是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各类免疫细胞产生、增殖和分化成熟的场所。①骨髓由骨髓基质细胞、造血干细胞、毛细血管网络组成。

功能a.产生各种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b. 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②腔上囊:又称法氏囊,是鸟类动物特有的免疫器官,位于胃肠道末端泄殖腔的后上方,是结构与胸腺相似的囊状组织。

功能:具有训化B淋巴细胞成熟作用,和骨髓是类同器官。③胸

腺:由被膜和实质组成,实质是由许多胸腺小叶组成,胸腺小叶是基本结构单位,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①淋巴结:

a.过滤和清除异物作用(过滤淋巴液)

b.免疫细胞(主要为T细胞)定居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基地

c.完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②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a.血液滤过功能

b. 免疫细胞(主要为B细胞)定居场所

c. 产生免疫应答③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也称粘膜免疫系统,是广泛分布于粘膜固有层的淋巴组织,在肠粘膜、呼吸道和生殖道粘膜以及扁桃体和阑尾等部位可见。功能:产生的主要淋巴组织,对粘膜表面防卫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及复合体

T细胞抗原受体(T ):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

(3:所有的T细胞上都有3,所以通过检测3总量可以代表T 细胞的总数。)

3复合体是3和以非共价键结合的含有8条肽链的3复合体,表

达在所有T细胞表面。

3复合体具有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作用。的功能是识别特异性抗原,3的重要功能是把与外来结合的抗原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启动细胞内的活化过程。

5、T淋巴细胞亚群

按抗原的不同分为4+和8+ 两大亚类。4细胞分为细胞(1和2)和细胞8细胞分为细胞和细胞。

:具有协助B细胞和其它T细胞活化的功能。: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和迟发型超敏反应中能释放淋巴因子导致炎症反应,发挥排除抗原的作用。

: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效应阶段,释放胞内颗粒,使靶细胞死亡:抑制性T细胞,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

6、及复合体

是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由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组成。(79a、79b)2复合体

功能::识别和结合抗原。7979b:传递抗原刺激信息

3复合体是3和以非共价键结合的含有8条肽链的3复合体,表达在所有T细胞表面。

功能:具有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作用。的功能是识别特异性抗原,3的重要功能是把与外来结合的抗原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启动细胞内的活化过程。

7、B淋巴细胞亚群

根据B细胞的表面标志和功能分为B1和B2两个亚群。(1)B1细胞(也称5细胞)

a、B1前体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等固有层,属于固有免疫细胞。

b、主要为

c、可直接识别和结合(2)B2细胞或普通B细胞(5-)

a、B2细胞分化和发育在骨髓,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

b、为和。

c、与结合发生免疫应答,需要T细胞辅助。

8、细胞、细胞主要功能

1.表面标志与主要特征:是一群既不依赖抗体,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淋巴细胞。无、,但具有56和16。细胞内含穿孔素和颗粒酶。它来源于骨髓,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和脾脏中,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5-10%,淋巴结和骨髓中很少,胸腺中不存在。

功能:

a、不依赖抗原刺激,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并具有杀伤胞内寄生菌和真菌作用自然杀伤作用。

b、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细胞可结合并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作用。

c、产生免疫因子,调节免疫应答。合成和分泌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可活化巨噬细胞,杀伤感染细胞。

9、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是一类摄取和处理抗原后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中表达类分子,并以多肽片段分子复合体提呈抗原。(T细胞和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承担者,但这一反应的完成需要必须有抗原提呈细胞的协助参与,对抗原进行捕捉、加工、处理。)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10、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又是一类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1)来源及分化起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流。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移行至各组织并发育为巨噬细胞。

(2)表面分子多达80种以上受体分子。如受体,补体受体,细胞因子受体,Ⅰ、Ⅱ类分子。

(3)功能:①吞噬和杀伤作用:利用吞噬杀伤和作用。有效地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凋亡细胞,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功能。吞噬杀伤作用:

a、氧依赖性途径:产生活性氧()和,产生杀菌系统。

b、氧非依赖性途径:酸性环境(3.5-4.0)、溶菌酶、防御素蛋白②抗原提呈作用: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将抗原以抗原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③合成、分泌各种活性因子:合成分泌许多酶类(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溶菌酶)及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功能。11、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是指一种物质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的抗原异物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是决定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就越强。(2)、理化状态

①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多糖也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蛋白质>多糖>核酸、脂类。

分子量大小,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0以上,低于4.0一般无免疫原性。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要含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

②物理状态

a、聚合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

性抗原。

b、分子结构的易接近性,分子结构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

c、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分子结构的易接近性越高,免疫原性越强。

(3)、抗原进入机体剂量与途径

剂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剂量过大或过小,可诱导免疫耐受。

途径:以皮内为最佳,皮内>皮下>静脉>腹腔>口服(4)、机体因素

与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和应激刺激有关。

1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1):(单体)血清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7580%),主要的抗感染抗体。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浆细胞合成,半衰期最长(23d)。分子量最小(150),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因此在新生儿的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2)(五聚体或单体)五聚体(分泌型):

①.分子量最大(900-1000),占血清总量510%

②.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早的, 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免疫防御作用,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③.血型抗体主要为。单体(膜型):为细胞膜表面型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

(3)有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占血清的10-15%,免疫作用弱。分泌型():双体,存在于外分泌液中,初乳中含量较高。是粘膜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4):血清含量低(1%)。为成熟B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分化受体,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

(5)

①.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0.002%),过敏患者可升高数倍。

②.半衰期最短,最晚出现的。

③.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13、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多克隆抗体:由多个克隆细胞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混合物即多克隆抗体,也称第一代人工抗体。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又称第二代人工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体,也称第三代抗体,又称重组抗体

14、补体的激活途径有哪些?各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什么?

食品免疫学论文课稿

食品免疫学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学号:2012112098 姓名:朱丹丹

免疫乳与人体免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健康,希望食品能够带给他们健康,甚至防止一些疾病。因此,作为乳制品领域的重要分支,免疫乳也受到了国内人的关注。免疫乳是对动物,例如奶牛、奶羊等进行免疫接种所获得的初乳加工制品。免疫乳除含有基本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对人体的保健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体免疫;免疫乳;抗体IgG;作用机制; 正文: 一、免疫乳现状及其背景 免疫乳发展简史免疫乳的发展可追溯到1892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 最先发现母鼠通过其乳汁的被动免疫可使其幼子获得对疾病的抵抗力,他认为人类婴儿也可通过这一方式获得被动免疫能力,并首先提出“免疫乳”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免疫乳的营养价值及其免疫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做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免疫乳的开发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系统的理论和机制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为皮肤、细胞膜、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及肾脏。不过,单纯的屏障和和过滤机制并不能完全保护我们,身体有赖组成免疫系统的血细胞和蛋白质发挥防御能力。免疫球蛋白,在血液及组织内循环以加强身体的防卫能力,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也助白血球发挥作用.淋巴细胞是可以记忆如何保护身体的特殊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其中每种淋巴细胞又分为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其中效应B细胞的作用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 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 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 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 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 量可溶性糖蛋白。 8. 9. 10. 11. 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 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 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 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22.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 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室,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原抗体的增强效应。 23.共同抗原: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类。 24.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 共同抗原) 结合 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5.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知识点整理食品免疫学南农

知识点整理 食品免疫学(南农) 免疫学:研究机体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相遇后发生的广义的“免疫”和细 胞及分子变化的科学. 免疫(immunity )的概念 传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应答,对于“非己”抗原产生应答,并清除之。 现代: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 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在 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 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 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 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 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 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 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 身免疫病等 3、 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e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 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 有 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免疫性疾病: 1 、免疫防御:生理(有益):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病理: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2、 免疫监视: 染。 3、 免疫耐受: 4、 免疫调 节: 常见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抗药性。 免疫学发展趋势: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免疫系统为对象,研究生物系基本问 题,如细胞的发育、分化、活化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 膜信号的传递,生长的控制等;免疫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实验室研究转向生物 高技术产品,如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将其相应试剂盒,基因工程抗体和疫 苗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系统(所有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鸟类以上 脊椎动物。 天然免疫系统组成:1)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毛发和汗毛,呼吸系统纤毛, 肺内 VCO 3,起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泪液、唾液、胃液、汗液等杀菌; 2)血 脑屏障,血胎屏障;3)淋巴组织的过滤;4)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参与细胞: 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红血球、补体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抗原专一的,基于体液或循环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 分类:①主动获得性免疫;②被动获得性免疫。T 、B 细胞识别外来抗原,选择性 扩增,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生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病理: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 生理: 生理: 对自身物质无应答;病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2015.12.1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10514英文名称Immunology课程说明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514 英文名称:Immunolog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修课 3. 课程目的 食品免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为学习后继的其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33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免疫学》,胥传来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年 (3)《功能性食品》,郑建仙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年 参考书目: (1)《食品免疫学导论》,江汉湖主编,化学工业版社2006年, (2)《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兽医免疫学》,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附课堂讨论。 (2)实验课以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为主并附以实验设计。 (3)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直观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听课完成实验、实习、调查、课堂讨论、作业、论文等以及平时测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论文(70%)+实验及平时表现和作业(30%) 9. 课外自学要求 要求上课前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自学课程内容中相关的知识,对于不了解的的地方要提前做出标记,同时课外自觉完成布置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免疫的概念:免疫概念的变迁,免疫的功能 (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免疫学、科学免疫学,现代免疫学 (3)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形成过程,以及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免疫学概念。 第二章免疫系统 (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细胞、分子),骨髓、胸腺、法氏囊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长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在其内发生、分化、发育、定居并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结构性淋巴组织,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 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 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核酸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

核酸-- 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 2009年10月7日三位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托马斯?施泰茨(美国)和阿达?约纳特(以色列)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从原子水平破译生命体核糖体结构图。 他们伟大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了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是生命体中最小的细胞器,由蛋白质(40%)和RNA(60%)构成。 "核糖体"--一座无比复杂而极其精密的制造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的微型工厂几乎遍布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生命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仪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扮演着生命化学工厂中工程师角色的"核糖体"。核糖体制造的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物质,是重要的生命活性物质。 1868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细胞里有一个神秘的物质--核酸,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界认为核酸也许是细胞中最没用的东西。直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从此,揭开了核酸研究的新序幕。把生命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推向分子水平。 DNA双链结构的意义:有自我复制、自主修复的能力。DNA双链结构:认识了基因、了解了基因。随着对核糖体的研究,我们认识到RNA中,80%的RNA构成了核糖体RNA(rRNA)。 (RNA包括信使mRNA、哺乳动物等真核细胞生物的核糖体包含4种rRNA和80多种蛋白质。 转运tRNA、核糖体rRNA三种) 在核糖体中每秒钟大约合成100多万个肽链。如:谷光甘肽-3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9肽、胰岛素-51肽等。 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RNA主要用于蛋白质合成,DNA主要用于细胞分裂。在细胞中核糖体的水平与合成蛋白质有直接关系,核糖体的数量与蛋白质合成的质与量密切相关。 核苷酸是体内合成核酸的前体。核苷酸是RNA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体内合成核酸的前体,并作为核酸的组成成分参与生物的遗传、发育、生长等基本生命活动。 外源核酸影响生物RNA合成,《高级营养学》p63-74 "无核苷酸饮食喂养实验动物证实:实验动物的肝细胞内RNA含量明显减少,核糖体数量减少,核仁缩小,其改变程度与膳食中核苷酸含量呈量-效关系。核糖体前体物质降解及合成减少是蛋白质组装机器数量减少,使蛋白质合成障碍及细胞因子等减少。......提供并保持满足组织增长所需求的核酸水平,影响着一些组织细胞的RNA含量和增殖细胞DNA水平。" 外源核(苷)酸作为体内合成DNA及RNA的前体,不仅为基因(DNA)提供了自我复制及自主修复的原料,并为RNA提供了前体,有效促进了核糖体的构建并按"指令"合成相关蛋白质和保证细胞的正常分裂等基本生命活动。 可以说核(苷)酸充足--核糖体数量增加--细胞结构功能正常--新陈代谢动态平衡--机体健康 破解核糖体结构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回答了生命过程的基本问题,而且人类可以调节核糖体功能,这将是人类自主调节自己生命质量的重要开始。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再次从原子水平证明核酸是细胞的核心成分。核酸携带着生命活动中的所有遗传信息,直接指导并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主宰所有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控制、调节细胞分裂、生长,供给细胞营养和能量,即生命由诞生一直到死亡都由核酸来支配、调控。核酸是生命之本,生命之源。 核酸创造生命 核酸保护生命

知识点整理——食品免疫学(南农)

免疫学:研究机体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相遇后发生的广义的“免疫”和细胞及分子变化的科学. 免疫(immunity)的概念 传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应答,对于“非己”抗原产生应答,并清除之。 现代: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 3、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免疫性疾病: 1、免疫防御:生理(有益):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病理: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2、免疫监视:生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病理: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3、免疫耐受:生理:对自身物质无应答;病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4、免疫调节:生理: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常见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抗药性。 免疫学发展趋势: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免疫系统为对象,研究生物系基本问题,如细胞的发育、分化、活化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膜信号的传递,生长的控制等;免疫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实验室研究转向生物高技术产品,如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将其相应试剂盒,基因工程抗体和疫苗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系统(所有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鸟类以上脊椎动物。 天然免疫系统组成:1) 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毛发和汗毛,呼吸系统纤毛,肺内VCO2↑,起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泪液、唾液、胃液、汗液等杀菌;2) 血脑屏障,血胎屏障;3) 淋巴组织的过滤;4) 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参与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 红血球、补体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抗原专一的,基于体液或循环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分类:①主动获得性免疫;②被动获得性免疫。T、B细胞识别外来抗原,选择性扩增,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完整word版)食品免疫学复习题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与B细胞和T抗原受体结合,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半抗原:指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小分子化学物质(二硝基苯)、某些药物,又称不完全抗原。抗原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保护性抗原:是炭疽毒素的运输结构。细菌分泌的这种抗原呈单链结构,这种蛋白识别细胞表面并粘合在上面。人类细胞表面的蛋白酶断裂为小片段作用于这些毒素。它结合其他六个蛋白的复合物形成一个七面的环状结构,这个圆环牢牢地粘合在细胞表面并将这个环状物伸入细胞膜,形成一个孔,毒素的其他两部分粘合在环上被带进细胞。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TD抗原: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TI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 佐剂:是能非特异性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亦可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补体:血清中存在的不耐热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成为补体。 补体系统: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应答:即免疫活性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活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它们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等。 干扰素: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并释放的一类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DNA或RNA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白细胞介素:由白细胞分泌并作用于白细胞的细胞因子统称为白细胞介素。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问答题:1.阐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机构及各个功能区的意义? 答:基本机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ig由浆细胞产生,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血液和其他体液(包括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还可分布在b细胞表面。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中。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功能区的意义:v区功能:特异性识别结核抗原 c区功能:激活补体,由于IgG细胞亲嗜性会介导ADCC和调理作用 IgE的细胞亲嗜性会介导I型超敏反应 T细胞活化信号1 (抗原识别信号) 双识别:TCR识别肽/MHC复合物 共受体:CD4-MHCII, CD8-MHCI 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食品免疫学重点

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对机体造成损害。 食品免疫学:专门研究食源性疾病与免疫学,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与人体免疫,检测技术。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基础科学,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与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抗原:Ag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佐剂:佐剂不是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是它与抗原混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机体的应答能力,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抗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状糖蛋白。 补体:对抗体具有补充作用的物质称为补体。是正常血清的一种组分,可与抗体一起产生溶菌或溶胞现象,单独作用时不能引起细胞的溶解。 免疫器官:指完成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可以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或同功能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分化、成熟)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反应发生的场所。) 超敏反应:指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即机体与抗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了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若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相结合,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食物过敏:人体对食物中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又称食物超敏反应。 变应原:指能诱发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细菌细胞或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并出现凝集的现象。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凝集原,抗体又称凝集素。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或类脂溶液,血清,细菌提取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沉淀物的现象。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又称沉淀原,抗体又称沉淀素。 6、免疫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1)细胞融合技术(2)T细胞克隆技术(3)免疫印迹法 免疫学治疗技术:一种是免疫细胞的治疗,一种是免疫分子的治疗 免疫预防技术:通过人工免疫使人增强或获得对某些病原体或细胞特异性抵抗力的方法,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7、影响抗原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抗原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又叫抗原性(2)免疫反应性:是指具有免疫应答反应的特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影响抗原特性的因素:(1)异己性(2)理化性质:a分子质量大.b结构复杂.c物理性质(3)佐剂 8、淋巴细胞再循环功能和途径是什么? 淋巴细胞再循环:各种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并不是定居不动的群体,而是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循环进行有规律的迁移,这种规律性的迁移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功能: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更有效的激发免疫应答,并不断更新和补充循环池

抗原的认识

抗原的认识 摘要: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是引起所有免疫反应开始的物质。 关键词:抗原;免疫应答;开始 Antigen awareness Abstract: antigen, can stimulate the body to produce immune response (specificity) and product antibodies and sensitized lymphocytes immune response occurred in vivo immune effector substances (specific response). There ar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igen, First, the ability to induce the immune response, that is, the immunogenicity, the second is the product reacts with the immune response, that is antigenic. Is caused by the start of all immune responses. Keywords: antigen; immune response; begin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是一类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手提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这些物质对机体来说是外源的,即非自身的,但在特定条件下,机体某些自身成分也能被免疫系统当成抗原来识别。一个抗原可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有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和超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对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起反应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病毒和大分子蛋白质等。那些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一些药物、脂类、糖类分子。有些免疫刺激分子具有强大的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即可诱发最大的免疫反应,这种刺激分子称为超抗原,以显示其作用力的强大,如一些细菌的毒素。[1]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半抗原多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小于4kDa),单独作用时无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载体(carrier)结合后可具有免疫原性。大多数的多糖、脂类、某些药物等均属于半抗原。 抗原刺激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先决条件,有关抗原进入机体后如何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Burner的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theory)已被多数免疫学家接受。该学说认为:在胚胎期由于细胞的突变,体内已形成了许多淋巴细胞克隆(clone),每一个克隆表面均携带一种特定的抗原识别受体,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使之活化、增生、分化、从而导致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有些抗原还可引起机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如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上述原分别称为耐受原(tolerogen)和变应原(allergen)。[2] 二、抗原的分类 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以将抗原分为:1、异种抗原(xenoantigen):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各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人来说都是异种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alloangtigen):来自同种

学完学科导论的感想

学习学科导论的感想 专业:---- 姓名:---- 学号:---- 谈到食品,在以往只局限于那些能填饱肚子的东西,而现在人们会和安全、营养、合理搭配等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是我对自己的专业及当前食品行业的现状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食品科学与工程(FoodScience&Engineering)专业属中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典型专业。根据国家科技局的学科分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化工等基础学科属同等地位。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食品专业更是如虎添翼,使人类解决当前的食品危机成为可能 该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工程、发酵、科学。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食品分析、林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免疫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进出口检验、园艺产品贮存运销学、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等。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工作;食品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食品质量监督、海关、商检、卫生防疫、进出口等部门的产品分析、检测工作;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虽然是年轻的技术学科,但她在现代社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标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借鉴基因技术的发展成果,研制出营养更加丰富、味道更加鲜美、保质期更科学的食品。比如,科学家正在试图把鱼的基因和西红柿的基因结合,培养一种更富营养的新品种。这的确是一个特别新兴的领域,虽然关于基因食品的利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也有待科学的定量分析,但我们相信这个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使食品工程生产出花样繁多的新食品,丰富我们的餐桌,美化我们的生活。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8.免疫反应: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2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 特征:1.识别非身抗原的能力 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 3.免疫记忆能力 4.对自身免疫抗原的耐受 (1)非特异性免疫(NSI):又称固有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无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2)特异性免疫(SI):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3.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顺序为:吞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活化的效应T细胞核细胞因子,是免疫炎症的应答。 (2)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3)初次应答:指宿主第一次接触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IgM,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4)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organ):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一般结构:被膜、小叶间隔、实质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organ):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3.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T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的淋巴细胞。来源于胚肝或骨髓的原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外周血,继而定居于外周淋巴组织,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机体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2)B淋巴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3)NK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它不依赖于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不需要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害杀伤或通过分泌细胞毒性因子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细胞,起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早期抗肿瘤免疫机制汇总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