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XXX

(XXXX大学,XXXX院XX系,XX,XXXXXX)

摘要: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本文从自然天敌、微生

物、性信息素、转基因技术、植物性杀虫剂和生化农药六个方面,论述我国针对棉铃虫的生物

防治进展。

关键词:生物防治;棉铃虫;天敌;转基因;生化农药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logical control about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 in our country

WANG Run-Zheng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Zhengzhou 450000 , China)

Abstract:Biological control uses orgranisms themselves or their metabolites to achieve a

intention of pest control . This article from six aspects to introduce the biological control

progress about 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 in our country--natural enemies , microorganism ,

sex pheromone , GM technology , botanical pesticides andbiochemical pesticides.

Key words: biological control;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 natural enemy; transgenosis;

Biochemical pesticide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俗称棉桃虫、钻心虫。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棉铃虫属于杂食性害虫,除了危害棉花,也危害玉米、番茄、豆类(鹰嘴豆、绿豆、大豆)、南瓜、烟草等,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其中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华南棉区每年可发生4-6代危害较为严重(Brown et al., 2002;巨换梅,2004; Inbar et al., 2008)。

棉铃虫的天敌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引起人们关注,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最早是为了解决化学农药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人畜中毒等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棉铃虫抗药性逐渐增强,且连年发生、历期长,于是我国在对于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方面越来越得到重视(Brown et al., 2002)。除了原本的天敌防治外,对于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丰富,微生物防治、性信息素防治、转基因技术、植物性杀虫剂和生化农药,都对于棉铃虫的防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1. 利用天敌控制棉铃虫

根据记载,棉铃虫的天敌有260多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40种,寄生性天敌120种。发生数量较大,对棉铃虫有明显控制作用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食虫蝽类和寄生蜂类(Williams,1996)。在棉田棉铃虫发生期,控制棉铃虫卵和幼虫的天敌集团作用大小依次为:瓢虫草蛉类>食虫蝽类>蜘蛛类。而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也存在于棉铃虫发生的不同时期:二代主要为龟纹瓢虫、捕食性蝽;三代主要为龟纹瓢虫、异须盲蝽;四代主要为异须盲蝽、蜘蛛、龟纹瓢虫(Hoddle et al.,1998)。

1.1龟纹瓢虫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属鞘翅目,瓢虫科,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等地,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通常在棉田中拥有较大的数量,对棉田的主要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常认为龟纹瓢虫是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同时,龟纹瓢虫也捕食棉铃虫低龄幼虫和卵。龟纹瓢虫是田间二代棉铃虫发生盛期最重要的优势天敌种群,是瓢虫科中对棉铃虫防治效果最好的捕食性昆虫(田毓起

等,1979;李洪安等,2007;柳斌等,2009)。

1.2蜘蛛类

蜘蛛是棉田棉铃虫、棉蚜的重要天敌,占棉田常见捕食性天敌的58%-96%(孟文等,1980)。仅河北省棉铃虫天敌蜘蛛种类就有9个科,35种(苗春生等,1993)。蜘蛛类在7、8月份

的数量显著影响着第四代棉铃虫的发生行为,说明蜘蛛类是田间四代棉铃虫发生盛期最重要的优势天敌种群(刘舜洲等,1995)。蜘蛛类优势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狼蛛、皿蛛、蟹蛛、蚁形狼蟹蛛、卷叶蛛、波浪蜘蛛、温室希蛛等(刘军等,2000)。

1.3草蛉类

草蛉类属脉翅目草蛉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棉区,其成虫、幼虫均能捕食棉铃虫、棉蚜、棉花叶螨、盲蝽等害虫。在田间主要捕食棉铃虫的草蛉,主要是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etata、中华草蛉C. sinica和叶色草C.phyllochroma等。

大草蛉幼虫取食棉铃虫卵和幼虫,在棉田全年出现7月上旬和下旬两个高峰期。中华草蛉取食棉铃虫1龄幼虫,其次为棉铃虫卵,全年出现四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丁岩钦等,1986;戴小枫等,1992;闫海霞等,2002)。

1.4食虫蝽类

食虫蝽属半翅目,是棉田中种群数量很大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大约有23种。其中,对棉铃虫有直接控制作用的有小花蝽orius minutus、蝎蝽Arma chinensis、华姬猎蝽Nabis sinoferus、大眼长蝽Geocoris pallidipennis等。

小花蝽为杂食性天敌昆虫,成虫和若虫均可捕食棉铃虫的初孵幼虫和卵,棉田内与第二代棉铃虫盛期相吻合(崔素贞等,1994)。大眼长蝽在棉田中主要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初孵幼虫(崔金杰等,1997)。

1.5寄生蜂类

寄生蜂是最常见的一类寄生性昆虫,属膜翅目,这种蜂通常寄生在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蛹和卵里,能够消灭被寄生的昆虫。通过寄生蜂控制田间棉铃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我国主要使用的寄生蜂有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

T .astriniac、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多胚跳小蜂Litomastix heliothis、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lotis chlorideac等(刘军等,2000)。

寄生蜂通常个体微小,易受不良气候的影响。成虫期遇大风的袭击,种群数量便会很快下降,使防治效果不稳定。若人工室内批量饲养定期向棉田释放,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2.利用微生物控制棉铃虫

棉铃虫微生物防治,是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棉铃虫。微生物农药具有对害虫转化性较强、对天敌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已大量推广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微生物农药主要有Bt制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中华卵索线虫、微孢子虫等。另外,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翟锦彬等,1997)、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潘映红等,2004)、绿穗菌(Spicara Pracina)等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控制棉铃虫的特性,具有开发成微生物农药的潜质。

2.1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苏云金杆菌简称Bt,属于昆虫病原细菌,自1901年发现以来,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下称Bt制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生物杀虫剂。Bt制剂的开发对于延缓棉铃虫抗药性,改善棉田生态环境,控制棉铃虫危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宝珍等,1995)。Bt虽然已经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使用易受紫外线照射、光照、气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20]。

我国用于防治棉铃虫的有天门变种 B.t var .tianmensis(又称7216)、武汉变种 B.t var .wuhansis(又称140)和从国外引进的库斯塔基变种B.t var .Kurstaki(又称HD -1)、青虫菌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13896685.html,ar .Galleriae(刘军等,2000)。除此之外,Bt还可以与同为生物制剂的中华卵索线虫混合使用防治棉铃虫,已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岳华梅等,2006)。

2.2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

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尤其是对抗性棉铃虫效果显著,对其他生物无副作用,是世界上第一个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我国1993年登记注册了第一个棉铃虫NPV产品,并进入市场。

NPV为单粒包埋病毒,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335±25×81±5nm。NPV感染棉铃虫最短潜伏期3-5天,死亡高峰一般为6-7天。患病幼虫体节肿胀,失去食欲,表面褪色,死后全部组织液化,用足悬挂而死(张光裕等,1981)。

2.3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

中华卵索线虫广泛分布在淮北平原等地的麦田中,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的寄生性天敌。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在1993年证明,增加土中原有的中华卵索线虫及其密度,可以提高对棉铃虫的寄生率。这样,既可以有效的控制粘虫的危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转入棉田的虫源基数(陈果,1994)。

2.4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m

微孢子虫属于真菌界(Myceteae)微孢子门(Mcrospora)微孢子目(Mcrosporida),迄今从人体中至少已发现有5个属的微孢子虫。微孢子虫大多来自昆虫体内,可侵染400种以上的昆虫。在许多种昆虫中,至少受到1种以上微孢子虫寄生,昆虫从卵发育到成虫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微孢子虫感染(蒲哲龙,1992)。

棉铃虫只要吞噬一个孢子孢子就可感染,感染后不能化蛹,直至死亡。3龄幼虫吞噬多个孢子可得败血症,3-6d即可死亡(问锦曾,1993)。1997年发现的一种寄生于棉铃虫的微孢子虫,可侵染棉铃虫的中肠、马氏管、脂肪体、神经等组织器官,导致棉铃虫细胞发生很大形态学变化(冉红凡等,2003),但该孢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失去致病力(冉红凡等,2003)。

2.5杀虫抗生素

杀虫抗生素是对昆虫和螨类有致病和毒杀作用的新型农药。杀虫抗生素通常为发酵所得,具有广谱杀虫效果,对人畜安全。从90年代以来,从胃毒、触杀、驱避、抑制生长等方面对棉铃虫进行了大量的杀虫抗生素的筛选工作(张青文等,1990;张青文等,1991;罗科等,1992),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是Avermection系列和Allosamidin两类(张青文等,1996)。3.性信息素控制棉铃虫

利用棉铃虫的性信息素控制棉铃虫的数量,主要是利用棉铃虫成虫雌性分泌散发性信息素,引诱雄性成虫产生性兴奋,以达到对棉铃虫进行诱捕、棉铃虫情预测预报、干扰交配和联合治虫等效果。目前应用的棉铃虫性信息素成分主要是: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阎云花等,1999)。

通常性信息素主要用于虫情检测和诱杀治虫。利用性信息素诱棉铃虫雄性成虫,可以准确预测下一代棉铃虫的卵高峰期、幼虫孵华高峰期,从而指导化学农药的防治时间(阎云花等,1999)。另一方面,如果直接诱杀雄虫成虫,可引起雌雄比上升,雌性成虫产卵量下降,幼虫及危害相应减少(盛承发等,2001)。

性信息素一般用性信息素诱捕期承装来诱捕棉铃虫,对于比较不同性信息素诱捕器引诱棉铃虫已经做过多方报道,包括水盆诱捕器和黑光灯诱捕器的比较[33],笼罩诱捕器和水盆

诱捕器的比较(盛承发等,2001;盛承发等,2002)等等。

4.转基因技术

就棉花而言,培养棉花的抗虫行以抵御害虫的侵害,是控制棉铃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转基因Bt抗虫棉花最早在美国开始了商业化应用(赵建周等,1996),我国则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完全自主产权转Bt抗虫棉的国家(黄大方,1999)。1998年,我国Bt抗虫棉在大多省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芮昌辉等,2003)。

转基因抗虫棉目前分为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和转基因双价抗虫棉。Bt杀虫蛋白基因来源于细菌,其可破坏棉铃虫消化道,将这种基因经过改造转移到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一种抗虫棉花。但是,转基因抗虫棉虽然对低龄幼虫(1-3龄)有较强毒杀作用,但对大龄幼虫毒杀作用较差(赵奎军,2000)。随着棉铃虫抗性的增强,所以最好做好虫情监测,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科学管理、综合治理。

5.植物性杀虫剂

植物性杀虫剂主要是指以植物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具有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压力小、针对性较为专一的特点。植物性杀虫剂主要提取楝科、菊科、麻黄科、红豆杉科、木兰科、樟科等科的植物中的有效化学成分而制成的。

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最好的植物性杀虫剂主要有“9618”高效无公害植物杀虫剂(王润初等,1998)、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中对棉铃虫有麻醉和兴奋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苦皮藤素Ⅳ和Ⅴ(胡兆农等,2008)、天然的除虫菊酯和改变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衍生的合成酯类,例如富β体氰戊菊酯(郝小草等,1993)等。

6.生化农药

生化农药以昆虫生长调节剂产品为主,随着国外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也相几继研究开发了一些新品种的生化农药,包括氟铃脲(王强等,1999)、抑食肼、虫酰肼(戴芬等,2000)等。

与其他杀虫剂不同的是,氟铃脲和抑食肼为代表的生化农药,处理过的棉铃虫3龄幼虫不会立即出现症状,等到蜕皮后才有中毒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取食减少、体色变黑等。生化农药也拥有着药效特异性好,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但是生物农药的成本较为昂贵,连续用药也可能会产生抗药性等问题(戴芬等,2000)。

7.结语

生物防治是当今害虫防治的重大趋势,用生物和生物制剂防治棉铃虫对人畜安全,而且不污染环境,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及其无公害无残留观念的发展,我国生物农药必然会越来越得到重视,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随着生物防治的发展,应该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生物防治观念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得到了解,学会使用。与此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和科研创新,逐步解决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单一、技术服务落后等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В.Ц.АЦАДКПВИА, 1987. 蔬菜作物上棉铃虫的生物防治. 国外农学—植物保护,3 : 29-30.

陈果, 1994.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试验. 生物防治通报, 1: 48.

陈守明, 王道新, 1995. 棉铃虫生物防治试验研究.环境与开发, 10(2): 10-12.

崔金杰,马艳, 1997. 大眼蝉长蝽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捕食功能研究. 中国棉花, 24(3): 15-16.

崔金杰, 夏敬源, 文绍贵, 1995. 北方棉铃虫生物防治技术及其评价效果. 中国棉花, 22(6): 7-9.

崔素贞, 1994. 小花蝽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主要棉虫控制作用的研究. 棉花学报, S1: 78-83.

崔素贞, 1996.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棉铃虫捕食功能的研究. 棉花学报, 8(5): 269-275.

戴芬, 吴声敢, 王强等, 2000.苯甲酰基脲类和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浙江农业学报, 12(6): 363-367.

戴小枫, 郭予元, 1992. 叶色草蛉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效应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 23-28.

丁岩钦, 陈玉平, 1986. 中华草蛉对棉蚜与棉铃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生物防治通报, 2(3): 97-102.

戈峰, 丁岩钦, 1995. 龟纹瓢虫对棉蚜的捕食行为. 昆虫学报, 38(4): 436-441.

郝小草, 胡发清, 方昌源, 1993. 富β体氰戊菊酯防治棉铃虫生物试验研究初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7(2): 159-164.

胡兆农, 杜育哲, 贺秉军等, 2008. 苦皮藤素Ⅳ和Ⅴ混合物对棉铃虫幼虫神经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昆虫学报, 51(4): 379-383.黄大方, 1999. 基因工程正在开辟植物病虫害防治新途径. 植物保护, 25: 34-36.

刘军, 梁宇等, 2000. 棉铃虫的生物防治. 河南科学, 18(3): 270-273.

刘舜洲, 舒月平, 武安娜, 1995. 棉田蜘蛛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及其保护利用途径. 湖北植保, S1: 56-58.

刘万学, 万方浩, 张帆等, 2000. 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 16(3): 97-101.

罗科, 张青文等, 1992. 一株拟青霉及代谢产物的杀虫效果及生理活性研究. 生物防治通报, 8(1): 22-25.

孟文, 刘乱臣, 李志铭, 1980. 棉田蜘蛛的调查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4: 31.

苗春生, 1993. 河北省棉铃虫天敌蜘蛛名录. 蛛形学报, 2(2): 104-106.

潘映红, 杨秀芬, 杨夕庆等, 2004. 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中国生物防治, 20(4): 276-278.

蒲哲龙, 1992. 昆虫病理学. 广东科技出版社: 407-411.

冉红凡, 冯书亮, 潘文亮等, 2003. 棉铃虫幼虫感染棉铃虫微孢子虫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昆虫学报, 46(1): 118-121.

冉红凡, 冯书亮, 潘文亮等, 2003. 影响微孢子虫对棉铃虫幼虫致病力的因子.中国生物防治, 19(4): 162-165.

任宝珍, 侯莉芳, 郑成民等, 1995. 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应用技术研究. 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192.

芮昌辉, 范贤林, 卢美光等, 2003. 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预测、监测与治理. 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

盛承发, 苏建伟, 王红托等, 2002. 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棉铃虫雄蛾的诱捕效果比较. 昆虫学报, 45(2): 271-274.

盛承发, 王红托, 苏建伟等, 2001. 性信息素笼罩诱捕器和水盆诱捕器诱捕棉铃虫雄蛾效果比较. 植物保护, 27(6): 7-9.

盛承发, 宣维健, 苏建伟, 2001. 棉铃虫灾害的长期性及性信息素的减灾控制作用. 自然灾害学报, 10(1): 75-79.

盛承发, 宣维健, 苏建伟等, 2001. 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和黑光灯诱捕棉铃虫成虫数量比较. 生态学杂志, 20(5): 5-7.

王强, Alan R McCaffery, 1999. 氟铃脲对棉铃虫生物测定及其交互抗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11(4): 187-192.

王润初, 张治业, 1998. “9618”高效无公害植物杀虫剂防治棉铃虫效果好. 中国农村科技, 11(6): 35.

问锦曾, 1993. 用变形孢虫防治番茄棉铃虫. 植保技术与推广, 1: 27.

闫海霞, 魏国树, 吴卫国, 2002. 棉铃虫及其优势种天敌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进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5(z1): 215-218.阎云花, 伍德明, 崔君荣, 1999. 用性信息素预测棉铃虫发生期的可靠性. 生态学报, 19(6): 882-884.

岳华梅, 汪江一, 王洪涛等, 2006.中华卵索线虫与苏云金杆菌(Bt)混合使用防治棉铃虫的初步研究. 中国棉花, 33(10): 20-22.张光裕, 张友清, 葛珞等, 1981.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8(4): 235-241.

张青文, 1991 .利用深绿拟青霉及其代线产物防治害虫的研究. 首届中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97-402.

张青文, 蔡青年, 1996. 防治棉铃虫的杀虫抗生素筛选及其作用方式. 植物保护学报, 23(1): 349-353.

张青文, 杨奇华, 周明牂等,1990. 细格孢氮杂酸防治蚜虫, 红蜘蛛研究初报. 植物保护, 16(2): 34-35.

张世泽, 仵均祥, 张强等, 2004. 龟纹瓢虫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饲养利用研究进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2(4): 206-210.

翟锦彬, 黄秀梨, 1997. 球孢白僵菌在棉铃虫表皮上萌发的研究. 微生物学报, 37(2): 154-158.

赵建周,卢美光, 1996. 转Bt基因棉花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抗性问题及其对策. 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447-450.

赵奎军, 赵建周, 卢美光等, 2000. 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27(3): 205-209.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钻蛀性害虫,又名棉铃实夜蛾,可为害樱桃番茄、黄秋葵、结球莴苣、皱叶甘蓝、抱子甘蓝、甜瓜、扁豆、荷兰豆、甜豌豆、甜玉米、菜用大豆等多种蔬菜。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植株的花蕾、花器、幼果、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早期食害嫩茎、嫩芽和嫩叶。花蕾和花器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果实(图1)和种荚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在蒂部,便于雨水、病菌流入引起腐烂,所以果实大量被蛀会导致果实腐烂脱落,造成减产(图2)。 二、形态识别 成虫(图3)为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卵(图4)为半球形,约0.5毫米,乳白色,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

幼虫(图5)共有6龄,有时5龄,老熟6龄虫长30~42毫米,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由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气门上方有一褐色纵带,是由尖锐微刺排列而成(烟青虫的微刺钝圆,不排成线)。幼虫腹部第1、2、5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 蛹长17~20毫米,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刺的基部分开。气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起较高,腹部第5~7节的点刻半圆形,较粗而稀(烟青虫气孔小,刺的基部合拢,围孔片不高,第5~7节点刻细密,有半圆,也有圆形的)。 三、发生规律 成虫白天隐伏,觅食、交尾、产卵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具强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散产,喜产于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上,产卵部位选择嫩尖、嫩叶等幼嫩部分。初孵幼虫取食卵壳,第2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老熟幼虫在入土化蛹前数小时停止取食,滚落地面,多在落地处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 棉铃虫虫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全年发生5~6代,长江以北地区4代,华南和长江以南地区5~6代,云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从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5~10月是主要为害期,尤以6~9月为害番茄、辣椒等果实最为严重。一般从3龄开始蛀果,4~5龄转果为害频繁,棉铃

棉铃虫

中文学名: 棉铃虫 界: 动物界 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夜蛾科 目录 展开 简介

。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 中文学名:棉铃虫 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 棉铃虫 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 所属科目:鳞翅目夜蛾科 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

成虫 斑。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生物学特征 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 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棉铃虫以蛹在地下约5cm~10cm深处越冬,可结合冬季松土追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面,死外电或为天敌所食。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根据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调查,严重地片虫口密度达98头/百叶,虫株率60~70%,个别地片达100%,受害叶片达1/3以上,影响叶产量20%,质量下隆至少1个等级,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估测经济损失每亩300元左右。

浅探棉铃虫综合防治

浅探棉铃虫综合防治 浅探棉铃虫综合防治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 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 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 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 吴帅 (徐州市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关键词:1.趋光性,2.捕食性天敌,3.化学防治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tton boll worm Wu Shuai (Xuzhou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AgroBio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6). Abstract: the place such as adult hidden in the back during the day, evening started activity, feeding on nectar, have phototaxis, eggs produced 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13896685.html,rval age of 5 ~ 6.Early instar larvae feed on leaves, followed by acute bud, flower, bell, more decayed into grey, bell, from the base, feeding, and can transfer to harm.Vulnerable young bud bracts open, fall off, be decayed blue bell vulnerable to pollution and decay.Instar larvae produce silk prolapse, most of the grave soil chamber pupation, pupa.Are known as follows, the ichneumon wasp, send flies and other parasitic natural enemies and lacewing flies, New Orleans, assassin bugs and other predatory natural enemy.In addition to using chemical method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branches can be luring, establishing corn trap with traps, etc. Keywords: 1. The phototropism, 2. Predatory natural enemies, (3) chemical control 1.棉铃虫的简介 1.1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鳞翅目,夜蛾科,[1] 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2.形态特征 2.1成虫,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5~20mm,翅展31~40mm,复眼球形,绿色(近缘种烟青虫复眼黑色)。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2.2卵:半球形,高0.52mm,0.46mm,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纵纹从顶部看有12条,中部2纵纹这间夹有1~2条短纹且多2~3岔,所以从中部看有26~29条纵纹。2.3幼虫:共有6龄,有时5龄(取食豌豆苗,向日葵花盘的),老熟6龄虫长约40~50mm,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1)体色淡红,背线,亚背线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2)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3)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4)体色深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和煦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棉田里,看上去静悄悄的。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面,一只只狡猾的虫子,在繁茂的花蕾和花铃中,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寻找着稚嫩的棉铃作为它们的美食。这就是棉农们最憎恨的害虫——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它危害棉花、玉米、麦类、辣椒、番茄等多种作物,但以危害棉花为主。棉铃虫从形态发育上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棉铃虫以蛹的形式在棉田里过冬,大致分布在地表2.5厘米至 6 厘米的土壤中。 第二年三月份以后,日平均气温上升到6摄氏度以上时,蛹羽化成成虫,也就是我们说的“棉蛾子”。 当温度上升到23摄氏度以上时,狡猾的棉蛾子在晚上出来觅偶交配,一头雌蛾可产500到1000粒卵,而且,它们会把卵产在幼嫩的叶子上和花蕾上,以便幼虫一经孵化便有食物可以享用。

对棉花产生危害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棉铃虫幼虫。幼虫有多种体色,有绿色、黄色、淡红色等等,体表有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的小刺。 棉铃虫幼虫有取食棉花顶尖、花蕾、花铃的习性,棉花的顶尖往往是棉花的生长点,生长点被棉铃虫幼虫吃掉,就变成了无头棉,不会再长出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或“无头棉”。 随着棉铃虫幼虫的长大,又开始啃噬花蕾和花铃,一只幼虫,可以钻蛀10到20个花蕾或花铃,受害的花蕾不能正常开放成花铃,严重时枯黄脱落;受害的花铃,为黑褐色水浸状斑,严重时布满黑点,僵化脱落。 由于棉铃虫幼虫的危害,棉花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棉农们带来了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害曾经造成长江流域棉区20%~30%减产,黄河流域曾经造成过绝收的损害。 棉铃虫对于棉花的危害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棉铃虫不像其他的害虫一样,一年只发生一代,在适合的温度下,棉铃虫可以发生三代到七代。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XXX (XXXX大学,XXXX院XX系,XX,XXXXXX) 摘要: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本文从自然天敌、微生 物、性信息素、转基因技术、植物性杀虫剂和生化农药六个方面,论述我国针对棉铃虫的生物 防治进展。 关键词:生物防治;棉铃虫;天敌;转基因;生化农药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logical control about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 in our country WANG Run-Zheng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Zhengzhou 450000 , China) Abstract:Biological control uses orgranisms themselves or their metabolites to achieve a intention of pest control . This article from six aspects to introduce the biological control progress about 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 in our country--natural enemies , microorganism , sex pheromone , GM technology , botanical pesticides andbiochemical pesticides. Key words: biological control;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 natural enemy; transgenosis; Biochemical pesticide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俗称棉桃虫、钻心虫。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棉铃虫属于杂食性害虫,除了危害棉花,也危害玉米、番茄、豆类(鹰嘴豆、绿豆、大豆)、南瓜、烟草等,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其中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华南棉区每年可发生4-6代危害较为严重(Brown et al., 2002;巨换梅,2004; Inbar et al., 2008)。 棉铃虫的天敌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引起人们关注,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最早是为了解决化学农药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人畜中毒等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棉铃虫抗药性逐渐增强,且连年发生、历期长,于是我国在对于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方面越来越得到重视(Brown et al., 2002)。除了原本的天敌防治外,对于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丰富,微生物防治、性信息素防治、转基因技术、植物性杀虫剂和生化农药,都对于棉铃虫的防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1. 利用天敌控制棉铃虫 根据记载,棉铃虫的天敌有260多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40种,寄生性天敌120种。发生数量较大,对棉铃虫有明显控制作用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食虫蝽类和寄生蜂类(Williams,1996)。在棉田棉铃虫发生期,控制棉铃虫卵和幼虫的天敌集团作用大小依次为:瓢虫草蛉类>食虫蝽类>蜘蛛类。而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也存在于棉铃虫发生的不同时期:二代主要为龟纹瓢虫、捕食性蝽;三代主要为龟纹瓢虫、异须盲蝽;四代主要为异须盲蝽、蜘蛛、龟纹瓢虫(Hoddle et al.,1998)。 1.1龟纹瓢虫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属鞘翅目,瓢虫科,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等地,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通常在棉田中拥有较大的数量,对棉田的主要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常认为龟纹瓢虫是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同时,龟纹瓢虫也捕食棉铃虫低龄幼虫和卵。龟纹瓢虫是田间二代棉铃虫发生盛期最重要的优势天敌种群,是瓢虫科中对棉铃虫防治效果最好的捕食性昆虫(田毓起

西红柿棉铃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西红柿棉铃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多从基部蛀入,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叶片张开、脱落,被蛀青椒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二)危害症状 棉铃虫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辣椒等作物上为害。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 (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技术措施 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辣椒、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三代密度。 2.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 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防治棉铃虫。 3.生态的改善。 诱杀棉铃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辣椒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棉铃虫一直是困扰我团棉花产量形成的一大障碍因子,如何合理有效的防治棉田棉铃虫的发生,是实现棉花高产形成的前提条件,本文拟从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入手,结合防治技术来展开探讨,旨在为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提供一个较系统的依据。 关键字:棉铃虫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 棉铃虫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上旬开始羽化出土,并在西葫芦、番茄、小麦、觅豆、辣椒及部分杂草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就是当年第一代棉铃虫,各代发生有重叠现象。 一、形态特征 1、卵半球形似馒头,卵表有纵横隆起的纹数条。 2、蛹腹部末端有两枚并列的刺,腹部5一7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 3、幼虫体色变化较多,大致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黄绿色等5个类型,体表光滑,背线明显,胸足三对,腹足四对,臀足一对,共八对足。 4、成虫体色多变,一般雌虫赤褐色,雄虫灰绿色,前翅中央有一个褐色肾状纹和环形纹,其环形纹中有一个褐点。雄虫明显。各个生育期实物图如下: 二、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栖息于棉叶背面,棉田间作的玉米,高梁心叶内或其他作物的隐蔽处,黄昏开始活动,飞翔力很强,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散产在高大繁茂的植株顶部第2一4片叶上,卵初产时乳白色,有光泽,后呈现淡黄色,快孵化时顶部有紫黑圈;初孵幼虫灰黑色,有食卵壳习性,然后取食嫩叶,稍大后为害蕾铃,一、二龄幼虫食量小,三、四、五龄食量大增,六龄就进入预蛹期,食量明显减少。幼虫取食幼铃和青铃时,头胸部和腹部前端伸入铃内,腹末端留在蛀孔外面,幼虫食量大。幼蕾被害后变黄,苞叶张开,随后脱落,幼虫蛀食棉铃,从茎部或中部食棉绒和种子,常吃成空壳。老熟幼虫化蛹时,从尾部开始褪皮,初化蛹呈黄白色或浅绿色,经过5小时后呈浅褐色,再历时5小时后变成深褐色,体壁由软变硬。老熟幼虫入土深度与土壤疏松程度及土壤结构有关,土壤疏松则入土较深,土壤坚硬则入土较浅,一般在3一5cm之间,最深10cm,蛹在田埂朝阳处分布较多。如果寄主作物田间土质比较疏松,则田间蛹的密度较大。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措施 1.秋耕冬灌、中耕灭蛹改变现有的耕作制度,棉田秋后及时拔除棉柴,进行秋耕冬灌,破坏棉铃虫的越冬环境,减少越冬基数。麦收后棉田及时进行中耕灭蛹。 2.大面积连片种植玉米诱集带利用棉铃虫喜欢在玉米上栖息、产卵的特点,种植春玉米,即在棉田中按8行:1行种植玉米,3米-5米种一穴,每穴2株-3株,每亩100穴。使玉米抽雄与棉花现蕾相一致。玉米株诱集棉铃虫成虫及卵,便于及时捕蛾灭卵。 3.杨树枝把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枝叶的趋性,插把诱蛾人工捕杀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综防措施之一,可降低孵化率达20%左右。 二、物理措施 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在棉田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其它灯具诱捕成虫。特别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效果显著,可降低落卵量30%-40%。对2代棉铃虫的诱杀效果最好,一盏高压汞灯日平均诱蛾量3068头,最高量达9000头,比一台黑光灯日平均诱蛾量高24倍,控制效果达50%-60%。据我们试验,距高压汞灯越近,落卵量越低,诱杀效果越好。因此,大片棉田内灯距以200米-250米为好。 三、生物防治 生物制剂防冶棉铃虫对人类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使棉铃虫

产生抗药性,但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可根据气候、虫情与其它措施配合运用。在2代棉铃虫中等发生年或春套棉田的棉铃虫卵盛期,用Bt一781乳剂200倍液与有机磷农药混合使用,3天喷一次。也可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四、化学防治 棉铃虫的化学防治仍是当前棉铃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针对当前化防工作中存在的用药单一、盲目、乱用、滥用现象,应推行“四统一”,即:统一测报、统一标准、统一配方、统一防冶,提高防治效果。并在具体防治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掌握防治指标在系统调查、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对不同田块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同时不能见虫就治,以免浪费药剂,增加成本、降低防效。具体防治指标为:对于麦田1代棉铃虫,当每平方米麦田有虫0.5头时进行防治,以降低2代基数;对于2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防治;对于3代棉铃虫,当百株累汁卵量40粒或初孵幼虫5头时防治;对于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5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施药除治。 2.抓住施药关键期除治棉铃虫施药关键期是从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根据棉铃虫蛾卵调查结果,结合气候特点,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日期。 3.注意交替混合用药长期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可使棉铃虫的抗药性增强,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防治棉铃虫过程中要注意合理

危害棉花的害虫

危害棉花的害虫 棉铃虫 corn earworm 亦作cotton bollworm,亦称玉米果穗螟蛉或番茄螟蛉(tomato fruitworm)。 夜蛾科(Noctuidae)昆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或H. armigera)的幼虫。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害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入土化蛹,成虫灰褐色(翅展3.5公分),一年发生4∼5代。较早世代的幼虫主 要取食玉蜀黍,尤其是穗尖的小籽粒;以后各代幼虫为害番茄、棉花和其他季节性作物。 棉铃虫,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编辑本段]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棉铃虫 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

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 所属科目:鳞翅目夜蛾科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斑。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编辑本段]生物学特征 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

棉铃虫

中文名称:棉铃虫 英文名称:American cotton bollworm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分布区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肾状纹和环状纹暗褐色,外横线及亚外横线之间色较深。后翅淡黄灰色,近外缘部分茶褐色,外缘中部内侧有灰白色月牙形斑。卵黄白色,半球形,0.5毫米大小,主要散产在棉花主茎或分枝顶部叶片正面,在花蕾萼片表面也有。幼虫共6龄。体长一龄2~3、二龄4.5~6、、三龄9~12、四龄15~24、五龄33~36、六龄35~37毫米。各体节一般有毛片12个,四龄以后体背和侧面有多条细纵纹。体色变化很大,有绿、黄绿、红褐、黄褐等色。蛹体长17~20毫米。腹部第五、六节各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背面比腹面密。尾端有1对臀棘。在土表下土室中化蛹。 为害作物:棉花 为害症状:(1)二代(蕾铃期)为害状 生长点被害幼虫将顶心周围小叶芽为害成缺刻形,有细虫粪,叶展开后呈畸形;生长点常被破坏,使棉茎顶部停止生长,从顶部以下几个叶腋处长出粗壮的徒长枝,上面基本不长花蕾,使整株棉花变成只长叶、杆不结果的光杆棉,俗称“公棉花”。顶部嫩叶被害被吃成许多小穿孔。 蕾被害幼虫藏在苞叶内蛀食幼蕾,蛀孔处有虫粪;被害蕾苞叶张开,很快脱落。 花被害花的雄蕊、花柱被吃掉;子房基部蛀入为害,被害花往往不结铃。 (2)三、四代(铃期)为害状棉铃基部有蛀孔,孔口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部位成为僵瓣,蕾被害状相同。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以蛹越冬。一年发生2~6代,由北往南代数逐渐增加,北纬40度以北以1年3代为主,北纬40度以南到长江以北以l年4代为主,长江以南到北纬25度以北以1年5代为主。全国以黄河流域(4代区)常年发生较重。成虫在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和交尾、产卵;飞翔力较强,对黑光灯和半干的杨树枝叶有较强的趋性;白天潜伏在植物丛间不活动。成虫产卵最适温度是25~30℃,每雌一般可产卵千粒左右。卵散产,二代多产在上部嫩叶正面,以后各代产在上部嫩叶及蕾、铃苞叶上。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再取食嫩叶和顶心,然后蛀蕾、花和铃。二代发生早时常造成棉株主茎生长点大量被害而严重减产。在二代期间棉花对花蕾的被害脱落有较强的补偿能力;棉田肥力愈高,补偿能力愈强;三代以后,棉花的补偿能力明显下降。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70~90%的条件下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利。棉花与小麦、豌豆等间作有利于棉铃虫发生,与玉米、高粱间作可以减少棉花上的卵量。 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赤眼蜂寄生卵、齿唇姬蜂、侧沟茧蜂、绒茧蜂等寄生幼虫、草蛉、瓢虫、小花蝽、蜘蛛等捕食卵和幼虫,对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有良好作用。

棉铃虫

棉铃虫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科、夜蛾科。它为害的作物很多,除棉花外,还为害玉米、番茄、胡麻、向日葵、豌豆、辣椒等作物以及多种杂草。棉铃虫别名很多,为害玉米时叫玉米穗虫。新疆各地玉米田均有虫子发生。 一、形态识别 成虫:中等大小的蛾子,体长14~18毫米,雌蛾褐色或灰褐色,雄蛾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环状纹圆形,边缘褐色,中央有一褐色斑点,肾状纹边缘褐色,中央为深褐色肾形斑;后翅灰白色或褐色。 卵:馒头形,直径约0.5毫米,高约0.6毫米,卵顶端有菊花瓣花纹,四周有纵脊和横脊。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40毫米,头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体表满布褐色或灰色小刺。 蛹:纺锤形,长14~25毫米,初为绿色,渐变为褐色。体表具刻点;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 玉米上发生的棉铃虫,有时被人与玉米螟混淆,但前者身体较大,体色多少具绿色成份,后者身体较小,体色由褐色、淡褐色或黄白色组成,绝无绿色成份。 二、为害特征 棉铃虫为害玉米,主要咬食花粉和花粉管、花丝。常从玉米雌穗(玉米棒子)顶端侵入,蛀食籽粒和穗轴、苞叶。 三、发生规律 新疆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下2~5厘米的土室内越冬。次年5 月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躲藏在隐蔽处不活动,日落后飞出,四处寻找开花植物,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后即可产卵,一头雌蛾可产卵1 000粒左右,最高可达3000粒。第一代卵高峰南疆在6月上旬,北疆在6月中旬,主要产在胡麻、豌豆、早番茄、早玉米和紫草、菲沃斯、曼陀罗上,麦株上也有。第二代卵高峰南疆在7月上旬,北疆在7月中旬,主要产在玉米、棉花、番茄、烟草、辣椒等植物上,第三代卵高峰在8月,主要产在玉米、烟草、棉花、晚番茄、高粱上。棉铃虫在玉米上产卵,主要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四、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危害最为严重,主要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等主要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棉铃虫抗药性的上升,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爆发,给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近十几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 (一)危害特点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四代,后滞育蛹越冬。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左右,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番茄等,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第四代危害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没有第三代厉害,后第四代滞育蛹越冬。 棉田现一代正处于现蕾初期,棉虫多将卵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和顶尖上,棉田二代处于现蕾盛期,果枝数多,群尖多,棉蛾多将卵产在各个果枝的嫩尖和蕾花苞叶上。 卵初产乳白色,产出后一天出现褐色,孵化前变为褐色,幼虫从卵壳爬出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危害嫩尖上为展开的小叶及顶尖造成无头棉。经1、2天开始转向危害幼蕾。棉田一代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保顶,重点朝顶尖上喷药,一旦幼虫钻入幼蕾内,很难连药喷到虫子身上就很难防治住了,一定要抓住初孵幼虫期诸葛关键防治时期。整个幼虫期要危害蕾、花、铃10余个,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环境条件对棉铃虫发生轻重的影响 棉蛾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生长旺盛现蕾多的棉田落卵量大,长势弱的棉田落卵量少。成虫产卵量高,平均每头雌蛾可产1000多粒,多的高达3000余粒。各地复种增加,棉田以外寄主增多,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小麦与棉花间作,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平作棉田,棉田间作玉米,高粱,常可减轻棉花上的落卵量。 棉铃虫耐干旱能力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虫蛹羽化率高,存活率和繁殖率高,易爆发成灾,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抗虫棉青蛋白的合成。大量降雨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高湿度的土壤中虫蛹大批死亡或不能羽化,使棉铃虫种群数量锐减。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择抗虫性好的棉花品种。在棉田边插花种植春玉米、高粱、胡萝卜等作为诱集代,可诱集棉蛾产卵,再进行集中消灭。 2、生物防治 棉铃虫的天地资源丰富,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姬蜂、茧蜂、蚜茧蜂、赤眼蜂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和蜘蛛等,昆虫病原真菌和昆虫病毒等,对棉铃虫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天敌控制不住棉铃虫的爆发危害。 3、物理防治 棉蛾具有棉线的趋光性,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蛾。在黑光灯旁并列一支白光灯,诱蛾效果好。每盏灯可控制60亩地,可明显减轻棉田落卵量。 4、化学防治 黄河流域棉区防治指标为百株二代累计卵量超过15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10头,三代百株累计卵量25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5-8头,四代低龄幼虫8-10头。 抗虫棉不是无虫棉,现在推广的抗虫棉品种大多数抗虫性不如33B和99B,在关键防治时期还是需要喷药防治的,在孵化高峰期可喷施2.5%氟啶脲、氟虫脲乳油1000倍液,幼虫高峰期可喷施硫双威、丙溴磷、辛硫磷、多杀菌素、甲维盐等1000倍液。 防治棉铃虫的药剂多了,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现在很多地方流行外国进口的康宽,富戈等药剂,效果不错。杜邦康宽有效成分是氯虫苯甲酰胺、胃毒剂,他的杀虫剂原理是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