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工作的“七大误区”

德育工作的“七大误区”

德育工作的“七大误区”
德育工作的“七大误区”

学校德育工作的“七大误区”

开县河堰初级中学邓坝军

误区一:抓行为,不抓思想

首先我们看看,各级各部门发文件或者开会第一件事情就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看一位专家的总结:思想--语言--行为--习惯--人格--命运,放在首位的还是思想。我们在进行学生德育的时候,应该更多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这是班主任工作的着力点,也是我们德育方式的着力点。

误区二:把教育目标当成教育内容

学校或者班级常见的规定:要有集体意识、不乱丢垃圾、学生不抽烟、不打牌赌钱等,这些很明显是我们要实现的教育目标,但是它常常被我们当成教育的内容使用。我们在给学生们讲的时候就是要求他们要怎样做,很少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我们应该把每一个目标赋予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们通过活动的参与实现你想要的目标。例如:通过每天的跑步,让学生在一次次整齐的脚步声和表扬声中体会班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误区三:重直接德育轻间接德育和形态德育

德育形式有三种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形态德育,有人可能问:这三种方式到底哪种好?答案肯定都好,并且还要结合使用,缺一不可。但是我们在平时班级管理中常常可以见到像主题班会(例如:感恩教育)之类的轰轰烈烈的直接德育,像课程育德就常常被忽视。对于现在很多的年轻老师身正为范的形态德育也是常常被忽视,平时言谈总带脏话,穿着奇装异服、留着怪异的发型歪着身子靠在讲台还给学生搞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不会信更不会服。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尤其是身教胜于言教,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此种形态德育远远胜过直接德育。

误区四:过高的寄希望于家庭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在这一点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别无选择,要义不容辞,要义无反顾。例如:遇事情就请家长到校,实际上家庭教育能办到,学生在学校也不会出现相关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等待家庭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很困难的。

误区五:重智育轻德育

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但智商不等于情商,学历高低与道德水平高低没有因果关系。生活中高学历的罪犯也很多,法国大文豪雨果就说过,世界上高智商的人有两个地方最多,一个是大学,一个是监狱。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有“礼失而求诸野”的感叹。寄希望于知识水平越高道德水平也越高,最终的结果大多是失望。

智育代替不了德育,美育也代替不了德育。我们提倡将德育融入各种知识学习之中,但这种融入,绝不是德育的自我消失,恰恰相反,是让德育在各种知识学习中起引领作用,起激励作用。古人常讲,要“先器识,后文艺”,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先道德后文章。我们承认智育对德育有促进作用,但绝不能无限夸大这种促进作用。德育与智育,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永远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这个龙头老大的地位一旦动摇,我们的教育就要出问题。

误区六:讲大道理,轻小事细节

大道理谁都会讲几句,但大道理未必起大作用。因为,多数人不爱听大道理,尤其是那些经常让我们用大道理“轰炸”的学生。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要想和个别学生去讲清一个浅显的道理也是很难的。学校的德育要从细节抓起,从点滴抓起,从为人师表、文明礼貌抓起,甚至可以小到从做扫除抓起,要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误区七:德育工作只挖学生或学校缺点

我们在做学校德育工作时,常常做的第一件事情,或者做得最多的事就是专挖学校或者学生问题,最后给师生们留下的印象就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地方就是这样差。即使存在很多问题,也正因为问题,应该先找优点,树立典型,挖掘德育亮点,让师生感到自己是这个学校的一员而自豪,努力营造德育氛围,增强师生德育的信心,把存在的问题理一理,分步骤个个突击。

阅读中存在的误区

阅读中存在的误区 语文能力“读”占鳌头,阅读可以说是语文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可是,许多初中生的阅读还存在着少慢差费,即读的量少,读得慢、效果差、时间浪费等不理想的状况,具体说来,是因为阅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读而不记 阅读只为看热闹,消磨时间,满足好奇心,书漫无目的地看过了,也就忘了。没有记忆的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是“白读”。青少年是阅读的黄金时节,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要口读心记,适量背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多积累一些终身受益的文化知识。 二.读而不思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质疑问难、联想比较的过程。有的文章较深,不少地方不懂,有疑难,自然要质疑。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其实许多疑难我们还没有发觉。不妨"于无疑处生疑",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一知半解。 三.读而不写 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感受、体会、心得与灵感,这些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有的同学却没有动笔写下,多么可惜!它们是写作时珍贵的"百宝仓库"呀。所以,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可以摘录,可以做札记,也可以写读后感。四.读而不悟 许多同学阅读只求读懂,不求感悟,不求致用,不能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化作自己的心灵体会,或者只有感觉而无理性的认识,没有心灵的巨大震撼,没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审察,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完成从有字书向无字书的转换。 五.读而不选 逮到什么读什么,毫不选择,随波逐流,率性而读,这是初中生阅读易犯的通病。现代社会信息多源,书海茫茫,读之不尽。故初中生的阅读一定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筛选。语文大纲规定了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初中生必背的文言诗文,这些为我们明示了阅读的范围和方向。 六.读而不博 初中生的阅读还有单凭举和只讲功利的"偏读"病,偏爱武打、言情小说,偏爱作文选,怕读古代文言文,怕读现代科技文。其实读书不妨杂一点,面广一点,博约结合,这样都能文理兼通,全面发展。 愿同学们克服以上的阅读毛病,做到博闻强记、读思结合、读悟兼容、读写同步,这样阅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阅读才会发挥它应有的重要作用。

浅谈家庭的德育

浅谈家庭的德育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浅谈家庭的德育 ______石益兴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和广大家长一起来浅谈家庭的德育:家庭德育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解放军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

谈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传统误区论文摘要:本文从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四件大事中阐析: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澄清和消除传统社会主义的误区与盲点。即:“只讲政治,不讲经济;只讲斗争,不讲共处;只讲五态,不讲三态;只讲计划,不讲市场;只讲关门,不讲开放”。20世纪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百年。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四件大事:一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是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三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到空前严重的“大挫折”;四是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出现了“新局面”。埃菲社等媒体评论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造就了二十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中,“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结局,究其原因,是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陷入高估社会主义、低估资本主义的误区与盲点,中国、越南等国则走出了误区,清除了盲点。那么,传统社会主义有哪些误区与盲点? 一、讲政治不讲经济六十年代,中苏论战,我们称南斯拉夫是“现代修正主义”,称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老祖宗”,最后转而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指责他们搞“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唯生产力论”,推行“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从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一以捍卫社会主义旗帜为宗旨的运动,致使中国错过了十年的发展机遇,成为二十世纪的最大憾事之一。“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栽资本主义的苗”,这是流行于中国“文革”时期的一句豪言壮语。相似的话语还有,在铁路,“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也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在厂矿,“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如此这般地兴社会主义,灭资本主义,结果怎样呢?新华社高级记者扬继绳在其根据20年采访经历写成的《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写道:“1978年,全国8亿农民每人平均收入仅有76元,其中2亿农民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当时农民年平均口粮不到300斤毛粮。还有一个震惊的数字: 1978年,全国有1/3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 1/3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农村是这样,城镇呢?仅以住房为例,“建国初期,天津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1972年下降到3平方米。50年代为工人修建的工棚式临时住宅一直住到80年代”。1978年,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6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还低。①从1953年到1993年,中国实行了40年票证制度,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不凭票,凭本本。著名的思想家顾准称之为“糊口经济”。二、讲五态不讲三态“五态”,即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态”,即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视角研究社会,我们探讨社会主义必须做到二者兼顾。[!--empirenews.page--] 如果仅从生产关系发展水平来看,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就必然会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如果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的社会“三形态”来看,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形态下完成的,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形态下完成的,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任何社会必经阶段,资本主义却比我们更早地实践了。这个认识明确了,我们就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讲斗争不讲共处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②德国著名学者彼保斯认为: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都是迄今为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中得出来的。”③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以及负责阐述这些领导人思想的学者们告诫人们:资本主义是万恶之源。因此,整个20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斗争的历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则是两大阵营斗争的典型杰作。期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延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时间。我们也曾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与人斗其乐无穷。“八亿人民不斗行吗?”这种斗争哲学不断泛滥,把许多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加以坚持,又把许多反映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摒弃。从西方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形态下完成的,逐步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到东方的工业化

职业规划考试题目及答案

1,爱情挫折是恋爱中的常见现象,对待爱情挫折,应把它只看作是人际交往不和谐的一个“音符”,而不是自我否定的标志。对此,你认为: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A 2,大学生涯规划需要用一系列的目标为自己铺就一条成功之路。在制定大学生涯目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原则错误的是? A. 目标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有需要才有市场,才有位置 B. 目标要符合自身特点,以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为依据,并考虑现实条件 C. 目标要高远,但不能好高骛远,要有利于自身才能发挥 D. 目标幅度不宜过窄,以便给自己多种选择的机会 正确答案:D 3,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是: A. 自我分析 B. 确立目标 C. 可行性分析 D. 设计方案 正确答案:B 4,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人身上仿佛有一种魔力,周围人都乐于聚在他的身边,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人大都具有良性的自我表象和自我认识:“我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我喜欢与人交往”。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即: A. 藐视一切的自信 B. 自我接受 C. 积极的心理暗示 D. 自我价值感

正确答案:C 5,大学里的合理消费是一种智力投资,财商更是反映了一个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你觉得以下哪项不属于正确的理财方法? A. 合理消费,量入为出,养成节俭的习惯,并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B. 理财,从记账开始,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设计自己的账本 C. 尽可能地多办几张可以透支的信用卡 D. 利用勤工俭学或兼职,增长社会活动经验的同时增加收入 正确答案:C 6,对于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如准时起床、运动、收拾房间等 B. 学会科学地管理钱财 C. 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D 7,某大学计算机系的小周现在是大二的学生,现在回想起自己在大一时大手大脚花钱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刚入学那会,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钱就花出去了。”小周是家里的独生子,刚入学的时候,父母给了他5000元作为第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可没想到才一个多月,他就把生活费花了个精光。原来小周到校不久就换了个2000多元的彩屏手机,平时又常和同学聚会吃饭唱歌,不知不觉中钱就花光了。“其实我也想节约些,可是今天花一些明天花一点,积累起来就多了。” 结合上述材料,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 大学生高消费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应给给予支持。 B. 家庭无限制的支出是导致大学生高消费的主要原因。 C. 学校应该设置理财课程,引导高校大学生合理消费。 D. 高校大学生高消费是由于大学生消费的无计划性造成的。 正确答案:C

走出范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范文教学的误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性的作品,它们文质兼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整个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教好这些课文,便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就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特别在农村学校,过去那种固定僵化的程式已不再多见,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范文教学极易陷入下列误区。 一、肢解课文 一篇课文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只有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刻领会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可是,现在许多教师在学生对课文缺乏整体把握、尚未留下完整印象的情况下,就过多过细地分析讲解课文。从字的读音、词的释义、句的妙用一直到段和篇的结构特点等。甚至连课文中本来清清楚楚、学生完全能够理解的内容也重述一遍。这样的讲解,其结果是将原本完整有机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将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活牛”变成了疱丁手下的“死牛”,干扰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范文教学应“多读少讲”,尽快走出“肢解课文”的误区,彻底“从讲读课文精雕细琢中解放出来”(魏书生语)。 二、牵强附会 1.生硬地套用时代背景,用理解时代背景来代替理解作品本身。比如,有人把巴金的《灯》里“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理解为“对着革命圣地延安微笑了”。有人把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淡淡的哀愁理解为朱自清先生在革命与否的矛盾里徘徊等。诚然,每篇作品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分析作品不能不考虑时代背景,但文学毕竟不同于政治,它作为一种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自己的规律”(歌德语)。因此,时代背景只能作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一个参考。如果每篇课文都拿时代的、政治的眼光来看,把时代背景与作品联系得太紧太实,那势必会歪曲作者的本意,影响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2.特意从范文中寻找“象征”“比喻”,挖掘“微言大义”。这也许是对名人过分“迷信”的结果。其实,“不少作品并不象征什么,比如梵高笔下的葵花就不象征什么”(余秋雨语)。如一味“寻找”、“挖掘”,一方面损坏了作品(对作品作了曲解),另一方面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欣赏作品而言,“有一个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时候,完全不必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一固定事实的框框里面,而应允许并鼓励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提出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方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三、喧宾夺主 1.课外的、次要的内容讲得太多太细,课内的、主要的内容却讲得太少太粗。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 摘要]由于父母对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我国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许多误区,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树大自然直等等的教育理念还深深影响着当今的家庭教育实践。论文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中国父母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识后, 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误区产生的原因, 并给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原因;对策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奠基性,导向性,终生性。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困惑。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不多。聊城市的一次调查认为,有6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也很多。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教育观念的误区,指家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些失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59%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的学历为大学以上,89%的家长期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文化期望与职业期望都较高。有的家长不惜耗尽积蓄送孩子读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有的家庭为孩子请“家教”、置电脑、购钢琴,并陪读陪练,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的培养, 却置若罔闻。只重视如何成才,却忽视如何做人。偏颇的教育观念加上不良教育方法, 使本是家庭教育重点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被忽视了。结果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问题,反而有碍于智力因素的开发。 2、重分数轻品德。应试教育的以分取人,使家长盲目追求高分, 不是教育孩子掌握真才实学,做脚踏实地的人, 而是陷入“分数=知识=智力=人才”的怪圈。孩子得高分,家长就以肯定、奖赏。孩子得低分,家长便追究原因,甚至恶言相向, 拳脚相加。这就必然导致孩子对分数的崇尚与畏惧,以至考试作弊、涂改试卷上分数等事时有发生。

英语学习七大误区

英语学习七大误区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英语学习七大误区》的内容,具体内容: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之中,以至于偏离的学习的轨道,所以我们应该避开这些误区,努力学好英语。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供大家参考!第一误区就是把五...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之中,以至于偏离的学习的轨道,所以我们应该避开这些误区,努力学好英语。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第一误区就是把五种技能学习变成单一的看懂。大家知道我们习惯上把英语学习分解成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这样分解是否科学,在此暂且不论,有不少学习者往往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比如说,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人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这里的错误是把看懂代替了会说。看懂不等于会说。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目的是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也就是说,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口语教材的优劣首先要看语言是否能学到,是否地道。 第二误区是把知识当成技能。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学骑自行车。我给你一本题目叫"如何骑自行车"的书,把书从头背到底,甚至倒背如流。这时你有了专家级的关于如何骑自行车的知识。但是你肯定不会骑。原因是骑自行车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它首先是一项技能。要学会一项技能,核心

问题是练,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学外语当然比学骑自行车要复杂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项技能,光看语法书、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要把知识变成技能。知道不等于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实际上会做。从知道怎么做到实际会做中间有个反复练习的环节,也就是苦功夫。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 第三个误区是速成心理。必须认识到,要想学好英语,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世界上没有一个外国成年人不下苦功就能学好英语的。所谓的"速成"纯属无稽之谈。学好英语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着命地默写,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尤其是留学英语。 第四个误区是通过汉字记音。现在有人推广通过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如"古帝拜"记good-bye.甚至把这种做法作为成果出版请奖。这是极其错误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做。错误的道理在本文有限的空间里无法讲清楚。 第五个误区是重结果不重过程。应试教育是重结果,带来的后果是整天做模拟题,找出打勾的规律。这是教育的大敌。质量和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过程。大家一定要遵照学习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学。只要学习对路,好的结果自然会有。 第六个误区是对教师的依赖。大家要仔细揣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句话点出了学习的本质。任何一种学习,归根结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小议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叶英 孩子的教育主要源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三种教育的启蒙教育,更是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家庭教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呢,笔者结合对女儿的教育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一、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父母担任子女“第一任教师”能力偏弱,家庭学习氛围不浓。 当前很多父母缺乏对自身的“约束”,有的言行大胆,有的放之任之,使一些自身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学习就该是老师的事,忽略的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善于积累和学习,对孩子的问题“一知半解”或“避重就轻”,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亲子教育的理念没有根本形成,父母与子女“互动”不够。 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孩子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孩子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 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根本达成一致,相互脱节。 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象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各做各的,使孩子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道理无法一以贯之地在家庭中得到正确的应用,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一是父母加强自身学习和养成,成为孩子信赖和引以为傲的“第一任教师”。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宽严相济,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此外,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七大误区1600字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七大误区1600字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师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多少。究其原因,既有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甚至背离了阅读的本质,也有对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新理念理解肤浅,缺乏扎实有效的措施。观念决定出路,阅读教学要摆脱令人尴尬的现状,我认为应该走出七大误区。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念;七大误区;语文阅读 一、重教师轻学生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不是知识的权威者、控制者。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将嚼碎的知识喂给学生吃的现象减少了,但提前预设好自以为完美无缺的一套方案,然后步步引诱学生入毂,钻入自己圈套的课越来越多;课堂提问多了,但很多问题缺乏思考的深度、广度,只需学生简单地回答“是”还是“不是”;课堂讨论的多了,热闹活跃了,但要么成了少数尖子生的论坛,要么天南海北,散漫无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其大部分直接来自教参)稍有偏差,轻则被老师置之不理或耐心指正,重则受到呵斥责骂。其实很多老师也觉得这样做不对,

但时间有限,考试要紧,成绩重要。于是启而不发变相的满堂灌式的阅读教学便堂而皇之地有了存在的理由。 我觉得阅读教学的要义是将阅读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树立这样的观念,捆住阅读教学手脚的绳索才会被解开。 二、重知识轻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历来有两大作用,一曰认识教化,二曰审美熏陶。语文姓什么的问题在新课标中有了一个不偏不倚的结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审美教育、人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常处于被忽略或遭轻视的尴尬地位。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富有感情的。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为不孝,读《五人墓碑记》不哭者为不义。这话有道理。 语文的魅力在于其感人至深动人肺腑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着学生进入烂漫迷人的情感之海中,掬起一朵朵涌动着生命激情闪耀着人性之光的浪花,穿越时空,与彼时彼地的作者共鸣、共振。据调查,在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中虽然没有语文,但在最不喜欢的课中,语文占第四,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现实。究其原因,都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变了味,将“情感”因素丢得太久太远了。 三、重分析轻感悟

浅谈家庭德育

浅谈家庭德育 内容摘要:家庭德育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丝毫不亚于学校德育对儿童的影响。本文主要就家庭德育的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其中重点讲到了奖惩法、说理法和榜样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孩子的德育方法。 关键词:家庭德育德育方法学校德育 正文: 人们常说小孩可以“三岁看老”,意思就是说小孩子到三岁时他们的性格和品德就就已基本定型了,以后很难再有所改变。这种说法的准确性已无从考证,只是民间流传的预言罢了,但在德育上却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不可忽视儿童的早期德育,而儿童的早期德育则主要是来源于父母以及家庭,所以说家庭德育对儿童早期性格和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事实上,家庭德育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其学前阶段,即使是入学后家庭德育的影响也是不亚于学校对儿童德育的作用的。由此可见,家庭德育是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话题。 所谓家庭德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在家庭里的道德教育,它跟学校德育的区别就在于学校德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德育,旨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其传授的思想是国家主流的道德意识,而其效果也往往是显著的;而家庭德育更多地是父母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发进行的,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某些方面的价值观,家庭德育的内容往往是父母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家庭德育所产生的效果是无形而又深刻的,将对其子女的一生产生影响。然而,家庭德育又是和学校德育相互作用的,当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彼此沟通彼此合作时,各自的德育效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本身也是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只是这些要素在家庭德育过程中是模糊的,因此,家庭德育事实上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要想真正去把它做好也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巧的。一个有心的家长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惑,那就是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即该不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当然顺便说一下这只是有心的家长会面临的困惑,对于那些根本就没想过要特意去培养自己孩子性格和品德的父母来说,他们是不会有这种烦恼的,他们只会在必要时随心所欲地教训孩子一通。而面对这种困惑,不同的家长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而在这选择的背后实际上也隐藏了不同自己家长的价值取向。选择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的家长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永恒的价值观和永恒的真理,它们是不会因为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而选择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的家长,他们会教给孩子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下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将道德准则灌输给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其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也会随之而改变。在我看来,这两种类型的家长无所谓对错之分,只是他们所持的信念不同罢了。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施加影响,也许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不一样——前者培养出来的人正直,做事循规蹈矩,而后者培养出来的人果断,敢于挑战权威,但是这两种性格的人却都能够很好地凭借自己的优良品质而为社会所认可,进而很好地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只要不违背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家长可以有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对自己的子女采取不同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家庭德育过程中,德育方法的选择也是需要技巧的,因为德育方法是复杂而多样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才能使德育发挥作用。而为大多数家长所青睐的德育方法要数奖惩法了,因为这种方法通常是最简便且易操作的,同时其效果看上去也是显著的,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最省心的方法就是把孩子打一顿,让他从中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奖惩法在有的时候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这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初入大学是不是很迷茫?在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阶段,大学生应 该怎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在进行规划时,该怎么避免误区呢?有关职业规划专家提出了关于职场规划的常见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功利地为找工作而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在大学阶段就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充分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 展历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有利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职 业就是人生最大的课题之一。所以说,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是对人 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2、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到赚钱多的好工作 好工作,应该有个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个人也会有对其自身的理解,但若从最终受益者和付出者的角度上讲,大学生本人应该更 有权作出这个较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赚钱多,只是给你劳动后的报 酬比较多,这表现为一个结果,但这个赚钱多的工作你喜不喜欢、 适不适合自己?从这个内在的判断上显然可以明确你所做的工作是不 是好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那这个职 业是否就是赚钱多的工作呢?这不一定。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 首先是适合自己,其次才是薪酬等其他因素。适合自身的工作才是 职业生涯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 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变化快,还是走一步算一步好 在规划职业及规划职业生涯时,大学生往往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是不要规划了,否则还要再去改变,还是走一步算一步稳稳当当

地算了。有这种意识的大学生混淆了规划和计划及规划和变化的关系。 计划是一种较主观的思考安排,而规划则是将主客观都考虑到的一种思考统筹安排。很多计划更多的是表现为头脑一热,大腿一拍就草率确定的主观行为,我们可以在众多大学生安排寒暑假的生活中来明确这个区别。一些大学生设定的假期计划落了空,而另外一些大学生的计划得以落实,前者为计划,后者为规划。造成计划落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反映了计划的不周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自我管理的不严格,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在里面。但如果是规划呢?那就会在事前把自律性差、环境不具备等因素考虑进去,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可以说,如果规划制定得不严密就会沦为计划,而缜密的计划就是规划。要澄清的是,计划和规划的区别并不仅仅是以执行的最终结果为判断依据,而是以考虑的全面周到与否和执行应对严格与否来区分的。变化本身就是在规划中要考虑的因素和步骤,换句话说,就算是最坏的结果最大的问题也是会预料到的,即使预料不到也会通过修正步骤及时发现,即使不能及时发现也会通过应急方案予以解决。所以说,变化是逃不过规划的,除非你没有考虑变化就开始规划。而没有考虑变化的规划是不能够称之为规划的,最多可以称为计划。 4、职业测评是可以测出自己适合什么职业的 目前在大学生中有着这样的一种认识倾向或者说是迷信想法,通过做职业测评就可以测出自己所适合的职业。我们先不说具体的职业测评到底有多大作用、多大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单说测评这个手段。我们知道测评主要是依据于一定的行为投射反映内在心理,界定影响目标行为的关键因素并确定所占影响的权重,再结合一定的真实样本,通过测评个人对关键因素的关键事件的反应来做出一定判断。测评是通过外在因素来分析内在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不能迷信人才测评,很多测评选取的常模不是来自中国本土案例,这样就更加大了测评的风险性。 所以,国内的一些职业测评软件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往往没有测评公司对外宣传的那么高。那么,测评有没有作用呢?我们认为,人才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赋予学科教学许多新的内涵,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随着化学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普遍实施,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核心的教学反思,起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反思已成为化学教师立足学科教学,提升专业素养的最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各学校正积极开展以教学反思为主要方式的样本教研,教学反思已成为学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从教学反思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的解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叙事记录多,理性思考少. 教学反思仅仅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叙事性的记录,既不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深层次分析,也不对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2.独立自省多,互动交流少 教学反思仅局限于自我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很少走出去,请进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反思成果。 3、重教轻学的多,综合分析的少 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层面上,很少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及学习效果。 4、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 只有在感到教学失败或不顺时,才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某些失误进行自责,作出反省,而对教学的成功之处却很少加以总结和提炼,即使是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的灵感,也常常被不经意放过,或者仅仅限于一时的满足。 5、关注课后的多,重视课堂的少 习惯于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对课堂上已发生的既成事实的一些问题作出反省,而忽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的及时反思和调控。 二、问题诊断 1、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学反思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把教学反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只是为了应负检查和考核,这样的教学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也有的老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反省,属于个人行为。无需与他人交流;还有的教师既怕向别人展示成功,恐有张扬之嫌,又怕在别人面前暴露问题,恐有失自尊,因此采取自我封闭式的反思,不愿与他人交流。 2、功底不实 部分教师既不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很少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其中除了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等一些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深奥难懂,又远离实际,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大,因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二是认为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因而对专业

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1、“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4、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5、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 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7、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 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 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9、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 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华人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1、包办型。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是,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致初中三年级的姑娘还得奶奶替她洗衣服。日久天长,孩子要求 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心安理得。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 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

个人职业规划的七大误区认识

个人职业规划的七大误区认识 误区2:我一定要马上决定! 不合理认识:迟迟无法决定是懦弱、不成熟的表现。别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有我太差劲,我应该立即作决定。 合理认识:不做决定是可以接受的,与我个人是否懦弱无关。只要我能多了解自己,充实和储备人生资源,机会来到时我会做最好 的选择的。 合理认识: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见得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做起来快乐。如果培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能力,将会更能使自己成功。 职业兴趣和能力是两码事。有兴趣而无能力,只会增加挫折感; 无兴趣而有能力,心中缺乏满足与喜悦。因此,职业兴趣和职业能 力要同时考虑,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兴趣是调料,能力是主菜,所 以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加强自己的能力。 误区4:生涯规划没有必要! 合理认识:生涯规划的目的不在于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快作个决定,而在于对自我和环境的不断探索。通过生涯探索, 更多地了解自己和环境,那就可能作更充分的准备,也更可能有意 识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积极准备的态度面对人生,随时知时知 势知己,自己才不会被淘汰。正是由于时代变化太快,生涯规划才 有必要,计划时代和铁饭碗时代是不用生涯规划的。 误区5:对我个人而言,生涯规划没有必要! 不合理认识:生涯规划只是属于想成功的人,我只想做个平凡人,用不着生涯规划。 想得到的不一定做得到,想不到的一定做不到。不探索自己和环境的现状与未来,不积极准备人生,就有可能落后于时代,到时可 能平凡人都做不了了。有部分下岗职工为证,他们工作前不是没有

知识没有能力,也不是现在就弱智了,而是落后了时代一大截,要 补许久的课才能重新上岗。 误区6:现在好好规划,以后就不用了! 不合理认识:现在趁着大学里的空余时间多,多花些时间在生涯规划,省得以后也要去做。 合理认识:由于时代在变,自我也在变,所以对环境及自我的探索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生涯规划除了探索、抉择和行动之外,还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生涯反馈与调整。正确的生涯规划是盯 紧近期目标,远望长期目标,在必要时及时调整中长期目标。 所以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你找到了多么完美的人生目标,而在于你了解自己和环境多少,实现了多少近期目标,积累了多少 人生资源。因而生涯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 误区7: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去规划什么。 不合理认识:生涯规划肯定要花一些时间,而且要静下心来。我现在学习和社会上作都很多,没有时间来顾及它。 合理认识:随波逐流,被动生活也可能成功。就像砍树,不磨刀,也可以砍树。如果事先研究了树的纹理和结构,把刀磨好了,看起 来是晚一步砍树,然而更早更好地完成任务的概率增加了许多。

个人生涯规划要注意的误区

个人生涯规划要注意的误区 个人生涯规划要注意的误区 误区之一:觉得没有资格或能力从事一份更好的职业 兹有我公司新聘员工:姓名:XXX,性别:X,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x,到 贵院做男性体检项目:胸透、肝功能三项、血常规、血压、费用60元。 许多人的脑子力度有这样一个专门唱反调的旁白,这个旁白总是在各种场合给你泼冷水。 这个小精灵永远是一副和蔼可亲的、言之有理的样子,它打消你的自信心、鼓励你自 我克制,警告你不要冒险,结果是使你永远在原地踏步。 你得善于识破它的小花招,不然的话,它就会得逞,让你永远一事无成。 误区之二:因小失大 着名的职业顾问托尼·罗宾斯总是喜欢提醒人们:“别把精力放在鸡毛蒜皮这类小事上,想想大事!” 许多人在面临职业生涯选择时总显得犹豫不决,这个现象称为“被艾尔维斯所干扰”。 如果你总是“被艾尔维斯所干扰”,就永远无法在生涯上有所作为——在其他许多重 要方面也成不了什么大器。关于人们这种逃避现实的倾向,亨利·戴维·索洛曾这样描述道:“假设把生活比作开火车,如果让人们完全按照本性去生活一天,我担保每列火车都 会走上岔路。而出岔的原因也许是在于铁轨上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或是空中飞过的一只蚊子。”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 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 中职业生涯规划书前言,欢迎阅读借鉴! 误区之三:非你自己 许多成年人仍旧没有摆脱父母的支配和管教或童年时建立起来的“家规”的约束。这 无疑使你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都受到了局限。 早期所接受的负面或限制性的“家规”使你成年后在不少方面仍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 作出抉择。谁是你要取悦的人呢?是你自己还是别人?喜剧明星范尼·布莱斯曾说过这样 一段话:“你就是你,不是别人眼中的你。如果你习惯了拿别人的意见当拐杖,当面某一 天这个根拐杖消失了,你该这么办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