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每题5分,考4道题、共20分

1、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诞生于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它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拜占庭建筑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在色彩的使用上,它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2、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建筑发展而来,盛行于中世纪的高峰与末期。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主要用于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盛名的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3、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广为流行于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弗兰德斯、德国、西班牙等地。巴洛克是一个贬义词,一般含有奇形怪状、矫揉造作或畸形的珍珠之意。18世纪的一些古典主义理论家用以嘲讽具有这种奇特风格的艺术。该艺术主要服务于天主教会,多表现宗教题材和从事教堂装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瓷;具有豪华特色和享乐主义色彩,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想象力;强调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结合。其典型代表为意大利的贝尼尼、弗兰德斯的鲁本斯。

4、新古典主义美术

新古典主义美术兴起于18世纪后半期,流行于19世纪前半期,在法国的表现尤为典型,它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相结合,成为具有时代革命意义的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仍然保留有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特点,但又有所不同,是古典主义美术的飞跃。它以古典的理想美为典范,同时又从现代生活中汲取营养;它强调理性原则,同时又富于时代精神和思想热情。新古典主义美术多表现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或借古喻今宣扬共和理想,或直接表现斗争宣传英雄主义。正是这种现实性、时代性使之成为新古典主义。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是大卫、安格尔。

5、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义美术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与法国的美术流派。因其处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对19世纪末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印象主义反对艺术的因袭守

旧,谋求艺术的创新和自我发展,提倡户外写生,尤其追求对于外光和色彩变化的丰富表现,开辟了绘画表现的新领域。印象主义反对绘画作为文学的附庸,强调表现直接感受、总体印象,并追求绘画语言自身的表现价值(如色彩、笔触等方面),从而使绘画变革向着现代主义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印象主义具有国际影响,在英国、美国等均有响应。著名代表有马奈、莫奈、雷诺瓦、德加等。

6、野兽主义美术

野兽主义诞生与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因其参展画家粗野狂放的画风被评论家贬斥为“野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流派。该流派强调用扭曲夸张的形体、狂放的笔触、鲜艳刺目的色彩平涂和鲜明自由的轮廓线造型,保持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尤其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属于泛表现主义范畴。野兽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团体,没有共同的行动纲领,1908年左右解散。主要成员有马蒂斯、弗拉芒克等。

7、立体主义美术

立体主义存在时间不长,活跃期是1907-1914年。立体主义是一个富有理念的现代艺术流派: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以及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强调多视点的观察方式,把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形体统摄于一个画面以表现时间的持续性;主张以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代替传统绘画的三维立体空间。立体主义主要可以分为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代表有毕加索、波拉克等。

8、表现主义美术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9、塞尚

法国画家,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吸收印象主义外光与色彩的成就基础上,更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理性分析与表现。塞尚认为“自然中的每件东西都有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极为相似。”因此,他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用几何形体对物象进行概括,采用色的团块来描绘物象的体积和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放弃同一视点等特点。塞尚的艺术探索对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影响深远,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10、杜尚

法国艺术家杜尚是达达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早期迷恋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风格,代表作是作于1912年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后来,他开始走向反传统、反权威、反美学、反艺术、提倡破坏就是创造。因此,杜尚经常选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物品等“现成品”进行创作,通过巧妙组合和环境转换完成作品。代表作有《泉》、《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等。

简答题每题15分,考1道题、共15分。

一、简述中国山水画的演变与发展

1、山水画作为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上,秦汉画像石、画像砖及

墓室壁画中也有时出现,但仅作为图符或宣教故事的衬景。

2、魏晋以后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和自觉的山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山水画意识及相应审美

观的变化,体现出中国绘画自身发展的性质和规律。宗炳的《画山水序》对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隋唐时,山水画从人物故事背景中独立出来,形成风格迥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

训开创金碧山水一派。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书写人文情怀,创水墨山水一派。

山水画由此自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4、五代十国,山水画步入发展期,并逐渐走向成熟。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

源、巨然为代表。

5、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南

宋政权建立后,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青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截景式构图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6、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但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族士大夫

只能寄情于书画,把宋金以来的文人画推向新的高潮。元四家是此时的代表。元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的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7、明初院体及浙派、吴门画家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明末的董其昌进

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使笔墨成了单独的审美客体,使笔墨的精妙与趣味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8、清初的“四王”为代表的画家依照董其昌开辟的道路,较少观察自然,力图临摹古人作

品,表现精致的文人审美趣味。与“四王”对传统的态度不同,“四僧”则着力借古开今。“四僧”所继承的传统仍然是文人画系统,但他们十分重视感受生活,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为满足。其中石涛的自由艺术精神不仅开启了“扬州八怪”的创新之风,而且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美术史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自古有之,我国原始美术中的《人面鱼纹盆》、将军崖岩画等就是最早的例子,其中都有对人类形象的描绘。

1、魏晋时期的中国人物画成为独立画科。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线造型,线条如同

春蚕吐丝连绵不绝,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

2、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道释人物画和仕女画创作中。初唐阎

立本《步辇图》以线造型,在人物位次上体现出“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特征。吴道子对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发展值得一提,他在线条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与运动感,被誉为“吴带当风”。盛唐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反映出中国人物画的又一特征:画面背景留白,计白当黑。

3、宋代已降,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人物画因其题材所限,难能出现兴盛的面貌。北

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在用线上显出吴带当风的特色。李公麟的人物画长于形象朔造,能画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人物特点。

4、明清人物画相对前朝较弱,直至晚明时期,人物画得到振兴。突出人物为陈洪绶、崔子

忠,史称“南陈北崔”。他们糅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在浙派和吴派之外,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题材多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形,有装饰意味。称得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

5、以此同时的曾鯨及其波臣派,在人物画的创作上更具特色。曾鯨创墨骨画法,在人物形

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画法上他既吸收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力图出新,故而其作品文质相同,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最擅长描绘文人学者的肖像,如《王时敏像》。

6、清中后期人物画受西法影响,并在作品中有所显现,郎世宁等西方画家供职于宫廷,出

现了中西画法融合的风格特征。尤其是乾隆时期,由于帝王的好尚,西法逐渐成为宫廷画家学习的对象,一些院画家不仅掌握了西画技术,尤能逐步将传统技法和西法相协调,画出既具立体感而又有中国笔墨趣味的人物画作品。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

名词解释——语文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一、何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史学家们将其中五位先后称霸一方、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诸侯称为“春秋五霸”。 二、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 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九种说法,这九种说法如下: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⒍“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⒎“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中学课本 9.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南怀瑾《论语别裁》 其中又以第一种说法最为众人所接受。 三、人物简介 1、齐桓公。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

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他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 2、晋文公。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3、秦穆公。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秦穆公还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在周襄王在位时,秦穆公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4、宋襄公。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在位时期,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泓水之战中他为又因对敌人也讲“仁义”的迂腐做法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身死。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将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一在于他确实曾以盟主的身份主持过诸侯会盟,其二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5、楚庄王。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基本相符。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 词解释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

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11、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1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3、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大学语文试题库_名词解释[1]1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楚辞: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大语名词解释

2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27.而皆背晋以归梁 背: 28.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要: 29.孟尝君曰:“客何好?” 好: 30.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 3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其肤: 32.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 负: 33.孺人中夜觉寝 觉寝: 34.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竹肉: 35.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 泪下如绠: 26.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 27.智勇多困于所溺 所溺:

28.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辞: 29.然今卒困于此 卒: 30.战百万日滋之师 师: 31.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夜分: 32.但坐观罗敷 坐: 33.何况落红无数 落红: 34.生闻之,不觉解颐 解颐: 35.我们还得戒律自己 戒律: 26.弃甲曳兵而走 兵: 2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 28.揭其剑,过其友 过: 29.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绝:

30.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莫能如也: 3l.泣孤舟之嫠妇 嫠妇: 32.户内洒然 洒然: 33.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 征: 34.何事苦淹留 淹留: 35.要我恪守的教诲 恪守: 2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 27.号物之数谓之万 号: 28.何其衰也 何其:. 29.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30.项王军壁垓下 壁: 3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出己上: 32.虽驱世以笑我

33.知不可乎骤得 骤: 34.峨冠盛筵 峨冠: 35.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落寞: 2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斯: 27.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28.宗旨既乘,趋向自异 乖: 29.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放: 30.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 31.字而幼孩 字: 32.固一世之雄也 固: 33.无一字龃龉 龃龉: 34.不衫不帻 帻: 35.登时一口一口的,把块绢子吐湿

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谁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春秋五霸,希望对你有用! 春秋五霸是谁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那么春秋五霸谁先称霸呢?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谁先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

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复习内容 1.论语: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有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准则。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名言。 2.诗三百:又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 的起点,内容丰富,思想、艺术上成就极高。诗经“六义”:风、雅颂(内容);赋、比、兴(手法)。收录了自西周及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 3.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中国传统的仁爱: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 系,人人皆有仁爱。 4.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 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5.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6.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西周之礼 7.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以 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世说新语: 9.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 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10.良知:(1) 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2) 用以指知识。(3) 好友;知己。 11.敬畏:既敬重又畏惧,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 非亲切 12.英雄:指非凡出众的人物、见解、才能,超群出众的人。英:花;雄:强有力的人或国 家。 13.神话:(1)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的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4.自由:(1)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2)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 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自由。(3)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干气:有时也称贫气,是指甲烷气含量很高,重烃含量很少,基本不含汽油蒸气的天然气。湿气是指重烃气含量较高,甲烷气含量有所降低,可含有一定数量汽油蒸气的天然气。 3、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指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4、油气运移: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层中任何移动称为油气运移 5、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6、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7、地质井:在盆地普查阶段为解决一定的地质任务(构造、地层分布)而钻的井。 8、地质录井(简称录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根据井的设计要求,应用专用的设备和一定的工作方法,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情况的各项资料,以判断井下地质及含油、气情况的工作。 9、油层对比: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储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目前地层划分对比常用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方法 10、隔层: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隔层的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较稳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般需3m以上) 11、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在油田范围内,将油层对比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单油层。油层单元级次越小,油层特性一致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越好。重点 12、沉积旋回:指在地层剖面上,若干相似的岩性在纵向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现象。这种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可以在岩石的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岩石的粒度上,称之为韵律性。 13、标准层:岩性特征突出、岩性稳定、电性特征明显、分布范围较广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利用标准层一般可以确定油层组的界线。 14、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碳酸盐岩油气层剖面中,能封闭油气并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基本岩石组合,包括包括储集层、产层、盖层、底层。 15、沉积微相:沉积亚相带内,具有独自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及一定的平面分布规律的最小沉积组合。 16、孔隙结构:是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配置关系。

(完整word版)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括三个方面:1 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 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 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辨认文字符号的能力,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语段读出来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 理解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准确把握的能力,只有理解了才算真正把文章读懂了。如果只能认读而不能理解,等于白读。 评价鉴赏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也是爱憎分明的。 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阅读也是一样,读多了,揣摩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默读,是不出声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因为默读在实际生活中用的机会最多,也是最实用的。 精读是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咬文嚼字的一种阅读。略读,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又称“浏览法”或“速读法”。 标准化考试,是指考试的编制、实施、记分、分数的解释等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规定进行的,使所有被试者考试条件一致。 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本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逻辑知识等。 讨论课型: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 参观课型: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

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八荒”:都泛指天下。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