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重要: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多选)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构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构成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和意识

反映。

物质的唯一/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物质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二)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合理用客观规律(了解)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从实际出发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实践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条件: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唯物史观坚持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心史观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辩证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作用,都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虽能使具体历史事件的外貌或某些后果发生变化,但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了解)

习近平,“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面貌和更替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指人们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了解)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名词解释)

社会意识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

(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知道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P113,活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加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了解)

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选择)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名词解释)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了解)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构成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

(一)

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中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四)

(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辨析)

(2)广义的社会革命是在社会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狭义的社会革命是指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了解)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选择)

(3)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科学指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选择)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区分,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且作为商品时才有价值)

(3)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4)商品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b)

(5)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衡量商品的价值量;

形成商品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即,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即,在相同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四)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选择)

价值规律的双重作用,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a)导致资源浪费(分配比例失调)

b)阻碍技术进步(限制技术扩散,严守经营秘密)

c)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选择)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选择)商品的价值量用简单劳动衡量。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越大。)

辨析: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多选)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了解)

(五)货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多选)

货币的出现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了解)

(六)私有制商品经济的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辨析)【所有私有制形式】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交换是解决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选择,辨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了解)

(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基础。(选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在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论奠定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选择)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指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力成为商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

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a)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

b)

更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增殖的价值,新的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了解)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了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价值增值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劳动分为,

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无偿生产剩余价值【了解】)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被剥削关系【了解】)(2)剩余价值再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联价值规律)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了解)

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单个资本家主观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客观后果是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补偿劳动力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剩余价值)

(如,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则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的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

如,工作日长度不变,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了解】) (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从价值形式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变资本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只发生原有价值转移,不发生增殖【了解】)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和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了解】)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了解】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

(4)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的技术构成,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了解)

资本的价值构成,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了解)

资本的有机构成,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通常用c不变,v可变

(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被掩盖了)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激烈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复杂、激烈。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股票);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通过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代理人,收买,聘请)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b)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加深(私人资本难以应付

c)缓和社会矛盾(私人资本不可能承担调节利益再分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其积极作用:

a)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克服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

本的狭隘界限

c)通过的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提高改善劳动人民生活水平

d)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优越性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民生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a)经济发展“失调”

b)政治体制“失灵”

c)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社会极端思潮抬头;社会流动性退化;社会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增多

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

(一)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失误归咎于领袖个人,直到扭曲歪化历史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a)财富物质极大丰富,消费材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来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选择)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多选,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

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选择)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于可能。(了解)

a)本质和现象:区分真象,假象‘错觉

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反映本质;真象正确反映本质,假象反面、歪曲地反映本质。错觉是主观的

b)原因与结果(材料分析)

c)必然和偶然

(二)

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统一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同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和(对立属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了解)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时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材料分析)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指在分析事物矛盾时,不仅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

“重点论“,指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2)质变量变规律(选择、活题)

方法论:适度原则

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时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积累)

b)质变时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3)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法论: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经过否定,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变,实现发展)

c)否定是新旧食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矛盾初步解决,事物仍具片面性)——否定之否定(根本解决矛盾,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三个阶段。

【事物的辨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把事物推向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是螺旋式上升的)】

(4)矛盾分析法(材料、分析、选择)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辩证思维能力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名词解释、选择)

实践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项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方法。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

(A)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有不同的回答,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路线: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求之而后得”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先验论立场,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生而知之”

(B)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C)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特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考察认识的过程

(三)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了解)

(A)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

(B)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就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材料分析,辨析改错,选择)

(一)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的一对永恒矛盾,对立统一。

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条件下)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二)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者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反对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断言“有用即真理”,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

(三)实践为什么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之所以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a)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多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客观性

b)从实践的特点看,实际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活题)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活题)

自由,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普特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前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相反。(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密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2、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 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 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9、如何把握量变、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10、简述辩证否定观及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 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 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马原复习重点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 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 唯物主义(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和唯心主义(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 运动是个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 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5.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 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即人特有 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第四, 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第一 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 机能,意识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二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复习资料

下面的各些页码标注有关于本题的了解大家自己复习的时候记得连书一起看: 谨记 有些在书上没能找到的记得下去百度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哪些?P95第一段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哪些?P160最后一段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时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功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在俄国、中国发生而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呢?(P111~113部分) 4资本家的收入为啥会高呢?P164 资本积累是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高 5.新自由主义含义是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当下的中国有哪些社会现象是类似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特点:(1)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 (2)倡导个人主义 (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4)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5)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6)主张私有化 大家结合他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发展的一些过程就能答二三两问 6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如何理解?P239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法杖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张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7.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缺陷是没有找到社会改革的力量P217最后一段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掲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P217) 8.苏联解体原因是啥?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3)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9.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0.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啥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1.强的国际竞争力不能反映国企的社会主义性质 12按需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24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吧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发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10.十月革命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P221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11.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是社会主义革命最容易爆发的地方P218 12.犯罪是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制度最原始的方式P218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13.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并不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188 14.经济全球化是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P197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15.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濒死的时期不是资本主义在西欧国家兴起的原因 16.金融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P186 17.资本家利润率越来越高不是资本积累的长期趋势P163 18.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并不是为了计算资本周转的速度P159 23工资的本质是啥?P169

华中科技大学马原复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P .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P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国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 .10-1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哲学基本问题P .20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

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P .21-22 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时间和空间P .23-24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 .24-25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 .28-29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

2011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2011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第一部分:单选题10个每个1分10分第二部分:多选题10个每个2分20分 第三部分:辨析题4个每个5分20分第四部分:简答题5个5选4 每个7分28分 第五部分:论述题2个2选1 每个10分10分第六部分:材料题1个每个10分12分绪论部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识能动性实践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 真理与有用性问题真理与谬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影响 经济学部分: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价值规律的表现与作用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工资问题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经济危机金融寡头 科社部分: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近五年的考研试题中马原部分! 马克思基本原理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在什么意义上说哲学基本问题:①是哲学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②是人类认识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③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其一,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时物质,不仅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原复习终极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陈宣明老师 一. 辩证唯物论。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P27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 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 2.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原的,即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 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世界的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具体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 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唯心论、宗教神学、二元论根本对立,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3.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社会历史:社会实践特别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考试修订版

马原复习 制作人:西南大学张文品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3、判断分析题(判断题目正误,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4、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 5、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11)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 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主要内容) 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四、重点问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思维和存在何着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关于物质的世界性的基本问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 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7、联系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最新马原复习资料(整理后)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马原复习 制作人:西南大学文品 部资料,仅供参考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3、判断分析题(判断题目正误,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4、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 5、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2分) 二、考试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11)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 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主要容) 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四、重点问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思维和存在何着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关于物质的世界性的基本问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 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7、联系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