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20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20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20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第二十章鱼类的洄游

【时间安排】

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鱼类的洄游的类型。

2、掌握生殖洄游代表种类。

【重点与难点】

1、鱼类的洄游的类型。

2、鱼类洄游研究方法。

◆有些鱼类,特别是过河口鱼类及很多海洋鱼类,在一生或一年中进向行周期性、定性和结群性的长距离游动,以寻找它们在不同生理阶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繁殖、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这些鱼类称为洄游鱼类。它们所进行的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长距离游动称为洄游。

第一节洄游的类型

◆依照鱼类洄游的不同目的,可划分成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类。

◆生殖洄游生殖洄游又称为产卵洄游。是鱼类生命过程中规律性最强的洄游,由深海到浅海或近岸、溯河、降河、江-湖,特点是聚集成大群,在一定时期内沿一定路线向一定方向作急速的洄游。按产卵场的不同,生殖洄游有三种类型:

1、由外海向浅海、近岸的洄游大多数海洋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鲐等在早春从外海越冬场向浅海或近海洄游产卵。

2、溯河生殖泅游有两种溯河类型:

*过河口性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如大马哈鱼

* 淡水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如草鱼

3、降海生殖洄游有两种降海类型:

*过河口性鱼类的降海生殖洄游如中华鲟、鳗鲡。

* 由江河游向河口、近海的降海洄游如松江鲈

◆索饵洄游鱼类以追索食物为主而进行的集群洄游称为索饵洄游。一般从产卵场、越冬场向肥育场洄游。鱼类在索饵洄游中主要的活动内容是索取饵料,而饵料生物的分布是经常发生变动的,所以索饵洄游的路线、方向和时期远没有生殖洄游那样稳定,饵料生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变动都会对鱼类的索饵洄游产生重大的影响。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又称为季节洄游,主要见于暖水性鱼类。鱼类在越冬洄游中主要在寻找适宜的水温,所以洄游的路线,时期和速度等都受水文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黄勃海白姑鱼,从九月份开始从鸭绿江口向黄海南部越冬。

第二节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和研究方法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1、鱼类种或种群的遗传特性不同种类或种群的洄游特性存在显著的遗传性,这包括它们对于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洄游的各项特点。

2、鱼体内在的生理因素鱼类所表现的洄游特点和它们体内的生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中温度、水流和盐度对于鱼类洄游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近几年,人类的影响在加大。

◆研究洄游的方法目前研究鱼类洄游的主要方法是标志放流法。

标志的方法有:

1、切断标志法如切断部分鳍条。

2、外部标志法将标牌或标签挂夹在尾柄、背鳍或鳃盖上。

3、内部标志法如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在世界上首次尝试在大马哈鱼身上植入声音发射器,

对大马哈鱼群的洄游等动向进行大规模跟踪,以提高大马哈鱼养殖业的管理水平。

4、同位素标志法用同位素进行标志,重捕时用示踪原子探测器检出标志鱼。

例如:我国在葛洲坝下进行了中华鲟幼鱼的标志放流,开展了中华鲟洄游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教学方法】

先以传统方法,讲清相关概念,然后以例说明鱼类洄游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方法。

【复习题】

一、填空题

01..溯河鱼类在洄游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_____________.

02.大麻哈鱼产卵洄游的另一特点是______性特别强.

03.在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中,________是生物在运动中不消耗能量,随水体移动.

04.通常是按照鱼类洄游的不同目的而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5.鱼类在进行越冬洄游前,必须达到一定的______和_______.

06.我国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及大麻哈鱼等在产卵洄游中,水流对它们具有_________作用.

07.研究鱼类洄游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

08.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洄游,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以_____最明显.

09.鱼类的洄游按其目的可分为、和。

10.长江中典型降河产卵洄游的鱼类是,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是。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01 ( )鳗鲡的洄游一般多在夜间进行.

02()中华鲟在海洋中肥育,在江河上游产卵繁殖。

三、选择题

01..在标志放流法中,()是目前最新的方法

A:内部标志法B:外部标志法C:切断标志法D:同位素标志法

02.下列哪种洄游方式,多见于暖水性洄游()

A:索饵洄游B:越冬洄游C:产卵洄游D:肥育洄游

【讨论题】

01..鳗鲡是怎样回游的?

02.鱼类洄游的特点及其意义?

【思考题】

从海南岛河流流程长短考虑,四大家鱼在海南岛是否能自然繁殖。

阻碍鱼类洄游的因素

阻碍鱼类洄游的因素 1.鱼类自身的嗅觉 大麻哈鱼是我国著名的鲑鱼。平时生活在太平洋350N以北的海域。在海洋里生活3-5年,每年秋季成群渡过鄂霍茨克海,绕过库页岛,进入黑龙江、绥芬河和图门江等水系。9月上旬可以到达乌苏里江口。大麻哈鱼上溯游泳速度极快,每昼夜可达30-50公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抵达产卵场,行程约为1500公里。产卵后亲鱼即死亡。翌年春季仔鱼随江流流入大海。 在浩瀚的海洋和宽广的江河上,大麻哈鱼是怎样寻找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这个问题,曾引起许多鱼类学家的注意和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哈斯勒先生用棉花塞住大麻哈鱼的鼻孔进行实地试验,发现这些嗅觉受阻碍的个体,便失去了返回原出生地的能力,而不塞棉花的个体则不受影响。 2.天气 一般认为,洄游鱼类可能具有太阳罗盘机制。因为鱼类中有依靠太阳定向的实例,如白狼鲈能在晴天从宽阔的湖心定向游到湖岸的产卵场,而阴天则不能辨认方位,无法回到产卵场,这说明太阳对于一些鱼类有定向导游作用。这种机制在某些鸟类和昆虫中有所报导. 3.大坝建设 据悉,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建设,阻断了鱼类洄流产卵的通道,造成不少逆流而上产卵的鱼类撞坝而亡。据了解,中华鲟的生存空间已由原来的八百公里江段16个不同区域压缩到一个面积狭小的区域,而其群体数量也从过去每年三千至五千尾左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三百尾。 4.河上瀑布 尼罗河鲈是非洲许多水域土生土长的大鱼,尼罗河鲈鱼是一种体型巨大的淡水食肉性鱼类,也被人们称为维多利亚鲈鱼(Victoria Perch)。尼罗河鲈鱼能长到200公斤重,体长可达2米。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克约伽湖放养了这种鱼,让尼罗河鲈来捕食当地渔民不捕的小丽鱼科鱼类,这样,鲈鱼就能长得更大且肉质会更鲜美在人们还未来得及对在克约伽湖放养鲈鱼的影响进行评估之前,尼罗河鲈已经被引进维多利亚湖。自从20世纪50年代把它引入到东非维多利亚湖以来,它已经给这里的环境造成致命影响。据悉,尼罗河鲈鱼已经导致维多利亚湖里的数百种鱼类惨遭“灭门”。 维多利亚湖,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湖泊,尼罗河的源头,非洲的心脏,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大约60年前,维多利亚湖中游弋着120多种鱼类,那是亿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活在湖畔的老人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年轻时捕鱼船上的丰富物种──鲶鱼、肺鱼、弓鳍鱼、慈鲷…… 但是,这一景象消失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这之前,一个外来物种被引入维多利亚湖。

哥伦比亚河鱼类洄游专题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比亚河口近海地区盛产鲑鱼。鲑鱼每年9月至次年2月在河流上游砂砾底质的浅水区产卵,孵化于淡水中的幼鱼在次年春季游入海洋。哥伦比亚河流域曾修建了大量的水库以及帮助鲑鱼洄游的鱼梯。水库建成后,幼鱼到达河口近海地区的时间延后,数量减少。 (1)比较产卵区所在河段与河口区的河流水文环境差异。 (2)分析建坝后幼鱼到达河口时间延迟的原因。 (3)为了增加鲑鱼的种群数量,有人提出拆除大坝。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哥伦比亚河口近海地区盛产鲑鱼。鲑鱼溯溪跳跃能力极强,每年%月溯流而上,跳跃层层障碍至河流上游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的浅水区产卵,孵化于淡水中的幼鱼在次年春季游入海洋。 材料二实验发现如果让鲑鱼在平稳的河流中游到产卵地,省掉了溯游和腾跃的过程,鲑鱼的产卵率却极低,为此,当地政府在哥伦比亚河上的水库附近的鱼道中修建了增加腾跃过程的鱼梯。 材料三调查发现哥伦比亚河沿岸分布有大量的灰熊。有些灰熊的捕鱼能力极强且灰熊喜欢脂肪丰富的鱼脑和鱼卵。经常将其余的部分丢弃在周边的地面上。研究者发现河两岸植物体内有高达80%的N元素与海洋中N元素相吻合。 材料四下图为哥伦比亚河位置图及鱼道、鱼梯示意图。

(1)解释鲑鱼的产卵地选择在河流上游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的浅水区的原因(4分)(2)推断鲑鱼洄游的生态意义。(2分) (3)说明河流沿岸附近灰熊数量多的原因。(3分) 26.答案:(1)阳光充足,饵料丰沛,利于鱼苗生长;浅水区水温适宜,盐度低,水质优利于鱼卵孵化;上游地区天敌少;水流急,水体中氧气含量高(必答);砂砾质河底,利于鱼卵的覆盖(必答)(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2)实现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充足的养分;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使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开放、联系的有机整体。(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3)鲑鱼洄流为灰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周边植被繁茂,灰熊隐蔽空间大;靠近河流,饮水方便;地形开阔,生存空间大。(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哥伦比亚河为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经美国,注入太平洋。该河全长2044km,流域面积415211km2,最大支流斯内克河,河口年均径流总量2340亿m3。干支流可通航里程约1000km,哥伦比亚河总落差808m,其中美国境内落差393m。20余座水电工程位于哥伦比亚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斯内克河上,提供了本地区65%的电力需求,并有防洪、航运、娱乐、鱼类及野生动物繁殖栖息、城镇及工业供水、灌溉等效益。

鲑鱼洄游

鲑鱼洄游—诠释生命的意义 鲑鱼是一种非常著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河中产卵,产后在回到海洋肥育。幼鱼在淡水中生活2~3年,然后下海,在海中生活一年或数年,直到性成熟时再回到原出生地产卵。例大西洋鲑的产卵期虽是从9月至次年2月,但在一年内,差不多每月都有鱼群接近沿岸,并借助潮流的帮助,从河口上溯入河川。从进入河口后要到上流,必须依靠自己的游泳能力,它们为了完成生殖任务而用的力气是非常强大的,为了飞越瀑布和堰坝等横在河流中的障碍物,必须用极强的游泳能力,以达到冲出水面,跳过障碍物。它们“飞越”瀑布的行为,多少年来一直被赞为奇观。它们一到了淡水就停止摄食,所以自离开海洋进入江河以后,体重就渐渐地减轻。当它刚进入江河时由于亲鱼在海洋中储存了充足的养分,那时的鲑鱼具有健康而优美的形状和鲜明的银白色。 但经过长途跋涉,一到接近产卵场,就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外部形态,银白的鲜艳色彩消失,而变为暗赤褐色,雄鱼的前齿变化,吻部和下颌都突出,下颌的前端向上弯曲,形成钩状。到了江河的上游,背上的皮肤变得相当肥厚,成为海绵状,鳞被埋在中间,体上生出红色和橙色的斑点和斑纹,并出现具有白圈包围着的黑点,这个时期的雄鲑又叫红鱼,而黑色强壮的成熟雌鲑称为黑鱼。鲑鱼在溯河过程肌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刚离开海洋的鲑,在开始溯河时肌肉坚实而呈赤色,组织中积有丰富的脂肪;但到达上游接近产卵时,由于生殖器官的发育,脂肪已被消耗殆尽,此时肌肉变为灰色而无光泽。脂肪迅速地从肌肉转移到生殖器官的过程使鱼体发生性双态现象,这也是在脂肪转移时所形成的副产物,因为不能全部排泄,而形成上下颌前端的突出,或在皮肤上出现色斑。 鲑鱼的产卵场所选择在水流相当湍急的砂砾底质的浅水区。一旦亲鱼到达产卵场,雌雄先成对地分散,接着雌鱼开始工作,把身体和尾摇动,掘出浅洼,把少数的卵产在洼中。这些卵立即有雄鱼来使它受精,受精卵沉到洼底,由于卵表面有粘性,故卵能附着在河底。之后,雌鱼用细砂砾把卵覆盖。由于水流能迅速地通过细砂砾的间隙,使卵能得到充足的氧气。这样的产卵行为,每个数分钟重复一次,每次产卵后,亲鱼就逐渐向上流游泳。这种产卵行动持续1~2周,直到所有的卵全部排完,并完成受精。鲑鱼的产卵床或洼称为“生殖床”,一对鲑的生殖床长可达数米。在产卵期中,雄鱼一般都是非常粗暴,倘有侵犯者,雄鱼立即猛烈地追逐、驱赶,即使是遇到同种的雄鱼也要引起剧烈的斗争。在产卵场中最难对付的敌害是雄鳟鱼,这种鳟鱼在雄鲑不在时,就把精子排在鲑鱼的卵上去。 产卵行动对鲑鱼而言,非常消耗元气,尤其是雄鱼。产完卵的亲鱼显得非常疲劳,体形显得头大、身体瘦弱。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要经过长途旅行再回到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摘要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4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建成10年后,中国三峡集团坚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展项目建设与运营,注重工程保护与自然养护的协调统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保护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关键词:三峡大坝,水生生态,鱼类 1.水生生态 1.1水质 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净化;但同时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接纳能力;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就总体而言,水库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1.2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的修建,使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两个环境单元,造成了生态景观的破碎,对鱼类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阻隔了洄游通道。这对生活史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迁移的种类往往是毁灭性的;对在局部水域内能完成生活史的种类,则可能影响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导致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丧失。 据统计,三峡库区原有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长江水系鱼类资源,1990) 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其中2/5为上游特有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海洋鱼类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海洋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着重将其起源与进化予以综述,最后对今后海洋鱼类的主 要研究方向做一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鱼类起源进化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rine Fish QiXiaoYan [Abstract]: Marine fish has important economic value,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 to be reviewed an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re made for th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marine fish,evolutionary,origin 引言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目前鱼类共有21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万种。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1]。因此,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于海洋鱼类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但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却鲜见报道,本文就其起源与进化做如下综述。 1、海洋鱼类的定义 以腮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 2、海洋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最早的鱼类进化可追溯到奥陶纪[2]。棘鱼化石发现于4.5亿年前,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绝灭于石炭纪。棘鱼具鲨鱼样牙和歪形尾,鲨鱼胚胎具棘鱼样成排小腹鳍,故棘鱼类接近软骨鱼,但具硬骨鳞、鳃盖和硬骨,跟接近硬骨鱼的祖先----古鳕鱼类。节颈鱼类(Arthrodira)、褶齿鱼类(Ptycoodondontida)等盾皮鱼类发现于志留纪,泥盆纪末大部分绝灭,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被骨质甲板似甲胄鱼,但具下颌、成对鼻孔、偶鳍和歪行尾[3]。软骨和盾皮鱼类的一支演化为软骨鱼类,另一支演化为硬骨鱼类。化石鲨于同时的棘鱼、盾皮鱼解剖结构的比较表明,三者似乎是源自于共同祖先。 泥盆纪的造山、造陆运动形成了新的山系、高原和盆地,海陆分布、地貌和气候发生而来巨大的变化。大陆增加,气候干燥炎热,淡水鱼类常遭受湖沼枯竭、水域变小和变热的

鱼类洄游和鸟类的迁徙

洄游 海洋鱼类因季节的变化、寻找食物、生殖等原因,要周期性结群作长距离的定 向游动,叫做洄游。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生殖时游向海洋产卵,叫降海性洄游, 如鳗鱼。海洋里的鱼类,繁殖时要到淡水中产卵,这种现象叫溯河性洄游,如 大马哈鱼。 鱼类的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种类要远游几千公里的距离。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很多,因而每次洄游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按洄游的动力,可分为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按洄游的方向,可分为向陆洄游和离陆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根据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这三种洄游共同组成鱼类的洄游周期。但不是所有洄游性鱼类的洄游周期相同,有的鱼类只有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有的鱼类越冬场与索饵场在一起或附近,有的索饵场就在生殖场所附近。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洄游周期也不同,幼鱼和成鱼的洄游周期、洄游路线、洄游时间往往也有所不同。 据国际在线报道,2010年12月7日消息,英国摄影师Alex Mustard日前在加拿大拍摄了 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鲑鱼洄游。为了拍摄这一吸引了上百万游客的奇观,他特意从英国来到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顶着河水的巨大阻力与鲑鱼一起在水下游来游去,同时拍下鲑鱼 成群结队逆流而上的景象。今年,约有3400万粉红色的鲑鱼从大海游回当地淡水河中产卵 繁殖。这个现象让科学家们也迷惑不解,因为去年同期仅有大约100万条洄游。

20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第二十章鱼类的洄游 【时间安排】 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鱼类的洄游的类型。 2、掌握生殖洄游代表种类。 【重点与难点】 1、鱼类的洄游的类型。 2、鱼类洄游研究方法。 ◆有些鱼类,特别是过河口鱼类及很多海洋鱼类,在一生或一年中进向行周期性、定性和结群性的长距离游动,以寻找它们在不同生理阶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繁殖、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这些鱼类称为洄游鱼类。它们所进行的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长距离游动称为洄游。 第一节洄游的类型 ◆依照鱼类洄游的不同目的,可划分成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类。 ◆生殖洄游生殖洄游又称为产卵洄游。是鱼类生命过程中规律性最强的洄游,由深海到浅海或近岸、溯河、降河、江-湖,特点是聚集成大群,在一定时期内沿一定路线向一定方向作急速的洄游。按产卵场的不同,生殖洄游有三种类型: 1、由外海向浅海、近岸的洄游大多数海洋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鲐等在早春从外海越冬场向浅海或近海洄游产卵。 2、溯河生殖泅游有两种溯河类型: *过河口性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如大马哈鱼 * 淡水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如草鱼 3、降海生殖洄游有两种降海类型: *过河口性鱼类的降海生殖洄游如中华鲟、鳗鲡。 * 由江河游向河口、近海的降海洄游如松江鲈 ◆索饵洄游鱼类以追索食物为主而进行的集群洄游称为索饵洄游。一般从产卵场、越冬场向肥育场洄游。鱼类在索饵洄游中主要的活动内容是索取饵料,而饵料生物的分布是经常发生变动的,所以索饵洄游的路线、方向和时期远没有生殖洄游那样稳定,饵料生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变动都会对鱼类的索饵洄游产生重大的影响。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又称为季节洄游,主要见于暖水性鱼类。鱼类在越冬洄游中主要在寻找适宜的水温,所以洄游的路线,时期和速度等都受水文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黄勃海白姑鱼,从九月份开始从鸭绿江口向黄海南部越冬。 第二节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和研究方法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1、鱼类种或种群的遗传特性不同种类或种群的洄游特性存在显著的遗传性,这包括它们对于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洄游的各项特点。 2、鱼体内在的生理因素鱼类所表现的洄游特点和它们体内的生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中温度、水流和盐度对于鱼类洄游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近几年,人类的影响在加大。 ◆研究洄游的方法目前研究鱼类洄游的主要方法是标志放流法。 标志的方法有: 1、切断标志法如切断部分鳍条。 2、外部标志法将标牌或标签挂夹在尾柄、背鳍或鳃盖上。 3、内部标志法如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在世界上首次尝试在大马哈鱼身上植入声音发射器,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培训资料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摘要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4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建成10年后,中国三峡集团坚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展项目建设与运营,注重工程保护与自然养护的协调统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保护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三峡大坝,水生生态,鱼类 1.水生生态 1.1水质 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净化;但同时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接纳能力;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

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就总体而言,水库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1.2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的修建,使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两个环境单元,造成了生态景观的破碎,对鱼类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阻隔了洄游通道。这对生活史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迁移的种类往往是毁灭性的;对在局部水域内能完成生活史的种类,则可能影响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导致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丧失。 据统计,三峡库区原有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长江水系鱼类资 源,1990) 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其中2/5为上游特有鱼类,种群数量将会减少。水库内渔业资源与种类组成将会发生变化。四大家鱼在水库内的资源会增加;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若水库调度不考虑家鱼繁殖要求,其繁殖将受到严重不利影响,中下游家鱼苗的来源将减少50%~60%,进入洞庭湖的家鱼苗减少幅度将更大。 1.3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

鱼类洄游通道

鱼类洄游通道 鱼道,就是供鱼类洄游的通道,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鱼类洄游的通道而采取的补救措施,一般通过在水闸或坝上修建人工水槽来保护鱼类的习性 。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鱼道的设计主要考虑鱼类的上溯习性。在闸坝的下游,鱼类常依靠水流的吸引进入鱼道。鱼类在鱼道中靠自身力量克服流速溯游至上游。鱼道由进口、槽身、出口和诱鱼补水系统组成。进口多布置在水流平稳,且有一定水深的岸边或电站,溢流坝出口附近。常用的槽身横断面为矩形,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水位差分成若干个小的梯级,板上设有过鱼孔,利用水垫、沿程摩阻、水流对冲和扩散来消除多余能量。由于孔形不同,又可分为堰式、淹没孔口式、竖缝式和组合式等。调查了解通过闸、坝的过鱼对象,拟定设计运行水位和设计流速等是确定隔板布置、过鱼孔形式和尺寸等的主要依据。出口应靠近岸边,水流平顺,并与溢流坝或水电站进口间留有足够的距离,以免过坝的鱼再被水流带到下游。尽管鱼道设计成败的关键在于进口位置的选择,但实际运用情况表明,拦河修建闸、坝后,难于引鱼进入鱼道,故近代常采用其他鱼类过坝措施。 鱼道的设计,主要考虑鱼类的上溯习性。在闸坝的下游,鱼类常依靠水流的吸引进入鱼道。鱼类在鱼道中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流速溯游至上游。下行鱼可通过鱼道顺流而下。 鱼道按结构形式,分为池式鱼道和槽式鱼道两类。池式鱼道由一串连接上下游的水池组成,很接近天然河道,但其适用水头小,占地大,所以适用性受限制。槽式鱼道又分简单槽式、丹尼尔式和横隔板式。 简单槽式鱼道为一联接上下游的水槽,水道坡度很缓,适用于水头很小的水利枢纽,实际很少采用。 比利时的丹尼尔首先在槽式鱼道的槽壁槽底设置相距很密的阻板和底坎,消能减速,称为丹尼尔式鱼道。这种鱼道适用于通过较强劲的鱼类和水头不大的枢纽。 横隔板式鱼道横隔板式鱼道主要由进口、池室和出口组成。是利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总水位差,分成许多梯级池室,又称梯级式鱼道或鱼梯,这种鱼道是利用水垫、沿程摩阻及水流对冲、扩散来消能,改善流态,降低过鱼孔的流速,并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设计鱼道首先要调查确定主要过坝鱼类的品种及其习性、溯游能力和过鱼季节。过鱼时间一般3~4个月,兼有鱼类降河下行要求的鱼道可能达5~6个月或更长。根据这一时段中闸坝上下游水位可能出现的合理组合情况,先定设计运行水位,保证在各种水位组合下鱼道能正常运行。鱼道的流速、流态,须适应主要过坝鱼类的习性和溯游能力,使上溯鱼类不过分费力即能通过,以免对鱼类生理机能产生不利影响。鱼道的设计流速,是指设计水头下隔板过鱼孔的流速。此流速应小于鱼类上溯的游速。各隔板过鱼孔的流速应尽量一致。鱼道的进口直接影响过鱼的效果,应设在鱼类最易发觉又能很快进入的地方,一般设在经常有水流下泄,流态平稳顺直,水质鲜肥,鱼能溯游到的距上游最近的水域,通常多在紧靠水流两侧或闸坝下游两岸岸坡处。进口在进鱼时须有1~1.5m水深,且有适应水位变化的措施。横隔板的形式有溢流堰、淹没孔口和竖缝等。现代鱼道通常将几种形式组合使用,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池室的宽度多为3~5m。池室的长度为宽度的1.2~1.5倍池室由横隔板分隔鱼道水槽而成。每10块隔板设一休息室,其长度为池室长度的两倍。鱼道的水力学条件可由公式计算和进行模型试验测定。鱼道出口须适应水库水位的变化;远离溢洪道、厂房、泄水建筑物进口;水流平顺,有一定水深,并

常见鱼类(图文精选)

四大家鱼 一、草鱼 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 草鱼的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心血管病人。鱼胆有毒不能吃; 二、鲢鱼 鲢鱼(Chub)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

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 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即能健身,又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视的佳肴。为温中补气、暖胃、泽肌肤的养生食品,适用于脾胃虚寒体质、溏便、皮肤干燥者,也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乳少等症。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蕴热者不宜食用;瘙痒性皮肤病、内热、荨麻疹、癣病者应忌食。 三、青鱼 青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青鱼又称鲭、乌鲭、青鲩、溜子。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生长迅速,个体较大,成鱼最大的最大个体可达70千克。 味甘,性平。能补益脾胃,利湿。用于脾虚少食,乏力;脚气或湿痹等。民间以本品同薤白煮食,治脚气,有理气利水之功。亦可配薏苡仁煎汤服。青鱼胆有毒,须注意。

鱼类的洄游研究

鱼类的洄游研究 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称为洄游。鱼类在由海人河的溯河洄游或自河至海的降河期间,都需要有一个转换调节渗透压机制的过程,以适应水质不同的环境改变。 1 洄游的类型 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1.1生殖洄游 大多数海洋鱼类的生活史均在海洋中度过,它们的生殖洄游是由远洋游向浅海,进行近海洄游,如小黄鱼、大黄鱼和带鱼。与此相反,青鱼、草鱼,等终生生活在江河中的淡水鱼类,其生殖洄游是从江河下游及其支流上溯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其行程可达1000----2000km。 1.2索饵洄游 鱼类为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称作索饵洄游,例如,我国福建南部蓝圆鳄追随犀鳕、带鱼追食隆头鱼类(拟隆头鱼、海猪鱼的集群洄游。索食洄游在结束繁殖期或接近性成熟的鱼群中表现得较明显而强烈,它们需要通过索食摄取和补充因生殖洄游和繁殖过程中所消耗的巨大能量,并且也为鱼类恢复体能、增强体质,以及积贮大量营养物以供生长、越冬和性腺再次发育的需要。 1.3越冬洄游 当气温下降影响水温时,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常集结成群,从索饵的海区或湖泊中分别转移到越冬海区或江河深处,这种洄游叫做越冬洄游。鱼类进入越冬区后,即潜至水底或埋身淤泥内,体表被有一层黏液,暂时停止进食,很少活动,降低新陈代谢,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三者又以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目的而互相区别。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至于诱发鱼类洄游和决定洄游路线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与鱼类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关,也与季节、温度、食源、海流、水质变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也

鱼类的洄游研究复习进程

鱼类的洄游研究

鱼类的洄游研究 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称为洄游。鱼类在由海人河的溯河洄游或自河至海的降河期间,都需要有一个转换调节渗透压机制的过程,以适应水质不同的环境改变。 1 洄游的类型 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1.1生殖洄游 大多数海洋鱼类的生活史均在海洋中度过,它们的生殖洄游是由远洋游向浅海,进行近海洄游,如小黄鱼、大黄鱼和带鱼。与此相反,青鱼、草鱼,等终生生活在江河中的淡水鱼类,其生殖洄游是从江河下游及其支流上溯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其行程可达1000----2000km。 1.2索饵洄游 鱼类为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称作索饵洄游,例如,我国福建南部蓝圆鳄追随犀鳕、带鱼追食隆头鱼类(拟隆头鱼、海猪鱼的集群洄游。索食洄游在结束繁殖期或接近性成熟的鱼群中表现得较明显而强烈,它们需要通过索食摄取和补充因生殖洄游和繁殖过程中所消耗的巨大能量,并且也为鱼类恢复体能、增强体质,以及积贮大量营养物以供生长、越冬和性腺再次发育的需要。

1.3越冬洄游 当气温下降影响水温时,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常集结成群,从索饵的海区或湖泊中分别转移到越冬海区或江河深处,这种洄游叫做越冬洄游。鱼类进入越冬区后,即潜至水底或埋身淤泥内,体表被有一层黏液,暂时停止进食,很少活动,降低新陈代谢,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三者又以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目的而互相区别。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至于诱发鱼类洄游和决定洄游路线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与鱼类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关,也与季节、温度、食源、海流、水质变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遗传性密切相关。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2香鱼的洄游研究 香鱼因在秋季产卵,所以也称作“秋生鱼”,小鱼随流人海,翌年春上溯河流,夏初达到上流,夏季再随水涨到中游产卵。产卵后大部分死去,有时极少部分死去,也有极少部分漂流入海越冬。 香鱼喜生活在沿海较小的水质较清的河流里,分布在朝鲜、日本和我国,我国浙江、台湾都有出产。辽宁省产香鱼的河流很多,如鸭绿江、庄河县的英那河、庄河、盖平的大清河、五道河等,而以碧流河所产者最为有名。香鱼白昼多在汀(潭)中,但在浅水急流处活动摄食,产卵多在晚上进行。香鱼是洄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