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脾外伤

肝脾外伤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病变声像图的分析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病变声像图的分析目的:探讨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椎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 法:使用美国GE ViVid-7,百胜Mil 9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7 MHz,探测椎动脉内径、走行、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参数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268病例,发现有椎动脉内径异常,椎动脉起源、发育异常,走向迂曲,起始段狭窄。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外段管壁结构、内径、走行、管内血流信号充盈情况及血流速度等参数,为临床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变提供很有价值依据。 标签: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颈椎 椎动脉病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由Barre和Licon在1926年率先提出,是康复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患者临床表现出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甚至猝倒等症状时,即可大胆推测患者颈椎病变累及椎动脉,引起的交感神经系列反应。而且临床观察发现,严重的椎动脉病变可诱发青年人群的中风[1],因此,椎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诊断采用的方法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椎动脉造影(DSA)、椎动脉核磁共振(MRA)及椎动脉三维重建(SCTA)[2]。其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因为具有无创伤、费用低、可重复等优点已成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此外该技术在肿瘤诊断[3-4]、皮肤科病变诊断[5]等诊断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适用性,为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椎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进一步掌握椎动脉病变声像图特征,收集本院椎动脉病病例268例,就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2000-2012年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共489例,检出异常病例268例,其中男156例,女112例,年龄28~79岁,平均(59±1.6)岁,均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障碍等临床表现,病程0.5~ 2.8年,就其声像图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性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设备及方法设备:美国GE ViVid-7,百胜Mil 9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设定频率5~7 MHz,采用宽频线阵探头。诊断时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约30°,必要时双肩下垫小枕,头颈仰伸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置于锁骨上方尽可能显示椎动脉起始段,再沿其上行观察C6~5、C5~4颈椎之间椎动脉走向,分别记录椎动脉管壁结构、走行、内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同时注意观察双侧椎动脉对比。 1.3 椎动脉内径异常标准内径(45.0± 2.5)cm/s 提示流速增快,舒张末期速度(end diastolic flow velocity,EDC)0.71提示RI增高,血管内腔阻塞。

脾外伤的超声诊断分析

脾外伤的超声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脾外伤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脾外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发现相对照。结果本组100例脾外伤患者中,92例超声诊断正确,8例做出疑似诊断。结论超声检查对脾外伤诊断符合率较高,在实践中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为手术决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脾外伤;超声诊断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脏是最易受损伤的器官,发生率占各种腹部伤的40%~50%。有慢性病理改变的脾脏更易破裂。根据损伤的范围,脾外伤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包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等3种。前2种因被膜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故临床上并无明显出血征象而不易被发现,这也是病情较凶险和严重的原因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档案室100例脾外伤患者手术病历、病理资料及超声检查资料,探讨脾外伤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汉川市人民医院超声检查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脾外伤100例,其中交通事故伤52例,高空坠落伤21例,撞击伤27例;男87例,女13例;年龄5~70岁。伤后初诊行超声检查最短30 min,最长48 h。临床检查患者均有上腹痛及左上腹压痛,移动性浊音63例阳性,17例可疑,20例阴性。 1.2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脾脏损伤程度、就诊早晚、出血量多少及合并伤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左季肋部疼痛、腹痛、胸闷、脉速、出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检查时可发现患者弯腰曲背、神志淡漠、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如腹腔内出血量较多,可表现为腹胀及全腹压痛、反跳痛。并以左上腹为著,叩诊时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一般减弱。 1.3 方法应用日本阿洛卡SSD-1000型、WED-9618型超声诊断仪,使用频率3.5 MHz凸阵探头。患者以仰卧位为主,辅以右侧卧位或坐位,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以脾脏为重点行全腹探测,了解脾脏大小形态、包膜连续性和内部回声有无改变及脾周、肝肾隐窝、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积液征象,必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2 结果 本组100例中,92例超声明确诊断,8例做出疑似诊断。其中脾肿大78例;脾实质回声异常者81例;脾周及包膜下回声异常者19例;腹膜腔游离性积液者75

第三章 病例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

第三章病例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 腹部闭合性损伤(肝、胆、脾、肠、肾损伤) 腹部闭合性损伤可能仅局限于腹壁,也可同时兼有内在器官损伤。常系坠落、碰撞、冲击、挤压、拳打脚踢等钝性暴力所致。常见受损内脏依次是脾、肾、小肠、肝、肠系膜等。胰、十二指肠、膈、直肠等由于解剖位置较深,损伤发生率较低。

分类及临床表现 腹部闭合性损伤分为: 1.腹壁损伤:常见的表现是局限性腹壁肿、疼痛和压痛,有时可见皮下淤斑,程度和范围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加重或扩大。 2.实质器官损伤:如肝、脾、胰、肾等,或大血管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腔内(或腹膜后)出血,表现为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严重时脉搏细弱,血压不稳,甚至休克;除肝内胆管或胰腺损伤外,一般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并不严重。 3.空腔器官损伤:如胃肠道、胆道、膀胱等破裂。主要临床表现是弥漫性腹膜炎。除胃肠道症状及稍后出现的全身性感染的表现外,最为突出的是腹膜刺激征;有时可有气腹征,尔后可因肠麻痹出现腹胀;严重时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诊断要点 1.有无内脏器官损伤 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的重点是明确有无内脏损伤,须做到:详细了解

受伤史、重视全身情况的观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化验。 腹部外伤患者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有内脏损伤:①早期出现休克征象者(尤其是出血性休克);②有持续性甚至进行性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③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者;④有气腹表现者;⑤腹部出现移动性浊音者;⑥有便血、呕血或尿血者;⑦直肠指检发现前壁有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者。 2.什么脏器受到损伤 应先确定是哪一类脏器受损,然后考虑具体脏器。 以下各项表现对于确定哪一类器官破裂有一定价值:①有恶心、呕吐、便血、气腹者多为胃肠道损伤;②有排尿困难、血尿、外阴或会阴部牵涉痛者,提示泌尿系器官损伤;③有膈面腹膜刺激表现者,提示上腹器官损伤,其中尤以肝和脾的破裂为多见;④有下位肋骨骨折者,有肝或脾破裂的可能;⑤有骨盆骨折者,提示有直肠、膀胱、尿道损伤的可能。 脾破裂

常见浅表软组织病变超声表现知识讲解

常见浅表软组织病变 超声表现

精品文档 高频超声诊断四肢软组织肿块各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点分析如下: 1 肌肉损伤及血肿 损伤的肌肉局部组织水肿、纹理中断、回声减弱。出现血肿时,存在无回声的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显像。时间久之,逐渐出现回声,甚至因机化而成为高回声。 2 滑液及腱鞘囊肿 滑液囊肿为滑液囊内液体积聚,出现无回声区,无彩色血流显像,本组多为腘窝囊肿。而腱鞘囊肿多见于腕、足背部的关节及肌腱附近,单房的无回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像。 腱鞘囊肿:也可表现为低回声甚至等回声,用谐波试一下,可呈现出“无回声、后方增强”的效果。 某些囊性病灶,内部透声不一定好,比如积乳囊肿、舍管囊肿等。 3 皮脂腺囊肿 边界清晰,壁较厚的囊性肿物,内有细点状回声,呈漂浮状,后方回声增强,加压后可变形,无彩色血流显像。 4 关节囊积液 关节囊扩张,内出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示。本组多发生于膝关节。 5 纤维瘤 发生于皮内的圆形中低均匀回声、边界清楚的、实质的肿块,无彩色血流显像。 6 脂肪瘤 ①位于皮下的多表现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均匀的低回声区。②位于肌肉组织内的多为梭形,无明显包膜的不均匀的强回声区,当肌肉收缩时肿块更清晰。均无彩色血流显像。 7 腱鞘巨细胞瘤 多位于皮下,小于1.0 cm的分叶状实质性低回声肿块,中央有强回声分隔,其内可有液性暗区,常有完整包膜,探头加压时肿块可以压缩。彩色血流显像可见闪烁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0.75~0.90。 8 血管瘤 多位于皮下或肌肉内。边缘一般多较清楚,而弥漫分布的血管瘤则边界不清。多无明显包膜。实质部分为强回声结构,扩张的血管或血窦为液性暗区,探头加压时液性暗区可以变小或完全消失,取消加压时,液性暗区还原。扩张的血管或血窦内血流缓慢,常有血栓形成及钙化,声像图上表现为肿块内呈强回声光带或光斑,后方伴有声影。彩色血流显像可了解血流的速度、流向及来源。肿瘤也可表现为实质性中等回声结构,肌肉内血管瘤Vp17 cm/s,RI 0.75。 9 神经纤维瘤 为软组织内类圆形的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血流显像可见条状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0.65~0.83。 10 神经鞘瘤 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的低回声区,内部可见小片液性暗区,彩色血流显像可见实质部分有较丰富的动脉血流,Vp<20 cm/s,RI 0.65~0.95。 11 假性动脉瘤 表现为动脉的前方液质不均质包块,瘤颈部与后方的动脉有沟通。彩色血流显像示瘤体内旋转血流,一部分为红色,一部分为蓝色。瘤颈部可见花色血流,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血流丛来源动脉进入瘤体,舒张期则为瘤体内血流回入来源动脉。 12 肌疝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超声诊断脾脏外伤48例临床分析

超声诊断脾脏外伤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在脾脏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综合超声检查,并由手术或CT证实的脾脏外伤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手术及CT符合率达96%。结论:综合超声检查是诊断脾外伤的首选方法。 标签:超声诊断;脾脏外伤;临床分析 在腹部损伤中,脾脏受损破裂概率较大,患者可短时间内并发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尽快正确的诊断对其抢救至关重要[1]。现对本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48例脾破裂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探讨其声像特征,总结漏诊、误诊原因,优化检查方法,进一步提高早期正确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脾破裂患者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7~69岁,平均(38±13)岁;伤后至检查时间为30 min~72 h。其中,交通伤24例,坠落伤11例,腹部撞击伤4例,背部打击伤3例,跌伤3例,刀刺伤3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左上腹痛、贫血貌和脾区压痛、腹肌稍紧张、休克症状。其中,29例患者并发失血性休克,16例患者合并下位肋骨骨折,23例患者伴有其他脏器损伤和各部位骨折。 1.2 检查方法 对疑诊脾外伤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分级,对常规超声诊断的Ⅰ、Ⅱ级脾外伤患者及可疑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未行手术的患者复查CT确诊。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CT检查确诊。 1.2.1常规超声使用Acuson Sequoia 512型彩超仪,探头频率为3.5~6.0 MHz,取右侧卧位,探头置腋前线至腋后线7~11肋间逐一斜切,加压排除气泡,充分显示脾脏和血管损伤程度,并对周围液性暗区进行比值判定。对合并胸部损伤或骨折而不能移动的仰卧位患者,探头置于其腋中线至腋后线做冠切。观察脾脏大小、形态、包膜完整性,实质回声,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等特点,注意膀胱直肠窝、两侧腹部有无移动性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脾脏及异常回声区血流信号情况。 1.2.2 超声造影将造影剂SonoVue(Bracco公司)经肘静脉缓注,常规超声定位靶病灶,启动对比系列脉冲造影成像技术(contrast pulsed sequencing,CPS),进入低机械指数状态,注射造影剂同时启动计时器及内置录像,连续观察 6 min。1.2.3 分级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分为Ⅰ级:脾被膜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16T17:26:02.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杨德平 [导读] 60例均恢复良好,平均住院15天,腹腔引流平均量500ml。 杨德平(青海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810000) 【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179-02 【关键词】外伤性肝脾破裂临床分析 外伤性脾破裂在基层医院,尤其是在交通事业发达、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为多见。单纯性脾破裂死亡率约为10%若合并破裂,死亡率则达70%以上,因此,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多能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间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60例,其中闭合性损伤51例,开放性损伤9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5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间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41.2岁。受伤原因为车祸撞击伤、高处坠落损伤以及刀刺伤。其中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51例。伤后距明确做出诊断最短30分钟,最长20小时。合并肋骨骨折9例,肾挫伤3例,股骨干、骨盆骨折9例,后腹膜巨大血肿24例,无一例死亡。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脉搏100次,分以上者42例,血压120-90/90-60mmHg者43例,90-50/60-0mmHg17例。血红蛋白6-10g/L者19例,5g/L以下者无,11g/L以上者41例。白细胞计数1万-2万者28例,1万以下者12例,2万-3万之间者19例。全部病例都有肝区或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3例可疑,56例阳性,肠鸣音消失1例。均行腹腔穿刺并抽得不凝血液,施行紧急剖腹探查术。 1.3 治疗 60 例患者,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5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和腹部体征,维持心率<100次/min;绝对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止血、合并伤相应处理、床旁B型超声动态观察等。术式选择:单纯脾切除术28例,脾裂修补术28例,行脾部分切除术7例,脾切除后脾组织自体移植1例,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32例,术后48~72 h拔管,引流出淡血性液体50~200 ml。 2 结果 60例均恢复良好,平均住院15天,腹腔引流平均量500ml。1例术后出现发热,体温38.7℃左右,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并发左侧胸腔积液,后吸收,出院前常规超声检查,均无腹腔积液或脾周脓肿,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脾脏损伤居于腹腔脏器损伤的首位,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多发于青壮年,以20~40岁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达10:1,部分病人有脾肿大病史。造成脾破裂的原因多为暴力所致,本组病例均有外伤史,但对临床症状不典型,被膜下出血,延迟破裂者,应详细追问有无外伤史,此点在诊断方面尤为重要。根据致伤因素不同,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开放性脾损伤多为刀刺伤、枪弹伤和爆炸伤等,多见于战时,常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闭合性损伤大多由上腹部或左下胸部的钝挫伤、坠落伤、挤压伤、拳击伤等直接暴力所致,多见于和平时期,也可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医源性脾破裂系因手术时操作不慎或检查时医疗器械使用不当所致,属于特殊性质的损伤性破裂,约占脾损伤的8%左右。脾破裂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腔失血,病情急重,未经任何治疗死亡率达75%。脾破裂25%患者合并腹外多发伤,好发部位最常见的是颅脑、胸部和骨骼。有报道,单纯脾破裂未合并其他腹部外伤者仅占1/3,常见合并胃、左肾、胰腺多发伤,伴胰腺、结肠损伤者,还易招致术后感染。一般此类病人病情紧急,且多伴有复合损伤,而容易忽视腹部症状,故应仔细询问病史。病人均有腹痛之主拆。有些著作指出病人有恶心、呕吐。 脾破裂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及时诊断和果断采取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完善的检查、密切监控和早期手术探查。我们强调详细了解受伤过程和细致的物理检查是诊断腹部损伤的基础,对辅助性特殊检查有指导意义,能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和延误。有时因伤情紧急,病史询问和体检无暇顾及,需与急救措施(如止血、输液、抗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等)同时进行。休克患者的诊断力求简单、直接。因持续慢性出血所致血液动力学不稳或可能发生延迟脾破裂者,应予留观。在诊治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和完善诊疗思维是提高诊断正确率的关键。 随着现代脾脏外科观念的建立,不再一味地切除脾脏,治疗策略体现了“个体化”特点,如保留脾脏功能和选择微创的手术方案。开放性脾外伤多为手术治疗。重要的是闭合性外伤的治疗选择。通常I、Ⅱ级闭合性脾外伤为保守治疗,适于具备先进影像监测、病情稳定者。多数学者同意,血液动力学是否稳定是钝性脾外伤保守治疗的首要条件。严重的Ⅱ级和Ⅲ级脾外伤以脾修补术疗效较好,而Ⅳ级以上者常需要部分脾切除或全脾切除。腹部症状明显、合并多发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48小时内输血>2U才能维持Hb水平(8g/d1)者是外科手术指征。 以往治疗脾损伤的经典方法是采用脾切除术。认为无论脾损伤的程度如何,原则上均应行全脾切除术。保留脾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保留性脾手术治疗脾损伤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种保脾术式层出不穷,但“保命第一,保脾第二”仍是脾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新的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对脾损伤进行不同的治疗:I级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黏合及物理止血治疗、缝合修补术;Ⅱ级可采用缝合修补术、脾部分切除术、脾破裂捆扎和脾动脉结扎术;Ⅲ级多采用脾部分切除术、脾动脉结扎术;Ⅳ级多采用全脾切除术,可同时加自体脾组织移植。 参考文献 [1] 李广华,金玉琳.脾损伤的分类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实用外科杂志,1992,12:509. [2] 付祥林,王惠,蒋跃光.创伤性脾破裂75例治疗分析.中华创伤杂志,1992,8:287. [3] 李亚辉,马金生,张应洲.闭合性外伤性脾破裂65例临床治疗分析.河南外科学杂志,1995,12:200-202.

外伤性脾破裂的护理查房

外伤性脾破裂的护理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查房的内容是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有关知识及护理。下面请责任护士作简要病例介绍。 责任护士:患者,男,31岁,农民,以左侧腹部外伤后疼痛2小时于XXXX年9月13日急诊入院。抬入病房。主诉:入院前2小时患者在劳动中不慎被木块击中左中上腹部,即感疼痛剧烈,直腰困难,经当地医生处理后送入我院。查体:全腹均有压痛,以左中上腹为重,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活跃。诊断性腹穿抽出不凝血;B超提示:腹腔中量积液,碑破裂;血常规:WBC11.8*109/L,RBC4.43*1012/L。入院处理:积极作好术前准备,并于当日4pm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约800ml,脾脏面及膈面下极均有较多凝血块,脾膈面有一约6cm*1.5cm横行裂口,另有约2.5cm*1.0cm横行裂口,脾脏面下极可见两处约1.0cm*3.0cm,1.0cm*2.5cm裂口,均有活动性出血,吸尽积血,常规游离并切除脾脏,脾窝置管左上腹引流分层关腹。 护士长:请A护士谈该病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症状。

A护士:脾脏是一个很脆弱的实质性脏器,据其损伤的范围可分为:中央型破裂,被膜下破裂和真性破裂。前两种因被膜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临床症状不明显最终形成血肿被吸收,但有些血肿(特别是被膜下血肿)在某些微弱外力的影响下,可转为真性破裂,因此,我们要认真观察病情。但临床上85%都是真性脾破裂,临床症状主要从以腹腔内出血为主。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时有明显腹胀和移动性浊音,出血量大时可危及生命。 护士长:B护士谈谈相关检查情况。 B护士:1.临床化验: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数值下降,白细胞计数可略有增高。2.B超:可探测脾的外形的大小,脾实质内血肿的存在和演变。3.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血。 护士长:责任护士提出手术前后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责任护士:1.焦虑:紧张(与知识缺乏有关)。护理措施:⑴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介绍疾病的愈合过程。⑵介绍我科的技术水平,举例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⑶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予以明确有效的答复。⑷多和患者交流,鼓励说出感受并给以理解。 2.液体量不足(与外伤失液,失血有关)。护理措施:⑴积极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⑵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

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全文)

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全文) 脾脏因其解剖及组织学特点,是腹腔内最容易受损的器官,脾脏损伤约占腹部创伤的40%~50%,并伴有一定的病死率,尤其是合并多发伤或复合伤的患者。随着对脾脏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诊治方法的进步,脾脏损伤的治疗方式呈现多样化及个体化的特点,各类脾保留性手术逐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功能与脾脏外科学组(以下简称“脾脏学组”)曾经提出《脾损伤脾保留手术操作建议指南(2007版)》,为了进一步规范脾脏损伤的治疗方法,整合利用各种治疗手段的成果,脾脏学组组织专家制定了《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2014版)》,重点阐述脾脏损伤的分类、分级、治疗原则以及脾保留性手术的方法。 一、脾脏损伤的分类 脾脏损伤的病因有外伤性、医源性和自发性三类,临床中以各类闭合性或开放性腹部损伤为多见,约占85%。医源性损伤以各类腹部手术、内镜检查或其他医疗操作引起,严重者可导致无辜性脾切除。自发性脾破裂多有脾脏基础病理改变,伴有腹压骤增等诱因。按病理解剖可分为中央型破裂(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累及被膜),有时被膜下破裂及中央型破裂可转为真性破裂,称为延迟性脾破裂。

二、脾脏损伤的分级 脾脏损伤的分级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价值,主要是基于术中所见和(或)影像学特点,国内外报道较多,主要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5级法(1994年修订版)、Feliciano 5级法(1981年)、夏氏4级法(1996年)、Marmery基于增强CT的4级法(2007年)、我国天津第六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4级法(2000年),上述分级各有其优点及局限性。 1.AAST 5级法: Ⅰ级:静止性被膜下血肿<10%表面积,被膜撕裂深达实质<1 cm,无腹腔出血。Ⅱ级:静止性被膜下血肿占10%~50%表面积,静止性实质内血肿直径<5 cm,或被膜撕裂出血,实质撕裂深1~3 cm,但未累及小梁血管。Ⅲ级:被膜下扩张性或实质内血肿,出血性被膜下血肿或被膜下血肿>50%表面积,实质内撕裂深达3 cm或累及小梁血管。Ⅳ级:实质内血肿破裂有活动性出血,撕裂累及段或脾门造成游离的无血管脾块>25%总体积。Ⅴ级:完全粉碎或脾撕脱,脾门撕裂全脾无血管。 2.Feliciano 5级法,同时提出了各种分级的处理方法: 1级,被膜撕裂或轻度的脾实质裂伤,建议采用缝合修补术。2级,被膜撕脱,建议缝合修补和局部应用止血剂。3级,严重脾实质破裂或穿透性弹伤或刺伤,建议缝合修补或脾切除。4级,严重的实质星状破裂或脾门损伤,建议部分脾切除或全脾切除。5级,脾粉碎性或多发性损伤,建议脾切除术。

腹部外伤的超声诊断

腹部外伤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9-04-02T11:03:25.5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2期作者:杨长志 [导读] 本文针对腹腔重要脏器外伤超声诊断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和研究。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卫生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目的本文针对腹腔重要脏器外伤超声诊断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和研究。方法选取了我区乡镇卫生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接收的腹外伤患者给其使用了LOGIQ500和SMIZES60超声诊断仪进行了超声诊断,共有患者320例,以超声检查为依据对手术进行了指导,并且分析了手术、保守治疗中的监测结果。结果对肝破裂、肾挫裂伤等疾病进行了有效的诊断。结论对于腹外伤病变,可以通过超声诊断仪进行准确的诊断,该诊断仪所提供的图像更为清晰,对临床疾病诊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腹部;外伤;超声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2-0245-01 前言 腹部外伤在临床上比较普遍,属于一种急腹症疾病,该疾病较为复杂,在临床影像学诊断当中,呈现多样化,所以,给诊断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性,超声诊断方面有着极强的敏感性,而且非常准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作用,此次研究中,选取了我区乡镇卫生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接收的腹外伤患者给其使用了LOGIQ500和SMIZES60超声诊断仪进行了超声诊断,对其临床诊断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具体详情如下。 1一般资料 对于此次课题的分析和研究,选取了我区乡镇卫生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接收的腹外伤患者给其使用了LOGIQ500和SMIZES60超声诊断仪进行了超声诊断,共有患者320例,其中有256例患者为男性,64例患者为女性,年龄小至7岁,大至74岁,所有患者有过外伤史,其中有坠落伤、车祸等,病史最短的患者为30秒,病史最多72小时。所有患者均在外伤后的数小时被确诊,诊断过程中运用了LOGIQ500和SMIZES60超声诊断仪,仪器的探头频率是3.55MHz。在对患者的身体检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仰卧位,以临床需要给患者进行相关部位的检查,并且对患者腹腔内是否存在积液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1]。 2结果 通过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了彩超诊断,其中有120例患者为实质性脏器挫伤,65例患者为血肿,50例患者为破裂,8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其中5例患者漏诊,超声诊断和手术符合率占比是93.41%。保守治疗的患者有240例,通过B超检查,患者血肿情况和积液等情况消失。见表1。 表1 彩超诊断情况 3.1 脾损 使用超声检查,能够让脾损伤病灶、受伤位置等清晰的显示出来,在闭合性腹外伤中占比是40%。脾损伤又包括脾挫伤、脾破裂等,脾挫伤其实就是脾包膜完整,在脾实质深处产生破裂,超声检查病变呈不均匀性低回声,有的病变位置出现实质内血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央型脾破裂。如果脾包膜下产生血肿的情况,脾实质周缘部为主要病灶包膜,没有出现破损情况,形态比较规则的一片扁长型无回声区在轮廓及脾包膜之间。脾破裂的情况我们也叫做真性脾破裂,通过超声能够显示出脾脏体积比较大,形态和正常有着很大的区别,轮廓不均匀,脾包膜连续出现中断的情况,局部的回声较不清晰,脾实质内,不均匀性回声有所增加,不管破裂到哪个程度,脾周或者腹腔内均呈现液性暗。此次研究当中,在脾破裂诊断方面,超声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得扫查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⑴患者存在局部疼痛症状,或者身体存在合并伤;⑵如果患病时间比较长,或者外伤史不明显,破裂性旧伤和脾肿瘤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难度[3]。 3.2肝损伤 在腹腔外伤当中,肝破裂占比是5%-10%,从超声检查的角度而言,外伤造成的血肿情况,一般表现是低回声,和附近组织的回声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识别非常的容易。一般闭合性肝损伤的具体情况如下:⑴肝包膜下血肿,肝包膜完整,实质表面却存在破裂情况,肝包膜及肝实质之间存在无回声区;⑵肝挫伤,肝包膜完整,肝实质中存在低回声区,并且不规则,肝实质上无回声区为片状,产生大血肿情况后,超声显示肝实质内有大片无回声区,索状将其中间进行了分隔,后方效应有所增强的趋势;如果出现血肿内血块等情况,存在高回声,漂浮现象明显,如果有血肿纤维化的情况时,回声会越来越强,并且不断的增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肝中央破裂;⑶肝破裂其实就是真性肝破裂,肝包膜及肝实质都有破裂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超声表示,肝脏体积较大,形态较为不均匀,被摸中断,显示为中断位置向肝实质发展的低回声,此次研究中,有120例患者为实质性脏器挫伤,65例患者为血肿,50例患者为破裂,8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漏诊,超声诊断和手术符合率占比是93.41%。 3.3肾损伤 超声诊断将腹部外伤分为四种,即挫伤、肾包膜下血肿、肾全层裂伤、肾蒂损伤。肾挫伤和其他不同,其的声像图改变不太明显,从肾实质上显示局限性高回声带,低回声和无回声区比较小;如果为肾包膜血肿的情况下,包膜下能够看到条状暗区,或者为带状液暗区,其形状是月牙形C性暗区;肾破裂状态下,肾体积比较大,而且形状发生改变,局部肾被膜中断,显示较不清晰,存在无回声区,形状不规则,或者为血块低回声区,形状为团状;如果肾全层裂伤,肾蒂也存在损伤的情况下,肾的形态也会被改变,腹膜后显示血肿无回声区。 3.4其它 对于腹盆腔积液的诊断,超声的敏感性非常强,在对是不是存在脏器损伤,超声是诊断腹盆腔积液是的主要标准,是提供手术指征的关键。如果积液为少量状态下,肝肾之间的间隔、脾肾间隔等存在条状无回声区;积液属于中量状态下,肝前、脾前间隔等显示不规则无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刘建军 一、概述 脾破裂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外伤性脾破裂占腹部外伤的30%,当脾脏肿大、脾脆性增加时,破裂更易发生。自发性脾破裂少见,多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性巨脾。 脾破裂的三种类型: 1、真性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破裂。表现为腹腔内出血,大量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出血量少时可无明显症状。 2、中央性脾破裂:包膜完好,脾实质深部破裂,易形成较大的血肿。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完好,包膜下的脾实质破裂并形成血肿。临床上易漏诊,并可能继发包膜破裂,引起与真性脾破裂相同的症状。 二、检查方法 1、用2.5-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采用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包膜连续性,注意脾包膜下及脾 实质内有无出血性暗区等。 4、必要时应检查膈下、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的积液 回声,并粗略估计出血多少。 5、条件许可或临床需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三、声像表现 1、灰阶超声 (1)真性脾破裂:脾包膜连续性中断,常见于膈面或脾门处,局部低回声还无回声。脾实质条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延伸至包膜中断处,形态不规则。严重破裂时包膜多处中断,实质回声杂乱,脾正常形态消失。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是脾脏损伤较为可靠的间接征象。脾微小破裂时包膜和实质的声像改变不明显。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可能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2)中央性脾破裂:脾大小正常或肿大,包膜光滑、完整。脾内可见局限性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高回声或混合性不均匀回声。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下与脾实质之间见半圆形或梭型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包绕脾实质,回声有时不均匀,见细小实性回声灶。脾实质无明显变化或可见与包膜下异常回声区相同的裂口。 2、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出血或血肿区内无血流信号。大量出血时脾动脉阻力指数降低,脾静脉血流量减少。 四、诊断要点 脾周或腹腔液性暗区和脾实质或包膜下低/无回声,结合病史及症状可做出诊断。须鉴别的疾病有: 1、微小脾破裂和少量腹水脾破裂有相应部位的外伤史,短期内连续观察有量的变化,破裂出血的无回声区内有点状弱回声。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17-05-17T15:47:56.43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作者:何亚娟 [导读]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从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抢救治疗的1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如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药物护理等;观察组实施整体干预护理,对比分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有显著的差异(P<0.05)。观察组有4例出现恶心,2例腹痛,并发症的出现率为10%,对照组术后有6例腹泻、8例腹痛、6例恶心,并发症的出现率为33.3%;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对比上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外伤性脾破裂的患者,采取整体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脾破裂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脏器损伤,占腹腔脏器损伤的45%左右[1],临床上约85%为真性破裂,出血量较大,可迅速发展为失血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病人死亡。本文针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均实行恰当、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抢救治疗的1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是18至75岁,平均(41.3±1.2)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是19至76岁,平均(41.6±1.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如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药物护理等;观察组实施整体干预护理: 术前急救:①体位,明确诊断后将患者置于去枕仰卧位或中凹卧位,即将头部抬高20°--30°,脚抬高15°--20°,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血流,防止脑水肿[2]。②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进行配血,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迅速开放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择上肢静脉对患者进行补液抗休克治疗,大量快速补液,快速补充平衡盐溶液,改善组织灌注,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补液原则,迅速补充血容量。在补液的同时尽快准备手术止血,出血未控制时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60mmHg,以防稀释血液。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给予氧气吸入,流量调节为4--6L/min。④心理干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由于失血过多及事发突然,大多出于几度恐慌、不安的状态,因此,需以通俗简练、亲切和蔼的语言鼓励支持患者,并保持冷静,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以免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术中干预:术中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注意检测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密切观察患者休克症状是否纠正。适时安抚患者与患者说话,减轻其紧张情绪。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禁食禁饮、去枕仰卧6h以上,术后多取平卧位,禁止随意搬动病人,以防诱发或加重出血。正确连接引流管,做好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管道,保持引流通畅[3]。教会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聊天听音乐等,以减轻疼痛,如必要时遵医嘱注射镇痛药物。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严密观察病人面色、神志、腹痛性质等,以防再出血。指导病人饮食清淡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术后2--4h巡视病房一次,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并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轻声安慰,细声关心,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有显著的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交通事业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发病率亦随之增加,其中以脾脏损伤最为多见。因其出血量大,常导致失血性休克。如果不及时诊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外伤致脾破裂术前术后护理措施

外伤致脾破裂术前术后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外伤致脾破裂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10~2012年我院队外科收治的36例外伤致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采用手术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均痊愈出院,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出血、感染、压疮、血栓形成的并发症。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 标签:脾破裂;脾切除;护理措施 脾破裂是外伤所致的最常见的一种内脏损伤,发生率在腹部闭合损伤中占20%~40%,病情凶险,进展快,易致腹腔内大出血,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患者易出现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导致死亡。因此脾破裂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时给予救治与护理。多数脾破裂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切除脾脏,现将我院住院治疗脾破裂切除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自2010~2012年共收治36例脾破裂患者,所有住院患者都有腹膜炎特征,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例出现休克特征,其中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20~45岁,受伤原因有车祸、钝器打伤、高处坠落,所有住院患者均采取积极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脾切除术。 1.2术前护理 1.2.1病情观察每15~30min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30min检查腹部体征,注意腹膜刺激症的程度及范围变化,动态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的变化,准确记录24h的输液量、尿量的变化。 1.2.2休息与体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可取半卧位,观察期间不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病情。 1.2.3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加强交流,向患者解释病情变化,相关症状和体征及预后。告知相关的检查、治疗和护理目的、注意事项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能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鼓励其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并加以疏导[1]。 1.2.4术前准备嘱患者禁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通知备血、导尿、备皮,给予术前用药。 1.2.5 入院护理新患者入院有责任护士进行接待,应该将患者迅速的安排到抢救室或者安静环境中,需要绝对的卧床,不可以随意搬动。应及时询问患者及家属受伤的原因、时间、地点和部位,观察患者的清醒程度,同时立即进行生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