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电力电容器技术发展综述、

国外电力电容器技术发展综述、

国外电力电容器技术发展综述、
国外电力电容器技术发展综述、

前言

从二十世纪末至今的10多年期间,国外高压电力电容器技术总体上处于平稳的发展阶段,大量提供市场的还是油浸全膜电容器,并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技术进步的步伐在悄悄地进行着,有些方面已显现出新一代产品的端倪,也许预示着一个电力电容器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这里将得到的一些国外电容器信息与同业者交流,主要介绍ABB、COOPER和GE三大电容器生产企业的产品发展信息,同时也涉及到日本、印度和韩国的电容器发展信息。

相比之下,近10年来我国电力电容器制造业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生产规模上都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这是世人所公认的。我们的高压电容器实现了全膜化,产品技术经济指标和外观都有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尤其在实现直流输电用电容器国产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技术的进步是靠国外技术进步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所带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多;这些进步是追赶性的,而且我国电力电容器现在的技术水平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今天放眼看一看国外技术发展现状,探索国外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也许对我国电力电容器今后的发展能起到某种启迪作用。

1 电容器的主要材料

1.1 固体介质

材质上现在都用双轴定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它在电力电容器上的应用已有40年的历史了,目前还没有新的、更好的材料可以替代。从薄膜加工的方法来分,有管膜法和平膜法两种。普遍认为管膜密度较高、机械性能好、耐电强度高、厚度均匀性稍差;平膜生产效率高、厚度均匀性好、耐电强度高。在应用效果上两者并无明显差别,只是各电容器制造企业习惯上的选择,ABB用过管膜也用过平膜,COOPER和GE一直用管膜。生产管膜的都是老设备,新设备都是生产平膜的,看来平膜可能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国外通常采用质量密度法测量薄膜的厚度,国内则用千分尺法厚度。

薄膜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包括聚丙烯树脂粒子来源、生产环境条件和整个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都要严格加以控制。据说控制薄膜中氯离子含量(不大于5×10-6)十分重要,在电容器心子材料中也要避免采用含氯化合物(如聚氯乙烯等),氯离子含量过高就会使电容器在运行中的耐电强度降低。

1.2 液体介质

近10年来,国外电容器浸渍用液体介质基本上统一到C101和SAS两种。两者都是混合物,C101由单/双苄基甲苯组成,SAS系列浸渍剂由二苯基乙烷和单苄基甲苯组成,在性能上没有很大差异,以至于更换浸渍剂后电容器的设计都不需改动。从价格因素考虑,国外三大电容器生产企业目前均采用了日本石油公司在美国生产的SAS油。这两种浸渍剂的分子结构图见图1,主要性能参数见表1。

图1 C101和SAS浸渍剂的分子结构图

表1 各种电容器浸渍剂的主要性能参数

1.3 金属材料和电容器出线套管

作为电极的铝箔厚度为4.5μm,主要是瑞士NEHER公司生产,厚度均匀、清洁度高、致密性好、卷绕性能优良,但价格昂贵。COOPER公司采用瑞士的激光切割铝箔,价格就更高了,但该公司认为用激光切割铝箔比铝箔折边具有更多好处。

电容器外壳大都采用有磁不锈钢材料,通常为含铬的铁素体不锈钢,美国牌号AISI 409比无磁的不锈钢AISI 304价格低得多。

电容器的出线套管各家有所不同,ABB用机械滚压法兰套管氩弧焊接到箱盖上,而美国的COOPER公司和GE公司仍采用传统的烧结金属后再进行锡焊的套管。据说欧盟从环保考虑,要求电容器套管不得含有重金属铅,看来无铅锡焊料的套管是今后的使用方向。

2 油浸式电容器单元的设计和工艺特点

2.1 ABB电容器

国内对ABB公司的电容器产品了解较多。其电容器设计和工艺特点可概括如下:

(1) 元件设计

采用质量密度法厚度为9μm~18μm的3层双面粗化聚丙烯薄膜,额定场强最高达78MV/m。铝箔折边/凸出,钎焊连接。薄膜宽度322mm、铝箔宽度320mm,与外壳的配合比较紧凑。

(2) 外壳尺寸

宽度343mm、厚度178mm为统一的标准规格,高度也规定了若干尺寸。形成了一张表,对每一个外壳给出一个代号,就作为电容器单元的型号。对

100kvar~1000kvar的电容器,都可以从这张表中选用合适的外壳;同样,一看到型号(例如CHDB202),对照表格就知道外壳尺寸,外壳标准化程度很高。

(3) 熔丝设置

内熔丝是ABB公司的成熟技术,只要适用,都采用内部熔丝。熔丝结构为端部多股缠绕、放置于元件之间。同时也少量生产外熔丝电容器和无熔丝电容器,而且主张无熔丝电容器单元的内部元件先串后并连接。对内熔丝、外熔丝和无熔丝电容器的适用范围分别在系统额定电压和电容器组额定容量上进行了划分。

(4) 器身制造

心子组装在自动线上进行,与外界隔离。元件平放压装,压紧力为1500N(按千分尺法膜厚计算压紧系数为0.86左右)。对壳绝缘采用电缆纸在专用设备上包绕,在电缆纸的上下两端增加薄膜复合。

(5) 真浸处理

电容器卧放在真空罐内,采用一步法进行真空干燥和注油浸渍,并在罐外进行补充浸渍,浸渍剂是Faradol 810,即SAS-70E。处理周期30 h ~50h。

(6) 降低噪声的措施

ABB常规电容器可装有专用的噪声阻尼器,据说能将噪声降低18dB。

(7) 成套装置

除常规的多层构架装置外,还有单元立放、顶部加有防护罩的半封闭电容器装置、可投切的柜式电容器装置以及柱上式并联及串联电容器装置,适用于电压12 kV~36kV、容量10Mvar以下。

2.2 COOPER电容器

美国COOPER公司高压电力电容器业务原属麦克劳·爱迪生公司,1980年并入COOPER公司。该公司对中国市场关注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即向我国转让了高压全膜电容器制造技术,近年又在上海建立了合资公司。其产品特点如下:

(1) 元件设计

介质为两层薄膜(一层单面粗化膜加一层光膜)浸Edisol ST(SAS和C101的混合油),额定场强大于70MV/m。采用激光切割铝箔,边缘凸出但不折边,电气连接采用机械压接,无焊点。主导产品采用大元件和长轴卷制机,元件在外壳内立放,对于内熔丝电容器则为元件卧放。元件采用高占空系数设计。

(2) 熔丝设置

主张外熔丝和无熔丝设计,用户有要求时也生产内熔丝电容器。

(3) 真浸处理

电容器立放,按两步法实施,首先在干燥罐内进行单台抽真空;充氮后转入敞开的注油浸渍系统,在室温下进行单台抽真空和注油、浸渍。

(4) 表面处理及老练

底漆是快干漆,喷过底漆后接着喷面漆,然后在提高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同时起到老练的作用。

2.3 GE电容器

美国GE公司是老牌的电容器制造商,设备、工艺更为成熟,近年很重视中国市场。其产品有以下特点:

(1) 元件设计

介质为两层GE生产的单面粗化膜浸渍SAS-70,场强最高达到

2000V/mil(78.7MV/m),通常70MV/m~75MV/m。铝箔折边/凸出,超声波焊接。采

用大元件结构和长轴卷制机,元件标准长度650mm,留边0.5英寸。元件在外壳内立放组装,压紧系数为0.8(按质量密度法膜厚计算),按千分尺法膜厚计算则为0.88。

(2) 熔丝设置

GE公司明确只生产无熔丝电容器和外熔丝电容器,不生产内熔丝电容器,认为内熔丝电容器内部结构复杂、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3) 关于无熔丝电容器

所谓无熔丝电容器是指在电容器组中单元的接线方式为先串后并,在单元内部的元件连接方式上则与外熔丝电容器的单元完全相同,都是先并后串。无熔丝电容器是原西屋公司Harder先生首创的,在美国已普遍应用。全膜介质电容器击穿后介质融化、两极板形成良好短接。在元件串联数较多的情况下,个别元件击穿,使其他完好元件电压提高不多,整组电容器电容量的变化也不大,因而还可继续运行。在使用效果上,无熔丝电容器与内熔丝电容器很类似,但电容器单元内部结构简单了。无熔丝电容器在使用上的限制条件是:系统电压不能太低(一般在35kV以上)、通过电容器单元的额定电流不能太大(小于60A)、电容器元件的极间介质不能太厚(质量密度法厚度不超过30.5μm )。

(4) 真浸处理

执行两步法工艺,首先在真空罐内进行加热干燥和整体抽真空处理,结束后充氮;然后在敞开的装置上进行抽真空和室温下的压力注油、浸渍。

(5) 成套装置

组架的材质全部为铝合金,成本很高。因美国对环保要求严格,钢材电镀很难实施。

2.4 典型产品参数

现将收集到的国外高压电容器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列于表2。从表2可以看出,国外先进的电容器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优于国产电容器。

表2 国外高压电容器典型技术参数

3 干式及难燃油浸电容器

3.1 ABB高压干式电容器

(1)开发及应用

1998年成立项目小组,开始高压干式电容器的研制。1999年,首批直流干式电容器交付给一个HVDC light工程应用。

2002年在瑞典ABB电容器公司建成高压干式电容器生产线,形成规模化生产。最初生产的是户内用直流电容器,主要用于HVDC light和SVC light装置中,取代传统油浸电容器。

2003年以后开始生产DryQ型交流干式电容器,用于无功补偿和谐波滤波。2008年对IEC 60871标准提出修改草案,建议将高压自愈式干式电容器列入标准的适用范围,并补充相应技术要求,目前IEC TC33正在审议中。

(2)介质和电极

采用金属化聚丙烯薄膜作介质。电极非常薄(0.01μm),类似“压扁的熔丝”,介质击穿后,在击穿点附近远小于1cm2的范围内电极烧熔蒸发,绝缘性能自愈恢复,仅有微小的电容损失。

金属化膜上的电极具有网格式结构,即所谓“安全膜”。电极被分割成许多切块(尺寸大约1cm2),通过电流门互相连接,就相当于熔丝连接,参见图2。

图2 干式电容器用网格式金属化膜

图3干式电容器外形结构

(3)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特点

外形为圆筒状,高度随额定电压的提高而增加,参见图3。圆筒状外形、没有尖角、电场均匀,同时也有利于散热,必要时,还可采用强迫空气通过电容器内部通孔的方法来加强冷却。

外壳材料为聚合物管,其成本低、重量轻。

电容器元件采用内串结构,同时利用元件的相互串联叠装方式达到所要求的电压等级。

DryQ型交流电容器,基本设计与早期研制的HVDC用直流电容器相同。但外壳加装硅橡胶伞,以满足户外绝缘的要求。

DryQ电容器与HVDC用干式直流电容器最主要的区别是介质损耗大,散热设计成为主要问题。为此,ABB开发了独特的冷却方式。

针对典型寿命30年的要求,进行了加速老化设计试验。试验过程中监测电容变化,根据电容损失随时间的变化,可精确、快速给出电容器性能的预测。

电气连接在绝缘筒的顶上和底部,套管和盖子制成一个整体,不需要单独的绝缘套管。

工艺过程为:卷绕—组装—装箱—真空处理—试验,比常规油浸电容器工艺过程简单。

交流电容器可用于并联、滤波、串联电容器装置,电容器组的保护,与常规电容器相同。干式电容器装置布置见图4和图5。

图4 户外干式电容器装置图5 户内天花板上

吊装的干式电容器

(4)主要优越性

电容器单元能量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电容器装置结构紧凑。

干式无油,防火灾:电容器没有渗漏问题,当发生火灾时,没有可燃液体造成火灾蔓延的可能。

噪声低:其噪声水平与ABB带噪声阻尼器的油浸电容器相当。

环境友好:聚合物外壳不锈蚀,不需要对电容器喷漆。在电容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浸渍剂、油漆等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品。LCA(生命周期评价)表明,从原材料、生产过程、能量消耗、生命周期中的性能,以及运输和最终废弃处理来综合

考虑,干式电容器的各项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均优于常规油浸电容器,可称为环境友好的电容器产品。

3.2 日本的充气和难燃油电容器

(1)NICHICON公司生产充难燃油(燃点高的菜子油加添加剂)的和充氮气的

高压自愈式电容器,介质为内3串双面金属化纸,中间夹一层PP膜,体积比常规油浸全膜介质电容器大。内部保护装置为拉断式,保护板两边焊到箱壳的内壁上,电容器故障时箱壳鼓胀,即将保护片拉断。向中国地铁工程等项目提供过一定数量的难燃油电容器;

(2)日本日新也生产难燃油浸渍的高压电容器,浸渍剂称作PFPE,最大的优点是燃点极高;

(3)日本工业标准JIS C4902:1998 高压及特别高压进相电容器及其附属设备,适用于油浸及干式高压自愈式电容器,是世界上唯一的适用于高压自愈式电容器的国家标准。

3.3 德国干式高压电容器

德国生产高压干式电容器,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用户要求干式电容器不得浸任何液体绝缘油,全膜介质和金属化膜介质均可接受。对干式电容器最主要的要求是检测局放,放电量不大于10pC才能接受。要求自愈式电容器的tanδ不大于全膜电容器的2倍,耐久性试验后增加值不大于2×10-4。德国认为自愈式电容器不平衡保护不灵敏,主要靠内部灵敏开关(sensor)来保护。

4 结语

在常规油浸电容器方面,国外近10年来没有飞跃性的发展。但产品质量有稳定提高,比特性也有进一步改善,在熔丝保护上基本形成了内熔丝、外熔丝和无熔丝电容器并存的局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出现了干式的和难燃油浸渍的高压电容器,其中ABB公司的干式电容器有了长足的发展,是电容器制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国外经验,国产电容器应在以下方面加速发展:

(1)在提高油浸电容器运行质量的基础上,改善技术经济指标,在比特性上逐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2)开展无熔丝电容器的研究及应用,以便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向用户提供内熔丝、外熔丝和无熔丝电容器;

(3)要十分重视节能、环保的要求,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产品:例如低噪声电容器、干式电容器、难燃油电容器等。电容器装置也要向结构紧凑、占地省、高可靠、免维护方向发展。

美国海军航空吊放声纳技术与发展趋势

美国海军航空吊放声纳技术与发展趋势 【摘要】航空吊放声纳是反潜直升机上装备的重要搜潜设备。介绍了美国海军的航空吊放声纳发展情况,分析了其主要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发展我国航空吊放声纳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航空反潜;吊放声纳;发展 Abstract:Dipping sonar is an important device equipped on antisubmarine helicopter.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US Navy dipping sonar is introduced,and the main technical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re analyzed,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y our country. Key Words:Aviation antisubmarine;Dipping sonar;Development 1.引言 声纳出现的历史已近百年,美国于上世纪40年代末首先使用吊放声纳,AN/AQS-1型航空吊放声纳是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军用装备[1]。由于航空吊放声纳是装备在反潜直升飞机上的,设备工作时受平台的噪声影响比较小,与水面舰艇或潜艇用声纳相比较,想获得同样的探测效果仅需要较小的声纳基阵就能实现,且潜艇缺少有效地与飞机对抗的手段,加之反潜机的速度要远大于潜艇航速,所以,在航空反潜作战中,飞机对潜艇一直处在绝对优势的地位。 战后,潜艇技/战术水平不断发展,特别是核动力潜艇的不断装备和发展,要求与之斗争的反潜兵力必须具备更高的搜索速度和作战效率,因此,航空反潜的地位更加突出,已成为各发达国家最重要、最有效的反潜手段之一。航空吊放声纳是反潜直升机对水下目标进行搜索、定位、识别、跟踪的最重要手段。 2.美国海军航空吊放声纳发展概况 吊放声纳是海军反潜直升机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对潜艇的搜索、定位、识别及跟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技术变革,随着新技术、新元件的不断应用,以及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性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美军是西方国家军队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空反潜兵力和现代化的航空声纳设备[2],已装备和研制的航空吊放声纳主要型号有AN/AQS-13系列、AN/AQS-22和HELRAS吊放声纳。 2.1 AN/AQS-13吊放声纳 美军早期使用过的反潜直升机主要有海王、海妖等,海王直升机机身较大,同时装备有吊放声纳和声纳浮标,后者因机型较小,只装备浮标声纳[3]。上世纪六十年代,美海军主要装备的是AN/AQS-13A/B吊放声纳,装备对象为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2008-11-25 中国复合材料在线[收藏该文章] 材料的水平决定着一个领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航空、航天、空天三大领域都 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材料科技制约着宇航事业的发展。 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其结构简单,机动、可靠、易于维护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武器系统及航 天领域。而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情况是衡量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 一。在固体发动机研制及生产中尽量使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目标, 目前已拓展到液体动力领域。科技发达国家在新材料研制中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做到了需求牵引带动材料技术发展,同时材料技术创新又推动了发动机水平提高的良性发展。 目前,航天动力领域先进复合材料技术总的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多功能、高可靠及低成本。 作为我国固体动力技术领域专业材料研究所,四十三所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各类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及成型技术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研究水平,突破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 机用复合材料壳体和喷管等部件研制生产中大量的应用基础技术和工艺技术难关,为我国的 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牵引我国相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总体水平的 提高。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远地点发动机,气象卫星风云二号 远地点发动机,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复合材料部件的研制及生产任务。目前,四十三所正在 研制多种航天动力先进复合材料部件,研制和生产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逃逸系统发动机部件。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国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1结构复合材料 国外发动机壳体材料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主要方向是采用炭纤维缠绕壳体,使发动机质量比有较大提高。如美国“侏儒”小型地地洲际弹道导弹三级发动机(SICBM-1 、-2、- 3 )燃烧室壳体由IM-7炭纤维/HBRF-55A 环氧树脂缠绕制作,IM-7炭纤维拉伸强度为 5 300MPa , HBRF-55A 环氧树脂拉伸强度为84.6MPa,壳体容器特性系数(PV/Wc )>3 9KM ;美国的潜射导弹“三叉戟II (D5 )”第一级采用炭纤维壳体,质量比达0.944,壳 体特性系数43KM,其性能较凯芙拉/环氧提高30% 国外炭纤维的开发自八十年代以来,品种、性能有了较大幅度改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①性能不断提高,七、八十年代主要以3000MPa的炭纤维为主,九十年代初普遍使用 的IM7、IM8纤维强度达到5300MPa,九十年代末T1000纤维强度达到7000MPa,并已开始工程应用;②品种不断增多,以东丽公司为例,1983年产的炭纤维品种只有4种,至U 1995 年炭纤维品种达21种之多。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炭纤维满足了不同的需要,为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芳纶纤维是芳族有机纤维的总称,典型的有美国的Kevlar、俄罗斯的APMOC,均已在多 个型号上得到应用,如前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俄罗斯的APMOC纤维生产及其应 用技术相当成熟,APMOC纤维强度比Kevlar高38%、模量高20%,纤维强度转化率已达到75%以上。PBO纤维是美国空军1970年开始作为飞机结构材料而着手研究的产品,具有刚

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的典型做法与启示

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的典型做法与启示一、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和以色列等为代表的典型国家或地区,由于国家战略、国防工业基础、民用工业基础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由注重武器装备的“高性能、高质量”转变为注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建设与体系建设,各国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也分别走上了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军民融合成为各国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最优发展路径”。 美国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军转民”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民一体化阶段,通过军民融合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美国国防与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俄罗斯为了改变前苏联的军事畸形发展状态,出台了《国防工业“军转民”法》,推动了军民结合战略的发展,提升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欧洲国家则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重新审视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策略,欧空局的成立标志着其“先民后军,以民促军”战略的确立,欧盟各国军工企业的能力不同,国防工业的发展经历与进度不同,但均选择了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军力发展受到限制,因此,采取了大力发展民间军事工业、成立军民一体化公司、军民一体化公司内优先发展民用技术、以民用带动军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防工业的稳定发展。 二、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 虽然在发展路径选择上,美国和欧盟的“军民一体化”、俄罗斯的“先军后民”、以色列的“以军带民”和日本的“以军掩民”各具特点,但这些国家均选择了统筹协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国家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立顶层管理机构和法律保障体系 军民深度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应由国家最高层自上而下推动。典型国家推动军民融合的实际切合点多为总统助理(美国)或政府总理(俄罗斯、以色列),通过最高管理层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燕山大学 21世纪武装直升机发展概论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 机械工程学院 09级机自10班 0901******** 孙亚鹏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直升机概念的萌芽 最早直升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前(B.C. 400)中国已有的竹蜻蜓,竹蜻蜓包含一螺旋桨装在一根垂直轴上,人们以手转动此轴即可使竹蜻蜓升空飞行,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概念直升机。但是此一概念并没有继续的发展,一直到十五世纪,达芬奇(Leonardo de Vinci)绘出他所认为飞行的机器,在图中他建议以旋转一绕垂直轴的螺旋面(双旋翼直升机概念鼻祖)来达到垂直的飞行。 第二节早期直升机的发展 大约在1900年,以汽油为燃料的往复式内燃机开始问世,使得飞机的飞行成真,同时人们亦开始利用在直升机的发展上。于1904年法国 Renard 制造一架横向双主螺旋桨直升机以一双缸引擎推动同时他利用翼片扑动插梢(flap hinge)来解决因翼片升力所造成螺旋桨轴毂的力矩问题。 1907十一月三日法国 Paul Cornu 驾驶自制的直升机,而这也是飞行史上第一架真正只由飞行员操作飞行的直升机 1912年苏联 Yuriev 建造了一架原型机重200千克(下图),这是世上第一架只有单一主螺

旋桨配上一垂直反扭力螺旋桨。而此设计即目前最常见的型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因战争需要高性能的飞机,较佳的引擎被开发出来,直升机所面临功率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有了足够的动力令直升机起飞,先驱们开始可以集中精力在直升机稳定性及控制性的问题上加以探讨。为解决控制稳定的问题,一些以前直接引用飞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修正,如不再以垂直尾舵的方式来控制方向而改以翼面循环倾角和以旋转翼来取代螺旋桨等。旋转翼与螺旋桨最大的不同在其刚性的设计,旋转翼为柔性设计,允许翼片大量的位移及变形。反之螺旋桨则为刚性设计只允许少量的变形。 第一次大战结束的几年后,有三位直升机制造者竞相地号称其完成真正的飞行。事实上他们试飞的日期相隔不久,且各自有其破当时直升机第一次飞行的记录和对直升机的发展有所贡献 I. Pescara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位阿根廷(Argentina)的工程师 Marquis Pescara 建造一架包含两个转向相反的共轴旋转翼直径 6.4米,每一旋转翼有上下两个平面,每一平面有四个翼片: II. De Bothezat一位苏联的科学家于苏联革命时被迫逃离母国到美国,于1916年他写了一本直升机旋翼理论的书。在1921年六月一日他和美国陆军签署一项合约,帮军方发展一架可升高至 100米且可在引擎转速下降情况下降落的直升机,此为美国军方第一次直升机订单的合同。此机为一交叉型铁管梁组成的机身,于梁的四端各有一六个翼片直径 6.6米的旋转翼,旋转翼片的倾角则由一飞轮控制,全机重 1610千克配以一200马力的引擎 典型的武装直升机 III. Oehmichen一位法国工程师 Etienne Oehmichen 在1920年建造一架类似 Paul Cornu 所造的直升机,机身由一水平梁构成,于梁的两端各有一双翼片旋转翼,其直径 6.4米由一20 到25马力的引擎透过皮带来带动。但此机升力不足,他以缆线将一充满70 立方米的氢气球悬吊在上机身架子 第三节直升机发展的起飞期 德国的 Heinrich Focke 教授,他所发展一系列横向双主轴旋转翼直升机不止打破当时的很多记录,完成直升机史上第一次的自动旋转降落,同时对于直升机的应用上亦有相当的贡献。此机通过一连串官方正式的认证,开创以后直升机于山地救难、游览观光及城市运输的商机。于1943年六月十二日在当时德国的统制者希特勒(Adolf Hitler)前的表演后,直升机开始被使用于战争上。虽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不过Focke 教授在直升机发展上的成功事迹激励了各国于大战前对直升机发展的投入。但欧战开始及战后家园的重建,使得各国不得不停止直升机的发展,反观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因为本土未受到战争的洗礼其直升机发展亦进步神速,进而发展成一产值可观的工业。1940年到 1945年期间可说是其直升机工业的诞生,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 Igor Sikorsky(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和 Authur Young (贝尔直升机公司)两人。目前最常见的单一旋转翼直升机亦因西科斯基的成功变成目前直升机型式的主流 第四节武装的开始 纵观直升机的发展史就可以知道武装直升机是必然的趋势。在直升机上加装武器开始于40年代。,德国在Fa-223运输直升机加装了一挺机枪。50年代,美、苏、法等国都分别在直升机加装武器,开始主要用于自卫,后来也用来执行轰炸、扫射等任务。60年代初,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直升机。战争中,其直升机损失惨重,因而决定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第一种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是美国的AH-IG,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并用于越南战场。 武装直升机的地位 在局部战争中日益凸显的独特性能:飞行速度快;反应灵活、机动性好;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机载武器杀伤威力大。在现代战争中,武装直升机主要可遂行以下的一些任务:一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 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与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与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与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与寿命,同 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9、1984年4月8日,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迎来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其社会效益就是无法估量的。 10、多项搭载试验,使空间微重力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新材料的研制生产、合成新的药物、改善传统的农作物栽培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就是用返回式卫星进行的空间育种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空间育种选育的水稻卫-36株系,单株质量在50克以上,比对照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技术是造船界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世界上现代化的一流船厂都把高新技术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海洋发电技术包括:海水发电、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海洋钻探技术包括:海洋油井开发、海洋矿石开采等、海水淡化技术包括:太阳能净水、工业净水等。海洋物质分离技术包括:海水金属分离、轻水物质提炼等。能源开发、资源开采等领域海洋工程技术数目众多,未来人类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个新新话题。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 1 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缆至地下0.6米,可以取出埋深在1.2米以内的电缆,埋设电缆直径为300毫米。履带爬行自走式、带有不同功能挖掘机构的埋设机是海底管道及电缆的埋设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履带车载体上通过更换不同的挖沟机械,装备各种探测设备后,既能在沙泥底中进行埋设作业,也能在软岩底中进行埋设作业;既能铺设又能跟踪、挖掘、检修、复埋;既能在水下,也能在浅滩或滩涂工作。目前,这种自走式埋设机已有20多台。 作为开发海洋资源的一种活动,海洋空间利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利用海面空间是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交通运输。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海洋工程等技术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陆上用地日趋紧张,使人们更加重视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和生产空间;第二、海洋交通运输;第三、储藏和倾废空间;第四、海底军事基地。 解决海洋空间利用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近年来海洋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国外研究现状 (1)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的研究。 在这方面,目前进行最广泛和深入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于1999年8月4 日在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海面上建成—个海上浮动机场。这个浮动机场于1995年开始研制,它由6块长380米、

无人水下航行器声呐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人水下航行器声呐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人水下潜航器(UUV)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展初期,UUV主要用于深水勘探、沉船打捞、水下电缆铺设及维修等民用领域,后逐步扩展应用于水下声源探测、协助潜艇深水避雷、港口战术侦察等军事领域。近十几年来,随着平台、推进器、导航、控制系统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加上现代战争追求人员零伤亡的理念,UUV的军事应用得到高度重视,其在水下侦察、水下通信和反潜、反水雷作战、信息作战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空前发展。 美国国防部于2007~2013年间前后发布了4版《无人系统(一体化)路线图》,其中针对UUV的4个级别将任务按优先级扩充为17项,如表1所示:

美海军于2000年和2004年分别发布两版《海军无人水下潜航器总体主规划》,将UUV(不分级别)的任务按优先顺序归纳为9类:①情报/监视/侦察(ISR);②水雷对抗(MCM);③反潜战(ASW);④检查/识别;⑤海洋调查; ⑥通信/导航网络节点(CN3);⑦载荷投送;⑧信息作战; ⑨时敏打击。 不论是《海军无人水下潜航器总体主规划》,还是《无人系统(一体化)路线图》,这几版文件中对于所有级别的

UUV,情报/监视/侦察(ISR)、检查/识别和水雷对抗(MCM)这3项任务的排序都十分靠前,这也印证了在当今复杂国际环境下美国海军对于这3项UUV任务执行的迫切需求。 UUV执行各项任务无一不需要声呐的配合,尤其是对于ISR、检查/识别和MCM,声呐性能的优劣,往往是任务完成度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功能的不同,UUV声呐装备主要分为三大类:通信声呐、导航声呐和探测声呐,如图1所示。 通信声呐主要用于UUV与协同行动的其他UUV、母船(艇)或通信浮标之间的信息链接;导航声呐为UUV的安全航行和执行作业任务提供其位置、航向、深度、速度和姿态等信息;探测声呐主要用于警戒、探测、识别水中或沉底目标信息,对水下地形、地貌、地质进行勘察和测绘。承担不

航空航天数据总线技术综述(一)

航空航天数据总线技术发展综述(一) 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控制论的发展,使得航空电子系统的 发展更为迅速。1980年美国专门制定了军用1553系列标准和ARINC系列标准,使数据总线更加规范化。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军、民用飞机,如F-16、F-117、幻影2000、空中客机A340等都采用了数据总线技术。数据总线技术在我国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中已有十几年的设计和使用经验,本文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总线标准,包括MIL-STD-1553B、ARINC429、MIL-STD-1773、ARINC629、STANAG3910、RS485及CAN总线技术进行介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3850989.html,-STD-1553B MIL-STD-1553B总线全称为飞行器内部时分命令/响应式多路数据总线,它 由美国自动化工程师协会在军方和工业界的支持下制定,正式公布于1978 年,1986-1993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我国与之对应的标准是GJB289A-97。该总线采用冗余的总线型拓扑结构,传输数据率可达1 Mb/S,足以满足第三代作战飞机的要求。1553B总线系统主要由总线控制器BC和远程终端RT和组成,其字长度20bit,数据有效长度为16bit,半双工传输方法,双冗余故障容错方式,传输媒介为屏蔽双绞线,1553B总线的冗余度设计,提高了子系统和全系统的可靠性。 1553B总线的主要功能是为所有连接到总线上的航空电子系统提供综合化、集中式的系统控制和标准化接口。该总线技术首先运用于美国空军F-16战斗机。在过去的30年中,MIL-STD-1553B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战机,并且成功应用于其

它控制领域,如导弹控制、舰船控制等,在海军和陆军的武器和维护系统中已经开始采用1553B总线。 随着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和武器系统的升级换代,我军也开始将1553B协议大量应用到武器系统的设计中。 2.ARINC429 ARINC429总线协议是美国航空电子工程委员会(Airlines Engineering Committee)于1977年7月发表并获得批准使用的,它的全称是数字式信息传输系统(DITS)。协议标准规定了航空电子设备及有关系统间的数字信息传输要求。ARINC429广泛应用在民航客机中,如B-737,A310等,俄制军用飞机也选用了类似的技术。我国与之对应的标准是HB6096-SZ-01。ARINC429总线是面向接口型数据传输结构,总线上定义了2种设备,发送设备只能有1个,而接收设备却可以有多个。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采用屏蔽双绞线传输信息,传输方式为单向广播式,调制方式采用双极性归零制三态码,传输数据率可达100 Kb/s。ARINC429总线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抗干扰性强、具有高可靠性等优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3850989.html,_STD_1773

一图带你看懂国外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

提纲: 一、全世界军民融合产业现状的概述 ①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体系 ②各国军民融合国防创新机制 ③各国对于军民融合提供的基础条件建设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史 二、世界各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深入分析 ①美国 美国的政策、美国的管理、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资金支持、采办、 ②日本 ③俄罗斯 ④欧洲各国 三、对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启发 ①我国最早期、远期、近期的军民融合状况(解放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 ②我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发展势头 ③我国军民融合的瓶颈和前景。带大家看看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史。

森克虏伯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便已大量购买了蒂森克虏伯的军工和民用产品。蒂森克虏伯在中国已成立了不锈钢、塑料、机械、电梯等方面的合资或独资企业。 德国国防部系统不设兵工厂,也基本不设兵器科研机构,兵器科研与生产任务均由民间企业和一部分民间科研机构承担。一般从事兵器研制与生产工作的民间企业也都从事民品生产。德国的做法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典型。这样有利于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与促进,也有利于开展广泛的协作。同时,军内不设兵工厂可使国防部摆脱管理兵工厂的繁重任务,减轻国防部装备部门的负担。 斯奈克玛公司,全称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是一个国际航空航天集团,世界500强之一,主要为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导弹、卫星和运载火箭提供广泛的航空发动机。公司有两大子公司,主要从事发动机、飞机机械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以及发动机维修活动。公司业务按推进和设备两个核心业务领域管理:前者包括民用、军用、火箭发动机以及相关业务,后者涉及起落架、刹车系统、动力传输系统等业务。 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是斯奈克玛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20世纪60年代,斯奈克玛公司就开始采用低温推进技术,当时是用在“钻石号”和“欧洲3号”运载火箭项目上。后来,该公司又设计和研制了“阿里安”1~4火箭系列所用的HM7低温发动机。随着“阿里安”5计划的实施,斯奈克玛公司又研制了“火神”发动机。21世纪以后,又研制出一种可重新点火的新型低温发动机“芬奇”。斯奈克玛公司不仅可提供成套航天器推进系统,也可提供近地轨道和低地轨道的各类航天器(包括小卫星、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器)所需的推进器和其它器件。斯奈克玛公司在生产与航天推进相关的设备和器件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包括涡轮机械、阀门、复合材料喷管等 马特拉公司是法国著名的军工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45年,最初只制造导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分支的工业集团。主要涉及军事工业、宇航工业、交通运输、电子元件、电信、控制与自动化、信息处理、汽车电器、汽车、钟表等。1990年,由马特拉公司和马可尼公司合并。

外军军民融合综述

外军军民融合综述 摘要当今世界,各外军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军民融合;外军 当今世界,外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研究分析外军的经验做法,对于促进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外军军民融合注重顶层设计,确保军民融合发展顺畅高效 一方面,建立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美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国会、总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总统科技政策局。为实现国防工业机构的高效协同运行,自1990年以后,美国先后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和“国防技术转轨委员会”[1]。前者牵头管理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后者则专门指导与协调军民一体化改革的推行。同时,国防部负责科学和技术的副部长、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负责先进系统与概念的副局长等军地高级官员,专职负责军民融合科技计划的制订、实施和监督,保障了军民一体化的实施效果。俄罗斯促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立既能承担武器研制计划、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军品任务,又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开展两用技术产品的竞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终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双向互惠互利的军民联合集团。联合集团为俄罗斯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发展的领导机构,负责计划、协调等有关军民融合的各项事务。俄政府十分重视该联合集团的全面建设,先后在组织机构、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军民融合发展实施计划。外军认为,合理的实施计划是军民融合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美国在《国防转轨战略》《国防科学技术战略》《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等战略规划中,对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目标、具体配套的战略部署,以及相关实施计划等都做了详细的明确。这些军民融合的科技计划主要包括技术转移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军民两用科学技术计划、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先进概念技术演示计划、利用民用技术节省使用与保障费用倡议、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独立研究与开发计划、技术转化倡议、国防生产法案计划等。在军民融合战略部署的過程中,美国始终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军民一体化的基点,不仅在“一个经济振兴”的一揽子计划里确立了军民两用技术的核心地位,而且强调了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2 外军军民融合注重政策法规建设,确保军民融合发展有法可依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防转轨战略》中提出“建立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国家技术与工业基础”的军民融合政策后,其国会每年度的《国防授权法》和《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都明确强调要鼓励采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无人水下航行器声呐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人水下潜航器(UUV)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展初期,UUV主要用于深水勘探、沉船打捞、水下电缆铺设及维修等民用领域,后逐步扩展应用于水下声源探测、协助潜艇深水避雷、港口战术侦察等军事领域。近十几年来,随着平台、推进器、导航、控制系统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加上现代战争追求人员零伤亡的理念,UUV的军事应用得到高度重视,其在水下侦察、水下通信和反潜、反水雷作战、信息作战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空前发展。 美国国防部于2007~2013年间前后发布了4版《无人系统(一体化)路线图》,其中针对UUV的4个级别将任务按优先级扩充为17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级别UUV任务需求优先级

美海军于2000年和2004年分别发布两版《海军无人水下潜航器总体主规划》,将UUV(不分级别)的任务按优先顺序归纳为9类:①情报/监视/侦察(ISR);②水雷对抗(MCM);③反潜战(ASW);④检查/识别;⑤海洋调查;⑥通信/导航网络节点(CN3);⑦载荷投送;⑧信息作战;⑨时敏打击。

不论是《海军无人水下潜航器总体主规划》,还是《无人系统(一体化)路线图》,这几版文件中对于所有级别的UUV,情报/监视/侦察(ISR)、检查/识别和水雷对抗(MCM)这3项任务的排序都十分靠前,这也印证了在当今复杂国际环境下美国海军对于这3项UUV任务执行的迫切需求。 UUV执行各项任务无一不需要声呐的配合,尤其是对于ISR、检查/识别和MCM,声呐性能的优劣,往往是任务完成度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功能的不同,UUV声呐装备主要分为三大类:通信声呐、导航声呐和探测声呐,如图1所示。 图1 UUV主要声呐装备

航空航天数据总线技术发展综述

航空航天数据总线技术发展综述 综述1 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控制论的发展,使得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更为迅速。1980年美国专门制定了军用1553系列标准和ARINC系列标准,使数据总线更加规范化。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军、民用飞机,如F-16、F-117、幻影2000、空中客机A340等都采用了数据总线技术。数据总线技术在我国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中已有十几年的设计和使用经验,本文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总线标准,包括MIL-STD-1553B、ARINC429、MIL-STD-1773、ARINC629、STANAG3910、RS485及CAN总线技术进行介绍。 1. MIL-STD-1553B MIL-STD-1553B总线全称为飞行器内部时分命令/响应式多路数据总线,它由美国自动化工程师协会在军方和工业界的支持下制定,正式公布于1978年,1986-1993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我国与之对应的标准是GJB289A-97。该总线采用冗余的总线型拓扑结构,传输数据率可达1 Mb/S,足以满足第三代作战飞机的要求。1553B总线系统主要由总线控制器BC和远程终端RT和组成,其字长度20bit,数据有效长度为16bit,半双工传输方法,双冗余故障容错方式,传输媒介为屏蔽双绞线,1553B总线的冗余度设计,提高了子系统和全系统的可靠性。 1553B总线的主要功能是为所有连接到总线上的航空电子系统提供综合化、集中式的系统控制和标准化接口。该总线技术首先运用于美国空军F-16战斗机。在过去的30年中,MIL-STD-1553B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战机,并且成功应用于其它控制领域,如导弹控制、舰船控制等,在海军和陆军的武器和维护系统中已经开始采用1553B总线。 随着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和武器系统的升级换代,我军也开始将1553B协议大量应用到武器系统的设计中。 2. ARINC429 ARINC429总线协议是美国航空电子工程委员会(Airlines Engineering Committee)于1977年7月发表并获得批准使用的,它的全称是数字式信息传输系统(DITS)。协议标准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朱军王培国 (成都军区) 摘要:综述了卫星通信网中使用的CDMA、抗干扰、MPLS等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卫星通信CDMA 抗干扰MPLS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2.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

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2.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需要的是计算机,需要的是互联网,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方便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移动通讯也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新型的通信手段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根据移动通讯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并且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移动通讯将来的发展提供探索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时代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经过四代的变革更新,处在第五代的热潮之中。人们的工作、出行、购物,都要依靠移动通信来完成,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经过调查统计,我国移动用户的使用者已经突破了十亿,目前的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1 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直到现在,它一共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将经过第五代的發展历程。 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数据,因此传输的速度十分的慢,而且质量相对来说也较差,并且无法加密,安全系数也很低,业务量也很小,所以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淘汰了。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这次它引入了较为密集的技术结构,并且还引用了智能技术,虽然比起第一代的通信技术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多的不足之处,传输的速率依然很慢,安全稳定系数依然不够高。 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更加的智能化,前两代无法解决的宽带服务,由于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也有了相应的提供。它具有Internet的能力,还可以实现全球漫游,传送质量较高的图像等。 第四代通信技术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4G网络,上网的速度更加的快,并且有了移动宽带和WIFI。我国现已经进入了4G生活时代,4G具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和高清的电视,是前三代无法达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