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十里铺镇双联五年计划

三十里铺镇双联五年计划

三十里铺镇双联五年计划
三十里铺镇双联五年计划

三十里铺镇“双联”行动五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决策,按照《和政县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县委统一部署,我镇及时深入“双联”行动联系村大路村开展实地调研,在走访贫困家庭、详细了解全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我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州县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目标,以服务贫困群众、推动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为目的,督促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帮助乡村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树立发展信心,努力增加困难群众收入,把群众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群众得实惠、扶贫见实效、基层增活力、干群关系更密切,实现大路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情况与现状

大路村共有14个社,农业户486户,2248人,其中少数民族2065人,党员,34人,青壮劳力876人。55名干部联系69户,

联系户占总户数的14.2%。养殖户11户,牛羊存栏量为500余头。全村耕地面积1360亩,2011年农业种植结构为:小麦320亩、玉米500亩,油菜340亩、洋芋200亩。2011年末人均纯收入2688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7%。

三、基本原则

(一)注重协调,上下联动。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本单位在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的全面发展。

(二)示范引领,综合带动。切实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农村致富能手和产业示范户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强化对贫困农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的扶持力度,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形成先进带后进、后进争先进的良好格局。

(三)重点明确,统筹兼顾。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单位干部职工严格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重点突出贫困户帮扶,兼顾做好业务工作和包抓重点工作,拓宽“双联”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四)真抓实干,务实求实。注重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帮

助群众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确保活动不走过场。真正把这一活动打造成干部作风教育的形象提升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五)结合实际,长期坚持。立足“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开展工作,做到联系村不脱贫单位联系不脱钩,特困户不脱贫干部联系不脱钩,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脱钩。

四、工作重点

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针对联系村的发展现状和帮扶需求,结合本单位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帮扶工作:一是依托项目促进发展,积极在项目争取上想办法、下功夫。围绕乡、村已申报和拟申报的项目,我镇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联系村多争取项目和资金,通过项目带动,早日实现脱贫。

二、积极帮助帮扶村搞好村镇建设工程,使帮扶村实现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作目标,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善群众生活、娱乐条件。联村联户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使各项政策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道德教育、

科技文化教育,教育农民,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部门帮扶与个人资助并举。有针对性的与所联系的贫困户确定发展目标和帮扶计划,把产业发展扶贫作为第一要务,有效解决贫困户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在不断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是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的路子

四、加强信贷扶贫。按照小额信用担保贷款的要求和小额妇女担保贴息贷款的要求,加大信贷协调力度,积极探索扶持产业发展的扶贫信贷模式,加大对养羊等畜牧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积极帮助联系户解决在种植养殖环节存在的籽种、化肥、农药、种猪、种羊等农资产品及资金短缺的借贷问题。真正为群众“办实事,送温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五、充分发挥示范户带头引领示范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大对示范户致富先进经验的宣传,引导贫困户积极向示范户学习,吸取经验做法,制定发展计划,早日脱贫致富。

六、开展强农惠农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我镇联系户学习培训,讲解强农惠农政策,让联系户了解掌握政策,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脱贫计划。帮助联系户脱贫致富。

五、工作方法

(一)、宣传政策。深入宣传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让政策深入基层,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四送四帮”活动:送政策、帮助抢抓致富机遇,送信息、帮助确定致富项目,送技术、帮助提升致富本领,送关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反映民意。深入贫困户家中,发现问题,分析矛盾,体察民情,了解民情,收集民意,真心诚意的解民难、济民困、帮民富。

(三)、促进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中之重,突出兴产业、促增收,强基础、增后劲,解难题、惠民生,办实事、求实效。

(四)、疏导情绪。搭建诉求平台,畅通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农村和谐。

(五)、强基固本。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建班子、抓队伍、建机制、促发展”为目标,推行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制定一套脱贫计划、扶持一个增收产业、落实一个民生项目,培育一批新型农民。

(六)、推广典型。注重发现和推广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好做法,注重发现和推广联系单位、联系干部在为民富

民中涌现的好典型,注重发现和推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先进的力量鼓舞人,用先进的事迹感化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帮扶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采取以下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把“双联”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始终,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真正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成为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能力的锻造工程和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二)统筹安排部署。根据“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工作要求,及时统筹安排,积极组织本单位职工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要把开展这项行动与做好日常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做到科学部署、统筹推进、协调发展。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把本职工作和帮扶工作相结合,做到两坚持两不误,保证帮扶活动顺利开展。坚持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依托现有的生产条件,确定好主导产业,拓宽致富渠道。

(三)严明纪律要求。要建立健全联村联户工作台账,对联系村、户反映的问题要安排专人落实责任、限时办结。要充分尊重基层组织领导有步骤的开展各项工作。要防止形式主义,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联村联户联心,为民富民惠民。要防止弄虚作假,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坚决杜绝欺上瞒下的现象,坚决破除消极应付的思想。

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人民群众的呼唤和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我镇全体干部要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真心诚意地解难题、办实事,在联系群众中增进群众感情,在为民办事的实践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帮助解决各类社会矛盾中提高工作能力,为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千方百计让群众的脑筋活起来,让群众的观念新起来,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让农村的面貌靓起来,让群众的心头暖起来,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这项行动所带来的好处、实惠和变化,努力把这项行动打造成机关形象提升工程、干部能力锻造工程、群众满意的德政民心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那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计划内容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2009年08月27日 17:22中国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6条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建国以来的成就

建国以来的成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仪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返回地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拢。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年,实施“863”计划。 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实现了在“世界屋脊”通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 第一个五年计划1 今天看了刘同的一篇文章,《我是怎么挣到现在这些钱的》。看完深有感触,也想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 相信很多人看完刘同的这篇文章,都会有一些感触,都会 想到自己的过往,想到自己的曾经。 初入社会,小屁孩一个,跟刘同哥一样的感受,我也觉得 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谈论金钱,谈论金钱的人,都是特别有人 脉有能力的那一群人,都很了不起,而对于我,钱是生活的必 需品。 朋友过生日,朋友聚会,都是找个理由不去,因为买东西 要花钱,太晚了,打车要花钱,吃饭要花钱,自己得生活都是 算计着来过的,这个花多了,别的东西就得少买或者不买。 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就说:“你们现在都是平等的,五年 就会拉开你们的距离” 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五年后我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来证明自己的成绩。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很幸运,找到了一份很不 错的工作,当时在北京都是很有名的,经常会看到明星,当时 的工资是底薪800?提成。当时很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工作经验几乎没有,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自己是相当的内

向,不敢跟领导说话,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脸红,而且那 会也不会收拾自己,简直了。好在那份工作,只要勤勤恳恳也 是可以拿到不少工资的。现在记不清自己当时第一个月拿多少 工资了,反正那一年下来,我攒了2万块钱。那一年我给我爸 妈2000块钱的红包,很开心,终于可以显一下我的孝心了。 这是北京的第一年 北京的第二年,我换了工作,因为刚毕业的原因,想法很多,很迷茫,就像刘同哥的那一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也给自己时间去迷茫,我给自己一年时间寻找自己人生定位,以 后不会再有机会,同时现在允许自己这样不断的换工作,寻找 定位,为的就是以后不后悔,不遗憾,不让自己有怨言。2012 年一年,我换了多份工作,各种自己认为自己适合的岗位,比 如人事行政、编辑等这类文职,终于在年底成功找到自己的人 生定位———从事医美行业 这是北京的第二年 北京的第三年,我开始了我人生的巨变,我找到一家“高 大上”的公司。公司在北京的CBD区,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无数次幻想过我以后的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同电视情节 里面演的,踏着高跟鞋,穿着职业装,一脸精致的妆容,出入 于CBD的大楼里。 这一年,很受挫,同时我也是惊人的变化。第一次见客户,不被认可,被当众拒绝,要求换人;第一次,为自己争取机会,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将其载入宪法。(①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小注学习总路线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化”、“三改造”;②讨论、分析总路线的特点和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同时并举,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条总路线是党内,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充实和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总任务,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①指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归纳出三个要点;②利用课本小注讲清“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华书局版初二历史第一个五年计划(4)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教学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资料大多依赖课本,应多展示图片和资料。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

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活动2【讲授】讲授 、学习与探究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大约12分钟)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阅读《填充图册》第6页: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如钢铁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一切都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具体体现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新网7月21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下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 二一二年六月 目录 一、发展环境1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5 (一)指导思想5 (二)主要目标6 (三)基本思路9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11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1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 (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15 (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18 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19 (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20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21 (三)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21 (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23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24 (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26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26 (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27 (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28 (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30 (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30 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31 (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31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5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36 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37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37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9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41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42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43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44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4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45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46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48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50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51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52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52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53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2)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并提出了赶超英美的目标,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提出了“以钢为纲”,追求高指标,高积累,放弃实事求是,违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严重失衡。“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将赶超英美的计划从15年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年至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将国防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加快“三线”建设。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与经济最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一线(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和位于中间的安徽、江西等二线省份相对,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13个省及自治区,他们全部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强大的战略后方、狠抓钢铁、军工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1985年)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 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与“六五”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提出的计划不切实际,如“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年内搞“十来个大庆,十来个鞍钢”等。 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0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学习资料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2013-12-18 10:38:43|来源:中国网|我要分享 体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六日) 【題解】 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第一、二部分。報告全文最先刊載於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九日《人民日報》。 【正文】 一 我在說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前,要說一說關於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情況。 在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由於全國人民首先是勞動人民的努力,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和社會主義改造工作都取得了比預想還要快還要大的勝利。我們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在工作中也發生了一些缺點和錯誤,需要我們努力加以克服。 在基本建設方面。預計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國基本建設的投資額,有可能比原計畫超額完成百分之十以上。計畫所規定的限額1以上的建設單位,除了少數的以外,都有可能如期完成或者提前完成建設進度,而且在各個年度中又增加了一些新開工的建設單位。到一九五七年底,預計大約有五百個新建和改建的限額以上的工業企業建設完工,這樣,就會提高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為我國的工業創立某些新的部 1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為了便於各級主管機關對建設專案的計畫、設計、施工等工作實行分級管理,按基本建設專案總投資的多少確定一個數額,這個數額稱為限額。如一九五四年規定鋼鐵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一千萬元,紡織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五百萬元,其他各項輕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三百萬元至四百萬元。限額以上專案,一般為國家重點建設專案。

門和在一定程度上革新某些原有的部門,從而開始改變我國工業原來極端落後的面貌。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我國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就會大為加強,在內蒙古、西北、華北各地,就會開始出現許多新的工業城市。五年內新建和恢復的鐵路將達到五千五百公里左右,重要的幹線如集寧到二連、寶雞到成都等線都已經修通,鷹潭到廈門的鐵路也將要修通,蘭州到新疆的鐵路已經修到玉門以西。重要的公路如康藏線和青藏線等也都已經全部通車。這些鐵路和公路的建成,加強了我國西北、西南廣大地區同全國各地區的聯繫。關於水利建設,我們正在繼續根治淮河,開始興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並且舉辦了其他一些大型和很多中、小型的水利工程。許多建設完工的水利工程,對於防禦洪水和灌溉田地已經開始發揮一定的作用。這幾年來,地質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保證了我國基本建設的需要。如上所說,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建設,從投資額和多數重要建設單位的進度說,將有可能達到我們預定的要求。但是也應該指出,某些部門有可能完不成原定的投資額計畫,少數重要建設單位的部分工程,也有可能完不成原定的進度計畫。這些部門和這些建設單位,在今後一年多的時間內,應該加強工作,盡可能地爭取完成原定的計畫。同時還應該指出,有一些建設單位只注意趕進度,忽視品質和安全,以致工程品質低劣,事故很多,並且造成浪費,這是應該引以為戒的。 在工業生產方面。工業總產值(包括現代工業和手工業的產值在內,按一九五二年的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歷年都超額完成了年度計畫,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2013-12-18 10:38:43|来源:中国网|我要分享 体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 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 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 长92%。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 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 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 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 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