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篇一: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

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篇二:

篇一:读中庸有感

读中

庸有感(一)《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

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

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

疚,道前定则不穷。”上下通达、大爱无涯,诚中有道,告诉了我们简单而又深奥的为人处世

的哲学。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

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

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

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

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

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

无论遇到什么

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

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

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

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自

然。

教育的发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发展

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具有

创新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

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

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准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就会立于不

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准

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教师的“准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准备,二是行动的准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

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

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教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学生比较容易,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的

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

识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行动的准备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

学方法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研究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更新知识储备更是教师工作的重

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宽泛,而且要有深度。农

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及学

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教师又常会遇到

这样的尴尬事,如果学生询问下一个

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回

答对学生的伤害有多深我们思考过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

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制定终身学习计划,像

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研究学生成长

的环境,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育理

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

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量。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进行知识储备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因为自己读书少,《中庸》一书我并没有读过。

但前段时间在搜狐上看到了一本《中庸智慧心得》,就是一本蕴含处事哲理的书,于是读来

看看。

本书分为三章——

上下通达、大爱无涯,诚中有道,分别从持中、仁爱和诚信三方面介绍了《中庸》一书的处

事哲学。

持中一部分主要是

讲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可取,这也是《中庸》一书中“中”的哲学。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部分人都懂得,但如何把握这个度学问是很大的,通过实例论证是本书

的一个特点,通过读这些实例,受益颇深,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

与人相处,与领导相处,善于抓住机会等等。但我认为在生活中如果过于讲求“中立”,会迷

失自我,让自己变得没有主见,朋友很多,但知心朋友却不多,因为你的表现就是过于圆滑。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也是我学到的凡事要有度,在该表达自己的观点,该展示自己的时

候就要展示自己,自己的个性是需要一点外露的。对于《中庸》中的仁爱,作为

教师的受益很大,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家人的疼爱等等,只有施爱,才会

得到爱,一句“在这种大爱面前,一切人世间的不幸、痛苦、烦恼乃至灾难,都可以得到化

解和愈合。”大家都会感同身受吧。

诚信教育在四年级

《品德与社会》课本中就有强调了,现在的学生尤其需要诚信教育。现代的小孩子好像说谎

是与生俱来的,就连我三岁的女儿说谎话跟真的一样。面对这样一群古灵精怪的学生,诚信

教育不可失,当然,作为教师本身就应该给学生做个榜样,说到一定要做到,用教师自己的

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篇二:读《中庸》心得

《中庸》心得

电气102温云

很多人说进入了大

学就开始步入了社会,既然步入了社会,就应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中发展。虽然我

不太赞同进入大学就步入社会这个观点,但大学作为一个亚社会,我们大学生在这里学习、

生活,就应该或多或少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而我们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处世

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着学习的目的,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并写下这篇心得。

在初读这本书之前。

我曲解了“中庸”思想,将它与“折中主义”、“圆滑”

划等号,无疑把它视为贬意词。但是。

随着慢慢的阅读,我对“中庸”思想渐渐深入。“中庸”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古传承下来,是有

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的。“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

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我们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等仍然有着不

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对于“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

展,现代的人被日益汹涌的物欲所困,追名逐利,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以破坏为手段。

结果可想而知,误解、抛弃和毁坏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把本不该误解、抛弃和毁坏的思想和

智慧否定了,其中就包括“中庸”思想的许多合理成分,如做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

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中庸”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法,对今

天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仍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并非有些人所说的这

已经跟不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了,已经老套了。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

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在承认事物矛盾对立的前提下,为人处世“执中”、“用中”,这并

不是主观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为矛盾着的“两端”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孔子还

认为“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提出了“时中”的

概念。《中庸》载:“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

庸”思想以“至诚”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中庸》是这样说的:“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诚”为重,从而在

为人处世中,达到“中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正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做

到的一点,就是“和谐”。而且,“中庸”思想里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

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中庸”思想在现代人处理个人、家庭、朋友、同事、异性交往等关

系中,依旧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与外界有必然联系的人所不可否定的。孔子

仁学思想的两大内容就是“仁者爱人”、“克以复礼为仁”,孔子中的“仁”具有强调突出政治、

注重主体修养、侧重抑制个体的特点。孔子以“仁”为儒学的根本范畴,纳“仁”入“礼”。

形成“仁”、“礼”结合的“仁礼”学说,进而以仁礼学说为指导提出“天下归仁”的“德治”

纲领,这是与现在在推行的“八荣八耻”是密切相关的,也是相互照应的。

由此可见,“中庸”

不但不是老古董,也不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反过来,是为人处世

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

我们对待“中庸”

思想要像对待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与现代社会、现代人息息相

关的共通点,从修养自身和交往处世两个大方面,将其中有现代意义的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

重新阐释,以便于更好地为现代人借鉴,从而,在使人与人、社会、万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

和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复

杂,人际交往也越发反复无常,变幻万端。如何在与人

交往中得心应

手?有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求外不如求内”,就应该先做到修养自身,先摆正自己的心

态,而“致中和”。“中”是有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人们共同遵循的原则。按照“中庸”

的原则规范自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先做到修身正己,都能心平气和,这样就可以突现人际关

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井然,天下也就相安无事。而以仁道修养本性,用良好心态对待人和

事,以诚信作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至关重要的。

人在社会关系中好

比是一个零件,直接或间接带动人际关系的良好运转,而不是独立的、封闭的。人与人之间

是相互有交集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在

社交过程中让感情自然流露,而又有节制,就要靠“中”“礼”。“有仁的人是安守仁道,明白

事理的人善于用仁”。用真情去打动别人,用适中的仁爱之心去体谅、理解别人。那么,人际

关系这台关乎你我的机器就会正常运转。

善于交际的人,往

往就有好的人缘,与人相处时,左右逢源。那如何让人

对你有好感,愿意诚心与你交往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交际中,要着眼自身,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说自己应该

说的话,同时又能恭敬合乎礼节,使人感到你平易近人,让人感受到你的崇高的品格。对人

要平等相待,“忠恕”可信。那么,在与人相处时,就会让人更加对你感兴趣,更加容易接近。

在与人相处得时候

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很重要,这就需要时时检查、审视自我。态度庄重而不过于呆板,与人为

善又不失于放肆。在交际中注重适可而止,言行举止都要符合“中道”。这样,用自身的亲和

力与人相处,别人也乐于与你交往,那就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了。适中才能取得和谐的理想境

界,沟通是“桥梁”,发挥亲和力为你赢得通往良好人际关系的“通行证”。

然而,社交过程中

不可能一顺百顺,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令人难以抉择的情况,这时不能过于偏激,不能四钻牛

角尖,更不能片面处理。要学会运用“中庸”思想,万事之前,权衡两端,透析明辨,把握

其中症结,找到正确方向,用变通的技巧,“不偏不倚”

“深中肯棨”的方式,去区别对待。

这样,在与人交往中就能实现双赢,人际关系就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和

谐。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

过程中处在两难的境界实时,孔子说过:执其两端,用其中。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变通地把矛

盾转化,“比中而行”,采用“中庸”态度与人相处,因势利导,换一种方法去解决矛盾,交

际双方都感到适中,人际关系就会更进一步。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学会灵活地运用“中

庸”思想,从而达到“中”的境界。但是,在人际关系中强调的不是“游戏规则”,不能反其

道而行,否则会得不偿失。

读《中庸》知如何

为“中”,在我们与人、自然、社会打交道时,均不可以走极端,要掌握好尺度。要使自己更

好地融入社交圈,我们就应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懂得变通,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并

变换。与人交往时的“过”与“不及”要非常重视,正确对待为人处世中的利害得失,所谓

不可因得而过喜,因失而过悲。同时要适可而止的对待

自己的欲望。绝不能被欲望冲昏了头

脑,从而使自己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这就不会有人与你交往了。另外,也不可总是无欲无求。

对于他人总以忍让的态度,这不是宽容,而是纵容。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陌生人也不可失

去真心真意。、

无论我们以后从事

何种工作,都缺不了与人打交道。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一般都会有很多朋友,因为这个人懂

得真正与人交流的分寸,也能够真正用心与人去交流。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以“中庸”思想

与人交流,那么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只要我们以坦诚的心,仁爱的心去与人

交流,我们也能行的!

虽然我读了《中庸》。

但我不能妄自菲薄地说我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思想,不过我想我会更加精细地去品读它,从而

让我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这篇心得是我读此书之后综合名人品读而写下的,这里有我的

一些感悟,也有我读《中庸》的痕迹。

篇三: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中庸》的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儒

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

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

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

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

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

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

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

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

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

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

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

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

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

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

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

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

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

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

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

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篇四: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学习

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与

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

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

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

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

不吝赐教,给予包涵。《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

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

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

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文一名教师,我

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

篇三:读中庸有感

读中庸有感(一)《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上下通达、大爱无涯,诚中有道,告诉了我们简单而又深奥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

“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

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 篇一:《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书报告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 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 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5篇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5篇 读透生活的道理,领悟精髓;读懂人生的意义,积极进取;读出生命的喜悦句,释放精彩;读亮未来的天空,一路向前。世界读书日,愿你手捧快乐之书,读出美好,安享幸福!下面是带来的有关中庸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

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 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 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我们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就蕴含着对每一个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学的方法,勤勉钻研,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坚定的为理想而奋斗。 在做人方面中庸提出“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于是提出“三达德”即智、仁、勇。并给出了培养这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自己与远在家乡的父母,与老师,与社团同事,与同学等不同人的关系。在阅读《中庸》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圣贤的谆谆教导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对《中庸、大学》心得体会《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

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中庸感想学习中庸之前,我并不知道中庸是什么含义,以前甚至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学习的过程中,我懂得了中庸的博大精深,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虽然玄乎,但是非常有味道,引人深思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儒家的思想一直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向我们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虽然听了蒋老师的讲解有一点点感悟,但是真正做到中庸之道又特别的难,子曾经这样曰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有时候道理虽然懂了,但要想做到知行合一,是非常难的我看了张居正讲评的中庸,张居正在古代能够当上帝王师,可见其学问之深,他对中庸的理解定是非常透彻,才有荣幸去给万历当老师,可是懂不一定能做到,他在对万历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过于严厉,过于束缚和限制,也部分导致了万历后来的心理变化,从这点上来说,其实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也并没有实行中庸之道,我不禁很感慨,一个教中庸的名师,但也无法事事做到中庸之道,所以知行合一是多么的难啊!所谓“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读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时,我非常有感触,的确,很多时候人的境遇不可选择,在一生中,你可能会有贫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国学能够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 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 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务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样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 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 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 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 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 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简单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 们就应以此为傲,也期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 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 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 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

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 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 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 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 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 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就应是一 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个性重视学生的主 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用心思维状态时 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

《中庸》读后感3篇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中庸》读后感(一)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

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读后感(二)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教师中庸读后感

教师中庸读后感 教师中庸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xx 收集整理的教师中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站在教师的角度,从" 中庸" 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 天下国家可均也, 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 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 恐惧"" 隐显"" 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 善始者 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0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0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下面是由带来的有关《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4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庸读后感5篇

中庸读后感5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中庸读后感一:《中庸》读后感(796字)《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说

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_1

( 读书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2468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the great learning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读《大学》有感心得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

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文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

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语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生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英国青年和德国青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并从钱上跨过去;而德国青年却两眼放光,兴奋异常的捡起来。十年之后,再相遇时,英国青年一事无成,贫穷落魄;而德国青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从这个故事中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大学中庸》读后感

读《大学中庸》这本书时,很多地方让人很难理解,就觉得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下面是《大学中庸》读后感,欢迎阅读。 《大学中庸》读后感一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

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着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 后来,匡衡成了着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大学中庸》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 这几周,我认真学习了《大学中庸》的第五到十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

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庸》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

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书心得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中庸》读书报告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 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 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审问之,之,明辨之,之。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我们中山大学以“审问明辨”为校训,就蕴含着

大学 中庸的心得体会

对《中庸、大学》心得体会 通过罗安宪教授对国学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大学》和《中庸》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则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

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以上是我对《大学》、《中庸》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真诚的,加强自我修养,依法履行职责。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深研和弘扬。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

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谈心得 思政教学部赵青 这学期,基于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我对《中庸》这本书进行了进一步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在此,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谈一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 中庸这个词,以前是受批判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庸的名声并不好。因为当时提倡“斗争的哲学”。讲斗争是法家的哲学。法家是主张矛盾的。“文革”后期展开了“评法批儒”。所谓“评法”,就是赞成法家。批儒,就是批判儒家。法家既然讲“斗争的哲学”,那么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哲学”。因此,要想理解中庸是什么,就要首先明确中庸不是什么,明确它与“折 中”“中立”并不等同。 首先,中庸不是老好人。老好人在孔子那里叫“乡原”,也写成“乡愿”。什么叫乡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这种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第一,挑不出毛病。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第二,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但是,他在本质上,是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合正道(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的。这样的人就叫做老好人,就叫做乡原。 孔子在《论语阳货》说:“乡原,德之贼也。”贼,在古汉语里面是人身伤害。孔子对老好人,为什么如此深恶痛绝呢孟子说,是因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恶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椑草。他长得和稻草很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这就好比癌细胞。癌细胞也是细胞。它为什么不好因为它“吃饭不干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也要吸收我们人体的营养,却又不承担细胞的功能,生长速度还特快。结果它占了一个地儿,正常细胞就不能生长不能工作了。全身都长满不干活的癌细胞呢人就死了嘛!如果全社会都是老好人呢这个社会就死了。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贼”,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 其次,中庸不是和稀泥。据《论语·颜渊》的记载,有一次,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治盗问题”,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就是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的。言下之意,民间盗窃盛行,是因为官方贪得无厌。这个话,就说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摆着会得罪人,没有一点和稀泥的意思。实际上,孔子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直言不讳的。据《论语·为政》记载。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知识什么叫做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识。所以,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主张和稀泥。 最后,中庸不是没原则。孔子这个人是很讲究原则的。《论语·为政》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和周,是相反的。周是什么呢周是团结。比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