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摘要】由于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

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安徽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通过对省内64个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资料的收集,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区域规划部门和减灾机构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安徽省

安徽地理位置处于温暖带与亚热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而年内降水分布又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的雨期,降雨时间长,降雨量及强度都较大。同时我省地质构造及出露有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土层厚度较大,地形地貌多样。正因为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全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成为我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分之一。近年来我省在各种自然因素和深度、广度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频繁发生,危害较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给城乡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严重制约了我省山地丘陵区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之一。

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安徽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十二位。

地质灾害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比较集中在二大山区。我省受区域地质构造、岩土结构、地形及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种类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根据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省内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等。

截止2009年3月底,通过1:10万的6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共查出全省地质灾害点6597处,其中崩塌1169处,滑坡2375处,泥石流191处,地面塌陷400处,地裂缝

5处,不稳地斜坡2453处,地面沉降4处,分别占全省地质灾害总数的17.72%、36.00%、2.90%、6.06%、0.08%、37.18%、0.06% 。

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2.1 行政区域分布

安徽省地质灾害明显具有分布区域的不均衡性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安徽省各市区面积不同,其地质灾害的发育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2.2 时间分布

根据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降雨尤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相对比较集中,与每年的雨季具有密切相关性,一般发生在4-9月的汛期中,尤以5-7月主汛期为多,约占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70%,非汛期偶有发生,并且往往是由于切坡过陡,使坡体达到临界、平衡状态。即使在降雨程度不大或在爆破震动等因素作用下也能诱发崩滑的发生。

2.3 空间分布

地质环境制约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安徽省域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的不同及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成因类型和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规律。在分布上,与地质、地理背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为地质灾害高发区。该地区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省道和乡镇公路的修建上,植被破坏,原始坡度改变,使得不稳定边坡增多。而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等地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上述地区的地质灾害点为407处、939处,占全省总数的6.2%、14.1%,主要为滑坡灾害。而地处我省北部的淮北平原广大区域的发育

地质灾害较少,为地面沉降灾害。上述特点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

紧密的。

3 结语

在完成的安徽省64个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

与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的分析,综合反映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区域规划部门和减灾机构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在挽救生命、抢救财产、遏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稳定社会秩序、安置灾民生活和恢复灾区生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l]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50万

安徽省地貌图说明书[S],1990.

[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7.

[3]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

质出版社,1987.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S],2003.

[5]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防灾规划,2004.

[6]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993.

[7]安徽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l/50万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993.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案 金世胜 安徽师范大学GIS实验室 二○○二年八月 第一章用户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科学化、信息化、公开化,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预防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进行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环境调查、勘查、灾害防治信息,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统计信息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集信息查询、浏览、决策支持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 根据用户的需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将发挥GIS可视化的优点,能迅速向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发生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地质环境资料和其它相关资料,实时显示地质灾害的现场情况,及时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预测,为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重点放在信息处理、查询、图形显示、统计和简单的分析上。 一、需求概述 1、基础信息管理需求

数据管理是整个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如何管好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利用,提高数据的附加价值。 对于数据管理的需求,首先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分析利用是建立在数据集中统一管理之上的高级应用。用户普遍反映,需要对地质环境数据进行深度加工,需要一个相对灵活的分析工具,能够通过使用该工具来实现自己的一些分析思路,并打印出相应的数据报表。只有实现了数据分析,才能充分挖掘出基础信息管理的功效,真正产生效益。 2、地理信息系统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大量地质环境信息,除具有时间性和动态性特点外,还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可以完成统计报表处理、属性数据查询等工作,但无法处理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从而不能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需求是把各种环境信息同地理位置结合起来提供给用户,从而把各种环境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把结果提交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 通过调查、交流,用户对GIS在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应用非常重视,希望结合当前地质环境管理重点工作将GIS用于地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结合GIS技术网上发布地质环境信息。 3、信息共享和发布需求 用户迫切地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数据查询环境,将各种数据源集成到一起。因此构建一个地质环境信息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心任务之一。 此外,为适应网络化的发展,建议开发WEBGIS,以便于普通用户用浏览器界面进行数据查询。浏览器界面具有美观、灵活、易用的特性,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大多数只具有一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而互联网上的浏览器应用正好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并对存在隐患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 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geologic hazard in Zheng’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Zheng’an county ; geologic disast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causes 1概况 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遵义地区东北部,大娄山东麓。东经107°04′~107°42′,北纬28°08′~28°51′。该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东抵务川,东南靠凤冈,南邻湄潭,西南接绥阳,西北毗邻桐梓,北与四川省南川县相连,东北与道真县接壤,是贵州襟联重庆的前沿,素有“黔北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2595km2,辖11镇8乡,总人口62.3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240.39[1]。 正安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的北部,属上扬子地层分区黔北地层小区[2]。大部分为中低山侵蚀剥蚀斜坡沟谷、河谷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区内构造以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断裂构造为主。 2 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在特殊的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得以形成[2]。起主导作用的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其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多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且两者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 目前,区内有3类地质灾害共119 处,其中滑坡95 处、占80%,崩塌23 处、占19%,地面塌陷1 处、占1%。全县地质灾害共威胁2446户11262人,潜在经济损失共2.31亿元,其威胁人数多,经济损失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巨大。 正安县共有滑坡(潜在)95处,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全县地质灾害80%;多为浅表层土质滑坡。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东山口要搞广州健康医疗中心,白云区要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 南沙也要建广州健康医学中心它们之间该如何错位,未来广州医疗资源整合 到底该如何分布?昨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 局规划(2011-2020 年)》,规划对未来十年广州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给出了路线据了解,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为20112015 年,远期为20162020 年。规划提出,2015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5.5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至少设置1 间三级医疗机构。到2020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6.0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规划设置2 间及以上三级医疗机构。 通过人口规模和结构预测、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预测等,并结合总体 城市布局,规划提出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的规划形成一主五副的布局结 构。一主即市域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黄埔区、天河区、白云区南部以及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五副即在南沙滨海 新城、东部山水新城、花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增城副中心建设五个医疗 服务副中心。而根据现有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未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也将分为三个策略分区,还将建设三大医疗健康中心,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见1、优化整合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着重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 布局结构,严格控制卫生资源增量,遏制不合理增长势头。 2、调整完善区:包括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区,根据人口发展与分布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适度建设全市性的大型医疗 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3、重点建设区:包括花都区、萝岗区、南沙区、从化市和增城市,采取适宜政策促进发展,重点增加设置相应规模的医疗机构,有效提升医疗卫

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单位名录

拟授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乙、丙级资质单位情况表

附件5: 授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单位名单 ┏━━━┯━━━━━━━┯━━━━━━━━━━━━━━━━━━━━━━━━┯━━━━━━━━┓┃ 序号│省、区、市│单位名称│证书编号┃┠───┼───────┼────────────────────────┼────────┨┃ 1 │河北省│河北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20075103 003 ┃┠───┼───────┼────────────────────────┼────────┨┃ 2 │江苏省│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07 5110001 ┃┠───┼───────┼────────────────────────┼────────┨┃ 3 │山东省│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20075115001 ┃┠───┼───────┼────────────────────────┼────────┨┃ 4 │湖北省│三峡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75117011 ┃┠───┼───────┼────────────────────────┼────────┨┃ 5 │湖北省│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20075117012 ┃┠───┼───────┼────────────────────────┼────────┨┃ 6 │湖南省│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075118001 ┃┠───┼───────┼────────────────────────┼────────┨┃7 │湖南省│长沙中核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20075118002 ┃┠───┼───────┼────────────────────────┼────────┨┃8 │广东省│广州市金地地质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20075119001 ┃┠───┼───────┼────────────────────────┼────────┨┃9 │四川省│四川中成煤炭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5123008 ┃┠───┼───────┼────────────────────────┼────────┨┃10 │贵州省│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20075124004 ┃┠───┼───────┼────────────────────────┼────────┨┃11 │陕西省│西安铁一院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20075127003 ┃┠───┼───────┼────────────────────────┼────────┨┃12 │甘肃省│甘肃铁科工程建设监理公司│20075128001 ┃┠───┼───────┼────────────────────────┼────────┨┃13 │甘肃省│甘肃省地质环境研究所│20075128002 ┃┠───┼───────┼────────────────────────┼────────┨┃14 │青海省│青海省第二水文地质队│20075129001 ┃┗━━━┷━━━━━━━┷━━━━━━━━━━━━━━━━━━━━━━━━┷━━━━━━━━┛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准确报送地灾应急信息

大同市国土资源系统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骨干培训授课提纲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准确报送地灾应急信息 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授课人:应急保障科科长王建国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2015年度大同市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骨干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安排,下面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地质灾害信息报送和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应急值守 近几年,我们大同市国土资源系统在应急值守工作中,我感觉基本建立起硬件体系、制度体系、队伍体系,也基本履行了“平时值守”与“战时应急”的工作职能。要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好。 (一)设置应急值守场所 做好应急值守工作,要加强值班室建设,不断提高值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可将日常值班、节日值班、特殊时期值班(汛期值班)统一整合,固定值班场所,值班室内必须配备有内外线都可用的值班电话,内外网都可用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值班桌椅、文件资料柜,以及供值班人员休息用的单人床等,并在值班室悬挂相关的制度栏和门牌。 (二)建立应急值守制度 值守应急总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以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为重点;

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全面工作的正常运转为宗旨;以树立高度值守意识、坚守岗位、快速稳妥、不扩大事态、消除社会影响为基本原则;以做好协调督促工作、掌握进展情况,将所有原始材料整理成卷,在最短的第一时间内准确无误的报告领导和上级部门为目标。具体讲,要建立并坚持好八项工作制度: 一是应急值守实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 二是应急职守信息报告制度; 三是应急值守记录制度。建立规范的值班记录簿;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应将发生的事项和处理情况在值班记录簿上作详细记载,记录应字迹清楚、要素齐全、详略得当;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应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处置过程;值班记录必须准确、及时、简明、完整;根据领导的指示意见,作好协调督促工作、掌握进展情况,将所有原始材料,整理成卷;值班记录簿须编号归档。 四是应急职守交接班制度。值班人员交接班实行无缝隙交接,当班的事务原则上要处理完毕,未处理完毕的事务要履行交接班手续,说明已办和待办事项,保证值班工作正常、连续运转。 五是应急值守通报制度。定期通报本系统或行政区域内值班工作情况。 六是“月报告”、“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月25日前将当月发生的地质灾害统计后以月报表的形式逐级上报。在重要活动、重大会议、节假日及防火期、防汛期等特殊敏感时期,按照通知要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七是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灾情发生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电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形式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形式 作者:李海威单位:广东省计算中心 1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由于存在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供需不平衡等情况,从医疗卫生信息化角度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各级医疗机构间、城市与县乡、城市与农村间的区域协同医疗和信息共享。但由于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各异,底层数据结构和网络规划状况也不同,导致医院内部和医院间出现很多信息孤岛,增加了区域协同医疗的难度。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信息共享与协同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社区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在医院、社区之间的共享以及基于协同的开展实施,让我们对协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共享模式逐渐的清晰化。 2平台技术架构 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是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一个医疗信息数据为核心的开发和运行平台,可以使用此平台快速的定制、开发和部署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电子医疗信息共享与管理需求。其包括以下方面:基于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数据层、业务服务层、数据交换层,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四个层次,还包括贯穿四个层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数据中心层主要是实现基于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的数据存储,需要解决

数据存储的结构、模型、内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选型等。数据交换层和业务服务层主要实现基于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数据交换层是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沟通的技术层,业务服务层是基于数据交换层根据数据结构设计各种业务服务组件来完成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共享。硬件网络层是指支撑平台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平台。标准规范体系是平台中必须遵循和管理的数据标准,是平台运行和应用的数据基础。安全保障体系是从物理安全到应用安全保障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营。 3平台详细解决方案 3.1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要对医疗卫生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交换与共享数据标准和相应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中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是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重点。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由统一集中开发,统一部署。新建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与多级卫生信息平台的衔接,遵循相关数据规范与标准,不断补充、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各级授权用户在遵循相关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均可访问。它用于全面、有效、多视角地描述健康档案的组成结构以及复杂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甘肃省秦安县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五年十二月

甘肃省秦安县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项目编码:1212010540722 任务书编号:水[2005]014-24 项目起止年限:2005-2006 计划项目名称:县(市)地质灾害调查 项目负责人:魏永顺 报告主编:梁炳仁 报告编写人:梁炳仁张明陈韶何明华单位负责人:黎志恒 总工程师:赵成 提交单位: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项目组织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提交时间:二○○五年十二月

正文目次 第一章 序 言 (1)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1) 第二节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2) 第三节 地质灾害灾情 (3) 第四节 调查区研究程度 (4) 第五节 调查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5) 第二章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8) 第一节 地形地貌 (8) 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特征 (10) 第三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4) 第四节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9) 第五节 地下水类型及补径排特征 (22) 第六节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24) 第三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5) 第一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25) 第二节地质灾害特征 (32) 第三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8) 第四节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 (44) 第五节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 (55) 第四章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69) 第一节评估原则和评估方法 (69) 第二节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71) 第三节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77) 第四节 地质灾害的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85) 第五章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划分 (86)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86)

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

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决定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吉政发[2012]10号 【发布部门】吉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3.15 【实施日期】2012.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 (吉政发〔2012〕1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做好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扎实推进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排查、检查、核查制度初步建立,群测群防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所提升,防灾减灾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全省共查出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000余处,成功预报地质灾害事件75起,5.3万人及时转移避让,避免人员伤亡6000人,减少经济损失2亿元。但是受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近年来我省各类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态势,尤其是2010年因突发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造成5万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很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三)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关于安徽省宣城市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

关于安徽省宣城市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 摘要: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部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是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地区。宣城市是安徽省的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地区之一,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宣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宣城市地质滑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灾害发生地区的实际具体情况科学性的提出了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Abstract: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s eastern, middle reaches of Huaihe is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relatively frequently in. Xuancheng city in Anhui province is the focu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 area, serious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uancheng city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to strengthe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on geological landslide genesis in Xuancheng city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disaster area actual situation of science proposed management measures.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landslide cause analysis treatment measures 前言: 宣城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质环境也很脆弱,是安徽省的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宣城市的地质灾害类型可以具体概括为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灾史长、灾情重、周期性和继承性等显著特点。据统计滑坡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宣城市的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浅层滑坡,一般是因为斜坡岩土体沿构造剪切面滑动造成,它主要分布在宣城市山区和公路的两侧,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车辆的行驶安全。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层间的破碎和人类工程的开发,尤其是在大雨的季节,发生的几率相当的高。甚至有些地区已经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挑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加紧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滑坡形成的原因 (一)滑坡概念 滑坡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斜坡,它由于受到人工切皮、河流的冲刷或者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是软弱带出现整体的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俗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那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其蕴藏的生物、矿物和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同时海洋还调节全球气候、提供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海洋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海洋在带给人类如此多的利益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其残暴的一面,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警示着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即在内动力、外动力和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等变化,从而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海洋地质灾害按照致灾的动力条件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内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外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和人为动力条件引起的灾害。 其中内动力地质条件指的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导致海洋地震、海底火山、海啸。 外动力地质条件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由于外动力地质条件可能会导致海底滑坡、滑塌、海岸侵蚀和海岸淤积。 人为地质条件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在海洋方面主要表现为沿海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和咸水入侵、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和人工过度采砂导致的海岸侵蚀、海岸后退等。 在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中,海啸或许是给人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种,也是对人类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北京市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700多万,并在此基础上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将形成超过30%以上老龄化的趋势。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公报》数据可以窥见全貌。 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增长,全市医院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数分别为15751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68.6%和308.5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95.8%,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1%和10.8%。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占总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已经超过30%,三级医院甚至在50%左右,专科医院的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峰值甚至达到65%。而医疗资源配置涉及三个核心问题: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就医秩序。区域布局基本依靠市政交通网,三级医院大致形成东西城集中、三环分布,四环零星、五环新发;二级医院以城六区为主要分布,远郊区县欠缺;基层卫生基本普及辖区人口的格局。经SWOT分析和PEST分析,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存在医生资源结构化紧张的突出矛盾,而新建大型医院只能提供医疗服务场所和医疗检查、手术硬件平台。相比新建大型医院,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属地管理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以及下属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直接管理并运行21家三级医院,并通过区县各级政府管理着市辖范围的约70%以上的二级医院和92.7%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一个医疗卫生服务集团,可以通过政策影响市辖区所有卫生服务机构的单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代表政府执行减少病人数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理念。

北京市卫生服务资源建设总体规划思路 2014年,随着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将禁止在五环内新建大型医院,通过医药分开、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医联体、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等措施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因具体改革措施尚未明确细节,下一步改革只能依据分级诊疗的方向,建立规范的诊疗秩序,引导优势医疗资源向周边发展,向基层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来发展。因公立医院的使命愿景不断回归公益,非营利性医院将成为民营资本入市主体,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呈会员制发展结构,今后以减少疾病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减少病人数量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规模和能力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成为未来医改的宏观战略思路。未来公立医院改革的趋势将是“管疾病、少病人、增能效”。而真正能够实现这一愿景的方法,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只有盘活现有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功能,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广覆盖、基层控制慢病、各级医院人才资源共享方能将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健康水平保持较好水平,才能够“增能增效”,实现外地就诊患者按需就诊、科学就诊,缓解大型医院人满为. 望京地区比较大得医院有10家,分别是蕙兰医院一甲,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三级甲等,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北京善尔医院综合一级,凌和望京医院一级,然后是我们的医院,国宗中医院没写,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知堂没写,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望京地区一共的医院有78家,门诊口腔什么的都算计在内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鼓励社会多元办医。 2010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2年8月30日,北京市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明确了社会资本在京举办医疗机构的待遇政策。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撑的大环境下芸众本草中医医院利用精准 医疗临床科研为驱动,综合服务配套为支撑,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特色,健康管理和家庭病床为补充,旨在架构一个专业化,人性化和可永续发展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

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规划的目的 (1) 二、规划编制依据 (1) 三、规划基期、规划期和适用范围 (1) 第二章现状与形势 (2) 一、地质勘查现状 (2) (一)公益性地质调查进一步加强 (2) (二)地质勘查管理不断创新,宏观调控能力加强 (4) (三)地质勘查成果显著 (5) (四)地质勘查信息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6) (五)境外地质勘查取得初步成果 (6) (六)矿产资源现状与勘查程度 (6)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分析 (8) (一)公益性地质调查需求 (8) (二)矿产资源需求快速增长 (9) (三)矿产资源找矿潜力较大亟待找矿突破 (10) (四)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 (12)

(五)预期地质工作最低资金投入 (12)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规划目标 (14) (一)总体目标 (14) (二)约束性指标 (15) (三)预期性指标 (16) 三、规划原则 (18) 第四章基础地质调查 (19) 一、区域地质调查 (19)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19)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9) 四、区域遥感调查 (20) 五、地质勘查信息系统建设 (20) 六、综合研究 (20) 第五章矿产资源勘查 (22) 一、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 (22) (一)1∶5万区域矿产调查 (22) (二)成矿远景区划研究 (22) (三)资源潜力评价 (22)

地质灾害信息采集方法.doc

一外业巡查终端,建立地质灾害巡查系统,满足日常巡(排)查信息采集工作需要,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巡查防治工作[1-3]。 1动态巡查技术

动态巡查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地制定核查计划、分配巡查任务,实现对外业现场核查人员进行实时的监督和调度。外业核查人员通过具有GPS/北斗定位、陀螺仪等传感器的移动终端(包括民用手机设备),根据巡查计划或任务,对任务现场或者突发事件能够快速精准地采集现场信息,包括位置坐标、现场照片、视频、音频及其他属性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及时上传至服务器。外业/内业人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或者计算机在线或者离线的方式调用卫星影像、地名地址、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用地报批等国土资源专题数据,并可以利用GIS 叠加分析对现场情况进行辅助判断并开展 后续工作[4]。

1.1动态监管的网格化技术 国土资源网格化动态监管以国土资源空间专题数据为基础,依托国土资源公共服务数据平台,通过行政区划将土地划分为省、市、县(区)、镇(街道)四级网格,并对网格按照行政区划代码进行统一编码,将网格内国土资源管理任务落实到相关国土资源单位具体负责人,以镇(街道)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单位对所负责辖区进行动态巡查,从而将所有国土资源纳入监管体系[5]。 1.2动态巡查业务模式

动态巡查技术以国土资源决策为核心,以各项管理业务流程优化为主线,形成了2种闭合的动态监管模式。1)“自下而上”的动态监管业务模式是指各级国资源部门从发现、核查到处理、监督、评价的闭环在线管理模式。该模式积极调动基层力量对国土资源进行监管,有利于全面、实时了解国土资源信息,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馈快速、处理及时、高效的国土资源监管长效机制,实现国土资源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5]。2)“自上而下”的动态监管业务模式是指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从任务分配、任务下发到核查、审核、监督、评价的闭环在线管理模式。该模式与“自下而上”模式不同,是由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域分配外业核查任务,外业核查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根据巡查任务对任务现场快速定位并精准采集现场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上

甘肃省兰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甘肃省兰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摘要】目前,地质灾害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的安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财力和技术水平限制了在我国进行 全面的灾害治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的,是目前地质灾害研究 的热点之一,对预防、减轻地质灾害意义重大。针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 而这些因素本身又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点。本文以甘肃省洮河莲麓水电 站工程建设评估区为例,将GIS与AHP相结合引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充分发挥了GI 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和AHP善于多要素综合评价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将评价过程中的 因素量化和权重判别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经详细的野外调查、分析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确定地貌类型、断层、坡度、土地利 用类型、人口密度和公路密度作为评价因子;应用GIS建立了各评价因子的专题图层和利 用AHP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GIS空间分析,对各专题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并 结合评价模型,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不危险区。 研究结果与实际吻合较好,表明将两种方法耦合在地质灾害评价方面是科学、可行的。【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即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后者往往是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都是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类型,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和渐变影响等特点。由于地质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自然灾害中占有突发的地位。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 目前,对地质灾害所包括的灾种范围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主要意见之一是认为凡是与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有关的自然灾害都划为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海水侵蚀、岩爆、煤瓦斯突出、煤自燃、水库淤积、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渗漏、特殊岩土、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也有不少人提出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大自然灾害,才称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十几种灾害。 地质灾害分级是根据灾害体和受灾体的主要特征指标,划分级次,以此害程度。其分级主要包括灾变分级和灾度分级。 灾变分级主要根据灾害活动程度来划分,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或规模)、活动频次。灾害活动是自然环境变异的结果。自然环境变异程灾害活动越强烈,破坏能力越大。 灾度分级主要是根据灾害活动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来划分。一般灾害事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额为灾度指标,马宗晋先生等提出将自然灾害为灾、中灾、小灾、微灾等5个灾度等级。 灾度等级反映的是灾害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级次。地质灾害和洪水、地震、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相比,由于其成灾范围和规模要相对较小所以造成的破坏损

合肥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

合肥市2015年汛前地质灾害 调查报告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 二O一五年四月

目录 一、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1 二、调查工作概况2 三、合肥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4 四、结语8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5〕359号)要求,2015年3月中旬,我市委托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工程勘察院和安徽金联地矿等四家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单位,开展了2015年度合肥市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于4月初完成。 一、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 (一)主要工作任务 依据2014年地质灾害排查鉴定成果和1:5万地质灾害区划调查成果等资料,一是对全市范围内存在的5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状进行复查,并结合以往调查成果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各隐患点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提出具体防治措施。二是对乡镇上报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鉴定,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环境现状、成因、破坏迹象和已经造成的危害等情况。填写专业性调查表。明确防治责任,提出防治工作措施和建议。三是与1:5万地质灾害区划调查成果相衔接。四是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和防治单位、责任人,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并现场对责任人、监测人进行技术指导,教会其正确的监测方法和预警、应急措施。五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发放明白卡,强化当地群众防灾应变意识。六是对调查鉴定工作进行总结,组织专家对调查成果资料进行分析,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完善市级地质灾害管理数据库。

(二)工作方法 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和《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面调查。 工作方法:在乡镇国土所人员的带领下,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观察、描述、记录,利用手持GPS、罗盘、数码像机等工具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空间位置、规模和分布范围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影像记录,在实地测量基础上填制了地质灾害调查卡片,查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判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潜在隐患。并按照规范要求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调整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同时结合地质灾害调查,向乡镇、村干部和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册和防灾避灾明白卡,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打下扎实基础。 二、调查工作概况 我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下发了《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做好2015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合国土资发[2015]16号),对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为切实做好我市汛前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工作,要求各县(市)国土部门委托专业调查队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调查工作。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知识讲解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复习建议 重点掌握干旱、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关联性和灾情严重的成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识清单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热带气旋(台风) a.形成条件:有广阔的________洋面,海水通过________,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________;有________的不稳定大气层次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________。 b.主要分布地区:Ⅰ.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Ⅱ.________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Ⅲ.加勒比海和________东部海岸。 2.地震 a.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________。 b.主要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地震带。 (3)洪涝灾害 a.成因:Ⅰ.气候:降水强度________且________;Ⅱ.地形:地势________且排水________。 b.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 (1)地震:a.多发原因: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b.分布区:________、新疆、华北和________四个多发区。c.灾情特点:________重________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________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滑坡、泥石流灾害:a.多发原因:________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___和上层岩性相对________,夏季多________。b.分布:________地区为重灾区。 2.水文灾害 (1)雨涝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________、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2)我国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以________、北纬20°~45°这一范围。东部平原地区_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3.气象灾害 (1)旱灾:a.多发中心:________、华南、西南和________地区。b.灾情:旱灾导致的________灾情重,________受旱灾危害巨大。 (2)台风: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寒潮:a.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并造成大范围剧烈________,并伴有大风、雨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