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思斌社工导论考研(重点)

王思斌社工导论考研(重点)

王思斌社工导论考研(重点)
王思斌社工导论考研(重点)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1.什么是社会工作(由一般定义—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 翻译而来,基本内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②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工作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美国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国家,其普遍接受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小组、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而我国于1991年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此外,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2.简述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解释专业—从学科、职业上—国家、地区表现)

①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作为一个专业应表现为:执行这些功能的机构由一批有专业资格的人组成,他们经过专门训练,精通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使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他们适应社会需要,在社会上起着专门的作用、担负职责,享受优惠。

②学科上来说,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职业上来说,社会工作脱胎于早起的慈善事业,但随着受助人情况的复杂化和现代社会对受助人正当权利要求,组成社会工作专业团体成为必要。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3.对社会工作的多重理解(助人方法—过程论—建构论-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从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工作更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而这些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之上,因而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是指社会工作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如下过程模式: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强调过程的模式化、程序化。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建构过程(含义-具体解释-补充说明)

a.社会建构理论:不认为人们完全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行事的,而认为人是社会的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人们对外部现象进行何种解释,赋予它何种意义,决定了人们会采取何种的行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呈现这种行动影响的特点。强调能动和创造性。

b.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行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参与这一互动系统的每一个人(或机构)的行动都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程及结果产生影响。

c.此外,佩恩在这种互动系统中又增加了文化因素,他指出社会工作的三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对象和他们面对的情景。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是有差异,社会工作是建构的。

④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上:(中美界定,见上)

4.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助人本质-助人自助)

①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它在一定的社会福利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含义之一)。无论是从出发点、过程、还是从结果角度来看,社会工作都是在帮助人。

②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的深层揭示。(可以+含义二)社会工作不是机械地看待助人,即把受助者看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把助人当作一个社会互动的系统。既帮助解决目前困难,又增强其能力。

5.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政治学角度—社会工作角度)

①a.政治学是研究权利关系的学科。研究国家体制和制度是如何深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并产生影响的,而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就是社会福利制度。

b.政府实施何种福利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突出表现。政治权利的基础和目的是经济利益,社会福利是以经济利益分配为基础,自然具有政治意涵。

③a.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具体的政治活动。社会工作团体以伙伴关系和压力群体两种角色同政府发生联系,参与宏观政治。b.但又不是直接参与宏观政治活动来的,而是通过参与制定和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来促进福利的。因而从事社会工作必须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政策。

6.社会工作的实务属性(实务、社会实务含义-实践活动-道德实践)通过

①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实务也称实践,指的是人们参与改变任何事物的活动。社会工作的实务属性,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受助对象的活动。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

②社会工作是实践活动:(综述解释实践—从范式角度具体解释实践)

a.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但社会工作又不是机械地按照某种既定模式而从事的助人活动,其复杂和动态性使得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借鉴社会工作多重理解)

b. 社会工作者不是简单从事实务,而是在进行实践。库恩提出范式,即他们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社会工作中最主要的科学主义范式和社会建构主义范式。科学主义范式是用一套逻辑和方法去处理问题,强调规范化、模式化,科学化。

而社会构建主义范式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行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参与这一互动系统的每一个人(或机构)的行动都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程及结果产生影响。此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就不是简单从事实务而是实践。(借鉴社会工作多重理解过程论和建构论)

③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工作本身道德—处理问题以其为指导{宏观、微观})本质上来说,社会工作是充满了价值的,它是一种道德实践。两层含义:

a.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

b.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处理问题问题以及价值观为指导。宏观来看,社会工作者是在认同社会正义、人道主义的价值基础上从事助人活动的,通过实践实现这种价值追求。具体来说,在助人与服务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也要不断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站在服务对象角度,分析处理问题,这反映了社工的“强烈的价值介入”

7.社会工作的功能(功能含义—分类—功能作用—一致性和冲突性)

①功能是指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而在社会工作领域,功能

也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有时强调系统的涵义;有时强调一种社会行动对行动对象的作用。

②在功能的分类上:a.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谁在行动和发挥作用,对谁发生了影响;b.正功能和反功能:社会科学中功能被视为中性概念,起到积极作用或者起到相反的作用;C. 显功能和潜功能:即能够预期和认识到的与未被预期认识到的后果。

③社会工作功能:从微观上来说(对社会对象的)

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

从宏观上来说(对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进步、增进社会资本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④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和冲突性(一致性—冲突性、现实中)

a.社会工作各功能之间的一致性:是指社会工作的实施效果对各个方面的影响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某社会工作的实施既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也可能对社区的群体利益产生有利结果

b.社会工作功能之间的冲突性:是指社会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困难群体,却对其他方面的利益有所伤害的情形。社会工作者在对困难或有需要的群体进行服务时,有可能伤害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在现实实践中,既减少冲突又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很重要。社工是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对不合理的制度挑战。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1.简述伊丽莎白《济贫法》(介绍—内容—影响)

①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这部法案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是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立法。

②它的内容:a.每一教区每周向地主征收济贫税b.教区设立监察员,中央设立监督人员

c.有工作能力的人要参加劳动

d.对不能工作的人进行救济

e.亲属具有救济的义务

f.将贫民分类:体力健全者(进入“感化所”或“习艺所”);不能工作者(进入救济院);失去依靠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新:救济设施全国一致,各区成立协会,每一个协会设立济贫所并监督;给予被殊收容这较一般工作低;只院内不院外救济;)

③意义及影响:a.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b.从立法角度确立助人自助的观念,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C.由专业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d.使得院外救助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e.这部法案既推动英国的福利化进程,又直接推动社会工作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政府—立法—专业人员—院外救助—总体概述角度)

2.慈善组织会社及其基本工作方法(介绍—工作方法—影响)

①慈善组织会1868年正式建立,强调只对那些“值得”救济的贫民施以救济,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酗酒者嫖娼者等不予救助。

②基本工作方法:a.成立中央机构,将伦敦分为若干区,区内成立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b.区内受理救济登记,特设咨询部;c.对申请人进行调查;d.提高救济配额,足够生活所需(中央—区—人—配额)

③影响及贡献:a. 慈善组织会社派的友好访问员的个别化的做法,促使个案工作

b.会社工作为社区工作奠定了基础

c.使社会救济工作能够在一个更加完善体系里实施,为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创造了条件。(个案—社区—专业体系)

3.睦邻组织运动(介绍—内容—影响)

①睦邻组织运动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此运动起源于英国牧师巴涅特1884年在伦敦东区所设立的汤因比馆。

②以“汤恩比馆”为例,内容、特点:a.设立贫民区,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b.无既定的计划,根据居民需要工作

c.发动当地人才,为地方服务

d.使其成为不仅是服务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共同生活—无计划—人才—文化)

③影响:(社区—精神、环境—世界)

a.它是一场社区改良的运动,为后来的社区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b.它由简单的物质救助,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关怀,社区环境改造

c.对全世界社会工作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

4.简述《社会诊断》基本内容(介绍—内容—地位)

①1917年玛丽.里士满出版了社会工作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

②内容:(宏观—微观)a.讨论社会工作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理论上确认社会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b.具体讨论社会诊断的程序,环境、家庭、资源在这过程中的意义 c.阐述了不同个案的诊断

③地位:它是对社会工作做了全面综合的著作,社会工作发展史上被赋予里程碑。

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

1.简述社会福利基本含义(福利含义—社会福利含义—福利功能)

①福利从本质上是指人类所获得或所具有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②社会福利广义来说:指一切有利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它们可以是有形的物质金钱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宏观);狭义来说:指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提供的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微观)。

③社会福利的功能

a.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收入分配)

b.社会福利可以增强社会中的利他的助人要素(利他)

c.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

d.社会福利本身也是社会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维护促进社会的稳定

e.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提供补偿)

f.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个人,社会福利状况)

g.社会服务可以当作是一种社会投资(社会投资)

2.简述社会福利的功能

①社会福利含义

②福利功能(见上)

3.社会福利的分类(福利含义—三种分类法—小结)

①社会福利含义(见上)

②社会福利的分类:a.二分法:它是由美国学者威伦斯基和李宾士提出,认为社会福利包含两类,一类是剩余性社会福利:它是为社会上无法自助的人,提供的暂时性、补偿性和紧急性的社会救助。政府就此项社会福利要进行严格家庭调查制度,带有羞辱性;

另一类是制度性福利:它是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常规机制,没有阶级标签意识,有利于家庭和社会整合。(剩余性—制度性)

b.三分法:英国社会政策学者蒂特姆斯认为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分为三类:

第一是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第二是财政福利,即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津贴和待遇;第三是职业福利,它是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剩余性—财政—职业)c.单一分类:即认为福利是“综合性的社会福利”,它是指民间、政府机构,团体推动的一系列完整的,有组织的活动。

③总的来说,无论对社会福利如何分类,其本质特征是相同的,福利所实现的社会功能也是类似的。(+补充几点社会福利的功能见上)

4.社会福利的特征(重新归纳)(意识形态—可变性—多元性)

①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如何理解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总述—分述资本、社会)

a.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国家干预的核心内容,因此社会福利隐含一系列的价值观和理念;而意识形态本身对社会福利的内涵和运行方式产生影响(相互作用)

b.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个人主义和私营企业的重要性,对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持相当保留的态度;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社会福利或服务来确保公民间的平等,实现社会整合公正;

当今流行的意识形态被归结为“第三条道路”,其理念是强调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的作用,同时重视有计划的国家干预。在社会福利领域实行改革,将福利同工作价值联系起来,将福利改革同社会团结联系。(资本—社会—当今)

②社会福利的可变性: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其概念内涵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它是同社会变迁的过程密切联系的。

③社会福利的多元性(具体表现—必要性及影响)

a.多元性具体表现如下

内容上:由单一向多元化的福利形式转变,公民或受助者在社会服务中有更多选择;

提供者:由单一政府负责转向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和家庭等多个提供者;

供给机制:由过去的由政府调拨资源,变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使用者:由过去针对性的部分人群逐渐发展成为全体公民。

b.多元化的必要性及影响:是为了顺应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必要性调整,反映市场经济本身对福利体制的影响;此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后果,是福利关系责任重新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和个人之间确立,西方福利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承担的直接福利责任都在减少,因此,倡导规企业、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成为一种现实考虑(顺应经济—福利责任)

5.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概念—广义、狭义理解—综述)

①社会福利制度是指由一整套目的在于改善公民生活素质的福利理念、资源、机构等构成的社会系统,它和政治制度等一样,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广义的: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

狭义的:只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③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和功能在不同的社会里是不同的,但受到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因而在理解时应将其放到一个系统框架内。

6.社会福利模式(概念—三种类型)

①社会福利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的方针与策略。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②福利模式的类型:

a.普惠型:强调福利津贴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普遍主义原则;

(大家所有)注重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建立在高税收、高度政治共识上;

以平等和公正为目标,通过国家全方位的干预寻求福利扩张与经济增长和谐(个别)但,政府巨大开支和税收负担给经济增长带来了阻力。

b.剩余型:国家角色的有限性,只对社会中不能自助的人担负基本救助,提供相关津贴和服务,而其他社会服务、福利领域,则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及家庭

c.混合型: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公私混合的模式。既强调政府的作用,又积极主张非政府组织,家庭等发挥作用;既对不能自助的人提供必要的救助,又推行普遍主义的社会服务

7.社会服务的提供(总述—四方面具体叙述)

①社会福利本身是一个大系统,而社会服务是其中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福利体系内,社会服务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服务。前者指直接面向受助者、以受助者利益为本的服务内容和体系;后者指社会福利行政、政策研究及服务评估

②具体来说有一下四个方面:(基本理念—组织结构—策划推行—评估社会、资本对比)

a.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不同国家由于福利制度的差异,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服务时是通过社会政策决策后,由政府社会福利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来实施,主要是通过专业人员去推行;

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服务主要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及政府行政管理渠道,专业化很低。b.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结构:社会服务的推行要通过相关的组织或机构。

在资本主义制度里强调社会问题及社会需要界定的民主过程,强调专业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里强调在政府当前的政治—经济政策范围内安排,强调权威,由上至下。c.社会服务的策划与推行:它是社会行政主要内容

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服务推行通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实施,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安排相应服务;在社会主义国家,仍是主要依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推行。

d.社会服务的评估:它是对社会服务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包括内部、外部评估

前者由社会服务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后者由独立于机构的外部人员来完成。

8.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总述两者关系—社工地位—社工传递作用)

①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社会福利的发展完善会使得福利资源的增加,有利于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本身的发展又可以提高社会服务素质,改善社会福利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使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②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地位。(强调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出现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现代福利制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重要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a.社会福利服务的组织和推行,依赖社会工作专业完成;

b.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知识基础;

c.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化的过程

③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总述—具体)

a.社会福利制度要发挥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依赖相应的支持系统,而社会工作专业担负着这一使命。

b.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确定问题—问题解决—提供资源—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对社会问题和需要做出反应的过程,确定受助对象和服务范围与种类;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推行服务;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提供资源和满足需要的过程,在确定问题和受助对象后,需要确定干预计划并筹措资源;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需要不断改善专业方法和服务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社会福利资源的利用和效果,保证福利体系能顺利发挥应有的功能。

2.当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的发展

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发端的原因(社会—政府—教育—国际海外)

①社会转型和社会问题的基本背景

②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的变化,强调责任共担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③高等教育的扩张和专业化教育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出现契机

④国际交流和海外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支持

⑵中国社会工作出现自身的特征(当前社会工作特征)

①专业教育先于专业实践

②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在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衔接存在制度上的制约

③同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尚未成熟

④社会工作职业化同现行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

⑶转型时期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可行道路

①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经验,交流和合作

②以中国本土为重,逐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与实务模式,同中国社会文化制度融合

③通过专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同努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社会工作教育不同层次的专

业水平,缩小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④推动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制度层面的改革

第四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

1.社会工作哲学基础的重要性与意义(重要性:社工哲学包括—哲学宗旨—意义)

①社会工作专业哲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道德上的考虑,思考专业行动的目的和手段是否正确,为什么要这样做?另一方面是实践上的考虑,就这些问题如何开展专业行动?(道德—实践)

②社会工作专业哲学最基本的宗旨:是要符合道德、科学地行动,社会工作的实践本身是一种符合科学意义的探索,而科学的意义在于客观、理性的观察并有内化于实践的自觉。

③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不仅在于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理性与行动的思考指南(世界观),还在于它为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哲学基础的意义在于:

a.确定专业人员对世界观的总体看法,并由此产生人与世界关系建构的一般策略。(世界观)

b.确定专业人员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从而认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了解人作为行动主体的局限性(人生观)

c.确定专业人员对真理的认识途径,并由此产生科学的方法论,促使人思考知识增长的一般规律。(认识观)

d.确定专业人员对实践的总体看法,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实践)

2.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与意义(重要性:两者相互—意义)

①社会工作者背后价值观念对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目标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工作的信念和价值判断,不仅影响着这个专业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的态度与实践,也影响着受助者生活的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价值观念影响社工、受助者)

②此外,社会工作不仅要注重助人的方法和技巧,也必须强调工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特质在于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职业伦理和道德操守,这些构成了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社工需要价值观、道德操守)

③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在于它的规定性:专业使命和目标规定;及功效性:对专业具体行动的标准和执行步骤进行勾画。具体来说:(专业特质—行为规范—责任、道德)

a.能够确定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使得它与其他的社会科学能有明显的区别;

b.能够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给出指引,从而保护受助者的利益,减少伤害;

c.通过对专业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明确规定,从而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3.简述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五种理念及各自观点、影响)

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包括:宗教理念、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

②宗教理念:爱、给予和人性。它对社会工作的影响:a.认为信仰应用行动表现出来,服务与宣教结合,这为志愿者努力增加了动力b.宗教思潮帮助建立“利他主义”,强调无私的关心他人的福利,不求回报。(结合宣教—利他)

③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它对社会工作的影响:a.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和改变,人的潜能得到发挥;b.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与人权理论相契合(潜能—个性)

④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实证主义]对社会工作实务影响a.尤其临床社会工作,对个案,家庭,小组治疗实践有影响。b.影响社会工作研究,定量方法的重要性

[实用主义]对社会工作影响a.更多关注助人干预模式的效果,而不是背后的理论

b.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核心的专业,注重解决受助者问题

⑤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理想主义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a.自由原则,尊重受助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促使受助者开发自身的潜能,并对自己负责;b.正义原则,主张社会工作者平等的待人

⑥集体主义:反个人主义/费边社会主义

[反个人]认为主张个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改善幸福来安排,但也注意到福利国家本身的局限性

[费边主义]认为政府的角色之一就是修正私人市场系统的不公平,通过福利国家和相应的政策,但也主义到福利国家本身的局限性。

4.社会工作实践中伦理困境(伦理困境概念—如何做—小结)

①伦理困境是指: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伦理冲突所导致的伦理决定困难。它也是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个体性与群体性、个别与一般、革新与传统之间的冲突的具体表现。

②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伦理守则概念—具体守则)

a.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简单说是一套指导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活动的道德指引,它通常由专业共同体(如专业协会)来定制,并要求所有会员遵照执行。

b.(专业伦理守则涉及一下内容十二项指标):

尊重受助者利益

严守受助者秘密

约束不当行为(对自我)

重视同事工作(对同事)

信守机构政策(对机构)

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对专业)

公平服务大众;增加公共福利;维护社会正义(对公众、社会)

恪守公私界限;共同执行守则

③就伦理困境这一问题,最基本的原则不是去寻找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时刻牢记社会工作者应尽力做到无私,客观公正。并将受助对象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履行专业操守和准则。

5.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总述—具体六方面)

虽然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但这不等于这些价值观念和伦理守则同中国社会水火不相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伦理和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融合的。

具体体现在一下六个方面:(工作本质—与社会关系—他人责任—共同需求—权利民主—理想社会)

①社会工作本质目标上:中: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西:促进社会整合

②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中:个人是社会一份子,个人的发展应和社会总体利益联系一起,

但近年也意识到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也很重要,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西方相互弥合

③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和互助理念:中:强调个人对家庭、社区集体、社会的责任,家庭、

社区集体仍属于社会里组成;西:强调个人对社会责任

④面对人类共同需求上:就人类而言的基本需要(生存、爱、归属感等)还是相似的。

⑤个人权利和民主观念:中:逐步提升个人权利和民主参与;西:重视个人...

⑥理想社会的价值观上:中: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西:总体福利进步,个人潜力提升

6.社会工作专业的道德要求(概念—具体六项要求)

①道德要求是指:在实践中,专业人员必须对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进行约束,同时通过符合道德规定的专业活动来最大程度保护受助者的利益,完成专业活动的各个目标

②道德要求具体包括:(六点)

a.案主利益优先(+叙述)

b.充分尊重受助者的个人决定,同时保护个人隐私(案主自决和保护隐私)

c.不能利用受助者达到个人目的,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剥削受助对象(避免私利)

d.专业决定下的任何信息告知受助者,并耐心解释所产生的后果(知情)

e.对机构和专业本身都负有道德承诺,即对机构忠诚,努力完成专业知识(道德承诺)

f.对总体社会福利和社会发展的道德使命。不应该只考虑个人专业的成就,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道德使命)

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两者概念—两者关系)

①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为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基本特征:具有适应性、类型众多并易于变化、动态、可控制或可训练、发展性、整合性。

②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③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a.“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即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描述,用于说明所面临的问题。

b.个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4点)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力度并不相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影响大些

2.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 理论—问题: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对策) ①儿童发展理论 (借鉴实务及另一本的儿童理论) (稍后补充)

a.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对母亲的需要十分强烈,同时会在对父母分离产生焦虑。(0-3岁母亲照顾影响其成长)

b.皮亚杰的认知理论:0-2岁感觉运作期;2-7岁准备运作期(思考形成概念);7-11具体运作期(运算思维);11岁以上正式运作期

此外弗洛伊德的心理和性理论也有影响 (后面问题有涉及)

②儿童问题

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问题:生理、心理社会关系)

a.0-3岁拒食、吸允手指;3-6岁口吃、攻击性行为、沉迷电视;6-

学习障碍等

b.当今,我国儿童在成长中主要问题是气质和性格缺陷问题:任性、自私、冷漠等(心理)

c.虐待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校、朋辈、社区社会系统等对其影响(分别自己叙述)

③对策

a.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基本特征,剖析偏差行为的微观机制

b.领悟儿童问题及偏差行为的宏观原因(与家庭、学校、社区、媒体,政府中的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有关)

(家庭)协助弱势家庭,维护良好的家庭环境

(学校)推动学校教育机构,充实学前教育,设计有利于儿童综合发展的课程

(社区)推动社区净化学校附近的物质和人员环境,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双向交流

(政府)倡导政府出台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政策,制定儿童权利保护

向政府呼吁,搬发出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积极互动和资源整合,规范媒体行为

3.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 理论—问题<分析原因>—对策)

①青少年发展理论:

a.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青少年属于正式运作期

b.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特别强调青少年时期的认同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

c.柯尔伯格道德理论发展认为:青少年处于习惯期,需要遵守成人或者他人的命令。实现社会期望行为。

②青少年问题:问题表现形式:逃学、早恋、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从四个视角理论解释分析其原因:

a.社会控制理论:需要对文化环境,道德信仰等加以规范

b.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一个重要途径,朋友是学习的重要对象

c.拉力理论:边缘化,挫折,脱离学习与工作,低成就等引发青少年越轨行为

d.认知理论:早期行为影响后期行为;认知偏差导致行为方面的后果

③对策:a.针对个人:一般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方法(如认知治疗法,行为治疗法等)

b.针对社会环境方面:整合手法:以学校为基本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面资源(根据以上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4.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 理论—问题—对策) ①成人行为理论:

a.根据斯通和邱尔奇的健全人格特性理论,本阶段人格分为成熟类型和问题/病态类型。

b.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本阶段属于生命周期的第六,七期,有两项任务:一是进一步社会化促进人际关系,与异性建立亲爱关系;二是事业发展

c.柯尔伯格道德理论,本阶段属于原则期,内部行为法则,能控制自己行为。

d.荣格的分析理论人认为自我是个人与外界妥协的结果,人到40岁才发展完全

②成人问题:成人最值得关注的是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

③对策 (借鉴实务里的流程)

a.要对成年人面临的问题和原因深入剖析(接案,确定问题)

b.提出若干备选方案

c.综合考虑人力、物力、时间等诸多因素,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d.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理念、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工作角色等

e.推行工作计划,提供专业服务(介入)

f.达成目标后,结束与服务对象的工作关系,进行评估(评估 、结案)

此外,由于成年人行为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者应该注重积极防御和消极治疗相结合,注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激发工作对象的自身能力。

5.老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 理论—问题—对策) ①老年行为和社会理论

a.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一生成就进行反思

b.伯克莱成长研究老人人格和适应情况可以分:成熟型、摇椅型、防卫型、愤怒型,自怨自艾型

c.卡明和亨利撤退理论认为:老年不一定是中年期的延长,而是老人从现存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及价值体系中撤离。

d.活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如果老年人失去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就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

②老人问题:主要问题:老年化是当代的普遍社会现象

经济收入减少、 各类疾病增加(生理)、 情感生活弱化(心理)、角色转变(社会关系) ⑵对策:

a.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了解其根本、主要需要,解决问题满足基本需求(生理)

b.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奉养老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心理)

c.鼓励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社交圈

d.

e.政府逐步完善老人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健康。(政府)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1.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目的—贡献—小结 ) ①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目的在于:a.发展出社会工作领域的独有概念,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精确地描绘和分析助人实践中“问题域”b.有助于弥补其他外借理论解释和分析功能的不足 。 (精准描述问题—弥补不足)

②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贡献:a.帮助认识不同情境况 ,并分析异同之处;b.解释专业活动,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被验证、评估 c.理论反映社工水平 d.理论的储备使其更具信心

③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是集知识、价值观和技巧三个要素为一体的专业,彼此相互影响都需要理论的支持。

2.小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性—人格建构—无意识和梦境—焦虑、心理防卫机制)

①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非理性的力量、无意识动机、生物本能的冲动以及六岁以前某些心理性事件决定;人类最大挑战如何控制自己侵略冲动;认为人性是功利性的;

②关于人格的建构:本我(最原始)、自我(性格中)、超我(社会常规和道德)

③无意识和梦境分析:a.从行为和语言研究人的无意识;b.人在睡梦中自我控制力比较小,

所有的梦都是具有特别含义的,强调梦与病人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关联。

④焦虑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a.焦虑是人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下,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

一种行动适应或解除这种状态;分为现实、神经和道德焦虑;有时会产生极端焦虑后果,就需个案和心理治疗实践的参与。b.心理防御机制:是焦虑发展出的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可以帮助人适当的减轻心理压力,但若过度,也不行

3.女性主义理论(自由、社会主义的、激进的)

①自由的女性主义:

a.主要关心妇女平等权利问题,尤其在教育和职业等领域;

b.对福利国家认识上:认为福利国家是组织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福利国家的社会服务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福利国家为扩展妇女的经济和社会权利提供可能。

c.局限性:1)对于国家的看法简单化,认为是由资本家和男性统治;2)忽视了女性的自身生活,而只关注在公共领域的位置;3)按照男性的方式来确保女性平等权利,忽视女性本身的特点;4)它所使用的策略只对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受益,广大妇女没有得到帮助;

②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

a.家庭劳动是资本主义市场的一种补充,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强化在婚姻中依赖性,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过程和性别关系同妇女的从属地位联系在一起;倡导改革和政策变化,将女性视为总体的社会成员非男性附属品。

b.对福利国家认识上:福利国家明显地在采取政策支持家庭模式,性别关系模式,以维护资本主义自身的功能;

c.局限性:其分析具有决定主义色彩,认为是资本剥夺劳动而降低女性社会地位

③激进的女性主义:

a.把妇女看作在社会中被男性压迫的角色,是以两性的生物差异性为根基。理论贡献:(引起家庭暴力、强奸等重大社会问题关注;引发女性自身为妇女提供社会服务;对女性是资本主义生产下的附属品矫正;)

b.对福利国家认识上:整个国家是由男性主导的,福利国家只是维护男性优势的机制

c.局限性:忽视女性间的差异;男女不平等归于生理上的因素,过于一般化;男女两性位置推向难以设想的境地;

④女权主义对福利国家总体态度表现:

a.

但结果反而强化女性的家庭角色

b.福利国家成为一种福利控制力量,社会政策的目的在于强化传统的家庭模式和性别角色

c.未能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

考虑需求、提供帮助

d.福利国家对不平等的关注有限,未能提供足够的帮助

⑤女权主义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的批评:

a.大众忽视了社会实践和制度建构中性别的特质,社会政策采取是一种“性别中立”取向

b.妇女一直边缘化,排斥在福利议事日程外;

4.实务理论(实务—评估—干预—两者联系)

①a.实务也称实践指的是人们参与改变任何事物的活动。实务理论是用来直接实现社会工作目标的理论与行动模式,又叫“助人模式”。

b.包括一系列的助人理念、评估、计划、干预和事后评估的方法

c.目标: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改变

②评估理论(条件—包括)

a.评估所需要的条件:专业核心关怀的共同概念,使社会工作者在全面的范围内思考分析问题;保持一致性地用于对现象、条件和情景的认识;必须依赖一套一般化和提前性的知识体系(共同概念—一致认识—知识体系)

b.主要包括: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助者的人格系统评估分析;受助者的需要分析;对受助者在环境的分析的相关理论等(问题—人格—需要—环境)

(在临床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具体问题分析)

③干预理论(概念—具体叙述—主要模式)

a.是指社会工作者如何通过行动来影响受助者的人格、环境和社会系统,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治疗和改良的双重目标。致力于两个系统的改变:微观系统(个体、家庭、小组);宏观系统(复杂系统,社区等)

b.干预理论的核心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模式,(重点是如何运用一系列概念和工具,面对不同的系统问题,将人与资源联系起来,从而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

c.干预理论主要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学的应用);功能派个案工作(个体的行为是其冲力、理智、感受和意志力平衡的结果)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

④评估理论与干预理论是紧密联系一起的,实现工作目标缺一不可。

第七章社会工作过程

1.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资源系统、环境)

①社会工作者: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②受助者:也称当事人、服务对象等,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受助者的分类:a.按照是否接受了服务:现有案主、潜在案主;

b.案主来源不同:自动求助或自荐案主、转介案主、外展案主;

c.案主的类型:自愿的案主、非自愿的案主、强制接受服务的案主;

③资源系统:a.非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和亲戚;

b.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组织;

c.社会性资源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服务机构;

④环境:分为社会小生境、人际关系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环境的功能:提供资源、资源竞争、资源获取中介、资源分配

2.简述专业关系(概念—重要性——基本特点)

①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与各种通过他努力使之发生变化的系统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一种专业协助关系

②专业关系的重要性:

a.增强工作效果,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使得社会工作者提出的建议更容易为受助者采纳;

b.为受助者提供一个安全有利的环境,使其能更好的审视、分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c.对受助者的情绪和心理有治疗作用;

③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

a.目的性:它的建立是为了协助受助者,所以专业关系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b.以受助者为本:是为了满足受助者的需求

c.非平等性:双方的互动以受助者为主

d.代表性:既代表者自己所工作的社会机构,也代表着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的专业

e.受制约性: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

f.兼容性:兼容工具性和情感性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直接—间接—合并)

①直接服务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面对面地解除在情境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和问题方式。

支持者、指导者、照顾者(弱势群体)、治疗者或者辅导者(困难进行分类分析,消除困扰,实现改变)

②间接案主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作为案主的代表去争取资源,改变服务的输送方式,或者创造新的服务,以满足案主的社会需要。

行政者(贯彻机构政策和工作方案)、研究者、咨询者(向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众提供专业资料)③合并服务角色:指那些无法清楚地区分为直接服务或者间接服务的角色

促进者、经纪人、调节者、管理和协调者、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

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1.简述个案工作(定义—基本特点)

①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利他指导下—运用知识—个别化物质精神支持—解决问题、提高生活的方法)

②个案工作的基本特点:(根据上面定义来)

a.必须具有个案工作的专业知识及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技术

b.以感受到困难,适应不良或有问题的个人及家庭为工作对象

c.是一种从个人、家庭入手,工作者与个人或家庭面对面、一对一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

d.通过工作者的介入,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改善其生活,增加其幸福

2.试论述个案工作的模式( 概念—六种个案模式<理论、特点> )

①个案工作是指:(定义见上)

②A.心理—社会学派

a.主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失调、行为障碍,往往是内在人格缺乏与自我不完善的外在表现;

认为人是作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整体的一部分;

提出了:“人在情境中”;

b.实施特点:强调专业关系在个案工作,个案治疗中的作用;

重视心理社会调查;

重视诊断;

治疗的方法:既重视心理又重视社会,直接治疗(会谈)和间接治疗(改变环境)B.问题解决学派

a.理论假设:人类生活是一连串的问题解决过程,致力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个缺乏处理其自身问题的人,往往是他缺乏动机、能力以及机会,致使其难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b.工作目标:减少服务对象的焦虑与恐惧;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功能;提供解决、减轻问题的机会和资源

c.实施特点:该模式特色主要表现在实施、治疗手段上

对问题的界定要具体;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经验

C.行为修正派

a.理论假设:分为反应制约派、操作制约派、社会学习理论

反应制约派: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

操作制约派:又称工具模式,由斯金纳创立。行为模式的建立、方法由以前行为结果来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许多行为不需前两种制约,只要经过观察学习模仿过程就可以使行为改变b.实施特点:强调通过观察发现服务对象的行为;

撇开对人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直接关注当前与问题有关的行为,直接以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对象;

注重治疗技术,削弱不适应、增强适应性行为

c.行为修正技术: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D.理性情绪治疗

a.概念:又称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刺激事件;B(belief system):个人看法信念;C(emotional consequence):情绪反应。由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她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因此,它以人的观念、思想、为突破口,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思想,达到改变沮丧情绪的目的,使人产生更积极与负责任的行为。

b.实施特点:理性情绪不重视对历史追溯,强调当下现在;

不重视心理机制,直接从观念入手;

不采用潜意识,强调明确的思想;

不重视环境影响,而强调人的自由选择

E.人本治疗

a.主要理论:又称人本主义治疗或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创始人卡尔.罗杰斯。人本治疗模式的核心概念是自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情绪和心理、与他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等受自我概念影响的,由自我概念决定。

b.实施特点:提供一种治疗的气氛,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自己;

(自己,自我)引导案主通过自我的努力,而具备自我实现所必须的一些特质;

协助案主成长,提高克服问题的能力;

F.个案管理模式

a.含义:个案管理人员把服务对象以及复杂的社会服务网络中,有益于服务对象的资源联合起来,及时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以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适用于服务对象受到多种问题的困扰,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助的情况。

b.工作任务:与案主一起确认其需要协助的类型;

确认阻碍有效使用该项协助的障碍;

提供直接服务,克服障碍;

使案主与协助者接触,提供间接性整合服务,直到问题解决;

c.工作重点:找出面临多种问题的案主所需要的服务网络;找出这个服务网络中各项服务提供者彼此的互动关系。

3.简述小组工作(定义—特征—功能)

①小组工作的定义:

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它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②小组工作的特征:

a.帮助的主要力量来自小组中的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力量;

b.小组工作者要了解小组成员,善于利用小组过程,并协助成员了解和利用小组过程;

c.努力增强个别成员的能力,以便能自动自发地发挥功能而成为独立的个人或小组;

d.小组结束时,再回顾整个小组工作过程;

③小组工作的功能:(个人—集体—社会控制—再社会化)

a.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b.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

c.社会控制:通过小组过程可以是使小组成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心

d.再社会化:使他们扮演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

4.试论小组工作模式(定义—六种模式<社会目标—治疗—互动—发展—组织与环境—康复与治疗>)

①小组工作定义(见上)

②A.社会目标模式

a.理论基础: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人对社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实现;

b.基本假设:如果一个小组及它的成员能够在一位社会工作者的影响下找出一个共同目标,并且培养出一种自我主动的行为去推动小组历程,则小组成员便能自我发展,运用技巧参与社会行动;(和下面角色的作用类似)

c.角色:使能者、促进者。(即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把社会责任和及政治立场个别化地在小组中表达出来,并刺激小组行动。)

d.适用:适应性较广,可用公民教育、社会责任培养,道德培养,倡导活动

B.治疗模式

a.理论基础:也称临床模式,关注的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强调通过小组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适应问题。

b.基本假设:如果一个小组及它的成员能够在一位社会工作者的影响下,使得小组成员改变他们的一些具体行动,则小组成员便证明参与小组受到再教育,消除不适应;

c.角色:家长或博学之家(研究诊断和治疗)

d.适用:有一定的限制,主要以生理或心理伤残者,触犯法律行为及思想情绪障碍人C.互动模式

a.理论基础:由互惠模式发展而来。关注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区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

b.理论假设:如果一个社会工作者能够使组员在一个的组织内通过互相帮助而完成特定任务,则组员便可以增加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

c.角色:中间人或者协调者.(负责促进组员小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系统之间的适应,帮助案主与产生问题的系统接触和谈判,协助系统接纳案主)

d.适用:较广。满足小组作为一个集体,组员需面对面的互相沟通;组员的个别需要依靠彼此互惠互存加以满足;小组的共同目标依赖组员参与完成

D.发展模式

a.理论基础:又称过程模式,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小组要帮助成员发展自己的资源和发展对抗环境压力的力量

b.角色:支持者(帮助小组实现目标,促进人际关系和个人自我实现)

c.适用:能适用不同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的小组,可用培养领袖人才,帮助缺乏自信或者社会适应不良的人

E.组织与环境模式

a.理论基础:小组目标的实现是由机构、小组工作者、小组成员和其他外在环境互动的结果

b.适用:促进社会融合,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等。

F.预防与康复模式

a.理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与人交往中逐渐受影响和学习得来,因而在小组中培养适当环境,帮助组员预防,消除个人违反社会常规行为。

b.适用:预防上,社会技巧、自信心的训练,新角色适应;治疗上,服务有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及违纪人员等等。

第九章宏观社会工作

1.简述社区工作(定义—社区工作价值原则)

①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的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主、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对象—任务—达到效果)

②社区工作的价值和原则:(人—与他人—社会—工作手法)

a.价值观:关于“人”社区工作认为:人都有尊严价值,发展潜力处理社区问题;

关于“与他人的关系”认为:除对自己负责,也要想到他人,具有社区责任感;

关于“社会”认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赖,社会提供福利满足需求;

关于“工作手法”认为:社区自发地改变,社区民众参与社区事件,借助专业知识的协助,综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b.行为守则:

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强调成员自助参与;注重社区参与的广泛和包容性(人、参与)充分开展组织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工作步骤;(开展工作、步骤)

尊重社区自觉;民主理性的社区行动方式;(自觉、民主)

注重协调发展;做好预防性服务工作;(协调、预防)

2.试论述社区工作的策略模式

①社区工作的定义(见上)

② A.地区发展:(内容—适用、局限)

a.内容:就是发动社区内不同人士和团体广泛的参与,通过参与过程使他们达到自主和互助的目标,改善社区关系,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社会工作者是使能者、协调者、老师和社区领袖的开发培养者,社区居民是服务对象及积极参与者

b.适用:适合灾后自可采用的模式

局限:只能涉及较小的问题,对于体制导致的问题无能为力;强调依靠内部资源和居民参与,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它假设不同团体存在共同利益,但这些利益在工作中会发生变化

B.社会策划:

a.内容:就是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根据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项目,并将社会目标转化为实务手段的过程。社会工作者是资料搜集者、分析员、项目执行者和催化者,社区成员是服务的消费者和接受者。

b.适用:促进就业可采用

局限:策划依赖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制定计划,该计划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未来的实际场景;理性计划由于受到各利益团体的影响而很难真正保持价值中立;

C.社区照顾:

a.内容:就是动员并连接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其他人一样,居住在家里和生活在社区里,又得到适当的照顾,从而社区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相互扶持。旨在使弱势人士生活在社区内或享有社区人士提供的服务。

b.适用:对长期患病的个案管理可采取

局限:要求社区工作者在推行实务中注重正式资源建设、关注非正式资源,注意服务团队和手法的整合。

D.社区教育:

a.内容:是指有关机构或者主体,针对社区成员的需要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组织协调社区内外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传授相关教育内容,以达成某类工作目标的活动。可采取家庭式、课堂式和社区活动式。社会工作者承担研究者、倡导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等多种角色,社区居民是决策者、消费者

3.简述社会工作行政(定义—类型:政府、机构)

①定义:是一种间接社会工作,其中,政府福利部门或社会服务机构根据社会福利的政策、立法或决策,按照一定程序将之转化为实际的服务;作为一个由诸多策略合成的过程,社会行政旨在保证政策对象的福利权利,发挥社会福利的功能。(间接服务—功能)

②类型:a.政府层面的社会行政工作:政府社会福利主管机关按照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法律,在其辖区内运用各种工作技术和策略,解决预防社会问题

b.机构层面的社会行政工作:服务机构按照各自功能承担职责,与民众一起工作,充分发掘和运用所有资源,从而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4.社会工作行政的价值观和行为守则

(1)社会行政工作价值观:(对人—工作认识)

①关于“人”认识: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很重要,有价值和尊严;人有动机能力不断完善自己;人有共性也有独特性。

②关于“工作”认识:(宏:整体福利—人文环境微:本职工作—潜能—集体决策)

a.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是社会行政工作的责任;(整体福利)

b.福利工作的人文环境对个人能量的发挥很重要;(人文环境)

c.做好本职工作是行政效率的基础;(本职工作)

d.提供公平机会,每个人发挥潜能,所有人都发挥潜能工作才能良好运转;(发挥潜能)

e.集体决策比个人有效,沟通、互助和团队精神有利提高管理;(集体决策)

(2)社会工作行政的行为守则:(工作体制+机制)

①工作体制上:

a.认为服务提供是福利部门和服务机关的基本责任 c.明确工作关系

b.设立完整的部门结构 d.制定工作条例和守则

②工作机制上:(10点)

1.服务领域:整合福利政策由上而下的要求和服务对象由上而下的需要(整合要求需要)

2.工作方案:制定完整可行的工作计划

3.管理人员:承担大部分责任,提供高质量服务

4.分工授权:进行专业分工,权责不同人承担

5.民主参与:所有工作人员参加政策的形成、执行

6.强化全能:工作人员必须理解行政、组织、心理学、医学等知识,不断自我发展服务专长

7.互相接受:对同事尊重,领导和工作人员相互激励接受对方

8.沟通协调9.利用资源10.评估应变

5.社会工作行政的特点(按受益人分类—6方面不确定特点)

⑴根据主要受益人分为四类:

a.互惠组织:主要受益人是会员本人

b.商业机构:受益人是控股人

c.服务机构:受益人是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

d.共享机构:公众是主要受益人

⑵社会工作行政六方面内容:(6不确定:人、双方互动、策略、目标、技术、环境)

①服务对象是人,涉及到价值判断对服务对象和结果产生影响

②服务涉及机构成员与消费者的互动,结果由双方共同形成因而不确定

③服务策略往往是模糊,从而最终结果不确定

④目标旨在产生针对单个消费者私人福利和针对社会的公共福利,因此产生政府、机构、

家庭、消费者等相互的妥协

⑤服务依托专业人员,其不同背景,采取技术差异

⑥组织依赖外在环境

6. 简述社会政策(一般定义—内容、范围的特殊)

①是一定区域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家庭可以在市场以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的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者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的认识的个人需要,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权威制定—使个人、家庭使用资源—满足需要,增强福利的政策)②社会政策在内容和范围上体现特殊性:a.内容上:不同的社会需要、对资源分配的不同理解、不同权利等都会导致政策内容区别b.范围上:与社会福利政策范围较近

7.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意识形态对其作用—价值观包括—小结)

①社会政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识形态会影响统治和政治机制,而政治机制会作用于经济和社会机制,经济和社会机制互动中对社会福利施加影响。(意识形态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作用)

②价值观是社会政策的基础。三方面:社会公正、需求与权力、民主参与。(展开叙述)

③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社会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政策的不同阶段、方面有影响

8.社会政策中的不同主体的角色(政府:多元—实务工作者—市民)

社会政策与政府、实务工作者及市民的角色紧密相关。

①政府在社会政策中角色复杂。在决策过程、需求规定、需求满足、资源分配、服务供给等多元角色,但因偶发因素(政、经、社、文),政府角色是一定时间、地点下的产物。

②实务工作者在社会政策的不同层面、阶段存在差异。

a.对政府层面:实务工作者在充分文献准备基础上,通过参与决策、游说等影响社会政策。

b.对机构层面:实务工作者通过改变机构层面、工作人员态度、改变组织目标结构影响机构政策。C.制定政策:分析师、计划者;执行政策:行政管理角色;评估政策:研究者。

③市民参与确保公平可行的社会政策,使其合法性提高和执行难度下降。多层面、角度参与

第十章社会工作研究

1.简述社会工作研究(定义—特点)

①定义:是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在此过程社会工作及其他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搜集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协助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与社会工作有关,是其根本特征。(是一过程,通过研究方法、搜集分析达成目标)

②社会工作研究的特点:(对象—研究者—主要目标—实务、理论联系)

a.社会工作研究以弱势社会群体为主要对象

b.研究者是资料的搜集者和分析者,也是研究结果的应用者

c.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目标:并非满足自身,而是同情和帮助弱者

d.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及理论紧密联系

2.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①自愿参与和知情权②参与者无伤害③匿名和保密

④研究者身份⑤价值中立⑥研究结果的公开和分享

3.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类型

接触性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问卷调查、访谈)

非接触性研究: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比较法、内容分析法

①实验研究:用精密的实验了解问题,其基本逻辑是因果关系。

优:a.变量比较清楚明白、自变量作用明显;b.规模有限从而节省资源;

c.可以有效控制实验场景和外在环境,排除影响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过程的因素

d.测量工具比较精确,误差少;

缺:实验研究的场景是被创造出来的,结果在社会中适用性比较低

②问卷调查:

优:a.采用匿名访问,有利于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信息;

b.大量搜集资料,有利于消除个别极端带来的偏差,从而获得相对准确结果;

c.搜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可使资料处理容易,比较分析;

d.在同一时间段访问众多对象,节省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缺:要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很难达到;对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对地域、职业有一定要求某些形式问卷调查,由于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写质量很难保证

③访谈:

优:适应面广、弹性大、发挥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变化也可及时回应,获得较为深入的资料

缺:主观作用强,规模小,也不便涉及敏感性问题

④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就是对既有统计数据进行剖析,进一步发现其中的信息。

注意:现存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单位往往不是个人,而是群体或国家,不能反映个人行为。

⑤内容分析法:是将质性资料转化量性资料的方法。

优:a.不影响研究对象,从而消除研究本身可能导致偏差

b.由于非接触性,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比较节省

c.本法的资料比较安全,可以通过重新编码来弥补失误,也可以进行纵向剖析

缺:必须对资料进行编码,只是依托现存信息,准确与否不得而知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助人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概念:社会工作被看做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注意:利他主义十分重要。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的功能,P55,第七点,说的也是利他主义。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中级实务书上也有相关内容。从现在起就要树立利他主义的思想,并且将之运用于随后的思考中。千万要记得,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几乎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想要高分,一定要理解。例如,社会工作道德操守P95,具体的道德要求,第一,以受助者利益为优先。就是利他主义的实际运用。请保持这样的思考逻辑。) 社会工作的开端:1989 美国慈善学院6周训练班培训“友善访问员” 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并开启两年的社会工作教育(二)社会工作的本质 给出概念之前先说说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方法。从学科、科研(包含教育)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学科: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的实用科学 科研:以一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现象,这个将在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部分详细解释。 实践:以理论结合实践服务于有困难的社会成员 (这里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理解,是因为当前社会工作中国化,或者成为本土化的进程还是比较缓慢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还不像购买医生、会计服务那样普遍,所以暂时只有这三个方面有详谈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工作的科研,也就是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要保持这三个方面思考的逻辑,遇到书上没有的题目也不要慌张,从这三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阐释。有条理从来都不会是坏事。所以清楚地记好这三个方面) 给出较为清晰的表格框架: 实质学科 助人自助 物质精神并重 科研、教育形成社会互助系统(P155,通用过程基本系统可参考)实践更高层次是促进人的发展 这里也要注意一下,书上写的是“助人”是本质,“助人自助”是深层揭示。我个人不建议这样回答。理解上确实是这样,但是若出现在试卷上,希望大家直接写本质是“助人自助”,随后从我列出的三个方面结合“助人自助”进行阐释,表格的第四列请务必记得。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这里很乱,建议大家将其看做是对本质的延伸理解。正如前面所说,要在实践上面理解本质,这里强调的就是社会工作的实务属性,以及其科学属性。建议与本质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二、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一)社会分化与专业 (这里涉及到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功能主义学派,比较复杂,因此不做归纳,只做解释。解释来源于本校某教授,我考研的时候经常去请教他,老师给了我很多理论上的帮助。也建议大家多黏黏老师,经常会有意外收获的。) 举个例子解释下分工,社会分工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前裁缝包办一件完整的衣服,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行为主义理论 答: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2.心理分析学理论 答:心理分析学理论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3.认知理论

答: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4.社会系统理论 答:社会系统理论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5.增权理论(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增权(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增权理论是一种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个案工作)【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个案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2.自我心理学 答:自我心理学是指埃里克森提出的认为人的自我心理发展经过了八个阶段的理论。他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存在“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人生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折。顺利地渡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消极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力量,阻碍个人适应环境。并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解决则相反,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3.学习理论 答:学习理论是指强调环境或境况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受当时行为条件的制约,因此行为会因情景而改变。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环境变量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理论重视观察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及所受到的强化,这是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自己行为的强化,因而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4.心理防卫机制 答:心理分析理论是指基于对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的分析。自我防卫机制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正常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但过分使用则会导致心理问题。 5.本我、自我、超我(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居间调节作用。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

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就它的主要方面做初步分类主要有: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按此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五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广州大学2019年研;内蒙古大学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具体说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安徽大学2019年研;武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是帮助和服务的提供者。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3.案主(西南大学2019、2010年研) 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

作。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助人自助(西南大学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二、简答题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大2011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涵义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P3-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P8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P9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P10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P11联合国1960年出版《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P12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12 7、社会工作的要素:⑴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P14 8、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P8(1986年高校建立专业)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⑴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普通社会工作⑵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⑶新出现的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P15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重点)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P21 2、助人过程特征:⑴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⑵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⑶是不对称互动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P22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P23 4、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他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经过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P29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新教理论、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P44- 2、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的事项:⑴说服⑵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⑶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⑷控制和指导当事人⑸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⑹为当时人承担责任⑺预先决定结论⑻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P50 3、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原材料: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⑵中国古代社会工作世间的价值观念⑶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P50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2011年贫困线调整为2300元,贫困率上升为13.4%,贫困人口为12800万人。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制度连续性的断裂造成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提前退休、买断工

龄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剥夺了企业工人的权利,使其成为边缘化群体。 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城市贫困人口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三无”对象等。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 a.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 b.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 c.部分退休职工; d.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 e.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 f.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 g.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在这些群体中,第一、二类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取向? 答:(1)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福利制度 a.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困者及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福利制度确保了穷人能够维持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c.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消费补贴,只能帮助穷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日子,但不会改变他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助人过程特征分析 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功能)【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1.试述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指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活动就无从谈起。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指某一社会工作者个人,也可以指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机构。他们是社会问题的评估者、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过程的引领者和受助者、改变行为的协助者。他们是社会工作的主体。 (2)受助者 受助者(Client)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或者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他们也是社会工作的主体。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另外,只有受助者生活状态的改善才是社会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与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人活动区别开来。

(4)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着频繁的互动,也会形成多种关系,其中既包括按规范行事的专业关系,也包括因深入交往而产生的、带有某种情感的人际关系。为了保障专业服务的展开和深入发展,达致预期的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要恪守专业关系。当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专业关系也可能会有各自的特点。 (5)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和反应。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在某些场合,助人活动表现为干预行动(Intervention Action),即社会工作者对某些不合理或负面现象的干预,通过干预使这些现象得以向期望的方向转变。 2.试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 答: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包括: (1)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2)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版考研笔记

1、《生命因爱动听》(life is a miracle ) 2、关于社工的电视剧:罗家良主演的《边缘故事》讲的是香港青少年外展社工的故事! 3、《如何对你说》 4、《流氓社工》 5、《癫佬正传》 6、《坎大哈》Kandahar 7、《童党2001》 8、《死囚168小时》【DVD】(英文名称:Dead Man Walking)9、《天使爱美丽》 10、《甘地传》 11、《光猪六壮士》 12、《飞越疯人院》 13、《女人四十》14、小孩不笨(电影版)【VCD】(英文名称:I NOT STUPID)15、四月四日鬼故Si yu si ri (1997) 16、《洗澡》-------------------- 反思出社工在其中的作用!17、《阿甘正传》18、《阳光灿烂的日子》19、《发条橙》20、《十七岁的单车》21、《重塑青春》-----向您推荐团体社会工作的影片;22、上小组工作必须要看的:一部据说美国马里兰大学社工系必看的电影《空难遗梦》里面有很的小组工作的场景。23、还有我们社工系学生必看的《刮痧》,是拿来 反思社工本土化问题的。24、《28天》一一关于团体治疗酗酒的片子;25、无线剧集:《谈判专家》某程度都和社工专业有关;26、有关社会工作矫治------------- << 肖申克的救赎>> 27、刘烨演的< 那山那人那狗>28、《性工作者十日谈》29、《可爱的社工》30、关于同性恋的片子《喜宴》31、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暹罗之恋二十四》32、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断背山》33、关于同性恋的片子、艾滋病敏感题材的电影《费城故事》 (The Philadelphia Story )34、《心灵捕手》、或《骄阳似我》; 如果可以的话,我推荐你看下社工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流氓社工》《可爱的社工》等。 35、《吮拇指的人》;

王思斌社会工作复习提纲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崇尚个人价值 以人为中心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 宗教伦理下的慈善活动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农村社会结构解体 原有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利己主义扩张 社会问题严重 2.什么是社会工作? ①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②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 ③社会工作与一般慈善活动、一般助人活动、怜悯、配给式福利不同。 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社会工作: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注重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方法。 本职工作之外的不取报酬的社会工作,这是在一般场合下的用法。 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界说 专业服务 专业助人过程 科学(弗瑞德兰德) 艺术(贝斯提克) 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芬克) 3.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服务对象client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 专业助人方法methods 助人活动helping

社会工作者启动互动过程 受助者反应使程展开 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循环 相互理解与合理的行动是社会工作过程有效运行的深层结构 1.试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 ?提供直接服务的基本角色 ?服务的提供者 ?案主的支持者 ?行动的倡导者 ?提供间接服务的拓展角色 ?助人过程的管理者 ?资源的获取者 ?政策的影响者 ?社会工作的研究者 2 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救难 解困 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通过预防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实施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3.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1.体制改革: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加上某些政策带来的影响,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已十分突出,包括回城知识青年的待业问题、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老化和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要靠社会政策来化解,靠体制改革来解决。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自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版考研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版考研笔记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1)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1)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2)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2)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2)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3)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3)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3)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4) 第四节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4)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4)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5)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5)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6)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6)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6) 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6)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王思斌《社工导论》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本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性质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二、社会工作多重理解 ?三、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征 一、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作为尊重人并致力于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工作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想有关。西方的文化传统包括崇尚个人价值的传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也对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整个社会被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经济的变迁带来社会流动,打破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第三,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 ?(二)社会工作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 1 社会工作的形成 ?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人们普遍指出的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以英国的济贫法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为代表,后来进行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友好运动,促进了社会工作队伍的形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渐形成。 2 社会工作的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 ?(2)社会工作治疗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多重理解 ?社会工作是一个把社会工作者、案主、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连接起来,并进行有效配合以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对于社会工作的界定上,也存在多重理解。 (一)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 ?从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工作更强调应用、更注重实践的方法。 ?弗瑞德兰德(Friedlander)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与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 ?芬克(Fink)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通过提供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功能。 ?在具体的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社会工作方法是科学的方法,它们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些理论既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论,实际上,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二)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 ?经过长期的发展,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模式:求助和会谈——接案——签订协议、确认工作目标——解决问题——评估——结案。 思考问题: ?如何促进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合作? (三)社会工作是一个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论不认为人们完全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行事,而是认为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即他可以根据自己对外部现象意义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行动作出反应。因此,社会互动时人们之间、赋予了一定意义的互动,他们对外部现象赋予的意义影响着自己对行为的选择,而这种行动又会作为结果影响着他们后面的行动。这样,社会过程就是由人们赋予了意义的行动建构起来的,人们对外部现象进行解释、赋予它何种意义,决定了人们会采取合作行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接受这种行动影响的特点。 ?这个互动的过程还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下,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所以社会工作的过程的建构也会存在不同。由此,社会工作包含三个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对象和他们面对的情景。 思考问题 ?中国的救助文化是何种形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