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艺文的_多学科视野_以_龙脉_一词的民俗社会学解析为例

中国古代艺文的_多学科视野_以_龙脉_一词的民俗社会学解析为例

中国古代艺文的_多学科视野_以_龙脉_一词的民俗社会学解析为例
中国古代艺文的_多学科视野_以_龙脉_一词的民俗社会学解析为例

中国古代艺文的“多学科视野”——以“龙脉”一词的民俗社会学解析为例

郭建平

内容提要:风水术语“龙脉”一词随着黄公望到董其昌再到王原祁谱系的建立及延展,虽

然其风水意味褪减,不过是被王原祁“借用”到绘画领域主要用来表达其理想构图的手段罢

了,但选择“龙脉”而不是其它词来表达王原祁的绘画理念也不是偶然为之,这多少与其

背后的择吉意识有关联。在由叙述史学到问题史学的巨大潮流下,本文预设的问题有:民俗

信仰与上层文化是否有绝对的泾渭之分?具体到中国古代绘画史,民俗的成分又是怎样在

“物态”及“心态”上发挥作用的?解释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规范的单一的民俗学、文艺

学或历史学、美术学的范畴,思维的视域应转向多学科交叉的空间。

关键词:龙脉;民俗;王原祁;风水

这种欠缺也可能留下若干有研究价值的空间,使研究者感到有所作为的可能性。费佛尔曾言:“提出一个问题,确切地说乃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3]在由叙述史学到面向问题的史学的巨大潮流下,本文预设的问题有:民俗信仰与上层文化(及其相应的一些概念,例如“官方宗教”、精英文化等等)是否有绝对的泾渭之分(中国古代文人画是当仁不让的精英文化,而“龙脉”等风水意识虽亦在文人画中有所体现,但事实上,一开始它是具有民俗学的背景的,所以,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中国古代绘画史,民俗的成分又是怎样在“物态”及“心态”上发挥作用的?解释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规范的单一的民俗学或历史学或美术学的范畴,思维的视域应转向多学科交叉的空间。

在谈及第一个问题时,本文基本赞同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RobertRedfield在其名著《Peasant Societyand Culture》提出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4]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时成为学者们分析文化结构的重要工具”。[5]本人对于“大传统”的理解是由社会文化的精英分子所创造的,是有意识,有传承,有谱系的主动的文化传统;而“小传统”则是大多数民众所共同接受并保有的文化,这是一种习而不查的文化传统。Redfield把这两个阶层之间的互动做了探讨,虽然他提出了“大传统,小传统”这两个有区别、有界限的概念,但也注意到在中国古代大小传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知识阶层和民俗阶层在活生生的文化实体中是相互混和的。本文所剖析的文人画创作中存在着的民俗风水观可以支持这个论点,在文化大背景看,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从来就没有严格的泾渭之分,高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先天存在的文化整体的两种“平行”的版本。文人山水画范式的建立者黄公望就明确提出“画亦有风水存焉”,[6]而风水术语“龙脉”一词随着黄公望到董其昌再到王原祁谱系的建立及延展,虽然其风水意味褪减,不过是被王原祁“借用”到绘画领域主要用来表达其理想构图的手段罢了,但选择“龙脉”一词,而不是其它词来表达王原祁的绘画理念也不是偶然为之,这多少与其背后的择吉意识有关联。进行任何研究,追本溯源是必然的工作,对“龙脉”一词的多重涵盖的剖析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究有关文人画布置及总体效果甚至是文人画的纯粹性等问题。

85

理论研究

ART RESEARCH

本文所设计的研究路径是从“龙脉”[1]一词的民俗风水学背景及语义学意义开始的,民俗研究从人类学取向来看,可以“促使历史学家如何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权力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政治史,转而更关心那些不具赫赫事功之人的态度与信仰;亦即民众史(history from below)的一种形式。”[2]此类研究的关注点是俗世生活中的“民”的普遍意义的生活经历和被边缘化的诗性智慧,古代中国国家体制下的代表皇权及精英文化的“大传统”所提供给后人的“文本”资料,并不能反映社会各层面的全息生活及一般民众文化的全貌,由于历代精英人士占据着语话权,所以一般民众的“事态”与“心态”很难给予足够的重视,何况民间生活的丰富驳杂及所牵扯社会文化问题的多样性,有时亦很难先在假设一套逻辑化的概念框架去分解和组合资料。所以对于“内敛化”为一种社会记忆形式和民俗信仰的有关风水的知识及其如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及观念系谱进行影响的较系统、较高理论层次的研究是欠缺的。从研究工作的角度看,一方面这种欠缺会增加后继工作的难度,因为缺乏一个大的既成的系统建构,会使研究路径不够清晰;然而,另一方面2008/2

一、中国古代绘画的风水意味

李亦园也言:“空间和谐的风水观念实在是传统文化最基层的宇宙信念,它不但连接大小传统于其间,也自然成为华人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7]可以说,“堪舆”透露着“天地感应”的宇宙观,并且一直在隐秘而又灵活地游走于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活跃于上至皇族下至平民。就绘画领域而言,例如文人画鼻祖王维就曾与当时以“善山水”、“易卜”及精于“地理”等民俗信仰而见称的著名画家张谭、郑虔[8]过从密切,恐怕就并非偶然,信息闭塞的时代,文人同质群体的相互激赏,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至少,也可说明王维与其绘事之友,是不乏民俗风水地理知识的。托名于王维的《山水诀》和《山水论》曰:“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其中的“回抱处”却是风水择地用语,而后人对王维《山水论》托伪《山水赋》曰:“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分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回抱,寺观可安”,也象是风水择地之说。《管氏地理指蒙》曾云:“寻龙之术者,称之曰山水之士。”风水地理盖又称山水之术。无独有偶,山水绘事也有此意味。如早在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水画,也称之为“山水之术”,而山水画家则为“山水之士”;其论及山川引类譬喻之属,也无不吻合于风水术。但绘画与风水之间的纠葛是什么开始的还很难确定,在王微时代绘画曾被定位为“穷神变,测幽微”,“与易象同体”[9]的功能,《画叙》认为画不仅是图形,还有更深层的意味,可以象易一样推测自然和社会的的奥秘,且王微论及绘画之乐时,认为其之乐绝非“金石之乐,璋之琛”所能仿佛。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也曾记述米芾的绘事经历,其云:“米南宫多游江浙间。每卜居,必择山水明秀处。其初本不能作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模仿之,遂得天趣”。大名鼎鼎的米癫,原

来也是由注重宅居天人两情相治的形胜之地,甚至还会占卜,到了清代时风水与绘画的纠缠好像被更多的人所认识,[10]高秉的《指头画说》评及历代山水画,道:“唐宋元明诸家画法,皆以下为主,上为客,近主远客;在下近处作树石屋宇,在上处作峰峦沙岸;大家名家,皆不能逃此范围,至有阴起阳收之说,尖刻辈以作画亦讲风水诮之。”从对“尖刻之辈以作画亦讲风水诮之”一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时人很易把绘画与风水联系在一起的;清初的笪重光的《画筌》主张:“分五行而辨体,峰势同形,谙于地理。”他认为山水画家应谙于“形势宗”的风水,其画论出现了“主山”、“客山”、“砂”、“水口”等风水用语。如:“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等等。有理由认为北宋郭熙也笃信风水,其《林泉高致》所言之“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几乎是照抄《黄帝宅泾?凡修宅次第法》原文:“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而《青囊海角经》则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毛发。”笪重光《画筌》:“云里帝城,龙盘而虎踞,仙宫梵刹协其龙砂,村舍茅堂,宜其风水,也涉及了很多风水术语。及至清末,高秉《指头画说》指出,山水画家的画法,都以画幅的下方为主,以上方为客,以近为主,远为客;在下方即近处画树木、岩石和屋宇,上方即远处画山峦、沙岸,人称阴起阳收、阳起阴收。唐、宋、元、明四代画家都没有逃出这种章法,以至尖刻者讥笑作画也讲风水。看来,中国古代山水画与风水的渊源已久。[11]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认为:我国勘舆之学,虽荒诞无稽,而其论山水血脉形势,亦与绘画之同感无异,特为术数所掩耳。李巨来《穆堂别稿》卷四十四《秋山论文》一则曰:“相冢书云:‘山静物也,欲其动;水动物也,欲其静。’此语妙得文家之秘。云云。实则山水画之理,亦不非是。勘舆之道于艺术,犹八股之道于戏剧,是在善简别者不一笔抹杀焉。”看来,钟与

86

ART RESEARCH

美术研究

李都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

域,有时并没有很强的泾渭之分,往往

是各种文化现象相互纠缠,存在着较

多相通相息互动之处。而这种共通之

处恰是龙脉一词可以从风水领域运用

到绘画领域的一个前提。

郭熙还把山水画与泽后之像相

连,认为“及至北宋画亦有相法。李

成子孙昌盛,其画山脚地面皆浑厚阔

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天

津大学的史箴认为:“郭熙此举,自

然不只是喜庆,竭其平生本事,以相

画之意,祈其子思亨通显贵,恐怕是

更主要的动机。”[12]沈子丞在《历代

画论名著汇编》引述张邦基的《墨庄

漫录》所载郭熙逸事道:“熙虽以画

自业,然能教子思,以儒学起家。熙

喜其子思登科,乃于县痒宣圣殿内图

山水窠石四壁,雄伟清润,妙绝一时,

自云:‘平生所极得意于此笔矣!’后

其子思既贵……。”除郭熙外,相信

“画亦有相法”的文人画家,也不乏

其人。如《辍耕录》引元代黄公望《写

山水诀》:“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

取其湿厚。米元章论李光丞有‘后代

儿孙昌盛,’果出为官者最多。画亦

有风水存焉。”[13]实际上,中国风水

知识和观念系统其背后,亦隐藏着这

样一个不愿被知识精英所承认的文化

事实:中国文化“大传统”一直或持

续地内敛化于“小传统”之中。[14]中

国古代文人画创作历来被认为是精英

文化,属于精英分子所创造的,有意

识,有传承,有谱系的主动的“大传

统”;而“小传统”的风水择吉行为

则是大多数民众所共同接受并保有的

民俗文化,这是一种习而不查的文化

传统。二者在某些时候“交汇”了,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龙脉说”,可

以看作是它们共同参与了画面感的营

造,并对创作者的创作心理起了一定

的作用。

二、择吉意识与“龙脉”

(一)、择吉意识——风水观背后的

心理机制

西方世界的社会学家古登斯的

《现代性的后果》(The Consequence of

2008/2

独特的理论系统、语法系统,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对于前景及成败难以把握时而形成的一套趋吉避险的行为指导系统,而“存在就是合理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择吉意识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中国古代社会亦俗亦术的择吉观渗透在各个层面的文化生活中,并且凝聚着它所寄生的母系统的大量信息,几乎是中华传统文化母系统的全息反映。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某些文化领域,是不能简单地用“精英”和“民众”等二分法来作解释的,是否可以这样说,作为择吉意识的产物,中国风水知识和观念系统其背后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中,受此文化背景影响的画家多少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在经营位置中寻找最吉祥的表达,从这个角度看,寻找构图中的“龙脉”似乎是他们注定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像前面韩拙所言,山水画及其创作者很易与风水产生纠葛,人们在现实山水中寻找“龙脉”,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山水画创作中,绘画中的“龙脉”不可避免的带有风水意味,但在王原祁时代,此词与风水的关联淡化了、减弱了,更多的指向绘画作品中的气势及整体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寻找最佳章法的努力。而且,择吉意识是可以渗透在中国古代乡土社会文化的个个环节的,中国古老的堪舆术(风水术)即便不全是其催生的产物,也和其有密切关联,堪舆在技术和信仰的层面上将宇宙与自然秩序与人生活的状态进行了有机的联结,“它是印证中国‘民神杂糅’的文明‘连续性’及‘绝地天通’后的‘创造性断裂’(藕断丝连)的一类活态‘文化化石’,也是透视传统中国精英和民间的信仰,思想世界相互沟通和混和的一个动态窗口”,[18] 李亦园指出:“假如要以一种预设的观念来看别人的东西,就不能真正认清该事物的真相,以西方的宗教观来看中国人宗教信仰就有这样的毛病,把中国人最基础的信仰与仪式,如祖先崇拜、四时祭仪、生命礼俗、符咒法术、占卜风水以及宇宙观念都排除在宗教信仰的范畴之外,又如何去

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这就是人类学术研究或社会科学研究在基础观念上要本土化的明显例证。”[19]李亦园主张给予中国古代的民俗信仰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它抬到与宗教信仰相当的位置,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力是不次于宗教的,但“元科学”形态的堪舆术的功能是将中国古代人关于天、地、神人的信仰,以技术化的形式表现及延续下来,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择吉。就这一点而言,与追求超越为终极意义的宗教信仰不可等同,但中国的风水观念信仰与对神灵及祖先的崇拜之间有着共生共长的关系,也相应地具备一些宗教信仰的要素,尤其与道教有很多共通之处,就影响力而言,是一种普世化的宗教形式,具有巫法性和混合型的形式,再加上择吉的心理机制,所以堪舆说辐射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龙脉”之“龙”——中国古代择吉符号的文化意义

“龙脉”之所以与民俗风水学的渊源如此深,和“龙”的含概分不开的,此字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龙形象的出现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了,1987年底在河南濮阳发掘出距今六千年的蚌塑龙就是证明,此形象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简单说,西方人的dragon, 有严厉而警惕的女守护人神的意思,也有人译为有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从文化背景上看,常以邪恶之兆闻世。而中国古人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方神,青龙为贵神,象征着欢喜、喜庆之事。更是“权”与“威”的绝对象征,几乎与龙有关的一切都有吉祥的意味。张光直曾推测:“在商周之早期,神话中的动物的功能,是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上……。”[20]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及灵物,历来被视为具有“绝地通天”的功能。而且在渗透到各个阶层的风水民俗中。甲骨文中,“龙”字常见的有八九种之多。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龙”的解释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通常是被

87

理论研究

ART RESEARCH

Modernity,Cambridge,1990)认为人类古代社会是“命运”的社会,不过就现代社会而言,则是一个专家主宰的“风险”社会;在此过程中,那种融聚一团的“命”观念衰落了[15],在“命运”主宰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生命力脆弱的民众有强烈的择吉意识,总会采取种种形式趋利避害,择吉的功利性使此意识无处不在,南怀瑾曾言“吾闻之先辈言风水者,有曰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由此可知,迷信堪舆阴阳之说,足以改变人生命运者,可以瞿然醒悟矣。”所以,在“命运”主宰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教或民间信仰中最根本的而持久的目标是如何得到个人和家族的福址,以及利用一切手段接触或控制超自然的能量,实际上,“民间信仰中的所有迷信事项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或生活共同体的局部利益密切相关。”[16]在中国古代的民间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接触过寺庙的风水签诗,占卜,家里会供神灵,雕有灵兽还有石敢当等,这些都无声地传递着有关风水信仰与天地自然及祖先崇拜之间相互交织的文化生态信息。中国乡土社会所流行地风水知识和观念系谱,“本质上亦是一个积极追求人界(身体,社会),灵界(鬼,神,祖先),自然界(时空)三维均衡和谐的立体的文化系统。”[17]

如果问为什么会存在着择吉意识,那答案肯定是因为要规避自然界各种“异己”、“克己”的力量,同时范导各种“顺己”、“利己”的力量,从而确立一个意念中的合理的时空秩序和生命秩序,以消解个人生活中的边缘情境,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不分中西的。但由于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局限使得宇宙万物及人世等序列联系和类比感应的许多粗陋的牵强附会甚至荒谬怪诞的成份扯上关系,使出于择吉心理的风水信仰及其实践蒙上了浓重的迷信色彩。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而言之,择吉是一种信仰面极广的民俗事项,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历史沿承的行为指导系统,具备2008/2

形容为神秘莫测的变化之物,而且见首不见尾,起伏顿跌、趋闪伸缩……。龙,本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其长相,《广雅》描述道:“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易》、《诗经》、《书?皋陶谟》、《左传》、《补三皇本纪》等都有龙的记载,《易经》中的乾为天卦提到“时乘六龙以御天”、“潜龙”、“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海”、“群龙元首”;坤为地卦提到“龙战于野”;震为雷卦提到“震为龙”;乾为天,坤为地,是天地间最根本的能量,乾的後天是离(火),坤的後天是坎(水)。火即是山脉,水即是河川,先天的离卦在震(振动、雷电);先天的坎卦在兑(泽—湖泊、云气、收敛),乾、坤生六子,天地万象皆从乾、坤出,以易经的角度看,自然界的地态是与“八卦”所含的原理相契合的,这样看来“龙”字从一开始就和占卜择吉有关联。而“脉”,一词的涵盖就简单多了,本义指血管,《说文解字》释“脉”作“血理分行体者”,“脉”被视为流通血液的机体组织,象大地上的水流一样,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在风水学领域,“龙”有其重要涵盖,“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21]“龙者何?山之脉也,”[22]“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行止,是为全气。”[23]中国古代堪舆学[24]认为,地中的生气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随着地形的高低而变化,遇到丘陵和山冈则高起,遇到洼地则下降,由于山脉在形态上与“神话中的动物—龙”相似,所以把山脉、河流的弯曲、转折、分敛、伸展等形状与龙的姿态相比,把山脉的延绵走向称作“龙脉”,把对山脉的起止形势的考察称作“觅龙”[25]。风水学中有“寻龙捉脉”、“寻龙望势” [26]的说法,都是指觅龙的过程。但是并非所有的山脉、河流都可用,能建住宅、造坟墓的具吉祥意味的山、水及山水的走势,才可以称为龙脉。保持着原始思维“互渗”的中国古代人,在一切事物中都能见出神秘的寓意,同时总是试图利用这些寓意来帮助人事之

处理,也许这正是风水堪舆之学在中国古代盛行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民族精神族群象征等概念都是超越物质形态的“看不见的实在”,对人类的文化感受而言,这种看不见的客观实在是可以落实到物质形式的,而“符号”就是传达、隐喻和象征此类神圣概念的“看得见的实在”。龙为灵兽,正是这种符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常被当作媒介体,利用这种媒介体,人与人之外的力量达到某种协调,而取得协调的方法之一就是制造这些媒介体的形象,在中国古代很多器皿上及墓室壁画及浮雕中常有龙等灵兽的形象。

龙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图腾,涂而干对人类早期图腾崇拜的普遍现象表现出高度的敏感,他没有完全认同泰勒和弗雷泽的“泛灵论”及“心理主义”,他指出,“图腾”的原始意义是“我是谁”(who ami)[27]的集体认同,在原始社会,这种族群的身份的确认是非常重要的,在涂而干看来,“图腾”的真正功能是群体认同,正是这种关乎族群存亡的共同体认同,使凡俗、普通的“图腾”具有了神圣性。“龙”的神圣化及神秘性使其必然具备一般物既“不可为”,也“无能为”的“精神颠倒”程度的特质,在中国古代民俗社会的运行中,“龙”及与“龙”有关的概念是基于共同体认同所建构出来的具有绝对地位的“图腾”,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公共文化符号”,而且从古到今,“龙”及与“龙”有关的概念充分地行使了自身的符号资源,此文化符号,文化意识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的根基中,朝代替换,但围绕着“龙”所延申出来的文化意义却牢固地镶嵌到了文字构造地文化血脉之中,甚至在无意识的层面施展着无声的霸权。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竟然没有出现超越其外的颠覆性替代方案,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符号权力”,使其具有了神圣吉祥意义的认同,而有关龙的信仰及概念才被提升到神通天地,礼序遍野的普遍性高度。从“龙脉”被广泛用于堪舆择地到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领域

88

ART RESEARCH

美术研究

的关键性用语,从某种程度上都和

“龙”一词的历史文化涵盖有关联。

三、“龙脉”与黄公望—董其昌

—王原祁谱系

黄公望在其《画山水诀》中,

明确提出“画亦有风水存焉”,其深谙

山势之理。在画面中,牢牢把握大势,

以流动、游走的笔势,多层次、有开合

变化地把自然山水凝固于画面;其中

所蕴涵的势突破静止时空,连贯一气,

堆叠的山石,连绵起伏。丘壑的主宾、

远近、走折展现纸上,显示出不可遏止

的精神张势。画论中“龙脉”一词是由

王原祁第一个提出,“龙脉为画中气势

源头,……。开合从高而下,宾主历

然,……谓之用也。”[28]以王原祁所认

定的“龙脉”的标准而言,黄公望追求

连绵起伏,更有连贯性,更具有动态的

山水可以被视为“龙脉”的体现。

董其昌继续黄公望的范式,一

样在画面的构图上、动态上、线条

运用上、色墨配置上等方面,均极

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

折,力求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

机与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画特有

的生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实践

了后世王原祁有关“龙脉”的理

论。“以《婉娈草堂图》为例,此

画为山水画引入了构成的可能性。

由直皴构成的抽象山石,置于平展的

空白中,暗示出一种新的体量和实

感,物象在画面的各个部分被前后挪

移,近的、中部的和远的画面成分被

打乱或被交叠、挤压在一起,这样,连

贯不断的‘气势’就顺着画面山水

元素的相互连接,相互交错起伏的形

态流转、回旋着。而‘虚实’、

‘起伏’、‘开合’之运用,意在加强

画面横向的动感,造成前景与背景

之相互作用与融合。进而引导观众

留意于‘势’的潜在表现力。”[29]

经董其昌对文人画的总结,

到四王时代,构图上古人丘壑

的前移后挪已经到达烂熟的阶

段,王原祁将“势”的主张,有

所修正,发展为结合山脉走向

的“龙脉说”,使之成为他画学

2008/2

思想中重要的关于山水画构图的理论,王原祁在仿古画中,也以仿黄子久的画最多,他提出“龙脉为体,开合为用”的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堪称山水画结构理论的重大发展。王原祁的画论认为“龙脉”就是山水中的来龙去脉的气势所在处,与“画中气势”有意义叠和之处。这个时代,此词在绘画中与风水的关联淡化了、减弱了,更多的指向绘画作品中的气势及整体效果。可以说,王原祁所提的“龙脉”一词包涵的东西很多,它最初是风水术语,所以带有一些风水的涵义,但被“借用”于绘画时,涉及到了全局的构图,贯通的气势,笔墨的挥发等等,可以说,“龙脉”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山水画创作中起了相当的决定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来山水画的发展。“这似乎标志着,至此为止,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不但在笔墨语言方面早已进入了程式化阶段,而且在章法结构方面也开始进入了程式化阶段,并出现了画面空间的抽象化倾向。”[30]

如果分析王原祁选用“龙脉”一词作为其画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的原因,择吉意识是应该被考虑在内,这要从王原祁的画家身份问题谈起,郭继生认为:“在四王中,王原祁的职业是很特殊的,王是职业性画家,王时敏与王鉴则为纯粹的业余画家,王原祁则为中间人物;他的大半生都为宫廷统理书画方面的事宜,所以使他从业余走向专业;但他的文化背景与家世却使他不走向纯粹依书画为生。前面提到张庚说他‘盖以不生不熟自处也’,所以王原祁要做到专业画家的稳练,同时要保持业余画家萧散的精神,才能神完气足,又不失士气,他所表现的,实在是狮子博兔,亦用全力的精神,”[31]王原祁出生于太仓,曾祖王锡爵“文章得唐宋人风格”[32]祖父王时敏,是清初四王之一,《清史稿》中王原祁传出现在其祖父王时敏名下,“康熙九年成进士,授任县知县.行取给事中,寻改中允,直南书房。累擢户部侍郎,历官有声。时海内清晏,圣祖右文,几余怡情翰墨,常召入便殿,从容揍对。或于御前染翰,上品凭几观之,不觉移命,鉴定内府名迹,充

书画谱总裁,万寿盛典总裁,恩礼特

异。”[33]为帝王行事,与一般人

比,应该具有更强烈的择吉意识,

而出现在其画论中的“龙脉”一词

本身就含概有择吉意味。这也许也

是他选择龙脉一词的原因之一吧。

从上面的这些记载不难推断出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自然山水具有

重要的堪舆学即风水学的意义。这种

观念影响了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

拥有者希望画面山水具有吉祥之气;

山水画的创作者也认为画面风水影

响画家的命运;”[34]而中国古代从

事山水画创作的林泉之士很多都是

精英文人。试问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社

会关系中,精英阶层与民俗全无关联

吗?上层文化与民众文化难道没有

交流与互动吗?况且这其中还有一

个心理效应上的因素—择吉,但具体

在绘画研究中看,由于遗留下来的文

献记载少,很难找出数量较多的较为

直接和具体的个案来说明文人画作

品甚至其他精英艺术作品受到风水

或择吉意识的影响,只有从古人的只

言片语中寻找些脉络和线索,而且由

于人的心理机制太过曲折隐蔽,本文

只能根据对中国古代择吉意识的分

析来做出推测及判断:即中国山水画

所涉及的一些风水民俗意识甚至具

体到王原祁的“龙脉说”都是与中国

古代社会的民俗心理——“择吉”意

识有一定关联的。 □

注:

[1]清初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曾主

述过“龙脉”,他说:“龙脉为画中气

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

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

高而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

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

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

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

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

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

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

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

病,开合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

漏缺则生病。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

亦有开合;通幅中有起伏,分股中亦

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

余,补其不足,使龙之斜正浑碎、隐

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

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

块,焉有不致妙境者乎?”

[2](美)辛西亚?海以:《何谓历史社会

学》,载S?肯德里克等编:《解释过

去 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王辛慧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35到38页。

[3](法)费佛尔《为史学而战斗》第22

页,转引自何兆武等主编《当代西方

史学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1996年,第501页。

[4]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5]蒲幕州《追求一己之福》,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7年3月,第10页。

[6](元)黄公望《画山水诀》,有段话:

“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

米元章论李光丞后代有儿孙昌盛,

果出为官者最多,画亦有风水存焉。

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杂树喻小

人峥嵘之意。”

[7]李亦园《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选自《李亦园选集》,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2年,第232页。

[8]郑虔的墓志铭说他:“又工于草隶,

善于丹青,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

家诸子,如指掌焉”。在安禄山陷长

安,曾授官职,事平,贬台州司户参

军。未几卒。他与王维有相似的经历。

[9](魏晋南北朝)王微《画叙》。

[10]史箴《山水画论与风水过从管窥—

兼析山水画缘起》,选自王其亨主

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

社2001年。

[11]此段文字的重要观点参考史箴《山

水画论与风水过从管窥—兼析山水

画缘起》,选自王其亨主编:《风水理

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史箴《山水画论与风水过从管窥—兼

析山水画缘起》,选自王其享:《风水

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元)陶宗仪《辍耕录》。

[14]李亦园《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选自《李亦园选集》,上海教育出

97

理论研究

ART RESEARCH

2008/2

98

版社2002年,第232页。[15]参考王铭铭《命与历史》,载于《读

书》2007年第5期。

[16]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

版社1985年,第246页。[17]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90页。[18]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92页。[19]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20]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21]姚瞻旗《阴阳二宅全书》卷一“龙

说”,转引自何晓昕《风水探源》第43页,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2]叶九升撰《地理大成?山法全书》,转

引同上书。

[23]《葬书》(旧传晋郭璞作),转引自何

晓昕《风水探源》,第43页,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4]其名称来源最早出自汉淮南王刘安

主持门客新著《淮南子》改《淮南鸿烈》第三卷《天文训》,堪,天道;舆,地道,则堪舆是谓天地之道,除承袭发展了前人风水的斟察山川地势,阴阳五行,辩方位之外,又吸收并挖掘了星象,占家,时辰吉凶等诸般学说,“法天地,象四时”,注重天、地、人诸多神秘契合关系,发展到汉唐之际,逐渐走到“天、地、人合和”的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亦引出了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与发明,即指南针的发明与磁偏角的发现,这是堪舆家的伟大科学贡献。[25 ]“觅龙”就是去寻找能够传递“生气”

的山脉,那些来龙深远、去脉奔腾的山脉才是好的,风水学对此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细致的规则。风水术语——察砂,“砂”也指山体,“龙”是高大的主要的山体,“砂”则是“龙”旁边的小山丘。在成因上,“砂”是由“龙”的石头风化而成的,因此是“龙”的附生物。风水学认为,仅有“龙”还不能成为吉祥之地,“龙”的周围还需要各种“砂”来拱卫和呼应,如果没有“砂”,“龙”就很难聚纳生气。 可以想象,具备了秀美的“四神砂”的地方,在各种尺度下都

会是一个景色怡人的山间盆地。风水学中所有吉祥的地点都离不开水。风水学认为“龙”能迎气生气、“砂”能聚气藏气、“水”能载气纳气,大地的生气只有遇到水面才能被曳住流动的脚步。不仅如此,在没有山脉的平原地带,河流也往往被看作是传递生气的通道。“观水”就是对水的考察,其中包括对水的来源、走势和质量三个方面的考察。风水学中有一系列关于河道形态与吉祥地点之间位置关系的规定,有的规定可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而有的则有牵强附会的嫌疑了。总之,吉祥地点周围的“水”应该与“龙”和“砂”一起,对该地点造成重叠、关拦、内敛向心的围合态势。传统风水学中择址选形,主要包括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五大步骤。 觅龙:风水学将山脉喻为龙。土为龙肉,石为龙骨,草木为龙鳞。山之延绵走向即为龙脉。故龙在风水学 中有大、小干龙,大、小枝龙之分,同时,亦按区域分为山野之龙、平野之龙、平地之龙。根据山脉的起伏形态分为九种龙:回龙、腾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出洋龙、颌群龙。龙有八格、十二格之说。八格:生、死、强、弱、顺、逆、进、退。十二格:生、死、枉、福、鬼、劫、应、游、死、揖、病、绝。故觅龙,是对山脉的观察和选择。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远赴的山脉,即龙要真。具体来说:觅龙要分辨五势九龙,分清走向,确定阴阳向背,论定吉凶宜忌,以选定具体地址。察砂:在风水格局中,砂是指怀抱城市的群山。地理学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风水中将砂喻为龙的环护山丘,龙的帐幕,龙的仆从。察砂要求主山脉的前后左右均有环护山,砂山的形态以端庄、秀丽为吉,即“砂要秀”。察砂实际是寻找能“聚气藏气”的地理环境。 观水: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能养万物。“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觅龙点穴,全赖水证。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无以观其

止”。观水要求水质清明味甘为吉,水浊味涩为凶。水形呈随龙(贵有分枝)、拱揖(贵在前)、绕城(贵有情)、腰带(贵有环湾)。观水实际是考察地 上地下水源水流的形态和水质。点穴:穴为龙脉止聚、砂山缠护、川溆萦回,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之核点。穴的选择,关键在于“内气萌生,(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型,(山川融解而成形象),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点穴要求“穴要的”,就是要选中最佳位置。取向:即对位置的选定及布局,方向按八卦四正四隅并与人的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判定吉凶。[26]晋人郭璞在《葬书》中所引《葬经》的

一段话来申述“风水”的最初的出处。“经中写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集起来使之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学的三大原则即:天人和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科学论断“天人和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现代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中还常常用到,作为某些方面的标准。而“五行相生相克原则”迷信色彩较浓。[27]参考萧延中《中国传统“圣王”崇拜

的生产逻辑:一个政治符号学取向的分析》,选自《学术研究》第八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8](清)王原祁《雨窗漫笔》。[29]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清华

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编[30]方闻《王—画之双翼》, 清华大学

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编。[31]此语参考程曦《论清初四王画法异同》,

见郭继生《王原祁的山水画艺术》,《清初四王画派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709页到743页。[32]黄之隽等编《江南通志》卷一四五,

第8页。

[33]《清史稿》卷五百四《王时敏传》,

《二十五史》,第10386页。

[34]赵启斌《山水格局与龙脉气势》,《东

南文化》2001年第3期。

郭建平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后 100084

(本文责任编辑 张 鹏)

ART RESEARCH

美术研究

2008/2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中国民俗》试题2及答案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集体性、传承性、_________和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 ______和____________。 3.暗八仙是指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 二、说出下面几幅图画所暗含的意思(每空2分,共10分) 123

45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括说明历史上民间歌谣的主要社会作用。 2.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龙生九子”是哪九子,它们在民间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4.服饰元素包含哪几个方面?以居住地民间服饰为例,分析这些服饰元素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和民俗信仰观念。(至少3例,须明确居住地)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众多营造热闹场面、渲染喜庆吉祥气氛,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是中国式婚礼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说出居住地或你熟悉的地方当代婚俗中的仪式的象征意义及缘由(须言之成理,不超过4个,每个5分)。 2.以身边的人、事、物为例,浅析民俗信仰在当代社会的表现方式。(20分,至少4例,须分析其价值)

答案: 一、填空题 1.变异性、服务性 2.《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3.汉钟离持扇,吕洞宾持剑,张果老持鱼鼓,曹国舅持玉版,铁拐李持葫芦,何仙姑持荷花 二、看图 1.龙凤呈祥 2.福寿双全 3.平(瓶)安如意 5.五福捧寿 三、简答 1.首先,人们可以从这些歌谣中,窥见诸暨的历史演变、风俗人情,不同时期的生产斗争、生活方式及人们对诸种事物的态度和情绪。其次,对现实生活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民间歌谣有的是人民群众心中情绪的抒发,有的则是某些事物、事件的看法与评价,有的又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希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歌谣在流传着、演化着。一方面说明歌谣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说明它们还在现实生活中起着教育作用。再次,为今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养份。民间文艺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础,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无不从民间文艺中直接或间接汲取养份,为自己所用,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

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第一: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美术鉴赏对美和艺术增进理解,无疑对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docx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俗又称,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① 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② 3. 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② 4.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② 6.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之死的讳称×② 7.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君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君回臣下之拜×① 8.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① 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① 10.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② 11.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① 12.《百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② 13.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① 14.三冥节指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六畜一般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① 16.“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旧符”指的是画着门神的桃木板。()√①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经典美术作品赏析期末论文

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美 美术鉴赏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挖掘作品的内涵,来完善自己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且开发智力、潜能,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思想情操。从中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首先谈一下西方绘画中的经典的作品: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 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 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 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 义。这幅画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画面的 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衣褶因为她的转 动也在旋转,动态的呈现着这一微妙的动 作,而平衡女子动作的是她手持的阳伞。 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 物既与画面结合又跳出背景澄明的天空。 画面中的远处的小男孩儿又拉深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突出了撑阳伞的女人也把远处的天空显得更加高远。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在这幅画中,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所以印象派的胜利在于它不仅仅是开拓了一条奇路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在于它可以把画家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他人。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蒙娜丽莎,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人们过分地喜爱 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 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 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 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 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 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 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 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人们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心境,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数据化、理论透彻化的思维,是精神领域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华文化产生于整个中华民族,然而其中真正的精髓神韵只是流淌在一部分人之中,如同一些思想,有着许多人信奉,但真正的核心却只是一小部分人开创。然而这一部分精华在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更新完善,却控制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动向,道德体系,人文观念。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思维动向,道德体系,人文观念,都是在“儒释道”三家学说的牵引下变化发展。 从另外一些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是在依靠文学来进行。《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边是儒家思想之中的“以德为政”,孔子借助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为当政者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成“仁”。同样,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在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诸多大家在借助文学来传承传播自己的思维见解,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无数年传承,便成了一种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是无数先辈智慧的结晶,无论文体如何,无论产生于怎样的社会背景,它们都要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一个时代的鉴定,更是一种人文领域的探索,一次真实的人类变迁记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

美术鉴赏报告

广东商学院试题纸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美术鉴赏_ 课程代码126021 ----------------------------------------------------------------------------------------------------------------------- 1.论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历史背景、列举主要画家及其作品予以说明。 (1)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着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晏说:“图像古昔,以当箴规”(《景福殿赋》)。齐梁时谢赫主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画品》)。这些关于绘画社会功能的论断,与东汉时“图像之设,以昭劝戒”,“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均见《后汉书》)的主张完全一脉相承。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 例如三国时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象贤圣”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列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两晋及南北朝时,西凉李□于敦煌靖恭堂画“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晋书》;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水经注》)。此外像《列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教为充分发挥它那“为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以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 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手法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西晋时的卫协被谢赫评为“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画家。东晋顾恺之继起,在解决绘画创作一系列技巧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将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的理论和创作上,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构图、用笔、着色等绘画表现技法,也于这一时期被画家们不断加以丰富和改革。如顾骏之赋彩制形,皆创新意,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毛□善于布置,陆绥一点一拂,动笔皆奇,稽宝钧、聂松赋彩鲜丽,都是其例。特别是六法论的提出,不但为绘画批评,而且也为绘画创作总结出一整套的艺术性标准,足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全面技巧已经被提到条理化的高度,为画家们所自觉掌握。 “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和“精利润媚”的一种笔致,与被后人称为疏体的张僧繇所创造的“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另一种笔致,成为各极其趣的鲜明对比。北齐曹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民俗节日在现实中已悄然渐变为单纯的消费假日,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在国人的心中已渐渐趋于淡漠。因此,把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对传统民俗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现为一种一贯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和累累成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过这个层面上,还要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上,真正地知道它们的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信仰,眼中有的只有权力和金钱。诚然,作为传统,我们中国人民亦有自己虔诚的信仰,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被忽视掉罢了。 首先,在古代甚至近代,民间崇拜和信仰其实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也是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在传统民俗节日中,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给节日蒙上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这最真切地显示了人性深处所固有的“有所敬、有所畏”的朴素宗教情感。在汉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祭祀主要包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虔敬、对民族英雄的追思。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据《周礼》所示,在周代普遍流行在节日里祭天祀地、祭日祭月等活动。沿袭到现在,日月天地崇拜在节庆活动中的印记仍旧或隐或显地保留着,如,中和节焚香祭日、中秋节赏月、春节扎天地棚祭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虔敬是在古老的灵魂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最早敬拜的祖先往往是生前为氏族或部落立有功勋的“保护神”。延至后世,对部族保护神的敬仰逐渐演化为对家族祖先的祭祀。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等节日,家家户户都隆重地举行祭祖敬宗、上坟扫墓等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虔敬之情。除了敬神(天地日月神灵)、敬鬼(祖先)之外,对神圣的崇拜还包含有对一些集中体现本民族价值观的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敬仰,如寒食节纪念“居功无争、自敛隐

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篇一: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

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 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第一: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初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初中美术教案 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1课时) 课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 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____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 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 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 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 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 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 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 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 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 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① 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② 3.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② 4.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② 6.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之死的讳称×② 7.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君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君回臣下之拜×① 8.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① 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① 10.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② 11.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① 12.《百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② 13.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① 14.三冥节指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六畜一般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