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_基_省略_dministration_期刊_施林颖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_基_省略_dministration_期刊_施林颖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_基_省略_dministration_期刊_施林颖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_基_省略_dministration_期刊_施林颖

第9卷第3期2014年9月出版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9No.3September 2014

Shi Lin-ying ,Lin Lan ,Qiu Yan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ign leisure constraints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and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9(3)35-44,95.[施林颖,林岚,邱妍,等.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

——基于《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期刊[

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9(3)35-44,95.]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

———基于《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Leisure Science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期刊

收稿日期:2014-

05-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16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01150)

作者简介:施林颖(1988—),女,福建福鼎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休闲及旅游管理研究,(E-mail )

kk7872436@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4154137.html, 。

*通信作者:林岚(1971—),女,福建漳州人,

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休闲及旅游地理研究,(E-mail )linlancn@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4154137.html, 。施林颖1,林岚2*,邱妍2,万萍萍

2(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管理系,福清350300;

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研究所,福州350007)

摘要:选取国外三大休闲权威期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92—2014年

)、《Leisure Sciences 》(1998—2014年)、《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001—2014年)

共130篇休闲制约研究论文,通过文献统计和文献分析法,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三方面,分析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认为:国外休闲制约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方

法为主,定性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学者重点关注休闲制约因素、休闲制约协商、女性

休闲制约、种族人群休闲制约和青少年休闲制约等内容,同时强调内在机制研究和模型构建。此外,关注社会文化制约因素,加强跨学科研究和时间纵向研究,重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休闲

制约研究对世界休闲制约研究的独特贡献以及跨文化合作的必要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休闲制约研究;特征;展望;国外

中图分类号:F5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7105(2014)03-0035-11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ign Leisure Constraints Research :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

and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SHI Lin-ying 1,LIN Lan 2*,QIU Yan 2,WAN Ping-ping 2

(1.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350300,Fujian ,China ;

2.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ourism Research ,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ign leisure constraints research by an-

alyzing related methods ,contents and trends.The data were consist of 130pieces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on

the three le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clud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92—2014),Leisure Sciences

(1998—2014)and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001—2014).Results indicate that

quantitative analysis has been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field ;meanwhile ,qualitative a-

nalysis is increasingly received attention.Researchers focus on leisure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constraints of wom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adolescents and highlight on mechanistic

research and model construction.For future research ,it nee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9卷factors ,to use longitudinal analysis and to encourage multi-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study ,especially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study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leisure constraint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 ;foreign

0引言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受到普遍关注。国外休闲研究是社会科学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研究内容涉及休闲动机、休闲态度、休闲体验、休闲满意度、休闲感知评价、休闲行为、休闲制约、休闲消费、休闲选择、休闲时间利用等41个研究主题。其中休闲制约是休闲研究的重要子领域。正如Jackson E L 所说,休闲制约研究对于解释休闲行为及休

闲与游憩管理策略发展都有巨大贡献[1],其不仅有助于解释那些用休闲价值观、休闲态度、休闲偏好

难以解释的休闲行为,且能潜在地帮助休闲产业从业人员认识到为什么一些群体没有更多地利用机构服

务,从而为减少抑制休闲参与的种种因素指明方向

[2]330。本研究选取国外三大休闲权威期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共130篇有关休闲制约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表1),统计发现《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发表的休闲制约文献数量最多且占期刊文献总量比例也最高,其次是《Leisure Sci-ences 》,再次是《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研究试图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3方面,分析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基本特征,为国内休闲制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表1休闲制约文献在国外三大休闲权威期刊的发表情况

Table 1The amount of literature concerning leisure constraints published in the 3leading journals

期刊名称年份休闲制约文

献量/篇

文献总数/篇占期刊文献总量的比例/%《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92—201470

61711.35%《Leisure Sciences 》1998—201440

4738.46%《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001—2014

20436 4.59%1

休闲制约的研究方法1.1以数理统计法为主,注重实证与理论研究方法相结合

结合Dann G [3]等的研究方法分类标准,将研究方法分为描述性法、概念性法、模型构建与测试法、

数理统计法和混合法5种。据文献样本统计发现(表2),数理统计法

表2国外休闲制约研究方法Table 2Methods of foreign leisure constraints research 研究方法篇%描述性3728.46概念性129.23模型构建与测试1813.85数理统计5139.23混合型129.23总数130100

运用最广泛,具体包括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多维计量分析法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4-5]。其次

是描述性法,而模型构建与测试法、概念性法、混合法相对较少。这

与休闲制约研究属于休闲研究的新兴领域有关。国外休闲制约系统研

究至今仅三十多年,理论发展必须基于大量实证积累,这就解释了理

论研究方法较少的现象。但是,若从概念性法、模型构建与测试法之

和看(占总数的23.08%)则说明理论研究方法受到的重视。尤其是

近年来,模型构建与测试法采用数量更有了明显增多,正是出于国外

休闲制约理论发展需要。

1.2以问卷调查和一手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重视质性访谈法

130篇文献样本共涉及实证研究109篇,其数据来源包括问卷调查、质性访谈、政府部门调查数据和前人数据等。据样本统计发现:国外休闲制约研究数据来源以问卷调查法和一手数据为主(图1)。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的文献最多,共61篇,采用质性访谈法获取数据的文献量居第2位,为27篇,而二手数据如政府部门调查数据和前人数据在研究中使用很少。其

63

第3期施林颖等: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图1研究数据来源统计

Figure 1Data sources

次,传统定量研究方法主导地位逐渐减弱,定性研究方法如质

性访谈法受到重视。随着学科研究深入,制约学者也清醒意识到

单一定量研究方法的局限。许多学者尝试用质性访谈法获取更

多有关个体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信息,帮助解释休闲不参与

背后的“真相”

。质性访谈因而成为传统问卷调查法的必要补充。再次,研究多采用瞬时数据,即某一时间点的休闲制约因

素状况,但很少在一定时间段内跟踪休闲制约状况的变化规律。2

休闲制约的研究内容2.1休闲制约理论模型

2.1.1早期简单模型

20世纪80年代初,休闲制约研究使用“休闲障碍”(Leisure Barrier )这一术语,基于简单的“偏好-制约-不参与”模型(图2)和2个假设:1)休闲制约无法逾越,是静态地阻止参与的障碍。2)

休图2偏好-制约-不参与的简单模型[2]Figure 2Preference-constraints-non-participation model

闲制约最突出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的)是阻碍和限制参

与[2]4。这一模型简单地认为制约存在与否决定参与与否,既完

全否定了偏好对休闲决策的作用,也缺乏对休闲制约作用机制

的深入探讨,整个模型尚缺乏说服力。

2.1.2休闲制约因素序列等级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开始质疑早期简单模型,并关注制约与偏好的关系以及休闲制约内在机制问题。Crawford D W

和Godbey G 在《家庭休闲障碍的重新思考》[6]一文中提出休闲制约因素(Leisure Constraints )概念,即

指限制休闲偏好形成或阻碍人们参与并享受休闲的因素[7]。其中,个人内在制约因素(如焦虑、紧张

等)来自个人内在心理,影响休闲偏好形成;人际间制约因素(如异性的态度、缺乏同伴等)形成于人际交往中;当偏好形成后,而在实际参与前遭遇的各种制约因素称为结构性制约因素(如缺少时间、

缺少资金、缺少设施等)。此后,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和Godbey G [8]进一步提出休闲制约因素序

列等级模型(图3)。该模型详细阐述了3种休闲制约因素的作用机制,

即个人内在制约因素最先影响图3休闲制约因素序列等级模型[8]Figure 3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休闲行为(即休闲偏好)且程度最

深;当个人内在制约被成功克服之后,

人际间制约因素开始影响人的休闲选

择;随着对人际关系的成功协调—

——人际间制约因素被成功克服,休闲行

为才会面临结构性制约因素影响,且

结构性制约因素在3种制约中影响程

度最小,最容易被克服。克劳福等人的休闲制约因素分类理论受到学者普遍认同并成为指导实证研究、推动学科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该理论强调个体制约体验,而缺乏对社会阶层、价值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宏观社会文化因素的充分考虑。第二,将“心智世界”(内在)与“物质世界”(外在)绝对地分离,容易产生制约因素之间的模糊界限从而影响类型准确界定。原因在于二者总是相互联系的,实际中很难判定一个有色人种是因为受歧视(人际间制约),还是因为感到不自在(个人内在制约)而不参与休闲活动。第三,理论模型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受质疑。尤其是在东西方社会价值观和物质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2.1.3休闲制约协商及竞争模型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制约因素与参与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10-11],甚

至出现制约因素越多,参与行为反而越强的现象

[12-13]。Jackson E L [4]假设:参与行为并非一定要取决73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9卷于排除制约(虽然对部分人来说是如此),而取决于对制约的协商情况。由此,休闲制约协商(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研究受到关注。休闲制约协商指人们单独或集体地使用改善或减轻制约的策略[2]4。学者一方面关注不同人群和休闲活动的制约协商策略实证研究,如Jackson E L 等将协商策略分为2种:认知策略(如调整期望、改变兴趣等)和行为策略(如时间管理、资金管理、技能学习、系

,图4休闲制约协商过程的4种竞争模型[16]Figure 4

Four competing model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process 构建了4种制约协商过程的竞争模型

(图4)。人际关系改善等)[14]。另一方

面,学者关注休闲制约协商过程各变

量的作用机制

[14-18]。如Hubbard J 和Mannell RC [16]从动机、制约、协商和

参与4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关此外,还有

一些学者[19-21]引入社会认知心理学中

的相关概念如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选择性补偿优化理论(Selective

compensation optimization )、自我构建

(Self-construct )、自我决定(Self deter-

mination )等来帮助解释制约协商过程

的内在机制。

休闲制约协商更加强调人对制约

因素的积极能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了

休闲制约的研究内容。当然,如何检

验和测量休闲制约协商过程中的各种干预因素也成为研究难点,同时是推动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点。

2.1.4户外游憩制约模型

在借鉴Jackson E L 、Crawford D W 和Godbey G 等休闲制约理论模型基础上,学者Walker G J 和Vir-den RJ 针对户外游憩活动提出了户外游憩制约因素模型(图5)。整个模型是一个循环反馈的过程。

尤图5户外游憩制约模型[2]Figure 5Leisure constraints model of outdoor recreation 其是该模型新增加了先行

宏观因素(包括种族、性

别、文化等)和先行微观

因素(包括个性、需求、

态度和信仰等)[2]240-243

环境条件3个变量。模型

中有利于休闲行为实现的

环境条件受到微观因素和

宏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休

闲制约协商则受到微观因

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而环境条件影响休闲偏好、

休闲参与决策和实际参与

行为。Walker G J 和Virden RJ 的户外游憩制约模型实际上是对Crawford D W 等人休闲制约序列等级模型的修正与完善。整个模型涉及休闲活动全过程(从偏好形成到参与后评价),并系统融合了偏好、决策、行为、制约、协商和环境条件和宏观微观等各层面因素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将先行宏观因素(包括种族、性别、文化和社会经济影响力)和环境条件加入模型,反映出休闲制约学者开始关注宏观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影响。

83

第3期施林颖等: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2.2休闲制约因素的研究

基于Crawford D W 等[7-8],[2]336的休闲制约理论,本研究将制约因素分为个人内在制约因素、人际间

制约因素和结构性制约因素,并对130篇文献中出现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分类统计

图63种制约因素出现次数统计Figure 6Frequency statistic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据统计结果显示(图6),结构性制约因素出

现次数最多,说明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影响最普遍的

制约因素。其次是个人内在制约因素,而人际间制

约因素出现次数最少,主要包括缺乏同伴、忙于

家庭责任以及一系列来自朋友/家人的制约因素。

结构性制约因素中,费用太高(包括管理费

用、交通费用、设备费用、露营费用等各项休闲活

动中的费用支出)、缺乏时间、场地/设施拥挤和

交通不便在调查中出现频繁(图7)。

这些因素影

图7结构性制约因素出现次数统计Figure 7Frequency statistics of structural constraints 响范围广,几乎涵

盖女性、老年人、

少数民族群体等各

种人群。比较少提

及的因素诸如活动

不适宜等针对特定

人群的制约因素以

及公园标识不科学、

管理缺乏监管等休

闲服务与管理方面

的制约。

个人内在制约

因素中,出现最频

繁的是健康状况限

制、技能缺乏、精

力不够、担心犯罪

(图8)。其中,担

心犯罪主要影响

图8个人内在制约因素出现次数统计Figure 8Frequency statistics of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性休闲活动。相反,随着休闲日益成

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没有

休闲习惯和不重视休闲、因休闲感到

内疚等因素对休闲者的阻力大为

减弱。

人际间制约因素中(图9),缺

乏同伴是出现次数最多、影响最普遍

的人际间制约。出现次数较多的还有

忙于家庭责任、朋友/家人的否定态

度。此外,被歧视是种族人群和移民

休闲制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

间制约。出现次数较少的因素包括需

要照顾身患疾病的家人、朋友精力不

够、同伴住太远等。93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9

图9人际间制约因素出现次数统计

Figure 9Frenquency statics of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2.3制约因素对户外游憩的影响

北美户外游憩活动类型丰富,游

憩空间涉及森林、野外、荒地、山

脉、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以及公园、

城市绿地、道路等城市公共游憩场

所。总体上,制约因素对户外游憩活

动的影响研究多关注结构性制约层

[15,22-24]。时间、旅行成本和地理可达性是制约户外休闲活动的关键因

[2]253-256。Walker G J 和Virden RJ 对比了4项基于大省或州的户外游憩

制约研究数据,得出强、中、弱3类

制约因素。其中,影响户外游憩活动

的强制约包括:时间制约、地点太远、地点拥挤、缺乏信息、没有钱、

家庭成员身体状况不好等;中等强度制约包括:不知道公园地点、设备维护差、缺乏设备、担心犯罪、

天气状况、门票太贵等。低强度的制约因素如没有交通工具和技能缺乏

[2]251-253。Walker G J 和Virden RJ 还提出4种新的结构性制约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领土、制度制约因素。

2.4不同休闲主体的制约研究

2.4.1休闲制约研究的主体构成

国外休闲主体研究涉及面广,本研究依据人口统计学变量对130篇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发现(图10),女性是休闲制约研究的最重要人群,女性制约因素调查的文献占文献总量的26.15%。

其次图10研究主体的文献量统计

Figure 10Statistics of research objects 是种族人群,占10.77%,青少年群体和残障

人员群体各占占9.23%和8.46%。相比之下,

中老年、儿童等群体的休闲制约研究涉及

较少。

2.4.2女性休闲制约

女性休闲制约是制约研究最主要的内容。实证研究显示,女性的确要比男性面临更多的制约[25],而这些制约因素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

印记。照料行为的伦理观、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望以及严格的社会规范几乎影响着所有制约因素。

休闲权利意识的淡薄、照料责任、对自身体型的不自信以及对性侵犯和暴力事件的担忧是最主要的个人内在制约[26-30]。Harrington M 和Dawson D [26]调查家庭主妇对休闲的认知,发现部分主妇将休闲视为专属

男性的活动。Brown P R等[27]的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带小孩女性没有时间参与休闲健身活动,其

原因是照料责任。女性因对体型不自信造成的制约对休闲参与的影响也很大。Liechty T [28]发现,88%

的女性在休闲中受到体型制约影响,Lori-

ann P 等[29]调查初中女生休闲制约和协商策略发现,被调查者很难提出有效克服体型制约的协商策略。

结构性制约因素方面,缺少时间是女性休闲的极大障碍,这是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责任挤占了大

量休闲时间。Harrington M 和Dawson D [26]对比家庭主妇、全职和兼职女性的休闲制约状况,家庭主妇

的制约主要来自个人,如技能缺乏、对体型不自信、休闲意识淡薄等;而全职女性主要来自结构性制约,如时间缺乏、有其他安排、工作责任等;兼职女性介于二者之间,能更好地兼顾工作、家庭和休闲。此外,在男权社会背景下,不对等的休闲机会、缺少设施或适宜的项目、缺少经济资源也是导致女

性不参与的重要原因

[27,31-33]。人际间制约方面,由于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更善于人际交往,较少面临缺乏同伴/朋友的难题[34]。

04

14第3期施林颖等: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

进入21世纪,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研究视角将休闲作为女性抵抗传统社会从属地位和性别角色期望的方式(Leisure as resistance)[35],是女性在休闲中寻求个人赋权(empower)和平等自由的途径。Little D E[36]调查女性参与冒险游憩活动(如攀岩、皮划艇、航海、滑雪、骑脚踏车)的制约状况,发现:尽管冒险活动会带给女性较之于男性更大的制约,但她们能通过重构探险体验或强化探险对生命的意义来成功应对制约。Auster C J[37]研究大学女生决定参与冰球运动(传统的男性运动)的制约,认为尽管传统性别角色期望会制约女生参与冰球运动,但回答者反映可以通过群体作用(如朋友或家人的支持)来成功协商。

2.4.3青少年休闲制约

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休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青少年休闲活动受到诸如技能缺乏、自信心不足、没兴趣、成为模范心理等[14,41-43]个人内在制约的影响。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阶段,人际间制约如缺乏同伴、父母的态度、项目领队和其他长辈的态度[40-43]对青少年休闲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而结构性制约因素主要有学习任务、缺少时间、缺乏有组织的活动项目或机会等[14,31,43]。

学者Hultsman W Z[41]研究青少年休闲制约是否存在内在同质性,结果显示制约因素在休闲各阶段各不相同。Hultsman W Z发现:青少年开始参与休闲活动与终止活动的制约因素并不相同。开始参与活动的制约因素包括:父母阻挠、年龄不足、技能缺乏、费用高等;而终止活动的制约因素包括:失去兴趣、技能不好、活动取消等。学者[42-43]关注家人、项目领队和同龄人等关键人物对青少年休闲构成的制约。Thompson A M等[43]对比小学生和初高中生休闲制约,结果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和社会其他力量的影响。Hultsman W Z[42]发现:父母对青少年开始参与休闲活动的影响较其他人更大;而其他人(如项目领队、重要的长辈、同龄人)对青少年决定终止活动的影响更大。由于青少年特殊的成长阶段,大量研究一方面证明了人际间制约因素对青少年休闲的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也承认关键人物(如父母、项目领队等)对青少年休闲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关于制约因素如何转化为积极的促进因素也成为可能。

2.4.4老年人休闲制约

老年人休闲的目的在于成功实现老龄化。成功老龄化视角下的休闲制约因素就是影响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追求的因素,在实际研究中有2种涵义:其一,限制、抑制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制约因素。如健康状况差、视力下降、精力衰减、担心受伤、缺乏自我效能感等个人内在制约;由收入减少带来的资金费用制约和交通制约等结构性制约以及承受失去伴侣和朋友的人际间制约[21,44-45]。Son J S和Kerstetter D L[21]认为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承受更小的制约,原因是他们更不容易感到精力衰减或产生低自我效能感。Kleiber D A等[45]指出身体健康下降(个人内在制约)、失去配偶、失去同伴朋友(人际间制约)、失去便利的交通和稳定的收入(结构性制约)、克服害羞以及各种个人魅力的降低(个人内在制约)等休闲制约因素在晚年时期不断恶化。

另一层涵义被学者称为“有益制约”[46]。换句话说,一些制约因素对成功实现老龄化反而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健康状况下降要求老年人减少休闲活动,但减少活动有利于减小能量消耗从而保存体力。另外,基于安全考虑而减小休闲强度也是对老年人的保护。学者Kleiber D A等[45]使用Baltes和Carstensen(1996)[47]提出的选择、优化、补偿(SOC)理论解释有益制约概念。SOC理论认为:成功老龄化就是通过选择、优化和补偿3种机制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过程,它是晚年继续成长所需要的一个过程。晚年遭遇的某些制约因素迫使老年人启动选择、优化、补偿过程从而帮助成功实现老龄化。

2.4.5残障人员休闲制约

消极人生事件如慢性病、癌症、残疾等引发一系列制约因素影响残障人员的休闲活动。首先,休闲能力的丧失、病残带来的耻辱感、对成为负担的忧虑、被放大的自我意识等是残障人员独特的个人内在制约[2]160-161。这种消极影响可能扩散到残障人员的人际关系中,迫使他们逐渐疏离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Kleiber D A等[48]调查脊髓损伤患者的休闲制约时,一名母亲就对自己不能和儿子一起打球和玩耍

24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9卷

感到沮丧,表示担心母女关系的疏远。Parry D C和Shinew K J[49]调查不孕症对女性休闲生活的影响,发现不孕症使女性产生社会孤立感,影响休闲满意度。结构性制约因素方面,Henderson K A和Bedini L A[50]认为环境制约构成残障人员休闲健身活动的最大制约。除了传统的时间缺乏和资金费用缺乏外,Perrin B[51]提出了8种残疾人休闲制约因素,包括贫穷、行动不便、缺乏信息、活动和项目的隔离等。Schleien S J等[52]指出,缺乏专门用于身心恢复的休闲项目和专业服务人员是残障人员参与休闲活动的外部制约。

部分学者还关注从积极应对和协商的视角研究残障人员的休闲制约。Loucks-Atkinson A和Mannell RC[19]引入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研究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参加健身运动的制约协商机制,结果显示:个人的协商效能感越高,其成功协商制约的信心就越高,因而参与动机、参与机率和协商努力也越高。

2.4.6种族人群和移民休闲制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日益关注一些“移民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种族人群和移民的休闲制约。种族人群的休闲制约与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学者尝试运用边缘化假设、种族划分假设和种族歧视假设来解释各种制约现象[2]66-74。首先,边缘化假设指种族人群受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歧视而承受被边缘化的生活方式。其制约因素表现为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隔离、交通缺乏、游憩机会不平等、信息缺乏等[2]66-74,[24]。第二,种族划分假设指种族人群拥有深厚独特的亚文化模式,其休闲活动(包括休闲制约状况)受本民族信仰、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影响。Shinew K J等[53]研究认为休闲偏好往往被冠以“黑”和“白”的标签。高加索人更喜欢亲近自然的休闲活动,而非洲裔美国人更愿意选择去教堂。Simon H等[54]调查华裔和英裔加拿大滑雪者的休闲制约差异,作者在克劳福等休闲制约因素模型基础上新增种族(Ethnicity)和自我构建(Self-construct)两大变量。结果显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种族因素和东西方各异的自我构建类型都各自影响着3种制约因素。Skowron M A等[55]发现拉美女性较少参与休闲健身活动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照顾行为伦理观念很强,文化不允许外人照顾儿童和家人。第三,种族歧视会迫使种族人群担心暴力冲突和安全问题或感到不被欢迎,进而影响休闲偏好[53]。Michelle G H[56]等调查拉丁美洲人的休闲制约认为,安全和可进入性制约(如附近没有休闲场所)影响最为显著。近年来,学者进一步关注种族内部制约因素的差异问题[24,34]。Winter P L等[24]的研究发现亚裔美国人(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对户外游憩制约因素的感知(如歧视制约、信息制约、经济制约、设施制约)呈多样性特点。

移民休闲制约因素包括:语言不通、在主流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工作疲劳、没时间、不熟悉迁入国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隔离、歧视等[57-58]。学者[57-58]用文化同化理论解释移民休闲制约的变化模式。Stodolska M[57]研究新迁入加拿大埃德蒙顿的波兰移民制约因素,将制约因素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2种:一些因素如歧视、缺乏获取资源的途径、文化差异显示出静态特征;另一些制约因素会随着同化程度的加深而减弱直至消失,如语言问题、不熟悉新环境等。

3国外休闲制约研究展望

3.1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北美休闲制约研究强调微观个体的休闲认知,而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宏观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然而,休闲制约因素的形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对休闲制约的感知本身带着社会文化印记。以女性为例,导致女性遭遇各种休闲制约因素的最终原因往往是家庭照顾伦理观和社会性别角色期望。这种情况同样发生于种族群体和移民的休闲制约研究中。因此,休闲制约研究除了应直接着眼于个体制约体验外,也有必要从更宽泛的视角研究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环境以及价值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休闲行为的影响,以便更好理解休闲制约形成原因及协商策略。

3.2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

休闲制约研究决不仅是个体参与与否的问题:微观上它影响休闲兴趣开发、休闲动机、休闲偏好、休闲体验,宏观上涉及休闲服务与管理、休闲空间、休闲文化、社会公平与福利等多个领域,涉及心理

34第3期施林颖等: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特征与展望

学、休闲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地理学为例,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地理制约因素(如通达性、可进入性以及区位)对休闲行为的作用机制如何?与其他类型的制约相比,其对休闲者的影响有何不同?不同区位休闲者对休闲制约感知的差异情况怎样?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鼓励更多跨学科研究的介入不仅利于开展更多创新性实证研究,也为攻克目前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如制约数据跟踪测量问题、制约因素间模糊界限的界定问题提供可能的途径。

3.3加强作用机制的时间纵向研究

国外研究制约研究已经从简单的“制约-参与与否”阶段跨越到休闲制约过程及其协商机制的研究阶段。静止、片段式的瞬时数据(即某一时间点的休闲制约数据)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休闲制约状况是否会随个人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社会化程度以及文化环境变化呈规律性变化?休闲制约协商过程中各变量(如动机、偏好、制约、协商、参与等)的作用机制如何?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对休闲制约的感知?这些新课题的研究更需要研究者在一个时间段内跟踪被调查者的休闲制约状况。加强作用机制的时间纵向研究能为休闲制约过程及其协商机制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数据,促进学科向更深层次发展。

3.4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休闲制约研究

用北美或西欧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证和理论成果代表全世界休闲制约模式是片面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背景下休闲制约研究对世界休闲制约研究有着独特贡献。与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优越的物质环境条件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中国休闲研究以城市化进程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为研究背景。而且,政府对休闲基础设施投入有限、休闲服务供给条件相对落后、公民休闲权力缺乏保障,这些宏观社会因素对休闲制约的影响也往往超越了个人层面。因此,深切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休闲制约研究,可为拓展国际休闲制约研究提供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

[1]Jackson E L.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J].Leisure Sciences,1988,10(3):203-215.

[2]Jackson E L.Constraints to Leisure[M].State College:Venture Publishing,2005,330.

[3]Bao Ji-gang.Tourism Geograph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9,1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4]Jackson E L.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3,25(2):129-149.

[5]Hultsman W Z.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An extens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dimensionality[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5,27(2):228-244.

[6]Crawford D W,Godbey G.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J].Leisure Sciences,1987,9(1):119-127.

[7]Jackson E L.Will research on leisure constraints still be releva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0,32(1):62.

[8]Crawford D W,Jackson E L,Godbey G.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J].Leisure Sciences,1991,13(3):309-320.[9]Scott D.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participation in contract bridge:A qualitative study of group-related constraints[J].Leisure Sciences,1991,13(3):321-336.

[10]Samdahl D M,Jekubovich N J.A critique of leisure constraints: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understandings[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7,29(4):430-452.

[11]Kay T,Jackson E L.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1,23(2):301-313.

[12]Shaw S M,Bonen A,McCabe J F.Do more constraints mean less leisu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aints and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1,23(2):286-300.

[13]Jackson E L,Crawford D W,Godbey G.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J].Leisure Sciences,1993,15(1):1-11.[14]Jackson E L,Rucks V C.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y junior-high and high-school students:An exploratory study [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5,27(1):85-105.

[15]White D D.A structur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in outdoor recreation[J].Leisure Sciences,2008,30(4):342-359.[16]Hubbard J,MannellRC.Testing competing models of the leisur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process in a corporate employee rec-reation setting[J].Leisure Sciences,2001,23(3):145-163.

[17]Son J S,Kerstetter D L,Mowen A J.Do age and gender matter in th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of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8,40(2):267-289.

[18]Stanis S A W,Schneider I E,Russell K C.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of park visitors:Retesting constraint models in a-

44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9卷doption and maintenance stages[J].Leisure Sciences,2009,31(3):287-304.

[19]Loucks-Atkinson A,MannellRC.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individuals with fi-bromyalgia syndrome[J].Leisure Sciences,2007,29(1):19-36.

[20]Tsai E H,Coleman D J.The influence of constraints and self-efficacies on participation in regular active recreation[J].Leis-ure Sciences,2009,31(4):364-383

[21]Son J S,Kerstetter D L,Mowen A J.Illuminating identity and health in th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mid to late life[J].Journal of Park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9,27(3):96-115.

[22]Carroll B,Alexandris K.Perception of constraints and strength of motivation:Their relationship to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Greece[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7,29(3):279-299.

[23]WilliamsR,Vogelsong H,Green G,et al.Outdoor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with mobility disabilities:Selected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recre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Park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4,22(2):85-101.[24]Winter P L,Jeong W C,Godbey G.Outdoor recreation among Asian Americans:A case study of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es-idents[J].Journal of Park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4,22(3):114-136.

[25]Jackson E L,Henderson K A.Gender-based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ts[J].Leisure Sciences,1995,17(1):31-51.[26]Harrington M,Dawson D.Who has it best?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perceptions of leisure and constraints to enjoy-ment of leisure[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5,27(1):4-24.

[27]Brown PR,Brown W J,Miller Y D,et al.Perceived constraints and social support for active leisure among mothers with young children[J].Leisure Sciences,2001,23(3):131-144.

[28]Liechty T.Body image and beliefs about appearance:Constraints on the leisure of college-age and middle age women[J].Leisure Sciences,2006,28(4):311-330.

[29]Lori-ann P,Megane E P,Sarah L G K,et al.Leisure constraints for adolescents in Cape Town,South Africa:A qualitative study[J].Leisure Sciences,2010,32(5):434-452.

[30]Julie S S,Careen M Y.An integration of constraints and benefits within an older women's social club:An examination,ex-tension and critique[J].Leisure Sciences,2011,33(3):205-227.

[31]CulpRH.Adolescent girls and outdoor recreation:A case study examining constraints and effective programming[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8,30(4):356-379.

[32]Arab-Moghadam N,Henderson K A,Razieh S.Women's leisure and constraints to participation:Iranian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7,39(1):109-126.

[33]McCarvilleR.The design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programs:Suggestions from those living in poverty[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8,26(4):157-168.

[34]Henderson K A,Ainsworth B E.Researching leisure and physical activity with women of color:Issues and emerging questions [J].Leisure Sciences,2001,23(1):21-24.

[35]Shaw S M.Conceptualizing resistance:Women's leisure as political practice[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1,33(2):l86-201.[36]Little D E.Women and adventure recreation:Reconstructing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adventure experiences to negotiate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2,34(1):157-177.

[37]Auster C J.The effect of cohort on women's sport participation:An intergenerational study of collegiate women ice hockey players[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8,36(2):183-208.

[38]Jonathan M C,Jason N B,Michael A K,et al.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constraints to sport participation:A psychometric examination with adolescents[J].Leisure Sciences,2011,33(2):127-146.

[39]Bruyn E H,Cillessen A H N.Leisure activity preferences and perceived popularity in early adolescence[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8,40(3):442-457.

[40]Shannon C S,Robertson B J,Morrison K S,et al.Understanding constraints younger youth face in engaging as volunteers [J].Journal of Park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9,27(4):17-37.

[41]Hultsman W Z.Is constrained leisure an internally homogeneous concept?An extension[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3,25(3):319-334.

[42]Hultsman W Z.The influence of others as a barrier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early adolescents[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3,25(1):150-164.

[43]Thompson A M,Rehman L A,Humert M 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of children and youth:A quali-tative study[J].Leisure Sciences,2005,27(5):421-438.

[44]Scott D,Munson W.Perceived constraints to park usage among individuals with low incomes[J].Journal of Park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994,12(4):79-96.

[45]Kleiber D A,McGuire F A,Aybar-Damali B,et al.Having more by doing less:The paradox of leisure constraints in later life[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08,40(3):343-359.

[46]Henderson K A,Ainsworth B E.Enjoyment:A link to physical activity,leisure and health[J].Journal of Park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2,20(2):130-146.

(下转第95页)

59第3期刘小飞等:土壤增温及降雨隔离对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Aronson E L,McNulty S G.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ecosystem warming methods by ecosystem,objective,and practicality [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9,149(11):1791-1799.

[3]Melillo J M,Steudler P,Aber J,et al.Soil warming and carbon-cycle feedbacks to the climate system[J].Science,2002,298(5601):2173-2176.

[4]Nilsson M C,Wardle D A.Understory vegetation as a forest ecosystem driver:evidence from the northern Swedish boreal forest [J].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5,3(8):421-428.

[5]Suseela V,Dukes J S.The responses of soil and rhizosphere respiration to simulated climatic changes vary by season[J].Ecology,2013,94:403-413.

[6]Li D J,Zhou X H,Wu L,et al.Contrasting responses of heterotrophic and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in

a winter annual-dominated prairie[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3,19(11):3553-3564.

[7]Cusack D F,Torn M S,McDowell W H.The response of heterotrophic activity and carbon cycling to nitrogen additions and warming in two tropical soils[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0,16:2555-2572.

[8]Luo Y,Gerten D,Maire G L,et al.Modelle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and CO

on ecosystem carbon

2 and water dynamics in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8,14:1986-1999.

[9]Hoeppner S S,Dukes J S.Interactive responses of old-field plant growth and composition to warming and precipitation[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2,18(5):1754-1768.

[10]Davidson E A,Janssens I A.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carbon decomposition and feedbacks to climate change[J].Na-ture,2006,440:165-173.

[11]Lei Jia-fu.ForestResources of China[M].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2005:172.[雷加富.中国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72]

[12]Liu Xiao-fei,Chen Shi-dong,Xiong De-cheng,et al.High-frequency analysis of the diel patterns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J].Journal of Subtropical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9(1):92-94.[刘小飞,陈仕东,熊德成,等.高频观测的土壤异养呼吸昼夜变化[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9(1):92-94.]

(责任编辑:钟羡芳

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上接第44页)

[47]Baltes M M,Carstensen L L.The process of successful aging[J].Aging and Society,1996,16(4):397-422.

[48]Kleiber D A,Brock S C,Lee Y,et al.The relevance of leisure in an illness experience:Realities of spinal cord injury[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5,27(3):283-299.

[49]Parry D C,Shinew K J.The constraining impact of infertility on women's leisure lifestyles[J].Leisure Sciences,2004,26(3):295-308.

[50]Henderson K A,Bedini L A.I have a soul that dances like Tina Turner,but my body can't:Physical activity and women with mobility impairment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5,66(2):151-161.

[51]Perrin B.Community recreation for all:How to include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regular leisure and recreation[J].Journal of Leisurability,1992,19(4):28-36.

[52]Schleien S J,Germ P A,McAvoy L H.Inclusive community leisure services:Recommended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barri-ers encountered[J].TherapeuticRecreation Journal,1996,30(4):260-273.

[53]Shinew K J,Floyd M F,Parry D.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c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nstraints:Explo-ring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J].Leisure Sciences,2004,26(2):163-180.

[54]Simon H,Gordon J W,Bonnie S,et al.The influence of ethnicity and self-construal on leisure constraints[J].Leisure Sci-ences,2013,35(2):145-166.

[55]Skowron M A,Stodolska M,Shinew K J.Determinants of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mong Latina women [J].Leisure Sciences,2008,30(5):429-447.

[56]Michelle G H,Myron F F,Jonathan M C,et al.Physical Activity Constrains among Latinos[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2013,45(1):74-90.

[57]Stodolska M.Assimilation and leisure constraints:Dynamics of constraints on leisure in immigrant populations[J].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998.30(4):521-551.

[58]Scott D,Lee S,Lee J J,et al.Leisure constraints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Korean immigrants[J].Journal of Park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6,24(2):63-86.

(责任编辑:章宪)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课题。随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正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文较详细阐述了当今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指出尚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银行把城市问题作为1999---2000年度发展报告的主题,2000年新加坡全球经济地理大会也把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议题。国内学术界最近两三年开始重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并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源于竞争力的研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 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 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十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经典案例)

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用途:发改委甲级资质、立项、审批、备案、申请资金、节能评估等) 版权归属: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4154137.html, 编制工程师:范兆文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生态休闲农业山庄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国宇祥国际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咨询公司,我们拥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我单位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以质量高、速度快、分析详细、财务预测准确、服务好而享有盛誉,已经累计完成6000多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编写,可以出具如下行业工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现状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社会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国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继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其他城市纷纷效仿,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风生水起,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截止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2016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26部委将共推100各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根据《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区域差异,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而东北、西北、西南等相对偏远区域,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两

【word】国内外餐馆经营研究综述

国内外餐馆经营研究综述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2009..6 国内外餐馆经营研究综述 谢益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随着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学界对餐馆经营的研究日益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外SSCI和国内CNKI引用的学术期刊 所发表的相关文献的梳理,较为系统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国外有关餐馆经营的研究内容涉 及两个方面,从餐馆经营者角度来看,包括餐馆定价与成本,餐馆服务,餐馆收益及经营管理,基于餐馆顾客角 度,则集中体现在对顾客行为,顾客体验,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研究,而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为对经营策 略的探讨.在对比国内外餐馆经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餐馆经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餐馆;餐馆经营;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餐饮业有”百业以餐饮为王”之说,一向被视为一枝独 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社会服务来满

足,并朝着追求个性化,能产生深刻记忆并提供精神享受和社交愉悦的服务趋势发展.在餐饮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学界对这一现象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餐馆经营的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本文通过对比评述国内外餐馆经营的研究,对我国旅游餐馆经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餐馆经营者在餐馆筹备和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有益的指导. l国内理论界的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餐馆经营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别:一是基于餐馆经营者角度的研究,二是基于餐馆顾客角度的研究. 1.1餐馆经营者角度 从餐馆经营者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1.1环境氛围 薛庆平(2004)从环境氛围的全局考虑,细致分析了餐 厅的环境要素(餐厅内部环境氛围,店址和交通,美观因素)以及它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认为餐厅环境因素是影响顾客满意度,进而影响顾客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 在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璇璇,王斯亮(2005)提出餐厅选址的原则及影响因素,穆桂松(2006)分析了大中城市 风味餐厅选址常见误区,提出了选址的原则.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一、国外经典案例 1.1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2)主要项目及产品 核心旅游项目: 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水上町群山围绕,当地人以务农为生,种稻、养蚕和栽培苹果、香菇等经济作物,把区域整体定位成公园,探索农业和观光业相互促进、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目前水上町已经建成了农村环境改善中心、农林渔业体验实习馆、农产品加工所、畜产业综合设施、两个村营温泉中心、一个讲述民间传说和展示传统戏剧的演出设施。 旅游产品: 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传统工艺体验游。 业态设置: 特色餐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水果采摘及品尝体验活动、温泉中心等。 (3)模式借鉴 水上町的“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振兴家乡的“农村公园”构想,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经验值得静海思考和借鉴。 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坊主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

“工匠之乡”以传统特色手工艺为卖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产的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大力发展特色体验旅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添活力。农业与观光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使居民们获得了实惠。 居民观念大转变,当地土生土长的匠人不仅感受到了家乡面貌的变迁,还感慨于人们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1.2薰衣草的国度——法国普罗旺斯乡村旅游 (1)发展现状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圣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到此感受普罗旺斯的恬静氛围。在彼得.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一书中介绍道:“普罗旺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已经和香榭丽舍一样成为法国最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几乎所有人“逃逸都市、享受慵懒”的梦想之地。 (2)发展概况 普罗旺斯旅游形象定位是薰衣草之乡,功能定位是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核心项目及旅游产品是田园风光观光游、葡萄酒酒坊体验游、香水作坊体验游。在业态方面设置家庭旅馆、艺术中心、特色手工艺品商铺、香水香皂手工艺作坊、葡萄酒酿造作坊。 (3)模式经验 凸显特色化——立足本土,魅力独具 特色乡土植物——“薰衣草”几乎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在普罗旺斯不仅可以看到遍地薰衣草紫色花海翻腾迷人的画面,而且在住家也常见挂着各式各样薰衣草香包、香袋,商店也摆满由薰衣草制成的各种制品,像薰衣草香精油、香水、香皂、蜡烛等,在药房与市集中贩卖着分袋包装好的薰衣草花草茶。而薰衣草花海同时也赋予了普罗旺斯浪漫的色彩,使其成为世界最令人向往的度假地之一。 农业产业化——游客体验,乐在其中 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报告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大数据的概念 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企业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磁盘、磁带、光盘等。尽管当时人们称其为大数据,但以今日的数据量来看,这些数据无疑是非常有限的。随着PC的出现和应用增多,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以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包括Word、Excel文档,以及后来出现的图片、图像、影像和音频等。此时企业内部生产数据的已不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大量的办公人员,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量的增长。互联网的兴起则促成了数据量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而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其丰富,既有社交网络、多媒体等应用所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丰富,数据已呈指数级的增长,企业所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PB级,而全球每年所产生的数据量更是到了惊人的ZB级。在数据的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在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引起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的数据因为“大”,摆脱了传统对随机采样的依赖,而是面对全体数据;因为所有信息都是“数”,可以不再纠结具体数据的精确度,而是坦然面对信息的混杂;信息之“大”之“杂”,让我们分析的“据”也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变为相关关系。 大数据热潮的掀起让中国期待“弯道超越”的机会,创造中国IT企业从在红海领域苦苦挣扎转向在蓝海领域奋起直追的战略机遇。传统IT行业对于底层设备、基础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在起点落后的情况下始终疲于追赶。每当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技术突破时,IT革命早已将核心设备或元件推进至下一阶段。这种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有望得到改变。大数据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不会受困于基础设备核心元件的相对落后。与在传统数据库操作层面的技术差距相比,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要小得多。而且,美国等传统IT强国的大数据战略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阶段。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也为这一产业发展提供了大空间、大平台。大数据对于中国企业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随着对大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等各个角度研究的开展,企业逐渐认识数据已经逐渐演变成“数据资产”。任何硬件、软件及服务都会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逐渐被淘汰,只有数据才具有长期可用性,值得积累。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也应该是独立于软硬件系统及应用需求而存在的。大数据是信息技术演化的最新产物,确立了数据这一信息技术元素的独立地位。正因为数据不再是软硬件及应用的附属产物,才有了今天爆炸式的数据增长,从而奠定了大数据的基础。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

国内外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经典案例

国内外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经典案例 近年来,休闲农业逐渐为人们所熟识,并与旅游、度假、游览、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相互结合,由提供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转向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品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从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8月,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市区,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303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23家,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带动就业近200万人,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 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2 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5亿元。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不仅能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还是提供休闲体验最适当的旅游资源。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因此,生产、生态、生活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实践准则,传统农业也正一改以往的掠夺式生产模式,逐渐向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向转型,日益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是根植于农业、农村、农民并服务于城乡居民的产业。欧美等国家已发展农业旅游100多年,我国已发展了20多年。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步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并已逐步形成省、地、县、乡、村多层次共同推进的格局。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越来越受到产、学、研等各方面的关注。 一、国外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经典案例 1、韩国——周末农场型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为例:大酱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的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学,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同时节省资本、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以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浓郁的同时迎合了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配合这样的理念,开展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 2、亚洲发达国家——生态交流型 相对于欧美,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的亚洲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却极其迅速。以体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杂志和报纸在当今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需要高涨的背景下人气非常旺盛,因此生态交流型的乡村旅游在该地区受到欢迎。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导演的电影《梦》拍摄地点而闻名日本全国,每年吸引约120万访客旅游。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可借鉴之处:宣传手段,通过影视作品来促进休闲农业地发展,提升品牌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所以在

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 摘要:“民宿”是一种提供有别于传统饭店、宾馆等的住宿体验,给游客温馨亲切的家的感觉的旅游接待设施。国内对于旅游“民宿”的研究逐渐成熟。文章对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指出民宿从低端单一产品、同质化开发、个体经营、分散布点向高级且有特色的休闲产品、差异化发展、企业操作和集群布局转变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国内旅游“民宿”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民宿,农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一、引言 大众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是以招待所、小宾馆、农家乐等形式为主。一方面接待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考虑到维护乡村景观特色,住宿设施也不需要照搬城市酒店的形制与规模。民宿作为一种多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家庭经营,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接待设施,可以较好满足以上两项需要。 在中国,台湾是较早发展民宿的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垦丁国家公园为解决住宿不足的问题,衍生出一种简单的住宿形态:有空屋人家挂起民宿招牌或直接到饭店门口、车站等地招徕游客,从而兴起民宿业[1]。大陆的民宿起步较晚,发展迅猛,丽江、拉萨、阳朔、成都等地的民宿数量增长较快,品质也很高。但国内很大一部分民宿仍停留在简单提供住宿或餐饮的初级阶段。 目前,民宿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旅游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和评述其研究进展,对推动乡村民宿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启发。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为了解近年来国外对民宿的研究概况,笔者在Science Direct、Springer中按照“篇名”“关键词”“摘要”键入“bed and breakfast”进行了检索,不限时间段,并对所得到的文献进行了筛选,选取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期刊共48篇。其中,《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8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6篇,《Tourism Management》6篇,《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5篇,《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篇;其他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等20篇。 国外学者认为,“民宿”一般指B&B(Bed and Breakfast),并有一系列的家族性词汇来表示同样含义,如Family Hotel,Family Inn,House Hotel,House Stay,Guesthouse 等。国外民宿业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其显著特点是:①业已形成行业协会组织; ②经营中高度关注人性化和个性化;③服务内容呈现多样化;④民俗化、本地化、家庭化。与其成熟发展的状况相匹配的是,民宿研究也相对系统。研究对象包括民宿业主、民宿行业管理以及游客。民宿市场和业主与游客关系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研究涉及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多学科。从研究方法上看,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举,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和传记等。 1.民宿市场研究 (1)需求方研究 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选择民宿的游客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对“家”的氛围敏感。如Jones D.等(2011)调查了香港游客对中国大陆民宿的偏好,发现年轻、接受中高等教育、中等收入水平的女性是大陆民宿的主要目标群体[2]。Chen L.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官网为例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 区官网为例-旅游管理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官网为例 本文以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官网为研究对象,归纳网页中呈现的资讯内容,并从资讯内容的角度来对目前旅游景区网站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了丰富景区网站信息,注重信息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加强互动交流平台建设,及时处理信息;优化网站展示方式,深入挖掘体验要素等建议。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在旅游业中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这不仅包括酒店、景区和航空公司等旅游供应商,也包括旅行社等中介机构,旅游网站数量的增长也引起了旅游研究者们的关注。从国外来看,最早的旅游网站研究者是Hanna和Millar,他们提出了基于万维网的旅游服务的发展,并就网页设计、管理问题和信息内容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此后学者们多从管理和营销的质量、效果和作用意义等方面对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企业网站和旅游皮肤网站进行了评估研究。在国内,旅游网站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对旅游网站建设的技术探讨、旅游网站的评价指标与应用,以及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分析与评价等—,网站类别涵盖了综合旅游网站、饭店、电子商务网站等,相比之下,有关旅游景区网站的研究却较少,截至2014年5月,在CNKI上以景区网站为主题只能搜到71篇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景区网站功能与信息受众行为的关系、景区网站发展研究及功能评价三方面。而在景区网站所提供的资讯内容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从资讯内容的角度来

对目前旅游景区网站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我国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网站为研究对象。在查询网页时发现,在首批66个5A级景区中,57个景区有自己的官网,7家没有官网,正在维护与建设中的有2家。因此本研究将以57家5A级景区官网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站呈现的内容进行编码,共整理出34个类目和四大功能模块。 三、研究结果 (一)信息提供功能 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在景区网页中往往会设计在一个板块中,其中餐饮、酒店、娱乐、购物和旅行社信息的介绍会相对简洁,个别网站会提供酒店和旅行社的链接,而交通信息涵盖的内容较广,包括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本地包车、公交等信息,常配有电子地图做辅助,另外还提供航班、火车的时刻查询服务,甚至是购票服务;讲解服务信息主要包括景区导游员简介、讲解线路及价格信息;景点介绍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视频和背景音乐为辅;目前的景区概述已不仅仅包括景区的组织机构和基本介绍,如太阳岛、云台山等景区把创建旅游标准化的相关制度和景区荣誉也融入到了此部分内容;新闻板块是景区动态的展示阵地,主要包括景区和业界两方面新闻;保护与研究包括保护管理条例、申报程序、研究专著等资讯。研究发现,遗产类景区如故宫、云冈石窟、伪满皇宫等更加注重此部分内容,中山陵景区更是把规划与保护的汇报资料放在了这个板块;景区文化主要包含名人、传说、诗词、民俗等方面,除主题公园类景区外,其他景区都设置了多个板块来渗透此方面信息,另外,云冈石窟把礼佛仪式等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