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的差异

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的差异

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的差异
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的差异

第148期 NO.148 四月 Aprll

2014

48

中国乳业 China Dairy

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的差异

文 / 倪晓宇

(黑龙江省万家宝鲜牛奶投资有限公司)

摘 要:巴氏杀菌乳的杀菌温度决定了其保质期短并且必须冷藏保存,而灭菌乳可以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为了考察二者在脱离冷链的储存过程中微生物和酸度的变化情况,本文选择了2 种市售产品,分别在冷藏(0~4 ℃)、室温(27 ℃)条件下贮存,依据GB 4789.2—2010、GB 4789.26—2013和GB 5413.34—2010检验方法,检测并分析贮存过程中2 种产品的菌落总数和酸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 种产品在冷藏条件下保存时,无论是感官指标,还是酸度和菌落总数,基本变化不大;但是,在脱离冷链的室温情况下,灭菌乳的组织状态、酸度和菌落总数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巴氏杀菌乳在室温条件下,细菌繁殖速度极快,从而导致酸度升高,组织状态发生改变。

关键词: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菌落总数;滴定酸度

巴氏杀菌乳是以生鲜乳为原料,采用72~85 ℃的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特点是在低温杀菌的条件下,杀灭牛奶中致病菌的同时完好地保存了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和纯正的口感。但也正是由于低温杀菌,生鲜乳中的微生物不能被完全消灭,因此这种牛奶从离开生产线,到运输、销售、存储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在4 ℃左右的环境中冷藏,并且其保质期也比较短,一般为7 天左右。灭菌乳是指在135~150 ℃的温度下,进行4~15 s的瞬间灭菌处理,完全破坏其中可生长的微生物和芽孢,将牛奶中的所有细菌全部杀死。由于不存在任何微生物,因此灭菌乳可以在常温条件下保存较长时间,一般可达3 个月以上。

加热会对牛奶的营养价值造成一定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蛋白质和水溶性维生素(表1)。由表1可以看出,巴氏杀菌乳的营养损失要低于灭菌乳。

菌落总数是指在37 ℃需氧条件下,每克或每毫升样品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48 h后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的高低直接反映所检样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因此其成为考核产品卫生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牛奶的酸度一般在12~15 °T 之间,呈弱酸性,由生鲜乳中固有的酸性蛋白质、柠檬酸盐、磷酸盐及二氧化碳等弱酸性物质所构成。当生

鲜乳在微生物适宜的条件下贮存时,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乳糖被分解为乳酸,使牛奶的酸度增高。牛奶的酸度越高,说明牛奶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越严重。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牛奶的酸度评价牛奶的新鲜程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市售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各2

个批次分别置于0~4 ℃冰箱冷藏和27 ℃室温条件下贮存1~3 天。

1.2 仪器和设备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分析天平等。

1.3 方法

1.3.1 酸度的测定

根据国家标准GB 5413.34—2010,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法测定。

1.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根据国家标准G B 4789.2—2010,采用平板培养计数法、分别选择10~106的不同稀释倍数。

1.4 试验过程

巴氏杀菌乳每隔2 h,灭菌乳每隔12 h分别取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和酸度检测,详细记录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表2~4分别为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在0~4 ℃冰箱冷藏条件下和27 ℃条件下贮存时,酸度、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

2.2 分析

2.2.1 从以上数据可知,灭菌乳无

论是在0~4 ℃,还是室温条件下贮存72 h后,其酸度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即使27 ℃条件下贮存72 h,也没有检出细菌,完全达到了商业无菌要求。

2.2.2 巴氏杀菌乳在冷链下冷藏72 h

后,酸度最多上升1 °T,菌落总数基本没有变化,组织状态良好,饮用是安全的。但若脱离冷链,在室温条件下贮存16 h后,酸度开始明显升高,牛奶中没有被杀死的细菌处在适宜的繁殖环境下,其生长分裂的速度相当快,每40~60 min分裂一代,增殖12 h后,细菌总数可增大

1 000 倍以上,并伴有“胀包”及酸败现象产生。

3 结论

消费者在购买、保存和饮用液态奶时,要现喝现买,尽量买保质期短的牛奶,不要为了便于贮存,而选择保质期较长的牛奶;要特别注意保存条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导致细菌的繁殖和牛奶的变质;饮用时注意观察牛奶的外观,如果发现有“胀包”现象,牛奶组织状态发生改

变,一定不要饮用;买回来的牛奶直

第148期 NO.148 四月 Aprll

2014

50

中国乳业 China Dairy

接饮用,不必加热,否则会造成营养的二次损失;打开的牛奶一次喝完,避免开口后微生物的污染、营养的损失。

虽然现阶段国内液态奶市场

上,灭菌乳所占市场比重相当大,但是随着我国居民对产品营养价值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保质期短、营养保存更好的巴氏杀菌乳。

巴氏杀菌乳的生产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严控产品从离开生产线,到运输、销售、存储等各个环节,保证在4 ℃左右的环境中冷藏,防止牛奶中的微生物“活跃”起来,影响产品质量。参考文献

[1] 林庆文. 乳品制造学. 台北:华香园出版社,1976.

[2] GB 4789.2—20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3] GB 4789.26—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

[4] GB 5413.34—2010 乳和乳制品酸度的测定.

(收稿日期:2014-03-12)

C

温度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 1、用图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像是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重要方式,其特点是非常的直观。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与特点 表达方式特点 表格多个变量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表格中 关系式准确地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值关系 图像形象地给出了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趋势 一般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在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达到最高气温的时刻分别是() A.14℃,12时B.4℃,2时 C.12℃,14时D.2℃,4时 练习 1、下图是西安市99年某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那么这天() A.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B.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C.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D.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2、下图是桂林冬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填空: 在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当天最高气温为℃,这一天的温差为℃(所有结果都取整数). 、 经典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这张图回答: 2、在这一天中, (1)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度? (2)20时的气温是多少? (3)什么时候气温为6℃? (4)哪段时间内气温不断下降? (5)哪段时间内气温持续不变? 练习 1、如图是襄樊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中: (1)气温T(℃)(填“是”或“不是”)时间t(时)的函数. (2)时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最高汽温是℃,最低气温是℃. (3)10时的气温是℃. (4)时气温是4℃. (5)时间内,气温不断上升.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1

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气温的涵义,知道怎么测定气温。 2. 理解气温的变化,知道气温的差异跟什么有关。 3.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4.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四.教学过程 1. 对气温的概念在作出解释,然后开始介绍气温观测。 2.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明显感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引出“气温的变化”这一名词。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在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时间。讲解平均气温的概念,一个地方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1)、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 日常说今天的温度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提问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最低相差多少,即气温日较差,这又是怎能样计算得来的?(最高值-最低值。) (2)、气温年变化 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P64页活动 不仅在一天中气温有最高的时刻和最低的时刻,而且在一年中也有气温最高月和气温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 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 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授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和气温观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62页的“说说你对气温变化的感受”,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学生阅读后 稍作讨论) (学生作答)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页“气温 P63的观测”。 提问: 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 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

(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 板书(二)气温的变化 (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课本P63 4-2-2图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 (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板书: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课本P63 4-2-2图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 C)、4时即日出前后(约24.5 C)。 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C—24.5 C =6.5 C)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板书: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课本P64图4-2-3 “北半球大陆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气温的观测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 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3. 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出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5. 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6.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分布特点。 7. 阅读北半球 1 月、7 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能力目标 1. 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 通过气温观测,培养学生气象观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及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2.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北半球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3.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阅读各类气温曲线图,归纳某地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3. 阅读北半球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材分析 本节共设了三个标题气温和气温观测、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差异。 三个内容按照知识生成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内在脉络清晰明了。 六、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对于气温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知识,也有一定的地 理知识基础,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早上和中午的天气怎样?说说你对气温变化 的感受,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这一节内容。 讲授新课 一、气温和气温的观测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阅读教材 P62,并结合日常生活,合作讨论,总结说明气温与

上学期科学教案《变化温度》

上学期科学教案《变化温度》 Last semester's science lesson plan "changing temperature"

上学期科学教案《变化温度》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准备: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 教学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 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a: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b: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1.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 度计的变化 2.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同步测试卷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某地的7月平均气温是25.8 ℃,1月平均气温是- 2.8 ℃,其气温年较差是( ) A.25 ℃ B.28.6 ℃C.27 ℃D.27.6 ℃ 2.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上午11时 B.中午12时左右 C.下午1时 D.14时左右 3. 近来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其原因是( ) A.人类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的热量日益增加 B.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 C.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无关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近 4. 下列描述气温的说法,是通过观测得来的有( ) A.一日内最高和最低气温B.日平均气温 C.月平均气温D.年平均气温 5. 下列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 A.热带 B.温带C.寒带D.平原地区 6. 当北京处在月平均气温最低时,澳大利亚正处在( ) A.冬季B.夏季C.春季D.秋季 7. 我国西部地区有句民谚“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说明该地( ) A.日温差大B.月温差大 C.年温差大D.气温的年际变化大 8. 下图中A、B为北半球同纬度两点,若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判断图 ) 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1 / 5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9. 读等值线分布模式图,判断回答下题。 若图中等值线为等温线,a为15℃,b为12℃,(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则图示地区呈现的信息正确的是()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10. 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哪个月份() A.8月 B.1月 C.7月 D.2月 11. 关于气温的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水平方向上全球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B.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 C.同纬度地区山地、高原的气温比平原、盆地低 D.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12.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A.午后14时左右 B.中午12时左右 C.日出前后 D.午后13时 二、综合题 13. 读“某地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等温线判定,该地在________半球。 (2)A、B两地在陆地上的是________,在海洋上的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5. 某山山麓的海拔大约是208米,气温是23.8 ℃,山顶的海拔高度是1 508米,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16. 读下图,判断A、B、C三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大班科学变化的温度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变化的温度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变化的温度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效果分析,活动反思等内容,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变化的温度教案吧。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准备: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a: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b: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1. 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2. 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活动反思: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

兼而有之。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性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在课本上,算出邻近两次测量的温度差之后,便急于观察热水的温度,却很少去深入思考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说对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种科学求证的探究热情。 由此看来,先前的猜测环节也是存在缺陷的,问题主要在于猜测的结果没有引起学生从事探究的兴趣,就是说,没有将猜测的结果转变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在于小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探究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我对上述情况缺乏必要的预见,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期待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说,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困难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将探究活动前猜测热水温度变化的环节进行一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3.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 人类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 这个词? (2)如何观测气温? (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1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3.11中的气温日较差。

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 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3.12气温年变化 提问: (1)图中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图中最高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3)图中最低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4)图中气温年较差(月最高气温与月最低气温 的差值)是多少? 思考:陆地和海洋年均温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 课堂探究一:绘制气温曲线图 时间/ 月 12 3 4 5 6 7 891011 12 气温/℃4.2 6.1 10. 9 15.1 18. 4 25.1 27.5 26. 3 2 3.4 1 7.2 9.9 4.8 ①把握图幅大小及纵坐标温度差 值的大小,横坐标12个月份的 间隔要适当。 ②对照相应月份和气温值,在坐 标线之间的对应处描点。 ③注意使用平滑的曲线,而不是 折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温度与水的变化知识点

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对于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温度计的结构是:油玻璃管、玻泡璃(内有液体:水银、煤、酒精等)、刻度。 常见的温度计有:气温计、数学温度计、高温计、体温计、水温计。 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当水温下降到0℃,水就变成了冰。当水温上升到0℃以上时,冰开始变成水。水还能不断蒸发成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液态水。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和冰的共同点有: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都是同一个物质。水和冰的不同点有:冰有固定形状,水没有固定形状;冰不会流动,水会流动;冰坚硬,水柔软;冰的透明度没有水高;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低;冰是固态水,水是液态水。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露珠、雾的形成原因。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凝华成固态水,这就是霜、雪形成的原因。 会读写温度。如:-20℃、100℃怎么读?五摄氏度、零下八摄氏度怎么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中卫市常乐中学王海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能通过读图、析图做相应练习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温给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即:识读“气温曲线图”,分析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多媒体出示:猜谜语:一物细又长,红心里面藏,下去要穿面,起来脱衣裳 [承转]既然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问题设计:读课本53页,自学完成: 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 2、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3、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时间变化。 4、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日较差) 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学生活动:在书中找到答案,划下来并回答问题。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举例让学生判断: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变化) 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 问题设计:阅读54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气温观测有哪些规范要求? 教师点评小结:气温的观测基本规范;气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凭你的经验,能说出一天中何时气温最高?何时气温最低?一年中哪个月份气温最高?哪个月份气温最低?谚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说明气温变化时有规律的,午热晨凉说的是气温日变化,冬寒夏暑说的是气温的年变化。请看图,来印证我们的感觉是否正确。 问题设计:读图分析

温度的变化m

温度的变化 【基础知识精讲】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描述. 【重点难点解析】 1.能从给出的图表中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能将图中的有用信息读取出来.2.温度的变化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常常用图象来表示.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非常直观. A.重点、难点提示 1.进一步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掌握好.)2.能从给出的图表中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能将图中的有用信息读取出来. B.考点指要 温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常常用图象来表示.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 【难题巧解点拨】 例1 下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中: (1)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2)20时的气温是多少? (3)什么时间的气温为6℃? (4)哪段时间内气温不断下降? (5)哪段时间内气温持续不变?(要学会从图象中读取出需要的信息) 解:(1)凌晨4时,气温最低,气温是-4℃;16时气温最高,气温是10℃; (2)20时的气温是8℃; (3)10时和22时的气温都是6℃; (4)0时到4时和16时到24时这两段时间内气温不断下降; (5)12时到14时这两个小时内气温保持8℃的温度不变. 注(1)气温最低、最高反映在图象上就是找最低点和最高点; (2)20时的气温是多少?实质上是求:当t=20时,T=?

水密度随温度变化表

水密度随温度变化表 t(℃)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 999.840 999.846 999.853 999.859 999.865 999.871 999.877 999.883 999.888 999.893 1 999.898 999.904 999.908 999.913 999.917 999.921 999.925 999.929 999.933 999.937 2 999.940 999.94 3 999.946 999.949 999.952 999.95 4 999.956 999.959 999.961 999.962 3 999.96 4 999.966 999.967 999.968 999.969 999.970 999.971 999.971 999.972 999.972 4 999.972 999.972 999.972 999.971 999.971 999.970 999.969 999.968 999.967 999.965 5 999.964 999.962 999.960 999.958 999.95 6 999.954 999.951 999.949 999.946 999.943 6 999.940 999.93 7 999.934 999.930 999.926 999.923 999.919 999.915 999.910 999.906 7 999.901 999.897 999.892 999.887 999.882 999.877 999.871 999.866 999.880 999.854 8 999.848 999.842 999.836 999.829 999.823 999.816 999.809 999.802 999.795 999.788 9 999.781 999.773 999.765 999.758 999.750 999.742 999.734 999.725 999.717 999.708 10 999.699 999.691 999.682 999.672 999.663 999.654 999.644 999.634 999.625 999.615 11 999.605 999.595 999.584 999.574 999.563 999.553 999.542 999.531 999.520 999.508 12 999.497 999.486 999.474 999.462 999.450 999.439 999.426 999.414 999.402 999.389 13 999.377 999.384 999.351 999.338 999.325 999.312 999.299 999.285 999.271 999.258 14 999.244 999.230 999.216 999.202 999.187 999.173 999.158 999.144 999.129 999.114 15 999.099 999.084 999.069 999.053 999.038 999.022 999.006 998.991 998.975 998.959 16 998.943 998.926 998.910 998.893 998.876 998.860 998.843 998.826 998.809 998.792 17 998.774 998.757 998.739 998.722 998.704 998.686 998.668 998.650 998.632 998.613 18 998.595 998.576 998.557 998.539 998.520 998.501 998.482 998.463 998.443 998.424 19 998.404 998.385 998.365 998.345 998.325 998.305 998.285 998.265 998.244 998.224 20 998.203 998.182 998.162 998.141 998.120 998.099 998.077 998.056 998.035 998.013 21 997.991 997.970 997.948 997.926 997.904 997.882 997.859 997.837 997.815 997.792 22 997.769 997.747 997.724 997.701 997.678 997.655 997.631 997.608 997.584 997.561 23 997.537 997.513 997.490 997.466 997.442 997.417 997.393 997.396 997.344 997.320 24 997.295 997.270 997.246 997.221 997.195 997.170 997.145 997.120 997.094 997.069 t(℃)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5 997.043 997.018 996.992 996.966 996.940 996.914 996.888 996.861 996.835 996.809 26 996.782 996.755 996.729 996.702 996.675 996.648 996.621 996.594 996.566 996.539 27 996.511 996.484 996.456 996.428 996.401 996.373 996.344 996.316 996.288 996.260 28 996.231 996.203 996.174 996.146 996.117 996.088 996.059 996.030 996.001 996.972 29 995.943 995.913 995.884 995.854 995.825 995.795 995.765 995.753 995.705 995.675 30 995.645 995.615 995.584 995.554 995.523 995.493 995.462 995.431 995.401 995.370 31 995.339 995.307 995.276 995.245 995.214 995.182 995.151 995.119 995.087 995.055 32 995.024 994.992 994.960 994.927 994.895 994.863 994.831 994.798 994.766 994.733 33 994.700 994.667 994.635 994.602 994.569 994.535 994.502 994.469 994.436 994.402 34 994.369 994.335 994.301 994.267 994.234 994.200 994.166 994.132 994.098 994.063 35 994.029 993.994 993.960 993.925 993.891 993.856 993.821 993.786 993.751 993.716 36 993.681 993.646 993.610 993.575 993.540 993.504 993.469 993.433 993.397 993.361 37 993.325 993.280 993.253 993.217 993.181 993.144 993.108 993.072 993.035 992.999 38 992.962 992.925 992.888 992.851 992.814 992.777 992.740 992.703 992.665 992.628 39 992.591 992.553 992.516 992.478 992.440 992.402 992.364 992.326 992.288 992.250 t (℃) 0 1 2 3 4 5 6 7 8 9 40 992.212 991.826 991.432 991.031 990.623 990.208 989.786 987.358 988.922 988.479 50 988.030 987.575 987.113 986.644 986.169 985.688 985.201 984.707 984.208 983.702 60 983.191 982.673 982.150 981.621 981.086 980.546 979.999 979.448 978.890 978.327 70 977.759 977.185 976.606 976.022 975.432 974.837 974.237 973.632 973.021 972.405 80 971.785 971.159 970.528 969.892 969.252 968.606 967.955 967.300 966.639 965.974 90 965.304 964.630 963.950 963.266 962.577 961.883 961.185 960.482 959.774 959.062 100 958.345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教学案(第2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教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_____。 ②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___________。 ③根据等温线的_________,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④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___________的分布。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①从纬度位置看:_____________气温逐渐降低。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_____和_____气温不同,夏季_____气温高,冬季_____气温高。

③从海拔方面看:地势越高,气温_____。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达标检测】 1.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两极向赤道递减

B.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寒冷 D.海拔每升高1 0 0米,气温约下降0.6℃ 2.世界气温分布大势: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 3.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气温变化小 C.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并不一定相等 D.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根据下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5.哈利法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经建成的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有162层,总高828米。如果楼下气温为25℃,那么顶楼的气温约为( ) A.15℃ B.20 ℃ C.O℃ D.一25℃ 6.“高处不胜寒”的说法说明了下列哪个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拓展阅读】 气温与季节 在谈论气候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如下一些说法:中国的华北地区,夏季降水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因此,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这一天要落后1~2个月。即最低值出现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或八月。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七月为最高,一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八月为最高,二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之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愈到高纬地区,冬夏区分愈明显,气温年较差愈大。 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的年较差为11℃,大陆上的年较差可达20~60℃。 气温年较差也因天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0979.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和差异(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气温的变化和差异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重点) 2、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难点) 3、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分层提高”。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地理助学、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那么世界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要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地区变化又要用什么 图呢?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重点) 2、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难点) 3、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自主导学】 1、世界各地的气温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通过_________图表示出来。 2、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叫__________。 【温故知新】 看图4-2-4,等温线图,只看大概,发现没发现是不是很像等高线?对很像,那我们在学等温线图前先来回顾等高线的知识,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可以抢答、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 ⑴等高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 ⑷高线数值大,海拔_______;数值小,海拔 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