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
一、产业发展分析
(一)产业政策分析
(1)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要求重点突破国产碳纤
维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高端领域碳纤维制备技术,使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主要产品满足应用需求;同时,显著提升国
产化装备的设计制造和二次改造升级能力,实现国产碳纤维产品系列化、工艺多元化、产能规模化,实现碳纤维制备技术从跟踪创新到原
始创新的跨越,使国产碳纤维技术、产品性能、生产成本与国际先进
水平相当,具备产业竞争力;培育三到五家碳纤维龙头企业,通过体
制机制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碳纤维制造及应用产业链结构,形成
碳纤维制备技术与产品有序竞争。面对新的形势,“十三五”期间,
我国的碳纤维产业将进入一个以发展高效低成本制备技术为核心,围
绕重大应用工程,构建碳纤维制备与应用产业链,提升产业集成度和
行业竞争力的历史时期。
(2)2015年5月8日,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碳纤维被列为关键战略材料之一,并要求
到2020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要满足大飞机技术要求,国产碳纤维
用量要达到4000吨以上;到2025年高性能碳纤维基本实现自主保障。
(3)工信部于2013年10月22日发布的《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
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原【2013】426号)确定了碳纤维发展目标,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
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聚丙烯腈(PAN)原丝、高强型(注1)碳纤维的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型碳纤维单线产能产量达
到千吨级并配套原丝产业化制备,高强中模型碳纤维实现产业化,高
模型和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
应用市场,基本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需求;碳纤维知识产权
创建能力显著提升,专利布局明显加强;碳纤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达
到国际水平。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
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
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
(4)工信部于2011年7月1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
指南(2011)》(工信部科【2011】320号)以及于2013年9月4日
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工信部科【2013】335号)均提及高性能碳纤维产业核心技术:“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预氧
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千吨级
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工信部于2015年11月12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
南(2015)》对碳纤维核心技术进一步明确:“大型、高效聚合导热
体系;高稳定化干喷湿法纺丝及高倍牵伸工艺;快速均质预氧化技术
和高效节能预氧化碳化装备;干喷湿纺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及与不同
树脂基体、不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相匹配的系列化油剂和上浆剂。”
工信部于2017年10月18日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其中包括“汽车
低成本专用碳纤维开发关键技术”、“干喷湿法纺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低成本回收及再利用技术”等。
(5)工信部于2016年10月18日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
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高
端产品,加强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
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
丙二醇酯纤维等高端产品。重点突破高强碳纤维的低成本、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快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级碳纤维产业化突破。
(6)2017年1月23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联合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了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等关键战略材料的发展方向,即“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
规模应用。”
(7)2017年4月28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印发《“十三五”材料
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
为核心,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
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8)2017年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
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提升先进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应用。
(二)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全球超万亿市场空间,国内增长空间巨大。
随着碳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也
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26.2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95%;预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需求将达到2.5
万吨左右,年均增长速率约15.5%。在市场规模增长方面,国外已经成熟运用的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国内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
(2)碳纤维的发展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需要
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碳纤
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等多部门重点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
综合实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碳纤维应用领域广阔,是我国亟需的战略新兴材料
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
高温、耐腐蚀、抗冲刷及溅射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一系
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是一种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密
切相关的关键材料,是战略核武器和新一代战斗机等先进武器装备以
及发展新型卫星、飞船等国防高技术必不可少的战略新兴材料。
第二章项目财务分析
一、项目总投资估算
(一)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5299.68(万元)。
(二)流动资金投资估算
预计达产年需用流动资金1988.30万元。
(三)总投资构成分析
1、总投资及其构成分析:项目总投资7287.9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299.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72%;流动资金198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28%。
2、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分析:本期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筑工程投资2406.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3.02%;设备购置费2359.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2.37%;其它投资534.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3%。
3、总投资及其构成估算: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项目总投资=5299.68+1988.30=7287.98(万元)。
二、资金筹措
全部自筹。
三、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根据规划,项目预计三年达产:第一年负荷55.00%,计划收入10334.50万元,总成本8581.64万元,利润总额572.03万元,净利润429.02万元,增值税355.47万元,税金及附加119.76万元,所得税143.01万元;第二年负荷70.00%,计划收入13153.00万元,总成本10422.53万元,利润总额1315.23万元,净利润986.42万元,增值税452.41万元,税金及附加131.39万元,所得税328.81万元;第三年生产负荷100%,计划收入18790.00万元,总成本14104.32万元,利润总额4685.68万元,净利润3514.26万元,增值税646.30万元,税金及附加154.66万元,所得税1171.42万元。
(一)营业收入估算
项目经营期内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只考虑行业设备相对价格变化,假设当年设备产量等于当年产品销售量。项目达产年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8790.00万元。
(二)达产年增值税估算
达产年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646.30万元。
(三)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当项目达到正常生产年份时,按达产年经营能力计算,本期工程项目综合总成本费用14104.32万元,其中:可变成本12272.63万元,固定成本1831.69万元,具体测算数据详见—《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所示。
达产年应纳税金及附加154.66万元。
(五)利润总额及企业所得税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综合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补贴收入
=4685.68(万元)。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4685.68×25.00%=1171.42(万元)。
(六)利润及利润分配
1、本期工程项目达产年利润总额(PFO):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综合
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补贴收入=4685.68(万元)。
2、达产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4685.68×25.00%=1171.42(万元)。
3、本项目达产年可实现利润总额4685.68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1171.42万元,其正常经营年份净利润:企业净利润=达产年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4685.68-1171.42=3514.26(万元)。
4、根据《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可以计算出以下经济指标。
(1)达产年投资利润率=64.29%。
(2)达产年投资利税率=75.28%。
(3)达产年投资回报率=48.22%。
5、根据经济测算,本期工程项目投产后,达产年实现营业收入
18790.00万元,总成本费用14104.32万元,税金及附加154.66万元,利
润总额4685.68万元,企业所得税1171.42万元,税后净利润3514.26万元,年纳税总额1972.38万元。
四、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全部投资回收期(Pt)=3.57年。
本期工程项目全部投资回收期3.57年,小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项
目的投资能够及时回收,故投资风险性相对较小。
五、综合评价
1、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改善产业和中小企业集聚条件,加强节能
管理能力和“三废”有效治理。推动产业集群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
络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在产业集群中建设小型微型企业创业
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高效
开发利用土地。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各级财政统筹安排各类服务于中小企
业发展的资金,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等市场薄弱
环节予以支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化
长效机制。继续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政策执行监
管力度,确保政策时效。加强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好
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让广大中小企业知晓用足政策。结合新情况、新问题,统筹研究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强政策储备。
2、投资项目通过对主要生产工艺和设备从投资经济性和先进性两方面
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选用的设备均具有当今国内外先进水平,具有生产
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项目拟建设在项目建设地内,工程选址符
合项目建设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项目用地要求,而且项目建设区域
交通运输便利,可利用现有公用工程设施,水、电、气等能源供应有保障。
3、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快速适应和引导消
费升级新趋势,支持提升生产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质量安全等水平。二是支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定期制修订产品质量监管法律和标准,加强质量政策引导和质量环境建设,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打造更
多“百年老店”,努力提升品种的多样性、品质的可靠性、品牌的高端性。三是推广实施智能制造模式,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鼓励企业推进制造过程、制造装备和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化需求。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比上年同期加
快0.3个百分点;1-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与1-4月份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5月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态势,增长面为87.8%。其中,电子、汽车、电力、医药、烟草等主要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分产品看,在统计的59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68种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1.7%。太阳能电池、光纤、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民用无人机等新兴产品快速
增长。钢铁、有色金属、发电量等高耗能产品增长也有所加快。从生产端看,5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8%,比上月加快3.5个百分点;扣除
线损后工业用电量增长11.4%,比上月加快5.5个百分点,表明工业生产活
跃度增强。从物流端看,5月份,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8.2%,比上月加快
6.3个百分点;货运量同比增长8.5%,比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
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1.8%,比上月加快10.4个百分点,表明工业品货流
量加大。从需求端看,5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1%,连续两个月涨幅加快;环比上涨0.4%,4个月来首次由下降转为上涨,表
明工业品需求趋于增强。从投资端看,1-5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5.2%,
比1-4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7%。
4、本期工程项目投资效益是显著的,达产年投资利润率64.29%,投资利税率75.28%,全部投资回报率48.22%,全部投资回收期3.57年(含建
设期),表明本期工程项目利润空间较大,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较强的
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环境保护
和建设同时进行,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城镇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建议项目承
办单位在项目建设中有关论证、设计、施工要紧密配合,对于建设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在设计和施工中,要积极吸取
国内外的相关建设经验,采用合理、可行、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工程万
无一失。对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要坚持“三同时”制度,实现项目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同环境保护效益全面、同步发展。
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碳纤
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等多部门重点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附表
上年度营收情况一览表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