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题-__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考题-__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考题-__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考题-__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教育学考题-------------------

第七章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分,共40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分,共20分)

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

的重视。(02.4)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 ) 。(02.4)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3.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 D ) (02.10)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夸美纽斯

D.亚里斯多德

4.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A )的论争。(02.10)

A.知识与能力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5.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03.10)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6.课程的一般结构( A )。(03.10)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7.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D )。(03.10)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8.从主观学习经验和客观学科教材的结合处来看待和解释课程,这是( D )的观点。(04.1)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能力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9. 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讲究方法,这是( A )课程观的观点。(04.4)

A.人文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位

D.能力本位

10.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B )。(04.4)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11. 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A )的表现。(04.10)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2.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D )。(04.10)

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13.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C )。(05.4) (07.10)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14.在1988年改革之前,( B )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实行导向式管理。(05.10)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罗斯

15. 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 )。(05.10)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16.( 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05.10)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7.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B )(06.4)(08.10)

A.克伯屈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冯特

18.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06.10)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9.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B )(06.10)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20.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07.4)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21.课程论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 A )个层面。

A.2

B.3

C.4

D.5

22. 对课程论影响最深刻的学科是( C )。

A.心理学

B.教育学

C.哲学

D.教学论

23. 课程论的理论基础学科是( A )。

A.心理学

B.教育学

C.哲学

D.教学论

24.课程论的发展应把( D )学科作为基础。

A.心理学

B.教育学

C.哲学

D.教学论

25.我国教科书长期采用的是( C ) (07.10)

A.审定制

B.自由制

C.国定制

D.合作制

26.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__________的论争。

( A ) (08.4)A.知识与能力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27.课程目标研究最为著名的是________,他提出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部分的组成,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借鉴依据。( C )(08.4)

A.杜威

B.布鲁纳

C.布卢姆

D.乔伊斯

28.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尝试将课程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人是

( C )(09.4)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29.被认为是课程论经典的书是( A )(09.4)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课程论》

C.《教学目标分类学》

D.《现代课程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或2分,共10分;如单项选择每题2分则无多项选择)

1.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有( ABCDE )。(0

2.10)

A.主观法

B.客观法

C.实验

D.经验法

E.活动分析法

2.最常见的、最一般的课程结构包括( BCE )。(0

3.4)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指南

E.教科书

3.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包括( ABD )。(03.10)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道德领域

D.动作技能

E.美学领域

4.按照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主要包括( ABC )。(04.1)

A.教育目的

B.学科课程目标

C.具体课程目标

5.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是( ABCD )。(04.1)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E.理论与实践

6.建立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单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CE )。(04.4)

A.主题

B.练习题

C.任务

D.教科书

E.评价标准

7.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 BCDE )。(04.10)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8.课程管理有审定制、固定制和多样化自由选择几种模式,统整各自优势,课程一般结构发生了变化,体现在( BC )。(04.10)

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C.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D.采用导向式管理

E.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

9.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 ABCE )。(05.4)

A.课程的价值

B.课程的根本目的

C.课程的主要任务

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课程的基本结构

10.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BCD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E.赞可夫

11.“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这样的特点( ACD )。(05.10)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

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

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E.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12.课程的一般范畴主要包括(BCDE )。(06.4)

A.课程思想

B.课程目标

C.课程内容

D.课程结构

E.课程评价

13.属于课程目标垂直分类的是( ABC )。(06.10)

A.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

14.当课程被认识为是知识并付诸实践时,一般特点在于( ABCE )(08.10)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先验的、既定的、静态的

D.课程是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的

E.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15.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若干问题,即( ABCE )(07.10)

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教育目标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6.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形式为最适宜,其结构包括( BDE )(07.10)

A.目标

B.主题

C.情景

D.任务

E.评价标准

17.随着课程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CD )(08.4)

A.教学计划

B.教学目标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E.教学内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课程(03.4) (04.10)(08.4) P218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人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教学大纲(02.10) P234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3. 课程设计(05.10) P242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是课程理论在应用层面最重要的范畴之

一。

4. 课程论(07.4) P218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5.泰勒模式(08.10)P244

泰勒模式是1944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他的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四、简答(2004.4开始改为每小题5分,共25分,以前为每题6分,共30分)

1.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0

2.4)(06.4)

P244

泰勒模式是1944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他的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2.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05.4)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3.简要评价国内外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P216

(1)课程是知识。这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其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2)课程是经验。是在前一种观点的批评与反思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人们提出,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课程。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则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3)课程是活动。这种观点比较新颖,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4.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几个层次?P228

课程的范畴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是根据目标的性质及其与课程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将课程目标区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类方法: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5.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P242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指将中观的设计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前,由教师进行再设计,一般不涉及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科目标,基本是在接受和认可现存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

五、论述(共25分;04.4以前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0

2.4)P222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2)知识与能力。课程究竟是应当给学生某种完整的或某种意义上实用的知识储备,还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课程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一基本关系上发生过两次著名的冲突:第一次是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著名论争;第二次是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代表的。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化与综合。分析的方式注重探究事物自身的特征,注重了解特定事物的个性和特殊规律;综合的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课程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2.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04.4) P244

泰勒模式是1944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他的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许多后来出现的课程设计模式正是在对于泰勒模式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

3.联系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09.10)P222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发展中,应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课程究竟是应当给学生某种完整的或某种意义上实用的知识储备,还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课程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一基本关系上发生过两次著名的冲突:第一次是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著名论争;第二次是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代表的。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分科与综合。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化与综合。分析的方式注重探究事物自身的特征,注重了解特定事物的个性和特殊规律;综合的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课程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D)聘任。 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文化学科知识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8、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A) 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A)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学校的价值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学校体系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最新教育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概念。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4、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的分类,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分阶段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地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活动起定向作用。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三)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1)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2)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能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 (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 (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含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前者指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后者主要是靠大肌肉群来完成。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前者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后者技能主要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构成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操作过程中彼此间可以相互独立。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前者技能在大多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教育学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人们把课程视作教学科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①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A、分科设置;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孔子、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比特、卡特斯 ②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A、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B、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C、强调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重视课程和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积极性。活动课程的局限性: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浪漫自然主义经验

第七章教育学课程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1、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2、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1、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端是: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的状况,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科之间的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分科绝对化比国外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有着深远意义,加强综合化是小学课程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重视人,崇尚个性,后者则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我国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1.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 )。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2.着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 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 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 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 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 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 教育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 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 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 思想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 它为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 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学校教育 3.教育措施 4.负向功能 5.隐形功能 6.西奥多·舒尔茨 7.利托儿诺,本能 8.孟禄,模仿 9.生产劳动 10.古代社会的教育 11.诗、书、礼、乐、易、春秋 12.奴隶社会 13.张之洞 14.葵卯学制 15.1763 16.保罗·朗格朗 二、单项选择 1. B.1995年 2.A.奴隶社会初期 3.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七章-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七章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 2.课程的要素 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程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调节,从而使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另外,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因此,在内容上就不仅仅限于几门学科,还必须能够满足幼儿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性的以及沟通与创造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而如此多的内容只通过作业课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途径,特别是通过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幼儿园课程。

教育学练习题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向,采用科学的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3.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4.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 A.教育作用 B.评价作用 C.导向作用 D.激励作用 5.最早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子 D.夸美纽斯 6.“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7.()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A.教育测量 B.教育测验 C.考试 D.教育评价 8.()是学校情境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隐的式呈现的课堂,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 10.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1.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2.“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 B.夏代 C.西 D.东 1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在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1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1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精选--学习教育学章节练习试题第四章.docx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 D 、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 、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 A、教育无目的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科学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 占优势的基础上” ,这一观点是( A)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 、科学本位 C 、社会本位 D 、个人本位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 A、哲学观念 B 、人性假设 C 、理想人格 D 、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6、(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 、教育政策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7、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 、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 、健全品德素养 C 、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 、追求人生情趣和理 想境界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B) A、智育等于教学 B 、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 、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 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C)。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 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00442教育学11章练习

第十一章 一般考试为三分左右,主要为单选、多选和填空。本章也是为最不重要章节之一 BABCB DABDA DCCDC AB ABCDE ABCD ABD ABCD ABCDE ABD ABCD ABCDE ABCD ABCD ABDE ABCDE ABCDE ABC BCD ABCDE ABC ABCD ABCDE ABC ABD ABC ABDE 班级主题班会书面报告必须适中指导者合理利用 三、改错题 1.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教研组。 2.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常见的班级自主活动是演讲比赛。 3.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说明。 4.班级规模的要求是越大越好。 5.班主任被人冠以“班级导师”之名强调班主任应该是教育者。 6.班级规范能够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规范。 四、名词解释 1.班级 2.自我教育 一、单选题 1.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 A. 小组 B. 班级 C. 年级 D. 教研组 2.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 A. 拉斯莫斯 B. 孔子 C. 孟子 D. 柏拉图 3.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柏拉图 4.班级组织逐渐成为我国学校中普遍采用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于() A. 孔子之后 B. 孟子之后

C. 癸卯学制颁行之后 D. 新中国建立之后 5.从有效履行职责的角度看,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班主任角色重心是() A. 管理者角色 B. 指导者角色 C. 管理者角色与指导者角色并重 D. 没有重心 6.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常见的班级自主活动是() A.球赛 B.野炊 C.演讲比赛 D. 主题班会 7.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 A.正常现象 B.非正常现象 C.需要遏制和解散的 D.不合理的 8.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采用的形式是() A.口头说明 B.书面报告 C.口头和书面两种 D.任选一种 9.下面不属于品行不良范畴的是() A.离家出走 B.吸毒贩毒 C.伤害同学致残 D.学习成绩太差 10.操行评定的目的主要在于() A.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B.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了解学校的工作 C.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情况 D.划分评定学生一段时期内的优劣 11.下面不属于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教育者 B.组织者 C.指导者 D.领导者 12.班级社会体系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 A.前苏联 B.我国 C. 欧美 D.日本 13.班级规模的要求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必须适中 D.可大可小 14.最理想的班级群体应该是一种()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着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

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了解和研究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