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教学设计_初中地理_刘志洪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教学设计_初中地理_刘志洪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教学设计_初中地理_刘志洪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教学设计_初中地理_刘志洪

六三制湘教版地理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联系与差异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教学设计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初级中学刘志洪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本节只涉及有关澳门的内容。由于澳门面积小,人口少,经济总量不大,因而教材重在说明它的旅游文化特色。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地理概况”部分安排了2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第1自然段介绍了澳门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组成,第2自然段讲述了澳门填海造地及陆地面积的变化情况。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澳门在中国的位置”、“澳门半岛”、“澳门陆地面积的扩展”3幅地图。为引导学生了解澳门的历史和回归的时间,教材安排了“澳门回归”的阅读材料。

在“海上花园”这一部分,教材正文介绍了澳门宜人的气候、幽雅的环境和著名的人文景观,以及目前澳门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多样化特征。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澳门市景”1幅照片和“大三巴牌坊”1则“阅读”材料。“大三巴牌坊”材料是对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澳门土地资源紧缺性和当地人民填海造地壮举的认识,教材P.50安排了“活动”1。澳门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突出表现在旅游业方面,为了落实“标准”要求,并强化学生对澳门旅游业发展条件的认识,教材P.50安排了“活动”2。澳门的旅游文化特色与祖国内的文化相联系,在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强化,例如:“唐城”是根据中国古代首都长安所设计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及文化性的景点,城楼内以购物商场为主,集各地商品以至高级食府。澳门“妈祖阁”建于明代,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

【教学目标】

1.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组成,了解其陆地面积的变化。

2.了解澳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主要特点。

3.知道澳门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澳门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4.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澳门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2.难点:理解澳门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比较归纳读图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及自制PPT课件和相关资源;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澳门的图片及旅游景点。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回望历史)播放视频歌曲《七子之歌》导入本课学习。简单介绍七子之歌: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留学美国时所作组歌中的一首,本首歌曲主要唤起我们对当年澳门曾经屈辱的回忆。

(过渡承转)大家对澳门有多少了解呢?下面请看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读图分析澳门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自然环境特征。

2.结合读图分析澳门地图的变化及原因。

3.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澳门的主要经济特征。

4.举例说明澳门的旅游文化特色。

5.举例说明澳门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环节一(自主学习梳理基础)

任务一“史说澳门”

阅读“澳门回归”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1.澳门曾经被哪个国家殖民占领统治?

2.澳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

3.查找资料解释澳门区旗、区徽的含义。

任务二“图析概况”

读图7-15、7-16、7-18及P51的图7-23,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澳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2.找出:澳门有哪些组成部分?

3.观察:澳门的面积有什么变化趋势?原因是什么?至2010年,澳门面积是多少?

拓展延伸:结合资料(见学案)计算:香港及澳门的平均人口密度,比较说明澳门的人地特点?

任务三“数析环境”

阅读课本“海上花园”内容,及气候数据表(学案上有气候表),完成下列问题:

1.澳门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特点如何?

2.澳门为什么被称为“海上花园”?

任务四“表解经济”

阅读课本P50内容及经济数据表(见学案),完成下列问题:

1.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哪些?

2.澳门经济有什么变化?

任务五“图说景点”

旅游盘点大PK

请各小组结合课本内容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介绍澳门的主要旅游景点。

各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搜集的澳门图片,介绍主要景点。

环节二(合作交流碰撞智慧)

组长组织本小组学生对上述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记录本组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小组学习情况,并解疑答惑。

环节三(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各小组结合学习、讨论情况,进行集中展示,主要展示基础知识。

展示一“澳门回归”

(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澳门回归”

学生结合任务进行解析澳门区旗、区徽的含义。

教师点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周围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葡文“澳门”。

澳门特区区旗、区徽的底色是象征和平与安宁的绿色,上面绘有五颗呈弧型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和海水,则象征着澳门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寄托着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定能保持稳定发展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阅读并解释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承转过渡)认识了澳门的历史,我们下面分析澳门的地理概况。

展示二“地理概况”

学生结合课件图进行梳理分析澳门的地理位置特点、组成及面积变化情况。

学生1:分析澳门的地理位置特点:海陆位置:位于珠江口西南,背靠珠江三角洲;纬度位置: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学生2:在7-18图中圈出: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并做简要解释。

学生3:结合7-18图分析澳门的面积变化及原因。

教师点拨:

点拨一:分析澳门的地理位置要注意澳门的纬度位置,结合P51图,找出:北回归线,说明澳门地处热带,再结合面积及人口计算澳门的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澳门地狭人稠的特点。

资料:香港、澳门、上海的面积与人口(2013年)

点拨二:计算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说明澳门的人地数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计算)学生1:香港6 521.7人/ 平方千米;学生2:澳门20202人/ 平方千米。

教师点拨:从这可以看出,澳门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确是个地狭人稠的地方。

教师引导说明:强化学生对澳门土地资源紧缺性和当地人民填海造地壮举的认识。

[设计意图] 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澳门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承转过渡)了解了澳门的地理概况,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澳门的气候特征。

展示三“海上花园”

读澳门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归纳澳门气候特征。

学生:澳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0℃,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终年绿树繁花,以绮丽纤巧为特色,所以有“海上花园”的美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澳门气候特点,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气候的特点的能力。

(承转过渡)澳门优雅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澳门的经济。

展示四“表解经济”

读澳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单位:亿澳元),归纳澳门的经济结构特征。

学生1:经济支柱有博彩、旅游、制造业、建筑业等。

学生2:第二产业占比重小,第三产业占比重大;

学生3:澳门经济多样化。

教师点拨:澳门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博彩业比重最大,但是,博彩业的比重有所下降。

强调说明:举例说明澳门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联系?

(课件呈现)资料:长期以来,澳门与祖国内地有着互补、互利、相互促进的经济往来关系。现在,内地已成为澳门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是澳门主要原材料、淡水、劳动力以及农副产品的供应地。澳门则发展为仅次于香港的内地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为内地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信息。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澳门的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有什么联系?

教师点拨:澳门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稳定离不开祖国大陆的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祖国内地为澳门提供资源、劳动力等,澳门为祖国内地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因此,二者是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分析澳门的经济变化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发展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资料整合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资料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澳门与组国内的经济联系。

(过渡承转)澳门的经济发展得益于该地区特色的旅游文化,下面我们看一下澳门的旅游文化。

展示五“图说景点”

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介绍澳门的主要景点,介绍搜集的澳门八景,结合图片重点介绍:“镜海长虹”、“妈阁紫烟”、“三巴圣迹”;“黑沙踏浪”、“唐城”等景点。

教师点拨:结合图片介绍“唐城”和“妈祖阁”。“唐城”是根据中国古代首都长安所设计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及文化性的景点,城楼内以购物商场为主,集各地商品以至高级食府。澳门“妈祖阁”建于明代,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由此看出澳门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根底深厚,源远流长。

欣赏视频:“澳门旅游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观看澳门旅游业视频,加深对澳门旅游业的印象。

环节四(合作探究共享智慧)

探究:澳门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温馨提示: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特色等方面说明)(组内交流,组长汇报):

学生1:澳门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环境优雅、风景优美。

学生2:长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给澳门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教师点拨:

除此之外,澳门非常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澳门开放的自由港政策、广泛的国际政策、简便的入境手续、低廉的旅游费用;澳门与祖国内地的联系紧密,尤其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加上中西文化交流给澳门留下众多的古迹和独特的文化风情,奠定了澳门旅游业的繁荣。

澳门的旅游业发展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历史——1. 中西交融,入境简便

地理——2.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气候——3. 气候宜人,“海上花园”

景点——4 .名胜众多,文化独特

经济——5. 经济多元,“世界赌城”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承转过渡)学习了澳门和香港,我们进行梳理比较一下两地的异同。环节五(归纳整合能力提升)

结合香港和所学澳门的知识,比较完成下表。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香港与澳门有着许多共性:在位置上,都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两侧);在气候方面,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从交通方面,两地区对外联系方便;在政治制度上,都实行“一国两制”特别政策;主要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旅游业发达;两地的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香港经济更为发达,对外贸易、金融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博彩业地位突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对澳门与香港有一个总体认识,

一是引导学生掌握香港与澳门的地理特征,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区域比较的方法。

环节六(课堂小结梳理收获)

1.学生回顾

引导学生分别从知识、学法、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说明,教师适度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当堂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掌握所学的要点。

2.知识再现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整合所学知识。

结束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澳门自从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澳门本身也获得较快的发展,澳门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这也正是我们的期望。

我们衷心地祝愿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

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

环节七(学海拾贝颗粒归仓)

共5个选择题、1个综合题。(课堂练习反馈矫正)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原理与方法 教学课时:36学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设计原理的讲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教育思想观念; 2、通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地理教学技能,具备初步的地理教学能力; 3、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技巧。 教学模块 模块一:地理教学的思想理论 1、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观念 1)正确的教学观 2)正确的教师观 3)正确的学生观 2、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 1)有效教学的主要观点 2)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3)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模块二:地理教学技能训练 1、地理教学设计技能训练 1)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技能 2)地理教学过程技能 (1)导入技巧 (2)讲解技巧 (3)提问技巧 (4)承转技巧 (5)结课技巧 2、地理教学说课技能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与评价 模块三: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1、评课的理论与方法 2、观摩课的观察与评价技能 3、地理教学说课的评价 模块一:地理教学的思想理论 一、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观念 1、教学观 (话题:如何看待教学中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问题1:你们最希望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提高自己教学设计水平? A.由教师传授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一般原理和方法,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指导你们从事教学设计;

B.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地理老师传授他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让你们仿照进行教学设计;C.印发一套完整(从初中到高中各章节)的优秀地理老师编写的教学设计,作为优秀的教学设计资料可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D.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实践(上课或说课)----评课-----修改---再实践,在反复的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E.多买些参考资料和教学录像,自己研究实践,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问题2:教师最大作用是什么? A.传授知识、疑难解答 B.领导、组织教学进程,控制教学节骤; C.通过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智力; D.育人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等)。 结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标志 Ⅰ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对学习目的的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它需要教师不断阐明,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去体会。 Ⅱ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善于利用好奇心,引导启发求知欲;运用丰富的教学素材、直观的教具或声像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形象教学语言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通则不痛”。 热心帮助、诙谐幽默、善于表扬、知识丰富、技能娴熟是优秀老师必备条件 Ⅲ掌握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案例:探究“降水的本质”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降水(雨)类型有地形雨、对流雨、气旋雨、锋面雨等;各种气候类型下的降水数量和形成原理也多样,如何找出其本质联系呢? 结论: 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2.教师观 教师分四类:第一类是大师----才(专业知识加知识阅历)德兼备,有极强的感召力;听大师的课如同久旱逢甘露,是一种陶醉是一种享受,且对自己后期的人生认识和人生规划影响很大。 第二类为良师-----勤勤恳恳的备课,认认真真的上课,但是听课的学生感觉平淡乏味沉闷,对其评价总是用“还行”。 第三类为巫师-----此师有很强的渲染,会吹牛会推销,上他的课听其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但事后回味感觉没学到什么,热闹之后是空虚,乍听还行,细品无味。此师绝对的误人子弟。 第四类为庸师-----无才无德,在知识上误导,在身心上戕害。 1)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过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关;语言关;课堂管控能力关; 2)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具备:

《俄罗斯》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

《俄罗斯》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 2018-10-27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 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学案例

微课堂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一一自转》陈建新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活动指导】换一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会 看到什么呢?请小组合作,组长利用地球仪 演示地球自转,其他同学分别从北极上空和 南极上空进行观察,注意绕转中心和绕转方 向。 【绘图指导】把你从南极和北极观察到的地 球自转中心和方向绘制出来。 【总结点拔】在南极上空和北极上空观察到 的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都是一个点,但方 向是截然不同的,北极上空是逆时针,南极 上空是顺时针,简单说就是“北逆南顺”。 二、昼夜更替 【视频播放】透明球体和不透明球体在 光照情况下的区别。 【问题设置】地球和实验中的哪个球体 比较相似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当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时,会产生什么现 象? 【总结点拔】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 的的球体,朝向太阳 的一面是白天,背向 太阳的是黑夜。 学生活动评价 【小组合作】小组长操通过小组成员的 作地球仪,其他成员进互帮互助,保证 行观察并且在纸上将自每一个成员观的 己观察到的绕转中心和观察机会,初步 绕转方向绘制出来。探讨将形象的地 球仪演示变以成 【黑板展示】个别学生示意的简图绘 在黑板上绘制观北极点制。 为中心和以南极点为中通过老师的“精 心,地球的自转方向。 讲点拔”和黑板绘制 展示,使80% 以上的 学生掌握北极上空及 南极上空地球的自转 方向。 【观察思考】认真观看视 频播放,并且思考问题。 【问题解答】多人回答 组成标准答案。 通过比对观察, 使全体学生明确地 球不发光、不透明 的性质。 通过4 —5的回 答,让90%^上的学 生明确昼夜的形 成。

三、板书设计 中心 方向 地球自转- 周期>昼夜更替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主讲教师:陈甜

【课题】课程介绍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难点: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年问候 二、安全教育 三、课堂纪律 四、课程介绍 课件展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内容: 旅游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研究;旅游业的研究;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旅游区划的研究。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及方法: 1、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目的 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 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方法 案例一:西安与桂林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色 导出对比分析法 案例二:某地旅游地图认识 导出地图辅助学习法 案例三:分析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案例四:学生谈旅游的收获 导出实地考察法 案例五:获取信息的方式 导出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课题】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山东省第2-3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省概况 2.掌握山东省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山东省概况、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难点:运用本节课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和模拟导游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立疑激趣 这里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泉城”、“海滨山城”、“世界风筝之都”, 图片展示,猜猜这是中国的哪个省? 导入新课 新授 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山东省 一、概况 1.济南(省会) 同学们看过《环珠格格》吗? 紫薇格格的母亲与皇帝是在哪里相遇的呢? 导入新知识 2.天下第一泉景区(5A景区) 展示趵突泉的图片,感受天下第一泉的气势。分组合作,归纳知识点,完成表格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 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 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 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课程分析:①通过图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说明人口 增长不同时期的增长快慢是不一样的;②通过多则阅读材料分 别说明并且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③本章节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和当前社会现 实比较接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表、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人口增长的三种基本模式;阅读部分通过说明不同地区的资料,以此来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阅读部分也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阅读部分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阅读各则材料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理解

每种模式的意义;了解多个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对人口增长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联想到现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保持在自然环境能承载的范围内。 三、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人口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以及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为接下来几章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节“人口增长模式”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高-高-低”模式;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3.图表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水资源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水资源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知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和比重,了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及影响;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水浪费和污染现象,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②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释图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水资源利用状况,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利用状况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事实及缺水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①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及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 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路线及意义。 ③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④分析图像、表格、文字等各种信息资料。 三、教学难点 ①学会分析某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②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峡、小浪底工程。

③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四、教学准备 ①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每小组以4~6名同学为宜。 ②教师课前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本节3课时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③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好预习,课前收集有关水资源危机及水资源浪费、污染等利用状况的资料,收集有关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_以_中东_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设计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一些思想渗透在教学设计中,20世纪60年代在国外形成的一项教学技术于80年代渗透到我国,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我国从2001年开始新课程改革(九年义务教育)(2001年6月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由此掀起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研究高潮,由传统“经验型”写教案向现代“研究型”的教学设计转变。2004年高中进入课改实验,2004年成为传统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转型的“分水岭”,传统教案一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下面以“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八章 东半球 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 中东”为例(以下简称中东),说说传统教案和现代教学设计的区别。 一、“中心”取向不同 传统“教案”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思路来编写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教师来控制的,具体有哪些活动,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都是基本确定的,这种方案是静态的、机械的。而现代“教学设计”是按照学生认知需求,按照“以学定教”思路编写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素材之间的互动中完成的,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是生成的。 二、“备课”方式不同 有的教师备课写“教案”十年,仍然停留在第一 王利华1 罗丽丽2 胡春波3 (1.松原市宁江区第二中学, 吉林 松原 138000; 2.松原市前郭县第三中学, 吉林 松原 131100; 3.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第三步:根据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教学活动配置恰当的学习资料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在为每个国家设计了合适的技能与过程方法目标之后,教师必须仔细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选择能落实知识点、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学习资料来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的效果。 案例:“阅读各类等值线图,寻找地理分布规律”技能目标的实施 新授课:“日本” 教学目标:阅读日本“2013年日本樱花前线”等值线图和“日本等温线分布图”,学习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技能目标),了解日本气温南高北低的特点(知识目标),体会日本的樱花文化之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复习课1:“印度” 教学目标:阅读“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技能目标),了解印度降水东多 西少的特点,学会分析其对印度农业分布的影响(知识目标),感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复习课2:“埃及” 教学目标:阅读“埃及人口分布图”和尼罗河景观图片,学会从等值线图中发现问题,尝试分析其原因(技能目标),知道埃及人口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学会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影响(知识目标),感悟保护尼罗河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关注课时教学设计的精彩转变到关注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其本质是教师教学观和教材观的转变,教师不应该是教教材的工具,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课堂的学习内容应该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合理规划课程、单元教学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统筹分配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命力。 本文胡春波为通讯作者。

优秀地理教学设计

优秀地理教学设计 篇一:初中地理俄罗斯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2.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集分布特征; 3.了解俄罗斯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理解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2.通过大量图表的展示,培养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难点] 俄罗斯气候成因及.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的位置、疆域、城市和交通》

投影片:《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区分布图》《俄罗斯气候图》《俄罗斯农业分布图》《俄罗斯填充图》 景观图片:《红场和克里姆林宫》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比较分析法 经过学习“区域地理”这堂课了解到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对于《俄罗斯》有以下构想: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大吗?(同学回答:俄罗斯)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也会多种多样。 [讲授新课] 再次设疑:你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板书] 第二节俄罗斯 一、辽阔的国土,多样的环境: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俄罗斯国土的分布及相关数字”引导学生理解俄罗斯国土辽阔。 师生共同总结:俄罗斯东西1万多千米,南北4000多千米,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俄罗斯的地形”完成课本p42活动“俄罗斯的位置、邻国及地形”。 (1)俄罗斯临哪几个大洋? 回答:临三大洋。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面临黑海与地中海、大西洋相通。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总复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4)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2)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5)经、纬线的特点: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国际上规定20°W 和160°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 位于东半球;165°E 位于西半球。 赤道0o 低纬度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60oN 30oN 30oS 60oS 90oN 90oS 北寒带 北极圈(66.5°N ) 南极圈(66.5°S ) 北回归线(23.5°N ) 南回归线(23.5°S ) 赤道(0°) 北温带 热 带 南温带 南寒带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初中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

第四节气候特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有关自然环境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我国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等特征及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等,在感受祖国美好的同时,产生轻松愉快的心境。 二、学法指导 通过分析我国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白特征是在比较和综合中显现出来的。初步学会分析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二)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三)疑点 为什么齐齐哈尔一月份的气温要比同纬度的法国的巴黎低22.7℃?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前三节的内容,并阅读“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六、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对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成因进行回忆,引导学生对气候资料阅读分析对比,一步一步地分析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启发学生思考其利弊。大部分科学结论都应由学生分析得出。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二)教学过程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重庆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适用班级:09 1-4 授课时间 3.18 班级09 1-4 授课顺序第 1 次课 课题第二章地文景观 目的要求 基本要求:理解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掌握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其他地貌的成因。理解一些著名的山地资源和风景名山。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二章:地文景观 第一节:我国地貌旅游资源概况 一、类型复杂多样 (一)我国地形特点 (二)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差异大 三、开发现状及前景 (一)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旅游资源之重点 (二)精品倍出.居世界重要地位 (三)开发前景广阔 第二节:我国地貌景观主要类型 一、花岗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地貌景观的突出特点 二、岩溶地貌. (一)岩溶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主要类型:①峰林②溶洞 (二)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1、桂林山水 2、路南石林 3、主要溶洞. 三、熔岩地貌 (一)熔岩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类型:火山锥、堰塞湖、火口湖、熔岩台地、熔岩隧 道、“地下森林” (二)在我国典型分布 1、东北地区 2、云南腾冲 3、台湾大屯 四、海岸地貌 (一)海岸地貌分类 1、山地海洋 2、平原海岸 3、生物海岸

(二)我国海岸地貌分布 五、流纹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主要景点 六、丹霞地貌 (一)成因与特点 (二)在我国的分布 七、其他地貌简介 重 点难点 重点: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其他地貌的成因。 难点:地貌的成因。 教 学思路与教法设计 先通过欣赏图片资料,提出什么是地文景观,引入新课;再对地文景观进行概述,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引用一些名胜景区来理解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课后分析教学时间分配、节奏把握比较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合理,教学方法恰当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 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 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与反思:滔滔黄河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滔滔黄河板书: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活动二(分组讨论):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由于有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

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根据气压梯度力,让学生画出任一点的风向。并让学生明确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地理清知识点。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气压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第五章

第四章中国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 第一节中国旅游交通 一、旅游交通概述 (一) 旅游交通内涵 同时,旅游交通又是构成现代旅游业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被称为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之一。 旅游交通,是“旅游媒介”,对旅游者和旅游对象起着联系纽带的作用。具体地说,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所需交通运输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与现象的总称。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联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给旅游者的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影响着其决策与选择;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旅游交通联

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得以实现。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发达的旅游交通业才能使旅游者顺利、愉快地完成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 旅游交通的特性 旅游交通是国民经济中整体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旅游交通的主要特性: 1、公共性 2、特殊性 3、层次性 旅游交通按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跨国、跨省的大尺度空间;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和铁路交通。 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地或度假区的交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试题

篇一: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5分) 1. 地理教学设计: 2. 建构主义: 3. 学习科学: 4. 翻转课堂: 5. 教学机智: 2. 下列属于建构主义模式方法的是() a.支架式教学 b.抛锚式教学 1. 加涅认为教学系统就是促进,即“对用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 骤做出安排”。 篇二:高中地理教案题目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目录 (高一年级上学期)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目录 (高一年级下学期)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目录 (高二年级上学期)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目录 (高二年级下学期)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目录 (高二下学期) 篇三: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地理教案 第三章走进国家 日本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2.了解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资源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ppt多媒体课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图片《富士山和樱花》及有关日本文化的图片。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讲授新课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 (1)、展示多媒体课件《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读图分析讨论:日本的领土构成,日本与英国的差异 (1)、多媒体展示《日本国空白版图》和《英国地形图》 (2)、学生分组活动讨论: a. 说出日本的领土构成,主要城市 b.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c.比较日本与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 4、探究讨论:日本的地形特点及影响 (1)、多媒体展示《日本的地形》,展示日本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 (2)、学生分组活动讨论: 日本的地形特点 总结: 5、师生互动:日本的气候 展示多媒体课件,《日本的气候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气候类型 (2)、日本的气候特点 总结: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降水较多 6、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1)、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a. 活动探究: ①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②我国也是多震的国家 b.联系“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 总结: a.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b.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7、课堂小结 (1)、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2)、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人稠地狭 (4).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