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情。景。境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一班赵朕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悲喜剧,它一诞生就震动了整个文坛,《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色”。《牡丹亭》描写了江西南安太守杜宝女儿杜丽娘与岭南书生柳梦梅离奇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深闺,正值豆蔻年华,春心欲开。但是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为标准的封建淑女,围堵在高墙之内,除了私塾和父亲见不到其他男性,但是在《诗经》的引诱下,在花园春色的诱惑中,她终于焕发了春情,在游园梦中和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因为思念梦中情郎而相思病苦。弥留之际亲手画好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上而死。她的鬼魂南北飘荡,寻找梦中情人。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付南安求学,在花园内捡到杜丽娘的画像,认出是自己曾在梦中见过的小姐,于是日夜呼唤,杜丽娘的魂魄受感召而出,和杜丽娘幽媾。柳梦梅挖开坟墓,杜丽娘死而复生,二人结为夫妇。后来柳梦梅考中状元但是他们的婚姻不被世人承认,最后皇帝出面赐婚得以团圆。剧本成于一五九八年,正是封建礼法,禁欲主义泛滥,程朱理学盛行的明朝中后期。汤显祖在政治上受到进步思想家李贽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伪道学;在文学上赞同徐渭和公安派的主张,提倡性灵,反对模拟,在戏曲方面,成就斐然,自创一派,主张戏曲主情,创新和自然灵妙。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认为人不能无欲,青年男女应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情”“至情”这些永恒的力量。甚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戏剧化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欲的“情”和封建道德的“理”的尖锐冲突,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男女感情的迫害,抨击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和残酷,表达出对男女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美好愿望。寄托了作者对男女之间“发乎自然”的真情的推崇。

本文主要通过对《牡丹亭》文本《惊梦》《寻梦》两则的研究,分析文本中情

景境之间的融合,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中情景交融,情境合一的境界在文本中的体现,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诗词的评说分析文本中的情景境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继续解释何为“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例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这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我之境是词的最高境界,“无我”即“物我”以万物为我,物我无间,物我一体,所以无我,忘我。例如“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一组景色是杜丽娘背着父亲游园之后看到的春色,但是春光易逝,何况自己有不能常去,园中所回到的情郎不知何处寻找,这里描写的美景是为了和后面的“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形成对比,表达杜丽娘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有造境,有写境”之分,“造境”与“写境”同样也属于“境界”种类的划分,但它们的区别更主要是因为来源于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造境”来源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就“理想”一派,“写境”基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就“写实”一派。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轻视外物,理想诗人也;重视外物,写实诗人也。王国维心目中理想的诗人形象,正是理想与写实达到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诗人形象。显然《牡丹亭》是浪漫主义文学,例如“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表面看如花美眷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似水流年也只不过是对岁月无情流逝的莫可奈何罢了,可是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结合到一起则隐含着淡然却刻骨的惆怅,轻却化不了的寂寞,虽有如花美眷终会老去,时光匆匆过去自己苦苦挣扎奋斗得到了什么?对自己的疑问,对岁月的无奈,对世事的感叹尽在此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的理解是境界不仅仅是指景物描写够不够广阔宏美,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境界,李后主写他离居故国,寄人篱下的感情写

的凄婉悔恨,让人们也能感受同样的思念之苦,这也是有境界,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壮丽的风光。写文章不能只凭自己的臆想创造出来的景物或感情,要立足于现实进行艺术创造才能打动读者,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下面我将根据《牡丹亭》中《游园惊梦》和《寻梦》两则详细论述其情。景。境的特色,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观点分析《牡丹亭》情景境之间的联系,《牡丹亭》是否有真境界,大境界。

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记,汤显祖喜爱写梦,他在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是愿望的实现”,“梦是不能达到的现实”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神奇绮丽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作者内心呼唤渴望着一段美丽不被世俗所束缚的爱情,呼唤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爱的回归,《牡丹亭》是作者内心理想的寄托的载体,美梦得以在文字中得到实现。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文艺理论上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同样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往往诗词的创作都是为了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流露经常是因为作者看到某些景物,或者在特定的地方才会流露。这就是人们口中说的“睹物思情”。所以诗歌的的艺术手法多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艺术手法。

《牡丹亭》描写的环境是在杜丽娘家中的后花园,整个故事大半部分都是发生在这个花园内中的,包括最为精彩的《惊梦》和《寻梦》两则。花园是一个经常在明清小说,诗词中出现的一种意象,花园具有的文化意义,象征意义是后人在研究《牡丹亭》中经常作为对作者的创作思路研究的切入点。花园景色在文章中

的作用?如何烘托杜丽娘的感情变化和达成杜丽娘的感情愿望的作用?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花园景色传达自己“至情”“真情”的理想?

《牡丹亭》中的花园面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呈现的过程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首先作者将花园塑造成一个破败不为人知的禁区,象征着封建道德对人爱美之天性的束缚,对自由爱情的禁锢。杜丽娘第一次来到花园看到的景色是姹紫嫣红开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样美好的春光,杜丽娘不禁心生摇动,如痴如醉,她想到“我以前独收闺房,怎么忽略了这么美的春天呢?”不是她忽略了美丽的春色,而是封建道德的束缚,杜丽娘的家长不允许她来到这么美好的春色之中,担心她会悸动情丝忘记一个女子应有的德行。所以杜丽娘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这时她又看到园中的断垣残壁,不由的伤感起来,这么美好的景致交付给如此破败的院落,这不正像自己美好青春被埋没了么?

在杜丽娘看到园中美景感叹自己的美好青春象花园一样被埋没之后作者继续写道“遍青山蹄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怎么占的先?”这里描写的景色有漫山遍野开放的红色杜鹃,香气阵阵的白色荼蘼,只有牡丹还没有开放,牡丹虽然美,可惜花开太迟。作者这番话隐约包含着青春蹉跎之意,以上两只曲子,写景抒情,水乳交融,王思人评到“从天气入草木,入鸟,步步情深,次第不乱。”

汤显祖描写破败的花园景色只是为了为后文做下铺垫,为杜丽娘勇于追求自己的感情,抛下世俗的道德做对比,在惊梦后半则杜丽娘的情郎拿着一根柳枝出现了。“一径落花随水入”第一次明确花园中有柳树,和前文《怀言》此则中柳梦梅所说“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对照。读者明白了柳梦梅名字的含义和她梦中的情人就是此处的杜丽娘,而杜丽娘终于还是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没有辜负自己的大好青春。这里流水落花,折柳送别的意蕴暗自的表达出后文的剧情。

果然杜丽娘在遇到柳生之后爱慕之情由心而生,在花神的见证下和柳梦梅行下夫妻之事,情定今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旁。”便是杜丽娘和柳梦梅欢会定情之处,芍药象征着爱情,在这里是为了为叙事埋下伏笔烘托气氛。杜丽娘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定下了后日姻缘之分。回到闺房之后,杜丽娘的心情扔不能平静下来,她想起自己常看的诗词戏曲,古代女子因春生情,遇秋成很,这话一点也不假。《题红记》中韩夫人借红叶传达心事,结果得遇于郎。《西厢记》中张生偶遇莺莺,以琴声互通情意。这些佳人都是密约幽会,几经波折,最后结成美满夫妻。想我杜丽娘,今天真是有些侥幸。偶尔到后花园中,遇到一个英俊潇洒的书生,“抱我到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牡丹亭,牡丹亭具有言情的功能,代表着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自由爱情,所以作者以此为题。

“雨香云片,才到梦而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雨香云片,带指云雨,杜丽娘梦中的幽会,被母亲惊醒,吓得冷汗出了一身。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欢会到此被打断。在惊梦的尾声作者写道:“因春心而有春梦,梦来有因:只要春心不减,则梦去不远,犹可寻也”这就为下面的《寻梦》留下了伏笔。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文思细腻之处。

《惊梦》是《牡丹亭》的最精彩的一出,作者假借写一次游春赏园,写园内姹紫嫣红的园林春色,实则是为了写杜丽娘之追求自由恋爱的个性精神,牡丹亭畔的爱惜温存,给青春刚刚觉醒的姑娘留下了美好的会议,也留下了无限的惆怅,这场戏为后文杜丽娘寻梦,寻梦寻不到因情生恨,由恨而死做下了铺垫。从此杜丽娘就开始了对爱和美的不懈追求,哪怕是要经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也不会放弃。这种青春的激情,本性的真情就是汤显祖所追求的“至情”的境界,而对景色的描写细腻华美也是为了烘托杜丽娘的青春爱情。下面我来运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观点分析《惊梦》此则的艺术境界。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家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汤显祖这句词的意思是:姹紫嫣红花儿都开放,春光明媚,却无人欣赏。陪伴它的只有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尤在,自己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赏心乐事却不知在谁家谁院? 开头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这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和无限的哀怨。让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怎样才合适呢?作者用精巧的语言,描写出杜丽娘对自身的哀叹,对时光亦逝,命运无奈的感伤,是以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

二情为境情境合一

杜丽娘自从游园以后,经常回忆起梦中情景,行座不宁,自觉如有所失。于是,杜丽娘一个人来到后花园,想重温旧梦。《寻梦》这一则就是写杜丽娘对爱情生死以赴的追求,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寻梦》是惊梦的延续和发展。惊梦的思

想中心是一个“惊”字,是突出表现杜丽娘对青春的发现,对爱的发现。而《寻梦》的思想中心是“寻”字,突出表现杜丽娘对美的追求,对爱的追求。对杜丽娘来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生命即使熄灭,追求也不不会停止。这则是对汤显祖“至情”思想更高的表达,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美,发现爱的眼睛。但是当你发现美的东西,你能否向杜丽娘一样用生命去追寻它,守护她,至死不渝!所以说《寻梦》这一则比之《惊梦》更具有艺术特色,更有境界。三妇评《寻梦》这一则说的好:“寻”字是笃于情者之所为。《寻梦》一则是所谓达到了情为境,情境合一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牡丹亭.》中人们最被打动的地方就是杜丽娘生生死死,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真感情。汤显祖在给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这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杜丽娘南安太守之女,才貌具备,窈窕淑女,书香门第,年少芳华。因为老师教《诗经》关雎而情窦初开,误入花园,由此触动凡心,便是轰轰烈烈至死不渝追逐自己的爱情,因梦与柳梦梅相会,互订终身,山盟海誓,又因美梦退散,相思病苦,寻梦梦不得,爱欲罢罢不得,终芳华陨落。留下尸身于梦里相会之地,遗话于人间,静静等待情郎来相会,起死复生,只为情故。故汤显祖说杜丽娘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里的爱情和以往古代爱情小说不同的是他不是单纯的描写爱情和封建道德的抗争,而是写“情”与“理”的抗争,爱情可以超越道德的约束,突破理性的舒服,甚至可以超越生命,这是作者对爱情伟大的歌颂,也是对情的最高的推崇,这种超越生死的感情正是王国维说的真感情,可以说是有境界。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

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这段话出在《寻梦》一则中,杜丽娘在游园惊梦后经过母亲的一番慈戒之后便立刻开始了寻梦,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想要说明少女之情是自然而然不可能被拘束的,杜丽娘花园和柳梦梅幽会之后,知道了什么是爱情,便迫不及待的重新寻找自己的情人。所以《寻梦》第一段就写到春色年年都一样,但是今年因为有了春梦而更加撩人,看着高高低低的画墙,觉得得哪里都摇荡着春心。连睡荼蘼仿佛都抓住了我的裙角,将我像那片花园牵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杜丽娘急迫寻找情郎的心情,将满园春色和春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知春色又怎能不再去探访?爱美之情人皆有之,爱情同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杜丽娘敢于去寻梦,象征着内心冲破了封建道德的约束,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是寻梦寻不到象征着现实对的障碍,这是全剧的转折之处,这里为后来杜丽娘的死埋下了伏笔。作者这时写道:“偶然间人似缱,在梅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故千古谈情的词章百万,总不如此句说得豪情万丈,死生无怨。这段曲词极力描写杜丽娘对梅树的依恋,实际上是描写杜丽娘对爱的依恋,美的依恋,青春的依恋。“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是杜丽娘对爱的誓言,情致绵绵,声调凄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段“至情”的曲词也是作者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去追寻美,追寻爱的呐喊。

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以无大误矣。境界的有无在于真,诗词的优劣亦在于真。何谓真景物?”何谓真情感?以我的理解,若写景,取诸自然,经与诗人心灵相生发,能给读者以“顿悟”的感受,达到与心而徘徊的功效则是真景物。若写情,取诸己心,放于外物“著手成春”,能让人有“与心戚戚焉”的感受则是真情感。真景物是人的理念与外景物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诗境生动直观与寄兴深微的统一。“真

情感”是个性化了的“人类之感情”,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什么样的人能写真景物、真情感?只有真正意义上纯粹的诗人!只有经历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境界的诗人!这种人,眼里见过萧瑟,心头还泛有温热,笔头所以能流出深情,登高凭秋,看得见远方,回身自照,为理想、为人类而有担当。他们或明澈、或豪壮,能不羁、能思想。汤显祖就是这样一位拥有真感情,能写真景物之诗人,花园里芳草凄凄,百花盛开这些都是杜丽娘生活的南方园林庭院应有的景物,但是花草虽好如果没有懂花,爱花之人岂不枉然?杜丽娘虽内心激情澎湃,但是现实的道德约束控制下,她又怎能获得真爱?于是便发出了像花花草草这样见到之都可以喜爱,生或死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即便是酸楚艰辛也不会有人怨恨!作者在这里弘扬爱情至上,人性可以得到解放的愿望,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批判,和对生命自然欲望的赞扬与歌颂。是对人生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和关怀

总结:“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世人对《牡丹亭》的喜爱犹如杜丽娘对自己爱情的追寻,虽是梦中之情,但亦百折不挠,百死不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深,情痴,情真。在汤显祖生活的那个时期,封建社会逐渐没落,但是封建道德约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之时,作者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对爱和自由追求的天性,写下这千古名作,有情之人在读到《牡丹亭》之时,一定会内心受到杜丽娘为情生,为情死的感召,追求自己的爱情。

《牡丹亭》被称为奇书不仅仅在于其描写的“奇情”,其文学艺术特色亦十分的出色,全剧的艺术结构十分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在情,景,境三个方面的把握也十分的成熟,完全契合我国古典诗词美学里寓情于景,情景合一,情为境,情境合一的艺术追求,故《牡丹亭》可以千百年来被无数读者追捧,津津乐道。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

《牡丹亭》剧本

《牡丹亭》 第一场:讲述牡丹亭。 跳舞《nobody》 上课铃声响···当当当当 老师:恩!恩! 上课! 学生一:起立,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二:老师,今天给我们大家讲什么! 老师:今天给大家讲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学生三:老师啊!《牡丹亭》又是什么东东!没兴趣啦!! 老师:哦!!《牡丹亭》可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哦! 学生三:爱情故事!!老师这个我有兴趣,快讲来听听。 音乐《你不知道的事》 老师:故事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这位佳人告诉他说同他有姻缘之份,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杜丽娘,才貌端妍,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这位姑娘从此便愁闷消瘦,一病不起。不久就不在人世,后来柳梦梅找到了她,然后就有情人终成眷属。 学生一:多么动人的爱情故事啊! ··············闪电,雷鸣·········灯光逐渐变暗··············· 音乐: 《雷声》 学生集体:天怎么突然变黑了·· 第二场:丽娘讨饶 ···················黑幕——投一束光在几名学生身是。···················· 学生三:这里是什么地方。。周围一片漆黑,你们感到害怕没有. 杜丽娘:不用害怕。 学生集体:谁!谁在跟我们说话? 杜丽娘:小女子来自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杜丽娘,你们能帮丽娘完成一个几百年来一直未完的心愿吗? 学生三:你是杜丽娘·开玩笑·她可是已经死了好几百年了? 杜丽娘:小女子正是丽娘,丽娘虽是一名孤魂野鬼,却为寻觅柳郎在人间无休止穿梭。 学生集体:妈啊!鬼啊!你别过来!别过来!(两个同学差点晕过去) 杜丽娘:丽娘并无恶意,你们不要害怕! 学生二:我们不害怕!一点也不害怕! 杜丽娘:你们不愿意帮助丽娘! 学生一:不·不·不·不是的。 杜丽娘:那么丽娘就带你们进入丽娘生前的时代,丽娘能否与柳郎厮守终身就靠你们了。学生集体:什么···到你的那个时代,我们不去!!(烟雾)··············学生换衣服,进入古代···········进入后场·················· 第三场:古代穿越 刘梦梅:春望逍遥出画堂,间梅遮柳不胜芳。可知刘阮逢人处?回首东风一断肠。(默念状态) 学生二:(烟雾)这里就是古代!我们怎么穿成这样。 学生一:他应该就是柳梦梅吧! 学生二:难道这里就是柳梦梅梦中会丽娘这一段? 学生三:可是看了这么久的书,他怎么还不瞌睡啊!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

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 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

牡丹亭教案

第三章《牡丹亭》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见教材)

传奇体制概说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 –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一楔子; –传奇分出(相当于“场”),“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 ?汤显祖称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 词》)。 ?《牡丹亭》实以《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为蓝本。汤显祖点石成金,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 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 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闺塾>>赏析 汤显祖 1.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 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 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

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并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丽娘死后,家人悲痛之余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并为她修建了一个梅花庵。 再说,广州地方果然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他也曾梦见在一个花园的梅花树下,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对他脉脉含情。从此,他也经常忆起梦中情境。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借宿梅花观,游园之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画像。柳梦梅非常吃惊,画中人正是他三年前的梦中人,于是留连于后花园中。当晚,丽娘魂魄与他幽会,并诉说自己因情而死的悲伤,叮嘱柳梦梅如何如何挖坟开棺使她还魂,梦梅一一照办,丽娘终于起死回生,于是陪梦梅去了京诚,后来梦梅高中状元。并在回乡探亲的路上遇到了因家中变故已经逃难在外的丽娘的母亲与春香,最后大团圆。 析:“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主要写私塾先生陈最良秉承杜宝旨意,以诗《诗经》训导丽娘美德,因为此时丽娘《四书》之类早已成诵,杜宝认为《诗经》开卷便是后妃之德,且四个字儿顺口,最为合适。可在解读《关雎》时,尽管千百年来不少人强调这篇诗是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分析《牡丹亭》主要人物形象

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一、剧情: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 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 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杜丽娘形象有着相当高的典型性,她的遭遇和愿望有着广大的代表性。 2、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 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3、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

牡丹亭惊梦汇总

《牡丹亭·惊梦》教案 五河县新集中学陈宗华 2016年9月16日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三、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

。汤显祖认为“世总为情”,“人 生而有情” 四、杜宝的形象与意义① 《劝农》说明杜宝的文治,平乱说明他的武功。汤显祖似乎在竭力把杜宝塑 造成一个完人:好人,好官,文韬武略,忠义仁厚,智勇双全(这些性格特征往往是 传奇主要人物的专利) 。胡判官因杜宝对丽娘网开一面,皇帝因其功绩而升擢。 从笔头上,作者一再肯定他的行为和操守。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人,造成了自己的 家庭悲剧。作为一个臣子,父母官,他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家长,他却是失败的。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何况是独女。他对女儿的管教都是出 于爱,但是是按照自己的信仰,用自己认为最正确、对她最好的方式来爱。汤显 祖不吝笔墨说明这一点。“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药》) ,他认为是古 理不是人欲,目的就是传宗接祀。让“父母光辉”的女儿,只要求“知书识礼”。所 以,他把女儿关在与世隔绝的朱门深宅中,女儿昼寝,闲游,一定要管教;去了一趟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母亲也要惊惶失措,唯恐她惹动情思。请陈 最良教书,就是要他拘心。杜宝不仅要“存天理”,还要灭自己和家人的“欲”。但 他仍是痛惜女儿的。他告诉陈最良:“有不臻的所在,打丫头。”女儿死了,他悲痛 欲绝,对后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就是升了平章,他也并不十分开心。属下只能虚 言安慰:“江南好宦游。急难休,樽前且进平安酒。看福寿有,子女悠,夫人又。”但杜丽娘还是辜负了杜宝的教导。石道姑说得好:“一来小姐有妖冶之名, 二来公相无闺阃之教,三来秀才坐迷惑之讥,四来老身招发掘之罪。”桩桩件件, 杜丽娘实在是不节不孝,连带说明杜宝家教无方。何况,杜丽娘的情,完全不同 于一般传奇中的“情”。对于柳梦梅,她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 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 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惊 梦》、《寻梦》两出,唱出杜丽娘被禁制的生命渴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 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 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情欲更是杜宝信奉的传统观念所不容的了。所以,就在证明了杜丽娘是人不是鬼之后,杜宝坚决不肯相认。柳梦梅害了 他爱的女儿的名节和自家清誉,他简直出离愤怒了:未见女儿,他不认女婿(《开 宴》:“老夫因围难分张,心痛如割。又放著等一个无名子来聒噪人, 愈生伤 感。”) ,金殿面君,他恨不得亲手把这个“妖女”再打死(《圆驾》:“此人欺诳陛下, 兼且点污臣之女也。论臣女呵,便死葬向水口廉贞,肯和生人做山头撮合!”) 。 这样败坏家声的女儿没有也罢;这样不合规矩的婚姻,如果不是一个“忠”字压 着,他是死也不肯认的。“理”,是他生命的指南和一生的信仰,他的一切行动均 由此支配,说他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一点也不过分。汤显祖用《劝农》、《折寇》、《围释》等出目,努力说明杜宝绝不是坏人,是国家 栋梁,是封建社会中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这并不是为杜宝辩解。作者在前面越 是证明杜宝的好,后文不肯认女的情节就显得越突兀。观众会思考:这样一个忠 洁仁爱的好人,为什么她已回生,仍逼她去死? 而按照杜宝的逻辑,却是无懈可 击的:思春慕色,失身在前,不媒而娶,无主无见,这样的女儿不如死了算了。我 们发现,如果认女,他反而不是凭几部经典齐家治国的大儒了:他劝农是依例,他 抗敌是尽忠,他的行为完全是符合儒家规范的。偏偏这个女儿不争气,失贞失 节,还跑出来个盗墓贼的女婿。这是杜宝万万不能接受的。他的行动和态度是

牡丹亭游园(鉴赏参考)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牡丹亭》 摘要: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者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与《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关键字: 爱情浪漫主义杰作反封建杜丽娘文词典丽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或称“玉茗堂四梦”)及《紫箫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 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1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2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賞析《牡丹亭》 摘要: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作者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與《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並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出,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裏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關鍵字: 愛情浪漫主義傑作反封建杜麗娘文詞典麗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層官職,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欲,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復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他是我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或稱“玉茗堂四夢”)及《紫簫記》。“臨川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借助現代科技,纏綿秾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