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时间:两课时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一、走近屈原,了解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

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图:

前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节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四、疑难指津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

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语言揣摩

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

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2.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3.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六、语法总结

1、通假字

错:通“措”,措施

圜:通“圆”

章:通“彰”,彰显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贫困:经济困难/处境困窘

改错:改正错误/改变措施

工巧:技艺巧妙/善于取巧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修长的样子

流亡: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随流水而消逝

3、词类活用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长,名词用作动词,加高,加长。

4、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介词结构后置

5、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七、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屈原,面对当时的环境和情形,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写一个小议论文,500字左右。

《离骚》:英雄的圣战歌与游子的离魂曲

公元前229年,狼烟风起,秦国觊觎楚国的地广国富,吹响了进攻楚国的号角。秦国大将一鼓作气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遣使臣入楚国,请楚怀王前去秦国商谈议和事宜。主战主和,去还是不去,朝野上下一时议论纷纷,人心涣散。屈原识破了秦王的阴谋诡计,认为楚王前去必定落入牢笼,故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如期赴会的楚怀王,一到秦国就果然立即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理政,可是没过多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抵挡不过,仓惶撤离京城,秦兵长驱直入,不费很大力气就攻占了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一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气节,如此风俗逐渐流传开来,并世代相传,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屈原的故事离我们似乎已经非常久远了。并不危言耸听地说,现在许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端午节,往往只知道这个日子兴吃粽子,有时或许还会为看划龙舟精彩过瘾而欢呼,但他们对于端午节的由来特别是屈原的故事已没有多大的印象,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一些屈原创作的不朽作品,更不用说是全文看过《离骚》了。因此,认真保护而不糟践传统文化显得非常必要。细读《离骚》经典文本,了解它的思想、风格特性,品赏它里面所蕴涵的艺术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香草美人:雅丽人格的诗性象喻

自《诗经》开始,以香草美人象喻君子雅丽人格,在汉赋、唐诗、宋词、乃至明清的小说中都有重要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如果是说《诗经》树立起“香草美人”的美丽形象,那么屈原的《离骚》则阐扬了这一传统,并将其推向极致,很好地沉淀了下来,为后世地承继树立了典型范本。

《诗经》中如“泽陂”等篇,借用蒲、荷之类香草,兴起美人形象,引起对辗转

无限相思的表达。《诗经》用美人香草,多取其本义,极少象喻。直到《荀子》才逐渐予以确立,《荀子•议兵》、《荀子•劝学》篇以淑兰、槐根、兰芷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到了屈原《离骚》,进一步将之人格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用臭草或萧艾比喻变节者或坏人,“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者昔日之芳草兮,今止为此萧艾也?”通过比喻和对比,让世人对良莠、美丑就有了更鲜明更具体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鲜花香草比喻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清高孤傲、志洁行忠。宋代吴仁杰曾经撰写了《<离骚>草本疏》一书,对《离骚》及屈原的其它作品所用“香草”作了数据统计,指出共用了55种草本植物(多为药物),其实仅《离骚》就用了白芷、花椒、佩兰、山药、杜衡、菊花、桂、泽兰、辛夷、蓬荷、菖蒲、薜荔、芙蓉等22种。《离骚》中也有众多美人形象,如在开端屈原就说:“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寥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来在神游天庭时,为见帝君,又求“美人”。值得注意的是“香草美人”形象,我们应该立足文本细致分析,简单地笼而统之地以为“香草美人”乃屈原自喻是不对的。王逸在注释《楚辞》时曾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类,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真正意义上屈原自喻的可能只有荷花这一香草,美人也是一样。洪兴祖《楚辞补注》指出:“屈原有以美人比君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有喻善人也,‘满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也,‘送美人兮南浦’是也。”至于有人将屈原下求美人的经历认为比附曲解为屈原的坎坷曲折的爱情历程更是无稽之谈。

毋庸置疑,屈原的人格形象是多么的高大美丽。在日益衰败的楚国,面对奸臣当道的他为了重新振兴楚国,恢复楚国开国盛世局面,他加强修养,增长才能,与群小作斗争,象香草一样与荆榛蔓草作斗争,希望与香草美人为伍,这种英雄气概和圣战精神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赞赏。“香草美人”诗性象喻的写作笔法也成为了后世争相采用的创作技巧,传承至今。

上下求索:屈原“游”的艺术精神

看过鲁迅先生小说《彷徨》的人,不知是否还记得书之扉页上鲁迅先生所郑重引录的诗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

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就出自屈原的《离骚》,他以其丰富而离奇的想象力、独特而生动的艺术构思,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引领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地遨游。

《离骚》首先铺叙了屈原的身世,是帝高阳之后,祖辈世代为官,自己又是吉日出生,有如此内美,故他重视修能,希望能辅君治国,实现远大抱负,可是却遭受谗言,被王疏远。他努力想培养人才,可是兰蕙萧败,身陷孤独。欲归隐乡里,但又不合自己性格。在如此苦闷、彷徨之中,他开始计划远游。屈原神游天国大致有三次:第一次是他在听了女嬃的责劝之后,心情非常苦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按照先圣的标准来言行,却要落得如此地步呢?为了找到古圣王重华问个明白,于是他开始了南行沅湘之旅。见到了重华后,他说:当年帝启多么纵歌善辩呀,夏康氏贪图享乐后来五子闹家哄;后羿沉溺狩猎,专爱射狐狸尾巴也没善终;浇自恃剽悍,为所欲为终于人头落地;夏桀、纣辛残酷而无人道,宗庙社稷难享长久;只有商汤、夏禹圣明,久享天下。屈原自认洞悉了古今盛衰兴亡之道理,准备正道而直行,无所悔恨。他希望上叩“帝阍”,进一步表白自己为国为民得坚贞心志。于是自己驾着玉龙,乘着凤鸟,挟着风云,入天远征。早上开始出发离开苍梧,傍晚时分来到了西王母居住所在地昆仑玄圃。日神羲和为他驾车,月神望舒替他导路,风神飞廉追随他奔跑,雷师为他准备行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马咸池、停车扶桑,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天庭。可是却遭到了天帝守门人冷遇,求见天帝表白心志的行动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次神游历程,实际上是他求见楚王的一次行动,最终由于奸臣当道,想见楚王终无门。

屈原此时还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踌躇满志的他还想再作一番努力。第二次上天遨游,希望能“曲径通幽”,求女神代为通融以入君侧,或在帝王身边为自己说好话,让帝理解自己的一片忠心。首先他求洛水女神宓妃,但美丽的宓妃非常骄傲无礼,不得不放弃。其次他求帝喾之妃,可又因为做媒的鸩、鸠轻佻饶舌,搞得他犹豫狐疑没成功。最后他流浪四方,想到了少康君尚未成家而有虞氏家恰有两位美女,可是他的理由不充分,媒人又笨拙,人家会帮忙吗?想想还是白搭。接连的打击把他打回现实,愈加感觉希望日渐渺茫。

难道就此作罢,真的走投无路了吗?他先向灵氛问卜,后请巫咸降神,深感再待在楚国已没有作为,还是另谋生路吧,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神游天庭。这次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折玉树琼枝为食,捣玉屑为粮,选好吉日,再次驾着飞龙动身。朝发天津,夕至西极,再经流沙河,渡过赤水,在蛟龙和西土神的帮助下,奋力前行。正当神游将离故国之际,蓦然回首间,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仆夫和马也生了眷恋之情,再也不肯向前,于是去国离乡之举,只得嘎然而止。

上求帝君,下求美女,漫漫征途,不畏险阻。屈原是一位“战士”,因其那为实现美政理想的英豪气概和斗争精神。去国离乡,不失己志,悲情孤愤,行吟泽畔,屈原是一位无家可归的“游子”,留给了世间一曲千古“绝唱”。

历史遗响:对屈原和《离骚》公案的审问

屈原自沉汨罗江,为他的人格建构与形象塑造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是非功过、恩怨情仇。人生中一切的风风雨雨、生活中琐细的点点滴滴化为一个悲壮的英雄神话,抑或一个惊奇的传说,都留与后世、任人评说。

屈原的死节行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事件。寄寓了他抒情言志创作欲求的《离骚》成为后来区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明显标识。历代文学、文论视野中对于屈原的死节行为评说纷纭,屈原形象成为文学创作方面的经典素材。而对于他留与后世的经典作品《离骚》也是论争迭起,屈原及《离骚》不时地走入了人们的审问视野,形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公案之一。

两汉之际,围绕屈原的为人和《离骚》,展开了第一场论战。作为与屈原有着相同遭际的不幸之士的贾谊,在渡湘水时,触景伤情,大发感慨,写下了凭吊屈原的著名的《吊屈原赋》,他赞颂了屈原的刚直不阿和愤不容世,肯定了屈原的死节行动,在灵魂深处与屈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淮南王刘安继贾谊之后,作《离骚传》,给予了《离骚》好评。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怒,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安突破了正统儒家偏见,对屈原的抗争精神作了高度的评价,赞美刘安气节可与日月争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人格精神和《离骚》予以了进一步肯定,他指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

母也。”也就是说,人的悲伤痛苦是自然而然的,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了诗歌,乃是天经地义的。像屈原那样诚信却被人怀疑,忠心却受到诽谤,能没有一句怨言吗?所以屈原作《离骚》,乃是自怨言生发的表现。从情性自然出发来讲,司马迁的评价很有说服力。他后来以屈原为榜样,在遭受腐刑后不失志,发愤以著书,承传了自孔子而生的“诗可以怨”传统。

但屈原的人格精神和批判精神也遭受到了保守的儒家文士的抨击和否定。首先站出来审问屈原的是扬雄,他依据儒家中庸思想和老子和光同尘的理念,指责屈原沉江自尽乃不知时变,不会委曲求全明哲保身,以屈原为狂狷之士,在《法言》中又指摘屈原作品高蹈云天、失之过浮。班固作《离骚序》,反对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认为赞扬太过,他说:像屈原那样“露才扬己”的人,太出风头了,怎么可能不招来小人的嫉妒呢;他那样怨恨同僚、责备君王,实在是有悖于纲常之道;屈原自暴自弃,忿而沉江,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又难道可取吗?他还认为屈原文章写作那汪洋恣肆的想象和表白也太过了。班固有意矫枉过正,但自己却失之偏颇。后来王逸作《楚辞章句序》严厉的加以了驳斥,再度对屈原和《离骚》作出了全面评价。他欣赏《离骚》,同情屈原,认为班固所说的恰是屈原的伟大之处。他还援引《诗经》以为证,认为屈原“上以讽谏,下以自慰”,正是“主文而谲谏”的《诗经》精神体现。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此公案的审问作了宣判,总结说:“四家举以方经,独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后之来者,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朱熹、元好问、王夫之、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朱自清、毛泽东等等对于屈原或《离骚》有过评价,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大文化巨人,屈原是其中的一位。所以说屈原英雄爱国事迹已经在全世界范围里有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巨人,而且是全世界的文化巨匠。屈原和《离骚》就宛如一缕清风不时地吹拂着人们沉睡的心灵,直到你有了清醒流畅的呼吸……

《离骚》优秀教案

五、离骚 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及其特点。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4、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感受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讲读法2、讨论法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导入作者及作品。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多媒体出示,附教案后) 三.解题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四.自由诵读课文,正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 1、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兮”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2、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把握节奏 把握骚体诗的节奏: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它的基本句式是:X——X X 虚词——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虚词皆加括号) 五、整体把握课文 (一)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内容,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⑨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⑩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⑾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⑿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⒀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⒁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一)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学生四人一组)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离骚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屈原及《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

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时安排】1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引: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

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 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

离骚对偶教案

离骚对偶教案

离骚对偶教案 【篇一:《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大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七、重点语句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 》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就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就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与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她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她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听教学录音,疏通生字词,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就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就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就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就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与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与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与排挤屈原,使她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她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就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就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就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就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方圆——比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 (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二)问题探究 1.从第一段中可看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忠贞、有高尚德行) 【补充】司马迁:“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如此俊杰,为何“朝谇而夕替”? 灵修浩荡——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众女——周围众多小人,屈原与他们有着尖锐冲突。

离骚节选经典教案

离骚节选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反复诵读,理清课文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疏通诗句。 3、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4、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 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楚辞”呢? 1、“楚辞”的定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至汉成帝时,刘向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③《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1.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 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

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1.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 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

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社会黑暗的反映。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

2020年《离骚》课文完整教案

《离骚》课文完整教案 《离骚》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

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节选优秀教案

离骚节选优秀教案 《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以物喻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可谓引喻之妙。以下是离骚节选优秀教案,随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

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时数:2-3课时,视班级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屈原这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它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江河(汨罗江)的万古名声,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纵然,屈原已经离开我们2千多年,但是,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蓦然回首,屈原就站在身边,他似乎不曾远去,他已经永远定格在华夏子孙的心中。 二、说屈原:我所认识的屈原 1、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大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四、文章结构:《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每4句为1节)、52句,分两部分: 一(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后六节):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五、屈原为什么受屈遭贬?有哪三个原因? 1.君王“不察”(“灵俢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2.小人投机。(“众女”“遥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5.《离骚》节选 教案

15.《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 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难点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

古诗离骚的教学设计

古诗离骚的教学设计 古诗离骚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师中心稿)。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师中心稿)》。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