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叙文阅读技法第七讲:考点6:揣摩人物心理

记叙文阅读技法第七讲:考点6:揣摩人物心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法十二讲

第七讲:考点6:揣摩人物心理

(编辑、作者:崔学峰)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和小说)考点

考点1:标题理解及赏析

考点2:句段作用

考点3:概括文章内容 1.概括全文内容 2.概括某一事件

考点4: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5: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6:揣摩人物心理

考点7:词语赏析 + 含义理解 1. 词语的含义 2. 词语赏析——表达效果/作用

考点8:句子赏析(描写句)

考点9:句子含义理解

考点10:情节梳理

考点11:写作技巧赏析 1.记叙顺序赏析 2.表现手法赏析 3.记叙文人称作用

考点12:主观拓展、开放性试题 1.结合文章谈感悟启示类 2.内容理解和心得类 3.补写题

考点6:揣摩人物心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2.掌握揣摩人物心理的基本方法;

3.准确流畅地刻画人物心理。

学习重难点

用通顺准确的话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方法点拨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所以,阅读时一定要准确把握,细腻揣摩人物的心理。

就是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内心想法如实地描写下来,(如心中的喜、怒、哀、乐、惧、思念、向往、苦恼、怨恨、犹豫、惊恐、嫉妒……秘密与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

要想写出生动感人、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光靠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爱憎感情和思想要求等,增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一、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

1

是活化人物形象

例1:《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种种想法,活现了一个顽皮孩子的内心世界。

【例文】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心里话,来表现思想感情或对某一事物的想法。这

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自言自语。

例2:比如《一夜的工作》一文。

“我”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写了一段内心独白: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这段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无比崇敬、爱戴之情。

例3:再比如《变迁》一文。

有一天,爸爸把我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幢大楼面前,我感到很奇怪。原来爸爸为了给我一个惊喜,事先没告诉我。

“哇。我们要搬家了!”

我走进新房一看,三室一厅,室内已经装修一新。我连忙冲进我的小房间,“哈!我的小天地真宽敞,真美啊!”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这段文字就是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表现了“我”惊喜、赞叹的感情。

?”

这些脱口而出的话,表现了人物的惊讶、焦急之情。

例5: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多处运用了这种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

……通过这些贯穿于全文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作品主人公“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塑造了一个严于解剖自己,注意向劳动人民学习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

如:张之路《羚羊木雕》里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着力刻画“我”的痛苦心情,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

3

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直接叙述、交代和说明。

写作时常用“他想”、“他回忆”、“心里嘀咕”等词语引出。

如《詹天佑》中的一段心理描写: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这段内心活动表现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也是他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到……”“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他想起……”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

例1:比如鲁迅《孔乙己》中有这样的例子: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因为孔乙己自以为是读书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

“排”这一典型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

例2:比如:刻画“母亲”的心理的: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前后两次截然相反的话语,表现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例3:比如:鲁迅《社戏》中,借助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也许是渔火。

这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对一路环境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5

这是表现心理的特殊手法。缥缈神奇,似有若无,亦真亦幻,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境往往是人物白天思想热点的延续,写梦是作为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补充。

幻觉能折射出人物的心愿或思想感情。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里的幻觉描写。小姑娘看见那么多美味和亲爱的奶奶依次出现,她最后在满足里离开世界。充分地表现了可怜的孩子内心对生活那微不足道却无法实现的一点点要求破灭的悲怆!

文中四次写小女孩儿擦燃火柴,四次产生幻觉。

第四次是这样描写的:

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儿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里写的梦幻,实际上是作者的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小女孩儿的幻觉来写的。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小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