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鉴赏(选择题)

古诗鉴赏(选择题)

古诗鉴赏(选择题)
古诗鉴赏(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第一轮)

七年级上册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

(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

“观” 字统领全篇。

B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

山岛相互映衬的景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

伟气象。

C ?“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

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

般来说,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

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

概。

B ?这首诗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

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水何澹澹,山

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C.这首诗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而且境界开阔,

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D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准切地抓住最富有表现

力的事物形象,略貌取神,摹绘出大海的万千

气象和吞吐星辰、笼涵宇宙的气魄。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客路” “行舟”,与尾联“乡

书” “归雁”遥相呼应。

B .颔联采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

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

诗人的思乡之情。

D ?诗人触景而生情,诗中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

壮志未酬的情怀。2 ?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在描写景物和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

的自然理趣。

B ?把“日” “春”作为新事物的象征,给人以

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与“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

物,妙绝千古”。

(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

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

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

来。

C.颈联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

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

D ?尾联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

不胜收。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

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

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

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

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

“迷” “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

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 起,以

“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

法变化,条理井然。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

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

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

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的一个“古”字,把游

子个人的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丰富的

联想和共鸣。

D ?“断肠人在天涯” 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

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

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作品以“秋”染“思”,又以“思”映

“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情达意。

B ?“小桥”是静景,“流水”是动景,作者以动

衬静,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环境的寂

静。

C ?“夕阳”句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

“昏”字。

D .“断肠”句借景抒情,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八年级上册

(五)望岳

杜甫

岱宗夹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厂。

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 荡胸生曾云,决毗人归鸟。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

气势磅礴。

B ?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

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

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

形神兼备。

D .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充

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

求。

(六)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

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

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

悸。

C.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

能抵得上万两黄金。

D .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

插不上头簪了。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 字含

意丰富,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都是对偶句。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比喻的写

法,以花鸟可娱之物衬托诗人内心的忧伤痛

苦。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比手法,

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情思。

(七)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

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

老翁别。

1 .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

来。

B .第2句交代丁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

降临。

C. 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 .

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

昼夜不安的情景。

2 ?对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 .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 .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八)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萆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

稀疏疏的。

B .三、四句写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

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C.五、六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写出归隐后劳动的

艰辛,内心的沉重,具有点染之功。

D .结尾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

了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

失去自我之“愿”。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

却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

家生活图。

B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毫无矫

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

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

C.这首诗构思精妙,前三句由早上写到傍晚,描

绘了一整天的生活一一除草,而最后一句便是

整首诗的总结。

D .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自一人,只有一轮明月在宁

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郁闷

和归隐的苦恼。

(九)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 字可见

作者心情的孤寂。

B .“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借

以自喻。

C.“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

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

D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

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2 .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

B. 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

C. 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

D .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

(十)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对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 .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

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B .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

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

着字,也独具匠心。

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

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

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 .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

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

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

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2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丁送别的时

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 一“入”以游动的

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 两幅

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

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十一)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景,前一句从大处着笔,后一句从细处

描绘。

D ?颔联抒情,前一句忆历史往事,后一句感时世

之悲。

C.颈联呐喊,前一句诉悲痛之广,后一句诉悲痛

之长。

D ?尾联自语,前一句写秋色浓重,后一句写身世

之悲。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

“夕阳”,描绘了一幅雄浑而热烈的夕阳落山

图。

B .颔联“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得

淋漓尽致。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

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

腹的心事啊。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说明了诗人逃

难的路途之遥和时间之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

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D ?尾联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

自己呢?沦落天涯的无尽凄凉,国破家亡的无

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十二)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呜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东市……长鞭”具体描写木兰战前的紧张和

忙绿。

B ?“旦辞……啾啾”具体写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及

木兰的思亲之情。

C.“朔气……铁衣”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

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

敢、坚强的性格。

D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木兰的矫健

雄姿和战争的激烈悲壮。

2.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万里”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

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

一座座高山的雄姿。

B .“朔气”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

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

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

战士气质。

C.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

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

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

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

雪色和铁的反光), 多么耐人寻味!

D ?“将军”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

壮。将军十年征战,个个阵亡;壮士十年厮

杀,人人凯旋。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壮土中

的一员,因而凯旋。

八年级下册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至修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中“凄凉地” “弃置身”,暗含长期谪

居的痛苦和已久的愤激。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

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千帆”和“万木”是比喻自己遭贬谪后

那些得宠的新贵。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也是和友人共勉。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

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 .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

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

涵义十分丰富。

C .颈联以“沉舟” “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

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

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

叹息。

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

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

忍不拔的意志。

(十四)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

战的胜利。

B ?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

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

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 .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人感慨历史上的英雄成名的机遇,可自己却

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

B .诗句中暗含诗人的一种信念:只要有机遇,相

信自己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C.诗人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

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

全改观。

D ?“东风”就是指自然界的风,也就是帮助周瑜

打赢曹操的那次东风。

(十五)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

起了抗元的星火。

D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

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

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

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

千古传诵的名句。

2. F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全诗的构思看,前六句从自身到国家,

又从国事到自身,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

染到了极致。

B.“惶恐滩”和“零- 丁洋”两个地名,对

仗工整,自然天成, 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C.颔联以拟人的方式具体表现当时的局

势,从国事说到自身。

D ?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

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十六)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

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

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

常理.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看

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

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

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

人们的祝福。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

词人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

B .全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阙问

天,下阙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丽世

界。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字数

相同、句式齐整、词性对应、结构一样,两句

中的重音位置和停顿间歇完全一样。读起来显

得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

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泰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

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

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

必争之意。

B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

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

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表面上看起来只是

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

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

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

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

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先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突出山势的峻

拔,水势的凶猛.然后用“山河表里” 一语收

住,暗示了潼关的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

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

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

跃然纸上。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

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

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

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

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十八)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

偏”的道理。

B ?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

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

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

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 .“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

的原因。

C ?“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

态。

D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十九)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大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

又积极、乐观、执著的复杂心理。

B ?诗的开头两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写出

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C. 涛中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

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业,体现了坚定

乐观的信念。

D. 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

实现的豪迈气概。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

诗运用了夸张的笔法。

B ?“停” “投” “拔” “顾”四个连续的动

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

情的激荡变化。

C ?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都是虚写。

D ?诗中“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

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二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了诗人的个人遭遇,以小见大,推己

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B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素有“诗史” 之称,

但这首诗却一反常态,只写了个人遭遇,目的

是表达自己的不得志。

C.诗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

是指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舍己为人的精神

和至死不悔的决心。

2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

论)

B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

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

写)

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抒情)

(二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萆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暗示归

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 .“忽如一夜春风来,于树万树梨花开” 用春花

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个“空”字,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俱在其中。

D .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

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思乡之情。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

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

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

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

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

必将是无比艰辛的。

C .“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运用对

比的手法表现边塞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D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饯

别的情景,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手法,写

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二十二)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句为一层,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

为意象,写出了一片浩荡的离愁。

B .诗歌后两句为一层,诗人以落花为喻,写出了

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的意志。

C.诗中天涯、日暮、落花和春泥融为一体,表达

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

D .全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

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

感。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中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

心境的真实写照。

B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海角天涯,可见诗人辞

官的决心之大。

C.“落红”的比喻,既形象生动,又自然而然地

融入了议论,做到了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

景交融。

D .全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

伤;二是回归的痛苦:三是积极的

人生态度(辞官后仍要有所作为)。

九年级上册

(二十三)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斯白蘋洲。

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从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

B ?这首词从景物而言,从“江楼”“千帆”

写到“斜晖” “江水”,直到“白蘋洲”。

C ?这首词从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

写到“失望”,直到“肠断”。

D ?这首词从风格而言,既有民间词含蓄凝练、耐

人咀嚼的特点,又有文人词通俗易懂、清新自

然的特点。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起句“梳洗罢”三字,把特定的人物(思

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

来)下,一种特定情绪(伤心和痛苦)生动

地表现了出来。

B ?“独倚望江楼”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画

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

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

融。

C.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

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

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

结,承上而启下。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

中考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2、选出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 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又名《送六二使安西》。 B、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阳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C、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D、诗的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抒发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也写出了诗人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犹言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 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miù)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只有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 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 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 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 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 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7甘肃省白银】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017甘肃省兰州】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诗词鉴赏(6)2018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有详尽解析) 一、(2018年全国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 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 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年全国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 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 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1)D【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感情类题目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原版

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和简答题)及答案解析 班级:姓名: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其二)/刘桢 9、梁甫行/曹植 期中后古诗词 24.诗词五首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11、春望/杜甫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13、赤壁/杜牧 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一)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 ..的一项( C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3、对本诗的赏析错误的是( B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对)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错)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

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对) D、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对)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 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 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完整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 (7)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7)文章来自: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 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 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

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 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 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 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2一23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分)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列宋词,读后填空(5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蓼园词选》对这首词有以下评价:“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里“无数曲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词的意境,写出下列人物对话: 词人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捲帘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又纠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题目。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1分) (2)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颈联的原应顺序,并改写为散文化的句子。(2分) 原应顺序为:__________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3分) 意境(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仔细揣摩词意,简要回答问题(6分)

初中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 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 选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B."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 C.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D.结尾句,苏轼难以从悲哀中超脱,遂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B.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C.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 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D.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 写景结合用典,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 情。 4.选出对李清照《声声慢》鉴赏错误一项: A.从“寻寻觅觅”开始,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 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 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 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 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 B.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菊花凋零满地,早已无花可 摘了。以哀景来写哀情,何等荒败,何等凄凉。 C.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 三句又进一层,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D.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 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 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 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 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 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 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 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 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 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 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 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 意愿。 >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 拓展,深入。 .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 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 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 凭吊。 {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 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