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6 篇

第一篇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风气,12 月4 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厅综合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家风》纪录片。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 《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讲述《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通过观看纪录片,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弘扬“家风”的重要性,以良好家风锤炼作风,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正直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职工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良好的家风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人做事的“保险栓” ,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

第二篇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

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 ,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 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第三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有家就有家风,家风往往形成于祖先定下的祖训,并逐渐成为了家族中族人的行为准则。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其中,曾国藩与颜之推二位名士的家风家训称得上是典范。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出身于地主家庭,他的父亲饱读四书五经,在书香气息极为浓厚的环境下,27 岁曾国藩成功考取进士及第,且自他之后,曾氏一族人才辈出。这样的荣耀多半要归功于曾家的家风文化之核心-- “勤”与“俭”。曾国藩的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便是“勤”和“俭” ,他教导子女,“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身体力行“以俭持家”的观念,“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并亲自下厨和纺织。他要求子女勤于治学,“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从而报效国家。他警示后人“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一生手不释卷,甚至去世前一天仍在读书。曾国藩的家训比起什么华而不实的“致富宝典” ,留下的勤、俭这两大基本准则,以及耕读传家的家训核心,就显得珍贵得多,这样的家风极大的影响了曾家后人,更成就了曾氏家族。

而在南北朝那个动荡割据的时代,到处都是清谈玄学的庸庸碌碌之徒,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 《颜氏家训》就在这时成文,它在当时的社会中称得上是一股

清流。北齐的学士颜之推在书中,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家训相结合,总结出了自己在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四个方面的经验,以“读书做人”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思想。此书被后世评价道: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无数文人的理想,颜之推以此为出发点教育后人,并以“居家尽孝,为国尽忠”为要义,教育后人学以致用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这样的家训同样深深地影响了颜氏后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风,有先辈的言传身教,才会出现像书法大家颜真卿这样,在安禄山之变时高呼“与其苟存不如奋起”,与兄长愤然起兵讨逆,在大多数人都只顾个人利益,苟且偷生之时,仍坚持保国终于保家的观念,践行着颜氏家训;正是因为颜氏家训的传承,颜家的家业门风才会辉煌了由隋至唐整整三个世纪。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无论是太宗李世民的《帝范》,还是曾国藩的家书,又或是《颜氏家训》,上至帝王之家,下至百姓之家,家风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风的形成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经验积累,需要“标杆式人物”以身作则去践行家风。这样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教育传统为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无数瑰宝才得以永世流传,华夏民族才得以繁荣至今。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 ,打好了“地基”,社会这个高层建筑才能稳定发展。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就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我们应当重新重视家风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让这一传统延续下去,并从自己做起,践行家风。

第四篇

去参加孩子二年级的散学典礼,学校组织家长观看家风的视屏,感触良多,也受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内心感受。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我不出于名门望族,也不出于诗书世家,更不出于达官贵族,就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家庭中的一员。有自己的家教,爷爷是位老生产队长,做人力求公平,不假公济私,爱劳动,80 多岁的人也喜欢下地劳作,不想给儿子们添加负担。其实大家早就叫他休息。

他说已经习惯了,不劳动就要打瞌睡。爸爸常告诉我一句话,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挣,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默默的关爱孩子,不光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提醒和指点。轮到

我当爸爸了,自己觉得还不是一个有着好的教育孩子方法的好爸爸。我会把长辈们言传身教的品质慢慢递给他,爱他不骄纵他,穷大人不穷孩子,希望他坚强独立,把身体锻炼好,待人诚实有信,靠自己地双手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在做,力求把他做好。同时也要好好提高自己的修养,多学习和孩子的相处之道。活到老,学到老。无形的家风必须要靠有形的家教才能发扬光大,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的话,我们也是有家风的。我更希望,在下一代的努力下,真正能有一个家族的家风,而且能长久的流传下去,去影响一代又一代家族的后来者。

第五篇

在记忆里,我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同学家的客厅中央都是摆放着漂亮的装饰品,而我家客厅中央却一直摆放着一张英俊潇洒穿警服的相片,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到很远很远地方出差去了,等我长大了父亲就会回来。

小时候,每当我看到同伴们在爸爸怀里撒娇时,我羡慕、沮丧、泪流不止,盼望着自己也有那么开心、快乐的一天。在读小学时,我一直不理解,总觉得“爸爸虽然是烈士,受人尊重,但他在冲进瓦斯爆炸现场时,为什么没有想到过妈妈和仅仅2 岁的我”。随着我慢慢长大,我逐渐明白父亲为大家、舍小家,在生死面前选择了大爱,是个大英雄。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是从小就埋在我心里的一颗种子。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关心关爱下,现在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新警,我终于可以骄傲地向父亲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观看了央视《家风》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要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一是要广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母亲经常教导我说:“你父亲就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你一定要多读书,从书本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母亲自己也常说要利用空闲时间广读书,书里有很多快乐,很多精神食粮,要做一个有素质的知性女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常看见母亲在饭后休息时总是拿着一本书、一支笔,一边看书、一边把好的句子和文章记在笔记本上,并经常在省厅、市局发表文章。父亲母亲读书的良好习惯深深影响着我,我也酷爱读书,喜欢写点小文章。二是要勤与俭。父母的勤奋与节俭在我的老家是出了名的,听爷爷讲:父亲在高考的那一年,一件军大衣,一把竹躺椅就是他的床,为了考出好成绩,他每天都学到凌晨1、2 点,正是由于他的勤奋才脱颖而出考上警校,跳出农村,吃上公粮。母亲的节俭在姊妹中也是出了名,因父亲的离去,一直是母亲独自带我,经济上的捉襟和精神上的无依无靠并没有击垮

母亲,她刻薄自己,精打细算,给了我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和我接触过的同学、朋友、老师都说看不出我是一个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勤奋、节俭、上进的道理。三是要宽待人。母亲总是告诉我: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要埋怨别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当别人有困难找她帮忙时,她总是尽力提供帮助,甚至有时候委屈自己帮助他人,我一直认为母亲犯傻。现在我终于理解,正如母亲所讲:“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容易,不要计较别人的过失和自己得失,吃亏是福,对待他人要宽宏大量” 。四是要懂感恩。

每当我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向母亲吐槽时,母亲总会对我说:“女儿,你要珍惜我俩现在拥有的一切,当初你父亲离开我们时,你不足3 岁,我才24 岁,组织上为了让你爸爸安息,尽最大能力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把我从教育战线改行到公安战线,并总是尽力帮助我们这个家庭,这么多年我能安心生活工作,你能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进入宜昌公安都离不开组织的照顾和关爱。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要感恩组织、感恩社会” 。在母亲的教育下,我一直也知足感恩,现在我已正式踏入工作岗位,我将以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组织、社会和需要我帮助的人。五是要尽职责。“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一点父亲永远是我的楷模和榜样。记得在父亲牺牲后,母亲带我到父亲墓前哭诉:“魁魁,我知道你很爱你的工作,也知道你一直以来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甚至高于你的生命,我一直害怕有一天你会因工作而离开我和女儿,但没有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而且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你丢下年幼的女儿和我,叫我今后怎么办?”。从母亲的哭诉中我看到了父亲对工作的挚爱和奉献,虽然他很平凡,但是他在我心目中很伟岸。而我的母亲虽然是位普通的社区民警,从事着公安最基层、最琐碎的工作,但她十分爱岗敬业,像父亲一样视工作为生命,常挂在她嘴边的一句话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父母对工作的挚爱让我深受鼓舞,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和他们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民警察,无愧于藏蓝色的警服和头顶上神圣的国徽。

第六篇亘古中华,滔滔黄河,在这热土上奔腾千年。数千年前,中华文明之血,加入了它的怒涛,在其中翻腾、绽放,那华夏之血脉,与此河一样,千年不断。

文明之开端,便有宗法。它奠定了中华人对血脉、血缘的重视,家,传之为族。所以,家有了风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家传的精神链条-- 家风。于是,一些精神上

的巨人无以安坐,为了保传家风不断,着手起草家训。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家训出自五百年来“两大完人之一的曾国藩” 。曾文正一生清廉,纵后有家财万贯,亦活得清贫,曾国藩有一名联曰:“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前者有主敬之韵,后者有清苦之味。

他这一生不断自省,不断提高,品行高洁,端正而傲岸,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之形象,真正撑起了两根穷骨头。而且其后代亦在其尊尊教诲之下,几乎个个为人刚正不阿,后人仿佛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千百年前的曾氏,这便是家风的力量。家风不仅在家族中传播,亦可播撒大地,再绿江南。其弟子李鸿章自青年时拜在曾国藩门下,深受其家风之熏陶。后来,成了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晚晴一代名臣。家之风骨,凌霜傲雪,露出祖辈对子子孙孙似火的热忱,它使人懂得脊梁要正,芒寒色正,铮铮有声; 它裹挟千古的涤荡,猛若疾风,一掠千秋,铸熔于黄河,随滔滔流水飞越时间的桎梏,在亘古的中华,回响。

观看《家风》观后感500字.doc

观看《家风》观后感500字 观看《家风》观后感500字 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观看《家风》观后感500字文章,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家风》上下集在央视播出之后,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夹叙夹议,巧妙地将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观众若悉心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逐步感受从“孕育”到“传承”的生命气息,反求诸己,躬身践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讲求修身之道,是活泼泼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 ,而不是虚无缥缈、莫可名状的谈玄说妙。《家风》上集以“孕育”作为题目,向观众讲述《曾国藩家书》中的平实道理,采用类似山水画中的“平远”透视法,突出儒家圣贤终身坚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

力行,务求平实,切忌好高骛远。无论富足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孟子·离娄下》 )诚如片中陈述的那样,曾国藩教育子侄家人,从不诱以功名利禄,而是告诫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以明理,报效国家。传统社会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国藩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里洞察到“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机,在乡野村夫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深刻涵义。从孔子“多能鄙事”到汉儒躬耕自养,从吴与弼“手自簸谷”到颜元“甘艰苦劳动” ,再到曾国藩写信敦促家人种蔬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诚信经营,铸就高尚情操。 宋明以来,“尊德性”与百姓日用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民间儒者一方面能够信守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失时机地阐发儒家的道义进而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民间儒学构成了增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当下呈现,自利利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依然记得“君子以成德为行” 、“圣人可学可至” 、“人无信不立”等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圣贤品格。《家风》下集中讲述了重

读《家风》有感

读《家风》有感 最近读了《家风》这本书,书中记录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先进事迹和治家理念。在人类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家风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一次受感动的过程和一次受教育的过程。 在读这本书时,让我不由的想起在今年春节期间央视作的关于“你家家风是什么”的一个系列专题采访和报道,在记者采访中,有的人说他们家的家风就是诚实守信;有的人说是尊老爱幼;有的人说是不贪图小便宜;有的人说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有的人说是勤劳,不异想天开,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有的人说是父母教育她,做人就应像麦苗一样,结的果实越多越成熟头就越低,相反那些没结果实的,空无一物的头反而头抬得越高;有个小孩说他们家的家风就是每周爸爸打她一次…………当时看了这一系列报道后,我不由自主的问自己,我家的家风是什么?认真思考一下,一时总结不出一个恰当或者说准确的概念,父母也没有明确的讲过我家的家风是什么,但在我成长的的过程中,思想深处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时刻提醒这我,“我们家的名声在村上很好,你爷爷奶奶、我和你妈也没有给这个家丢脸,败坏这个家的名声,希望你也维护好这个名声,不要给这个家丢人。”这句话是在我十二岁那年老爸教育我时说的一句话,当时在我们村上每家都有一片果园,七月份暑假我与小伙伴们去别人家的果园偷苹果,让别人抓住告诉我爸“说我偷了他们家的苹果”,那时的苹果还

没有成熟,最大的有核桃一样大,摘上吃不了几个,牙齿酸的就吃不动了,其余的全部当“子弹”去砸马蜂窝或放个瓶子练靶了,这样的事换了谁都会告诉孩子的大人,教育一下孩子别再干这样的坏事了,我爸知道后当然对我进行了教育,这句话就是当时我爸教育我时,虽然父亲就说了那一次,但这就话就从那时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灵魂深处,一直影响着伴随着我成长,时刻提醒警示着我,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自从我记事起,奶奶一直就是洗我和她的衣服,甚至有时还帮我父母洗衣服,只要有脏衣服,无论谁的,她有时间就会去洗,在这样的作风下,我和我妈都很不好意思,只要有脏衣服就会马上洗掉。记得一次6月份收麦子,一整天父母很忙、很累,吃过晚饭早早就睡觉了,他们把满身是汗渍的衣服放在院子里,想着明天还要干同样的活还是会流很多汗,就放下没洗,想着明天继续穿。可我奶奶等他们睡下之后就悄悄的拿去洗了,等他们早上醒来,看见衣服干干净净晾在院子里,有些尴尬。我奶奶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说“两把就洗了,费不了多少工夫,但今天穿上多舒服”。这件事不仅感动了我父母,也感动了我、教育了我,让我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奶奶不做而是一味的教育,我想效果和意义不大,有可能成为婆媳之间的矛盾。但我奶奶做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更加敬畏、感动和深思。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爷爷奶奶的影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无声无时无意的影响着我,无形的在我思想中形成了家风。他们身正了,我这个影子也歪不到哪去,今天我的所作

家风家教读后感2000字

家风家教读后感2000字 家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一定家庭文化的沉淀,是一代一代家族美德的传承。良好家风,无言的教育,如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福泽子孙后代。 好家风,道德的"涵养池".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做人做事的底线。道德表达的是灵魂之美,体现的是理想、正直、良知和责任,其内涵是宽容、和善、真诚、大度。好家风往往把崇尚家庭伦理道德,塑造人格精神的高尚,作为第一准则,因此为后人铺就一条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好家风,是用行动传递道德之美。漫漫人生路,也许行走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也许行走在激流滚滚的商场,也许行走在复杂多变的各种职场。无论你身处任何岗位、任何场合,你良好的品德修养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应涵养身心、注重品德修炼,用行动传递道德之美,塑造为人向善、心灵纯洁无私的良好社会形象。 好家风,弘扬的是传统美德,产生的是道德力量。自古以来,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作为一个家庭,若把传统美德融人生活之中,好家风自然会形成,家庭成员的修养自然会提升。这就如同天然的"道德营养液",从小喝着长大,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好家风,讲究厚德载物。德如大地,厚德才能够万物生发。道德

的涵养,在于把一切名利、金钱和地位看作是身外之物。把德作为家庭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家庭成员对道德的坚守。家庭对于子女要求最重要的不应该是物质给予,而是把握修行,把握品行,通过自律提升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 道德,表达的是灵魂之美。作为一种修行,可以说是代表人生价值永恒的标志。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周游道德世界,其实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包容、善良、诚信、友爱和仁慈的美好中徜徉,在这个世界里体会人生的根本,才智的动力,言行的镜子,成功的向导。品德的高尚,意味着人格的伟大,意味着人性的美好。积蓄美德,就是积蓄财富;传承美德,就是传承精神。 在吉林省边陲,鸭绿江岸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活跃着一位专门为留守老年妇女服务的女企业家金光玉,她在商业经营中注入传承美德的思想,并教育自己的女儿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金光玉是一位单亲母亲,年轻时代就一个人带着女儿艰难生活。因为离婚,因为单亲,女儿没有考上大学。为了教育女儿成人,她为女儿立下规矩,没有工作自己创业。为引领女儿,她创办绿化公司,开发绿化产业。几十年种花种树,形成可观的百合生产基地。她组织50多名孤寡老人成立合作社,带领她们走致富道路。组织留守老年妇女种百合,她提供种子,协助销售,为老年妇女积蓄了生活来源。 从帮助老年妇女到引领大学生创业就业,她把产业延伸到省城,在一所民办高校创办起"百合咖啡屋".这个咖啡屋半价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培训。她对女儿说,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必须把这种关怀传承下去,做到创业、善良、仁慈,帮助最困难的人群,而且要坚持下去。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家风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每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

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若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

领袖家风观后感_心得体会

领袖家风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领袖家风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如何塑造中国的年轻一代 ----《领袖家风》观后感 十月三十一号,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纪录片《领袖家风》。 曾经看了讲述毛泽东同志的青年事迹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深深地觉得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里面主要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鲜活地搬到了电视荧屏上。看完全剧后,不由得为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角度和手法叫好,它打破了传统讲述伟人传记刻板的表现方式和手法,用生活化的、情感化的方式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催人奋进。正如导演所说:"我们不追求形似,努力做到神似。"剧中通过毛泽东与其他同学、老师的交流、碰撞和比较,将毛泽东同志优秀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清晰生动地展现给我们。 而《领袖家风》却以另外一种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与子女、亲友、同志、下属,与故乡、故旧的关系等鲜为人知的一面,表现了一代领袖的伟大情怀。作为人民领袖,他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和国的事业、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生活中,他艰苦朴素,奉公廉洁,不谋私利,行事光明,用一种清澈的心情去面对世事的沧桑。影片的拍摄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观众看后无不动容。而在影片中,毛泽东同志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家风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的儿女们都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他们没有特权",当记者把一些书中的描述告诉她时,李敏的表情平静而淡然。对她来说,这一切似乎没有什么不好接受,因为从小父亲就教导他们应该跟老百姓一样生活,从小就不让他们以毛泽东儿女的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这种教诲已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李敏在说起自己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她时,显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她说:"我已经把自己非常平民化了。"就连穿衣打扮,她也显出了固执的平

家风读后感_心得体会

家风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家风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感谢孩子让我参与你的成长 --家风读后感 相信看过湖南卫视《变形记》的人都会深有感触,现在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多的令人费解!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暴力、叛逆、个性十足酷毙,家庭亲情、天伦之乐越来越瓷化了,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的考验。骇人听闻的杀戮事件,随处可见的家暴事件,网络信息神速的传播,使这些不可回避的矛盾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世人眼中。谁都不知道今天别人家的故事,会不会成为明天自家的事故亦或是灾难。 家不是任性妄为的地方,家可以贫,心不可以穷。那些喜欢释放物质垃圾和精神垃圾都是不健全的可怜之人。丰裕的物质生活,让众身价倍增精神贫瘠残缺的人们,于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于逢场做戏中哗众取宠,于挥金如土中孤注一郑。从网络红人郭美美炫富终究不免牢狱之灾,到酒钢原董事长冯杰贪腐受贿被捕,再到百份全球追逃红色通缉令 ,国家重磅出击强力惩戒贪腐。还有一些风云人物各种不雅事件层出不穷,无不昭示着一颗颗因浮躁妄念迷失的灵魂。修生养性传承美德,以身作则言传声教。否则一个整日酗酒泡吧网聊不断地人怎么可以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学霸学神一鸣惊人出类拔萃,一个只把孩子看作是任你打磨比拼虚荣帮你圆梦的私有工具,只会令人更加鄙视我们的无知浅薄。 纪伯伦说过一句话孩子只是借助我们的腹部来到世上,我们 要做的就是把弓拉满,让箭射向远方。教育孩子的地方除了学校这个专业机构,更加重要的是家庭德育教养。孩子教育就是一部爱的教育史,很多的父母喜欢越界关心孩子,只是变相传达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传递的气息使孩子体会不到爱和教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逐步地递减参与孩子的生活程度,营造出合理自然的距离,给孩子成长独立的空间,逐步地在渐行渐远中分离,在合适的时候得体的退出。做一个有分寸的懂得孩子的父母,理智的关怀真切的厚爱。一个优秀的家庭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美德教育,言传声教教导孩子做一个有修养的有文化的人。重要的是要训练孩子耐心的倾听、阅读写作、良好的沟通、独立解决问题、严谨的品性、彼此尊重、环保意识、影响力、行动力。创新力。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 篇一 前不久,学校免费发放了一本叫做《家风家训》的书,这本书,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弟子规》。 我现在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弟子规》里面蕴藏着许多道理1,只要反复领悟,你就会收获颇多! 入则孝里面说到:父母呼,应勿欢,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是说父母长辈叫我们,我们应该立即去,不容刻缓。父母长辈命令我们,我们必须做到,不能想着懒过去,就这样算了。 还记得那次,妈妈对我说:“吃完饭,收碗,洗碗,还要扫地,准备洗衣服。”听着妈妈的说词,我心里顿时一阵火大起来:“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啊。” 此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反而更加得意。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我才深刻的反省到自己看似平常却很严重的小事。是自己不该反驳。妈妈叫我做的事都是很平常的,而且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况且,父母每天那么辛苦。如果说:让我做这点小事,我都不愿意,那么我的素质简直太差了。 我认为我不仅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还没有做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如: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还有一次因为害怕公鸡,但还是要煮饭,于是我不敢出去舀米,所以就从楼上去,结果很悲剧,虽然我舀到了米,但是我过去时把油坛子打破了,妈妈回来后,我当时很不高兴,还发了脾气。 当我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我认为我太不应该了,简直是不孝顺的孩子,通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自己做事以后都得小心点,不能马虎,家里的东西都是用钱买来的,弄坏了很可惜,所以以后要注意这样的事再发生。 以后,我一定要尊重父母,为父母分忧,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做一个人人夸奖懂事的好孩子。 但愿每个中小学生抓住根本,重在实践,当祖国和人民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篇二 暑假期间,反复读了《中国家风》一书,流连于字里行间,畅怀于一个个家风故事,感受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的家规归根到底就是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现如今,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已经耳熟能详,根据这个,我们结合自己家的情况,梳理制定了自己的家训。我们的家风家训是:孝敬长辈、诚信做人、俭以养德、行善为美、宽容待人、自强自立。

家风观后感

家风观后感 无锡市堰桥中心幼儿园邱黎蓉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观后感

《家风》观后感 《家风》观后感 【上】 曾国藩作为晚清大功臣之一,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又为 何如此为后世所称赞,观毕《家风》,感悟颇多。 曾国藩由祖父扶养大,祖父的耕读并重影响着年幼的曾国藩,并很小就为曾国藩规划好了人生仕途。曾国藩七岁便可以熟诵四 书五经,十四岁便开始了自己准备踏上仕途。他为官后为人清廉,“诚”以待人,影响了许多官员。 曾国藩更是将自己的优良家风严格地传承下去。曾国藩每日 必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与写家书。曾国藩对家风的要求十分严格,对于妻子和持家,每月所入必能敷出,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 知道他的几代直系后代,都深受影响。 伟人颜之推也是将优良家风发扬于世。他提出“家长要成为 孩子学习的楷模。”“为家尽孝后才能为国尽忠。”他的后代也 是传承并发扬优良家风,加强家庭教育,为国培养人才。 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是需要代代积累的,并且还需要一些 标杆性的人物来撑起家风,才能真正培养、传承良好的家风。 唐太宗在晚年书下《帝范》,反思自己一生的功与过,总结作为一个皇帝,也作为一个家庭中流砥柱的应为之事,正是他这种 严谨、客观、全面看待自己的家风、国风,诞生了为世人所惊叹

的“贞观之治”,把唐王朝一步步推上了顶峰。 朱柏庐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笔下的《朱子家训》可是妇孺皆知。他虽然身处乱世,但家风良好,饱读诗书,联系 自生实际,写下了虽然短短数百字但是影响极大的《治家格言》。正是他由自身实践出发,又达到了真理的高度,被众人,甚至曾 国藩、林则徐等名人也争相传抄。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 【下】 谭鑫培一生严守伶规,追求艺术。不仅仅是重视艺术的传承,更重视的是家风的传承,家里规矩极严,也造就了许多人才,为 传统京剧的传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钱镠带领自己的家族,近乎成为了院士最多的家族,在宋朝 时编撰的《百家姓》仅次于帝姓赵位居第二位,可见钱家影响之大。钱穆也是钱家极为杰出的人才之一,在抗战时期,他身负巨大的 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主动发声鼓舞国人的心。他生前留下 的1700多万字的巨述,被译成多重语言出版。 重庆方家药铺,方家坚持诚信经营,感染了整个古镇,成为 了古镇文化永久的滋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希望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继续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优良家风,共创雄厚国风,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第一篇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风气,12月4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厅综合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家风》纪录片。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讲述《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通过观看纪录片,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弘扬“家风”的重要性,以良好家风锤炼作风,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正直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职工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良好的家风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人做事的“保险栓”,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第二篇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6 篇 第一篇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风气,12 月4 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厅综合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家风》纪录片。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 《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讲述《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通过观看纪录片,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弘扬“家风”的重要性,以良好家风锤炼作风,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正直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职工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良好的家风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人做事的“保险栓” ,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 第二篇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

《家风》读后感

《家风》读后感 读完这本家风,感触颇深。我相信每个看过此书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家风一词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本家风的看法与感受。首先说家风一词,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而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 也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它是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这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塑造着一个人的人格。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世界观、人生观到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以及为

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所以家风对于一个人品质的形成是尤为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家风代表的是一家人的精神面貌、品格修养和处事原则。好的家风含有同心协力、相互体谅、相互扶持等因素,推而广之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 此, “ 梦! 我对这本家风的看法与感受。首先说家风一词,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而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是构成家风的重要因素。在此书中,老师们多数都写到自己所感受到的家风是什么样子的,而这家风并不是用一句话或者几个

简短的词汇所描绘出来的,而是只有说出自己身处于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经历过怎样的家教过程,用自己的一些小故事,小经历才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她们所感受的家风,而这些贴近大众生活的小片段,更容易让人置身其中,作为读者的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的看到那些有爱的画面,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何为家风以及的 事原则。好的家风含有同心协力、相互体谅、相互扶持等因素,推而广之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一个家庭只有培养良好的风气,树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

“家风家训”读后感精选作文

“家风家训”读后感精选作文 时光如光阴似箭,转眼间也过了十四个春秋,可仍然记得弟子规中那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句子的意思是父母叫时,应当及时过去,不能迟缓;父母命令时,应当及时做到,不能想着偷懒,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训。 记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的拿着手机玩着游戏,这时,妈妈从小河边洗衣归来,捧着一大盆的衣服对我说:“我去烧饭了,你把这些衣服晒了。”我心中登时产生了一股无名之火,对她大声吼叫道:“知道了,你每天都说同样的话,烦不烦啊!” 那时的我满心只有愤怒,觉的自己并没有错,反而觉得都是妈妈的错,在我的认知里,这些家务本应该是她来做,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来做呢?凭什么呢?,我的心在呐喊!每次我都是在愤愤不平中,完成这些“额外”的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常常想起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沉静在母亲和我的事件当中不能自拔,就在这不断的彷徨中,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中小学时曾背过的弟子规,登时醒悟过来,我知道了自己的幼稚和不懂事,明白自己不应该对妈妈大呼小叫,不应该为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忤逆妈妈。现在的我们,已经有的高于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比父母还要强壮,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小事了,既然有能力,我们就应该为家庭尽一份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那也是一份心意。父母身负各种责任,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替他们分忧,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那一刻,我释然了,突然觉得,晴空一片明朗。

现在,我才看清自己;现在,我才懂得父母的苦,懂得父母对自己源源不断的爱。之前,我从头到脚都是我最讨厌的不良少年;之后,我将孝敬父母,敬爱父母,为他们分担家中的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我的学习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做一个孝敬又懂事的孩子;虽然我不是最聪明漂亮的孩子,但是我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我会永远铭记这十二字“真言”,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家风家训”读后感精选作文]相关文章: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家风的播出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一最近,纪录片《家风》上下集在央视播出之后,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夹叙夹议,巧妙地将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观众若悉心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逐步感受从“孕育”到“传承”的生命气息,反求诸己,躬身践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讲求修身之道,是活泼泼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而不是虚无缥缈、莫可名状的谈玄说妙。《家风》上集以“孕育”作为题目,向观众讲述《曾国藩家书》中的平实道理,采用类似山水画中的“平远”透视法,突出儒家圣贤终身坚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务求平实,切忌好高骛远。无论富足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诚如片中陈述的那样,曾国藩教育子侄家人,从不诱以功名利禄,

而是告诫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以明理,报效国家。传统社会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国藩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里洞察到“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机,在乡野村夫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深刻涵义。从孔子“多能鄙事”到汉儒躬耕自养,从吴与弼“手自簸谷”到颜元“甘艰苦劳动”,再到曾国藩写信敦促家人种蔬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诚信经营,铸就高尚情操。宋明以来,“尊德性”与百姓日用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民间儒者一方面能够信守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失时机地阐发儒家的道义进而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民间儒学构成了增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当下呈现,自利利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依然记得“君子以成德为行”、“圣人可学可至”、“人无信不立”等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圣贤品格。《家风》下集中讲述了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方家药铺九龄堂”的职业操守,扶危济困,施药救人,诚信经营,惠及邻里。方联海是方家药铺第十二代传人,身上担荷着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家业。纵览古今,无论是大宅门的“炮制虽繁必不敢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 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读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妈是家风》时,我读懂了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读懂了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总会看到爷爷带着老花镜拿着一本书读的很认真,后来爷爷眼睛看不见书上的字了,便会让我念给他听。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劳善良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将爱读书、乐意助人的特性传承到了我母亲身上,而后又传递给了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家风家训》观后感500字

《家风家训》观后感 500 字 《家风家训》观后感 金茵小学三年级三班田铭泽 看完了《家风家训》,我感触很深。 首先讲的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氏家训》。 当时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时在朝为官, 被称为湖南双雄, 都是一代明臣。 《曾氏家训》 主要讲的是以诚为本, 以孝为先, 修身齐家, 心系天下。 曾国藩晚年都在坚持每天读书。 他教育子孙人之气质唯有读书可以改变。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家风传承依然激励着一代又 一代的人。 然后讲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它一共十二篇,四万多字,加的主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道理。 读书做人是颜氏家训的根本。 最后讲的是李世民的《帝范》。 讲述的是从个人修养到治国根本,还讲到了钱镠的《钱氏家训》,说 到钱氏后人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多位进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伟长就是钱氏后人。

他放下美国的八万美元的年薪,毅然回国。 家风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 所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和家风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 展。 我们每个家庭能做得就是树立纯正严明的家风家训,并以此来教育一 代又一代的人。 而我们个人能做得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名人家训中学习适合自己学 习的道理,勤奋学习,诚为本,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指导教师刘华杰 拓展阅读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 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 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 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 读者一起来赏析。 1 周公的《诚伯离书》

家风家训读后感

家风家训读后感 导语: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以下“家风家训读后感”,欢迎阅读原文! 篇一:家风家训读后感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 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读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妈是家风》时,我读懂了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读懂了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总会看到爷爷带着老花镜拿着一本书读的很认真,后来爷爷眼睛看不见书上的字了,便会让我念给他听。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劳善良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将爱读书、乐意助人的特性传承到了我母亲身上,而后又传递给了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

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