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发表时间:2011-06-29T10:40:34.430Z 来源:《现代教育学教学导刊》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许波[导读] 考试招生制度,承担着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正的主要责任。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150000)许波考试招生制度,承担着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正的主要责任,不仅是人们群众最为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整个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杠杆。由于考试招生涉及学生、家长、教师、中学、大学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并与教育制度以及现实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具有很大的难度,成为一项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因此,《规划纲要》

列专章对考试招生制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原则、步骤和要求,针对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按照整体谋划、逐步探索、渐进发展的方针,平稳、有序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针对小学、初中提出了“就近免试入学”的改革措施;针对初中升高中,提出了“优质高中定校配额制度”加“综合素质评价”;针对高考,重点确定了以“分类考试”为重点解决不同高校分层分类招生问题,以“多元录取”为创新点推进各类优秀人才选拔。

1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1.1 完善中小学就近入学制度。中小学“就近入学”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关心和着力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总体上看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此次《规划纲要》提出要在此基础上完善这项改革措施。作为保障少年儿童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措施,就近入学是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在我国,“就近入学”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政策,并明确写入了《义务教育法》,具有法律效力。2006年6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再次确定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

1.2 完善就近入学的制度政策措施。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种种原因,就近入学实施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择校年龄重心下移,呈现低龄化趋势;择校现象地区差异明显,城区学校择校生比例远高于农村学校,呈现较强的扩大趋势;学校层次与择校生数量之间呈现反差趋势,层次越高,择校生比例越低;教育品牌与学生择校的关系日益密切。

未来几年,黑龙江各地将结合各地实际,以均衡教育为突破口,下大力气,缩短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均衡配置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加大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力度,强化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把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对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引导城乡教师、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合理流动。

今年,我省就已经开始重点建设和加固17个县区、20个国家重点监防区校舍以及63个省级重点监防区重建和急需加固的校舍。黑龙江将以创建标准化学校建设示范区为载体,以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建设、师资均衡配置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开齐三级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有效遏制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力争创建标准化学校500所,使50万学生受益。

2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2.1 积极推行分类考试的制度。

2.1.1 分类考试代替一元化考试。为解决“不同层次、类型院校使用同一张试卷”和“考试内容不利于素质人才培养”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招生制度改革中提出了“分类考试”。从本质上讲,分类考试的核心就是“稳住两头,开放中间”,按照学校的不同分类和层次考试招生,重点大学可以依据自身特点深化自主招生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探索与地方重点中学联合推荐、选拔的制度。大学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发展性向和能力,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与运用能力,两种高考各司其职,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2.1.2 一元化考试的主要弊端。目前实行的一元化高考制度的一大问题是录取标准的单一性、评价维度和评选手段的单一性,分数是唯一的、刚性的指标,导致了人才选拔方向和培养模式单一,每个学生的求学命运无不围绕分数展开。用现行单一的考试形式和录取标准来选拔从研究型大学到高职高专众多专业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此外,一元化的高考制度在保证公平性方面也面临困境。由于各省录取指标投放很难均衡,导致各地分数线的差异;而分数地区差异又导致高考移民屡禁不绝;各种各样的加分政策又对未加分的考生造成不公平;复读和补习严重,也造成对新生的不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推敲起来问题很多,它实际上忽略了我国当前城乡、地区、不同学校教育条件的严重不均衡现状2004年开始的16省分省命题,使全国招生院校对来自于各省的新生质量起点水平更是难以比较和把握。

2.1.3 国内外分类考试的经验。日本“共同一次考试”规定:考生可以从国文、数学、社会学、理科和外语5个学科的31门课程中根据学校要求选择5门进行考试;法国主要以高中毕业会考来选拔大学新生,考生在通过基础科目(法语、哲学、历史、地理、数学)测试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普通类或技术类作为入学方向,而在普通类中又可以选择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社会哲学专业方向的考试科目;韩国高考科目则缩减为数理领域、语言领域、外语领域、社会讨究领域和科学探究领域。

我国的上海市早在1985年就率先取得了高考的单独命题权,此后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考试内容和招生体制等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高考竞争的重心上移到对优质高教资源的竞争,而地方高职院校的选拔功能逐步弱化。在考试科目的改革中,注重对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报考本科院校的考试科目是“3+综合+1”,报考高职院校的考试科目为“3+综合”。灵活的考试科目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贯彻,更有利于人才多样性的选择。

2.2 完善中等学校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

2.2.1 以综合素质评价实现选拔多元化。为避免“单纯依靠高考成绩,选拔标准单一”的问题,解决初高中评价标准单一,改变以往高校“以分取人”的刚性机制、单纯以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标准,引入具有相对弹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成为必然。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是指除了考试分数是对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到了条件成熟的时候,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2.2.2 引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学业水平考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是否达标进行鉴定,作为达标性的学业水平考试,其考查标准和内容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和理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中招带来教育的无限生机,主要体现在:①教育目标从只关注分数,开始到关注全面素质的养成;②教育内容从只关注主考科目开始到关注各门课程的学习;③教育视野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④学生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按章行动。

3 建立健全适合各类人才的多元录取机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