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按要求答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了一般。

2.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描述画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翻译为:山谷的阴面纵横散不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这惨淡的阴云。在描述所表述的画面时,要明确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然后运用恰当的词语去修饰。这句诗中写了“瀚海、冰、愁云”等景物,写了沙漠雪景。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抒情方式。“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本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先描写了奇丽雪景带来的奇寒和雪景的雄伟壮阔及饯别宴会的盛况,再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作者在山势回环和道路盘旋曲折中送别友人,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而这与之前赏雪景、宴会热闹隆重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知作者的情感表露。故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答案】

1.三

2.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的意思“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分析:秋风:点出时令。度河: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从而衬托出领袖的心境和胸怀。

3.阅读北宋诗人贺铸①的《青玉案》,回答问题。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⑤。

(注)①贺铸:为人正直,才兼文武,可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美人步履轻盈;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④江南地区旧历四、五月间多雨,正值梅子成熟,俗称梅雨。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真切地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表现词人失意、迷茫、

凄苦的内心世界,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这锦绣华年可与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正如。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7.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请分别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1.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淡薄。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解析】

1.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才华。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对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1)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即使两鬓有了些微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表达了词人借酒抒发豪迈之气,不以年老为意,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

“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李诗: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朱诗: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详解】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

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一般答题格式: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标题中“__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11.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

【详解】

题干要求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一定要读懂题干。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

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

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15.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1)一首36字(2)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3)一韵到底,有叠韵。(4)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1)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2)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

1.分析词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从字数。上下阕的格式,押韵好和韵脚等方面分析。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都押韵。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1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答案】

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题目的理解。“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指的是游览的地点;“春”点明了季节;“行”在这里是“散步、漫步”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春天在西湖游览,欣赏美丽景色。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B.有误,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争”“啄”表现的是莺燕的活力,没有争斗的意思;

C.此时正是初春,花开得还不是很盛,本项错误;

D.“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没有不满的意思。所以本项错误。

故选A。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5.无6.无7.无8.无9.无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