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新帝国论_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

_新帝国论_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

_新帝国论_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
_新帝国论_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

“新帝国论”——21世纪美国全球

称霸的理论范式

杨运忠3

【内容提要】 超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好的历史机遇,是“新帝国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是“新帝国论”的理论支点;军事、经济、文化是“新帝国大厦”的三块基石。作为美国的新全球战略构想,“新帝国论”标志着美国国家战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由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期。它将对世界战略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Ξ 九一一事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美国,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如果说冷战的结束为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提供了新起点的话,那么九一一事件则为美国将这种战略全面付诸实施创造了历史机遇。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进行反恐战争的同时,将冷战结束后10年间全球战略探索的成果理性化,开始形成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框架。在此背景下,“新帝国论”出笼了。“新帝国论”建构了美国21世纪称霸世界战略的理论范式,将对世界战略态势的演变和政治秩序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超强实力膨胀“帝国”心态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10年。此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企业盈利率为10%,股

市增长率高达17%。200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 P)突破9万亿美元大关,超过了欧盟15国的总和。在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竞争力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虽然2001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但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8月12日发表的全球经济100强的最新统计,美国2001年GD P达到9.8万亿美元,美国的GD P占世界GD P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3%跃升为今天的超过30%。今后一段时期内,美国综合国力还将呈相对上升的趋势。

以强大实力为支撑,“新帝国论”在美国应运而生。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将伊拉克、伊朗、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布什在演讲中宣称,美国将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对邪恶轴心势力、恐怖主

3Ξ济南陆军学院教授

义势力和其他挑衅美国的势力发动全面打击。这是美国首次发出的“新帝国论”的信号。2002年4月7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外交政策顾问罗伯特?库帕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秩序重组》的小册子。在这本书中,库帕频繁使用“新帝国主义”这个词汇,提出为了对付恐怖威胁,美英等国应确立能以军事手段介入世界任何角落的“新帝国主义”,认为“恢复世界秩序是自由民主主义的任务”,“要使落后国家的文明和统治获得新生,就需要新的殖民政策”。他甚至宣称:“帝国主义的机会和必要性同19世纪相比没有任何改变。”①

布什讲话后,美国官方大肆宣扬“新帝国论”。4月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在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反恐战争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讲,在演讲中赖斯认为,九一一事件后的世界给美国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威胁,而且有巨大的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应该把握机遇,主动出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6月1日,

,对“新帝国论”做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布什指出:“面对新的威胁,需要新的思维”,这个新的思维就是实施先发制人和统一价值观。布什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邪恶轴心国”、恐怖势力列为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主要目标②。9月20日,布什执政后公布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把“先发制人”确定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布什政府“先发制人”战略使“新帝国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理论范式。“新帝国论”的问世标志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全球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帝国论”的理论支点

美国的“新帝国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一理论流行于冷战结束后,在21世纪初被美国政府正式接受和确认。“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是“新帝国论”的四大理论支点。

“单极稳定论”。这一理论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威廉?C?沃尔弗斯于1999年在《国际安全》杂志第5期上发表的《稳定的单极世界》一文中首先提出,后被美国政府正式接受。这一理论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政治关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无论从定量还是从定性的分析上看,美国在世界政治结构中的权力优势都是“史无前例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能够单独与美国进行全球抗衡,因而形成了一超独强、没有对手的世界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关系,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未曾有过的“单极时代”。由于美国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就使过去长期以来对国际体系中领导地位争夺这一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不复存在,使世界出现一种“单极力量主导下的稳定与和平”,美国的实力越突出、越强大,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就越稳定、越和平。按照这一理论,如果单极是稳定的,那么维护单极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包括战争)也是“有利于稳定的”,因而也是“合法”的,这就是“单极稳定论”的内在逻辑。

“先发制人论”。布什于2002年6月1日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先发制人论”。他指出,为了对付许多意想不到的威胁,美国必须“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备”。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布什政府正式将“先发制人”确定为美国的安全战略。这一战略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遏制威慑”战略发生了重大改变,已被“先发制人”

4①

②新华社华盛顿2002年6月1日英文电。

〔日〕《赤旗报》2002年4月8日。

的进攻性战略所取代。从布什政府的言论来看,美国“先发制人”新战略概念包括三个基本内容:(1)“先发制人”战略实施的主要目标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地区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有时为了捍卫“自由”,也需要对某些特定对象实施“先发制人”打击,这样,美国就需要“不断制造敌人”。(2)“先发制人”战略主要以战争手段来实施,这种战争从本质上讲绝不是一种消极的自卫和被动的反应,而是一种“预防性干预”和主动出击,“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3)“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表现为典型的单边主义,无论国际社会是否接受,联合国是否授权,其行为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美国政府一旦锁定目标,就将果断出手。可以看出,“先发制人论”是“布什主义”的主旨与核心。

“主权有限论”。美国政府认为,凡是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准许恐怖分子在自己领土上开展恐怖活动的国家,以及专制

,都不可能指望得到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的完全保护;这些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为了消除危害世界的隐患,美国就应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预;美国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预的权力是无限的。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办公室主任查理德?哈斯认为,“在各国拥有的主权当中,应附带不能杀害本国国民和不支持恐怖行动等一系列义务。不能实现这一义务的国家应被剥夺主权和不被干涉的权力。美国等其他国家应被赋予进行干涉的权力。”①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推行“人权高于主权”、“反恐高于主权”,借人权和反恐之名行谋求霸权之实。

“民主和平论”。这一理论认为,“民主国家是不会发生战争的”,这主要是由“民主”政治制度的约束机制决定的;转型中的“民主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大;而“非民主国家”

则频繁地发生战争;“民主国家”不能回避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民主国家”在继续维护世界民主和平的同时,要以战争的方式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重建民主,通过民主的建立,在“非民主国家”实现和平。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公开宣称,为了“支持人类自由的和平”,就必须对那些“恐怖主义和暴君的威胁”发动战争。因此,“民主国家”对“非民主国家”进行的军事打击和战争是实现民主和平的“崇高使命”。这就成为美国奉行新干涉主义政策的重要依据。

21世纪美国“新帝国大厦”的基石

美国谋求的“新帝国大厦”是人类迄今为止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世界权力结构模式,军事、经济、文化构成了美“新帝国大厦”的三块基石。

(一)“军事帝国”是坚强支柱

无论美国的“帝国”战略怎样的新,军事实力和军事手段仍将是“帝国”战略的支柱和堡垒。在具体推行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明确指出,美国将保持其在世界上最强大的、能够打败任何对手的军事力量,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其第一军事大国地位构成威胁。

重新审视美国安全,确立新的安全观念。按照传统的安全观念,美国可谓是当今世界最安全的国家。支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理念有两个。一是“地缘安全论”。美国历届政府和美国民众都以它所处的优越地缘环境而自豪。二是“实力安全论”。美国自认为它是世界上实力超群的惟一超级大国,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都无力直接挑战美国霸权,对美国构不成现实威胁。九一一事件打破了

5

①〔美〕《纽约人》杂志2002年3月号。

美国安全的神话,终结了美国本土不可侵袭的历史,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当今国际恐怖势力侵袭的首选对象,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2001年9月30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国防战略审查报告》抛弃了传统的安全理念,认为“美国的地理位置已经不再能保证其人口、国土和基础设施免受直接攻击。……经济全球化与随之而来跨越美国边界的旅行与贸易的增加,创造了敌对国家和行为体可用以攻击美国国土的新弱点。”虽然美国实力超群,但“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准确得知美国的利益会在何时何地受到威胁”,“国家面临的挑战不是遥远的将来,而是此时此地”。同时,美国确立了新的安全观念,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安全所面临的威胁是全方位、全时段、多层次的,不仅面临着国家行为体的挑战,而且面临着非国家行为体的现实威胁;不仅面临着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而且面临着生化恐怖威胁;不仅面临着对称性作战的威胁,而且面临着非对称性作战的威胁;不仅美国的海外利益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且美国本土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大幅增加国防费用,加快武器更新换代。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军费总额相对下降的同时,美国的军费却大幅度增长,其军费绝对值不断创造历史新高。2003财政年度,美国国防预算总额高达379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480亿美元,增长率为15%,是过去20年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占世界军费总额的40%。近几年来,美国每年用于新武器研制的费用高达800亿美元,武器采购费用超过1000亿美元,使美国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明显加快。到2005年前后,美国将为空军全面装备F-22新一代战斗机,并计划在2012年以前部署由12架无人驾驶飞机组成的飞行中队。美国海军将装备更为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美国陆军将在实现数字化士兵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美国的核武器也将朝着小型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美国计划在2009年以前研制10倍于音速的精确制导导弹,这种导弹能在全球范围之内进行快速机动和精确打击。许多军事观察家一致认为,美军在完成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后,其超强的军事实力将会进一步强化。

全面调整核武器战略,不断强化战略优势。自2001年底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核武器发展战略。2001年12月13日,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加快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 D)。2002年初美国国防部颁布了《核战略审议报告》,6月13日美国正式退出《反导条约》。所有这一切,标志着美国的核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1)实行“新三位一体”的战略。陆基弹道导弹、战略潜艇、战略轰炸机是美国自核武器问世后实施的三位一体核战略,这种战略在冷战时期与苏联进行全面核抗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美国对威胁判断的新变化,美国政府在《核战略审议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三位一体”的战略,这就是核与非核打击手段(包括信息战手段)、被动与主动防御(特别是导弹防御)以及为生产和保持战略报复力量所需要的军火工业基础设施。美军计划用10年的时间全面实施这一战略。(2)加快研制和部署NM D。布什政府计划投资600亿美元用于NM D的建设,2004年将在阿拉斯加部署首批防御系统。美国加紧研制和部署NM D的举动,将使全球核军备竞赛的焦点由过去的全力发展进攻性核武器,转向重点发展防御性武器和有效突破防御武器的进攻性武器,有可能使世界进入“第二个核世纪”。

(3)美国将恢复地下核试验。1999年下半年,美国国会拒绝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向世界发出了美国要恢复核试验的信号。目

6

前,美国已经开始为在内华达进行的地下核试验做准备。美国恢复核试验将对世界产生核扩散效应,俄罗斯等国也将恢复核试验。

(4)美国将把核武器由威慑力量转向用于实战。在《核战略审议报告》中美国首次宣称,美国将对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首先实施核打击,报告把俄罗斯、中国、朝鲜、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作为实施核打击的7个国家。

不断加强前沿威慑,频繁实施防御性干预。布什政府把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从过去前沿部署的战略威慑转向先发制人的战略打击,使美国的全球战略更具进攻性、冒险性和威胁性。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外军事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从90年代初到1998年是美国海外军事战略保持“前沿存在”的阶段,1999年到2001年美国海外军事战略进入加强“前沿部署”阶段,现在,美国的这一战略已调整为“先发制人”的“前沿威慑打击”,这种战略打击的主要对象就是拥有生化武器或核武器的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在先发制人打击中,美军通常将使用常规力量,一旦形势需要,美国将使用“有限的核打击”。为此,五角大楼正在研究如何发动“未经警告”的突然袭击,这种袭击远远超出快速攻击的范围,实施这个新战略的具体机构是新近成立的“联合秘密特别小组”。这个小组由武装部队中最难觉察的那些部分组成,包括远程预警飞机、先进的全球鹰无人驾驶侦察飞机、远程巡航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以及特别行动部队①。据外电透露,这个特别小组已经开始了对伊拉克的工作。

为了有效地实施以“先发制人”为特征的“预防性干预”战略,美军已将过去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基于威胁”模式转向面向未来的“基于能力”模式。这种“基于能力”模式,重视的不是对手可能是谁,或者战争可能在哪里发生,因为“美国不可能有把握地得知在未来数年间,哪个国家、国家集团或非国家行为体将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关键利益构成挑战”,美国重视的是对手可能如何作战。美国必须迅速提高慑止和战胜以突然袭击、欺骗和非对称作战来达到目的的对手所需要的能力。这一新的建军模式的确立,极大地拓宽了美国的军事战略视野,使美国的国防战略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经济帝国”是坚实基础

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坚实基础和物质条件。在实现了9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面对21世纪,美国正在采取重大措施全力发展经济科技,企图再创一个经济科技辉煌的“美国时代”。

虽然美国经济从2001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低迷,但美国经济的衰退是一种周期性萎缩与调整,而日本经济的衰退则是一种“体制性危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美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增长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9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最新分析,美国经济2002年的增长率为212%,2003年将提高到2.6%,这表明美国经济正进入复苏与增长阶段。在今后相当长时间之内,美国经济实力仍占有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不仅表现在美国GD P和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雄居高位、美元在世界货币和资本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等“硬实力”上,更表现在美国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扩张力、模式力和影响力上。日本著名政论家松尾文夫认为,“美国资本主义以信息技术为跳板,创造出了以经济软件化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新模式。”②松尾文夫虽夸大了美国“经济软件化”的意义和作用,但流露出了西方世界对美国经济普遍认

7①

②〔日〕《中央公论》2002年8月号。

〔美〕《华盛顿邮报》2002年6月10日。

同的心态,即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探索经济高科技化(即所谓的“新经济”)方面,美国确实走到了日本和欧洲前面,这也许正是日本经济10年低迷和欧元趋软的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这种软实力的扩张比硬实力的扩张更具有欺骗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以市场经济为标准,竭力推动世界经济的“美国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竭力支配国际资源配置,加速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企图使经济全球化变成“美国化”。对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做了很直白的表述,指出“所谓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对美国统治地位的另一种称谓。”①首先,美国以市场经济为标准,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在国际经济活动和双边经贸关系中,总是采取歧视性的政策,要么对这些国家高筑贸易壁垒,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封锁,要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不时挥舞大棒,对它们实行经济科技制裁。其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管齐下,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大力输出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推动这些国家的私有化进程。当前,波及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风暴,无不与美国进行市场经济模式的输出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是这些国家经济悲剧的重要制造者,一旦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和经济危机,美国就会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向危机国家提供一些经济援助。这种援助事实上是美国加大对这些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加强经济控制的新举措,以此来输出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对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为途径,加紧推进“机制化霸权”。美国奉行的“新帝国”战略与老牌帝国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美国“新帝国”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单靠超强军事实力来控制整个世界体系的,而是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为支撑的制度化、机制化霸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和次区域性组织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左右世界局势、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政府认为,要想谋求世界霸权就必须取得对各种国际组织的控制权和主导权,而这种控制权和主导权的获取,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可能完全通过赤裸裸的军事强权来实现,必须通过主导制定各种国际组织的规章,构建各种国际组织的框架,支配各种国际组织的机制,影响各种国际组织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才能实现对国际组织的控制,以此实现新时代条件下的世界霸权。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建立之初的基本规章都是按照美国人的意志制定的,近年来,美国依靠超强的经济实力,在许多国际经济组织中占居主导地位。如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拥有20%左右的投票权,美元储备占国际储备总额的60%以上。美国以对国际经济组织的主导权为基础,加速推进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改造,企图使这些组织始终按照美国的意志发展。

以拓展区域性经济集团为渠道,妄图形成美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圈。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趋向。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积极参与这一进程,竭力影响这一趋势。美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地缘经济环境,确立了立足北美、面向亚太、覆盖拉美的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发展战略。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已由最初的美国和加拿大扩大到墨西哥,使墨西哥成为美国商品的重要输出基地、粗放型产品的海外转移基地、海外

8

①转引自〔西班牙〕《起义报》2002年6月17日。

巨额利润的重要获取基地,美国的经济影响扩大到整个北美地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美国在经济上面向亚太并企图主导亚太的重要基地和桥梁。在美国的竭力推动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自1993年西雅图会议以来,其经济贸易自由化加速发展。尽管美国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控制程度远远比不上对北美自由贸易区,但美国仍是影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国家。美国在控制北美、面向亚太的同时,加紧向拉美渗透,企图从2005年开始建立一个包括北美和拉美在内的“美洲经济圈”。可见,美国就是想把拉美这个过去被称为美国“政治后院”的地区,转变为21世纪美国的“经济后院”。

(三)“文化帝国”是“超级大炮”

文化扩张是21世纪美国全球扩张的重要战略之一。美国企图将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形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国民教育使美国文化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大力开拓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企图将这种一国的文化优势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当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生产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生产的产品,而是大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计算机软件等等。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的国际销售额达602亿美元,1999年已超过1000亿美元,2001年高达1600亿美元,位居美国所有产品出口之首。自1991年以来,美国此类产品增长高达98%①。美国凭借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全球卫星视听系统以及信息互联网,通过无法阻挡的电波,大肆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倾销,占领这些国家的文化阵地。美国的CB 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信息发布量的1000倍。美国新闻署已经在世界130多个国家设立了220个新闻处和2000个新闻活动点,在90个国家建立了图书馆。美国的《读者文摘》以19种文字、48种国际版本在100多个国家发行近3000万份。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多达30万小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这些国家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和美国文化的宣传站。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总产量的6%~7%,但总放映时间占据了世界的一半以上。

强化冷战思维,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以新闻媒体为工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颠覆他国政权,是美国谋求“文化霸权”的惯用手法。成立于1953年8月的美国新闻署是美国政府进行新闻战的大本营,美国新闻署拨专款成立了“东西方中心”,加强对亚太地区的新闻攻势。美国还建立了名为“世界电视网”的系统,通过卫星向国外传送电视节目,现已在150多个国家美国驻外使馆内建立了卫星电视接收站。它还拨款成立了“全国民主基金会”,专为有利于美国民主思想传播的活动项目和社会团体提供资助。“美国之音”是美国新闻署直接控制的进行海外“广播星球大战”的最重要机构。目前,“美国之音”有42套播音录音室,使用43种语言,每周广播

9

①华盛顿大学艺术与文化中心报告:《全球化与文化外交》, 2002年1月2日。

1200多个小时,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攻势的重要工具。

强化信息优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文化侵袭。美国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里的绝对垄断地位是举世公认的。美国不仅控制着计算机硬件生产的关键技术,而且控制着计算机的软件生产。2001年美国IT产业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占世界IT产业产值的75%。在全球7240万个网站中,美国占了73.4%。当今世界国际互联网实际上是由美国控制和主导的。一旦你踏上国际互联网,实际上便踏上了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你跑的是美国“车”,停靠的是美国“港站”,遵守的是美国的“交通规则”,使用的是美国“防火墙”。只要你购买美国计算机的硬件或软件,那么你的信息安全就将被美国控制,美国就会在网络这个“第五维战场”上向你发动凌厉的攻势。美国正是凭借其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个没有国界的新疆域来推行信息霸权的。

结合经济交流,在全球推行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经济交流是美国进行文化扩张的有效途径。美国以经济援助、资本输出、技术提供为渠道,在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交流的同时,大力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模式的输出。布什有句名言:“输出美国的资本,就是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是以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为基本准则的,援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而是为了在受援国发展民主,建立市场经济,使其成为“西方自由世界的一员”。美国对敌对国家和所谓“无赖国家”的经济援助,是为了以经济这门“超级大炮”袭击这些国家的政体,促使这些国家的政局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变化。可以说,美国进行经济援助和经济交流,其实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

利用国际文化交流,大肆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近年来,美国文化扩张愈演愈烈。美国政府把对外文化扩张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专门设立了国家安全教育基金,用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为在“潜在的、具有关键意义的盟国或敌国”留学的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使他们成为美国进行文化扩张的骨干分子。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进行文化扩张的机构,全面负责制定美国文化扩张的政策,重点向“具有潜在威胁的敌国”和“无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全面协调与盟国在国际间的文化攻势。美国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和渗透中,特别重视在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亲西方的领导人。他们把培养国外亲美势力的重点放在知识界和决策层。美国在知名人士互访的政策上,重点邀请对方“在国内舆论有直接影响的人”,在实行国际访问者计划的时候,重点选择那些对决策有影响或潜在影响的人,特别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未来领导人接触。美国还通过传教士进行精神渗透。这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以宣传“基督教精神”为名,行精神渗透和文化扩张之实。

美国新霸权扩张,是与美国“一超”的实力地位和“新帝国”的基本战略紧密相联的。只要美国超强实力不发生大的衰落,其“新帝国”的基本战略就不会改变,美国新霸权的全球扩张就不会终结,因此,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主要矛盾。

01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 15.1 复习笔记 一、组织及组织理论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它满足以下几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目标;(3)有一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 (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一起完成特定的目标。组织能够通过运用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力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生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目标。 3.组织理论 (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①采用系统理论。把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一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立

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组织是一个投入一产出系统,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人际关系十分重视。 改进人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工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具体表现为: a.组织平衡理论。参加者按照个人效用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目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入、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角色理论。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角色所组成的集合体。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角色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用角色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力。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几个群体交叠处的个人来连接的。这就突破了传统组织理论中一人一职一位、各部门之间严格划分界限的观念。 d.把组织看做信息处理系统。组织既然是开放系统,组织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收集、解释和使用适当的信息。工作任务不确定性越大,在任务执行期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越大。所以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系统。 (2)后现代组织理论的范式 范式就是某一学科或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定律、原则、基本思维方式、判断标准、应用模型等。范式的转换意味着科学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它反映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 今天,迅速变化的环境引起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全球竞争、多元化等。在组织领域,工人对完全意义上的工作和个人发展与职业成长机会的期望,要求组织及其管理者作出新的不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2014年04月22日17:03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3年11期第141~145页作者:魏强/陈传明/李行健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80 【作者简介】魏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组织理论;陈传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行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所谓范式,根据托马斯·库恩(1962)的定义,是指某些科学研究的实践所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等。在任何科学的发展领域,如果一门学科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范式。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该学科如果想获得突破,必须要超越原来的旧范式,而代之以一门新范式。 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Anderews、Ansoff为代表的规划学派开始初步确立,中间经由资源学派(Ruemlt,1974、1984)、定位学派(Porter,1980、1990)推动,一直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学派(Parahalad,1990;Barney,1990),在理论、思想与研究模型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主线,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出现了变化: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所谓刚性视角,是指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去孤立地研究战略管理的各个构念(Construct)之间的关系,一般不考虑时间的动态性,而且也很少考虑各个构念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只考虑这些构念之间单向的影响关系。如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涉及最多的构念是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从刚性视角出发,一般认为,企业战略决定结构(Chandler,1962),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绩效(Rumelt,1974)。而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 柔性视角是指主要从动态视角去考虑问题,而且考虑了这些变量之间互相反馈的关系。仍以上述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三个构念为例。在现实中,往往是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企业战略:当企业的组织结构确定时,企业中人、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已经确定,企业战略往往受制于这些关系的影响。因此,现实情况可能与Chandler的理论模型正好相反(爱迪思,1997)。而企业绩效反过来也会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形成。在Chandler(1962)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也描述了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企业绩效下降,面临逆境时,企业的领导人如皮埃尔·杜邦、阿尔弗雷德·斯隆如何重组公司组织结构,从而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而在市场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案例。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企业绩效往往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决定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末,顾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技术、市场等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竞争对手所推出的竞争措施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越来越重视能力的竞争,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培养与转移机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仅仅从刚性视角去考察并解决问题,往往会忽视了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的命运。市场竞争的实践推动战略管理的理论与研究视角也必须创新,研究范式也必须从刚性视角转变到柔性视角。 一、刚性视角的理论模型、适用条件与理论缺陷

组织二元性_管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_刘洋

第41卷第6期2011年11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41,No.6 Nov.2011 DOI:10.3785/j .issn.1008-942X.2011.07.061[收稿日期]2011-07-06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 u.edu.cn/soc[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1-10-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3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2112 )[作者简介]1.刘洋,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2.魏江,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创新与战略研究;3. 应瑛,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组织二元性:管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刘 洋 魏 江 应 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组织二元性已经逐渐成为管理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然而,已有研究对组织二元性的内涵与外延却未能达成共识, 基于对不同视角的组织二元性理论框架也略显混乱。基于组织学习、技术创新、组织架构、组织适应等领域相关研究的梳理,组织二元性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明确界定。以此为基础,搭建组织二元性跨个体、 团队、组织、组织间的多层次研究框架,有利于构建中国的管理理论。[关键词]组织二元性;均衡;多层次框架;管理研究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A New Paradigm for Manag ement ResearchLiu Yang Wei Jiang Ying  Ying(School of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 zhou310058,China)Abstract: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has become a new paradigm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nowadays.However,extant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is still undertheorized andunderconceptualized,and therefore,there is no agreement about it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daption,we try to clearly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sed on the definition,we then build a multi-level framework ofindividuals,teams,organizations and inter-organiz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whichcontribut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nag ement theories.Key  words: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lance;multi-level framework;management research一、引 言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在特定情境下,一些看似对立的需求能够通过特定的程序,在特定的系 统中得以实现[1] ,学者们便试图去平衡那些看起来“矛盾对立”的战略行为,并把焦点从“取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论文关键词:劳动过程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引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马克思主义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其主体内涵是通过劳动过程整体历史(演化)观,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分析框架:劳动过程一价值一资本一市场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内生于历史逻辑过程。这一范式并不意味着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任何的放弃,而是着眼于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具体经济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作为分析范式中的重点。 一、引论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

的特殊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其表述的涵义有二:其一,政治经济学只有“一门”,就是总体表达唯物史观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政治经济学的阶段特征没有也不可能掩盖其总体性,而只会是显露出政治经济学的内部结构随历史研究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特性;其二,广义体系与狭义体系的区分,既是相对的,又是历史发展的,因此,如果说依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一般而言,可以将诞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那么,后一体系本身又必然以前一体系为既定前提和发展条件,从而显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在本质上应具有总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总之可以说,总体政治经济学乃是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历史结构。 首先,简要的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初期(对应于经典作家的1840-1850年代的研究).为了资本主义革命批判任务的客观需要,经典作家确立的根本研究任务是,以广义政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现实主义范式的兴衰与困境_潘忠岐

《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3期 用”,直到烈日或风雨来袭时,才匆匆回到树下寻求庇护,还自我解嘲说“有一种醒悟叫回归”。 一次,一位当时在任的外交部长在南开做国际形势报告。有学生提问说,外交部在招收公务员的时候对我们这些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有没有优先考虑?答曰:没有。我们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因为考生被录取后一律重新培训,从零开始。这就是说,外交部对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们在大学四年里学到的东西一笔抹杀,整个一白搭。谢谢部长先生说了大实话,这对国内高校的国际政治教育真是当头一棒。想想也是,我们的教育,给学生灌输的多是全球化、地球村、相互依存、互利共赢、合作、和谐、尊重、信任、和平、发展、繁荣、进步……等到出了校门、国门,才发现现实中的社会和世界与书本上和课堂里学到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能说教授们不够努力,你看他们不是从美国学来了把国际政治改为世界政治,后来又改成了全球政治,还把理论取向从自由主义引向建构主义又引向后现代,难得其一片苦心。尽管如此,世界政府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理想离开我们仍然像修昔底德和马基雅弗利的时代一样遥远。好吧,也许是近了一点。最近的进步也许可以用冷战后世界核弹头的削减来衡量:自1985年到2013年,全球现役核弹头的数量从68,000枚减到了4,100枚,一个非常可观的进步。然而假如这一削减意味着人类自我毁灭的能力从十次减到了一次,你会不会因此感到安全多了? 现实主义范式的兴衰与困境 潘忠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阐述最全、分支最多的一种范式。它提出了一套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假定,如“国家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行为体”、“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是无政府状态”,并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关系概念,如“权力”、“主权”、“安全”、“利益”等,还形成了很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如“体系结构理论”、“冲突理论”、“均势理论”、“霸权稳定理论”等。 然而,现实主义范式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其内在的演绎逻辑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历了自身内部人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不同分支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而且还遭到了来自科学行为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诸多范式的外在批判。 · · 6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潘春晓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作者简介:潘春晓,女,瑶族,1987年4月生,广西南宁,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摘要:“范式”一词是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核心概念,该书至少20次提到范式,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它无需规则的帮助也能确定常规科学;它比任何规则和假定更具有优先性。 关键词:范式,范式优先性,共有规则,理论,常规科学 “范式”一词首先是由托马斯·S·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整书多次提到范式一词,但库恩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范式的具体概念。在我看来,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的优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 任何人想要描述或分析一种特殊科学传统的进化,都必须找出这类公认的原则和规则。在库恩看来,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更加难以令人满意。例如: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末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早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而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而且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还受到了两种人的批判一种人是顽固的哲学家,他们坚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说法,把地球当作

论管理学范式

论管理学范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 073132306 马腾 在关于科学思想的发展,或者又称科学发展的动力学方面。渗透性更强、更为流行的观念。是当代美国科学思想史家托马斯·库思为代表的“范式”。所谓“范式”,简单的说,就是某种模式。事实上,到日前为止,据称就是库恩本人也没有对范式进行精确的定义。有人统计得出,在库思提出范式概念以后,己有一十多种表达范式的相似术语。或许正是这种概念界定的模糊性,孕育出突破这一概念的理性边界的清晰性。范式边界戏剧性地外延。作为一种系统性思维和认知模式,范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思维升级的作用。 虽然范式的界定众说纷纭。但范式的基础性内涵和演绎框架却是明晰的。范式的基础内涵,是那些在科学发展的客观实在性过程中出现的判断性事件。这种特殊的事件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世界观。如牛顿力学定律,不仅用极其简单的世俗语言说明了地球上的现象,而且还诠释和演绎出了天上行星系统的变化格局。以这种力学体系为基础。科学研究者形成认识自然现象的绝对时空观。进而被哲学地提升为形而上学世界观。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以判断性事件为基础的范式演绎观念,通常被库思称之为科学革命的结构。换言之,判断性事件通常就是历史时期中起着革命性影响力的思想或学说。从而理论在这种革命的作用下行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 范式的演绎框架主要是“常态科学”和“反常危机”。所谓常态科学,实际上就是那些构成科学革命的背景支持系统。它是前一种范式演绎框架理性突破的区集;反常危机则指常态科学的量变积累到前一范式框架的临界值后的质变结果。反常危机发生后,范式进入下一个新范式。从而.思想系统发生转换。而且范式之间不能互相兼容。换句话说,范式提供的哲学思想是主张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辨证统一。科学思想的演化机理是基于间断性的范式的不可逆连续更替或升级。显然,一旦范式的框架形成所开展的活动就是经验性的常态科学。所以,虽然我们对范式的概念性认识模糊,但它提供的认知模式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清晰度;科学思想或者理论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换过程;认识了范式,也就把握了思想发展的脉络,从而探讨新范式,也就等于触摸未来。 一、科学管理范式 泰勒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要达到的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化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管理方法。为此泰勒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操作方法;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 3.制订科学的工艺流程; 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制度; 5.管理和劳动分离。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一学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以马克思经典范式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硬核’,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信念与价值观,基于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的分析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基本原理;二是以现代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是以西方经济学方法、成果为借鉴,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范式。” 这三条原则既从哲学基础、问题导向和方法借鉴三个方面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概括,也为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建构要求。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彻底性应该源自理论范式的自洽性 马克思曾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理论的彻底性不仅要求自身能够反映事物的根本即人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过程,而且也要求与这个历史过程相统一的理论内部的逻辑自洽性。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的理论范式,并以此为坐标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则不难发现,这一哲学基础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方式正在面临考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部,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着范式冲突。 1. 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模式 这种模式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 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流通论、分配论、消费论在内的理论内容。这种建构模式流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现在依然有很多学者钟情于此,原因在于此模式与《资本论》的研究范式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使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体例上保持了一致。但这种体例上的一致只意味着在生产关系四环节这一简单结构框架上实现了统一,因为从《资本论》或者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部分的结构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逻辑的分析框架,而是从社会矛盾入手,以商品为起点,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从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到分配,建构了一个辩证也是历史地批判资本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看中医现代化-文档资料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看中医现代化 一、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 学史学家,是历史主义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概念,集中体现了其科学哲学的理论核心。他运用“范式”揭示科学发展的模式,并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某一范式指导下进行的,范式是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一)范式的概念 归纳起来,“范式”可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库恩的“范式”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一个特定的共同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的是那个整体中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替代为常规科学内其它谜题解答基础的明确规则。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由“前科学―常规科学―反 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组成的。任何一门科学在前

科学时期,统一的范式尚未形成,各派学说争论不休。然而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一旦某种理论传统占据优势,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承认和支持,形成了学科内部公认的“范式”,该学科便也进入到了常规科学。在范式的常规发展时期,科学家们总是通过“解谜”活动,来解决范式所提出的问题并完善和发展范式。但随着科学的不断进展势必会出现许多以现有范式难以解释的 “反常现象”,这些现象的积累会造成科学发展的危机。对反常和科学发展危机的解决使得新的、更有解释力的范式出现,并取代旧范式,而这种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之后科学活动又有了新的基础,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二、中医的发展模式及其范式要素 (一)中医的基础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二)中医的科学发展模式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