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1课时)

目标平台

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

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

一、教材辅读

五、走近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戴朝安,笔名有艾昂甫、江思、望舒等;生于1905年,1950年在北京病逝;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歌;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他的望舒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多情潇洒。戴望舒生于3月5日,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作者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因为它的高洁、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故称之为“丁香结”。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句。

六、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1)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并加以尝试。

点拨:情感应该是缠绵、幽怨的,语气应是低沉、舒缓的。

(2)理解文意,理顺文脉,列出结构。

第一部分(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第二部分(2-6):“我”遇见丁香姑娘。

第三部分(7):“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二、预习自测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

惆怅()凄婉()颓圮()

2、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彳亍()太息()

惆怅()颓圮()迷茫()

七、给全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预习自测参考答案:

1、pánghuang jìliáo chìchùchóuchàng qīwǎn tuípǐ

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太息:叹息。惆怅:伤感,失意。颓圮:坍塌,破败。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迷离恍惚。

3、略。

探究案------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解读

1、赏析第一节

①“我”有什么特点?

(孤独,彷徨,寂寞。)

②“悠长”“寂寥”有何象征意义?

(象征了当时黑暗现实的沉闷。)

2、赏析第二节

①姑娘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外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内心:忧愁、哀怨、彷徨。)

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比喻姑娘?

(略)

3、第三节对刻画姑娘的形象有何作用?

(这一节进一步刻画了丁香姑娘的形象,即“我”期待的姑娘同“我”一样彷徨又迷茫。)4、第四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上的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曲一样,听起来和谐悦耳,加重了诗歌的抒情色彩。)5、第四节到第六节写姑娘“走近”“飘过”“远了”“消散”,有何含义?

(上述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情景,象征理想的缥缈、空虚、破灭。)

6、首尾两节字面基本相同,只是把“逢着”改为“飘过”,为什么?

(诗人只轻巧地把“逢着”改为“飘过”使得诗歌在基本的重复之外又有变化,让人联想全

诗,前面是时间的开端,后面是时间的结束,更加感到诗人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探究点二:意象与意境

1、请找出诗中两个绝美的意象,并谈谈你的理解。

(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妙曼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丁香花是我国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开在仲春时节,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外形单薄细弱。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用它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本诗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朦胧恍惚迷离的意境。分析略。)

探究点三:表现手法

1、本诗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有何作用?

(本诗多次运用重叠和反复,诗句的重叠和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而且每节第三行、第六行押韵,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2、诗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性?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点,从而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在本诗中,“丁香”象征美丽、高洁与忧愁,阴暗潮湿的“雨巷”象征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黑暗现实,“丁香姑娘”其实象征着诗人美好而渺茫的人生理想。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及意蕴。)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题

1、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冷寞踟蹰踯躅蹒跚

B、凄婉愁怅颓圮坍塌

C、寂寥彳亍悠长唉怨

D、彷徨迷茫篱墙静默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①像梦中/飘过②一支/丁香的③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④她/静默地/远了,/远了⑤到了/颓圮的/篱墙⑥走尽这/雨巷

A、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②⑥D①②⑤

3、下列对《雨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向()

A、“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用它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B、“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不可求的理想。

D、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二为一,构成一个凄美的意象。

4、填空:

《雨巷》创设了一种意境,塑造了一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手法抒发了作者。参考答案:1、D。冷漠,惆怅,哀怨。

2、B。③我身旁/飘过/这/女郎,⑥走尽/这/雨巷。

3、B。“雨巷”象征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黑暗现实。

4、朦胧(梦一般凄婉迷茫)孤独伤感(迷茫感伤又有期待)象征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提升题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1)(2)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下面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参考答案:1、D。没有悲观意味。2、(1)A(不是“心甘情愿”)(2)C(同情的感情)

2011《雨巷》导学案(学生)

《雨巷》导学案 设计:宋长生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1.9.2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知识链接 一、意象和意境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如月亮、寒蝉、鲜花等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全诗赏析 1;有表情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 A;读准加点字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撑着() B、理解词语 (1)彳亍:慢步走,要走不走的样子。 (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寂寥:寂静、空旷。 (4)惆怅:伤感、失意。 (5)颓圮:毁坏、倒塌。 C、读准节奏,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3、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雨巷导学案及答案

2《雨巷》导学案(课时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能理解诗中主要意象的作用。 3、能背诵《雨巷》。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自主学习】 一、《雨巷》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审编2013、8、31 【学习目标】 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 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简历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 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 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 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对象征意义的掌握。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 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 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

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 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 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3、现代诗派该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 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 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 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 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 征主义。 4、表现手法简介: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课前预习 1、试读,感受诗歌的美。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字词积累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liáo 惊( ) ( )惜( )傥( )廓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探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 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 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词识记 雨巷()巷()道撑()着彷()徨()寂寥()彳()亍()惆()怅() 凄婉()颓()圮() 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注意感情基调)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一.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情节和相关诗句简析这些意象。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雨巷导学案答案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4、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5、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6、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 雨巷 晨读在线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赏析】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渴望和他想见,眺望远处,发现玉梯横断,被阻隔而无法相会。眼前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就像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含蓄委婉的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鸥。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背景介绍: 《雨巷》创作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革命高潮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出现新的希望,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 ..()凄婉.()颓圮.() ..()惆怅 巷:雨巷.()巷.道()悄:悄.悄()悄.然() 结:结.实()结.构() 欣赏诗歌 一、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一下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 二、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诗歌中的意象 总结意象的意蕴: 雨巷:油纸伞: 篱墙:丁香般的姑娘: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雨巷》导学案及答案

精心整理 2《雨巷》导学案(课时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能理解诗中主要意象的作用。 3、能背诵《雨巷》。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1.“2.年加入刊。1950年诗集》,另有译着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

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自主检测 1. 俯卧撑. 枸杞 .. 2. (1 (3 3 A。B. C D 挚。 4 A B. 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文学常识: 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诗歌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认真揣摩诗中意象,把握诗歌意境。 2、领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体味诗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掌握鉴赏诗歌的主题及诗人情感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戴望舒为笔名,出自《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 ....”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撑.着()寂寥.()彳亍 ..()() ..()()颓圮 ..()()彷徨 2、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提示与建议:在诵读的基础上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雨巷》描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课堂探究】

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1.2《雨巷》 word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基础知识自学: 1.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 () 2.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雨巷 导学案

雨巷(1课时) 目标平台 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 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 一、教材辅读 五、走近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戴朝安,笔名有艾昂甫、江思、望舒等;生于1905年,1950年在北京病逝;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歌;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他的望舒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多情潇洒。戴望舒生于3月5日,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作者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因为它的高洁、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故称之为“丁香结”。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句。 六、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_导学案

新化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制:鄢芳授课班 级:374、377班 《雨巷》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 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本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教学中要加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 预习案 一、教材辅读 五、走近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戴朝安,笔名有艾昂甫、江思、望舒等;生于1905 年,1950年在北京病逝;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 歌;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他的望舒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多情潇洒。戴望舒生于3月5日,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作者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因为它的高洁、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故称之为“丁香结”。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句。 六、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3、文体知识

《雨巷》导学案及训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编号:gswhywbx1----002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李小玉审核人:马艳东编制时间:2015年8月28日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能积极面对青春的迷茫。 重点难点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识作者: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丁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体验、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解读“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1、意象的深刻内涵 2、作者的情感解读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疏通字词,诵读全文。 2、“雨巷诗人”戴望舒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知识链接: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三、整体感知 1、全文中有哪些意象?各有什么作用? 2、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简要概述《雨巷》的故事内容。 提示:人物、地点、事件、环境 3、“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4、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四、具体探究 通过复述可以感知,这首诗是围绕“我”与“姑娘”的故事展开,请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在文中找出如何刻画丁香姑娘的?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深刻用意。 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美的喜爱和面对虚无的迷茫。 五、扩展升华 1、“我”与“姑娘”的关系,从文中找依据。以此解决写给谁的问题。 六、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2、优美的音乐旋律。 3、复沓句式的妙用。 4、词的重叠运用。 七、戴望舒其他作品赏析:寻梦者

《雨巷》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1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日期:年月日班级:姓名:组别:组号: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自主学习】 任务一:了解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江苏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任务二: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字音、字义)。 1.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支撑()寂寥() 惆怅()颓圮()彳亍() 2.词语辨析 彷徨:颓圮:彳亍: 任务三: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三段写: 四段写: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合作探究】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共同答案) 一、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 “彷徨”—— “悠长”——“希望”—— “结着愁怨”——

雨巷 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 现代诗歌单元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心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的称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基础知识 1.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踌躇寂寥 2.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惆怅风流倜傥稠密丝绸彷徨惊惶婉转惋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三.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反复朗读全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投入自己的感情,比一比看谁把这首诗朗诵得更好。 四.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题下的诗词,并思考问题:“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内探究,合作讨论 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图景?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 人物形象:我、姑娘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必修1 (选修____) 第一单元第2课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 第2课《雨巷》导学案 主备人:孙俊梅审核人: 李晓红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 2.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3.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4. 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学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自主学习】 一、字词识记 撑(che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hàng)道 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áng) 似(shì)的泥(nì)古 二、阅读资料,了解与本诗的相关知识 要求:阅读时注意以下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答案并用勾画。 1.作者写《雨巷》时是什么心情? 2.戴望舒有哪些作品?具有什么称号? 3.什么是“新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