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南柯氏宗谱

商南柯氏宗谱

商南柯氏宗谱
商南柯氏宗谱

商南《柯氏宗谱》探源

晋阳郡垂远堂。首修于雍正五年(1727年),二修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修于道光八年(1828年),四修于咸丰十年(1860年)。五修于1993年,县内族人柯昌云等发起新开支谱,朱临江执笔。

迁陕历史:乾隆年间,先祖瑞文、瑞隆自湖北武昌符石乡湖东村(今)迁入商南试马镇石槽沟,并由此繁衍各镇,县境柯姓均为一脉,自“瑞”至“圣”辈迄今繁衍十二代,1100余人。

一、“六房柯”的由来

“六房柯”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关于六房柯的传说大概有五:

1、西周吴国第七代王柯相,会诸侯于柯山,因山得名;十代王柯卢公尊曾祖父之名,以名定姓,后裔遂遵之。自柯卢公定姓以来,历三千余年,传百十余世,人文蔚起,遍布中华大地。吾祖德陵公居大店,传十世至士璋公。士璋公生四子:德玉字南尧、德元字南舜、德成字南禹、德禄字南汤。南舜公后世称六房。

2、柯姓起源于济阳青州(山东济水北面)史称郡望济阳。约在唐朝末年(公元900年)成公迁居金陵宣城郡,族德县梅里村。二十三世南舜公,约元朝初年迁居江西省九江府瑞昌县柯乐源(田畔源)黄塘,史江西一世祖-南舜公,辈份谱序从南编成。

3、陈友谅,思玉子,行三,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1360采石矶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定都武昌,改元大义,在位四年。南舜,称友谅六子,逃江西瑞昌柯乐源,肇陈镇一带(肇陈的肇---读音:zhào 意思是开始,初始。肇陈意思是初始于陈--2011年柯昌玉解析),改柯姓,称六房柯。有诗曰:六房柯本姓陈南舜公天葬坟名德元好衍人号双溪双姓人不得已隐肇陈避乱世乐源门谢柯嵩六房成儿孙记柯氏人(2011年柯昌玉整理)

4、又有《光绪壬辰续修双甽柯氏华公族谱》谱中有序言及“六房柯”来历。伯原公生了六个儿子,其六个儿子每人又生了六个儿子,六房之下又生发六房,一时繁荣兴盛,所以就有了“六房柯”的说法

5、本族先辈于元末曾追随陈友谅在湖北起兵(一说是在江西起兵,据说与陈是姻亲),但后败于朱元璋,陈家遭满门抄斩,值此灭门之际,陈家娘舅柯家长辈为庇护外孙,遂将陈氏幼子改姓柯,对外称是自家第六子(另据传柯家长辈当时已有四子,其妻可能又有孕在身,男女未定。为了使亲子和外甥区别,便对外称其甥(陈友谅子)为其六子,对内则定下了六房与其他各房在族谱上”三代同一代”.但结果遗憾的是祖上没有第五个亲子出生,因此柯姓是没有第五房的)。即为六房的来源.但无论如何,柯姓无论那房都是血亲,这是无庸质疑的!

六房族人一般认同自己故老相传的传说(即第三种观点)

二、柯氏六房宗谱

1、本字辈派序从柯卢公62世孙柯成公开始为1世(六大房立房始祖嵩公为卢公68世孙、成公7世孙)。

2、先代世次没有字辈派行,是以先人之名或字排列而来。各房派行既有不同,也有分合现象。

3、在柯姓中有两支不同的四房,一为嵩公长子杰公后人文和门下,一为嵩公次子彻公后人德勉、德和门下。

4、长、二、三、四房从第44世“善”字辈开始并派。

5、包括六大房在内的柯氏各支系从52世开始合谱,52世字辈即为“合”。长房派序伦次:成平颖昶祖光嵩(1—7世)杰衡伦(8—10世)思文安德行三彦仲文宗从朝卿均士尚益克纪孟(11—30世)儒(惟仕)邦(之维)清(腾本)时(自之)洪(良在)愈(希修)胜(清其)际(奕发)世(柏宗)永(亭绪)传(亨承)美(祥绍) 于(远)善(受)有(锡)常(应)其(元)年(昌)泽(观)衍(光)典合谱扬嗣珍理哲人怀义匡兰桂蔚起堂献近煌代育奇才同焕奎章根深培植唯择俦良恢宏先训丕振序纲慎著惇叙吉肇宁旺二房派序伦次:成平颖昶祖光嵩(1—7世)杰衡伦(8—10世)思文安德千十万茂庭英和继孟仲贵万大广凤可(11—30世)兆国泰必崇德遐昌柏亭亨美于善有常其年泽衍典合谱扬嗣珍理哲人怀义匡兰桂蔚起

堂献近煌代育奇才同焕奎章根深培植唯择俦良恢宏先训丕振序纲慎著惇叙吉肇宁旺三房派序伦次:成平颖昶祖光嵩(1—7世)杰衡伦(8—10世)思文安德仁国彦诚云文德伯真震子兴闻惟成俊(11—30世)万(仕锡)邦(维冠)清(本鸿)时(之玺)洪(在学)愈(修方)胜(其以)际(发为)世(柏宗邦)永(亭绪之)传(亨承宝)美(绍思) 于(远载)善(受用)有(锡光)常(应承)其(元家)年(昌)泽(观)衍(光)典合谱扬嗣珍理哲人怀义匡兰桂蔚起堂献近煌代育奇才同焕奎章根深培植唯择俦良恢宏先训丕振序纲慎著惇叙吉肇宁旺四房(德勉、德和)派序伦次:成平颖昶祖光嵩(1—7世)彻管睽四延仁(8—13世)德捷(长)敦(宣)中(十)远(永)公(廿)文(国)维应(益)士(贤)卿(保)英(原)昌(达)尚(忠)富(敬)贵(廷)荣(仲)(14—30世)茂(钦)春(尚)永(宗)景(天)元(基)增(正)世运显耀锡亨长(于)善有常其年泽衍典合谱扬嗣珍理哲人怀义匡兰桂蔚起堂献近煌代育奇才同焕奎章根深培植唯择俦良恢宏先训丕振序纲慎著惇叙吉肇宁旺五房派序伦次:成平颖昶祖光嵩(1—7世)彻管睽四延仁(8—13世)德伯康通立寿辅能盟士(14—23世)南伯柯世文本鸾凤天逢士材先周世席万文三(正)开先德光明肇业芳将合谱扬嗣珍理哲人怀义匡兰桂蔚起堂献近煌代育奇才同焕奎章根深培植唯择俦良恢宏先训丕振序纲慎著惇叙吉肇宁旺六房派序伦次:成平

颖昶祖光嵩(1—7世)彻管睽四延仁(8—13世)德伯康通立寿辅能盟士(14—23世)南伯永兴本日柯正宗启家祥瑞隆道进益大愈昌尊贤希圣长发方将(以下为合谱前后的新旧谱)旧谱:以肇万康恢宏先志世履其光泽垂奕禩悠久弥彰根深培植笃厚伦常慎修惇叙雍睦传扬惟思典型继述宜敬用昭孝慈体全忠信文治时新武功克定甲第连登于斯为盛代远源同善有余庆新谱:(将)合谱扬嗣珍理哲人怀义匡兰桂蔚起堂献近煌代育奇才同焕奎章根深培植唯择俦良恢宏先训丕振序纲慎著惇叙吉肇宁旺。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峄县肇基 禹,生启,生仲康相,生少康,生曲烈。全国排38位。 一世,曲烈,受封于鄫,以国为姓,今山东枣庄峄县东,生炫忠,生坤仁,生录,生浩源,生富材,生焜,生伯基,生锐,一作铣,生汪。 十世,汪,生志梁,生煌,生相,生奎,同伊陟佐商,生横。 横,生瑞焕,生垠,生锦容,生洪,生茂挂 。二十世,茂桂,生珣,生培元,生允滌,生杞,生惟喜。 二五世,惟喜,生埙和,生成锐,生一清,斩培河上之蛟龙,生春,仁及其民,生炯。三十世,炯,生垣,生绱销,生福波,生时荣,生炳。 三五世,炳,生均祚,生铃,生泓仁,子二:怡焕,生墅;一松。四十世,墅,生镇玉,生浥,生祥传,生烓,子五:方、后、士、宇、銮,生朴。 朴,生沛思,子二:世美,生时泰;世贤。五十世,时泰,生巫。 巫,鲁襄公六年,国被莒所并,太子巫奔鲁,前569年巫在鲁任宁阳大夫,族人去邑,表示离开故城,以曾为姓,以鲁国为郡号,葬武城东山,今山东费城西南,子二:夭、夫。世居武城。夭,鲁国季氏家臣,汉衡默陟,秉其政而有声,子二:阜、羿。五二世,阜,鲁国季氏家臣,生蒧。 五三世,蒧,论语作点字子哲,前539,9,14-?,孔子七十二,精通六艺,性格举豪放不羁,称鲁之狂士,上官氏,前536-?,合葬嘉祥县南40里南武山,生参。父子皆圣门高弟,名震古今。 郡望,鲁郡,西汉置,治鲁县,今山东曲阜。天水郡,西汉置,治平襄,兮甘肃通渭北。庐陵郡,东汉置,治石阳,江西吉水东北、后移高昌,泰和西北。堂多,三省、武城、鲁阳、敦本等。

一世,参字子與,前505,10,12-前436,7,7。年十六拜孔子为师,传述孔子之道,以每天三次反省自已自勉,其后人以三省为堂号,著《孝经》,大学、中庸,追封莱芜侯,后人称脉祖,在传统文化树立不朽之功,被尊为宗圣,公羊氏,葬嘉祥县南40里,距武城旧居五里,子三,元字子元,仕鲁,高阳氏,侯氏,子二,西、中;申字子西,拜子夏学诗,传左丘明,葬嘉祥南武,颜氏,子二,耕、森;华字子美,齐大夫,后裔待考。今嘉祥县南30里武关山有曾子庙。宋高宗赵构御制赞宗圣诗大孝要道,用训群生,以纲自行,以通神明。 因子待师,问达成经,事亲之实,代为仪型。 宋高宗御制赞莱芜侯赞1144年 性时义方,有子成孝,怡怡圣城,俱膺是道。 暮春舞雩,歌咏至教,师故与之,和悦宜召。 明成祖文帝朱棣赞宗圣诗二首 养亲唯在悦亲心,亲悦心安孝足钦,自古几多为教者,当时谁复是曾参。三釜娱亲志自怡,千垂不及使心悲,敬心惟大全归日,履薄临遵谨自持。 孝父母诗明成祖 人家养子甚艰辛,养子方知父母恩,若使爱亲如爱子,世间人子尽曾参。 唐高宗赐曾参为太子太保,唐玄宗开元时御定曾子塑相坐于十哲之次,739年追蒧为宿伯,唐玄宗赐曾子为成伯。 三世,西字子照,?-周烈王壬子卒,随叔父申学诗,得其真传,仕鲁,左氏,诸葛氏,子三:钦,字子敬,梁氏,周氏,子三,旦?旦寸、庄、

黄氏族谱

概述 ——木教黃氏源流遠,華洋裔孫奕世昌 木教:位於廣東省大埔縣東南部,閩粵邊界,與福建平和、饒平茂芝以及楓朗、大東等地為鄰。鄉間山環水抱,九曲朝拱,林蔥水秀,景色宜人,地靈人傑,遐邇聞名。木教--營生勝地也! 我黃氏源於太始祖南陸公。歷夏、商、周、唐、宋、元、明、清等數十朝代,迄今四仟餘載,一百五十餘代。漫漫長夜,生生不已,蔚成望族,千支萬派,遍佈寰宇,人口之多,分佈之廣,實無法統計及詳述。 黃氏乃帝王胄裔,多書香門第、仕宦之家,歷代賢才輩出,偉績豐功,聲名顯赫。七十四世歇公相於楚,封春申君,門下劍客三千,皆躡珠履,威震四方,誕下十三子一女,受郡封爵,宗支蕃衍,世代昌盛。迨霸公、香公、瓊公、琬公等位極人臣、公卿。傳一百一十九世峭山公,三位夫人廿一子壹佰肆拾餘孫,家族鼎盛,一門俊傑,更成佳話。公壽登耋旬,贈詩八句,囑子奔騰,各擇勝地開基,子孫流衍如浩瀚之勢,蕩蕩洋洋,幾遍海宇。傳一百廿六世潛善公生九子,後裔盛居華南各地,代出名賢,永留青史。 我木教肇基祖太一郎公原居福建汀州,宋末兵荒馬亂,受無情戰火摧殘,被迫離鄉避難,初居湖寮鄉,數載後途經木教,視木教為營生勝地故居焉。傳一百卅六世(即木教六世)政公生子:秀溪公、秀江公、秀湖公、秀海公繼後各房子孫昌盛。 木教雖是一安居樂業勝地,但彈丸小邑,難容日益飽和人口。清末民初,中國積弱,列強入侵,干戈四起,民不聊生,親人紛紛離鄉別井,遠赴重洋,尋覓生機。憑不屈不撓頑強斗志,或從商或從政均事業有成,譽滿海外。政壇名人、商界精英,多不勝數,限於篇幅,不勝枚舉,歉! 廿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政府實行經濟改革,放寬固有封閉政策。機不可失,一時之間,親人如離籠鵬雁,展翅翱翔。商機處處,有志事成,幾經辛勞,各有成果。 同年代越南排華,當時政府,喪盡天良,大肆殘害我族親人,風聲鶴唳,悽聲處處,親人悲痛欲絕再度飄洋逃難,妻離子散者、海葬魚腹者不計其數,見者膽破心驚,聞者傷心落淚。 我族親人歷經千災萬劫,劫難雖然給我族人帶來重大創傷,同時帶來新的希望,九十年代族親遍居全國都市小邑及全球各洲,宗親將一如既往,敬宗睦族,和衷共濟,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共創大業。 世界和平,普天同慶,太平盛世,樂業安居。鑒於考古探源者日眾,為方便族親一目了然,知其一脈源流,悉其宗支世系,知今鑑古,飲水思源,尋根問祖有一依據,更望祖德宗功流芳世代,特彙編[木教黃氏淵源]以供參考。 時 公元二仟零八年編者 欲知蕃衍誌,盡在譜中尋—— 木教黃氏淵源 太始祖:南陸公(受姓於黃),妣李氏,生三子:嘉公、台公、袁公。 二世:嘉公妣袁氏[生一子] 奇公 三世:奇公妣弋氏[生一子] 最公 四世:最公妣李氏[生一子] 舒公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氏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氏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第二十八世冉季载,冉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十九世:冉羽叔,冉季载之子。 第三十世:冉贞,冉季载第一世孙,冉羽叔之子。 第三十一世:冉托,冉季载第二世孙,冉贞之子。 第三十二世:冉敏,冉季载第三世孙,冉托之子。 第三十三世:冉猛,冉季载第四世孙,冉敏之子。 第三十四世:冉辉、冉煌,冉季载第五世孙,二人为冉猛之子。公元前780年冉辉、冉煌遭幽王之乱,冉辉奔晋,居潞安汾洲,即今山西孝义县。冉煌奔鲁隐姓,居邾。鲁穆公改邾为邹,即今山东济南邹平县。此后,有十一代人名为讳无稽考。今查得一谱,对冉辉、冉煌后人有如下记载:冉辉裔孙:宗圣、廷宗,宗圣生:子从、子绅、子刚,子刚生:冉会、冉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冉会、冉监立登宣圣之门,登国朝。 第四十六世:冉崇圣,冉季载第十七世孙。 第四十七世:冉通灵,冉季载第十八世孙,崇圣之子。 第四十八世:冉岐文、冉岐武,冉季载第十九世孙,通灵之子。 第四十九世:冉相国,冉季载第二十世孙,岐文之子。 第五十世:冉圣起,冉季载第二十一世孙,相国之子。 第五十一世:冉文、冉横,冉季载第二十二世孙,圣起之子。 第五十二世:冉仲达,冉季载第二十三世孙,冉文之子。 第五十三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冉季友被迫离乡背井,避祸武陵,(今湖南省叙浦县)在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发展,后昌盛为当地大族,汉朝置为冉氏武陵郡,故冉氏后裔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嗣后冉玄诗云:“一自逃秦别是天,飞花不击武陵烟,灵源圣迹春常在,莫向渔郎浪说仙”。冉季友为武陵冉氏始祖。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到孔子宅大牢祭礼,颁始天下:“凡圣贤之裔当返故里”。奉先以受赉予,祖冉进承王命而还东鲁。总谱载:始皇因李斯上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人实之法。时候生卢生相与议始皇因亡去,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不听,乃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过阕里毁孔子故宫及诸弟子祠焚所著典籍,坑其业儒者并戮其子孙。故孔子与弟子后死者死逃者逃,皆无敢仍其姓氏者。噫厄矣哉!悲夫!周末,天下人多冒儒冠服者,鲁之儒冠服者十常八九,始皇至曲阜埋孔子及诸贤像,业儒者不辨真伪皆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宁都谢宋平 明宣德元年(1426),岁次丙午,月在仲冬,宁都厚田严氏宗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其二修族谱编撰告竣! 江西宁都,地处赣南之北,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为有名的客家县,曾被誉为“客家的摇篮”。全县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客家,源自中原,秉承中原汉文化。客家人勤劳节约,克讲理让,聪明智慧。他们不弃根,不忘本,能慎终追远,建祠以崇祖,修谱以睦族。宁都严氏可以说就是该县众多客家姓氏的代表之一。宁都严氏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尊唐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严天明为始迁祖。 严天明(838—912),名陶,字从善,又字天民。是镇极之子,量政之孙,严绶(仲举)之曾孙。浙江严州桐庐人,曾被敕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唐末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北民纷纷南迁。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年),严天民与杨筠松等僚友一起逃离长安,南迁居于虔州(即今赣州)赣县水墨洞。乾宁乙卯年(896年),严天民又迁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今属宁都县洛口镇、东韶乡一带)密石磜严坊(即今宁都洛口严坊)栗树下开族繁衍。 宁都严氏还是该县历史上较早撰修家谱的姓氏之一。据《宁都厚田严氏十三修大成族谱》载云:宁都严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岁。纂修为四世孙师文、五世孙九郎、常善、严封等人。参修子姓为严天明四个儿子的后裔。严天民娶妻瞿氏,生五子,即节庸、节信、节评、节卿、节泰。节庸居宁都县洛口厚田;节信徙居永丰县;节评徙居广昌县燕石;节卿居宁都县东韶乡;五子节泰外出,不详。

公元1426年,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第二次纂修族谱。喜庆之余,他们还请到了本省泰和县的殿试状元陈徇作序。 说到江西泰和,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誉满海内的泰和乌鸡。其实江西泰和在中国科举史上,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光有明一朝泰和历史上就出过三位状元:陈循,永乐十三年(1415年)状元;曾鹤龄,永乐十九年(1421年) 状元;曾彦,成化十四年(1478年) 状元。 陈徇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录取的第一名状元!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少时家庭坎坷,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陈德逊相依,生活十分清贫。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据《南寮陈氏宗谱》载云:“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 陈循十七岁考入邑庠,文学出其辈类,屡试而在高等,名声鹤起。永乐甲午年(1414年),江西乡试中式第一(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礼部会试春闱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得第一名(会元)为陈循,因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同乡不得已而避嫌,遂改洪英为第一。最后殿试时,陈循终于凭借实力获得状元及第。 陈徇中进士第一名后,先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值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一些朝臣拥立后来的景帝即位,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陈徇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1457)的当朝首

四川达州庞氏族谱 显祯系

一部分。总谱 住址上辈名子排行本辈名配偶子女及备注 毕公高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其后挨考。 升荣庞家营普祯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太平里二房启祯太平里三房显祯 一世系 显祯 二世系 显祯子九达 三世系 九达子赞元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 四世系 赞元子庞鳌龙氏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地址 五世系 庙坝河庞鳌长庞正规张氏生子二长成,次庆(无传) 庙坝河庞鳌次庞正基蔡氏生子二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

庙坝木瓜河) 六世系单名 正规子庞成王氏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 七世系崇字辈 庞成子崇学袁氏 八世系崇学长庞郁杜氏 崇学次庞全何氏 九世系 庞郁长成宗柏杨氏子四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 庞郁次庆宗子五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 庞全子应宗何氏子一熙 十世系单名 成宗长庞轩子一文韶 成宗次庞昌源氏子二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 成宗三庞璋子二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子庞升子二文佩,文俸。 庆宗子庞熙子一文英 十一世系文字辈 庞轩子文韶子一任

庞昌长文清方氏子一显(禀生) 庞昌次文济陈氏子七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 庞璋长文焕陈袁氏子四江(止)河,举,玄(未续) 庞璋次文提袁氏子一明 庞升长文佩子一栋 庞升次文俸子一树(止) 庞熙子文英子二绪,光平(号腾武) 十二世系单名 文韶子庞任子一世举(字福蛟) 文清子庞显子一世达 文济次庞化子二世凤(字三元),世甲(止) 文济五庞尊黎氏子二世龙,世都(二人随母移居达州地名火风山。 文焕二庞河子一世龙(号福蛟) 文焕三庞举田氏子三世盖(去文就武。钦命陕西兴安总戎) 文捷子庞明陈氏子一世思(字及元) 文佩子庞栋子一世林(字隶元) 文英长庞绪子二世连(字仲元)世达(止) 文英次庞辉子一世敏(号仰元)

祭祖仪式程序

祭祖仪式程序 一、开始前先宣布纪律: 祭祖开始后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准嬉闹、追逐、除工作人员外不准站到凳上、桌上。 二、凌渡里馀庆堂凌氏祭祖仪式开始,请大房维新房十二世孙凌林海,二房维良房 十三世孙凌志阳,三房维清房十三世孙凌福庭入场,请工作人员入场。 1、净水(司仪唱)(有上供的童男送净水,参加祭祖孙依次净脸、净手)。 2、净巾(司仪唱)(有上供的童男送三块擦手巾,参加祭祖孙依次擦手)。 3、准备亮烛上香(司仪唱)。(在东边点烛、点香由大房主祭孙点香,二、三 房陪祭孙点烛)。 4、恭迎列祖列宗(司仪唱)(香点好后主祭孙至门外把香朝外舞半圈,边说: “今黄道吉日吉时,我们凌渡里馀庆堂凌氏进行祭祖发谱仪式,恭请列祖列宗一同前来亨用肴馔果蔬,莅临发谱”,然后主祭孙捧香、陪祭孙捧烛至祭台)。 5、准备上烛、上香、吹奏唢呐(司仪唱)(主祭陪祭初面朝北司仪唱后双手捧 香、烛平举,由北转朝东、南、西至北表演一下)。 6、上烛(司仪唱)(陪祭孙上烛,上烛时朝祖宗像拱一拱,双手举烛过头顶)。 7、初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一枝香,上香前二枝香分给陪祭,上香时朝 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8、亚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二枝香,上香前二房陪祭递一枝香主祭,上 香时朝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9、三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三枝香,上香前三房陪祭递一枝香主祭,上 香时朝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10、向列祖列宗行大礼,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三鞠躬(司仪唱)(上香毕后

主、陪祭三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三鞠躬) 11、一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一叩首) 12、再鞠躬(司仪唱),(主、陪祭再叩首) 13、三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三叩首) 10、礼毕,进馔(司仪唱)(童男敬上三牲,猪头(中)、全鸡(左)、全鱼(右))。 11、敬献供果(司仪唱)(童男敬献供果)。 12、敬献鲜花(司仪唱)(童男敬献鲜花) 13、大房主祭孙初巡献酒,奏初献乐(司仪唱)(大房主祭孙献酒,吹唢纳) 14、大房主祭孙行初巡献酒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 仪唱)。(主祭孙跪拜) 15、二房陪祭孙二巡献酒,奏亚献乐(司仪唱)(二房陪祭孙献酒,吹唢纳) 16、二房陪祭孙行二巡献酒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 仪唱)(二房陪祭孙跪拜) 17、三房陪祭孙三巡献酒,献饭、献茶,奏终献乐(司仪唱)(三房陪祭孙献酒, 吹唢纳) 18、三房陪祭孙行终献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仪 唱)(三房陪祭孙跪拜)。 19、由大房主祭十二世孙凌林海敬读祭文(司仪唱)(由大房主祭敬读祭文) 20、向列祖列宗再次行大礼,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再次三鞠躬(司仪唱)(祭 文读毕后主、陪祭三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三鞠躬) 21、一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一叩首) 22、再鞠躬,(司仪唱)(主、陪祭再叩首) 23、三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三叩首,毕后发谱)。 24、礼毕发谱开始:请六修编委主任十二世孙凌庆南为各村支系代表发谱(司仪

[考试]祭祖仪式程序

[考试]祭祖仪式程序 祭祖仪式程序 一、开始前先宣布纪律: 祭祖开始后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准嬉闹、追逐、除工作人员外不准站到凳上、桌上。 二、凌渡里馀庆堂凌氏祭祖仪式开始,请大房维新房十二世孙凌林海,二房维良房十三世孙凌志阳,三房维清房十三世孙凌福庭入场,请工作人员入场。 1、净水(司仪唱)(有上供的童男送净水,参加祭祖孙依次净脸、净手)。 2、净巾(司仪唱)(有上供的童男送三块擦手巾,参加祭祖孙依次擦手)。 3、准备亮烛上香(司仪唱)。(在东边点烛、点香由大房主祭孙点香,二、三 房陪祭孙点烛)。 4、恭迎列祖列宗(司仪唱)(香点好后主祭孙至门外把香朝外舞半圈,边说: “今黄道吉日吉时,我们凌渡里馀庆堂凌氏进行祭祖发谱仪式,恭请列祖列宗一同前来亨用肴馔果蔬,莅临发谱”,然后主祭孙捧香、陪祭孙捧烛至祭台)。 5、准备上烛、上香、吹奏唢呐(司仪唱)(主祭陪祭初面朝北司仪唱后双手捧 香、烛平举,由北转朝东、南、西至北表演一下)。 6、上烛(司仪唱)(陪祭孙上烛,上烛时朝祖宗像拱一拱,双手举烛过头顶)。 7、初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一枝香,上香前二枝香分给陪祭,上香时朝 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8、亚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二枝香,上香前二房陪祭递一枝香主祭,上 香时朝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9、三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三枝香,上香前三房陪祭递一枝香主祭,上

香时朝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10、向列祖列宗行大礼,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三鞠躬(司仪唱)(上香毕后 主、陪祭三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三鞠躬) 11、一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一叩首) 12、再鞠躬(司仪唱),(主、陪祭再叩首) 13、三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三叩首) 10、礼毕,进馔(司仪唱)(童男敬上三牲,猪头(中)、全鸡(左)、全鱼(右))。 11、敬献供果(司仪唱)(童男敬献供果)。 12、敬献鲜花(司仪唱)(童男敬献鲜花) 13、大房主祭孙初巡献酒,奏初献乐(司仪唱)(大房主祭孙献酒,吹唢纳) 14、大房主祭孙行初巡献酒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 仪唱)。(主祭孙跪拜) 15、二房陪祭孙二巡献酒,奏亚献乐(司仪唱)(二房陪祭孙献酒,吹唢纳) 16、二房陪祭孙行二巡献酒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 仪唱)(二房陪祭孙跪拜) 17、三房陪祭孙三巡献酒,献饭、献茶,奏终献乐(司仪唱)(三房陪祭孙献酒, 吹唢纳) 18、三房陪祭孙行终献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仪 唱)(三房陪祭孙跪拜)。 19、由大房主祭十二世孙凌林海敬读祭文(司仪唱)(由大房主祭敬读祭文)

庞氏族谱

山东东平庞口庞氏族谱 第一部分.总谱 住址上辈名子排行本辈名配偶子女及备注 毕公高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其后挨考. 升荣 庞家营普祯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 太平里二房启祯 太平里三房显祯 一世系 显祯 二世系 显祯子九达 三世系 九达子赞元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 四世系

赞元子庞鳌龙氏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 地址五世系 庙坝河庞鳌长庞正规张氏生子二长成,次庆(无传) 庙坝河庞鳌次庞正基蔡氏生子二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庙坝木瓜河) 六世系 单名 正规子庞成王氏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 七世系 崇字辈 庞成子崇学袁氏 八世系 崇学长庞郁杜氏 崇学次庞全何氏 九世系 庞郁长成宗柏杨氏子四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 庞郁次庆宗子五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 庞全子应宗何氏子一熙 十世系 单名 成宗长庞轩子一文韶

成宗次庞昌源氏子二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 三庞璋子二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子庞升子二文佩,文俸. 庆宗子庞熙子一文英 十一世系 文字辈 庞轩子文韶子一任 庞昌长文清方氏子一显(禀生) 庞昌次文济陈氏子七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 庞璋长文焕陈袁氏子四江(止)河,举,玄(未续) 庞璋次文提袁氏子一明 庞升长文佩子一栋 庞生次文俸子一树(止) 庞熙子文英子二绪,光平(号腾武) 十二世系 单名 文韶子庞任子一世举(字福蛟) 文清子庞显子一世达

大刘家谱

100、江苏沛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民国三修族谱时,刘氏宗族订立了如下12个字的字派:“照、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 公元1962年四修时,续订了如下12字的字派:“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刘熙——刘元——刘震——刘藩——刘显筠——刘进修——刘尚能——刘龙田——刘玑——刘天彰——刘晶——刘志财——刘会——刘士京——刘际维——刘梦鹤——刘盛光——刘昭礼——刘鸿成——刘运峰——刘庆佳。…… 注:以“藜照堂”为堂号。历史上曾5次修谱,创修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六年二修,民国六年三修,公元1962年四修,1998年五修。 时到今日,沛县藜照堂刘氏已发展到数万人,最多的已传递到刘元兄弟的第22代“祥”子派。 101、江苏睢宁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刘录——刘松——刘贤佐——刘坊——刘鉴——刘济——刘荣——刘清。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 刘清——刘子实——刘智——翱——刘锡——刘泾——刘积——刘芳——刘思明——刘嘉佩——刘光宗——刘玿——刘壮辰——刘椐——刘资始——刘隆璧——刘名传——刘延化——刘荣俭——刘保玉——刘益俊——刘兹凤——刘华廉、刘民廉、刘君廉。…… 注:据江苏睢宁刘氏宗亲研究会会长刘滋凤先生提供的资料介绍,江苏睢宁刘氏有多个支派,他们大都是汉代刘氏皇族的后裔,但属于同宗不同支派。其中,最大的支派是睢宁城北的潘村刘氏,约有5万人之多。现将各支介绍如下: 睢宁永思堂刘氏:江苏睢宁永思堂刘氏又称“东刘家”或“潘村刘氏”,形成于元朝,来自江苏沛县刘家寨,以刘清为入睢开基始祖。 据刘滋凤先生提供的1993年重修永思堂《睢宁刘氏族谱》和1998年永思堂《睢邑沛郡刘氏宗谱》(续修本)记载,江苏睢宁刘氏与沛县刘园刘氏、刘田寨刘氏属于同宗,睢宁永思堂刘氏是沛县藜照堂刘氏的分支。 睢宁永思堂刘氏开基始祖刘清,原籍江苏沛县刘家寨,是刘邦的51代孙,出自沛县刘园刘氏第44世祖刘录之后。 大约在元朝中叶,刘清因避战乱而逃离家乡,落籍睢宁朱家集东凌家集。关于刘清迁睢,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当年刘清逃荒来到睢宁,在当地凌举人的宅后休息。正直凌举人在后堂打瞌睡,梦见一只白虎而惊醒。此时家人来报,说有一后生睡在宅后石碾上。凌公将刘清叫来询问,见其身材魁梧,颇有贵人之相,联想先前所梦,认为此人必非凡人。凌公因此有意与刘清结交,先将他留在凌家避难,后又将独生女嫁给他,招他为东床快婿。刘清因此落籍睢宁,成为睢宁刘氏的发派始祖。 刘清入赘凌家后,在凌举人的教导下苦心攻读,后来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考取进士,步入仕途。他初任松江府(在今上海市)同知,6年后升为知府,最后升任元朝行人官。刘清去世后葬在凌家集庄南,他的事迹见载于《睢宁县志》。 刘清聚妻凌氏,生4子:长子刘子成,元末举人,官人江西吉水知县,未归籍,据传有子孙分枝在江苏宿迁;次子刘子云,贡生,官任山东诸城知县,未归籍,据传清代著名宰相刘墉是他的后裔;三子刘子实,后裔世居睢宁;四子刘子京,随母姓出嗣凌氏,因无子,又由凌氏族人承嗣为后,因而睢宁有凌刘一家的传说。 睢宁刘氏第二世刘子实生7子,长子刘智。因元未战乱,刘智兄弟逃难离散,其他6人不知流落何方,独刘智一人避居县城东北庄园内。此后,刘氏世代聚居于此,族人因称当地

冉氏族谱

冉氏族谱 《冉氏族谱》纲目Update time:2006-6-21 By 冉启杰 Form:冉氏网 V iews:251 Comments: 0 编首: 1、领导语录 2、《冉氏族谱》编辑委员会成员 3、领导、族贤题词 4、各类照片 5、先祖画像 6、冉氏分布图 7、捐资光荣榜 8、凡例 9、序(一、二、三外姓2 本姓1) 10、序言 第一章旧谱遍纂 第一节旧谱概况 第二节谱例简介 第三节谱序选录 第二章王朝文告 (小序:酉阳土司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的檄符、诰敕、诰封)(照抄清同治谱) 第一节朝廷檄符 第二节朝廷诰敕 第三节朝廷诰封 第四节土司文告 第三章冉氏源流 第一节姓源考辨 第二节迁徙分布 第三节堂号、郡望 第四节祠墓楹联 第五节冉氏与民族 第四章派行字辈 第一节守忠字派 第二节守孝字派 第三节守时字派 第四节守文字派 第五节仲权字派 第六节其他字派 第七节续拟字派 第五章冉氏世系 第一节河南世系(季载至冉闵) 第二节黎阳世系(冉闵至道周) 第三节万县(州)世系(冉道周至冉守忠) 第四节守忠世系(冉守忠至改土归流) 第五节守孝世系(冉守孝至改土归流)

第六节守时世系(冉守时至改土归流) 第七节守义世系(以旧谱为准) 第八节仲权世系(以旧谱为准) 第九节其他世系(以旧谱为准) 第十节世系总表 第六章祖公坟茔 第一节定鼎山(河南)坟茔 第二节万县坟茔 第三节酉阳坟茔(钟岭山) 第四节黔江坟茔(桐车坝、冯家坝) 第五节仲权派坟茔 第六节其他坟茔 第七章州衙、宗祠 第一节酉阳寨所 第二节酉阳州衙 第三节土司衙署 第四节山东宗祠 第五节酉阳宗祠 第六节贵州宗祠 第七节石柱宗祠 第八节湖北宗祠 第九节其他宗祠 第十节其他治地 第八章冉氏人物 第一节得姓始祖 第二节迁徙始祖 第三节酉州土官 第四节石柱土官 第五节贵州土官 第六节湖北土官 第七节古代族贤(含科举人员) 第八节现代人才 1、副县团级(实职)以上党政军人员 2、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专业人员 3、博士生以上学生 4、革命志士、烈士 5、地级以上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 6、地级以上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7、企业家(县以上表彰者和对修谱贡献大者) 第九节高龄寿星(古代80,现代90以上) 第九章冉氏文化 第一节族训家规 第二节土司教育 第三节古代文选

1《凌姓郡望》

凌姓郡望 氤氲王气,冰凌势辅;炎黄一脉,繁衍华夏。 在古代,人们十分看重门第。自秦汉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以姓传承血缘关系,氏的标志由地望所替代,人们皆所以姓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一些世代为官的世家豪族,由于世居某郡,人丁兴旺,势力庞大,为当地郡人所仰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历史的发展变迁,一些族人逐渐迁往外地,世居范围由一郡扩大到全国,他们原居地即成了原籍,成了这些人的根,古代把这根称之为望出。目的是“望以别族”,以郡望来区别他族。 以凌氏一族而言,凌氏祖宗是卫康叔,则凌氏祖上的发源地,当是康叔之国卫国(现河南、河北之间),然而凌氏族群是因官得氏以职而居,他们的真正居住地,却是在周国都镐京及各诸侯国的王室,起初人口是比较稀少的,随着周朝繁荣富强,凌氏宗族的族群也不断壮大,其氏族特性也同其他以官为氏的氏族一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新的社会角色充实,其居住地域也随之相应扩大。在氏族后裔中,除有继续担当凌人官职外,更多的族人融入在社会之中,或民或商或兵或仕。分宗不久的凌氏官族族人,特别是那些凌人,与周朝廷和各同姓公室成员原系同室同宗,因血缘的关系,他们相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密切,甚至还有一些凌人与公室的人,相互成了股肱。 后来,卫国二十世君卫灵公夫人卒,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却通过灵公而掌握着卫国的实权。在论语中有所记载,公元前496年,孔子游访卫国时曾与权柄南子会见过。灵公三十九年(公元前494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交恶有隙,欲谋杀南子,未遂败露致灵公发怒,太子蒯聩而外逃宋国,后转奔晋国,寄住于赵鞅处。卫康叔支子姬甸公的二十一辈孙凌钺公,其祖上三辈担当卫国军事要职,在军队中有影响,时为太子蒯聩在军队中的支持者,因受连累,也随太子蒯聩逃出卫国,而后散奔卫燕边壤,在燕国之域的河涧地界避居。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驾崩后,并未传位于寄居在外的公子蒯聩,而是直接隔代传与孙子(蒯聩之子)辄,是为卫出公。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79年,这十五年间卫国王室大乱,太子姬蒯聩和出公父子不顾名分暗争君位。公元前479年,大夫孔悝之母伯姬(卫灵公之女,蒯聩之姐)暗谋立蒯聩为卫君,后胁迫孔悝欲弑出公,出公闻讯而外逃避居齐国,蒯聩得返卫国立为卫君,是为卫庄公。此时的钺公,已经避居河涧地界十五年,早已落家立业。因厌倦长期内乱不断的卫公室生活,而留居在当地。从此,凌氏一门承天道之公,以德获福,偏安一隅于河涧地界,远避战国之乱,历经五辈人的繁衍,到第二十五辈孙凌不沧时,在河涧地界已蔚然成族。这就是后人所称,凌姓于河涧成族之所由来。 凌姓河涧成族这句话中的“河涧”,是后来谱记为叙述而用的指示地名。因为凌氏在河涧地界聚居,尔后成族的哪个时候,还是周代春秋时期,河涧地界属于燕国封地,其自始至终都没有属于卫国辖统,并且还很偏僻荒凉,所以辖河涧地域的燕国,也没有在那里置行政地名。到了战国初期,赵国战败燕国,割让得到了河涧地域,是将其纳入武垣县辖领,武垣县治所也不在河涧地界。

中国部分地区冉氏字辈排行

中国部分地区冉氏字辈排行 冉氏各地分支甚广,现有各地派谱排行供族人参详: 重庆市丰都县暨龙镇冉家字辈(口述): 风启文章大,光宗耀永年,洪福寿学海,泽字保天才。 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冉征朴口述: 守仁世胜维贵滋远载如应兴佐廷君子似海懋万新朝文武正大光明永裕广征瑞崇隆启茂昌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金宝思贤士行道几十良 某支冉氏字辈: 玉克士学,正大光昌,人文秀启,永吉食良。 四川某支冉氏字辈: 希言公彦承,宏文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惟纯佑,钦绍念显扬。 四川乐山冉氏字辈: 永裕广祯瑞,崇隆启懋光,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朝廷顺有志,国家英勤堂,祖德流芳远,文武世代扬。 湖南麻阳冉氏字辈: 世德智天奇,永裕广正瑞,崇隆启懋光,景思慕立本,定自教明良,庆衍家声美,延开嗣兆长。 山东、河南部分冉氏字辈: 国家齐治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赐世续昌。 河南中牟冉氏新字辈: 尚德务本,循纪守纲,允克奉行,基业永昌。

河南郑州冉氏字辈: 子德火汝震,言中育秉长,维修道怡泽,来时自兴光。 广西南丹县字辈: ...德成宗应祖,昌茂绍贤儒,俊秀登文静,天下定良谋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字辈有: 世德智天奇、永裕广正瑞、崇龙隆启孟光、景思慕立本、定志教明良、庆远家升美、言开慈照长。 云南昭通冉姓字辈: 世韶知天齐,永玉广正瑞,崇隆启茂光,进仪仁洪太,开言杰信长 重庆云阳县有口授20辈: 永裕广真瑞,崇隆启懋光,运昌兴恒泰,福碌华世长。 山东字辈有: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其中祥字辈据说是冉氏七十五代子孙,祖先是冉耕(字伯牛) 云南昭通市永善冉家字辈是: 世绍之天齐,永裕广正瑞,崇龙启茂光,敬义仁宏泰,开元吉庆长。 重庆市涪陵区有: 金山玉水,木火光风,仁兴维益、藏化永忠 重庆酉阳《冉氏族谱》总谱: 永裕广正瑞崇隆启懋光景师慕立本定志效明良庆衍家声美延开嗣兆长朝中顺有志殷勤国位堂祥尉佩梧振英梓悦建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 湖北松滋冉家字辈: 德文永冉秀廷世守启达佳声远克绍先绪宏敬承诗澧泽澜桂自昌隆天心福重康长发登其祥左述伦相继晏意幼贤章

建祠堂捐款倡议书

建祠堂捐款倡议书 修建祠堂作为凌氏族人祭祖告天,重教训导之基地,力求我族团结和睦,传统与现代文明并举,家庭与民族复兴同行。现经众多凌氏后裔提议,由重建筹备处确定,河间郡敦伦堂渞氏祠堂在怀宁县马庙镇枫林社区双桥村民组,原水竹庵处建立。定于农历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卯时动工。图纸设计,预算书均由安庆国家二级工程预算,预算结果约为150余万元,现人口集资大约50余万元,尚缺资金100万元左右。为此特向凌氏众位后裔发出倡议,为振兴家族事业,光宗耀祖,希望各位宗亲乡贤,慷慨解囊,踊跃捐款。 凡捐款者,将给予各种荣誉以表感谢! 捐款5万元以上者,在祠堂内挂高级匾额留念,发高级荣誉证书,下届修谱立传赞记载并公布捐款数字,以留后人敬之,另刻专碑纪念。 捐款1万元以上者,在祠堂内挂等级匾额留念,发等级证书,下届修谱立传赞记载并公布捐款数字,刻等级碑纪念。 捐款1千元以上者发等级荣誉证书,下届修谱记载并公布捐款数字,刻碑纪念。 捐款小额者刻碑记载,下届修谱记载并公布捐款数字。 捐款方式:自倡议发出之日起,即请大家踊跃捐款,可交各房负责人收,也可直接交筹备处。由收款人出[凌氏重

建祠堂捐款专用据],盖有凌氏宗祠公章有效。 昔日祖先创业功劳,今朝后辈建祠徳行高。回报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时刻到了,我们真诚的倡议,必然会引起热烈的响应,我们认为职位不分高低,能力不分大小,行动不分先后,捐款不分多少,有你的善举,重建工作必然会取得可喜的成绩。祠堂成功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始祖祠堂将会变得更加辉煌。在此对所有热心贡献,慷慨解囊的宗亲致以衷心感谢! 凌氏祠堂重建筹备处 二00一年十月 建祠堂捐款倡议书 [篇2] 各位宗亲: 我先祖世辉、世耀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建宁县迁居后坪。祠堂建于康熙乙亥(34)年,经朝历代。距今已有三百一十五年(公元1695-公元2015年)。但在民-国十年农历四月十九日(1921年5月26日)原建二百二十七年的祠堂被土匪烧毁。族人被-迫临时搭建,饱受风霜之苦达二十六年。于是在1947年重建钟氏祠堂。在历经六十二年岁月风雨侵袭后,现在的祠堂已是残垣断壁,遍地瓦砾。子孙不孝!愧对先人。现在恰逢盛世,国家政通人和、经济繁荣。钟氏族人更是子孙兴旺,人才辈出,生活美满。 然而人之有本、水之有源、木之有根、饮水思源。追先

中江县回龙镇吴氏宗谱电子版

“福建龙岩八户”入川中江回龙吴氏世系 宋徽宗皇帝御制吴氏族谱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连天岳之陵幕阜黄龙之秀厥惟醖雨函钟毓故有吴氏聚族其间瓜瓞绵绵威科洪代炳烺方策奕叶重光朕居藩邸久知为忠孝望宗也登极后诏徽天下诸名家志铭序传各种文集暨勋家乘事迹用备参稽核编国史兼义郎斡辨经略司公事吴革捧其宗谱进呈朕万机余暇披览一通嘉其妩士历泰山濮阳西河太原诸郡由汉唐迄今清流美谱尤存乃其远祖吴隐之当晋世放达怙侈波扬风煽之会独忠孝廉谨高其操行以矫俗而启后尤堪风尚宜其演为千百载世冑而甲第簪绅蝉联歙奕弥久弥光乎於戏可谓盛也矣可谓远也矣朕缅维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天伦也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天性也於是乎相戴相爱相事相使其生生之无穷也曰大宗曰小宗曰高祖曰曾祖曰祖曰父曰子曰孙曰曾元孙更引而远之而敬焉爱焉传焉守焉又不知几千万年矣夫人所以异於禽兽者以其有此天伦天性也明乎此尽乎此则谓之人须臾不明毫厘不尽则禽兽矣家之兴衰国之治乱道之隆替胥由之於戏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并重焉必使饱食而暧衣仰事而俯蓄知有礼知有义知有忠孝廉耻始堪为天地祖宗生生报也尤有说焉昔苏洵谱苏氏其曰一人之身分而至於亲尽则视如涂人此谱之所由作也朕尝感於斯语以为尽人情之变亲尽相视如涂人薄矣人不有谱安知有亲未尽而已疾视如仇讐者乎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谱官爵之盛不如谱诗书之泽谱族党之富不如谱礼逊之风房杜门户非不辛苦随为不肖子败之崔庐地望非

不显荣及其衰冷仅足为卖偿捕樗之用耳皆不免后世之笑皆不如诗书 之泽长礼逊之风懿也须各训儿孙世敦诗礼恪守忠孝此乃人心千百年 不可磨灭之谱也诚聚族而博稽倘有谮言僻行共群起而创艾之则吴氏 远源勋旧永偕生生於勿替与国咸休矣吴氏族姓其尚钦哉 制诰之宝 宣和六年三月初三日 谱序(二) 吴氏龙岩州开基祖十二郎公于宋宝佑五年(1257年)来龙岩小池儒炉开基,宋德佑一年(1265年造建房屋一座),祖先为建立大明朝有功,封官不做,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封匾(官宅坊)。 兴甫公七世孙道中曰:“十二郎府君,迨宋度宗咸湻淳二年,由(漳州)华崶社迁居龙岩州寓余炉社,官宅坊,是为龙岩始祖,越五世祖兴甫公,又卜宅於大池社,生子二,长曰胜旻,次曰智和,各生四子,合为八户。”即:兴甫公生二子:胜旻、智和。胜旻生四子:友宗、友诚、荣茂、珦兴,分为四房。智和生四子:祖贞、祖瑄、祖瑛、祖璟、亦分为四房,取矿煽铁家称富有,遂立为吴氏八户。“福建龙岩吴氏八户”由此而来。其谱上并按中国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法”进行了分类,友宗、友诚、荣茂、珦兴分别为金字集、石字集、丝字集、竹字集,祖贞、祖瑄、祖瑛、祖璟分别为匏字集、土字集、革字集、木字集。 兴甫公派下十三世一诚公,石字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响应清政府四川移民,携诸子入川,于四川省中江县回龙镇置家立业。娶邓氏生四子,长子中材、次子中棣、三子中格、四子中梓。三子中格迁凉山州。入川后一诚公子孙传至家字辈已历十代,据统计,中江县回龙镇吴氏已达七千余人。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xxxx 春城 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 “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长城 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冉氏网新闻酉阳冉氏发展历史

冉氏网新闻酉阳冉氏发展历史 一、历史源流周文王第十子,名载,字季。武王灭纣后,大封诸侯,将其十弟封于冉(今湖北荆口县那口城)。因季载有善行,成王时被举为司空,主管军事,成为周王室的重臣,他辅佐成王,广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领导。他的后代,以其封国为氏,称冉姓,并尊冉季载为其得姓始祖。 在春秋时代,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并称圣门五贤。他们是:冉求、冉孺、冉雍、冉耕、冉季,个个出类拔萃,千古流芳。秦始皇焚书坑儒,当时冉慄(仲弓祖七代长孙,儒士,衍教济阳,子梦楼)、冉厚(仲弓祖六代孙二门,冉慄之叔父,儒士,衍教高唐,子性)、冉东景(冉求祖五世孙)、冉际运(冉求祖五世孙)皆坑死。冉姓人纷纷逃难,在逃难迁徙中,部分改姓沈、叶、路、楼等。 最初冉姓人主要分布于山东、湖北等地,秦汉以后逐渐迁徙繁衍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宋以后又有部分于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省份繁衍。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两代冉姓进士共计十四名,其中四川、重庆两地有六名,河北三名,贵州两名,河南三人均为中牟人,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今冉姓分布之特征。 二、冉氏入酉阳 南宋建炎三年(1129),冉守忠入酉助剿有功受封,建酉阳知寨,子孙世袭。到冉氏第5世冉维义,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因平苗有功奏闻得旨,酉阳改寨为州,冉维义受封知州子孙世袭,酉阳方为建州之始,也才有正式的行政建置。酉阳知州传至冉氏第9世冉载朝,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改授酉阳等处军民宣慰司,授冉载朝宣慰使子孙世袭,酉阳方为土司制之始。冉氏土司传15世19人,到清乾隆元年(1736)酉阳“改土归流”,酉阳土司历时415年。 雍正十二年(1734),酉阳冉氏第24世土司冉元龄年迈多病,其子冉广烜、冉广杰为争夺土司继任权产生矛盾,双方都向四川行省提起申诉。雍正认为酉阳的“改土归流”时机已经具备,谕旨四川迅速办理酉阳“改土归流”事宜。改酉阳宣慰司为酉阳县,耿寿平兼任酉阳县知事。次年改酉阳为州,辖秀山、黔江、彭水3县,隶四川行省。 三、冉氏辈分 南宋冉守忠入酉阳后拟定字派: 守文世胜惟思贵,万载如应兴附山。 秀政文辅寅凝应,天奇之后各相连。 明朝正德年间,针对当时族中一有人开始乱用其他派字,而对北宋末年老字

叶姓各支世系

叶姓各支世系 目录 [隐藏/显示] 叶公粤地叶氏世系 叶公黔地叶氏世系 叶剑英元帅家族世系 叶诸梁:本名沈诸梁,字子高,为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叶县县尹,史称叶公。他曾问政于孔子,得“近悦远来”之语。年八十九而卒,安墓葬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旧县城东八里处,时楚国人立庙而祀。夫人张氏,生有二子:叶重、叶才。是为叶氏受姓鼻祖之一。 叶公粤地叶氏世系? 自叶公沈诸梁起,到入广东、福建、江西,叶氏直系第一世祖叶大经之间还有八十四世,待考。 第一世: 叶大经,叶公第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原居河南开封府汴梁县。宋宝庆二年丙戌科进士,授朝奉侍郎。历官二十余载,在宋咸淳元年间为闽置制使。宋德佑二年元兵大举南侵,宋运将终,叶大经愤恨成疾,以病免官。时南北道梗,遂流寓粤东,安家梅州曾井(今梅州市中山路)。叶大经每言国事便感慨流涕,自称宋室遗民,愿以身殉宋。叶大经逝世后安葬于梅州西岩前油坑口庚山甲向,碑书“宋太祖叶公墓”。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殁葬梅州市曾井背山坡。生四子: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后世裔孙尊叶大经为梅州开基一世祖。 第二世: 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 第三世: 叶怀材、叶怀善、叶怀义、叶怀美、叶怀本。 第四世: 叶贲。 第五世: 叶应龙、叶从龙。 第六世: 叶清、叶祯。 第七世: 叶显祖、叶荣祖、叶六郎、叶光祖。 第八世: 叶华甫、叶清甫、叶成甫、叶世荣、叶世华、叶世昌。 第九世: 叶德中、叶德茂、叶德成、叶德友、叶德山、叶德清、叶文英、叶文保、叶文玉、叶德真、叶德广、叶德奇、叶德瑞。 第十世: 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 第十一世: 叶仕葵、叶仕勋、叶仕篷、叶仕芳、叶仕松、叶仕弘、叶仕蕃、叶仕英、叶仕茸。 第十二世: 叶孟英、叶孟蓉、叶孟华、叶孟春、叶孟奎。 第十三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