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校怎样开展课例研究的浅谈

我校怎样开展课例研究的浅谈

我校怎样开展课例研究的浅谈
我校怎样开展课例研究的浅谈

对我校如何开展课例研究的浅谈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校建构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实践研究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下面,我以一次主题为“课堂追问有效性”的课例研究为例,谈谈我校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1. 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在教学调研过程中,对于如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我校部分语文教师就这节课的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这节课提问类型的设计、教师回答方式和挑选学生回答等方面做得不错,但课堂追问方式单一,追问内容没有紧扣教学目标,课堂追问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了探讨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大家商定再次对如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课例进行深入观察,围绕“课堂追问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讨。

2.学习理论、设计方案。

教研组长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寻找与课堂追问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出一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供大家选择学习,并要求教师从中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组织集体备课,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此次设计教学方案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一起讨论课堂观察的视角和视点,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

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感到:围绕主题学习理论,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另一方面为观察课例、研究课例的教师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设计观课记录表,便于观课教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相关信息,能提高观课的针对性。

3.观察课堂、研究课例。

执教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另一个班再次试教,观课教师根据各自的课堂观察视点,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相关信息,详细记录课堂情境,包括教师追问的内容、追问的方式、学生应答情况、教师应对策略以及学生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等,以便深入研讨。研究课例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执教教师说课,包括追问目的的确定、内容的设计、方式的选择等等;第二阶段是分观课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统计数据,找出差异,运用理论知识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开出初步的“处方”;第三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深度会谈。组长围绕主题做代表性发言,组员补充,就问题说事,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第四阶段是校本教研活动主持人归纳总结组长的汇报及部分教师的补充发言,围绕主题,比较再教和试教,分析有哪些教学行为得到了改进,哪些实践性智慧得到了提升,

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做出总结性评述,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在课例研讨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设计追问内容,如何选择追问方式,如何选择追问对象,如何界定追问的作用等。

4.行为跟进、持续研究。

研讨后,教研组长根据每位教师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小专题)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组建了4个教师小组,每个小组由4~6位教师组成,指定一位教师为小组长。每个小组确定一位教师主备教案,小组成员依据研究形成的共识,帮助其优化教学策略,修改教学方案,而后主备教师进行课例实践,邀请同组教师对自己所借鉴的课堂追问策略和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二、开展课例研究的体会

通过对课例研究活动的观摩和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体会到,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关键在于课例研究活动是否有效。怎样提高课例研究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课例研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教师群体的需求。有效的研究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不了解教师的需求就不可能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也就不可能让教师有真正的收获。比较可行而又有效的做法是:活动前,策划者首先要对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然后据此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和形式。

2. 提高研究主题的针对性。提高研究主题的针对性

是课例研究有效开展的前提。研究主题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课例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想象;其次,表现在主题应该是教研组教师或不同层次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再次,研究主题与教学内容有效链接,切入口要小,便于深入研究,尽量避免“大”而“空”的主题。怎样筛选出研究主题?我认为需要把教学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放在一起,经过甄别和比较才能确定。同时,要符合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即这些主题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二是典型性原则,即是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三是可能性原则,即这些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四是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选题”,不要让“选题”绊住了手脚。此外,所选主题最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课例研究需要先进的理论和课改理念做支撑。我们发现,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理论底蕴,在自我反思、课堂观察、课例研讨等环节,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善于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致使课

例研究效果大打折扣。笔者以为理论学习是课例研究走向深度的关键。围绕主题学习理论,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有效对接,一方面可以为执教教师的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观察课例、研究课例的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的目的明确了,更容易发现问题;研讨时有话可说了,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

了。这种“问题式的理论学习”,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使得实践得到理论的引领。

4.提高研究过程的可参与性。

提高研究过程的可参与性是课例研究有效性的关键。有效的课例研究活动,应让参与者真实投入、真正融入其中。而要让教师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既需要策划者的精心设计,也需要参与者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作为策划者要基于教师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围绕研究主题,在每一个活动阶段设置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思考和行动的参与点,即为每位教师分配一个合适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办法,促使每一位教师参与。在课例研讨现场,策划者要善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合作、和谐的研修氛围。同时,要转变角色,以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参与者平等对话,交流共享,避免出现少数人独揽话语权的现象。另一方面,作为参与者要明确课例研究的目的,在活动前,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比如,了解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初步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学习相关理论,让自己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例研讨现场,摆进自我,公开自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亮出来,与他人交流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提升,等等。做到参加一次,投入一次,收获一次。

5.要充分预设,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课例研究需要精心预设,比如,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基本流程的设计,以及每个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等等,都应该做出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让参与活动的每位教师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没有充分的预设,研究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走过场,更不会有精彩的生成。但是,过度准备,墨守计划,把课例研究当成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却是不应提倡的。充分准备是为了促成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只有当课例研究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课例研究才是成功的。因此,有效的课例研究要有充分的预设,更要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6.营造交流互动氛围,培育新型的研究文化。

在课例研讨环节最怕的是“一言堂”,缺少或没有研修氛围。我们认为研讨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制度的规约和保障。课例研讨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确保课例研讨的有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追求的是一种民主探讨、交流合作的文化。因此,需要精心设计研究活动的过程,尤其是现场课例研讨活动的策划。在课例研

讨现场,开课者和观课者各抒己见、其乐融融,不是对开课者品头论足而是针对课例和问题本身,把自己的想法、观点亮出来,参与者不分教龄、职称,在和谐的倾诉和倾听中,学习文化、研究文化也便悄然而生。我们所追求的研究文化就是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所应有的和谐、合作、进取,每个人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研究文化中都能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7.要达成研究共识,并关注行为跟进。

开展课例研究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提高,二是行为上的改进。如果在活动结束时,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共识,没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改进,那么,教师明天的教学行为还是依然如故。因此,在课例研究活动的最后阶段,主持人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要对问题解决的多种策略加以比较和甄别,从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和有效策略,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自主选择。当然,归纳总结,达成共识,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为了教学策略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具有建设性,更容易被教师认同和理解。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相关。从日常听课、评课到主题课例研究的开展,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学习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建。

课例研究方案

课例研究方案 导读:一、提炼问题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二、课例设计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一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因为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求知欲望。如果一个学生乃至全班学生从来不提问题,正反映他们不善于思考,不勤于动脑。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问题自己先设计好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形成懒于质疑的习惯。值得深思。我觉得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出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启发心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对新事物敏感,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释疑,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一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可从以下方面探究: (一)教师的态度 1、提倡 2、鼓励 3、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二)如何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1、与课文无关的――不宜一一作答,留作课后处理 2、不在要点上的――有选择地加以解答、引导 3、问在要点上的――及时组织讨论、思考 (三)如何配合教材,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1、抓课题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文章题目质疑问难,常常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 课题:老师启发学生针对这个课题提出一些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为学习新课铺垫作用。 课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2、抓关键词语质疑、释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文章的突破口。 如抓人物动作、感情的关键词,有关课文中心思想的关键词。 3、抓难句质疑、释疑 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讲解句子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思想性和语文艺术性。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课例:根据《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诱发学生提问为何用“千斤巨石”来比作邱少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一) 第一部分前言 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要求 (一)目的、意义 1.教育科研素质已成为学校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 从国家要求来看: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其中之一就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教育系统内,就要以崇尚教育科学为荣,以不懂教育科学为耻。因此,领导干部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 从所承担的工作来看:领导负有学校决策、管理和评价的工作职能,而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懂教育科学研究就难以对学校工作进行决策、管理和评价。 2.教育科研已成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作为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要构建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要进行探索,进行实践,进行提炼,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支撑,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就是一句空话。 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具有本校特色的,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促进学校发展的个性办学模式。而教育科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科研可提供科学的教育评价的有效方法。 教育评价已成为学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当中的一项难题。至今解决的也不是很好,这与大环境有关,也与我们的科学评价方法匮乏有关。 如何对教师、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何体现其科学性,这靠教育科研工作的实践探索来回答。 4教育科研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领导决策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领导决策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国家大政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的现状、学校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依据的,这其中学校的现状,学校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本定位和内涵,要靠科学的探索来得到。另外,这些问题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以动态的研究,寻求动态的科学依据,因此,可以说,教育科研伴随着学校的教育发展而发展,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基本要求 1.教材安排

课例研究的方法

课例研究的方法 浙江省宁波中学纪勇 【摘要】本文讨论课例研究的在一定方法论思想的观照下的具体操作方法。主要包括课例获取的方法(如实践记载法、文献查阅法、学术交流法等)、课例处理的方法(如分析法、概括法、比较法等)、成果呈现的方法(如书评法、对话法、综评法等)。 【关键词】课例研究方法教师专业 (载《中小学校长》2011年第7期) 课例研究作为研究活动,必然需要选用一定的方法。而作为研究方法,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在一般的教育研究著作里面,对研究方法都做过许多的分类介绍,比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预测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见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有人提出案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见张红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我们发现这些分类,都不是绝对从逻辑层面进行的分类,而一般多是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规模、研究形式等等的一个或几个角度思考,按特点突出的思路做的划分。就上述所列方法而言,有一些方法相互之间是具有包容性的,如行动研究法就是一个上位概念,里面包含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等的因素,并且,就做任何一个项研究而言,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具有复杂性的。所以,老师们在写课题方案时,往往就选取什么研究方法,感到难以定夺;而评价研究方案的人,又常常很容易找出许多的瑕疵,加以指点。因此研究者困惑多多。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专家们对“研究方法”的表述,发现往往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其中又结合着具体操作性的思考。我们把这些方法从专家那里“拿来”,就不可不作一些理性的分析,也就是需要分清方法论“方法”和操作性“方法”。方法论,是理论的宏观观照;操作性方法,是具体地落到实践层面的程序性知识。就课例研究而言,宜在一定方法论思想的观照下,掌握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实力、研究类型、研究目的、研究规模等,从实用的角度,在研究的相关阶段选取一些相应的具体操作方法。 那么,究竟课例研究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呢?又怎样在具体研究中选用合适的方法呢?我从研究的进展顺序角度来做一些探讨,以供批判或抛砖引玉之用。 一、课例获取的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讲座资料

2010年上半年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考试通知 一、考试时间: 2010年上半年我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定于3月20日进行。 二、报考对象 1.拟申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的非师范专业毕业人员; 2.拟申请高校教师资格的高校在职或拟聘任人员; 3.在职教师中已取得低一级教师资格,拟申请高一级教师资格的人员。 三、报名工作 1.2010年上半年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的报名截止时间为1月26日。 2.报名点由市、州教育考试机构确定,报名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报名时间及地点须向社会公布。详细情况请咨询:黄冈市教育局考试院8811882 3.报名时须由申请人持身份证到所在市、州、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办理报名手续; 4.考生图像信息采集方式为现场摄像。报名时,考生须填写《2010年上半年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登记表》(见附件1),报名登记表上要粘贴考生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的图像和身份证号码必须清楚,容易辨认。登记表由报名点留存备查。报名点要指派专人负责现场报名图像信息的摄取工作(以报名号命名图像文件),要根据考生报名登记表采集考生文字信息并生成数据库文件(见附件2),应准确录入考生信息,打印报名信息校对文本,经考生确认相关内容无误后签字确认。 四、考试内容 以《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为依据。

第一章绪论 【考试内容】 教育学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主要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重点内容】 教育学概念;在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主要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考核要求】 1、识记:在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教育学的产生 2、理解: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3、应用: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第二章教育概述 【考试内容】 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各个不同历史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主要特点;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的特点;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功能;素质教育概念及特点 【重点内容】 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起源;素质教育概念及特点;素质教育概念

课堂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哪些特点

课堂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哪些特点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一)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一) 时间:2013.9.16 地点:教师办公室 主讲人:覃太茂 第一部分前言 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要求 (一)目的、意义 1.教育科研素质已成为学校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 从国家要求来看: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其中之一就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教育系统内,就要以崇尚教育科学为荣,以不懂教育科学为耻。因此,领导干部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 从所承担的工作来看:领导负有学校决策、管理和评价的工作职能,而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懂教育科学研究就难以对学校工作进行决策、管理和评价。 2.教育科研已成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作为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要构建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要进行探索,进行实践,进行提炼,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支撑,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就是一句空话。 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具有本校特色的,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促进学校发展的个性办学模式。而教育科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科研可提供科学的教育评价的有效方法。 教育评价已成为学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当中的一项难题。至今解决的也不是很好,这与大环境有关,也与我们的科学评价方法匮乏有关。 如何对教师、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何体现其科学性,这靠教育科研工作的实践探索来回答。

4教育科研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领导决策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领导决策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国家大政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的现状、学校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依据的,这其中学校的现状,学校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本定位和内涵,要靠科学的探索来得到。另外,这些问题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以动态的研究,寻求动态的科学依据,因此,可以说,教育科研伴随着学校的教育发展而发展,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基本要求 1.教材安排 教材选用李秉德主编的教材,偏重于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而我们是学校领导,工作任务的不同,角色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本课不能原本照搬,必须借鉴其有关内容结合教育实践来讲,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对待教育科研工作,如何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如何实施教育科研工作和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效益。目的是使我们这些领导,知道教育科研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地位?其过程是什么?作为领导,应该如何统筹教育科研与学校工作的关系?如何主持和承担有关课题?等等,都是要通过本次学习,解决其中一些问题。具有启蒙、促进、提高的性质。本教材的使用我们本着借鉴、选用、开展的原则进行处理。 教材主要是讲方法的,这个体例与我们的具体的教育科研是有区别的: 其一,缺少教育科研总的过程描述,这在我们的实践中是最重要的。 其二,教育科研方法叙述得较全面,但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是都能用得上,我们全面了解后,要有所侧重。 其三,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太狭窄,而我的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是相当丰富的,而形成过程又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 其四,本书缺少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而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又是重中之重,有必要加以补充。 2.学习要求 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把要点、重点、程序记好,结合教材划好相应部分。 认真思考: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所讲的内容,逐步吸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索。

最新《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徐州三十五中学王澍 2008年12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高中化学难教难学己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转变的实践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初高中化学衔接期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台阶效应”存在。我们注意到,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存在学习内容脱节和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学生在刚刚开始高一化学时往往不知所措,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在现阶段开展初高中衔接期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旨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缩短高一学生化学学习适应期,消除化学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严重现象。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衔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事物相连接”。在《新华词典》中对衔接的释义是: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接。 所谓初高中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教学的过渡期。对于不同的学生,衔接期的长度不一,一般认为是从进入高一开始至高一下学期期中前后。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以高一化学衔接期的课堂教学为实践基础,运用新课程理论,对在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概况 通过对国内有关的学术刊物(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等)、教育网站(如“中国化学课程网”、“中学化学资源网”等)和国内有关学术论文进行查阅后的分析。本人把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认为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即新课程改革前对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这一阶段研究数量少,研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强调衔接教学主要以知识衔接和教法衔接为主,学法衔接却很少涉及,衔接对策的重点是高中化学起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领域与初中的衔接问题;第二,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数是强调重视高中该如何做,而忽略初中教学对教学衔接所起的作用。 2003年至2007年前后,新课程改革实施初期(或过渡时期),也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受到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作

数学课例研究方案

提升算理的理解促进算法的掌握 基于三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中间有“0”的除法》的课例研究 高新区志远小学辛美翠 一、主题:提升算理的理解促进算法的掌握 关键词:算理算法 解读: 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的思维方式,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算法是算理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为计算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算理和算法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提升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掌握有促进作用。 二、载体:青岛版三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中间有“0”的除法》 解读:除法是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较难的一种运算,具有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以迁移到其他这一类的计算教学中。 三、背景: 1.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地位高,涵盖广 解读:计算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数与代数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等式与方程等计算内容;图形与几何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等计算内容;统计与概率包括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计算内容;综合与实践以问题为载体,学生综合应用计算内容和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可以说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2.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轻算理重算法 解读:在计算教学中,算理的教学经常不受老师们的“待见”,有的老师认为算理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其实,有不少同学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运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生搬硬套运用法则,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3.学生只记算法,不明算理,影响部分题型的掌握 解读: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算法清晰只能保证计算题目不失分,算理不明,会导致部分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失分。 四、分工及解读: 1.备课组:两名上课老师,三名老教师 要求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同课异构备课 2.前期准备(学情调研)组:任教班级老师及备课老师,

讲座整理笔记关于教育

讲座整理笔记:关于教育 一.概念解释: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谈话教育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4.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成为成熟专业人员的过程。 5.《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的学规,书院学规的一个范本,标志着宋代书院开始走向制度化。概括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古代封建教育的主要精神,不仅是南宋时期书院的学则,而且对元明清三代书院有着指导作用,还为一般官学所采用,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6.六艺是指的孔子提出来的几种技艺.分射,御,礼,乐,书,数六个部分. 7.骑士教育:就是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教育,它同时也是一种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 狮子口小学常联军 有幸聆听了周教授的“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视频讲座。整场报告历时2个多小时,周卫研究员从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入手,对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周教授的报告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可操作性强、案例丰富,使我们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周教授从观点、理论和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比较,辅以丰富的案例说明,信息量大,专业水平高,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校本教研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启示作用,使老师们获益匪浅。 一、对照课例研究的方法,发现了过去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正如周老师讲的过去的听评课只是凭经验找出这节课的优点、缺点,不能做到用更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一节课,而且由于过去的评课活动面向全体教师,课非常多评完了就完了,很少能再进行一步地研究改进,因此使得这样的听评课活动起到的作用不大。而真正的一节课例研究是要经过反复实践,讨论,思考,反思,从中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并真正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对照具体案例的分析,学到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 1、为什么做课例研究 周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解释: 似乎很熟悉,却也挺陌生。 我们有认识,但可能模糊。 很常见,偏偏视而见。 2、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课例”要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还要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 3、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案例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文本计划,而课例是一个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这是根本的不同。但课例在“讲述故事”时有可能运用教案来说明为何这样授课的思路和想法。 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逐字逐句地录制并记录为文本,从它当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出为何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如果看出了也只是推测。 课例是教育案例的一种,而教育案例又是案例中的一类。对课例定义的窄化,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和教师一起聚焦于课堂教学研究,而非一般的教育问题(如班主任处理学生作弊). 4、课例有哪些要素 (1)、主题与背景 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其情节可以经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起。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让读者知道“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 (4)、诠释与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2009年04月04日星期六 12:35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⑵ 调查法⑶ 测验法⑷ 行动研究法⑸ 文献法⑹ 经验总结法⑺ 个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

课例研究的方法

课例研究的方法 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周卫研究员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1.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 课例是学科教师经常面临和值得思考的一种教育案例,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主要方式,正如美国教育案例研究所所长居迪·舒尔曼所说:“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释问题。”[1] 课例研修最基本的前提假设是:教师知识是情境的知识,教学智慧是群体的实践智慧,因此,它只能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伙伴互助、实践反思、专业引领、行为跟进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课例研究是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相长的必经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它为教师与同事伙伴、与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2.课例研究的由来与进展 课例研究上个世纪起源于日本,目前已推广到25国,传播到37个国家。 2011年11月25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七届世界课例研究协会国际研讨会。16国4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主题是“促进教师学习的专业共同体。”会议发起单位之一上海教科院教师发展与研究中心派胡庆芳博士与会。[2] 日本专家认为,课例研究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重视,是因为它可以解决有关教学改进的三个难题: ⑴ 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知识的迁移,即把教师从各种渠道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 ⑵ 课例研究形成了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即本来是教师个人化的课堂教学,经由课例研究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 ⑶ 课例研究擦亮了教师观察学生的眼睛,并由此培养了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情怀。

专题讲座: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

专题讲座 第四讲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李铁安(中央教育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等都把论文的发表作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因此,教育论文的写作问题是现代中小学教师在学会教育反思、学会写案例后也必须掌握的知识。 第一节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 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这主要是: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与叙事研究报告。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国内的各类主流学术刊物,在多年办刊过程中,也根据自身专业领域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编排格式。它们遵循“国标”的宽严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信息传递的便利、观点交流的顺畅,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教育教学论文和其他专业领域的论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教师写的论文与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格式可以互相套用。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子,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从总体上看,论文写作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论文格式的混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缺乏经常的专业学术训练,至少是对写作不够重视。注意论文规范和遵守交通规则是一样的,司机不懂交规没法上路,作者不懂得用规范的文字写作,观点再好别人也无法看到。 一、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通过课例研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研究方案

《通过课例研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理论分析: 当课程改革进入到纵深发展阶段时,困扰学校管理者的主要问题便是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是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因为只有将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化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才会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反思型的课程实践者,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也就是要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动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仅仅“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而课例研究正是实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课例研究是基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真实研它以使教师在持续反思、持续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2、实践分析: 优势: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校为本,拓宽渠道,开发资源,促动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参与多元互动提升智慧促动发展”开放式的校本培训模式,和谐的教研氛围初步形成,校本研训已经制度化,在一 定水准上促动了教师的发展。 问题:教师层面----(1)教师与课标的问题。教师们熟悉课标而缺乏课程观,对课标要求把握不到位,拟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过空过大,教学针对性不强,无用 工多、教学效果不突出。 (2)教师使用教材的问题。新课改理念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相当多的教师仍然是眼中唯有教材,或者盲目追求知识拓展,结果是费力不讨 好。 (3)教学活动缺乏实效。课改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当多的教师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当作追求的唯一目标,在教学中虽然积极地创设了生动、活泼、互动的学习氛围,却忽视了双基训练与水平培养。教师把先

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心得体会 几天来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导论的学习,感受颇深,其实教育教学研究对于现在的教师来讲并不陌生。甚至几乎人人有课题。但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研究”的真正含义呢?从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来看,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有的人甚至连什么是教育教学研究都还没搞清楚,更多的人却是在为研究而研究。在我们周围不能说比比皆是,但至少为数不少。有的人甚至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去主持一个课题。有些部门也把它作为评选各类荣誉的一项条件。使教育教学研究走了样,变了味。 其实教育教学研究归根结底,就是“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而所谓更有价值,就是要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核心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的研究一旦偏离了这一宗旨,那么,无疑就会做歪。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教好书,简单说,得先备好课。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说到底,离不开“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用心的研究了,是否在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日常工作了。教师要做的是什么,教师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使用教材去实践课标,需要用心去研究的。我觉得,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处处有研究。我们就是要“把我们听

到的做出来,把我们看到的做出来,把我们想到的说出来,把我们做到的写出来。”而我们还要做的一点就是把我们的研究加以反思,提炼,把我们的思想转化为理论,这就是教育教学研究。 老师讲的另外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那样是做不好研究的。老师所列举的美国关于大班化和小班化教学研究的例子,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启发。他们从幼儿园一直跟踪到大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才真正有价值。 老师的讲座,对我们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位教师都可以说是生动而有意义的一课。他让我们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曾经的有失偏颇,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更好地指导了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使这项工作朝着更加务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方向迈进。 内容仅供参考

关于课例研究方法的思考

关于课例研究方法的思考

关于课例研究方法的思考 作者纪勇 课例研究作为研究活动,必然需要选用一定的方法。而作为研究方法,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在一般的教育研究著作里面,对研究方法都做过许多的分类介绍,比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预测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见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有人提出案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见张红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我们发现这些分类,都不是绝对从逻辑层面进行的分类,而一般多是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规模、研究形式等个或几个角度来思考,按特点突出的思路做的划分。就上述所列方法而言,有一些方法相互之间是具有包容性的,如行动研究法就是一个上位概念,里面包含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等因素,并且,就做任何一项研究而言,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所以,老师们在写课题方案时,往往难以决定选取什么研究方法;而评价研究方案的人,又常常很容易找出许多的瑕

疵,加以指点,研究者对此困惑多多。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专家们对“研究方法”的表述,发现他们往往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司题,其中又结合着具体操作性的思考。我们把这些方法从专家那里“拿来”,做一些理性的分析,也就是需要分清方法论“方法”和操作性“方法”。方法论,是理论的宏观观照,操作性方法,是具体地落到实践层面的程序性知识。就课例研究而言,宜在定方法论思想的观照下,掌握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实力、研究类型、研究目的、研究规模等,从实用的角度,在研究的相关阶段选取相应的具体操作方法。 那么,究竟课例研究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呢?又怎样在具体研究中选用合适的方法呢?笔者将从研究的进展顺序角度来做一些探讨,以供批判或抛砖引玉之用。 一、课例获取的方法 无论是研究即时性课例,还是研究沉淀性课例:是研究章节的课例,还是研究连续性课例,是研究完整性课例,还研究片段性课例,首先都

观看教育科学研究讲座心得体会

观看《教育科学研究讲座》心得体会 最近,我收看了学校组织的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讲座。通过学习,我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特点及教育科学课题的实施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 随着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到教育科学研究领域。 我认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适应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呼唤,社会要求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尊重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前提下,我们要对强化基础、突出实用、反映前沿、面向基础教育,重视教育研究的知识、方法与技术的统一结合,重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我理解到,要继续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选题、教育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育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等内容,要继续探究行动研究、质化研究等新的研究范式的内容,在课题研究中强化测量法、统计分析法等工具性方

法内容,遵循科学和认知逻辑,按照知识、操作程序与方法、实际运用等顺序,撰写相关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学生个体化学习为标本,进行观察,调查,统计等,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既可以短期实施,也可以长期跟踪,锻炼自己的研究品质。 总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在平时教书的过程中,多加强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并利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设置课题,认真钻研,善于总结,形成一定的教育成果。 最近,我收看了学校组织的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讲座。通过学习,我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特点及教育科学课题的实施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 随着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到教育科学研究领域。 我认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适应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呼唤,社会要求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尊重教育研

省级优秀课例研究评优方案

2011年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 省级优秀课例研究(数学)评优方案为总结研修项目实施成效,提高课例打磨质量,推动远程研修工作健康、有序、 可持续发展。根据《2011年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实施方案》要求,经省教育厅同意,决定组织进行省级优秀课例评优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评选理念 1. 总结、整理和推广各地在课例打磨活动中涌现出的新成果,充分肯定成绩,表彰先进,进一步探索课例打磨的新理念、新思路与新方法。 2. 促进校本研修,营造更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引导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把教学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课堂教学上,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真实且常见的教育教学现象。 3.为每个小学教师提供参与、展示和脱颖而出的机会,学会课例研究方法。发现和培养名师团队,促进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交流、分享与相互学习。 4.总结研究新时期山东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 5. 收集优秀课例,把其一等奖优秀课例收录进教师研修资源库。 6. 重视研修的有效性和常态性,关注研修团队的整体研究能力和水平,推动教师队伍整体与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和谐发展。 7. 本次评优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力求透明度最大化,接受广大教师监督,确保评选质量。 二、操作程序 本次评选将采取五级评选程序,具体流程如下: 县(市区)推荐→省专家个人初评→省专家小组集体评→省专家小组交换评→省专家领导小组集体终评。 (1)县(市区)推荐:由各县(市区)从本地课例研究中,推荐8%的课例参加省级优秀课例评选。 (2)省专家个人初评:按地区跟进指导的专家组须回避本地区的评优工作,由省专家从县(市区)推荐的、并不属于自己分工批阅的课例中,按规定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 其中每份课例至少要有三位不同专家打分(若还有专家参与或指导了其中的课例研究,必须回避),再取其平均分。如果分数相差太大,要交与省专家小组或省专家领导小组评议。 比例数为:从县(市区)推荐的备选优秀课例研究中择优评出10%至15%左右的一等奖,25%至30%的二等奖,其它为三等奖。注意:有科学性、思想性错误的不予评奖。 另外,省课程团队还可对因受区域评优比例限制,未评上省级优秀的课例研究,提出少量的省级专家推荐的优秀课例研究。 (3)省专家小组集体评:汇总专家个人评选情况,集体酝酿再评,得出评选结果。

课例研究方法及策略研究

“课例研究方法及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摘要:通过多种课例研究方法,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并取得两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课例研究使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总结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自己优秀的教学成果,使学校的发展得到充分保证。该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课例研究;方法;策略 一、核心(关键)词的界定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描述,也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主要方式。课例可以让其他教师对自己可能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提前的思考,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式,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观察为手段,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教学研究。课例研究将会让教师学会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并改进。我们进行的备课、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离不开课例研究。它的活动方式是以同组成员的交流,讨论为主,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是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所以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目标的确定通过研究,我们力求达到:改进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探索一套改进老师教学方式、促进课堂质量的应用模式。 1、在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预期达到如下成效: (1)课堂上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课堂,让大多数学生形成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有效的学习方式。 (2)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根据需要搜集、整理各类学习资源,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补充、开发相关资源,使他们能够真正发挥学习主人公的作用。 2、在老师而言,我们预期达到: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将”教”与”学”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努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