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从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从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从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从幼儿园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绘画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是成人了解孩子心理的窗口。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它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裁体,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被其深深吸引,他将我们带入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幼儿画面的内容可以表现出幼儿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时常关注幼儿心理变化才能培养出幼儿健康的心理,所以,通过幼儿在画面中的表达观察幼儿心理发展状态也是老师应该注意和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幼儿绘画与幼儿心理

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时期的每个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会绘画出不同的画面,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画面去纠正幼儿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利用绘画来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所以绘画和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绘画心理解读的学术理论是引自日本末永苍生老师的色彩心理学,该项目的创始人末永苍生先生把四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最终这项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以瑞士荣格研究所为首,开始被国际关注。

绘画心理,是通过孩子的绘画作品,结合孩子选择的画材、颜色、象征物、涂抹方式、涂抹位置、空间构成来解读孩子的心理状况、兴趣和特长。这是一种比较专业化的研究,但是也是成人对幼儿心理发展在绘画中的一种解读和对孩子心理的基本了解。幼儿园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绘画基本特点以及对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心理的表达。

二、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幼儿绘画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2--4岁) :突出特点:幼儿没有明确我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画出的线条轻淡、杂乱、不成形。

(二)、形象期(图式前期)(4--7岁):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绘画构思,能有目的、意识地进行绘画,画的形象也基本成形。同时,对于物体形象和颜色的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处理也开始有明显发展。

三、幼儿绘画心理解读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他们不像成人那样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这时,孩子们情感的困扰就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其赋予可见的形式。儿童的情感没有秩序,他们的欲求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情感和欲求会因为各种原因变得很极端,或是反复被压抑,潜藏在意识的最深处,一旦超出承受范围,心理就会产生问题。绘画对于儿童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画法、构图、象征物、色彩和画材的选择等都是有含义的,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解读会更加确定孩子的心理活动,能了解到何时能培养某种潜能,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为幼儿与父母间的沟通和相互交流又开辟了一条道路。

《儿童绘画心理学》中研究结论以及教师研究表明,儿童绘画、构图及其色彩的运用的不同,会出现以下几种基本情况:

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画面生气勃勃、幽默、自然、富于感情,形象高大,线条生动,色彩浓艳。可以说,画中人就是他们自己。

有中度自尊心的孩子,画面有些拘谨,形象不大方,重修饰,不自然。

有低度自尊心的孩子画画呆板,形象拘束渺小,缺乏想象力。

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用色习惯和构图特点,往往能够映射出幼儿的心态特征。例如:有的幼儿喜欢用冷色调,黑色、灰色充斥整个画面;有的幼儿用色很单一,不会换色;这些用色特点通常反映出幼儿的情绪情感波动较大或比较喜欢沉默、独处。还有的幼儿把人画得很小放在一个角落,有的小班小朋友涂色居然能一点都不涂到线外,这类画面往往表现出幼儿的胆小、拘束与不自信。

经过研究,在孩子画形上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喜欢画三角形的孩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多比较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但缺乏耐性,容易急躁、发脾气,这类孩子通常喜欢数学。喜欢画圆形的孩子:凡事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善于掌控时间,合理安排,喜欢按照事先的准备行事,他们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很丰富的想象力。喜欢画折线的孩子:分析能力比较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但容易陷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之中,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让父母难以捉摸。

这些都是成人根据幼儿的绘画作品来解读和归类的一些最基本的幼儿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仅为其中的几点基本点,要了解更重要的我们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引导,走出不良心理,走向阳光生活。

四、从绘画教学引导幼儿心理发展

(1)用鼓励的眼神欣赏孩子的画,培养其自信。

儿童天生就喜欢绘画,色彩能为他们带来情绪的安定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爱画画是因为没有美术天分,其实不然,由于家长和老师干涉、批评和相对评价过多,孩子不喜欢画画那是必然结果。绘画行为实质上是反映儿童认知的过程,如果我对孩子的作品多给予肯定和赞美,孩子的天生创造力就能够发挥到极致。

有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会听到他们说“我不会画”“我画不好”“你帮我画吧”这样的语言,这就是因为我们平时给予的压制和干涉过多造成的,使孩子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虽然起初画得不一定很像,但是非常自信,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美。所以成人的评价态度很重要,每一个眼神,每一句鼓励,都会使孩子的心灵更加阳光,信心更加十足。

(2)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经历两种时期:情绪性发育时期和知识性发育时期。只有得到了情绪的发散,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静不下来的原因。当儿童处于情绪性发育时,以发散为主,他们的画很少有计划性,随意挥毫,不考虑别人是否能看懂,画面是否美观,全凭自己的想象。当儿童处于知性发育的阶段时,精力非常集中,能够描绘出有形态的较细致的图画,还能创作出精细的手工作品,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当儿童处于情绪性发育时,起初没有大小比例、透视构图。渐渐的,通过自由绘画表现的心灵成长,“近实远虚、近大远小”这种美术概念,通过孩子的观察和思考,必定会领会的,绘画技巧也会随之提高。教师将目标锁定在促进幼儿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价值观上。树立以想象力的发展为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的绘画技巧了解和引导幼儿心理发展。

(3)用色彩带动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

作为绘画指导,教师应当很好的了解不同颜色所传递的情感。如:橙色:令人激奋的色彩,具有轻快、热烈、温馨感,喜欢橙色的孩子乐观向上,画面传递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

活力;紫色女孩比较喜欢,给人神秘、压抑感,喜欢紫色的孩子内心世界较丰富。黑色,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肃穆、寂静、悲哀感。当孩子情绪被恐惧和压抑所笼罩,则黑色使用率明显增加。

在教学中,针对孩子喜欢的色彩的不同,先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色彩,在请幼儿放松心情,引导幼儿观看画面或感受故事等等,让孩子释放心灵中不好的感觉,寻找原始的快乐与阳光,再去引导孩子用最美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心理。

总之,绘画教学将不再是单纯的绘画教学,它将是成人与幼儿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我们要正确解读孩子的绘画,关注和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从幼儿园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乌市十三中幼儿园

马琳琳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一)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 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二)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三)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 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偏爱暖色:活泼,热

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四)人物与心理(1)画谁: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2)手臂和手:孩子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逐渐长大之后,开始画手。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孩子。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的孩子,另外也有可能是受欺负、胆小畏缩的孩子,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3)耳朵: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家长罗嗦。画大耳朵,如果不是卡通形象,那么可能孩子比较敏感;(4)牙齿:愤怒的孩子,经常会在画中画出夸张的牙齿,说明有情绪、言语攻击性。(5)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画睫毛的人,对美比较关注;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

绘画心理学分析

绘画心理学 一、图像位置 图画可做为环境的反射,如精神上受创儿童,因过度焦虑而无法自我控制的,将图面所表现的物体零乱的散落在整张纸上。这些精神上受创儿童,发展出强迫性的防御心态,他们无法节制内心的痛苦,和将所描绘的线条和物体精确的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图形摆放在纸中间是正常和暗非示作画者有适度的安全感(Ogdon,1977)。Hammer (1980)进一步表示,这种图面表示,作画个体为”自我管理”和”自我为中心”的人。 图像摆放在中线上方,则有不确实际的目标。 习惯将图像固定的画在图纸某一边,提示我们关于作画者个人的态度。画在纸的右边者,暗示者理性程度、自我控制,和以环境为导向的行为及受事实原理强烈地规范者。此外这种摆放方式的人,则被怀疑于他们将思考专注于未来,而非现在。物体画在左边者,则可能暗示着,冲动的个性,自我迷恋、思考专注于过去。 二、图形大小

图面上影像的大小,也有其重大的意义( Buck,1981; Di Leo,1973: Hammer 1980; Ogdon,1977 )。影像尺寸和摆放位置一样,皆是较少受意识控制的。 尺寸大小的最大意义在以诠释画者对自我的认知。五岁以上的小孩子,在8.5 ×11英吋的图画纸上,若所画的单一人物图形超过9英吋(22公分左右高),则可能蕴含着幼稚、夸张及补偿性防御和一种觉得无力和无效的情感伪装,这方面行为的人,可能较具侵略性和恐吓性。 相反的,假如图像呈现的是小于2英吋(5公分左右)则可推论,作画者可有强烈的不适当、低劣、低自尊没有自我感。这些个体,不论是小孩或成人,则无法防御、抵抗,一但他们的自我意识被打破、进入时,则显得焦虑和沮丧。 三、细节 图面的细部描绘,在做图面分析时,也是另一种的检视,它反应了个体知觉和对外在世界的兴趣(Jolles,1971)。 Hammer(1980)相信不完全的细节描绘,暗示着内在空虚,低活力、沮丧和内向型的个性。 Ogdon (1977),在他的检示这些文献资料中,发现到过度的细节描绘,呈现着一种不正常的强烈架构环境之需要。 正常小孩子对图面主题,会有一定的细节表现,但不会加上不需要的细节或删掉重要的部分。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里发展的认识,我相信渴望了解儿童绘画和热天心里发展的朋友读过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感。 1、人人都需要游戏,人人都喜欢游戏。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 婴幼儿最初的画,都是无意识的。他会拿着工具,在纸上,在墙壁上涂涂,点点,他会惊异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会非常的兴奋;再大点,他会反映生活了,一个圆加上一个梯形可能就是爸爸,圆上加两根线可能就是妈妈;他会画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给亲人解释、述说,或者在画的时候念念有词。在这个时候,性急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迫不及待的把孩子送进了绘画培训班——他们以为孩子是天生的热爱艺术。殊不知,孩子仅仅是把绘画当成了游戏而已,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这只是一种本能需要而已!而某些不正规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往往大多侧重于绘画枯燥的技法,没有照顾孩子心理,对孩子的这种本能需要置之不理!所以,我们的孩子往往有进了培训机构,反而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在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如何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有资深美术专家说,不要让你的课堂看上去像上课的样子,尽情陪孩子玩,可能你的美术课就成功了。所以,关键是这个“玩”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投入一生去研究呢。 2、孩子的绘画游戏里有秘密 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真丰富啊,孩子的内心也有不为人知的痛苦、欢乐。此本书里有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任何人的涂鸦活动中都会透露一些信息,只要我们去仔细研究它。六岁的哈斯娜画的小人总是上肢有很多的手指,下肢总是一笔带过。对这样的画,你会洞悉出什么呢?原来,哈斯娜下肢瘫痪,平时都是靠上肢爬行,所以她的画想告诉大家:尽管瘫痪了,但是凭借上肢,她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身体健康的孩子画出的图画通常色彩都是艳丽的,身染疾病的孩子正好相反,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画的画,色彩出奇的暗淡,死气沉沉,其中一幅画的森林,歪七扭八的就像是交错的血管,大部分用了暗红的血色。这个孩子每周都要去医院化疗,他的画正是痛苦煎熬的表现。 所以说,孩子的绘画(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原生态绘画,没有大人的干涉,纯粹无意识下画的画)中真的有秘密,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家庭的幸福,述说心中

绘画心理——树+图片

注意几点 1 不要随意分析画 2 要与当事人反复沟通确认画的内容与含义 3 作为了解当事人基本情况的一种辅助手段非唯一 4 当作了解疗效的一种手段图画技术应用起来很便捷,但对它的解释应该谨慎。一是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二是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很重要。 5、只凭书本上的标准就去给别人测试、解释,是一种不专业、不严肃的做法 图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表达自我,表达潜意识工具。 第二:画图是一种投射技术语言画画 第三:表达丰富,表现能力更强 特点 第一,图画容易测出人们潜意识技术\因为图画技术给出的指导语是非常简单的,给人们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 第二,让人们充分地表达自己,提供了表达个体差异的机会,也让人们更好地说明自己。第三,适用性:手不需要文化程度\并且适用于更广大的年龄阶段和群体。 第四,图画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和客观的判断标准。 放松后作画 请画一棵树 每人介绍树:树名、果实名、季节、作画时心情 怎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幅图画? 画面大小 画图面积大小 画面非常大 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因为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的外在防御机制; 表现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 画面非常小 (表现出对自我评价较低;表现出拘谨;胆怯和害羞的倾向; 可能缺乏安全感;可能情绪低落;可能有退缩的倾向) 画面位置 画面位置

处于纸的中间,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它代表了安全感、自信;处于纸的正中央,可能表明没有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上比较固执。折、比 处于纸的上部,表明高层次的抱负,会努力达到目标;也可能代表一种乐观,有时是一种不合理的乐观。上部且小:心理能量低 处于纸的下部,没有安全感,或缺乏自信,需要外部支持;依赖他人,害怕独立;逃避尝试新的东西,或者沉迷在幻想中。边缘下部: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 用笔力度 用笔力度 有力的笔触:表示思维敏捷、自信、果断 特别用力 1、自信、有能量、有信心; 2、神经绷紧;可能代表攻击性或脾气暴躁; 3、代表器质型病变,如脑炎、癫痫等。 轻微力度 1、代表犹豫不决、畏缩、害怕、没有安全感; 2、代表不能适应环境; 3、代表低能量水平。 断续、弯曲的笔触 1、表示犹豫不决; 2、表示依赖和情绪化倾向; 3、代表柔弱与顺从。 线条特征 线条特征 长的线条 表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会压抑自己。 短的线条 短而断续的线条表示冲动性。 明显的线条方向 强调横向直线代表无力、害怕、自我保护倾向或女性化;强调竖向直线代表自信、果断;线条过于僵硬代表固执或攻击性;不断改变笔触的方向代表缺乏安全感。 颜色 很多学者提到颜色的心理学意义。罗夏提出颜色是人们情绪生活的核心,由此他在墨渍测试中使用了彩色图案。 一般说来,暖色调象征温暖、热情、能量。冷色调象征冷漠、无能量。但对于每一种颜色代表什么意义,可以更多地倾听作画者自己解读。 如果过度使用一些颜色,可能代表以下信息: 过度使用红色,可能与分愤怒情绪有关; 过度使用暗色系,可能与忧郁情绪有关; 过度使用鲜艳颜色,可能有急躁症倾向; 过度使用很淡的、几乎看不清的颜色,可能想要隐藏自己。

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引言 绘画是深受孩子喜欢的活动,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活动,可以开发幼儿的心智。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能够展现出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了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佛洛伊德精神学派的理论认为:孩子内心无意识的东西是从绘画反映出来的。只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便可以分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情绪波动,甚至潜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一方面要从儿童的情趣、画面是否丰富,是否体现孩子的创造能力入手,另一方面,还要透过画面进行分析,以充分了解画面所投射孩子怎样的心理,只要发现异常的,有害的心理就要加以重视,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一、幼儿绘画作品与幼儿心理的关系 幼儿都有绘画兴趣,有的更是情有独衷。在绘画过程中,幼儿通常都很投入,因而幼儿绘画作品也是幼儿心态的真实反映。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用色习惯和构图特点,往往能够映射出幼儿的心态特征。例如:有的幼儿喜欢用冷色调,黑色、灰色充斥整个画面;有的幼儿用色很单一,不会换色;这些用色特点通常反映出幼儿的情绪情感波动较大或比较

喜欢沉默、独处。还有的幼儿把人画得很小放在一个角落,有的小班小朋友涂色居然能一点都不涂到线外,这类画面往往表现出幼儿的胆小、拘束与不自信;有的幼儿的画面上画着一张张笑脸,太阳、花、草、云都在笑,很可能这样的 幼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皮亚杰”的泛灵论的看法,整个世界充满阳光;还有的幼儿在画面上画了许多东西,看起来丰富多彩,但他却不能完全讲述出来;而有的幼儿画面上没有什么东西却能讲得头头是道。这些情况都说明,幼儿所接触的环境,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所具有的绘画经验是不尽相同的,个别存在心理问题,不敢说或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也大有人在。 二、幼儿的不健康心理及其成因 与他人接触和交流,是培养幼儿健康性格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有恐惧感,缺乏自信心;二是有攻击性行为;三是有吮手指、撩衣服等神经性习惯;三是语言发展缓慢、口齿不清;四是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形成,通常都与幼儿的成长环境有关。其成因如下: 1、有恐惧感,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大都是由爷爷奶奶

艾未石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介绍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Children's Drawings Analysis 适用4-12 岁孩子的家庭 ●为什么孩子会痴迷于画轨道或者小人? ●为什么在孩子笔下,树叶可以是红色的,太阳会是蓝色的,而东西是这样摆放的? ●生活中遭遇的特殊事件,有没有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印记?他在试图处理冲突中的伤害吗?他需要父母的帮助吗? ●孩子内心知觉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形象?是一个压抑自我需求的妈妈还是轻松自在的妈妈? ●我们给孩子的一切只有进入到孩子的世界时,才能够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归属了吗? ●为什么一个经常出差的爸爸能一直出现在孩子的家庭画里,而一个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的爸爸反而可能是缺席的? 儿童绘画是孩子表达情绪、情感和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特点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儿童绘画心理分析,艾未石可以—— ●评估孩子的心智发展阶段 ●筛查重要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剖析家庭养育偏差和家庭关系在孩子内心世界的呈现 ●保障儿童心智健康 艾未石多年专注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基于目前儿童心理学界专业研究的成果,保障了艾未石对儿童发展整体情况具有深入、全面的认知。 案例展示 右边这幅画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6岁8个月) 的作品,作品名称《我的学校》。分析师在了解了绘画 过程中孩子的状态、亲子互动内容等信息后,从几个方 面给出了心理分析反馈: 孩子的状态呈现 【认知能力】 砖红色的墙体、砖头与砖头之间的界线、带透明玻璃的学校大门、大门里的植物等等,他都倾向于用最逼真的手法来表达,这是在认知发展上“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孩子的这一能力发展已经达到7-9岁孩子的绘画水平。 【自我呈现的状态】 愉悦、自信的绘画过程,对作品的满意度都反映出他较高的自我接纳。创作过程中,他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又知道在需要的时候去寻求妈妈的帮助。坚固的墙体和学校大门一方面表明他有不错的力量感,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他也会寻求机会不断向外在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感;另一方面墙体的厚重感和

绘画心理学

在一张纸上画出人树屋,透过画的内容可以分析人的心理状态: 树:代表潜意识中的自己 房子:代表成长状况 人:代表现实中的自己 人比树大:要么自卑,要么自信 没有树冠,树枝向下长:人格收敛、压抑自己 树枝:代表人际交往, 树枝乱:不主动交流,不张扬,有压抑成分。 篱笆:代表戒备心强没有安全感 门:代表一个人跟外界交流的一种通路 门大小,形状,闭着,开着:反映内心世界跟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保护自己,受伤害多,不敢轻易敞开胸怀 窗户多:渴望跟外界交流,喜欢看外在世界接受外界带给他的信息内心有期盼 比如;门多,窗户多,就代表矛盾,纠结,如果外界冲破其界线,他就会有攻击性行为。 太阳:代表热爱生活 树冠大:代表自信心强 窗户多; 渴望与外界交流与沟通 人物多:人际关系好,喜欢跟人交流 画的主体位置 1.在中间:暗示有安全感 2.偏左:暗示容易冲动 3.偏右:暗示自我控制 门:反映出潜意识中人的人际交往关系 缺少门; 暗示着退缩,有隔离感 窗户:象征与人接触的方式,内在的防御状态 没有窗户:暗示退却,有偏执倾向。 树枝;表示追求环境的满足,象征实现目标的力量,能力,适应性 树叶茂密: 说明对目前的成就满意 人反映的是自我实现 所以画人时,会自发动用心理防御机制 抑郁 1,微笑型抑郁 与人在一起时微笑,看起来很和善从不拒绝,人际交往中不说不字,工作很好的人都是不懂拒绝,活得委屈,公众场合从不向人诉苦 独处时流泪,低落抑郁,一个人待着不想动,疲惫,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受干扰,有可能大哭,不让任何人知道。(学会说不) 抑郁的人70%都曾经想过自杀,15%自杀成功 解压办法:平时可以将负面的不好的情绪写在纸上,可以排解50%的情绪 将负面情绪读出来,可以排解70%的情绪抑郁 将烦恼说给最亲的人听 2,隐型抑郁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孩子用画来表达自己构想的世界,同时也透露出他们的心情和心智。孩子的画,对爱他们的人来说,是神奇的礼物——在孩子的画里,暗藏着他们的心灵秘密。 想知道孩子有多爱你吗?想知道他们是不是健康快乐舒展吗?好好体会一下孩子的画吧。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出的解读儿童画的一些原则,供好奇的你们参考: 1,画中人——孩子爱你的独特方式。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她)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等)越多,表明他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 2,通过画画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孩子如果要求什么东西遭到拒绝,他们会把那个东西画在画里,自己给自己一个礼物。 3,为什么孩子爱画小人? 孩子用稚嫩的线条画小人,为小人画上辫子,四肢,甚至肚脐,这说明孩子的身心发育不错,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并努力想表现这种感受。 4,线条的强度。 不自信和过于谨慎的孩子,线条比较细,甚至细到看不清楚。相反,快乐的孩子画画的笔触、线条往往是粗而有力的。 5,画的大小和位置。 身心平衡的孩子会把画画在纸张的正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喜欢画满纸,心理有障碍的孩子,通常会画得太高或者太低。 6,颜色。 如果一个一岁半的孩子,自发地用不同的颜色在纸上画出活跃的线条,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表征之一,当然晚一点也没关系。 小孩运用颜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仿大自然,比如天空是蓝的,云是白的。另一种方式是自己为画里的东西赋予他们的“心灵色彩”。通常意义上,明快温暖的暖色调是孩子身心平衡健康的提示。如果孩子6岁以后,画画只选择棕灰黑等颜色的话,家长要引起警觉,这通常提示孩子有心理障碍,或者是色盲症患者。 7,在儿童画的世界里,花朵是敏感和温柔的指示物。一个孩子喜欢画五颜六色的花,通常说明孩子比较敏感,和妈妈有着温柔的感情关系。 8,张开的双臂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孩子乐观开朗。 如果画里的人物总是垂着双臂,那么孩子很可能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 9,对儿童画作心理分析的前提:不能教条 首先要多看几张孩子的画,并根据孩子的生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孩子的画虽然是心情的反映,但是也有很强的随机性,也会受到偶然的生活经验的影响。比如说,如果孩子在窗户上画了很多栅栏,那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感觉“被困在室内”,那也可能是因为前一天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些监狱的场景。所以,孩子的画,和他们的“话”,即他们的叙述,同样重要。 10,应该怎样评价孩子的画? 孩子画画的时候,是完全处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他们是自足的。一切来自外界的评论都可能被他们看做是一种批评,是对他们独特自我的威胁。在孩子的画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词语!正确的态度是:完全接纳孩子的画,不要提很多问题,尤其是不要说他们画的不对。这样说是可以的:“你的画非常漂亮,谢谢你!”,或者简单要求孩子自己介绍一下他的画,完全认可他的故事。这样,孩子会继续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真正的内心感

儿童绘画与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与心理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于辅导儿童绘画。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图式期 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主要有: 1、X光线式的透明画法:常把看不到的内部和外部一块画出来,如同用X光线透视过一样。 2、感觉的强调与夸张: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3、非凡的想象力:把可能发生的与目前不可能发生的事随意组合,使他们的绘画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4、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儿童画色彩是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发情感。

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

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 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笔者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蕴涵的思想,以及怎样通过儿童绘画帮助小学生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心理意识状态的不完善,会毫无遮掩的表述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加上孩子语言表述的匮乏,他们会自然的涂鸦于纸上,就此产生了儿童绘画。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于是有人提出了儿童绘画心理。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概述 (一)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历史 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儿童自身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儿童绘画除了可显示儿童的心智发展年龄,更是人格物质与动作发展的关系指标,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得益于当时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S.弗洛伊德(S.Freud)和荣格(Jung)对艺术作品、象征物和人格之间的内部联系表现出的兴趣。

(二)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 儿童绘画心理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主的,转为以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 活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教师在辅导时应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这无疑会中断他们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并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2、中级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 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的。 他们无法解决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

房树人绘画心理解析之各种房子

房树人绘画心理解析之各种房子 房树人绘画心理解析之各种房子的象征关系 房子:象征家庭(家族)亲情的关系,安全感,沟通模型等 .房子画在了纸的中心的位置而且是最大最突出的——画者对自己的家庭极其看重;画者比较在意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的关系,有时对家庭既依赖又有矛盾; .房子是现代楼房——画者比较喜欢当下的都市生活,具有现实感,在生活或工作中比较关注竞争,注重现实的利益;为人理性思维较强; .楼房过多的楼层——画者在生活中有较强的防御性,内心多有回避和隐藏的倾向,或许是画者当下的情况让自己的内心感到价值感不强导致的又或许是画者的工作发展定位不清造成的;.房子画的是城堡-----内心的防御性强,警戒心重,更说明画者渴望自由,向往权力,生活中画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理想主义。.城堡的周围有护城河或防御的措施-----对当下的自我和家庭有一定的保护意识; .屋顶呈立体的,并且占据房子的二分之一——画者在家庭中比较主动,愿意张罗,但还不是被最看重的人,或许在家庭中因此存在着某些纠结的地方; .尖屋顶——画者可能因为个人的强势,导致家庭在生活上缺少一定的温情,或许在家庭中还存在着某些纠结的地方;

.房子的屋顶呈三角状,尖屋顶,且比例适中——画者在生活中可能相对强势,抗压能力较强; .房子是一座带连脊的房子,能清晰的看到角尖的房顶和屋脊------画者在家中存在一定的强势; .屋顶很大,很长,是从侧面看到的屋顶,屋檐向两侧延展,呈人字形——画者志向远大,但现实中可能为了理想正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屋顶线条柔和,瓦片像鱼鳞片一样——画者性格温和而敏感,有女性化气质,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很强,做事谨慎细致,有完美主义倾向; .屋顶的瓦片带有鱼鳞状,全部铺的满满的——鱼鳞对鱼来说是最重要的保护层,针扎不透水泼不进,在此可以表示画者内心的防御性很强,同时也能说明画者在生活中为人心思细腻,做事细致,在与人交往中滴水不漏; .楼房的屋顶的上面有几棵小草样的树或是花——画者在面对外来压力的时候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画者当下存在着一定的压力。 .没有描绘出门和窗户——画者在与外界交流时内心多数是封闭或应付的,这说明画者可能在生活中存在人际关系或环境适应上的问题,多不被理解和支持; .田字格子的窗户,窗户的下面多描绘了一道——窗户犹如人的眼睛,也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画者在与他人交往中相对成熟,

34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

绘画是儿童情绪的表达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儿童绘画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对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而借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释放调节疏导儿童的心理作用。一笔一画乃至颜色的选择,可以将孩子内心深处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焦虑、喜悦、愤怒、愿望等在绘画作品中投射出来,而隐藏或被压抑的心理情绪也就自然释放出来。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对他们绘画作品的分析来加以了解,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绘画是儿童最普遍、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儿童绘画作品天真烂漫、万紫千红,通过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童贞,并和儿童亲密交流。 一、儿童绘画的内容展示出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 根据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儿童绘画的内容和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以造型的形式表达出来。画面就是孩子心灵的窗户,是孩子性格的自然流露。通过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洞察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如在一年级

上册《我爱我家》时,发现有一张作品画面上出现了爸爸、妈妈、还有他,爸爸画的很细致,脸上带着慈祥的笑脸,可是妈妈的形象却是头发凌乱、张着血盆大口,用色上多选择黑、灰等比较暗淡的色彩,看到这张画,我们猜想他和母亲的关系可能比较紧张,为此我们向班主任打听,果然证实了这一点,他父母离异,他跟父亲一起住,对母亲的印象是母亲经常批评、责骂他。 二、儿童绘画作品的构图、色彩告诉我们儿童的性格特点 后逐一展开,任由自己的思绪象空中的小鸟,自由地翱翔,全无整体可言。尽管如此,他们完成后的作品却依旧生动。他们的构图别出心裁,他们的色彩为成人所不及。儿童绘画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观察孩子的画画表现的是热忱、喜欢还是谨慎保守,有没有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是否充满自信还有害羞胆小。

图画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及例举

图画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及例举 提起图画书,一定会勾起大家无数美好的童年记忆。如今,图画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还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绘本”。一时间,那些风格迥异、意义非凡的图画书在幼儿的生活中蔓延开来:来到幼儿园,教师通过绘本开展各种领域的学习活动;将绘本内容通过图片、儿歌等形式渗透入生活、游戏等一日活动中;打开电视,“哈哈”邀请孩子们边看绘本画面边听故事;回到家中,家长为幼儿准备了各种适合本年龄段阅读的绘本书籍……那么,这些图画书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吗?我想,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图画书,正确地进行引导,是一定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所促进的。 一、扩大认知 认知性是每本图画书都会带有的最基础的特性。对年龄越小的幼儿,它的作用就越凸显。这类图画书往往画面简单、色彩鲜艳、文字没有或较少出现,有时文字也会以儿歌的形式出现。 《好饿的小蛇》可以让小班幼儿生动地记忆和想象各种水果的颜色、外形等特征。《肚子好饿的毛毛虫》也是非常适合小中班年龄段的绘本作品。食物和动物是牢牢吸引住幼儿的两大诱人因素。画面简单却生动,同时融入数经验,语言简单易学,能够激发起幼儿学念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幼儿又能生动地了解毛毛虫变蝴蝶这个看似奇特的生物现象。 还有一些适合中大班年龄段的认知类绘本,比如:《幼儿科学绘本-第一辑?人体篇》,它是由日本学习研究社编著的科学读本。该系

列从骨头、心脏、哭泣等7个内容以拟人化的情景进行剖析,图文并茂,使原本枯燥的科学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让幼儿了解人体知识的同时,激发起了进一步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也许你会说,能够让幼儿扩大认知的又何止是图画书这一种媒介,动画片、各种认知书籍,包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观察引导,都可以实现幼儿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但比起其他媒介,图画书还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它比动画片更有针对性、更有益(现在的家长普遍反映优秀动画片太少);其次,它比没有情节的认知书籍更生动;再次,它比父母的说教更贴近幼儿本身。 二、情绪体验 情绪是个体心理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力,即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 (一)情绪理解 国外有研究发现,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由家庭走向幼儿园。这时他们会面临一个重要的社会化任务——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学会与家庭外的成员进行交往。所以对幼儿进行情绪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幼儿对情绪的认知与理解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是锻炼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由于情绪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往往不容易被幼儿所认知,家长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小学一年级儿童画解析 儿童画展示: 儿童绘画情况介绍: 绘画者年龄:6岁半 性别:女 家庭成员:父母、奶奶(日常由奶奶照顾)、爷爷(不在身边,只

有寒暑假见) 绘画学习经验:今年暑假后开始学画画,至今3月有余 绘画实施背景:绘画课老师给出主题画一朵花,全图自由创作。 绘画心理分析: “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较低;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相反)”。(严文华,2003) “绘画是一种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绘画者的心声;” “绘画是一种情绪表达,它可以把绘画者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 “绘画是一种精神自我,它用视觉化效果呈现绘画者对生活的感受;” ……(雷秀雅,2017) 根据以上儿童画作,我们发现这里含容了孩子的心声、情绪与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体现着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一些特征。她内心世界通过这幅画,也在一点一点的为我们展现。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儿童的家庭,我们就叫她“小小”。小小是家里的独生女,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奶奶,还有老家里未退休的爷爷。一般寒暑假,会跟着奶奶回老家跟爷爷一起过假期。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很忙,相对来说,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爸爸做生意,晚上回家都很晚,周末也难得有时间陪她。因此她与妈妈的关系会比父亲要亲一些。这些在后面我们的分析中会相应的进行描述。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小小的作品。她此次画作主题是一朵花。不难看出,她把花画得跟树一样,有枝有叶。她还在花的主干上画着一朵她据说是蝴蝶结的图样。从投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这棵花树看成是她内心自我的一个投影。 树木人格测试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科赫开发的投射心理测试,下面我们根据这个测试里面的一些理论来试着分析我们小小的这棵花树:

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心得

儿童绘画与心里解读心得 画一幅画时,儿童需要去选择、转译和安排各种线条、形状、颜色,需要去综合绘画的内容、风格、形式和构图等大量要素,从而表达思想、情感、事件和感受到的事物。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综合许多例外经验,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独到的事物的过程。由于儿童绘画中整合了多种例外的要素和经验,所以我们不大可能对儿童的创造性工作做出简单的解释。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我在大班和小朋友谈话,了解妈妈的职业,小朋友都各抒己见,证明着大凡都在父母身边的小朋友心里是感觉安全的,内心填塞了色彩。小朋友在画画的时候填塞热情。 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接触才发现,就像笔记分析或沙盘游戏一样,绘画分析也是投射测验的一种方式。 绘画是把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以图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因为人们在画画时,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人生经历。 绘画分析能够很好的为咨询师打开一扇通往来访者内心世界的门,尤其在儿童咨询方面,除了能够很好的诊断鉴别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当下狐疑外,还能够在咨询中起到内心疗愈的作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恰巧是我咨询接待的对象。 儿童艺术能力的成长可以与儿童组织思维的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能力是儿童在运动、知觉、语言、符号形成、感觉意识、空间定向等方面发展中某种能力出现的指标。 在一些书籍上了解到:罗恩菲尔德描述了绘画发展的六个阶段: 1.涂鸦期(2-4岁):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

绘画心理分析

绘画心理分析 发展脉络:从19世纪末,人们开始尝试系统的通过图画了解人类自身。最初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儿童身上。伯特(Burt,1921)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将儿童及青少年的图画分为不同阶段:2-3岁为随意涂鸦阶段;4岁时开始有简单线条;5-6岁时用粗略的象征代表人和动物;6-10岁时开始描画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他人的作品;12-14岁,偏好几何图形和装饰;青春期对色彩和形状产生兴趣。凯洛格(Kellog,1970)通过对幼儿图画的研究,证明儿童绘画有发展的连贯性和规律性。 古迪纳夫(Goodenough,1926)研究儿童及青少年画人的规律,,让儿童“画一个人”,并第一个尝试从其所画的人来判断其成熟度和智力。他首次把图画与智力评估联系在一起。 哈里斯(Harris,1963)对其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他让儿童画三张画:“画一位男性”,“画一位女性”,“画一张自画像”。他提出“绘画是认知成熟的指标”。他修订了古迪纳(Goodenough,1926)的评分标准,根据年龄差别,选择了73个评分项目,包括身体部分、衣着细节、比例与透视等。一些具体的项目包括:是否画出了头部、躯体、胳膊、腿等大的部位;身体比例是否正确;胳膊和脚是否靠在一起;头部是否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是否有手指等。由于他要求儿童尽可能把人画得完整,所以他不限定绘画时间。 哈里斯把儿童绘画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儿童主要画有一定形状和特征的斑点;第二阶段,儿童处于模仿和复制阶段,出现个体差异和人物的细节;第三阶段,展现美感和愉悦。 麦琪欧文(Machover,1949)把儿童图画应用在临床技术中。科皮茨(Koppitz,1968)拓展了画人的分析系统,发展出较为系统的、针对5-12岁儿童的评分项目表。科皮茨(Koppitz,1984)对11-14岁的青少年进行研究,提出在11岁之后,青少年人物绘画的细节方面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系统的增加。 布克(Buck,1948)及哈姆尔(Buck&Hammer,1969)介绍了屋-树-人的技术,以及如何对其评估。乔莱斯(Jolles,1964)对屋-树-人图画的各种特征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描述。哈姆尔(Hmmer,1971)把屋-树-人的技术应用在临床中。 阿佩尔(Appel,1931)把图画应用在家庭研究发面,首先提出可以用“画一个家庭”的方式,来了解家庭成员互动的信息。沃尔福(Wolff,1942)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赫斯(Hulse,1951)提出画家庭图的技术。伯恩斯和考夫曼(Burns&Kaufman,1970,1972)发展出动态家庭图,要求作画者表现出“全家人一起做什么事情”,以增加图画的动态性,由此可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的形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 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 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 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 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 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 L型的发展。这两种学说都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儿童绘画能力单一发展路线理论相一致。 二、儿童画反映其独特的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感情绪成长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线条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关。每个儿童的不同绘画阶段,无论是在造型、用色或空间表现上均有特定的概念,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理解 第一、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

第二、儿童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 第三、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后来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 第四、儿童绘画反映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胳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 第五、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儿童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 第六、儿童所用颜色、构图、样式等与他们的人格和社交相关; 第七、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 第八、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别; 第九、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儿童画,在解释儿童画之前,要先了解他们的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情况,综合判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绘画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画中的无意识心理状态在儿童画中,儿童有一种奇妙的能力,所进行的独特创作是不可小看的,以为它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能力就是先天存在的无意识。通过绘画和原始艺术可以得到证明,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都有一种简略性,其共同心理是无意识。儿童用眼睛看世界,以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只表现自己的无意识的心理感受(快乐),而忘记表达的技巧。这份淳朴,这份自然,赋予了儿童创作的幻觉性以及自主的冲动创作、激情创作和美感创作。而这一切都是无意识。 第一、隐藏的神秘性。无意识现象,古人称灵感!,近代美术学称为直觉!,在研究中发现,曼荼罗是最典型的图案,它反复出现在人类所有的艺术造型之中,我们可以在

人树屋 绘画心理学

历代心理学权威均认为简单的图画是可以表露人的性格特征及事业、家庭、人际关係的取向等;甚至有专家说:图画是一幅幅公开的私隐!而“屋、树、人”心理测试恰恰是心理学上最著名的图画测试之一! 测试方法:在一张白纸上按照你心中的想法画出屋、树、人和其他细节构成的一幅画,千万不要着急,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认真的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如下: 屋树人图在白纸中的位置 居中:受测者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中心; 偏左:受测者留恋过去;偏右:受测者憧憬未来; 偏上:受测者喜欢幻想;偏下:受测者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 画在角落:受测者可能有病理性疾病。 屋: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画楼房:智商较高; 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不就是人才,或者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 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 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 房子侧面画楼梯:想回避和间接性接触; 画烟囱:向上的直烟暗示受测者需要出气筒;向上的烟代表受测者内心的压力;一般人画的烟方向会向右,如果向左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 单线条的树:受测者内心忧郁,如果除了单线条的树外还画了落叶,受测者很可能在10天之内有自杀倾向; 嫩叶:受测者渴望或正在重新开始; 树干涂黑或树根呈鹰爪状:受测者潜在的攻击意识较强;

柳树:男性受测者较女性化;女性受测者则较追求完美; 女性画松树:追求成熟,较男性化; 白桦树:受测者较敏感; 画上树疤:受测者曾受过心理创伤,可以根据树疤在树干上的位置判断受创的大致年纪; 画果实:童心未泯或有退行行为; 高山上一棵树:受测者可能有性行为问题或恋母情结。 人:投射受测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完整性。 符号化的人:受测者有掩饰性,说谎的能力较强; 头:头画得越大,受测者的心理年龄越小。一般12岁以后不应该出现大头小身体的样子,否则可能智力有问题; 耳朵: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愿家长口罗嗦;画大耳朵的受测者如果画的不是卡通形象,可能比较敏感; 鼻子:画纽扣鼻的人可能智力有问题;成人画出鼻梁则表示对性的关注; 牙齿:受测者有情绪、言语攻击性; 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画眼睫毛的人对美过分关注;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 手:一般人只画形状,画手指的人太注意细节;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但一般在90度以下;画中手放到后面的受测者一般有被动攻击行为,如果是儿童则可能经常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 脚:代表人的活动力,分得越开活动力越强;反之则比较拘谨,不善与人交往; 头发:把头发画得竖起来的受测者攻击性较强; 衣服:画口袋、纽扣的受测者比较注意细节;如果很注重对称则有强迫症的倾向; 裸体人:受测者有品行障碍或显露癖; 画出内脏:受测者有精神分裂症的倾向。 修饰:自我意识和期望,缺陷与不足,指向性行为方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