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林生态学 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 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 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 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

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着 C.系统理论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

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

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

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

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28.在现实景观中,各种大小的斑块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可以作为踏脚石,为一些物种提供生境。

A.大斑块 B.小斑块 C.圆形斑块D.长条形斑块

29. 是斑块间养分流形成的主要媒介物。

A.植被 B.水 C.土壤 D.风

30.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

A.环境改善 B.美化环境C.持续发展 D.社会和谐发展

31 是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最适宜尺度。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群落D.景观

32.下列城市结构形态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A.同心圆 B.带状C.星状D.方格状

33下列不是景观异质性的分析方法。

A.信息熵法 B.孔隙度指数法 C.景观异质性指数法D.辛普森指数法

34.景观生态规划中的“3S”技术分别是指

A.RS、GIS、GPS B.GIS、LEDESS、RS

C.GPS、RS、LEDESS D.GPS、RS、LALE

35中国地貌分类中,第一级以现代海岸线为

界,划分为几类。

A.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和大山地

B.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C.平原、台地、丘

陵、山地 D.流水的、风成的、黄土的、喀

斯特的,冰川的,海成的等

36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有很多种,对于大

斑块属性来说,模式最好。

A.边缘式 B.廊道式 C.单核心式

D.多核心式

37湖南张家界的峰林是由组成

A.花岗岩B.岩浆岩C.变质岩38.下列哪个不是廊道的主要功能

A.传输通道功能B.观赏功能

C.生境功能D.过

滤和阻抑功能

39. 第一个提出生态规划的人是

A.奥姆士多德 B.福尔曼C.吉奥

泊德 D.麦克哈格

40.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之间距离之

比就是

A.连通性 B.间断和结点 C.廊道结

构D.曲度

二、多项选择题

41.下列气候指标中,属于温度指标的

有()

A.有效积温 B.无霜期C.干

燥度 D.降雨量E.物

理学零度

42.景观变化的主要物理力包括()

A.地震 B.火灾C.崩

岗D.生物入侵E.降

43.下列哪些生态系统一定会产生边缘

效应()。

A.城郊景观 B.江河入海口 C.农

牧交错带 D.河岸带E.森

林核心保护区

44.描述森林景观异质性的指标有

()。

A.森林类型B.森林的年龄 C.森

林的粒级D.森

林的季相E.物

45.动物的运动格局主要有()

A .散布

B .连续运动

C .跳跃

D .迁徙

E .巣

46.人类对自然景观干扰的主要模式是()。

A .旅游

B .污染

C .采集

D .采伐

E .狩猎 47.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是

( )。

A .综合性原则

B .主导因子原则

C .适宜性原则

D .等级性原则

E .实

用性原则

48.描述廊道结构特征一般可用哪些指标( )。 A .弯曲度 B .连通度

C .结点

D .孔性

E .夹

49.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有( )。

A .高寒草原

B .典型草原

C .稀树

草原 D .草甸草原

E .荒

漠草原

50.构成景观的主要景观要素类型包括()

A .斑块

B .本底

C .网络

D .廊

道E .季相

51下列哪些是一般常用的干扰状况指标 A .干扰的持续时间 B .干扰规模 C .干扰强度D .干扰的频率 E .干

扰的空间分布。

52景观异质性是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 .干扰 B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 C .物质循环 D .生态流的空间聚集和扩散 E .生态演替

53根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斑块类型可分为 A .环境资源斑块 B .圆形斑块 C .残存斑块 D .引入斑块

E .干扰斑块

54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一般要经历下列哪些阶段

A .穿孔

B .破碎化

C .分割

D .收缩

E .磨蚀

55流水地貌包括下列哪些地貌类型 A .黄土地貌 B .沟谷流水地貌 C .河流地貌 D .河口区地貌 E .坡面流水地貌

56福尔曼将景观格局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

A .规则式均匀格局

B .聚集格局

C .线状格局

D .平行格局

E .特

定组合或空间连接

57判断本底一般可采用因子 作为判断的标准。

A .相对面积

B .形状

C .可达性

D .连通性

E .动

态控制

58廊道对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影响周围本底的环境和生物源

B .物种沿廊道迁移的通道

C .分隔地区的屏障或过滤器

D .作为某种物种的栖息地

E .传输、阻隔和运输

59下列哪些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方式 A .旅游 B .狩猎 C .战争 D .污染 E .采集

60下列哪些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A .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B .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镶嵌性;C .景观生态系统的抗干扰性;D .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E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 三、填空题

61.廊道按照起源来分主要有 干扰廊道 、 残余廊道 、 环境资源廊道及人为引入型廊道等四种。

62.干扰包括 人为干扰 和 自然干扰 两大类。

63.从土壤地带分布看湖南是 红壤 土壤,北京是 黄棕壤 土壤。

64.影响地貌特征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 岩浆岩 、 沉积岩 、 变质岩 等三种。

65.植被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季节性变化、逐年变化和 植被演替 。

66.地球表面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冻原和隐域植被。

67.森林景观粒级结构是指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及其数量关系。

34.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

扩散、重力和 运动 。

68.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有巢区活动、 和 三种方式。散布和迁徙 69.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有: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岩石和土壤、 、 、和干扰。流水和水文变化、植被变化 四、名词解释题

70.景观是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

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71.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

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

变异性。

72.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

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73.干扰是指对景观动态产生影响

的所有非连续事件的总和。

74.持久性指生态系统在一定边界

范围内保持恒定或维持某一特定状

态的时间

75斑块: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76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相互作用、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

77干扰状况:是描述干扰特征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定立地上某种干扰因素各种参数的总和。

78边际效应:是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着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79恢复性: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仍保持在一定阈值之内的能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80.简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答:

包括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

理、空间再分配原理、异质性原理、人

类主导性原理、文化性原理、景观多重

价值原理。

81.简述景观本底的孔性的生态学意

义。答:本底孔型影响景观中物种的隔

离程度和总体边缘效应的大小,孔率低

说明本底环境受斑块影响小,本底的内

部环境稳定性好,对大型动物生境的适

宜性有重要意义。

82.从生物组织层次看,生态学主要有

哪些分支。答: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

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

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

83.简述动物的运动方式。答:动物的

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有巣区运动、散布运

动和迁徙。

84.简述走廊的功能作用。答:廊道的作用主要有:保护作用、资源作用、观赏作用、联通作用

85、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

答:(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86.简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答:自然景观的文化功能:(1)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2)自然景观陶冶人的情操;(3)自然景观是人类学习的源泉;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1)提供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好教材;(2)提高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3)丰富世界景观的多样性。

87.简述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

答:(1)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应力带。(2)生态交错带的边际效应。(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4)生态交错带的空间异质性。88.景观破碎的生态效应。

(1)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过程之一。(2)植被的破碎化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给景观生态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3)景观的破碎化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得更加脆弱;(4)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负面影响。

89.简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综合整体性原则;(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3)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4)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原则;(5)社会广泛参与原则;(6)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90.试述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步骤

答:1、确定规划范围和规划目标。2、进行景观调查和规划资料的收集。3、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4、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分析,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景观评价。6、景观功能区划分。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编制和评价。8、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的实施和调整9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些层次?试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它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1)栖息地的消失;(2)栖息地破碎化;(3)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4)资源过度开发利用;(5)火、空气和土壤的污染;(6)气候的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主要有:保护生物栖息地;充分利用本地物种,减少外来种的入侵机会;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3)、红树林进一步降低盐负荷是通过降低叶子的蒸腾作用。

4)、水生植物适应光线不足,改变其形态和生理结构,如狐尾藻、石菖蒲、芦苇。

5)、多数水生植物叶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因此没有蒸腾作用。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生态环境: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

2、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这种现象叫做趋同适应。

3、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气温度现象。

4、景观要素:景观的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为景观要素。

5、层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6、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短于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光谱是有限的,即在380~710nm之间的波长的辐射能才能被植物吸收,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9、食物链: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第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11、短日照植物:日照短于某一数值或黑夜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12、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比较持久地没有明显地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13、趋异适应: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这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

14、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1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54、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16、斑块(镶嵌体):指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17、本底(基质):是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18、生活型: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19、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植物之间的作用叫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现象。

20、食物链: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第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21、尺度效应:景观的尺度分析时,随着研究尺度的扩大,景观最小斑块面积出现增大的趋势,而景观的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

22、杀菌素:植物能分泌出一种能杀死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挥发性物质,称为杀菌素。

23、生态流:生物物种和各种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各个空间组分中的流动称为生态流。

24、生态位: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物理空间,还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梯度中的位置。

25、负反馈:负反馈是维持生态系统趋于平衡的一种调节机制。

26、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称为光周期现象。

27、冷害:指生物在0℃以上的低温伤害或死亡

生态学P1 环境因子P12 生态因子P12 生境P13 环境容量P16 最小因子定律P22 耐受性定律P22 限制因子P23 太阳常数P26 层积P53 温周期现象P59物候现象P59 干岛效应P72 城市热岛效应P47 植物种群P153 种群密度P154生态对策P162 生态入侵P165 邻接效应P165 化感作用P166 生态位P170多度P178 投影盖度P179 生活型P194 层片P198 成层现象P198 生态敏感区P386 景观P336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四个层次P2

2.生态学的四个发展时期P3

3.园林的三个发展阶段P8

4.城市环境的特征P14

5.城市环境容量的几种类型P16

6.生态因子有哪几类?P20

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21

8.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P48

9.变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P53

10.城市雾多的原因?P73

11.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本质区别?P78

12.园林植物通过几种途径涵养水源?P82

13.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P101

14.土壤污染的治理?P143

15.试论在盐碱地如何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16如何对纸浆厂废弃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

对策者的含义及其特点 R-对策者的含义及其特点 P163

18.导致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性的主要原因P199

19.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P232

20.宫胁法植被恢复重建的方法P236

21.景观的基本特征P333

22.景观生态学包括的四个方面P336

23.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P361

2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发展的趋势P382

25.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P384

26.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P385

27.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P390

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

答:⑴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由多个因子组成的,各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⑵主导因子作用虽然组成环境的各因子对生物都有影响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一个或二个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因子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⑶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少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⑷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的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是分阶段性的。

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

的。

2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含义。

答: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有机体对这种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以及环境空间都是有限的。种内间互相竞争环境和空间,天敌的捕食以及疾病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等都称为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要因此,现实中,种群的增长更符合J型增长趋势或呈S型,S型增长曲线这就是着名的逻辑斯蒂增长曲线。

dN/dt= rN(1-N/k)

k为环境最大容量或环境负荷;(1-N/k)为剩余空间,N/k为环境阻力。

逻辑斯蒂方程中两个参数r和K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潜在地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简述城市绿化植被降低噪音的机理。

答:①树木枝密叶稠,它的柔枝嫩叶具有轻、柔、软的特点,一排排的树木枝叶相连,构成了巨大的绿色“壁毯”吸收,反射出去的声波大为减弱。

②树木的枝叶纵横交错、方向不一,声波遇到这种不规则的表面后,就会产生乱反射,使声波化整为零,越来越小。树干是一个粗糙的圆形表面,声波遇到这种表面后,一部分被吸收了,一部分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减弱了声波的强度。

③树木枝叶柔软,在风的吹动下经常摇摆,摆动的枝叶对声波有扰乱和消散的作用。

④结构复杂的绿化实体是一个多层、多种结构和多种质地的群体。当声波进入这个群体时,往往经过吸收反射,再吸收,再反射的过程,这样多次故过程,声波的能量就逐渐减弱了。

⑤草坪的声衰减也是由于草的吸声作用。草的吸收、乱反射使地面反射系数变小,从而降低了反射声道能量,使接受点的噪声有所降低。

4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及根据光周期的植物分类以及其实践运用。

答: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或photoperiodism)。

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短于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short day plant):日照短于某一数值或黑夜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日照植物(day intermediate plant)昼夜长度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

日中型植物(day neutral):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运用:P43

5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群落具有自己内部环境

④具有一定结构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具有边界特征

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重要性

6简述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答:A.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B.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C.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地面D.城市中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 E.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

7简述城市绿地分类。

答:⑴公共绿地泛指向公众开放的。有一定游憩设备的绿化地,

⑵单位附属绿地是指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大院内部队绿地。

⑶居住区绿地居住区是住宅用地的一部分。

⑷防护绿地分为卫生防护绿地和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护岸防提林

等类型。

⑸风景林绿地风景林绿地一般在市内或市郊的自然风景或文物古迹的绿地,供

旅游、疗养、自然保护、净化美化城市环境。

⑹生产绿地生产绿地是指园林主管部门主管道苗圃、果园、花圃等,是城市绿化

的生产基地,供城市绿化用苗、提供城市所需各种花卉、水果。

8简述K-对策与r-对策的特点。

答:K-对策的生物其种群比较稳定,种群密度常处于K值范围。它们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竞争能力较强,但扩散能力较差。属于这类生物的如乔木和大型兽类。r-对策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遆曲线的上升阶段。属于r-对策的生物者通常具有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后代保护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通过提供r值而迅速增殖。属于这类生物的如杂草类。

9简述城市绿地的特点(6分)

答:⑴城市绿地多元性明显⑵城市绿地分布零星⑶城市绿地基本按点、线、面三种形状布局⑷城市绿地结构单一⑸城市绿地在管理上的分散性

10简述城市绿化植被降低噪音的机理。

答:①树木枝密叶稠,它的柔枝嫩叶具有轻、柔、软的特点,一排排的树木枝叶相连,构成了巨大的绿色“壁毯”吸收,反射出去的声波大为减弱。

②树木的枝叶纵横交错、方向不一,声波遇到这种不规则的表面后,就会产生乱

反射,使声波化整为零,越来越小。树干是一个粗糙的圆形表面,声波遇到这种表面后,一部分被吸收了,一部分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减弱了声波的强度。

③树木枝叶柔软,在风的吹动下经常摇摆,摆动的枝叶对声波有扰乱和消散的作

用。

④结构复杂的绿化实体是一个多层、多种结构和多种质地的群体。当声波进入这

个群体时,往往经过吸收反射,再吸收,再反射的过程,这样多次故过程,声波的能量就逐渐减弱了。

⑤草坪的声衰减也是由于草的吸声作用。草的吸收、乱反射使地面反射系数变小,

从而降低了反射声道能量,使接受点的噪声有所降低。

三、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1以酸雨为例,分析说明大气污染对植物(包括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答:酸雨是指PH<的大气降水,包括霜、雾、积雪、降水。

直接影响: (1).酸雨会损伤植物叶片表皮结构,损害保卫细胞,使植物光合效率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功能下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生产,最后是整个系统功能的降低;

(2)造成叶子细胞中毒直到坏死,引起蒸发、蒸腾作用增强,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敏感性增大;

(3)造成植被的个体生长缓慢,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至使产量下降;另外还对树木的其它敏感性的改变,干扰正常的再生过程。

间接影响:

(1)改变土壤酸碱度,使土壤酸化,土壤酸中和能力下降。

(2)土壤酸化的结果是大量的盐基离子的淋失,(PH小,K+、Ca2+、Mg2+的吸附能力下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肥力下降的结果是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3)土壤酸化对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的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变了微生物区系的种类、强度等,不利于系统中植物的生长。

(4)酸化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酸雨会导致动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系统的生态平衡。

2简述城市绿地系统的环境功能。

答:⑴城市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转化太阳辐射能,起到降温增湿,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减弱温室效应的作用;

⑵城市植物的根系、冠层、枯枝落叶层能截留降水,减轻雨水对土壤的直接

冲刷,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风固土,减轻洪涝灾害等作用;

⑶城市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起到了净化空气,增加负

氧离子的功效,同时对平衡大气中的CO2,缓解温室效应有一定作用;

⑷城市绿化植物能吸收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滞留尘埃,净化空气,同时有

吸收噪音的功能;

⑸城市绿地为各种动植物、鸟类、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作出了贡献;

3将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概念应用于自然生物群落,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位这一概念常与竞争关系联在一起。竞争到了激烈阶段,常导致一个种的生态位缩小。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种,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性的要点:

(1)果两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最终一个种最终会灭亡。

(2)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不同的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能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

(3)一个稳定健康的群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组成的,这些种群对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直接竞争。故由多个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长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具有较强的功能。

4谈谈当代园林生态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实际,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当代园林生态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

②城市绿地布局和结构的研究

③城市绿地或植物群落的恢复重建研究

④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管理

认识:应从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实质,发展历史以及园林生态学是如何将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园林实践结合起来等方面谈。

5什么是生态位?从双核小履虫和大草履虫,双核小履虫和袋状小履虫混和培养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

答:生态位: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物理空间,还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梯度中的位置。

(高斯)实验:

选择分类和生态习性上都很接近的双核小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放在恒定的环境中试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下降,双核小草履虫的数量增加并保存下来。

高斯随后又做了实验,他将双核小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发现两种草履虫都生存下来了。分析原因,结果发现,双核小草履虫多生活在培养基地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生活在底部,以酵母为食。两种草履虫食性和居住空间都产生了分化,因此能共存。由此,高斯得出种间竞争原理。即高斯定律的三个结论:

⑴如果两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最终一个种最终会灭亡。

⑵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不同的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能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

⑶一个稳定健康的群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组成的,这些种群对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直接竞争。故由多个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长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具有较强的功能。

6什么是温室效应?请谈谈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自然界所有带热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而散失热量,辐射的波长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高,辐射的波长就越短。炽热的太阳是高能短波,辐射波长在~μm之间。而地球表面温度较低则释放长波低能辐射。地球的大气层和火星和金星的大气层一样,起着温室玻璃的作用,允许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地球,减少了因地表辐射的太空的能量损失,使地表温度不会长波辐射而大幅度下降。人们将大气层对地球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⑴海平面上升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海洋混合层水温上升,升温造成的热膨胀能显着造成海平面上升。第二方面,气温和海水温度的上升将造成极地冰川大量融化,融化的的冰冠进入海洋,进一步促进海平面的上升。据专家预测:气温大幅上升造成极地冰川、冰冠融化,其对海平面上升产生的贡献远远超过混合层热膨胀的贡献。

⑵气候带移动

据专家预测: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表明,气候带将在下一个50年内可能向极地移动数百公里。那么,气候带的北移,将使湿润区和干旱区重新配置。如我国亚热带北界可能移到黄河以北,垂直气候带将上升200~400m,结果将使我国总降雨量大大减少,有可能在东部形成较强的近南北向分布的少雨带,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天气变得干热,水源紧缺,农林牧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

气候带的移动,将会引起温度带和降水带的移动。

⑶对生物分布模式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物圈中的动植物的分布模式及生物多样性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外,气候变暖可能会影响一些脊椎动物的繁殖能力,还会影响爬行动物的性比,因为很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是由孵化过程中的巢温所决定的。对昆虫来讲,温暖的气候会使其发生更多的世代,将会造成农林业害虫爆发,引起减产。

气候变暖,将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将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生物耐以生存的栖息地将发生变化,如果生物的适应速度不能跟上地球变暖的速度,那么,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将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生活在其中的物种会在这种迁移和适应过程中丢失,这将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对农业、林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若光、热、水、肥条件适宜,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季延长,提高产量。二是,若气温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或增加不足,会加剧干旱;北方冬季不冷会造成病虫害流行,夏季酷热会引起家禽、家畜传染病的流行。

此外,对林业的影响表现在: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许多物种可能会产生遗传变异。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性较差的(具有较窄的生态幅)则可能消失。如一些长寿命的林木种类由于需要几十年以后才能产生种子,或一些生境要求较高度特殊的种或特殊的地理分布的种,他们没有能力来快速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因素。如果是一些关键种,又没有得到自然和人类的援助,那么这些种类很有可能消失。结果导致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

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流行于湿热地区的流行病扩散加剧。如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疟疾、黄热病等由昆虫传播的传染病,可能会大范围北移在温带地区发作。此外,霍乱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激增。

7、红树林水体环境的特点以及水生植物适应水体环境的原因

1)、他们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应物质存在,如氨基酸,某些多糖类,一些甲基氨等,这些物质增加了渗透压,对卵细胞中的酶系统不产生有害影响。

2)、除此之外,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表面;很多植物的根排除盐,明显地依赖于丰透膜阻止盐的进入。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_1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 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 1 / 4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 循序渐进原则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园林生态学考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疏选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1、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3、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 A、周期性波动 B、种群爆发 C、不规则波动 D季节性消长2 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群落生态 1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A、蒙古标 B、长白落叶松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实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年龄小的学生用的几率大 2、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 3、分类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4、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化语言) 选教具,加讲解,防滥用,重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善提问,重实际,扬民主,调积极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2、代表人物:《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四)巩固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先理解,后巩固,重视复习多扩充 (五)量力性原则 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2. 代表人物: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赞科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要求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1.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得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得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得地位与角色以及它们得温度、湿度、PH、土壤与其它生活条件得环境变化梯度中得位置。 2、生境:又称栖息地,就是生物生活空间与其中全部生态因素得综合体。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发育与分布得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得综合作用形成了植物体得生境。 3、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中对生物得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得环境要素。 4、种群:就是指一定得时空同种个体得总与,就是物种具体得存在单位、繁殖单位与进化单位。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得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得环境条件下,常行成相同或相似得适应方式与途径。 6、物候:植物在长期得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得生长发育节律。 7、植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得生物种群全为植物,则该群落便就是植物群落。 8、富营养化: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得影响下,大量得有机物与化肥得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得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与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她生物大量死亡。 9、光周期现象就是一天内白昼与黑夜交替得时数。有些植物开花等现象得发生取决于光周期得长短及其变换 二、填空(每空1分,7空,共7分) 1、生活型就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得结果,生态型就是同种植物得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得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一般具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态学得概念就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海克尔1866年提出得。

园林生态学题库_共8页

1.影响温度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 B C D E ) A.纬度 B.大型水体 C.海拔 2.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主要有( A B C D E ) D.地理方位 E.地形 A.促进种子萌发 B.影响植物的开花结实 E.影响根系的发育 C.影响植物产品的品质 D.影响植物的抗性 3.在生态学巩固时期涌现了多个学派,其中有( A.欧美学派 B.北欧学派 C.法瑞学派 4.园林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主要体现在( B C E ) A.乔灌草结构 B.自然式结构 C.规则式结构 5.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划分为( B D E ) A.植物 B.生产者 C.动物 6.影响植物分布的温度因素主要有( A B C E ) B C D E ) D.英美学派 E.前苏联学派 E.混合式结构 E.分解者 D.多层结构 D.消费者 A.极端高温 7.水生植物的特征有( B C D E ) A.根系发达 B.叶片大、柔软 B.极端低温 C.年平均温度 D.最适温度 E.积温 C.发达的排水器官 D.通气组织发达 E.生殖方式多样 8.常见低温造成植物直接伤害的有( A C D ) A.冷害 B.冻害 C.冻裂 9.下列组合物种为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 B E A.地衣 B.菌根 C.藻类 10.以下植物中对室内苯污染有防治作用的是( A B ) A.常春藤 B.铁树 C.菊花 D.虎尾兰 11.近地面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D.霜害 D.蕨类 E.生理干旱 E.根瘤 ) E.吊兰 A.太阳辐射量 B.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直接辐射 E.散射辐射 C.地面有效辐射 12.下列选项属于园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途径的是( A B C ) A.草牧食物链 B.寄生食物链 C.腐生食物链 D.能量的暂时贮存 E.人工控制途径 13.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 B )在其论著《普通生物形态学》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 义。 A.奥德姆 14.1840年,德国化学家( A.李比希 B.瓦尔明 B.海克尔 C.马世俊 D.辛柏尔 D.辛柏尔 A C )提出了最小因子定律。 C.坦斯里 15.某一种群的年龄结构的椎体图呈典型金字塔形,表明该种群是( B ) A.下降性种群 16.当光合产物( A.恰好抵偿 B.增长型种群 C.稳定型种群 D.波动型种群 A )呼吸消耗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B.大于 C.小于 B.寄生 17.下列属于非生物因子的是( C ) A.互利共生 C.风 D.开采资源 18.以下种群的分布格局中,最为罕见的是(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19.植物在其生长发育阶段,抗低温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 ) C.集群分布 D ) A.萌芽期 20.长日照植物在连续光照条件下( A.不开花 B.开花延迟 21.稳定性最低的生物群落是( A.落叶阔叶林 B.营养生长期 C.生殖生长期 D.休眠期 D.正常开花 D.荒漠 C ) C.开花提前 D )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草原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章重点 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 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 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 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 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 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 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 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 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

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 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 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 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 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 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 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 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 (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 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 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4)、按照学生认识活动形态: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3、选用依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方法

园林生态学考题

园林生态学考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疏选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1、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园林生态学复习

绪论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整体观;系统观。协同进化。 生态园林的涵义。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涵义。园林中环境含义的二重性。 区域环境、生境 城市环境是区域性自然环境与城市人类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因子 主导因子 限制因子 生态幅 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生理有效辐射。 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 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积温 低温伤害可分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 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着植物群落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 酸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城市气候 城市光照条件 城市气温: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风:热岛环流: 城市的降水:干岛现象: 城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硫氧化物。酸雨或酸沉降。 碳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煤炭型空气污染与石油型空气污染: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A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 B减尘作用 C杀菌作用 D减弱噪音的作用 E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 城市水文特征和水体污染 城市水文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植物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类型: 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空间分布格局检验: 方差/平均数方法。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两个假设,种群“S”型增长曲线。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rN(1-N/K) Nt=K/(1+e a-rt) 环境阻力。 最适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 K-对策者与r-对策者。 邻接效应或密度效应 自疏。 竞争的定义 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定义,营养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和实现生态位。 第三章植物群落结构( 6学时) 植物群落的概念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 作业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时值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一直对方的现象。 3、生态幅:即每一物种对环境引资适应范围的大小,如用广(窄)温性、广(窄)盐性、广(窄)水性等来描述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4、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填空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和表现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后者为前者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2、Shelford耐性定律是由美国生态学家 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是指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程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3、植物的繁殖策略可以分为两类,其中 K-选择(策略)者的繁殖能力极强,而R-选择(策略)者在稳定的环境中,更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承载力。 4、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一般可以把环境因子分为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三大类:。 5、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三、问答题 1、什么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生态学上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何影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种类,其中最具有优势的层次成为建群种。在生态学上,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的变化。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包含的三个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在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力上,人人平等,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持续性原则: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把资源视为财富,而不是获取财富的手段。 系统性原则:既要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局部区域看成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 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循序渐进原则

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点(填空)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四种。 2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发,是中小学生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 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解释讨论的目的;进行讨论;保持讨论不偏离主题;结束讨论。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把全体学生组织到讨论中来;要作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分为四种: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图片、图画的演示;实验的演示;幻灯、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按教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两类:演示单个的物体或现象;演示实物的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 绪论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园林:即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建筑物覆盖的地面或水体。 3.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是现代化园林的必然方向) 4.园林生态学: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5.生态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6.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城市环境 1.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总和。 2.城市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 3.城市环境特征 ①高度人工化 ②具有空间特征 ③有一定的城市轮廓、具有地域城市特征 ④城市环境存在污染现象 二、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载量。 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①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②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生产发育产生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决定性因素: ①环境的自净能力 ②人工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 ③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 3.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城市规模以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①城市自然环境因素 ②城市物质因素 ③经济技术因素 4.城市环境容量的几种类型: ①大气环境因素 ①水环境因素 ①土壤环境因素 5.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6.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①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园林生态学试卷09-10A

西南大学 《园林生态学》课程试题 A 卷 阅卷须知: 墨水笔书 写,得分用 阿拉伯数字 写在每小题 题号前,用 正分表示,不得分则在题号前写0;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统一命题的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阅卷后 要进行复核,发现漏评、漏记或总分统计错误应及时更正;对评定分数或统分记录进行修改时,修改人必须签名。 一、填空(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生态系统视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更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 2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演替总是向着物种、结构复杂化和功能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系统 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 3 在风速较小的晴天夜间,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大气强烈冷却降温,上层空气降温较慢,气温随高度 递增,称为现象。这种现象如持续时间较长,将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4 生态过渡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生态过渡带具有脆弱、敏感和不稳定等动态特征, 因此,常称为。 5 城市防声林带的长度应不小于声源至受声区距离的倍,宽度最好为米。 6 在建筑物间应用园林植物可以营造绿色环境,根据光照强度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植物。在半日以上的直射阳光区, 植物配置宜以为主。 7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降雨量比郊区,光照时数比郊区。

8 光化学烟雾常在季发生,煤炭型空气污染常在季发生。 9 通过生态适宜度分析,可以确定特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和。 10 空气中的含菌量,在森林外为每立方米3 ~ 4万个,而森林内则仅3 ~ 4百个,公顷圆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Kg 杀菌素。 11 可以利用凤眼莲、芦苇、香蒲、莲等水生植物建设污水处理塘,其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共 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 12 植物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的组成。 13 水生植物可分为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植物。 14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和等增多,水生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明显下 降,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严重时水生藻类死亡产生毒素,致使水中生物死亡,水体腥臭难闻。 15 当空气中的和与水汽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面,使雨水pH值小于,就 形成酸雨, 确切地称为酸沉降。 二、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石油型空气污染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为()。 A 光化学烟雾 B 二氧化硫 C 粉尘 D 酸雨 2 重庆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 A 马尾松林 B 竹林 C 常绿阔叶林 D 落叶阔叶林 3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内稳定状态或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主要是靠()机制来调节的。 A 正反馈 B 负反馈 C 协同 D 冗余 4 如果在郊区存在较大面积的森林植被,有利于促进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空气流动,进一步降低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城市与郊区之间存在着()。 A 热岛环流 B 热岛效应 C 大气环流 D 逆温现象 5 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上 A 边缘效应 B 物种-面积关系 C 空间关系 D 结构与过程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