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服务业不产生剩余价值

服务业不产生剩余价值

服务业不产生剩余价值
服务业不产生剩余价值

服务业不产生剩余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此,中国经济理论界的学者们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新的思考和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创造价值的人类活劳动是否仅限于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服务劳动)是否也创造价值?如何理解GDP核算中所包括的服务劳动的价值?

许多学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GDP中,第三产业已占到50%甚至60%以上;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已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有些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需要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也应该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即服务)。服务劳动具有交换价值却不并不意味着创造价值,并且我认为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的增加取决于物质产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交换价值即非实物使用价值。只要服务产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它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不能按异质的使用价值量,而只能按其中凝结的同质的抽象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服务产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凝结于服务产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上的得到社会表现的抽象劳动。既然服务价值是服务产品的生产的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它当然是第三产业劳动者创造的,并非从任何别的领域转移或再分配过来的。直接涉及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部门,除了包括上述有关人们生活的生产性部门以外,还包括医疗、卫生、体育、美发、美容、沐浴等等。”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都持类似于上述的观点,都认为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服务劳动并不创造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服务劳动都创造价值(但他们只是坚持了马克思的分析,而未能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释现代市场经济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因此,这类观点和分析不足以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当前,关于第三产业(服务)中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连政府部门都在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服务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等等。然而我却认为,马克思的结论仍然成立,即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也不能因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包含服务劳动的价值,就因此得出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我们这里说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是指这种服务不能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单独形成价值生产。当然,随着物质产品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对服务的需求和服务的交换,服务也就具有了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但是,服务的交换价值与物质产品生产力成正比,即与物质产品的商品价值成反比。而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与其生产力成反比;由此可见,服务不是通常的商品,它只是具有商品交换的形式。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取决于物质产品生产中的生产力水平,即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等同于物质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力价值,随着物质产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价值也在上升,从而,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也增加了。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并非指所有的服务劳动。

首先,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在生产商品过程中购买的服务劳动显然是价值创造的一个环节。而对于其他的服务,马克思曾作了这样的分类:“某些服务,或者说,作为某些活动或劳动的结果的使用价值,体现为商品,相反,其他一些服务却不留下任何可以捉摸的、同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分开存在的结果,或者说,其他一些服务的结果不是可以出卖的商品。”马克思自己曾举例说明上面两种不同的服务,前一种服务如裁缝的服务,其劳动结果的使用价值,体现为商品:后一种服务,如歌唱家为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而提供的歌唱服务,与歌唱家是不能分开的,歌唱家的劳动一停止,消费者的享受也就结束,消费者享受的是活动本身。

服务的交换反映了人们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人们必须的生活内容———对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表现为社会生产,随着物质产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社会化程度也相应提高,即生产社会化导致了生活社会化,从而服务也社会化,形成服务的交换。另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由此也产生出许多新的服务,如中介服务、咨询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但是,所有这些服务都从属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它们只具有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其服务劳动本身虽是活劳动却并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还指出有些东西本身不是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但却具有交换价值,如土地等等。而服务,虽然是人类劳动,但却没有产品,它也就没有价值,服务本身没有价值,服务劳动也就不创造价值。说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说服务劳动本身具有价值,也就是说劳动本身具有价值。这一观点早已被恩格斯剖析过:“价值本身只不过是物化在某个物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的劳动的表现。所以劳动不能有任何价值。谈论劳动的价值并且想决定这种价值,这等于谈论价值的价值,或者想不去决定一个有重量的物体的重量,而去决定重量本身的重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239页)我们从前面的简单模型中已经清楚地看到,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取决于物质产品生产中的生产力水平,这其实是指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等同于物质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力价值,随着物质产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价值也上升,从而,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也增加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服务劳动却可以创造社会的使用价值,所以,服务业的发展不是不必要的和不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物质产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需求和服务的供给就自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生产社会化和生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而且,有些服务劳动本身,就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的形式,如艺术、体育、文学等。随着物质产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会总劳动中用于价值生产的劳动将会越来越少,更多的劳动者能够以服务或者其他的方式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爱好,这本身就是共产主义因素

服务业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研究中,就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哲学的贫困》,特别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马克思就已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此后又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直到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将剩余价值本身与其具体表现形式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利润学说的批判,科学地制定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过程,首次科学的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初步研究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马克思把资本运动分解为“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并逐一加以分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货币-商品”阶段,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家的一定货币相交换;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家用换来的劳动力使资本的价值得以保存和增殖。第一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可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增殖,就是因为被资本家购买来的工人在生产中“让渡”了自己的劳动,即把部分劳动成果无偿“让渡”给了资本家,从而使资本得以增殖。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并非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如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它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的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它能够“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受到资本的推动,它就会变成工人的一定的生产活动,成为创造价值,使价值得到增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使古典经济学陷入绝境的难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考察。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绝对剩余价值是以资本生产的已有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心得:马政经的复习最主要的是搞清每个概念所包含的意 思。 把老师讲的习题和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做会,多做几套练习题就没啥大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是() ①购买、生产、销售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③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④危机、萧条、复苏、咼涨 2.马克思说,()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价值②剩余价值③劳动二重性④平均利润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 盾 4.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不变 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 5.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是以() 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为基础②商品供求关系为基 础 ③商品的效用大小为基础④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①追逐相对剩余价值②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7.“1只绵羊= 5克黄金” ,从价值形式发展阶段来看,它属于()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的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①以暴力剥夺小生产者,把社会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 ②不断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资本家通过节制享受欲望来发展社会生产 ④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①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③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④消费资料的实现问题 10.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①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③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④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①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③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④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 1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 ①总资本的大小②不变资本的大小 ③可变资本的大小④生产规模的大小 13.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①厂房、设备②原料③燃料④劳动力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②商品的自由交换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职能 15.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价值中() ①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②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④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16.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 ②人口增长的必然规律③资本主义的产业后备军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分割和流通,这就提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具体来看,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换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则不同,它的两极尽管是同质的货币,但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由于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主义工资:ABCD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作者:李楠 [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并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阶级,此时“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同上书,第89页)。在这部著作中,

剩余价值生产练习题

一、单选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A.有一定的货币积累 B.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商品有充分销路 2.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是指() A.一方面是产品生产,另一方面是商品生产 B.一方面是具体生产,另一方面是抽象生产 C.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 D.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消费资料生产 3.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 B.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C.在循环中的不同作用 D.在流通中的速度不同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增加资本量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节约资本使用量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的全部劳动报酬 B.工人的劳动价格

C.工人按劳分配的报酬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6.在货币和资本之关系上,正确之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之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之货币都是资本 D.只有能增殖自身价值之货币才是资本 7.关于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关系之正确表述是() A.价值增殖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之基础 B.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并列之两个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之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形成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之价值增殖过程 8.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之是() A.剩余价值率 B. 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 年利润率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复习心得:马政经的复习最主要的是搞清每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把老师讲的习题和课后的 每一道练习题做会,多做几套练习题就没啥大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是() ①购买、生产、销售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③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④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2.马克思说,()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价值②剩余价值③劳动二重性④平均利润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不变 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 5.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是以() 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为基础②商品供求关系为基础 ③商品的效用大小为基础④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①追逐相对剩余价值②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7.“1只绵羊=5克黄金”,从价值形式发展阶段来看,它属于()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的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①以暴力剥夺小生产者,把社会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 ②不断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资本家通过节制享受欲望来发展社会生产 ④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①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③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④消费资料的实现问题 10.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①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③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④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①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这个趋势的后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大量的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出现和工人生存条件的下降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资本家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从而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这说明资本家购买的是 A.工人的劳动 B.工人的人身自由 C.工人的劳动能力 D.工人的消费能力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 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 4.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 A.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得到实物的替换 C.劳动力商品是资本的本质 D.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5.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C.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使社会两极分化 7.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 A.完全占有 B.人身依附 C.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D.私人占有 8.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在增值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创造使用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9.在英国,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层级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每日劳动12、14、16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18个小时以上。过这种方式资本家获得的是 A.超额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B.C.绝对剩余价值 D.垄断剩余价值

试论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和形式

试论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和形式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和目的。因为资本的本质便是追求利润(剩余价值)。如果没有利润(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便无法维持和扩大其生产,也就无法达到(或实现)其所追求的目标(诸如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和文化上的精神享受)。要生产剩余价值则必须生产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当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了新商品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又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只仅仅等于资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则断然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家也是无法接受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被资本所有者所购买的劳动力的特殊性,即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一般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深入,资本所有者调整了其剥削雇佣工人的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

劳动生产率来达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日益突出了。 总之,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对剩余价值应辨证地认识。一方面,它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具有非人道性;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和基础,是鼓励资本家继续前进(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面的,应允以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国家(社会)占有还是私人(小集团)占有。当然,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率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数字范围内,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为资本家和工人所共同接受。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 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 D.以上均不对 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的报酬 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购买商品的货币 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 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2.资本总公式是( ) A.G—W—G B.G—W—G′ C.W—G—W D.W—G—W′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物化劳动 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这说明资本家购买的是 A.工人的劳动 B.工人的人身自由 C.工人的劳动能力 D.工人的消费能力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 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 4.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 A.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得到实物的替换

C.劳动力商品是资本的本质 D.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5.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使社会两极分化 7.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 A.完全占有 B.人身依附 C.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D.私人占有 8.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在增值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报告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内在本质和它终将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则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终将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一、前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形成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一)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的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

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淆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他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他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地租实际是被看作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因此,他的地租理论即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事实上他已经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接近正确的理解,而且第

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剩余价值论的

剩余价值论的内容以及在当下的意义 24 2013级经济学创新实验班李晓萍 20130634217 马克思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剩余价值论的: 一.什么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如果想要生产,就必须要有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相。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第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前者是为了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去卖自己的商品,而后者是为了卖自己的商品而去购买生产商品需要的商品。第二流通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第三,流通内容不同。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在于说明价值增殖的产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等价交换;二是不等价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不等交换,买者与卖者身份是相对的,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交换双方的价值总量在流通中并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就不能使价值得到实现和增殖。 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要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就必须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所以说,劳动力是剩余价值论中的核心。 二.劳动力如何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浅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分配

浅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分配 一、绪论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竟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

论“无人工厂“剩余价值的来源

论“无人工厂“剩余价值的来源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生产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和机器人大量应用于生产,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数量逐步减少,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增大。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无人工厂的剩余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这种看法从侧面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此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研究无人工厂的价值来源,发现即使是在“无人车间”只要有新价值的产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部分依然适用。 关键词:剩余价值,无人工厂,一般利润,超额利润

一无人工厂 无人工厂生产一件产品从最开始的部件加工和装配到最后一道产成品检查,都能在机器操控下“流动”完成,也就是说它里边安装的加工工具有自动调换的功能,且工厂内白天只需要少数工作人员核查一些数据或者修改指令,晚上只需要留两三名监视员即可。 世界上第一个全自动工厂是用来生产发动机的,它的建立是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完成的,地址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实验用的“无人工厂”,然而在无人工厂中最有名的是日本“的一个在80年代初建立的生产制造机器人所需部件的工厂,共投资了数千万美元, 二无人工厂剩余价值来源 (一)剩余价值的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机器都只是按照程序员写的编程进行相应的动作,无人工厂中的机器也是如此,机器它本身并不能够自主的进行脑力和体力活动,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所以机器本身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1.工人的剩余劳动力 “无人工厂”之所以能做到无人,是因为它拥有先进的技术工艺,这要求工厂及机器的操纵者、管理者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毫无疑问这些少量人员付出的是复杂劳动。相比于简单劳动,他们利用相同时间的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要大很多。同时,由于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他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这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在马克思看来,延长工作日的时间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但这是在劳动的强度和生厂力已经决定的情况下,所以只能使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重发生变化,才能提高剩余价值率。”所以无人工厂中的管理和科研人员的剩余价值率与从事简单劳动的人相比要高。只要有活劳动,就一定有其产生的剩余价值,而科研人员创造的大量价值和剩余价值虽然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但可以通过商品的交换过程呈现出来。 机器生产的过程符合劳动力利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改变的劳动过程,所以说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力。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已高度发达但即便是发达国家制造的智能机器没有人的劳动存在也是不行的,因为机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2

专题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已的劳动力当做自已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已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 ),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v 更大m(剩余价值) 工作日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1-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12小时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G--W P A P W m '??????? (三)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后,资本主义生产就一劳永逸了吗?

(完整版)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3、资本有机构成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借贷资本和利息 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7、股份资本和股息 8、土地价格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第二,流通内容不同。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第三,流通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