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思维能力笔者谈谈以下看法:

一、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文档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把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主要是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阶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第二,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历史是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展开的。就社会的发展而言,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圭寸建社会三个阶段,后一种社会总比前一种社会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养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2) 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 (3) 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应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一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浅谈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浅谈 【关键词】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结合,以时间为主线,以空间为主轴,通过史料逐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是主体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从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形成的特有的透视眼光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事物,解决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取决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品格的内化。历史知识的掌握另加详述。历史思维的内质特征是历史思维品格,主要有:唯实、信据、求全、尊史。 第一,唯实——实事求是,不虚美,不隐恶。唯实是历史思维根本的内质特征,也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规范要求。在人文学科中,史学最重真实。如果抽掉真实性,那就不是历史。诸如哲学重在逻辑,文学重在想象,艺术重在美感。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为了维护历史的真实而万死不辞。如中国古代司马迁承受酷刑痛苦,仍然秉笔直书。历史学家吴晗刚直不阿与姚文元见风使舵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信据——言之有物,不假设、不篡改。历史思维的特征之二是信据,而且是唯据是信。历史学科的上述真实性建立在言之有据的原则之上。历史是最讲依据的学科之一,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结论都有充足的依据佐证支持,决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猜测臆造。所依的根据必须真实可靠。历史教学必须言之有物,教学中必须做到论从史出,而不是以论定史。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不可信口雌黄,说话办事要有根有据。 第三,求全——全面详实,不偏颇、不遗漏。全面是历史思维的又一特征。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 我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尚无统一的看法。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论述,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 (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 (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 (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 (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 (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 (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的探索 历史思维能力既然是学生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和核心的能力,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下)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应该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思维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可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失去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只有枯燥、乏味、厌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思维载体,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可以播放《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怎么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呢? 第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科的核心能力,各学科的思维有其自己的特性。历史思维主要包括时空思维、节点思维、辩证思维和价值思维等,需要从概念与原理、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认知的规律上去寻找思维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特点;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它是认知、探究、创新的根本,是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如今我国已经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历史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为。”但这个问题至今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出现清晰的概念、路径、方法与好的效果。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熟知它的涵与外延,需要从历史学科角度予以准确把握与界定,需要从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成长规律上寻求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一、历史思维及特点 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

括的反映,即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智力活动。除了这些共性,各学科也有各学科的特性。历史?W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要把握历史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从要素来看,构成历史基本要素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它们是历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问题的思维上,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时空观念,任何历史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存在与发展的时空,不能混淆与模糊,否则就是一团糨糊;同时,必须要有发展观念与节点意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与发展中;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记入历史,能记入历史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与节点上具有标志性的、起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人物与事件。这个阶段与节点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历史评判的坐标与尺度。 其次,从功能来看,一是还原历史。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必须要全面和详细地掌握所有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因为文献记载和保存的不足,以及历史观的问题,导致面目全非,真假难辨,成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障碍之一,所以历史学的任务与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通过查阅文献、考古、辨伪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历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年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多年担任高考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中考成绩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写出以求教于同行。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另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1 记忆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 1.1 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1.2 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我要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再如党的十三大内容要点可记成“一二三,大发展”,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目标。 1.3 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1.4 记忆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示意图表示,学生易于掌握并记准。例如: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变化,我设计成下列示意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 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2.1 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萍乡二中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并不是很感兴趣,而且他们认为历史没有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重要.特别是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为了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我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呢?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简单的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片面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他们学习历史知识,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通过学习,他们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很不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史故事。你跟他们讲理论知识时,他们是愁眉苦脸,讲历史故事时,各个精神抖擞,兴致特高。但他们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例如:在讲地动仪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她说“如果放地动仪的地方发生地震,那么地动仪上的球会往哪里掉呢?”类似的例子在初一教学中举不胜举。由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开始进行思考,但思维方向是穷究细枝末节,流于琐碎肤浅,或是偏离主题,不能从大处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他们往往出于个人的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这说明学生自觉思维水平还较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具体到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初中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要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想尽快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养成自觉地思维习惯。 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特点,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概念。 我在讲完奴隶社会的历史后,多数人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能说是进步了呢?教师就应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个体掌握概念必须以对事物感知及表象为基础,否则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掌握概念。具体直观的材料,正确的语言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多年担任高考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写出以求教于同行。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另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 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其次,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 我要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再如党的十三大内容要点可记成“一二三,大发展”,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目标。 再次,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 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记忆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示意图表示,学生易于掌握并记准。例如: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各有两次工作重心转移,涉及知识很多,我用下列示意图,并要求学生记忆,效果很好: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发表时间:2012-02-24T14:18:28.0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吉平安 [导读]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摘要: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突出知识的纵向联系、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以及注重理论教学等四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事例,论证这种运作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方法和途径;挖掘隐性信息;突出纵向联系;加强横向联系;注重理论联系 作者简介:吉平安,任教于河南省鹤壁市培红高级中学。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小,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强弱。本文拟就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潜藏在历史教材中的标题、前言、注释、文中插入的各种阅读性材料甚至于不同专题、模块之间的不易被发现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和探究这些知识,全方位地展示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过程,进一步完善教材结构,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阅读教材的深入细致程度,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挖掘和探究隐性知识,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查找一些知识,而是为了开发其智力。恩格斯曾称赞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巨人的时代!”造就那个时代的巨人是同那个时代的智能教育分不开的。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教育,被称为意大利“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维多利诺,就是把智能放置于教育中心地位的教育家。为了使青少年从愚昧的中世纪神学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他创办了“快乐之家”的实验学校,宣称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使孩子们知道和记忆多少,而是如何使他们成为富有批判力和创造型的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例如,讲述高中历史第三册“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时,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讨论: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异同?如果只让学生比较这些问题,对培养其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不容易使学生的认识从感知历史材料的阶段上升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阶段。革命导师曾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最后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讨,我们从中能得到那些结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古代东西方先贤的思想中都包含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和启发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突出知识的纵向联系 历史这门社会人文学科纵贯数千年,横跨五大洲,知识分布上点多、面广。要想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史实重新进行概括和整理,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挖掘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后果和影响等,并探究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反应的历史阶段特征。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第一册“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一课时,不少学生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该先让学生回答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任务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关系,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得出准确的答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帝国主义以封建主义为走狗,封建主义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他们相互勾结,压迫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必须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才能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制定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因而他们无法广泛地发动人民大众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这就决定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没有能力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于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担就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因此,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本该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完成的革命,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三、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即要求把同一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加以比较和分析,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到了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等国王。要想弄清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必须联系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到,欧洲国家王位继承人之间,一般也具有血缘关系,只是男女、辈分和亲疏不限;而王位世系的排序则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是按同一国王名称(重名的很多)出现的先后来排序,而中国是按具有嫡系血缘关系的二世、三世以致千万世来排序。因此,欧洲国家君主中的一世和二世之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事实上,查理一世与查理二世是父子关系,而詹姆士一世与詹姆士二世之间则间隔了好几个辈分。同理,法国的路易一世到路易十六之间,大多也没有血缘关系。最后让学生分析问题:为什么中国与欧洲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到答案:不同的文明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传统。 四、注重理论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显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多层面地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成结论,又要注重理论教学,提升学生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经常遇到民族融合、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等问题。授课时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指出民族融合的概念。至于民族融合的原因,则应由学生们讨论分析。而后教师总结: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各民族在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着漫长曲折的道路,呈现出先进、落后此消彼长的状况。以中华民族而论,作为它的主体组成部分,汉族是比较先进的。不管民族融合的渠道和方式怎样,一般来说,总是融合于汉族的居多数。关于民族战争及民族英雄问题,教师设疑由学生讨论比较: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有何异同?通过思考分析,学生可以甄别出:前者是指生存于今天祖国领土内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它有是非之分与正义非正义之别;而近现代史上的中外民族战争,则具有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上的不同。教师应该接着启发:既然民族战争的概

谈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讲授高中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力求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我先向学生指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接着介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和欧洲进一步建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经有三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确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确立。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章,根据教材表述可归纳出三大后果,即生产力迅猛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分析:①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他们改变了工场手工业时期或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引发了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潮流;②由于英法加紧进行殖民掠夺,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③由于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从产生的那天起就相互斗争,从而出现了工人运动的潮流。经过这样挖掘和整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线索就清晰地显现出来,整个教材内容也就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2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5-06-18T11:47:00.9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0期供稿作者:柳海林 [导读]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柳海林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225300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开发大西北。提到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大西北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2.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要及时诱导。 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民主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民主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社会民主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 顾名思义,历史思维能力就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在历史中找出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理性思考。作为五种思维能力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状似遥远,但其实在生活中却是常见的一种应用能力。 再说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学科,我们常常能够在历史中找到其他学科的踪迹,它内涵丰富,万象包罗,相对的,认识历史绝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应掌握正确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才能读懂历史的故事和奥秘。 这种思维始终贯穿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历史思维能力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历史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等。可以说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历史最为重要的一项技能,而我们在接受九年教育的同时,自然也接受到了历史思维能力的熏陶, 我们常说前车之鉴,以史为鉴,借此来规劝一些错误的行为,这其实就是一种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善于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完善自己的行为。大到科学研究发明,小到生活实践学习,都离不开历史思维能力。科学发明,正是由于前者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才有后者的成功,若是没有历史思维能力,以失败的案例为基石走向成功,那么科研活动就会停滞不前,得不到成果。而生活更是如此,尝过的酸甜苦辣,走路跌倒的坎坷,只有借鉴前事才能做的更好。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这里可见一斑。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一、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历史思维需要自我的培养和认知,所以自身的内在很重要,学会积极思考,主动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与历史结合在一起思考。 二、构建相对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在联系历史的同时,也应该有着相对宽泛的历史知识体系和知识。每个人的知识程度不同,就会导致其对于同一事件的理解层面不同,理解偏差的造成是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因此更是要注重这一点。 三、注重历史的联系。惯性的思维模式往往会让我们走上一如往常的结局,在思考的同时,要注意与历史的联系,在崭新的21世纪,我们也要做到与发展相结合,结合实际才能有成果。 四、着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学习,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往往是缓慢的,不能太过于急于求成,当然,列位与五大思维能力之一,其他的思维能力也一样值得思考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在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培养 精品源自化学科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强化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更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 力的培养。而课堂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为积极推进中 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充分利用好课堂,抓好基础知识,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收获。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整体化教学模式 一.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核心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掌握历史学习够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1]“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标在强化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苏霍姆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3而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能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单一能力,而是多种单一能力的有机组合”。[4]因此,学生要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就必须具备较强 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行。 因此,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那么,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呢?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1-09T15:52:01.19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树平[导读] 历史思维能力即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李树平河北省平山县岗南中学 摘要:历史学科在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中起着独特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实现新世纪创新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关键词:提出问题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即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表现自我、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开阔等特点,加上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广,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历史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初中历史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初中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二、研究学生,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初中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结合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现有能力,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提出问题,问题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 三、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并不断获得心理愉悦。学生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理解就会迅速,记忆就会牢固,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改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情感引导,要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无压力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经常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图片、图表、教学电视和幻灯等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走出小课堂,步入大课堂,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带学生参加并考察古遗址、文物或古代名人故居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历史知识的表象储存,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疑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这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把握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与方式,激发历史思维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教师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提问,适时、适度地启发,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调动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如在讲述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记得七年级我们第一节课中就讲了: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有西方上帝造人说和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这都是神话传说。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同学们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情绪高涨,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接着大部分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现在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课进行到这里,我认为答案有了,我也解释了“可能”。以为学生对进化论深信不疑,问同学们可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小组提出问题:我们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们从非洲森林到亚洲草原,为适应草原环境而直立行走。问题是:我们亚洲现在的猿猴是从何而来?如果它们和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同时存在,为何它们不因草原环境而没直立行走呢? 六、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行为和语言。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充满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时代呼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初中历史学科在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的作用上有独特作用。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在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