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年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已列足首位,死亡率较高。而长期存活率也不容乐观,例如白血病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瘤,其成人2年生存率国外先进水平才30%-50%,国内不足30%,疗效差的甚至不到10%。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介绍 1、症状和体征 (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大部分患者均有贫血,多为中重度;白细胞计数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见不同数量的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数小于正常。 3、骨髓检查:形态学,活检(必要时)。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6、有条件时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由于白血病类型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因此诊断成立后,应进一步分型。此外,还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诊断和MIC分型】 (一)AML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数量不等的原、幼粒(或幼单)细胞或未见原、幼粒(或幼单)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髓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或原单+幼单)细胞必须≥20%才可确诊为AML。红白血病(M6 )除上述外尚有红系≥50%且伴形态异常;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酯酶氟化钠(NaF)抑制试验

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 【AML的MIC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诊断以外,还必须作免疫表型(Immunophenotype,I)及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es,C)检查,即MI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M)融合基因检测,即M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M0和M1~M7型。 2.免疫表型:髓系免疫标志:CD13,CD33,CD14,CD15,CDw65,CD45 ,MPO等;红系免疫标志:CD71,血型糖蛋白;巨核系免疫标志:CD41,CD42,CD62,CD61; 免疫表型常伴有淋系抗原表达,较常见的有CD7,CD19等,则诊断为伴有淋系标记的AML(Ly+-AML)。 3.细胞遗传学改变:①染色体数量改变:高二倍体(≥ 47),低二倍体(≤45),+21,-7,-8,-11等。②)染色体核型改变:t(9;11),MLL-AF9融合基因(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该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 文章目录*一、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方法1.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2. 治疗急性白血病有哪些方法3. 治疗急性白血病要注意什么*二、急性白血病如何护理*三、急性白血病吃什么好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方法 1、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 1.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 诱导缓解。常用长春新碱+强的松(VP)方案,它是治疗急淋最基本的方案,主要用于初治儿童患者,如效果不好或为成人患者,则需在VP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巯基嘌呤、柔红霉素、阿霉素或环磷酰胺等。 缓解后治疗。完全缓解后,交替使用不同方案巩固治疗2~3个疗程;继以6-巯基嘌呤50~100毫克/日、氨甲蝶呤20毫克/周,口服;强化治疗用原诱导方案每3个月1次,持续3年,第四年改为每4个月1次,第五年停止治疗。 1.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 多使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三类杉酯碱、长春新碱、强的松等。 患者住进洁净室(消毒过的病房)。注意口腔、鼻腔、皮肤的清洁卫生。食物、食具需灭菌处理。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以及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积极

治疗感染。 急性白血病如何治疗急性白血病有什么治疗方法急性白血病的病因是什么(2)如为血小板减少所致,可输入血小板,维持血小板在30×10 /升(3万/微升)以上。针对不同病因,还可选用安络血、止血定、维生素K、止血环酸等。 2、治疗急性白血病有哪些方法 2.1、化疗 化疗的药物很多,可根据不同型的白血病确定不同的化疗方案,目前已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疗方案,如VDLP、VDCP、EA方案、DA方案、HA方案等,都可使白血病完全缓解。 2.2、支持治疗 在治疗白血病中占同等重要地位,主要是纠正贫血,防治感染,预防和控制出血,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必需的营养物质供给等。 2.3、骨髓移植 可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2.4、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近些年开展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利用自体或异体外周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白血病目的。 3、治疗急性白血病要注意什么 3.1、定期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B系或T系淋巴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也可侵犯髓外组织,如脑膜、性腺、胸腺、肝、脾,或淋巴结、骨组织等,引起相应病变。儿童ALL 一般专指前体细胞性白血病,成熟类型不仅免疫表型独特,而且常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独特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本规范不涉及成熟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近年来ALL疗效有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二、适用范围 经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ALL。不包括婴儿白血病。 三、ALL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发热、贫血、出血和白血病细胞脏器浸润包括肢体疼痛、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睾丸、胸腺、心脏、肾脏以及唾液腺浸润症状等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要的临

床特征。但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 一般情况:起病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2. 出血:以皮肤和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贫血: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嗜睡等,查体时发现面色、甲床、眼睑结膜不同程度的苍白。 4. 发热:约50~6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热型不定。发热主要原因是白血病本身所致,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在诱导治疗72小时内缓解;其次是感染所致。 5. 感染:起病时常伴有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少数患儿发病时即有较严重的感染如脓毒血症。几乎任何病原体都可成为感染源,如真菌(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囊虫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导致感染。白血病患儿易于合并感染,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尤其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减低密切相关。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Hematolog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Editorial Board,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06,44(5) 被引用次数:91次 引证文献(93条) 1.吕慧.王薇.杜智卓.赵文理.王易.胡绍燕.柴忆欢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2.胡洪玻.胡群白血病复发患儿骨髓 DNA结合抑制因子4蛋白表达及意义[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3.杨丽华.余晶.邓兰.杜江.王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关系[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4.李敏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观察[期刊论文]-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1) 5.王昭霞.杨志敏.邹亚伟.李敏敏.陈福雄.钟帼钰.关镜明.卫凤桂.吴上志.何振涛.吴梓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02 细胞株耐药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1) 6.张耀东.胡群.刘双又.张柳清.刘爱国.孙燕.熊昊CD38在13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11(2) 7.杨彩萍.薛奇英.郁莉雅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临床护理 2010(1) 8.罗剑锋.崔洁柔红霉素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1) 9.余晶.王斌.兰和魁.邓兰.杜江.杨丽华儿童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易感性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0(2) 10.高红英.陈娟娟.陈光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医药实践 2010(8) 11.刘壮.张义堂.吴香苓.韦红英.刘红艳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2010(5) 12.高举.马志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问题[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0(5) 13.李慧霞.刘炜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毒副作用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31) 14.刘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化疗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33) 15.王菊香.张园海.曾炜炜.陈琳.钱江潮.周海霞.黄珍.方希敏.徐霞.李原Tei指数监测柔红霉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0(5) 16.刘辉.薛天阳.许伟.高吉照不同时间应用亚叶酸钙解救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白血病小鼠肠黏膜损伤的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9) 17.孟岩.梁筱灵.宪莹.王刚.苏庸春.肖剑文.温贤浩.于洁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期刊论文]-儿科药学杂志 2010(5) 18.王昭霞.赵玉新.邹亚伟.董崇娟.肖春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株药物耐受性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师杂志 2010(6) 19.许静.李庆平.王斌.陆勤.方拥军.黄婕.徐康康.罗琳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及消

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诊疗指南 一、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标准 1.复发性AML诊断标准:NCCN2011将白血病复发定义为完全缓解(CR)后外周血重新出现白血病细胞或骨髓原始细胞>0.050(除外其他原因如巩固化疗后骨髓重建等)或髓外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 2.难治性AMI。诊断标准: ①标准方案诱导化疗2个疗程未获CR; ②第1次CR后6个月内复发者; ③第1次CR后6个月后复发、经原方案再诱导化疗失败者; ④2次或2次以上复发者; ⑤髓外白血病持续存在。 二、难治复发AML治疗策略 难治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是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受。白血病细胞耐药分为原发耐药(化疗前即存在)和继发耐药(反复化疗诱导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 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1.使用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 2.中、大剂世的阿糖胞苷(Am-C)组成的联合方案; 3.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4.使用耐药逆转剂; 5.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生物治疗等。 三、难治复发AML治疗方案 1.使用与原方案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组成化疗方案或加大药物剂量。如将柔红霉素(DNR)换为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克拉霉素(Acla)或米托蒽醌(Mitox),或加用原治疗方案中未用过的药物如高三尖杉酯碱(HHT)、氟达拉滨(Flu)、足叶乙甙(Vpl6)、吖啶类(AMSA)或联合应用三种化疗药物等。 2.中、大剂鼍Ara-C并联合一线药物或新药。利用其不同作用机制协同作用增强化疗效果。

3.预激方案:改变治疗策略,利用G-CSF使处于G 0/G 1 期的细胞进入增殖期,有 利于化疗药物将其杀灭。 4.选择化疗方案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以及早、晚期(6个月以内或以上)复发等因素。 (1)年龄<60岁:考虑用①FLAG方案;②中、大剂量Ara.C联合IDA/Mitox/Acla/Vpi6;③HHT+Ara—C+蒽环类药物;④预激方案;⑤新药试验。 停药6个月后复发者可以再次使用原先有效的方案,如 IDA+Ara—C等。 (2)年龄>60岁:临床试验、积极的支持治疗或预激方 案。 停药6个月后复发者可以再次使用原先有效的方案。 5.方案举例 (1)FLAG方案: Ara-C+Flu+G—CSF(GM-CSF):G-CSF200ug.m-2.d-1,第0~5天;Flu30 mg/m2,第1~5天;Ara-C1~2g/m2,Flu用后4h使用,第1~5天,静脉滴注3h。 Flu是一种腺苷类药物。FLAG方案是在Flu+Ara-C的基础上加用G—CSF组成的,是目前治疗难治复发性AML高效、耐受性较好的方案。 (2)CAG方案: G-CSF(GM-CSF)150ug,每12h 1次,第1—14天;Acla20mg/d,第l~4天;Ara-C20mg/m2,分两次皮下注射,第l~14天。 (3)HAA方案: HHT 2 mg.m-2.d-1,第l~7天(或HHT 2 mg.m-2.d-1,每日2次。第l~3天);Ara-C 100~200 mg.m-2.d-1,第l~7天;Acla20 mg/d,第l一7天。 (4)HAD方案: HHT 2 mg.m-2.d-1,第1—7天;Ara-C 100—200 mg.m-2.d-1,第1~7天;DNR 40 mg.m-2.d-1,第1—3天。 (5)含中、大剂量Ara-C的方案: Ara-C l~3 g/m2,每12 h1次,第1、3、5、7天,联合DNR 45 mg/m2或IDA 10 mg/m2,第2、4、6天或Mitox或Vpl6。或Ara—C 2~3g/m2每12h 1次,第l一6天。 (6)ME方案: Mitox 10 mg/m2,第l一5天;Vpl6 100 mg/m2,第1—5天。 难治性白血病生存期短、预后差。对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患者,CR后应尽早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一、诊断分型(一)概述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

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预后分组参考G?kbuget 等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重排]、t(9;22)(q34;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建议开展相关的遗传学检查,提供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所需的标志,如:IKZF1缺失、CDKN2A/B缺失、CRLF2重排、JAK2重排、NOTCH1突变等(有条件者可以行ABL1、ABL2基因分离探针的分析)。ALL诊断确立后应根据具体分型、预后分组采用规范化的分层治疗策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二)WHO 2016版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分类1.原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具体见表5。2.原始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根据抗原表达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前T、前T、皮质T、髓质T。建议分类: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三)几种特殊类型ALL的特点 1.BCR-ABL1样ALL(BCR-ABL1-like ALL):(1)和BCR-ABL1阳性ALL患者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2)共同特征是涉及其他酪氨酸激酶的易位、CRLF2易位。还包括EPO受体(EPOR)截短重排、激活等少见情况。CRLF2易位患者常与JAK基因突变有关。(3)涉及酪氨酸激酶突变的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专家共识

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 一、年龄<60岁,无前驱血液病史患者的治疗 (一)诱导治疗阶段 1.方案:建议采用标准诱导缓解方案,①含Ara-C、蒽环类药物和蒽醌类药物的方案(即DA 3+7方案);②HA(HHT)③以HA+蒽环类药物,如 HAD(DNR)、HAA(阿克拉霉素)等 (1)标准剂量:Ara-C 100-200mg/㎡·d×7d+蒽环类或蒽醌类3d,或+HHT 7(或3)d,可能需要2个疗程 (2)含中大剂量Ara-C:中:1.0-2.0g/㎡每12h1次×6次,+蒽环类和(或)蒽醌类或HHT。DNR 40-45 mg/㎡·d×3d,HHT 2.0-2.5mg/㎡·d×7d(或4mg/㎡·d×3d,米托蒽醌6-10mg/㎡·d×3d 2.诱导治疗过程中方案调整: (1)标准剂量治疗后: ①化疗后第7天查骨髓象: 如果残留白血病细胞明显(≥10%),可考虑双诱导治疗:a.标准剂量Ara-C +蒽环类;b.中剂量Ara-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FLAG方案:氟达拉滨+Ara-C +G-CSF);c.小剂量(如CAG:G-CSF+Ara-C+阿克拉霉素);d .也可不治疗,单纯观察(尤其在骨髓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无增生低下可选标准剂量:Ara-C+蒽环类等继续化疗(可与第一个疗程不同);还可联合蒽醌类或HHT、吖啶类、鬼臼类 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骨髓增生低下可不再化疗,等随象恢复,此时可给予G-CSF,建议用量:5ug/kg/d(或300ug/d) ②骨髓恢复期:21天复查骨髓象和血常规:a.CR,进入缓解后治疗;b.幼稚细胞比例下降不足60%,按诱导失败对待;c.未CR,但幼稚细胞比例下降超过60%可重复原方案1疗程;d.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时等待骨髓象和血常规恢复;≥10%考虑下一步治疗(参考双诱导或按诱导治疗失败对待)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2017-04-14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2017 一、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年龄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等]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肿瘤放疗、化疗)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等) ?有无髓外浸润[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皮肤浸润、髓系肉瘤]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组织病理学) ?免疫分型 ?细胞遗传学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 ?分子学检测 初级检查:PML-RARα、AML1-ETO、CBFβ-MYH11、MLL重排、BCR-ABL融合基因及C-Kit、FLT3-ITD、NPM1、CEBPA、TP53、RUNX1(AML1)、ASXL1基因突变,这些检查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分型和危险度分组的基础。 次级检查:IDH1、IDH2、DNMT3a、TET2及RNA剪接染色质修饰基因突变(包括SF3B1、U2AF1、SRSF2、ZRSR2、EZH2、BCOR、STAG2),这些检查对于AML的预后判断及治疗药物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有意愿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可以行HLA配型 (三)诊断、分类 AML的诊断标准参照WHO(2016)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诊断AML的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下限为0.200。当患者被证实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8;21)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卫健委公布最新版)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10%。APL的临床表现与AML相同,但出血倾向明显,常以严重出血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为首发表现,起病可十分凶险,导致早期死亡。以往APL预后很差,主要是由于化疗后APL细胞促凝血颗粒释放、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患儿严重出血而死亡。近年来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联合砷剂诱导分化治疗后,AP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5年无病生存率达90%以上。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PML-RARα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 (1)骨髓造血衰竭的临床表现: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

头晕和纳差;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和牙龈出血。 (2)白血病细胞浸润脏器: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DIC,早期死亡风险高。此外,可有骨痛、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等受累如表现为面神经瘫痪。 2. 体征: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基本标准 根据WHO 2016诊断标准,APL常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特征性的融合基因PML-RARα。偶有形态学不典型但同样具有PML-RARα的病例同样可以诊断APL。 (三)实验室必需完善检查 1. 血常规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白细胞大多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外周血片可以找到异常早幼粒细胞。血小板常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数高、血小板降低明显者更易发生DIC,合并严重出血。 2. 凝血功能 AP L病人一般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确诊或疑诊APL 时应及时检查凝血功能,以便及早预防治疗严重出血。凝血异常表现为:PT延长,AP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及FDP增高,结合血小板降低,提示存在DIC。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教学文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39(3) : 179-18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8.03.00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 (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1.病史和体检 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 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 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 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变异型APL占2%,如t(11;17)(11q23;q12)、t(5;17)(5q35;q12)、t(11;17)(q13;q21)、der(17)、t (17;17)(q24;q12)、t(4;17)(q12;q21)、t(X;17)(p11;q21)、t(2;17)(q32;q21)、t(3;17)(q26;q21)、t(7;17)(q11;q21)、t(1;17)(q42;q21)等。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常规染色体检测有时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附加染色体异常。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参考: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5月第44卷第5期 儿童ALL临床危险度分型 1·与儿童ALL预后确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1)年龄在<12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10岁的年长儿童。 (2)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 (3)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睾丸白血病(TL)者。 (4)免疫表型为T细胞白血病。 (5)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的低二倍体,t(4;11)/MLL-AF4融合基因或其他MLL基因重排,或t(9;22)/BCR-ABL融合基因异常。 (6)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试验60mg/(m2·d),×7d,第8天,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1×109/L(1000/μl),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PPR),和(或)标准方案联合化疗(包括泼尼松诱导试验)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5%者。 (7)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标准诱导方案联合化疗6周未获完全缓解)。 2.临床危险度分型: (1)低危ALL(LR-ALL):不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危险因素者。 (2)中危ALL(MR-ALL):具备以下任何1项或多项者: ①年龄在≥10岁; ②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 ③诊断时已发生CNSL和(或)TL; ④免疫表型为T细胞白血病; ⑤染色体数目为<45的低二倍体,或t(12;21)、t(9;22)核型以外的其他异常染色体核型,或t(4;11)外的其他MLL基因重排。 (3)高危ALL(HR-ALL):具备以下任何1项或多项者: ①年龄<12个月的婴儿白血病; ②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 ③染色体核型为t(9;22),有BCR-ABL融合基因,t(4;11),有MLL-AF4融合基因; ④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 ⑤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

医疗机构医院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医疗机构医院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 规范(2020年版) 目录 一、概述 (2)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 (2) 三、诊断 (2) (一)临床表现。 (2) (二)实验室诊断基本标准。 (3) (三)实验室必需完善检查。 (3) (四)治疗反应评估。 (5) 四、治疗 (5) (一)治疗前须知。 (5) (二)诱导治疗。 (6) (三)缓解后巩固治疗。 (7) (四)缓解后维持治疗(ATRA+ATO/RIF)。 (8) (五)中枢神经白血病(CNSL)的防治。 (9) 五、并发症防治 (9) 六、药物毒副作用 (10) (一)心脏毒性。 (11) (二)肝脏毒性。 (11) (三)肾脏毒性。 (12) (四)血液学毒性。 (13) (五)其他。 (13) 七、随访 (13) 附件:1.儿童APL诊断流程 (13) 附件3-1 (14) 附件3-2 (15) 儿童APL治疗流程 (15) 1

一、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10%。APL的临床表现与AML相同,但出血倾向明显,常以严重出血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为首发表现,起病可十分凶险,导致早期死亡。以往APL预后很差,主要是由于化疗后APL细胞促凝血颗粒释放、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患儿严重出血而死亡。近年来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联合砷剂诱导分化治疗后,AP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5年无病生存率达90%以上。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PML-RARα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1)骨髓造血衰竭的临床表现: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和纳差;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和牙龈出血。 (2)白血病细胞浸润脏器: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DIC,早期死亡风险高。此外,可有骨痛、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等受累如 2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二、急性白血病的症状表现*三、急性白血病的危害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1、化疗 化疗的药物很多,可根据不同型的白血病确定不同的化疗方案,目前已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疗方案,如VDLP、VDCP、EA方案、DA方案、HA方案等,都可使白血病完全缓解。 2、支持治疗 在治疗白血病中占同等重要地位,主要是纠正贫血,防治感染,预防和控制出血,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必需的营养物质供给等。 3、骨髓移植 可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4、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用自体或异体外周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白血病目的。 急性白血病的症状表现1、贫血 贫血可能对于大家来说是比较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在出现头晕乏力的现象时只是认为自己是贫血了,其实白血病的症状之一也是有贫血的。

2、出血 皮肤出血点、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眼底出血、颅内出血等。 3、感染 不管是什么疾病,只要出现的话,就要做好及时治疗的准备。因为有一些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好的话,就会出现败血症的现象,败血症严重的患者是很容易造成白血病的。很多白血病患者前期都是因为患上了败血症。 4、器官浸润 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胀、阴茎持久搏起及疼痛、牙龈肿胀等。 5、骨骼肌肉疼痛 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增高或减少,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 急性白血病的危害1、出血 急性白血病病人因为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血小板有显着的下降,很容易造成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所以要知道引发急性白血病的原因,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例如输注浓缩血小板。 2、肺部疾患

儿童白血病临床路径(2个)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 (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年龄≥1岁且<10岁; 2.WBC<50×109/L;

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4.非T-ALL; 5.非成熟B-ALL; 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 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具备以下任何1项或多项者: 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 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 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4 且<10-2。 5.WBC≥50×109/L; 6.年龄≥10岁; 7.T-ALL; 8.t(1;19)(q23;p13)或E2A/PBX1(TCF3-PBX1)融合基因阳性;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APL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 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1.病史和体检 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 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 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变异型APL占2%,如t (11;17)(11q23;q12)、t(5;17)(5q35;q12)、t(11;17)(q13;q21)、der(17)、t(17;17)(q24;q12)、t(4;17)(q12;q21)、t(X;17)(p11;q21)、t(2;17)(q32;q21)、t(3;17)(q26;q21)、t(7;17)(q11;q21)、t(1;17)(q42;q21)等。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常规染色体检测有时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附加染色体异常。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L 诊断标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出PML-RARα融合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4.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部B超或CT(必要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