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罗之死

甘罗之死

甘罗之死

甘罗幼时聪慧过人,十二岁那年,祖父甘茂因力阻秦王兴土木而招致秦王极为不满,秦王就令其上贡“公鸡蛋”来刁难他。翌日一早,甘罗则随满朝文武官员进了金殿。秦王一见就问:“小孩子来做什么,你爷爷呢?”甘罗镇定地说;“爷爷在家生孩子。”秦王拍案斥道:“一派胡言,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甘罗也不甘示弱地回答:“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秦王一听恍然大悟,称赞道:“小小顽童却有宰相之才!”于是甘罗就磕头谢恩。秦王的金口玉言使“甘罗十二做宰相”的美名传遍了天下。当时,战国七雄争霸正酣,甘罗便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以拆散燕赵联盟。赵王一看甘罗为一顽童,惊讶地问:“秦国年长者诸多,何以派你出使呢?”甘罗回答:“秦王用人,因才委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最年幼,故而来使。”他唇枪舌剑、力挫群儒,终于博得了赵王的欢欣,送他百金、对壁和五座城池。秦王得知甚悦,封其为“上卿”。甘罗被封为“上卿”后,经常陪同秦王决策国家大事。有时,秦王与王后一起对弈也让甘罗作陪。一次,甘罗在帮皇后拾掉在地下的棋子时故意捏了一下王后的脚,以示对她一惯骄横的不满。王后对此大叫,要秦王斩了甘罗。但秦王爱才如命,就对王后解释说:“甘罗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才碰着而已,算了。”可甘罗一听却急忙一字一板地纠正说:“我不是不小心,是故意捏她的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女人脚光看不能摸”,何况甘罗不是摸而是捏,且那女人又是王后。秦王无奈,不得不依律而斩,十二岁的甘罗旋离人寰,古今的人们都说这是神仙孩。

毛遂之死与量才用人
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毛遂也就成了自古以来人才自我实现价值的代名词。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毛遂像一道流星闪光以后的结局。
自从邯郸之围解了以后,公元前256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值此危急之际,派谁挂帅出征以御强敌?赵王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

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
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是死了,倒在自己的面子上,倒在了领导的面子上,倒在了世人培植起来的光辉形象上。从毛遂自杀反思领导用人策略,我们应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量才用人是发挥人才最大潜能的根本。毛遂之才在于“辩”,善于用嘴说话,用现代话说,就是谈判专家,能够根据不同情景作出心理上的准确判断,然后找出理由驳倒对方。这是他的才能。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诗云: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说的就是量才用人,用当其才的道理。
2.舍长就短是用人之大忌。对于有专长的人才,应该注重发挥其特长,让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要轻易让他改行。毛遂专长是文官,让他去带兵打仗,就犯了舍长就短的大忌。现在有些领导在用人时就犯了大忌,让搞学术研究的学者去当官,让搞技术的人才去当领导,结果领导当不好,又少了一个专家。
3.只顾面子、自以为是是领导的用才大忌。赵王为了表示自己具有求贤若渴的良好形象,硬是要毛遂上前线,结果就败在面子上。毛遂为了自己不失面子,也只好硬着头皮上战场了,虽说也很勇敢,可最终惨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己饮剑而死。



谁该对毛遂之死负责


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相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他的门客毛遂自我荐举要求随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没有说动楚王。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领兵救赵。这便是很多人都熟知的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

又据史料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特别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56年,燕国

派大将军栗腹领兵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并不是带兵打仗的将才,便力举毛遂统率大军前去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兵杀得片甲不存,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这便是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的历史典故。

同是一个毛遂,仅仅两年,先自荐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闻达于诸侯,后平原君力荐其统率三军抗燕御敌,结果昌都一战,兵败自刎,一代辩才凋谢了,令人实在痛惜。惋惜之余,我们不仅要问,谁该对毛遂之死负责?

笔者以为,首先平原君应站出来负主要责任。

毛遂是平原君的一个门客,跟随平原君多年,他应该知道毛遂只是一个口若悬河、能言善辩、满腹经纶、随机应变的外交之才,他却向赵王力荐毛遂去统兵打仗,无疑于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刘彻明知狄山博士是一个腐儒无能、夸夸其谈的文人却让他去边境做一个哨卡卡长,抗击匈奴。当看到狄山的遗物时,刘彻只是莞尔一笑、挥挥衣袖。我们不知道,当平原君看到毛遂的遗体时,他的表情如何?

其次,赵王应负次要责任。作为一国之君,没有履行考核考查的程序,让一个没有运筹帷幄指挥才能的辩士领兵打仗,无疑于驱蛾赴灯火、驱羊于狼群。偏信平原君一家之言,用人失误,让毛遂和三军白白送了性命,赵国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再看毛遂自身责任。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毛遂应对自己能力有个全面的了解。虽然有赵王和平原君两座大山,毛遂不敢抗旨,但又有谁敢保证毛遂没有虚荣心在作怪?带着侥幸心理。也许一战成名,结果却是蚍蜉撼大树,最后只好以死谢天下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