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模拟考试四

心理学模拟考试四

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人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学之父是( D)。

A.华生B.弗洛伊德C.斯金纳D.冯特

2.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 C ).

A?华生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

3.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需要是( B)。

A-生理需要8.自我实现C.爱和归属D.安全需要

4.手段---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C )。

A.计划式策略8.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D.算法式策略

5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地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是( A )。

A.模仿B.暗示C.从众D.合作

6.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这是( D )的理论。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阿特金森

7.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成分智力、( C )和经验智力这三部分控制。

A-人际智力8.成功智力c.背景智力D.自知智力

8.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某个议题,在集体中或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的观点、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讲授法8.提问法c.讨论法D.发现法

9.心理学通过实验研究,认为( B )对学习或工作有一定的益处。

A.过度焦虑B.适度焦虑C.低焦虑D.无焦虑

10.苛勒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 A )。

A.顿悟过程B.强化过程C.试误过程D.同化过程

11.根据奥苏伯尔对学习方式的分类,学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是( C)。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发现学习D.接受学习

12.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 B )。

A.华生B.斯金纳C.加涅D.巴甫洛夫

13.( C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A.自我调节能力

B.自我效能感

C.教学效能感

D.教学监控能力

14.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 C )创立的。

A.笛卡尔8.华生C.弗洛伊德D.罗杰斯

15.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D )。

A.注意广度

C.注意的分配

B.注意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6.( C )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

1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8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 A )。

A.归因B.印象C.自我认知D.态度

19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 )。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

20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

A.感觉B。注意C.记忆D.思维

二、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

1.同化

2.学习

3.需要

4.韦伯常数

5.最近发展区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

1.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进记忆的方法。

2.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3.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4.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建立途径。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

五、案例分析(共1题,l0分)

某教研员到生所中学去进行教育达标验收工作时听了一节“培智班”的语文课。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师讲课期间总有一位学生未经教师许可就可离开座位跑到讲台上领读、表演,甚至跑到教室后面的饮水处去喝水。事后了解到,这位学生是“培智班”中相对聪明的学生,是同班学生中识字多、发音准、吐字清楚的一位。该任课教师也对该生的这种行为进行过多次教育。却无济于事。

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并帮助这位任课教师解决这一班级教育现象。

模拟试卷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D 7.C 8.C 9.B l0.A 11.C l2.B l3.C l4.C l5.D 16.C l7.D l8.A l9.A 20.B

二、名词解释

1.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2.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4.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比值是个常数,即K=△I/I,称韦伯常数。

5.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问的区域。

三、简答题

1.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①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得较慢;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增进记忆的方法主要有:①直观形象法;②图表法;②谐音记忆法;④归类比较

法;⑤联想法;⑥歌诀法。

2.加涅认为,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可以分为五类:①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学习理解言语信息的能力和陈述观念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②智慧技能,即能力。指能使学生应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③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技能,是学习者用以“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方式;④态度,即品行。是习得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⑤动作技能,即技能。是获得平稳、精确、灵通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

(1)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主要有: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途径有: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

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主要有: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四、论述题

(1)生涯辅导是在职业辅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个人一生当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位。具体来说,生涯辅导包括以下内容:①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②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③做出合理的选择;④自身潜能的开发。

(2)对学生而言,学校的学习是未来事业的准备,培养他们善于规划人生路途、善于选择恰当职业的能力,是事业乃至人生成功的条件之一。为了做出恰当的规则和选择,学生必须知己知彼,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自己的潜能,以便扬长避短,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需求,以便合理选择。生涯辅导主要有生涯教育与辅导和生涯咨询两种方式。前者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后者以个别学生为对象。

(3)学校本位的生涯教育与辅导实际上就是全校性的生涯辅导模式,它要求在校长的带领下,以全体教师参与的方式,共同识别学生整体的需要,并据此定出共同的目标及工作要点,通过全校性的教育与辅导活动,促进学生的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准备,以发展学生的生涯成熟。学校本位的生涯教育与辅导通常包括六个步骤:动员、形成计划、设计活动、执行并实施活动、评估计划或活动、检讨修正。

(4)不管是面向全体的辅导,还是面向个体的咨询,辅导的最终目标是: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涯观和职业观;②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③帮助学生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职业;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科学的择业态度。

五、案例分析

(1)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其一,由于前任教师偏爱此生,当学生类似行为开始出现时,教师不忍心严厉制止,反而以学习成绩的优秀来掩盖其不良行为;其二,当教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只是通过呵斥、惩罚的方式去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没有对其掌握的正确行为方式进行强化。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具有操作性和工具性。这一理论强调行为方式的获得主要是利用联想式和操作式的条件反射,去进行直接的强化。通俗说就是当学生一旦有错误行为产生时,马上停止其活动,让他重复多次地去演练正确的行为。

(3)针对这一事例,这位任课教师研究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只要该生有擅自离座的行为出现、老师就要他回到座位上示范一次离座或讲话前应怎样做,在举手数秒后,老师点名方可起立,然后再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其他活动。如此强化训练五到十次,估计过一段时问后,该生的错误行为会明显减少,在离座及发言时都会举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强化理论在帮助学生抗干扰而形成正确行为的成功一例。在运用强化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明确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要强化形成的正确行为是什么,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正性强化”。有的教师通过体罚、恐吓。训斥等非道德行为去强行改变学生迷恋网吧的不良习惯,而非采取积极的“正性强化”,这只能产生“负性强化”,促使学生通过网吧游戏中的成功体验或非道德行为的尝试去摆脱其学校生活的懊恼、沮丧和痛苦,反而增加了错误行为的出现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