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香港的经验与上海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香港的经验与上海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香港的经验与上海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香港的经验与上海的挑战

第29卷第7期财经研究Vol.29No.7 2003年7月Journal of F inance and Economics Jul.200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

———香港的经验与上海的挑战*

李超民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 要:香港从1980年代初人均GDP5000多美元开始经济转型,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运输与航运枢纽,目前又开始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文章运用区域比较方法分析了上海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上海应借鉴香港的经验,抓住世界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转移和本地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分工合作的机遇,加速建成一个“龙头”、四个“中心”,成为有影响的国际大都市。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分工;合作;经验;挑战

中图分类号:F061.5;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3)07-0044-07

一、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区域分工与一体化:提高竞争力

1.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香港制造业起步于1950年代,1970年代末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占GDP比重达23%,解决了总就业人口的60%以上(陈多,1996),香港一举成为亚太地区轻工业品制造中心,同时带动金融、地产、保险、运输、贸易和广告、包装及印刷等行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单一的转口贸易港经济转变为工业和多元化发展的自由港经济,竞争力空前提高。

但是,香港制造业的竞争力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渐趋衰退。为保持竞争力,港商先后向东南亚、非洲、南美和北美投资,但成效有限。大陆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制造业向劳动和设备成本很低的珠江三角洲转移带来了机遇。到1990年代中期,大约25000多家香港公司在珠江三角洲设厂,雇用当地工人500万人左右(Husain,1997),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前店后场/厂”的格局,实现了产业自然分工,珠江三角洲也由此成为香港的制造业基地,拥有8万多家工厂,产品出口量占全国30%以上,而香港则为珠江三角洲提供金融、销售物流服务,当前香港的服务业占GNP的86%;香港的竞争力又一次得到提高。

2.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与香港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制造业转移和中国外贸的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香港服务业尤其是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早期,香港经济实现了由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结构转换,2002年,香港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仅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22.5万人)的6.1%。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香港作为总部所在地,2002年香港以外注册公司驻港的地区总部及地区办事处分别为948家和2171家,是1991年的157.5%和780.9%。FDI也不断选择投资香港,2001年末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是32679亿港元。同时,国内资金也大举进军香港,2001年国内流入香港的资金达385亿港元;截至2001年底,来自内地的FDI存量是9581亿港元,占2001年底香港FDI存量的29.3%。

香港投资推广署曾指出:香港作为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地点的有利因素有五项,最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3-04-03

作者简介:李超民(1963-),男,河南偃师人,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超民: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

是简单税制及低税率,其他因素包括政治稳定及安全、资讯的自由流通、法治及司法独立和廉洁的政府。70%的公司认为不存在外汇管制是香港的有利因素;66%的公司认为通讯、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是其有利的因素;另外有66%的公司则认为,自由港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香港的不利因素则包括居住成本及供应(43%);工商业楼宇成本及供应(34%);员工成本及供应(31%)。 通过经济结构的转换,香港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和商业服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目前,香港有500多家银行,包括世界100家大银行中的80多家,拥有的外部资产和机构存款超过6000亿美元,香港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银行中心之一,银行业务的70%是外汇,外汇成交额排名世界第四,股票市场世界排名第七,资本市场亚洲排名第二(H usain,1997)。

3.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加强香港的国际地位,保持竞争力。董建华先生在2001年的施政报告中说,“特区政府决心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推进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这是我们巩固和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运输和物流的枢纽和重要旅游城市的一个关键部署。”此外,网络泡沫破灭后,特区政府也认识到,惟有发展金融商贸服务业,才能振兴香港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竞争已经演化成区域竞争,香港只有融入珠江三角洲,才能应对全球化。2001年8月,香港成立了粤港合作统筹小组,统筹政府不同部门间的运作,推动两地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的合作。还成立了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负责经贸事务,建立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从高层推动两地经济一体化。实践证明,香港与广东的关系是一种长期对等的商业伙伴关系,只有通过区际规划,才能共同建设“大珠江三角洲”的美好未来。

4.香港经济转型和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分工与合作的经验:共同提高竞争力。由上分析可知,香港的出路在于融入珠江三角洲并实现经济一体化,实现分工与合作,这些都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实现分工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在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服务业占GDP的比例逐渐提高,可能达到60%-70%甚至更高,服务业内部也出现结构升级,金融、房地产等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城市经济竞争力也空前提高,服务功能更强,辐射范围更广。而由于比较成本(即所谓商务成本)的上升,制造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加速向境外转移。同时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雇佣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2)作为国际中心城市,随着城市聚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区域金融和服务中心的角色,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或专业总部移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入驻,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和完善,资源聚集能力大幅度提高和增强。尽管次等城市的商务成本略低一些,但是绝大多数大公司为了得到综合服务,依旧愿意把总部放在主要的中心城市(Yusuf,Wu,2001)。(3)由于制造业逐渐转移出去,出现所谓中心城市的“产业空心化”倾向。如果把所谓“产业空心化”倾向作为中心城市崛起的成本或代价(胡坚,1997),那么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这个过程推动了国际中心城市内部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中心。另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对服务业需求的不断上升,会加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推动中心城市成为区域融资服务中心。(4)随着中心城市经济腹地的不断增加,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愈加密切,但分工也越来越明显,中心城市成为腹地的融资和服务中心,而腹地则成为中心城市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时,由于分工的不断强化,两地的生产率均得到提升。对于中心城市来说,服务业的制度创新是竞争力提高的源泉。(5)不同行政区域的同一个都市圈内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必然的,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的区域,政府在推动区域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区域一体化的分工与合作也是一个自然过程。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概貌。19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蓬勃发展,

财经研究2003年第7期

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区内产业相互关联度最高、市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区域之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该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又一个学术意义上的都市连绵带(metropolitan-interlocked region,简称“MI R”)。

一个大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其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世界6大城市群中的纽约、伦敦、东京属于全球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处于核心层面;巴黎、芝加哥属于区域性国际城市,处于次核心层面;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属于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目前正处于第三层面。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凭借其经济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的优势,构成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战略枢纽,包括上海和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人口约753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9%。2001年年末GDP达1698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7.7%,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350亿元、739.4亿元和160.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4%、27.8%和32.3%;人均GDP达2257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作为中心城市,上海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中位居首位,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金融、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2002年提供和创造了全国5.3%的GDP,12.3%的财政收入和超过22.9%的口岸外贸进口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市土地面积和人口仅占本地区的6.4%和17.6%,而2001年的GDP、财政收入和口岸外贸进口额却已分别占到本地区的29.2%、59.6%和44.2%。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态势。当前,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投资以工业投资为主,商业性投资的增速也比较快。上海与浙江的合作项目主要涉及房地产、外贸、信息、金融等近10个经济领域。上海与江苏的协作主要集中在汽车、商贸等近10个行业。上海对外省市投资总额中,江浙两地约占6

3.2%,其中工业投资和商业投资分别占77.3%和29.6%。江浙两省约占外省市对沪投资总额的31.1%,其中商业投资约占35.7%。2002年上海与江浙两省签订的合作项目达158个,金额超过80亿元。在金融合作方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先后在宁波、杭州、南京等城市设立了分支行,为当地建设融通资金数百亿元。自1996年苏洲、南通、宁波、湖州等城市成为上海产权交易所的成员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权市场已有一定规模。在商贸流通方面,上海工业产品的50%左右销往江浙两省,江苏工业产品的30%和浙江工业产品的20%销往上海,上海已成为江浙两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早在1999年上海就已经在长江三角洲39个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了商品流通网站,覆盖率达72.2%。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外贸窗口,在江苏的联运企业有200多家,提供出口货源12亿元,占上海从外省收购总值的50%。2001年上海技术交易所近2万项成交项目中,约有40%销售给全国各地,长江三角洲占据了其中的大头;90%左右的交易涉及各地企业,其中江浙两地的交易量名列前茅。在政府合作方面,两省一市也建立了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工作机制,把共同构建区域大交通、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旅游客运网络、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区域天然气管道网络5大专题,作为其合作的重点和基础。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沟通渠道和机制也已初步形成。2001年5月和2002年4月先后两次召开了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2002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论坛,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

但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分工与合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是由于上海这一“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尽完善所造成。其次,行政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较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两省一市为统计口径计算出来的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

李超民: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

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浙江与江苏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产业结构严重趋同。而以苏、锡、常为例,三市的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机械、纺织、化工、冶金、食品,各行业的比重也十分接近。第三,行政区经济倾向较重,地方壁垒重重,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着恶性竞争;同时,基础设施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区内除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等机场外,其他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不超过10万,最少的只有数千人。现在个别城市不顾实际情况,又在争上国际机场。而且,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带来对服务业的需求,一些地方不断降低门槛,吸引外资在本地发展服务业,这些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从长远看,也不利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有序化推进。有关研究表明,当前的行政区经济体制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区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行政区壁垒的严峻挑战。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上海的机遇与挑战

1.未来上海经济增长态势判断。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而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的持续进入将带动国内民间投资的发展,并由此优化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还将带动人力资本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日趋向好;从国内消费看,由于大众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汽车、住房、医疗保健、旅游等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上海经济增长正处于人均GDP5000美元上下的关键时期。2002年出现了外资投入的回落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以及因全球经济发展不明朗所带来的出口压力;同样,针对中国反倾销案件的不断上升,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方面将面临更多挑战,在中长期内尤其应当引起注意;“入世效应”的下降对出口也不是很有利。有关研究预测显示,“十五”期末,上海的GDP总量将达到7012.4亿元,人均GDP实现54096.1元(折合6540美元左右)。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继续保持高于10%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3年投资规模相应要保持在2350亿元左右,平增长率应达到8.3%。2003年的投资需求增长率、消费需求增长率和净出口需求增长率分别要保持在10%以上,其中消费需求增长率约为12%。“十五”后两年,在不出现大的意外的情况下,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投资需求增长率的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需保持稳定增长,从而使消费需求有一定幅度的跃升,预计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10.5%和12.7%。

2.上海的机遇与挑战:找准定位,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个崭新的上海呈现在世人面前。目前上海GDP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5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达45%;第三产业内部高端服务业也发展迅猛,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在1978~2002年上海GDP总量增加20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60倍的情况下,其增长达70多倍,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在2002年达到326.9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实际到位外商投资金额达404.04亿美元,占全国22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8%左右。《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中,有153家在上海共投资513个项目,总金额达86亿美元,22家著名国内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浦东,他们声称,此举是由于上海对于中国内地的战略区位的重要关系,地区总部移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上海已经初步形成城市能级高、资源积聚能力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辐射范围大、投资环境日趋向好的发展格局。

当前,上海正发挥着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并继续扩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入世”后部分服务领域率先开放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以金融、电信、物流为代表的服务领域吸收外资的步伐日益加快。

随着上海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上海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已出现下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财经研究2003年第7期

竞争力下降所致。赵晓雷等(2002)研究指出,上海制造业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上海制造业30个行业的竞争力评价中,有16个行业的综合比较得分为负值,12个为正值,除了交通运输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有较大优势外,其他行业的竞争力均与广东持平或略逊于广东。

上海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虽然有一定的下滑趋势,但是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层面考察,这是普遍规律。Burgess(1925)在研究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规律时,用竞租曲线指出了这一点。而且从1990年代上海的发展战略看,这个结果无疑是合理的,香港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一般而言,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成本最低、收益或利润最大和自我满足,而得到人力资本和融资的难易程度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现在企业更加重视集聚经济问题。如果上海重新回到主要依靠吸纳制造业投资的政策着眼点,其结果可能是上海重新变为制造业基地,而综合服务功能必将衰退,并在比较劣势的基础上与长江长三角洲地区内的其他城市争资源,其成败不言自明。

从上海外部的情况看,截至2003年2月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555.09亿美元。外商投资的85.96%分布在东部地区。近年来,东部的外资比例都超过86%或87%,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而且有向长江三角洲的江苏集中的趋势。新一轮投资热将进一步集中到长江三角洲(王志乐,2003)。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吸引台资IT产业最主要地区和吸引台资最多的内地城市,2001年吸引台资高达82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总额的1/5,其中2/3是I T企业(查志强,2003)。苏州的发展只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形态的一个缩影,该地区正在成为有影响力的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基地。

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模式已经出现,上海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兼有较强的高端制造业和大量研发机构,而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依靠比较优势,吸引制造业,成为制造业基地。而且,在上海没有竞争力的制造业,自身也在加速向市外转移。

与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存在的“一国两制”不利因素不同,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流动本来就是没有障碍的,共同市场也没有边界。对上海来说,最大的机遇就在眼前,但同时也是挑战,即承不承认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能否抓住有利时机,抓住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普遍认识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难得的有利时机,利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产业梯度差异,抓住长江三角洲自然形成的分工格局的有利形势,把握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建设的定位,破除思想和行政制度的障碍,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完善投资的软环境,提升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运作中心、采购中心、国际组织总部入驻上海,强化资源配置功能,面向长江三角洲构筑服务平台,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向外转移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加速承接世界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转移,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入手,方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能路径。上海的发展关系着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上海只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融合,加强分工与合作,才会有灿烂的明天,而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也只有与上海保持不同的分工,积极开展区域合作,错位竞争,才会有共同发展。上海今后中长期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结合起来,而长江三角洲下一步如何发展的关键是定位问题,是加强区域经济整合与分工合作的问题。

我们认为,未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可做如下安排:

第一,以上海为核心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1)上海应该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中心,具体来说,包括融资及融资服务中心,现代化物流中心,信息中心。(2)上海应该尽快建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市场的集散中心。(3)上海应该成为长江三角洲综合交通网络的主枢纽,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建设组合港式国际航运中心、亚太地区的国际航空港和高效陆路交通中心。(4)上海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成为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应依托既有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优势,成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

李超民: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

新基地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基地。

第二,上海经济发展在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倚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抓紧建设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大市场,一是建设服务市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关键要发展高等级第三产业,如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并需要制造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当前上海信息咨询业服务对象主要是外资和民营经济。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很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竞争环境的日趋规范,信息咨询公司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长江三角洲区域日益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可为上海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在消除长江三角洲地方保护、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后,这种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更强。香港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例证。二是建设产品市场。未来上海工业的发展重点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装备和高科技、耐用消费品工业以及重化工业等。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都比较高,这为上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2)上海产业调整应倚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提供的广阔空间。进行结构优化,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是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则要求其他产业向周边地区作梯度转移和扩散,形成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分工协作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坚实的产业基础,密切的区内联系,有利于上海经济的集聚与扩散,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3)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样应倚重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和发展过程,是不断参与国际分工并同国际经济大循环接轨的过程。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必须要使自身经济循环从依赖国内资源和市场,转向主要依靠世界资源和市场,而且必须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从1990年代起,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推动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及研究开发中心,而在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布局生产、加工中心,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形成配套上的水平分工和技术上的垂直分工,长江三角洲区域也提高了经济水平,跨国公司从中赢得低成本和大市场,提高了运营效率;上海提高了产业结构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这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步骤。上海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趋势和历史机遇。(4)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应当考虑与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配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洋山深水港为枢纽、浙江和江苏沿海沿江港口为两翼的组合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各港功能互补、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与国际运作惯例相衔接的组合港管理机制。目前,世界上国际大都市拥有的大港口都呈网络带发展态势,而上海港还处于港口功能辐射区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需要有港口、码头、港务设施、陆路集疏运等,以及货源基地培育、市场规范管理等软硬件支撑。所有这些都有赖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和经济的一体化。

四、结束语

国际大都市崛起的过程,是资源加速集聚和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过程。1970年代到1980年代,香港抓住机遇,通过制造业发展,完善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新的机遇,向大陆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时加速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香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19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香港进一步认识到,香港的未来只有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区域合作,进行更高层次的分工,才能在竞争中继续保持不败。现在,从特区政府到民间,无不为全面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而努力。但需要指出的是,香港和上海之间也存在着不可比因素,首先,香港的崛起是由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造就的;其次,香港的制度因素是上海所不可比拟的,如低税率制度等。

在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的战略定位实现过程中,上海具有香

财经研究2003年第7期

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而且长江三角洲经济很早就开展一体化了,只是由于行政分割才束缚了其应有的发展。然而,上海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主要是观念和体制上的挑战,如不能突破这一点,并根据自身优势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将不利于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建设发展,甚至有可能将被其他城市部分取代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

* 本文写作过程中,香港上海实业公司钱世政先生提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utton,K.J..(1976)U rban Economics:T heo ry and Policy[M].London:T he M acM illan Press Ltd.

[2]查志强.长江三角洲台资I T产业集群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3]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Husain,Aasim M..(1997)Ho ng K ong,China in T ransition[J].Finance and Development,Sept:3-6.

[5]克鲁格曼,保罗,奥博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的贫困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7]Ohlin,Ber til.(1952)I nterregio nal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M].Revised Edition.Cambridge(M ass):Harvard UP.

[8]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2003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0]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J].学术月刊,2002,(5).

[1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王志乐.“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O L]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13696773.html,/analy ses/ex pert/cn020024.htm,

2003-02-08.

[13]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在外围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对跨国公司仍具吸引力[O L].http://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13696773.html,.hk/

censtatd/chinese/press/annual_survey/roroc/roroc_latest_index.html,2000-03-28.

[14]赵晓雷,刘永章,郑辛逸.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内部资料),2002,(11).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and Challenges for Shanghai

LI Chao-min

(Resear ch Center o f Regional Economics,S hanghai U nivers ity of Finance and Econo 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A bstract: Since Hong Kong began its economic transition w ith per capita$5000GDP in the 1980s,it has changed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a hub of transportation and shipping. Presently,promo 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Hong Kong w ith Zhujiang River Delta economy has start-ed.The paper,by employing the economic analy sis and com parison betw een the tw o regions,analy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 ed by the economic grow th of Shanghai.It points out that Shang-hai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Hong Kong,catch the emerging oppo rtunities of global trend of the investment m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o Yang tze River Delta and local service in-dustry,to promote region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and construct Shanghai into one of the four in-ternational centers and an influential cosmopolis.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 ration;division;cooperation;experience;challenge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满分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D)条 A、8条 B、12条 C、15条 D、20条 2、以下哪个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D) A、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B、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C、“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D、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3、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D)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4、哪个不属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正确描述(B) A、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B、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C、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D、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5、哪一项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产业体系的 规划内容(D) A、现代服务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先进制造业 D、现代农业 E、海洋经济 判断题(共20题,每题4分) 1、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群优良天数比例珠三角最高。(√) 2、《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排名第10。(×) 3、大湾区建设是广东2019年着重抓好的十项工作之首。全省各地都要对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在融入过程中推动改革开放的新进程。(√) 4、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清远市等珠三角九市。(×)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解释 内容摘要:本文从空间经济学中心—边缘—外围的分析角度,建立一个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同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异质性跨区域合作的理论框架,结合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事实,对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和逻辑上一致的解释,特别是对上海重返我国经济舞台中心地位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再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上海空间 一、引言 上海,历来是全国的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我们回顾30年来关于上海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不同时期的角色和地位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还是从战略需要出发,上海都无时不在承负着超越自身发展,引领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从引领长三角的经济腾飞,到同广大中西部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可以说,不论是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每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上海的身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克服自身发展的局限,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引领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承负着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重责,上海的彷徨和保守曾经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当时走在全国前列的珠三角,中心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王于渐等,2007);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卸下历史重负的上海迅速引入了大量外资和世界级企业的进驻,并以其溢出效应激活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能,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进一步增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统筹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国内区域合作中,上海排头兵和中心地位无疑将更加突出和重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海30年来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关系的演变轨迹及其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历程既充分表明上海需要在更强国家色彩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改革中建设“四个中心”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此,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发,寻找上海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变化轨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在下一轮改革中上海将扮演的角色,以更加积极参与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本文将基于一个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地讨论作为区域经济核心的上海对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地位变迁的基本逻辑。同时,鉴于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和2005年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等政策选择带来影响的重要性,我们梳理的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对主要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关系、经济影响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深入改革开放过程中上海的着眼点和动力源。本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 于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以及要素流动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藤田昌久等,1999),从而得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对口支援、国家发展战略先试先行搭建的政策与制度合作平台有利于各地方政府在获得上海扶持的同时,引入呼吁机制,促进长三角、中西部地方政府向上海学习,提高区域经济运作效率(图2)。 图2 上海同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 三、上海与长三角:重返经济舞台中心 (一)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改革为各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的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测试试题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线测试试题 1、湾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主要是指______。 D.政府管理的相关因素 2、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产值超过了______亿元。 B.10万 3、粤港澳大湾存在______关税区。 C.三个 4、目前,对全国GDP总量贡献最大的区域是______。 B.长三角地区 5、强化______推进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统筹与协调能力。 A.中央政府 6、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协同体系,涵盖价值协同______、规划协同、法治协同、政策协同、基础信息协同等。 A.利益协同 7、世界大湾区中,服务业平均水平最高的是______。 D.纽约湾区 8、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最早创始于______。 D.2003年 9、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港人可能面临的超国民待遇是______。 D.港人港税 10、世界大湾区中,制造业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 C.东京湾区

11、李克强总理在______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C.2017年 12、精准识别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群体,不包括____。 D.外国人 13、粤港澳大湾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______。 A.第一 14、整个华南地区科创条件和能力处于领先地位的是______。 A.香港 15、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上是解决“一国”之下港澳居民的______问题。 A.国民待遇 16、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产值比重最低的城市是____。 D.肇庆 17、珠三角机场明争暗斗最激烈的是______。 B.广州与深圳 18、世界大湾区中,金融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 D.纽约湾区 19、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可实现粤港澳______生活圈。 B.1小时 20、效仿国外湾区经济发展经验,率先提出建设沿香港海域的“香港湾区”概念的是______。 B.香港人 21、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最早创始于______。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公需课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98分答案

1、目前,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最高的湾区是______。(单选题) A.粤港澳大湾区 B.东京湾区 C.旧金山湾区 D.纽约湾区 您输入的答案:B 回答正确 2、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属于_____。(单选题) A.身份权利 B.经济权利 C.社会权利 D.政治权利 您输入的答案:C 回答正确 3、港澳居民在内地的_____目前尚未解决。(单选题) A.公积金权利 B.住宿权利 C.就业权利 D.参军权利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4、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______三大城市为节点(单选题) A.广、莞、深 B.广、佛、深 C.广、珠、深 D.广、惠、深 您输入的答案:A 回答正确 5、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最高的城市是______。(单选题) A.香港 B.广州 C.深圳 D.佛山

您输入的答案:C 回答正确 6、世界大湾区中,金融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单选题) A.粤港澳大湾区 B.旧金山湾区 C.东京湾区 D.纽约湾区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7、根据QS世界排名,拥有世界100强大学最多的湾区是_____。(单选题) A.粤港澳大湾区 B.东京湾区 C.旧金山湾区 D.纽约湾区 您输入的答案:C 回答正确 8、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写进了党的______报告。(单选题)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9、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产值比重最低的城市是____。(单选题) A.中山 B.江门 C.澳门 D.肇庆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10、中央主导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四方协调机制,代表中央的是______。(单选题) A.国务院 B.国家发改委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 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上海市数据 刘慧霞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摘要: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上海是中国的代表性城市,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 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2009年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上海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间,上海市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曲折变化中缓慢上升;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耦合度;耦合协调发展;上海市The Dynamic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al Econom 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 ent System s Based on J iangsu Province Liuhuixia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how to reconcile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deple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lated to human relations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bear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nghai is China's representative cities, based on the economic sub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subsystem consisting of 18 indicator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coordinated by the coupling model and the degree of entropy weighting method in 1995--2009, the 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upling interaction, the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区域经济联系(一)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 【学习目标】 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世界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经济。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 (1)对口 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和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得到了合理利用。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把、、、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的总体布局。 【合作探究】南水北调的影响 调入区:

调出区: 【课后习题】 1.2010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横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 A.世界最大的国际军事组织 B.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2)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成员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2.截至2011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已实施了10余年了,要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性,必须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走一条现代化、工业化的路子,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双选)() 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C.加速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A.河道的淤积 B.水质污染 C.地下水位的下降 D.土壤的盐碱化 5、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回补地下水 B.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长江河口海水倒灌 6、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工建设,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读我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南水北调”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问 题的具体措施。材料中提及的南水北调东线 输水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的原因 是。中线调水的在, 该线路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2)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 是。 (3)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西线方案相比 较,东线工程的优势条件是:;(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最大障碍是:() A.秦岭B.昆仑山脉C.巴颜喀拉山脉D.祁连山脉 (5)跨流域调水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试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受水区产生的生态影响主要有(至少两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新城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赴上海市浦东新区调研组)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和重点。 在18年的发展道路上,上海浦东新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在浦东新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用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新城区,创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经过18年的努力奋斗,浦东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保持年均18%以上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比建区时增长了近4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862美元增加到1.6万美元,不仅成为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标志。浦东新区的崛起,再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也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浦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中央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之前,浦东属上海待开

发的郊区部分。1990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60.2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7%。工业有一定基础,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明显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就是当时上海市民对浦东发展滞后的生动描述。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17年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浦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具有国际高水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建区时的60.24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365.33亿元,增长了近40倍,年均增速1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862美元上升到约1.6万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了18.6倍;财政收入比建区时增加了近52倍,达587.49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9%。 二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浦东新区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证券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际化要素市场体系,截止2007年11月底,已有478家中外金融机构、9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浦东;累计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9万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额累计超过350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530倍和1030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公需课答案 1、哪个正确描述了湾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A、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 B、从农业经济到港口经济再到创新经济 C、从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创新经济 D、从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 选C 2、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___条 A、8条 B、12条 C、15条 D、20条 选D 3、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选D 4、哪一项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规划内容 A、现代服务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先进制造业 D、现代农业 E、海洋经济 选D 5、2018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讲话时指出: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于____ A、开放 B、创新 C、协同 D、改革 选B 判断题(共20题,每题4分) 1、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

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正确 2、粤港澳大湾区必须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才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正确 3、2006年至2017年期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测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臭氧的年平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 错误 4、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建立,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 正确 5、要巩固和提升澳门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功能,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错误 6、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是科技产业。 错误 7、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大气环境质量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处于同一水平。 错误 8、《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排名第10。 错误 9、内地金融管理制度施行的是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错误 10、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5%左右的人口总量,创造了全国10%的GDP。 错误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重点我选取其中之一进行重点分析,力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式,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基本思路,在分析对地理环境影响时,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的模版。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区域经济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教师再讲解P24阅读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东西部的联系。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东西部除了在经济中的合作之外还表现有资源的调配和产业转移(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了解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1、分析调配的原因2、主要工程3、调配的意义。 让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形成基本分析思路(看幻灯片)。然后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等几个问题,教师以图来分析3条线路。(放映幻灯片) 学生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的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开放性为主)分析中形成一种答题模版,对意义类型的问题怎么回答,对影响类型的题目怎么答题。 最后留作业让学生自己对另外两种资源调配中的问题、路线、意义等按照本节所讲自己整理。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