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内容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内容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内容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内容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内容

一、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

环节一:前提测评。这个环节是学习的起点,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扫清学习新知的障碍。

环节二:导入新课。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愿意去学习,所以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环节是课堂活动的开端,不是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吗?所以有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可以创设出学习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兴趣入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做到快、新、实。“快”即导入快,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走进文本。“新”即本着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使其容易对文本感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实”即导入环节应为整个课堂服务,导入内容应与授课内容保持一致,不可为新而新,为奇而奇。“出示目标”是让整个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学有方向,突出重点。不应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放到一边再也看不管了,或是通过课件出示完就算了,而应成为学生对学习目标是否完成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

环节三:探究新课。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同时这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交流最积极的时段,这一环节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一定得提高这一时段的含金量,而这一环节的探究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自主学习。通过认定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提纲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学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一个独立完成的环节。包括看书、探究等()

看书,是一种自学方式;但是,并不是自学就一定要看书。一些适合探究的知识,看书就容易直接看到结论,就不能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的收获也就要大打折扣。

学生在自学时教要给予指导,自主学习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要让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收获这个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这样有利于锻炼思维、培养兴趣,促进可持续学习。

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假如一个同学一节课作了10道题,这10道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那么该同学这节课的收获有多大呢?他最大限度把某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再熟悉了一遍。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他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经过多次试错,充分体验到没有找到突破口的疑惑、痛苦和终于出现灵感后的顿悟、愉悦。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有实质性的发展。

为什么一定要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

2、小组交流(小展示)。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和自主学习以后,肯定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我的答案是否正确啊?我这个问题不会需要交流啊?所以这就得适时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在组内解决问题的环节。这是合作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要真合作,要建立组长负责制,让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在组内得到解决。真正实现教师的少讲。对学生来说,应用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帮扶,缩短了反馈和矫正的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

3、表达交流(大展示):示疑、质疑、释疑。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学习、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的疑问提出来,提出后先由学生自己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点拨精讲。对于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展示如:内容较少时,全部展示(内容较简单学生都学会了的,也可全部不展示);内容多时,就展示有疑问的,不确定的,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展示要学生的展示为主,教师要起着引导、提示的作用,对于脱离本节重点内容的,又当堂解决不了,就当留下当作课下探究问题。但对于有关

本节学习目标的达成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理清,不要留到课后。时间不够怎么办,后面的练习和达标测评可以少做或不做,一切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主,重质量,轻数量。(如牟平的课可以再减少点题,品牌教师展示课)。杜郎口中学课改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会时间总不够用,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的速度要大大增加。杜郎口中学初一刚开始,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当堂完成,初三的时候,一节课可以完成两节到三节的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拷问学生的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得到的等等)目的有二: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是找出学生错误的根源,二是找到学生思维的精华所以,好学生只所以学生好,就是因为他们有好的思维方式,通过他们的讲解,让其它学生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长时间的培养,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学生倾听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能听出别人错误的是不是都是学习好的学生。从小就会听,才能越来学的越好。我们的老师有不少就不会倾听(听课时发现,学生我错误根本听不出来,这样的老师还不是一个两个),什么是高素质的老师,其中的一个素质就是倾听,在课堂上能听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倾听:可以这样说,仔细听,看他回答的是否正确,找出其中的错误。时间长了不用说学生也会注意听了。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同时培养质疑能力。没有倾听就没有质疑。通过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表述,在争论中弄清问题的本质。可以这样说,其它组的看法和他们一样吗,你还有没有别的看法等。

环节四:巩固新课。这是对新课内容进行系统升华的主要环节,如果说先前几个环节是让学生从微观上来把握课堂知识的话,那么这就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宏观整理的过程。通过教师的系统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内容,从而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老师只提问,不给学生时间归纳总结,所以学生所答的仍然是零散的知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一是要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二是要总结学习方法,强化方式方法的学习;(有的把这一环节放在达标测评后进行,在网上看的一个例子,化学)

巩固训练题可以在本环节中进行,也可以设置在导学思考的每一题后,这要视学科而定,比如数学,就经常在导学思考题中穿插进行,而语文、历史等,就可以在放在这一环节进行。但所有的都不是固定的,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

环节五:当堂检测达标。设置与本课知识相关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来检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落实的程度,反观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根据检测效果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既然是测评,就不要让学生看书,要独立完成。最好能让学生互批,并让批改的学生说出错的是哪一题,如果有时间的话,再让组内的同学帮助一下有错误的学生进行修改。

学案导学的五个教学环节是基础框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一步不少地套用。可以适当的删减,比如时间不够了,那就不检测,再比如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下课前进行总结反思等等。在准确领会新课程理念和学案导学目的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群体的风格和特色,体现各具价值的教学智慧和课堂灵动。比如思想品德课,在课上学生对所学已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必要再搞达标测评,而且我认为思想品德的达标测评应在生活实际中进行,就是思品老师常说的“践行”。再比如说有的老师愿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段进行,学习一段练一练,在练的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效果,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达标没评,比如数学中的部分几何内容。总之一切服从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服从于学生的学习。

二、导学案及其设计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要搞清楚学案导学法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学案是什么。我们所说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根据这个定义,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里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

二、如何编写学案

(一)学案包括的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准备、导学思考题(包括学法指导)、巩固训练题、达标测试题等。

(二)学案设计步骤

⑴研读教材,形成个性反思――与自我对话、与经验对话

教师最最缺乏的是自我思考的积极性,大多拘于教参、权威的说法,而没有自己的东西,自然谈不上针对学情而进行的有价值的设计了,因此,我们教师要抛开教参,先形成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这就是所谓的“裸眼阅读”,教师要在不看参考书的情形下独立阅读、反复思考,以读出“自己的发现”,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的发现”,先确定目标(一定要有目标意识,以前包括现在我们所设的目标都不是自己设计的,都是照搬参考书上的,所以才有上课时,设计的重点确不重点解决,这一种最常见。)为什么要研读教材,在没做学案以前,经常用老经验、老观点来看教材,也无非就是看本点课都有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知识,当我们开始研究学案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对教材看得更仔细了:因为要回到知识的源头,更加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发现,教材的每一处编写都不是随意乱编,都有着编者的某种意图,而这种意图恰恰是要让学生从知识产生的过程去认识知识、理解知识(举数学的例子?教材,),我们高效课堂所倡导的东西非常的一致。在这里我建议各位领导在指导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教材,不要随意的丢弃教材中觉得无用的东西,或是简单处理。

正因为上述的原因,老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必须熟读深思,清楚重难点,明晰内涵与外延,就连一段材料,一幅插图也要搞懂它存在的意图,都可以作为学案设计的素材。(举生物的例子)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每年都有以课本插图、阅读材料或练习等为素材的题目。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探究问题,必要时还可提出方法、供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共同设计最佳学习方法。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媒介,教师

(2)广泛涉猎后的反思――与专家对话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思考,找到与文献的不同见解,取长补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只要我们结合自己学生特点、我市中考题的出题方向、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加以

甄别、筛选、加工使用,相信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反思的基础上,借助于教学用书、参考名家设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案设计过程。

(3)集体研讨中的反思------与教师对话

同学科组或异科组教师,对各自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交流、沟通,实现思想碰撞、资源共享,教师在对话中,不断受到一些启发,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在合作与研讨中生成,这就是集体备课的作用与优势。

书写学案不是减少了老师的负担,而是对教师的智力和能力的一种挑战,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所以,一个人的力量往往设计不出好的学案,只有集大家的智慧才能设计出好的学案。这就要求我们开展集体备课,最主要的要讨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目标,重难点的确定,二是对应目标设计的导学思考题是否合理,三讨论习题的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我们在以前的集体备课中常常强调同学科,就学案来说就不一定需要同学科之间进行了,不同学科之间研讨恰恰起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作用。所以也是可以进行的。

总之把知识、问题、学法指导及评价练习等有机融合,整体优化,就得到学案设计

(三)各部分内容的设置要求

1、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案”设计的定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案”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应该怎么学、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怎样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做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首先是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确立的,它不仅包含着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也涵盖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是从教师角度确立的,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某些过程和方法使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对技能的体验。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一致性。我们可以借鉴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完全照搬给学生,这是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每节课在预设学生学习目标时老师心中要有教材,眼中要有学生。

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课标的正确解读是基础,教材及学生的准确把握是关键,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是条件。具体地说:

① 学生的学习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成的,每节课不宜过多。2-3个

②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目标要具体、适宜、具可测性。

具体:是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

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可测性:目标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于评价,因为学习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要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因为这些词很难明确表达学生应有的具体行为和应有的达成的程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该做到什么程度,导学效果欠佳。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释﹡﹡现象,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其次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③目标内容主要为知识与技能,适当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必书写,在教学中渗透即可。

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经过内化、理解、感悟到的东西──即:生成目标。

⑤重难点要结合教材和学情而定,难点不要体现在学案上,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人为造成学生学习的心里负担。

2、学习准备:

也可以叫前提测评,它的功能:首先设置的问题或问题情境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形式:

可以以问题即思考题的形式出现;

也可以提供与授课内容相关问题情境或素材,让学生针对问题情境或素材(图片、演示、模拟情境等)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这种设置往往会取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有的学校(如二校)这一环节让学生来主持,其它学生进行评价,这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但内容上一定要体现前提测评的作用。这个内容不应是学生随便定的,而应该是老师有目的进行设置。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一定要简洁,突出重点。比如学习减法法则前,老师提问加法法则,这是正确的,但加法法则学生表述起来非常麻烦费劲,而且数学对于法则类的要求是会应用,而不是简单记忆,所以就不如设置3道(同号、异号)用加法法则三方面的内容的题让全体学生做一下,看看法则是否掌握。(展数学)

3、导学思考题:

(1)设计理念

导学思考题是一节教学成败的基础,因为导学思考题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一个有效的自学者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教师设计导学问题,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科学合理巧妙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因为是学案,学生用自主学习用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注意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

导学思考题设置的原则

课时化原则。

要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一课时一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举例说明)

问题化原则.

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举例说明)(1)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2)问题不要太多,太碎,但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解决又要求细,要一环扣一环,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体会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3)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4)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

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5)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如在设计《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学案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内容:请自主学习课本P58-P59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举例:说明满足怎样条件的代数式叫二次根式。②思考:当a<0时,有意义吗?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实例说说你的依据。根据这一问题你认为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③探索:(a≥0)与0的大小关系。由此你发现(a≥0)具有什么特性?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④猜想、验证:当a≥0时,()2=?和同学们交流你是如何验证其正确性的。上述案例中4个问题的设计,笔者力求知识点的导学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而没采用单一的填空方式,大量使用了“举例”、“思考”、“探索”、“猜想”、“验证”等引导性极强的用语,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该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导学性极强,层次特别分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极大地提高了学案预设的效度。

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学案不仅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案中的导学思考题的设计有很多老师说实在不会:确实难,因为要因到问题的源头,要联系生活实际,要引发学生的思考等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简单的说如果教师要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的话变成问题就成了导学思考题

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各类函数的研究方法、几何上基本图形的研究方

法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在复习课中也能体现学法指导。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除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外,也应该很好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

思考: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导学案中可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

4、巩固训练题的设置

课内训练巩固的主要设计意图是: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课内训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测试”。“同步训练”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及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达标测试”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精选、精讲、精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教学案当堂反馈、当堂检测的功能。

同步训练设计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1)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2)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4)要“举一反三”,“举一”是主要的,适当让学生“反三”,要少而精。

其中(4)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尤其是城里的学校,为了“高效”多练,其结果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了知识,而是“熟能生巧”了。题会做了,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两级分化,因为这样做,势必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跟不上的又因此而厌学。林樯:“成功”(学会)是兴趣的源泉。赞成!

达标测试"的设计主要是自主评价和平行性矫正:

(1)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训练内容,体现本节课基本学习要求。

(2)用不同题型的组合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达标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

(3)体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内容,学生自主发展、自我评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复习学案的设计:

①鉴于课堂学案对知识的学习切块化和不系统化,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复习,故要求教师编写“复习学案”。

②“复习学案”应遵循的原则:

A、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复习学案中要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给出知识结构图解,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B、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③“复习学案”的使用中应体现“知识反刍——复习检测——讨论展示——拓展提升”四个板块。

④课堂复习应注意以下环节: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

学案实际上就是导学方案,分为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是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而使用的学习方案,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方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在学习中起着启动、引领和组织的作用,学案既能反映学习的结果,又展现了学习的过程,能保证以学生为中心,全程参与,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

复习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即一是确立学习目标,二是能力训练,三是能力提升。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步,确立学习目标:目标的确立要紧扣课程标准,要与学科自身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不要多管闲事,要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基础,以免达不成目标,具体确立时,要依据中考考点,要明确、具体,不能太多,不能多于四个。

第二步,知识回顾与梳理:在这里为学生设计一个知识梳理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以教材、课标、考点为依据,以填空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知识点再现,深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放手让学生结合教材在复习课前进行整理,形成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知识树,然后在课上展示、评价、争辩,这种设计最好,学生能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培养概括和归纳能力。

第三步,能力训练:学生梳理、回顾知识点后,要进入用知识解决问题阶段,能力训练就是针对考点的有效训练,完成这一步骤时,首先将考点罗列于学案上,然后每个考点配上3—4个练习,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题的难度应是中考要求的难度,要直击考点,不拐弯抹角,题目要由潜入深,搭好阶梯,适合每轮复习要求和实际情况,不能将学生一下难倒,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经过复习原来怎样现在还怎样,要基础与拓展兼顾,还要关注学生层次,课堂上可以这样要求:现在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完成什么,这样保证临界生吃饱,尖子生吃饱,学生做完就能悟出用什么方法击破的考点,每个考点后附加方法总结,留出位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解题方法,便于今后有法可依,提高做题的质量和速度。

第四步,能力提升,复习课进行到第三环节,主体部分已经结束,能力提升环节属于巩固及反馈练习阶段,让学生当堂掌握所复习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式仍以题的形式出现,准备3—4个题目,力争所选题目,学生做完后,能发现用了本次复习的哪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不能出与复习内容无关的题,这样的题在这里出现是没有意义的,反馈时如果错了,让学生找出问题错了源于哪一点,对于似懂非懂的问题,要引领学生各个击破,这样利于掌握复习的内容也达到了反馈提升的目的。

学案是我们教学的好助手,复习课学案中问题的设置和选取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教师在课前要事先走进题海,精选题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掌握有效的解题规律。

“复习学案”应该以指导学生的学为主线,格式规范和有关要求如下,

一、复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

(要求与复习目标对应,与自己所分配到的内容一致)

三、典型例题

(要求包含“例题解析”与“学法指导”)

四、课堂测试

(每课一小测,更有利于我校学生的掌握与运用。题量要根据课堂需要和所剩时间合理设计和安排)

三、实施学案导学要做的准备工作

1、加强小组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在平时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充实了教学激励的对象,既参照个人成绩,同时也以小组总成绩为奖励对象,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单纯竞争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

小组合作对个人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在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情感态度方面有—石二鸟之效。例如情感归属感、自豪感,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小组的构建

基本要求:同划分小组首先要确定好组长,小组长可以不是成绩最优秀的,但学习态度一定要积极,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把小组成员真正凝聚起来,组织本组优秀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组织本小组成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学习计划并督促大家共同完成。小组长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学生推荐和自我推荐等因素产生,小组长确定以后,班主任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小组要有固定组长,值日组长可以轮流,每名同学负责一天或一周小组学习和其他任务的安排和总结,让每名同学都能得到综合锻炼。

小组组成以4-6人为宜,不能少于4人,不能多于6人,人多了效果就要打折,人少了没有学习氛围。以52人为例,4人一组,可分为13个小组。13名小组长确定以后,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给小组长编号,其余的学生按照成绩s形排列分成3组,成绩最好的为A组,其次是B组和C组。第13名组长首先挑选A组的组员,然后第12名组长挑选组员,依次轮推;B组组员首先由1组组长挑选,然后由2组组长挑选,依次轮推;C组组员挑选原则与A组组员挑选原则相同。挑选组员要综合考虑总成绩、各学科成绩和性格等综合因素。班内人数如果不能各组平分,也可以出现5人小组。对于问题比较多的少数学生,一定要通过与各位组长讨论妥善解决,否则,将对小组长的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失败。

各小组人员确定以后,再把13个小组分为3个大组,各组长具体商量学生座次。相邻小组优秀生最好相邻,这样,优秀生既可以指导帮助本小组成员,又可以与邻组优秀生共同提高。小组成员兼顾总成绩和各学科优中差三种情况,尽量使各小组实力相当以提高各小组竞争的积极性,男女生可混合编组以弥补他们在学科思维上的差异,男女生混合编组后,可以尽量按男女生对桌的原则安排座位。

在小组合作阶段要突出教师的指导,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需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

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①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②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③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④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⑤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⑥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教师要随时参与对小组学习的指导、调控,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建立较好的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组内交流方式要训练,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连锁评价式、“一帮一”讨论型、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小组内还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比如:领导者、激励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在请教老师之前要先请示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其次,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同时,其本身也可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

2、建立小组和学生的激励机制

再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紧紧跟随的话,就不会有成果。学生就没有了参与的积极性,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旦这种热情成为一种习惯,评价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但对于我们刚刚开始这种模式或者开始不久,没有评价就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展示。(举例)凤城六中,杜郎口中学都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在。

定期评价小组。班主任可根据各组所有组员总成绩提高情况和日常表现评选优胜小组,如果各组人数不同,可取其平均值。班主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检查表,以便于科任教师对小组进行督察,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小组日记等形式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小组日记可以让每个学生负责一天,告诉学生具体记录什么内容。根据小组表现情况,可以对小组划分实行动态管理,各小组成员可进行调整,考察小组表现时间不宜太短,可以以半学期或一学期为单位,不能太随意。(高中现在已经在这样搞,每次考试评出进步最大的组,进步最大的人等)

在各小组竞争合作的同时,也可以让3个大组展开合作竞争。班主任和教师可以让优胜小组介绍经验以促进其他小组共同进步,也可以通过给学生家长打电话报喜、组织游学、展出优胜小组合影照、召开优胜小组专题表彰会等多种方式表扬优胜小组。表扬优胜小组比批评暂时落后的小组效果更好。

学生家长会让优胜小组做典型发言以调动学生家长关注支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激发各小组竞争的积极性。

科任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对小组进行综合评价,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均等的机会,确保每个小组每节课至少有一次表现机会,切莫让课堂成为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学目标具体化,分配

任务和检查标准明确化,既要体现个人责任又要明确小组目标。科任教师要对小组的课堂表现及时作出记录,下课前分ABC三个等次作出评价,并做好记录。鼓励表现好的小组,要帮助切莫打击问题比较多的小组,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科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组课代表。教师可以具体布置下一节课的检查和预习内容,上课前了解各小组学习情况。检查可采用主动回答和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尽量关注到每个小组和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科任教师作业布置要一盘棋,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作用。

学生谈话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次谈话的小组可以不同,以便使任课教师了解全班同学情况,小组自评可以描述小组成员的表现,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目的在于提高小组达成共同目标的有效性。教师和班主任要给小组自评留出足够的时间并提出一个自评结构,强调积极反馈,使自评尽量具体,提醒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自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目的和功能

1.评价的目的:

(1)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比较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了除知识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达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而且也有利于过程性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2)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许多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小组成员之间就有了荣辱与共的关系,组荣我荣,我为小组的荣誉尽力。这样就自然会出现互帮互学、互补互进的局面。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看到的一种学习氛围。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由于小组成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每一个人的学习成绩都与小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小组成员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关系,久而久之也会建立深厚的感情,后进的同学在这样的团体中也会有用武之地,即使遇到困难的问题也能得到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所以学习的自信心会随之增强,自尊心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4)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重心已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群体合作达标。这样就更注重团队的整体效果和战斗力。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理解,更学会了合作,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2.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鉴赏——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对合作比较成功的小组给予价值肯定,树立成

功的榜样,使同学之间有样可学,以促进相互学习。

导向——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怎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可取的,怎样的合作是低效的,应该加以改进。

激励——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小组的合作成果得到同学的肯定时,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这种快乐,从而能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和基本方式

1.评价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对象可分为小组和个人,因此评价的原则也略有不同。从总体上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坚持“两个结合,两个侧重”,既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另外,还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鼓励性原则

影响小组合作效果的因素很多,仅就小组成员的组成来看,就有知识水平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表达能力上的差异、探究能力的差异等等,而且小组成员之间始终处于不断的磨合阶段,需要的长期的合作过程中达到默契,发挥最佳的合作效果,因此,评价时应遵循鼓励性原则,鼓励的目的是对小组的一种肯定,是对先进的以后总表扬,同时也是对后进的一种促进,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2)公平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标准大多是一些动态的因素,这些因素没有一定的两化标准,谁好谁坏有时差距是很小的,甚至在某些方面甲组比乙组强,在有些方面乙组则比甲组强。另一方面,评价的对象之间是相互了解的,有时还会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这虽能给评价带来合理的因素,但也会为评价带来一些难度。比如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小组是好的,应该得到加分或受到表扬,这时教师的态度就显得比较重要,并且这个态度应该是公平的,同时也应该是民主的。另一方面,小组内部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个评价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评议产生的,不是组长说了算,是应该得到组内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因此更应该发扬民主。

2.评价的内容:

(1)合作学习的目标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这指明了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包含这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概念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解题的方法是否独特、多样、有新意?遇到新的问题能否运用所学的策略把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或熟悉的?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能否做到使被帮助者易懂易学?分析(或解题、证明)的过程是否做到言必有椐?

交流方面:在小组的交流过程中,能否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同学的帮助是否热情、耐心?发言是否积极?语言表达能否做到清晰、简练、准确?在讨论的过程是否做到能尊重同学的意见,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的生成变化情况如何?

合作方面:个人在小组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在担任不同的角色中是否称职?是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对有困难的同学方式能否主动帮助?在合作的过程中对小组是否有特殊的贡献等。

(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就明确了评价应该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这两个角度进行。

过程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包括独立思考(探索)阶段、讨论阶段(不断修改、补充)、完成解答(或形成结论、或发现规律)阶段、汇报交流阶段、小组评议阶段等。

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论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有无创新性、独特性?调查报告是否科学、合理等等。

3.评价的方法

(1)从评价对象上看

可分为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评价。这两方面的结合才是对学生的准确评价,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促进作用。

(2)从评价主体上看

可分为小组内的学生个人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全班同学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只有多向的评价才会得到合理的结果,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3)从评价途径上看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组内的个人评议;二是整个小组的整体评议。这样做一方面能体现个人在小组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团对的功能。组内由组长组织评议,半数以上的人认可就可以作为某同学的得分(或相应的等级);组间由教师提议,大多数同学认可。组内的评议以一节课为单位,每一节结束时,每位同学都应该得到一个相应的评价;组间的评议是一种奖励制,既并不是每个组在每堂课中都能得到一个分数,而是在全班的全部小组中表现突出的一个或几个小组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分,凡受到奖励的小组,其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评价可以采用等级制(一般分A,B,C,D四个等级),也可以采用分数制(一般记5,4,3,2,1五个分数)。在评价时,通常有如下两种方法(以分数制为例):

(1)小组分+奖励分

小组分一般是由组内评价得到的。比如在一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聪(轮流组长)、小慧、小明、小芳的表现各不相同,在小组合作的结束阶段,轮流组长提议: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小慧发言积极,所提出的解题方法有新意,为小组受到表扬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应该得5分;小明发言解决,并且帮助小芳完成解答,应该得4分;小芳虽然解题速度比较慢,但能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可以得3分;小聪发言不多,但组长的工作还是尽心的,建议得3分(轮流组长)。在这样的提议下,如果组内大家意见一致,那么这个分数就是小组分。

奖励分一般是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进行评议的,由教师提议一个或几个小组给予奖励,奖励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如果这个奖励得到全班同学的人口,那么这个小组的每位同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如上述的小组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且得到2分的奖励。那么每位同学又可以都加2分。最后,这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位同学的得分就是两个分数的和。如果没有奖励分,那么这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位同学的得分就是小组分。

(2)以小组为单位给分

这种方式只设一个分数,就是以小组的整体评价作为该小组每个成员的得分。因此在每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都会有一个评定,该评定一般由教师组织,全体同学参与,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分数。比如,第一小组的得分是4分,则该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是4分,第二小组的得分是3分,那么该小组的每位成员的得分都是3分。为了体现一种公平性,小组汇报不设“中心发言人”,由教师指定,但各组抽到的发言人应该是属于“同一层次”的(如知识水平差不多、表达能力差不多等)。特别是在课题学习、设计题等合作性比较强的学习内容,这种评价的优势更能显示。

“约翰逊兄弟的多项调查结果均表明:在学生参加合作学习之前,他们认为小组成员共享一个分数是

不公平的,但是,一旦运用该评估方法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大多数认为该评估是最公平的。”

(三)评价的过程管理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评价的管理也是不能忽视的。它主要牵涉到如下两个问题:

1、由谁负责

如前所述,如果采用小组分+奖励分的方式,那么小组分由小组长负责登记和保管,当轮流到另一位组长时,其相应的工作作好移交,其中的每一次分数,均应由小组成员签名。奖励分的登记和保管由任课老师负责记录。

2、如何实施

教师有一本专门的小组奖励分登记本,组长有一本个人得分的登记本。一个或两个星期积分一次(或在组长轮换的时候积分一次)。每学期进行一次汇总、三年给出一个总分。小组合作学习的得分将作为学生平时学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期中、期末一样,按一定的权重作为学生的总得分。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动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恰当、中肯的评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课题.

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听课评课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导学这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听课和原来一样,又不完全一样,以往我们即关注学生的学,同时也关注教师的教,二者是并重的,而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发生变化的就应该是听课的位置,在学生中,才能知道学生中否真正进行了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是表面会还是真正弄懂,是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是直接记住了结果。

学案导学课的评价标准

一看课堂上的教与学用不用学案。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体悟而策划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节目表”。它能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它能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看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深刻。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积极、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栏目条理清晰,活动一波三折,正例加反例,联想加类比,考试加实践的学案课堂会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胜境。

三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也就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的首席,但教师不是主角。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四看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

五看教师是否关注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评价教师能否实现成功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准。

六看教师是否有开拓创新意识。教师要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灵活的应变力,要在把握并完成了教材规定的任务的前提下,注意拓展创新。拓展创新有三个明确的导向:一要直通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成就,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二要揭示通法,加强“双基”,建构思想方法,形成迁移能力;三是考虑联系生活、实践和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六、学案导学问题

学案导学问题解答1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讨、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学案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有诸多的背景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政治背景:现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学上落实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②社会背景: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形成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能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思维和积极探究的过程。③素质教育背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少数尖子不行,只重知识不重能力与学法不行,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④新课改背景: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新课改后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三维”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把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⑤兖州教育背景:生源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必须高速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资源特别是师资的不均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的高效优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学案”不失为一剂良方。

3、学案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⑴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⑵学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拿到学案后,即已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的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

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

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动态点拔和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了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⑶学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忽略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学习将成为盲目的、无序的、无目的、无方法、无目标的学习。学案导学,从研制学案开始,教师就已进入了指导的角色,因为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智慧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境不断的变化随时给予帮助和点拔,利用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者,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拔者和诱导者。

⑷学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学案导学再也不是教师一人讲大家听,齐步走随大流,更不是大屏幕上幻灯片过眼云烟式的展示,而是真正的异步学习异步指导。学生手头有学案,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速度,教师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或集体点拔或个别指导,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钻研,或请教老师,请教同学,按需索取,自由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案虽然明确了学习要求和具体的方法指导,但它决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线路图,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因人、因事随机做好指导。

⑸学案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学案导学,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了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课上。学案导学实施堂堂清,不留课后作业,学生再也不用为课后作业和加班加点犯愁作难。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学案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究、训练、检测和拓展,真正跳出了题海。学案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案,又是期中期末的复习资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学案导学学生有备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学习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学生完全主宰着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学案的设计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由预习准备开始,到提出问题、研讨学习、释疑解难、训练巩固、检测评估,再到拓展训练,环环相扣,知识生成、能力提升自然蕴涵其中。传统的简单机械性学习完全被科学的学习机制所替代,少慢差费自然就成了多快好省。

⑹“教是为了不教”。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训练巩固。这样的引导是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自然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基本策

略和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仅可以摸清学习的规律,还可以有创新的方法和措施。

⑺学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习精力。学案将学习的重点前移,规定了预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上学习采用的问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疑解困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主动参与成了学生学习的一大特征。学案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时时吸引着学生,精力自然集中。由于学案中问题是固定呈现的,(不像老师口头提问转瞬即逝,也不像电教的即时转换),既排除了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又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学生能够真正集中起精力去思考、去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4、学案与教师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案是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和掌握学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参与编与、修订和完善学案,真正把学案变成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有效的方案。同时,要充分理解把握和使用好学案,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在充分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学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多变,兼容并蓄,不断研究与创新,多方搜集资料与信息,反过来再用于指导学案的修订与完善,把教学

实践的过程变成修订完善方案、推进其提高升华的动态过程。教师在编写、使用、修订与完善学案的过程中,自身得到锻炼,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学案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5、学案与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案顾名释义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个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但它不是死的教条,它规定的只是基本路线、基本方法,至于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策略和具体细节,完全应该由学生自主,路线确定以后,路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案只是个工具。

学案是学生的另一位老师,无声却有形。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案给学生的指导更直接、具体,学生接受和运用这个指导的自由度和实效性更强。学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和研究空间更自由更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交流空间的约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得以充分体现。

学案给了学生路线和方法,也给了学生思想和态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者最有发言权,学生在长期使用学案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产生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老师可以作为学案修改的重要依据,使学案不断地完善与科学,因此学生既是学案的使用者又是学案编制的参与者。

6、学案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问题”是关键、是核心。

“问题”主导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预习、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巩固练习、学习小结,还是拓展延伸,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环节都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在这个基本环节中“提出问题”起着

决定的作用,事关整个教学环节的成败,因此也是整堂课成效与质量的决定因素。

既然“问题”是编写学案的核心,那么问题设计就是决定学案优劣的关键因素,所以编写学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构思与设计上。

“问题”在学案中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体现,因此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导”的规律和“学”的规律;“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在学案中既起着引导作用,又应负有启发功能,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启发性。另外“问题”的大小、深浅、繁简等“度”的把握直接决定着问题设计的质量,这就需要编写者精心揣摩,细心把握。

7、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8、学案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是怎样的?

一份完整的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觉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2)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3)知识结构。用网络的形式展现知识系统,便于宏观、直观的了解。

(4)学法提示。引导学生面对新知识或难点问题该怎么想、怎么做。

(5)学习过程。包括相关知识链接、预习、学习探究、反馈和展示、启发点拨、作业等。是学案的重要

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考题例析。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考试中的考查方式,以什么形式、题型、材料来设计问题,难度如何,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解题。

(7)热点聚焦。链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热点,热点与热点间的内在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8)巩固练习。是学案中的基本要素,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题目,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

(9)课堂小结。由学生来总结所学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

时总结得失,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帐人。

当然,每份学案不一定都包含以上要素,可以根据学科的具体实际适当增删,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要素的设计上要多下气力,力求科学有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学案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自学提纲,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好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考虑好是否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考虑好设计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学案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共同参与;

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10、学案编写要体现哪些特点?

“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①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课标和教材,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②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

③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④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

⑤生成性-----树立生命的观念。

学案导学问题解答2

11、设计学案时应注意什么?

⑴使学生学习有路

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

⑵使学生学习有劲

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的达到目标,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置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⑶使学生学习有法

学会方法,走遍天下。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案设计要明确指示如何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12、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

知识底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并找到最佳路径解决矛盾。

第二,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13、学案的学习目标应怎样定位?

制订学习目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目标不仅要具体,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课组)目标要求、章节(课例)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要求来确定,而且要重点突出,明确学习重点,但不要面面俱到,避重就轻。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读得明白,弄得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14、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15、学案中的预习包括哪些内容?

课前预习可以包括:一是与本学习目标相关背景材料和思想意义,学科问题的新发现、新猜想、新论证等,如语文课例中关于作品、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意义、现在学习的价值、主要知识和技能的逻辑结构图等。二是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题例,通过预习前置,学生自学,促进学生完成一定的基础目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16、学案中的“预习”设计有什么价值?

学案中的“预习”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先学”。这种“先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学生要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采取自学的方式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学生在学案导学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知识,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会激发学生在静思中根据学案中的导学问题或提供的实验器材,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17、学案知识问题化设计有什么意义?

将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是学案导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学习的控制器和推动器。它不仅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控制学生学习进程的作用,更起着推动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学案中,知识问题化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案导学的成败。

具体到学生的学习中有以下意义:

⑴使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明确。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盲目,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

⑵使自主探究学习得以落实。学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系列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必然要想办法去解决,或看书、或实验、或调查等,学生在想办法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就经历了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不仅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品质。学生学习有了目标和方向,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快地进入到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并能够及时排除其他干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品质。

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中,不在是被动的去执行任务,而是要去主动的思考、认真的思考、细致的思考、努力的思考,在学生主动思考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中,思考的积极性会逐步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也会相对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⑸小组合作交流成为需要。学生在自学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必然想与其他同学进行探索与交流,小组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

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看书习惯。学案中的问题都是教师围绕课本上的新知识设计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首先意识到,要解决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思考不行。这样,就有力地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和看书后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

18、编制学案学法指导方面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学案中,学法指导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学案中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要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指导要充分结合学习目标,要举出一定的学习题例,通过题例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9、学案中的练习应怎样进行设计?

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

【学习一二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习一二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习“一二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澄迈三中钟伟萍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6月20号下午,学校在多功能会议厅举办了学习“一二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启动仪式。在这次学习中,我深有体会,受益匪浅。在当前教育教学中,课堂模式一贯都是“灌输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以求分,学以应试。如此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被动的接受着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失去了灵性、悟性,失去了主动学习,自己动手“捕食”的能力。即得到了“鱼”而没有学会“渔”,没有自学能力,无法进行终身学习,影响了以后的发展!甚至有很多学生在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中厌学弃学,令人痛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知识能力化,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时刻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这种导向的探索下,“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导学案”教学模式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而探索的一种新的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合作与创新,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在将来运用知识,

创生知识!所以,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一、二、三”教学模式中的“一”指的就是自学环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反复强调学习方法,要求学生:遇到困难不要轻易退却,所有问题都要先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反复思考,实在不能解决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严格按照导学案的要求阅读教科书,对问题进行探究,对重要单词,短语,句子圈圈点点,加强记忆;对重要短语,句子要认真体会,学习其用法,对练习努力做到准确、迅速、规范、灵活,好中求快,力求落笔准确;每次预习结束后要对知识和方法进行自我梳理。当然,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让他们不厌烦预习,必须给他们降低难度,减少数量。布置知识链接、课堂提升以及知识巩固三部分,学生一般都能完成,完成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之后的“三”指的就是课上的交流研讨,展示提升,效果校验。就是教师上课环节。主要进行第一项是自主学习检查。一般来说,课堂测试部分我采用让学生口答的形式,不进行书面展示。而课堂提升和知识巩固部分需要课前书面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展示与讲解,来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主要有:学生的学习目标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没有完成?没达到学习目标的原因何在?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两部分的展示如果有些学生做对了,有些没有做对,这时教师仍然不讲解,引导学生对练习结果进行讨论,力求通过集体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43更新时间:2007-12-10文章录入:admin ] 一、前言 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主战场,文化科学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重要性的降低,如果单纯以减少学科教学时间、牺牲或者降低学科教学质量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那很可能是得不偿失,学校也会因此而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甚至是学生本人的巨大压力。如果课业负担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再增加其他的课程和活动,势必造成原有的教育活动抢占时间,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相反应该更加重视。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我校就是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设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他们首先分析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材)”等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认为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链条是不合理的,仅仅凭借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就学生而言,尽管有教材做依据,但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什么、怎么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使学生沦为记笔记的机器,课堂根本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而且由于教材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对教材上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及其他知识点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只能借助于各种教参,即便如此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目标不明,负担加重等。据此金华一中的领导和教师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种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 。从此,学案教学法的研究就作为本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集中了全校的优秀教师集体攻关,1998年在初步总结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申请并被正式确立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我们认为,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些方面本身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尽管开展时间不长,但很快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99年5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从“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主动学习能力”高度报道了我校开展“学案教学法”研究的情况,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学会学习或说“学会求知”的关注,中小学教育界也开始受到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强调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以各种“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也不断面世,如“目标导学” ,“目标导向教学” 等。这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颁布以来,我们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ⅩⅩ年ⅩⅩ月 份开始全面实施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一年多来,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已经在全校乃至全市得到广 泛的好评。 我校精心设计了导学案模板,一堂课分成“制定学习目标,预习环节,创设情境,活动方案,课堂检测,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几个环节。这种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充分体 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了学生的最大潜力。 试行之初,我们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也立刻显现出这种模式 的优势: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习的兴趣浓厚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多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多了,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一年多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深刻的含义。 一、困惑 不敢妄自评价导学案的新教学模式,只是感到语文课中使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困惑。

1、是不是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活跃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导学案的最佳效果? 2、如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保证预习效果? 3、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内向学生的积极性? 4、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又如何给学生个别独立思考的空间? 5、怎样带动基本薄弱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又如何提高优势学生的水平? 6、如何避免两极分化? 又如何“两头兼顾”? 7、组间的竞争如何体现,小组间的评价又如何展现? 8、导学案的教学是否都为单一、固定“预习、反馈、展示、训练”的教学模式。 9、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作文课、预习课、展示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型在导学案中该如何区别对待和操作? 10、导学案如何体现学法的指导,方法的总结又如何体现一定的高度? 11、不同水平的班级,上课时又如何对同一份导学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12、如何协同好主备人和同备课组里的关系,如何在汇集集体智慧编写导学案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班的特色导学案? 13、导学案的检查工作如何开展?教师如何批改导学案? 14、导学案的批阅又如何做到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及时性?

导学案实施方案

尹村镇中心学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决策,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推行“导学案”的必要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中,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把提升课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一言堂和拼时间、死读书”上,尽管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极点,也在特定时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轻视主体违背规律的课堂终究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清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元素:有效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引领;有效教学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在参考了一些取得成效的学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编写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

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 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 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 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 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 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 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 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 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今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作用 主要在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导学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二、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

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4)情感----潜移化 三、导学案的使用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课前必须按导学案的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使用导学案必须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

在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本校推行了导学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为了了解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使用后的教学效果,使导学案在教学取得更广泛的应用,特开展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 靖边四中九年级全体学生及任课教师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问卷调查在九年级进行,共发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达到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教师座谈会三次,学生座谈会十五次,个案调查三十次。这些座谈会和个案调查,不仅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更为导学案推行积累和总结了经验。 四、调查时间: 2012.10.8-----2012.11.20 五、调查结果: 调查教师情况: 1.教师们比较认同导学案教学模式,也表现比较浓厚的研究热情。 2.《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正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它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展示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整个学习过程,是一

个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导学案用一系列利用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导学案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可将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提前发放。在上课前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教师便可以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4、使用导学案教学后发生了很多变化,由于抽批学生的导学案,学生自学情况了解更详细了,课前准备更充分了,更加明确课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增强,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出现明显的变化:发言的多了,小组讨论实了,展示的方法丰富了,后进生也能有表现了,优秀生更突出了,学生的兴奋点多了;老师不再独占课堂,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当堂检测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课后学生主动讨论问题的、问问题的多了。老师课下讨论课堂成败的多了。 5、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不仅较好地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并在自己学习中得到有效落实。而且注重了知识点的能力价值。每个知识点的内涵,每个知识点的分析整合过程,都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导学案设计中强化了问题设计,思路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足够思维量,强化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6、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能力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教师依案引导,学生有序而学,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从问卷中也可看出,老师们都很想了解导学案教学,但是仍存在着部分老师对导学案教学了解不深、不透,甚至误解或理解偏差,以及实践中的困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2?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二、研究目标 1 ?探究基于导学案下课堂教学案例的特征和研究方法 2.通过案例研究,改进和完善导学案教学的方法 3.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内容 1.导学案下的教学案例的特征 2.导学案下的教学案例的行动研究方法 3.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通过参考、阅读、借鉴相关文献书籍,研究设计更符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的教学案例。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际,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观察,确立主题,开展案例分析研究,整理教学案例资料,撰写论文,并把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完善“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成果,成果形式为论文。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情况,总结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提炼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完成 时间 负责人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论文 子课题六: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导学案设计的研究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2.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导学案的设计水平; 2.促进教师工作中的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 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基本要素:问题设计、情景设计、教法设计及多媒体使用设计 基本结构:教师寄语、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 2.导学案设计常见流程和方法 3.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4.课堂评价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过程、方法 1.调查阶段。2012年1月-2月

让课堂活起来 记践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之体会 静宁县城关镇东关小学 马保全

题记: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大潮,我县在学习山西太古“二十四字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我县教育实际的”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这将彻底改革过去老师的“满堂灌”,学生的被动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单打独斗…… 让课堂“活“起来 ——记践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之经验交流 ( 静宁县城关镇东关小学马保全 ) 从接触”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到在课堂上实践”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我最大的感受是:新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老师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过去老师开课就讲,唯恐给学生少讲。现在,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中不是老师一上课就讲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活动到老师发现需要讲的时候老师才讲。这是新课改给老师提出的第一个至高要求。这个需要讲的火候很难把握,张三需要讲,李四不一定需要讲;A组需要讲,B组不一定需要讲……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接受知识也会出现不同的接受效果;另外还有在学习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合作学习时思想开小差等现象,那么,作为教者怎么办呢?二次备课!通过耐心、细致的二次备课我们发现“学案”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与组织下通过针对性的训练、通过选择性的训练、通过引导性的训练最后各自达标,老师从小组的合作交流结果中决定自己的下一个教学行为,即以学定教。 二、老师化整为组,让位组长, 通过近一学期的课堂改革尝试,我觉得时代和社会给我们老师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活起来即学生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我们必须化整为组,让位 ..组长,充分发挥组长的走得近、情况熟的优势,让组长发挥其组织、导向作用,

(完整版)“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

三联小学关于推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试行)

东禅镇三联小学校 关于推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 实施方案(试行) 一、实施背景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通过对各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制约着全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活动,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落实上饶县教育局精神,在综合分析了我校的课堂教学的现状,参考了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决定在全校推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六步”是指:①情景导入,目标定向;②学案引领,自主学习;③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④启发引导,精讲点拨;⑤系列训练,当堂达标;⑥回扣目标,总结反思。 三、“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模式的具体操作 第一步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课堂上应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

学案教学模式

学案教学模式 教学园地 09-28 0939 学案教学模式【引用】 基于学案教学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案的编制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预习—讨论—检测—点拨—再检测—总结—课外作业”的七段式教学模 式。 (1)发放学案,依案自学 教师在授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运用教师下发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案中要提出预习的目标、内容、方法、速度和应达到的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进行独立的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教学参考书,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本,对课本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看学案,了解学习本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最后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能有效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先行”。 《大学》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并且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就有了针对性,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学生在预习自学中一定会产生困惑和疑难,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产生讨论交流解疑的欲望,于是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交流,初步解疑

学案导学的定义及实施方案

学案导学的定义及实施方案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 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学案导学解释: “导”就是指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理解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这就是指导。 “学”就是指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为什么方便学习呢?因为我们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子,本来坡度非常大,我们把坡度变小。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 “案”就是一种方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不是知识、题目的 简单堆积。 二,学案导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更为完善的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2、以学案导学为媒介,研究真正走进新课程的具体办法。 3、研究学案编写和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总体模式。 4、研究学案编写和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特色模式。 5、研究学案导学评价标准。 6、研究学案导学阶段性成果,即对教学质量产生的影响。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课题研究的原则有如下三点: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识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识特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以异彩纷呈的活动来构建学生的主体能力。五、研究过程。(一)学案导学实施前的准备。为了能使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全体教师接受并开展下去,我校在改革伊始就在物质上、

导学案“行为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行为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行为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导学案“行为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引导、调控“双主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行为,生动、自然地形成课堂流程,达成学习目标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 “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其主要教学策略是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其要领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教师通过创设认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给足机会,留足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无效和低效的学习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教学模式实施的目的 首先,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该模式是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为此,它注重“学什么”和“怎样学”的研究,要求教师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编导”、“引导”和“指导”上,要致力于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办法。“导学案”也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安排有目的、有层次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讲解与传授,而是学习过程的编排,解决问题与方法的示范。以及思维的点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其次,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导学案“行为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引导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根本。导学案的设置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蓝本,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通过拓展时空进行自主学习,基本能解决60-70%的问题,而老师讲授的时间则相应缩短。学生由过去等待教师讲解,依靠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转变为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什么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什么? 这次去山东学访,已经是第三次,前两次先后到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广文中学实行学访,这次主要在潍坊市的几所学校。对比他们的课堂教学,发现他们的做法有很多相同之处,更有相当多的不同。 首先,他们都有精心编写的“导学案”,都是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用“导学案”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他们都非常注重学生的预习自学。 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却有很多不同之处。杜郎口中学和兖州一中的课堂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课堂,课堂上几乎完全由学生学、学生讨论与交流、学生展示、学生练习组成,其课堂核心是学生展示,教师课堂只做点拨精讲,老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而其他几所学校的课堂在学生展示方面则显然要保守很多,这次在广文中学听的一节初中数学课相对来说开放一些,但也仅仅让每一组的学生将自学中存有的问题提交到前后黑板上,然后由全班学生举手回答这些问题,再老师实行点拨、补充。 所以,我认为,山东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应该是“重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其他都是围绕这个目的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为了协助和便于学生的自学,所以需要老师精心编制“导学案”;为了即时解决学生自学当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协助后进学生,促动优秀学生,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采用了分组的形式;为了督促和激励学生自学,也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更为了集中解决学生自学中确实无法解决的难点,采用了课堂展示与精彩点拨相结合……。学案、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点拨等是导学案教学所必须要的手段和措施。 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教”,我们老师钻研教材教法,却很少钻研学法;课堂上我们老师很多时候都是一言堂、唱独角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却很少。山东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只重教不重学的传统教学方式,由“重教”转为“重学”,让学生都充分“动起来”,把重视老师的“教”转为重视学生的“学”,这是教学理念的一次巨大转变。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重学”,其他的都仅仅形式和手段。核心内容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但形式和手段则肯定能够改进、优化、重组。比如,杜郎口中学和兖州一中把课堂展示作为课堂重点,而其他几所学校则把突破难点的精讲点拔、课堂检测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哪一种形式更好呢?本人以为,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来看,尤其是从当前教改理念来看,前者占优,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自我表现水平等都得到很大提升,它同时还具有很容易被包装,被打造的优点。但从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来看,恐怕还是后者实用,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因为高中学生对于课堂展示的热情不会有初中学生那么高涨,更为重要的是高中很多学科如数学、物理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只通过自学是无法真正达到课标的知识和水平要求,更无法达到高考的“重在水平考查”的考试要求。所以,对于高中物理、数学等学科,只通过学生的自学还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还必须通过老师课堂上的精彩讲授,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通过老师的即时归纳总结,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灵活地应用知识。(郑云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两部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学案设计 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设计出学案。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 1、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 2、学习内容的设计不是课本所学知识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3、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训练。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二、学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案编写应符合实际 一份好的学案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符合学情,要能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编写学案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往年使用过的旧学案要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参考使用,不能为了省时省工而套用。 ②同一备课组不同班级之间不一定完全通用。同一备课组要加强集体备课,知识共享,教学相长,发挥集体的智慧,但真正落实到学案上时,由于不同班级班风、学情和教学进度不尽相同,科任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和课堂调控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有些学案可通用,有些则应各尽所长,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班级更应使用不同的学案。 ③备课可提前,但编写学案不能超前太多。具体的学案更应该注重“教”与“学”的实际发展情况,实事求是地完成,通常提前一两天为宜。 ④一般情况下,学案是每节课当堂发放,堂堂落实,但使用一段时间已适应的班级,可提早发放,让有宽余时间的同学、特别是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早自学。 2、学生自学应落实到位 “先学”的学生自学阶段是一节课里学生思维的最佳阶段,是学生对知识信息初步感知、理解阶段,也是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的重要阶段。在自学这一阶段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前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指导自学、督促自学、鼓励自学,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全班同学形成自学氛围。例如,指导学生如何粗读知其大意,如何细读掌握要领,如何精读领悟知识的内

浅谈“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 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学案导学六步教学”练习,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主体,在练习与操练运用中,学生对基本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程度,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就更增加学习信心和兴趣。 关键词:学案导学六步教学;小学英语;运用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灵活性与开发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这样的学科特色为“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渗透运用,既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衡量其是否能够旗帜鲜明地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设计导学内容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应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与英语接受能力,取精去粗,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模式。如:新授课(讲练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1.导入明标是为学习完成新的任务作铺垫和准备,即:热身,激发动机,复习,补缺漏。 2.切入新内容时注意

尽量以旧引新;3.自学质疑新内容时要注意设计适当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新的知识;4.展示点拨时应以归纳为主,但并不意味讲解语法,小学英语教学原则不作语法分析,应引导他们梳理所学的内容,逐步地找出或领会语言的规律;5.拓展训练时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的操练和发展性的操练,这种操练和发展应以做事情(完成某一任务)的形式进行。6.总结,即抓住学习重点目标发现不足反复练习直至学会掌握! 一、导入明标 应该作为两个步骤来看待(一般2分钟内完成)。 首先是导入。导入一要干散,不拖泥带水;二要方式多样,灵活处理。不一定只设计专门的导语;也可以温故知新(可能需要导学案);也可以由典型 例题引入;甚至插图、实物、歌曲等等;三要紧扣课堂所学,直击要害。 其次是明标。就是明确学习目标(这一节课要带学生到哪里去?必须清晰、具体、可测)。目标必须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单元要求以及学情来制定,切忌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目标可通过小黑板、电子白板、简要板书等途径直观出示。 1.导入明标阶段 通过唱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朗诵与教学内容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