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1.给动物分类

【课标落实】

《给动物分类》一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科学知识:

1.能够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描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2. 知道人是脊椎动物,认识脊椎、脊椎在身体内所处位置及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给动物进行分类。

4.能够列举出我国特有的几种珍稀动物。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触摸到完整的人体脊椎。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根据材料自行设计脊椎模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脊椎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

1.对动物的分类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自主设计制作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操作,总结出脊椎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本课以动物园动物的分区导入,知道不同的动物间也存在相同特征,根据不同动物的相同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在学生心中埋下给动物分类的种子,进一步引出的科学上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否有脊椎。再通过人体脊椎的触摸认识脊椎的构造,根据构造建立模型,从模型中总结脊椎的作用。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后,强化练习找动物脊椎,给动物分类。最后列举出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之间可以存在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依据,通过教材上动物园将不同的动物放置在不同的园区唤醒学生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动物的种类众多,学生对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了解,所以对动物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基于此揭示科学上对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

第三部分:认识脊椎。人类也是脊椎动物,通过触摸知道脊椎的构造是一节一节的,知道完整的脊椎构造:上接颅骨、下连尾骨。教材以脊椎模型的制作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知道脊椎的作用。

第四部分:通过对人类的脊椎认识继而找出更多动物的脊椎。加深学生对脊椎这一概念的认识。再次对不同的动物通过有无脊椎分类时,形成对这一知识的完整体系。

第五部分:列举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知道珍稀动物有的是脊椎动物,有的是无脊椎动物。它们数量稀少,不加以保护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从中激发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学情分析】

对动物的认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教师的适当引导就能引起学生的许多共鸣。通过低段科学教学,学生已完成并具备了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能力,本课《给动物分类》的学习,给动物分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动物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样的分类方式较之前的学习更加具体化,符合学生进阶式学习科学知识的规律。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动物是否有脊椎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制作脊椎模型并探究脊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记录单、线轴、棉线、圆纸片

学生材料:胶带、剪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最喜欢动物是什么?

2.提问:你知道你最喜欢的动物在哪个园区吗,老师这里刚好有一张动物园的分区示意图,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动物生活在哪个园区?

3.学生回答:我最喜欢的是×××,它生活在××区。

4.谈话:对,动物饲养员会按照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它们饲养在不同的园区。这样分类的方法既方便投食,又便于管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地球上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动物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块内容。直接出示动物园的分区示意图,从自己比较熟知的动物着手,激发学生的前概念,知道动物园对动物的管理中也有分类的知识,也为后面的分类做铺垫。]

二、给动物分类

1.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些动物卡片,这些动物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除了动物园对动物分类方法外,要给这些动物分类,你会从哪一方面来给它们分类?

2.学生自由回答。

3.谈话:在我们的地球上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身体构造等等。所以分类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我们的生物学家就有一套对动物的分类方法,我们以蜗牛和长颈鹿为例,仔细观察,猜一猜生物学家会从那一方面着手来对动物进行分类。4.小结: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设计意图:引出生物学家是根据动物有无脊椎对动物分类的。]

三、认识脊椎和脊椎的作用

1.谈话:人有脊椎,所以人也是脊椎动物,那你知道我们的脊椎在哪里吗?

2.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出示人体脊椎图片)脊椎位于我们身体背部正中央,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3.提问:你能找到我们身体的脊椎吗?脊椎的顶端在哪里,一直到哪里?

4.触摸脊椎:引导:伸出你的双手跟老师一起找一找我们的脊椎。从上往下,上端接颅骨,也就是从头部下方开始,在颈部后方中央位置,这里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颈椎,所以颈椎也属于脊椎的一部分;揉圈按摩感受脊椎构造,顺着颈椎慢慢往下,摸一摸中间,它支撑起我们的身体;同样揉圈触摸,依次往下,一直到达尾骨尖。如果是有尾巴的动物,那脊椎就要一直延伸至尾骨尖。按照这个方法同桌间相互找一找,从哪些开始,到哪里结束,感受脊椎的构造。

5.通过对脊椎的触摸,你发现脊椎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6.谈话:为什么我们的脊椎是一节一节的,这样的脊椎有什么作用?

7.学生猜测。

8.谈话:到底脊椎的作用是什么,和大家猜测的是否一致,让我们一起来建立一个脊椎模型,通过模型来探究脊椎有什么作用。

9.首先我们先来设计制作一个脊椎模型。出示材料。根据材料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怎么设计。

10.出示制作步骤。知道学生制作。

11.介绍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制作完成后进行操作。

12.谈话:通过操作你能总结出脊椎有什么作用吗?

13.小结:有了脊椎就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设计意图:对动物的脊椎在身体的分布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对脊椎的认识上能够自主设计、制作脊椎模型,得出脊椎的作用。]

四、找到动物脊椎、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人的脊椎,举一反三你能找到其他一些动物的脊椎吗?

出示脊椎动物卡片:这些动物都是脊椎动物,请找出这些动物的脊椎吗?用红笔在图上将它们的脊椎标出来。完成实验记录一

2.谈话: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下列动物中,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呢。请填写到对应表格内。完成实验记录二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再次强化学生对动物的脊椎认识及不同动物的脊椎在身体内分布,在打牢“脊椎”的基础上,对动物有无脊椎进行分类,推动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四、认识和保护珍稀动物

1.谈话: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有一些动物还是我们国家所特有的,你知道哪些动物是我们国家独有的?

2.谈话:(图示)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珍稀动物。它们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

3.学生回答。

4.总结:有的珍稀动物脊椎动物,有的是无脊椎动物。它们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与保护。保护好动物资源,让我们共同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设计意图:能够列举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知道珍稀动物有脊椎动物,也有无脊椎动物。“珍稀动物”是因为它们数量稀少,不加以保护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激发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板书设计】

1.给动物分类

构造:上接颅骨、下端到达尾骨尖

脊椎作用: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分类有脊椎脊椎动物

无脊椎无脊椎动物

【实验设计单】

1.给动物分类

班级:姓名:组别:一、找到这些动物的脊椎。用红笔在图上画出来。

二、你能像生物学家那样,将这些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吗?

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有无,将它们分为了和。

2. 请对上图中的动物进行分类,将图片对应的序号填写到下表中。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

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

茂密的雨林里,

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

广阔的草原上,

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

……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

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

预设:

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

灵长类区——猩猩、猴子

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

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

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

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

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

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

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

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

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

鸟类——丹顶鹤、孔雀

昆虫类——蚂蚁、蜗牛

鱼类——小丑鱼

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4、教师引导:如果是生物学家来给这些动物划分的话,他会根据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请大家学着生物学家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教师引导:脊椎动物都含有脊椎,我们人类也属于脊椎动物。那么脊椎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相互摸一摸我们的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2、同学之间相互摸一摸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预设:

脊椎是一节一节的。

脊椎是连起来的,不是分开来的。

脊椎是弯曲的。

3、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脊椎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引导:这些一节一节的脊椎连起来以后,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颈椎的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的作用

1、教师引导:要想研究脊椎的作用,我们还是通过动手做一个颈椎的模型来研究吧。

2、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的做脊椎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做脊椎模型所需的材料及制作方法等等。

制作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布、剪刀等。

制作步骤:

第1步: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第2步: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第3步: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制作脊椎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型的制作情况,并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脊椎模型。

5、教师引导:同学们,脊椎模型做好了,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脊椎的作用。

操作方法:

第1步: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2步: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按照要求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脊椎的作用。

7、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当我们把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用手指将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时,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一侧倾斜。当我们将上面的线轴向不同方向倾斜的时候,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在脊椎运动结束之后,稍一用力,脊椎又可以恢复原状。这说明,脊椎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能力。

活动四: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1、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脊椎的特点,研究了脊椎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5幅插图,了解这5幅插图中的动物,然后用笔把这些动物的脊椎描画出来。学生动手寻找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将脊椎描画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刚刚,同学们把书本上5种动物的脊椎都描画了出来,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种动物,请大家也把这些动物的颈椎描画出来。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第一道题目,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用彩色笔把它们描出来。

4、脊椎动物是有脊椎的,而无脊椎动物是没有脊椎的,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的时候,首先要区分它是否属于脊椎动物。

5、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动物的名称及特点,再看一看他们是否有脊椎,然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这9种动物分别是:蜗牛、蚊子、水母、河蚌、青蛙、小鸟、猴子、鲨鱼、蚯蚓。

脊椎动物——青蛙、小鸟、猴子、鲨鱼

无脊椎动物——蜗牛、蚊子、水母、河蚌、蚯蚓

活动五:我国的动物资源

1、教师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拥有哪些野生动物吗?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的野生动物。

其实,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等。

3、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7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几幅图中的动物。

4、对于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同学们都比较熟悉,而其他的三种动物,有的同学不太熟悉,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介绍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等三种动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三种动物的有关知识。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宽尾凤蝶是凤蝶科,宽尾凤蝶属昆虫。翅展115-130毫米。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宽尾凤蝶一般在林缘及开阔地活动,喜欢滑翔飞行,飞行时后翅不扇动。喜欢访花与吸水,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

5、同学们,这些动物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他们都是脊椎动物吗?请同学们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判断一下。

脊椎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朱鹮、扬子鳄

无脊椎动物——鹦鹉螺、宽尾凤蝶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脊椎动物,了解了脊椎的特点和作用,学会了按照是否有脊椎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并且认识了一些脊椎动物。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想一想它们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2.鱼类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

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

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

类等)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属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中年级段的课程内容,其学习目标是能描述生物的特征,能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可以描述某一种动物(如:鱼)的共同特征,能在兴趣的驱使下设计探究方案并完成探究活动,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调整。《鱼类》是本单元的第二课。“鱼类”之所以安排在分类后的第一课,是因为鱼是脊椎动物中的最低等的类群。通过对鱼类的学习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了解其他的脊椎动物。在以前的教材中,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土壤与生命》中,学生知道了动物的生存离不开它们的生存环境。本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鱼的特征与它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鱼的哪些特征让鱼能适应水生环境。同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6个流程,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能根据同学之间的分享和教师的建议修改实验方案,必要时能在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调整实验方案。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有过观察鱼的行为,对于鱼是比较熟悉的,不过那些观

察更多的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和随意性的观察行为。因此,本课的教学更多地是带领学生有计划有流程地观察鱼,并通过实验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知道鱼的哪些特征有助于它在水中生活。本科教学中涉及到的“水中溶解得有气体”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教师要做一些相关的介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带领学生尝试设计实验、修改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鱼类的共同特征。

2.认识鱼类特有的鱼鳃和鱼鳍。

3.知道鱼是用鱼鳃来进行呼吸,通过鱼鳍来运动的。

科学探究:

1.用各种感官观察鱼,找到鱼类的共同特征,能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小组成员尝试设计活动方案验证猜测,并能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修改、完善活动方案。3.知道科学探究要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6个科学探究的流程。

4.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知道运用一些常用生活器具也能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所有的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鱼鳃、鱼鳍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修改实验,通过实验了解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空塑料瓶。

学生材料:大塑料盒、小塑料盒、小网兜、鱼、色素、滴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实物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鱼。)这种鱼你认识吗?对的,这就是我们特别熟悉的锦鲤。对于我们大家这么熟悉的动物---鱼,我们今天会学习哪些知识呢?板书----鱼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鱼类

1.出示图片:这些鱼中,你见过哪种鱼?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们呀,分别是鳜鱼、黑鱼、花鲢鱼、花鲢鱼。

2.教师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鱼,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没有难度,有学生可能会说出动物的共有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于鱼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生活在水中、有鳃、有鳍……)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生活在水中、有鳃、有鳍(如果学生能说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老师也可以板书出来)

4.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找到了鱼类的一些特征,那现在老师问你们:鱼是不是都长成梭形的?你有没有看到过不是梭形的鱼呢?黄老师今天被下面三种动物给难住了,不知道它们到底算不算鱼类,你帮黄老师分辨一下,看看它们到底是不是鱼类?(出示海鳗、鳐鱼、河豚的图片)

5.小组内讨论:这三种动物是不是鱼类?或者说它们当中有没有鱼类?

6.小组讨论结束后汇报讨论结果:如果你不同意其他小组的发言,可以质疑,但要说出理由,其他同学有想说的也可以说说。

7.得出结论:它们都属鱼类,都是脊椎动物。

活动二:认识鱼的鳃和鳍

1.鱼鳃和鱼鳍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典型特征,你观察过鱼的腮和鳍吗?猜猜它们的作用可能是什么呢?

2.出示鱼鳃图片:有同学仔细观察过鱼鳃没有?鱼鳃是什么样子的,有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如果能有学生上去介绍,老师可在学生介绍完后进行补充,如果没有学生上去介绍,教师可根据图片进行介绍:鱼鳃的鳃盖下是鲜红颜色的鳃丝,鳃丝细细的,一排排的排列着。)3.出示鱼鳍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哪些位置长得有鱼鳍?这些鳍都是成对出现的吗?如果根据鱼鳍生长的位置给它命名,你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

活动三:观察游动的鱼

1.教师谈话:同学们是不是特别羡慕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那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游动的呢?

2.老师待会会给每组发一条鱼,问:如果你拿到鱼后会准备怎样观察?

3.学生汇报:

(1)我会看看鱼身体的哪些部位参加了运动;

(2)仔细观察参加到鱼的运动中的各部位是怎么运动的?

如:鱼的哪些部位参加了游动的活动中,这些部位是怎么运动的?

哪些部位参加到了转弯的运动中,是怎运动的?

呆在原地的时候呢?

向后运动呢?……

4.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后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条锦鲤,同学们可边观察边小声讨论。

5.小组观察结束后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6.师生归纳:鱼在游动时,鳍各有分工,且相互合作,某一动作需要多个鳍相互作用。背鳍--保持侧立的平衡;胸鳍--保持平衡,有时也辅助上升和下潜;腹鳍--保持身体平衡;臀鳍--协调身体,保持平衡;尾鳍--控制运动方向、前进的推力(出示鱼游动的视频,让学生再次验证刚才大家的发现)。

活动四: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提问:刚才大家研究了鱼在水中的游动,我们知道,生命活动离不开空气,那么鱼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呢?

2.教师介绍:其实自然界的水里溶解得有空气。大家看看老师手中瓶子里的水,这是老师刚才从自来水管中接的半瓶水,看看老师用力摇动后,水中有什么产生了?(有少量气泡产生。) 3.教师谈话:自然界的水中溶解得有少量的空气,那鱼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

4.刚才有同学说到鱼是用鳃来呼吸的,怎样才能观察鱼鳃的工作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鱼嘴和鳃盖的张合之间的关系)

5.根据鱼嘴和鳃盖之间的张合关系,你有什么猜测?怎么验证你的猜测?

6.要了解水是怎样流经鱼的身体的,可以怎样设计实验?(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

生:把鱼放到水里,看看水是怎样从鱼嘴进去的?(师:水是无色透明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水的流动呢?----生:加色素,最好是食用色素。)

7.师:如果在整个盒子里面都加上色素,还能明显地看到水的流动吗?(生:不能。)师: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将色素用滴管滴在鱼嘴前方观察。)

8.出示视频-----鱼的呼吸。

9.师:鱼在盒子里游来游去,不乖乖听话去吸我们加了色素的水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给一个比较小的盒子,盒子的空间和鱼的身体差不多大,控制鱼身体在盒子里的运动。)10.分组设计、整理实验方案。

11.交流汇报,学生完善活动方案。(课件出示完整的实验方案)

12.各小组实验,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实验,对有需要的小组及时给予支持。(温馨提示:1、不用把鱼从大盒子中搬到小盒子中,只需轻轻地把小盒子放到大盒子中舀上鱼即可;2、等鱼安静下来再滴色素;3、如果小盒子的水全被色素弄浑了,可以轻轻把鱼捉到大盒中,倒掉小盒中的水再来一次。)

1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14.师生小结:吸进鱼嘴的水和鳃部排出的水的含氧量是不同的。鱼鳃的鳃丝有大量的微血管,在水流过的时候完成气体交换,从而获得氧气。(结合三年级上的“人的呼吸”来理解鱼的呼吸)。

三、拓展学习

1.除了以上特征,你还知道鱼的哪些特征?鱼的这些特征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2.如:鱼背部的颜色和腹部一样吗?你觉得鱼和背部的这个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吗?鱼的身体表面摸起来是怎样的?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它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四、归纳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知道了鱼有哪些特征?它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何联系?(所有生物特征和它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科学探究中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验证!)

【板书设计】

2.鱼类

共同点:生活在水中鱼鳃(呼吸)鱼鳍(运动)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2《鱼类》教学设计

2、观察鱼的鳍都生长在哪些部位?

3、观察鱼鳃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丝状,红色(充满毛丝血管) 4、猜猜鳃和鳍有什么作用? 猜测归纳: 鳃:呼吸 鳍:运动 二、实验观察 (一)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 1、观察要求 ①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 ②前进时哪些鳍在动? ③拐弯时哪些鳍在动? 2、观察发现 鱼游动时,不是一种鳍在运动,而是多个鳍相互作用。鱼前进时尾鳍摆动,鱼拐弯时胸鳍摆动。 结论: 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二)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 1、实验材料 水槽、鲫鱼、小烧杯、红色液体、滴管、水 2、实验步骤和方法 ①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 ②在一个小烧杯里装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红色液体。 ③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并滴到鱼嘴前方

观察交流

猜测

观察鱼的游动特点

交流观察发现

认识实验材料

按步骤实验

通过观察,了解鳍的运动作用。

实验探究鳃的呼吸作用

3鸟类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儿各部位的特点,与他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

你早已憋死啦!”

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

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

请问:

(1)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岸上空气中氧气含量比水中溶氧量要高的多,鲫鱼为啥还会憋死? 五、作业布置

小组合作,捆绑某一部分鱼鳍,观察鱼在水中的变化,注意不要剪掉鱼鳍。

阅读回答:鱼离不开水。鱼是用鳃呼吸的。

知识的实际运用

继续探究鱼鳍的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鱼类的共同特征,知道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鳃的呼吸作用和鳍的运动作用,激发我们对鱼的研究兴趣。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 植物的身体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植物卡片、有关植物器官的图书资料、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教室上课)资料卡。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观察植物,总结、指认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第二课时:查阅资料知道植物六大器官的功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资料上自己质疑的内容。 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明了观察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观察不同的植物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二:寻找所观察的植物身体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明确的观察范围和观察目的,有助于学生观察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 活动1 观察植物的身体 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在观察多个个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归纳概括出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活动时,应先选择一种可以同时观察到植物六大器官的典型植物,让学生以独立观察为主。最好提供一张没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植物的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须在室内简要提示活动要求:带上活动记录表;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接着组织室外观察,最后在室内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最后的环节是一个概括、归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或是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开花植物,作为课内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分别说出每种植物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典型植物的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教材呈现的学生观察记录示例有很强的代表性。一般情形下,学生通过观察能比较容易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1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2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科学教案小学教科版(上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整套教科书的总体编排上还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殖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植物的身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面几课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第1课:观察辣椒植株 教学准备: 课件、辣椒的挂图、辣椒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辣椒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辣椒,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的运动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一运动着的世界 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2 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产生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2 能说出制作资料卡片的基本方法。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 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最好方法之一。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搜集、查找资料。报纸、书籍、网络,利用标题、目录、搜索快速查询。 3 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片。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摘要、摘录日期。 4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与同学交流、分享。 二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其他目标: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科学教案 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 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 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四个方1.面今对天今的天天的气天怎气样进呢行?观我察们,一起然到后外用面一从些云词、或降句水子、将温观度察、到风的现 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气进行(观出察示,观察然要后用 求:一些请从词云或、句降子水将、观温察度到、的风天四气个现象方面记录对今在科天的学天记 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 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 在 10 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 回答可提 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 说一点, 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 法呢?打开书本第 45 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 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 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 呢?一 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 一个月时间里请大 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这样我 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题: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们生活10的.关请系你作学一着张书“本网上状的图方法, 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三、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1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 授课班级:___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__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 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 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科学教案 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