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 第8课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 第8课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 第8课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 第8课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清(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时期。封建经济达到顶点,但也逐渐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同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呈现出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特征。

第8课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考纲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学生用书P 45]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

2.清朝设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帝最初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

(2)职权: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草拟政令,上传下达。

(3)影响: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3.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误区警示] 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立并非同一时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后为了减轻政务负担,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及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至明成祖时期才正式设立内阁。

[图示历史]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考法提示] (1)题干中凡是涉及“罢中书”“废除丞相”等信息时都要与明太祖废除丞相联系,而“内阁”“大学士”等则是设置内阁的重要信息。(2)题干中凡是涉及“军机”“跪受笔录”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军机处的关联。

主题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而六部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问题]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内阁制的特点。据史料二分析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主要弊端。

[解读]

[史论拓展]

秦朝至明清皇权强化的措施、特点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相权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

5.元代: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学新论]

史学界关于军机处与君主专制加强的关系的学术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军机处机构特点得出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加强的结论,如官员人数根据皇帝需要增减,军机大臣互不隶属,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具有高度机密性,非有特召不得擅入,军机大臣必须与皇帝保持垂直联系,办公地点亦

随皇帝行止而定;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无实权,实际上只是充当皇帝的侍从秘书;印信用毕随时缴还,分程序管理以防私自动用等。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一定决策权,军机大臣则仅供传述缮撰;并且认为军机处侵夺了内阁票拟批签的职权,甚至有权修改内阁票拟,政府实际重要政令的发出都在军机处而不是内阁,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大部分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内阁已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军机处与清代其他机构关系的角度论述军机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

观点二军机处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

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对清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以及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清初内阁、奏折制等问题作了分析。该文认为军机处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偶然性,雍正采取这项政治措施并非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而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其次,雍正即位七、八年后,其统治已经非常稳固,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强化皇权;就权力分配体制而言,在军机处设立以前,专制皇权早已臻于登峰造极,最能保障皇帝独裁权威的许多制度、措施等均已相继推行。军机处的出现确实标志着清代君主独裁政体的完善,但它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

【思考感悟】

我们应把军机处的出现纳入到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下研究。雍正年间军机处肇建,使清帝彻底摆脱了阁臣执奏、六科(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封驳对皇权的牵制,皇帝意志通过秘密渠道得以贯彻,从这一点上看,军机处设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需要。

[对点训练]

(2015·广元高三适应性考试)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阅读奏折—请皇帝旨—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C项。

一、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选B。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2.(2013·高考重庆卷)《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明朝内阁与丞相的差异。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后设置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大学士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C、D两项。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而明朝内阁正式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排除A项。答案为B项。

3.(2014·高考江苏卷)(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解析:(3)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掌献替可否”“起草进画”等;第二小问应结合明代内阁的性质和地位说明。

答案:(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2014·高考海南卷)《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皇帝政令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5.(2013·高考山东卷)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清代”及图片中的信息。中书省在明朝即被裁撤,因此排除A项;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等政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所以C项正确,排除B项。礼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学校事务、礼仪等,没有拟圣旨的权力,故排除D项。

课后达标检测8[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第8课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

A.秦始皇B.唐太宗

C.宋太祖D.明太祖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的信息,可知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联系所学可知这是明太祖所为,故选D。

2.(2015·绵阳高三诊断)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B。材料中,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专权乱政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故他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所以B项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所设立,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才选拔和与地方的关系,故C、D也可排除。

3.(2015·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

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内阁的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皇帝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内阁对皇权有一定限制作用,B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C项本身错误,D项本身错误。

4.(2015·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解析:选B。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是为了史官能客观记录,因此,从开了观看的先例到停止编纂,最能说明的是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不再受制约”说法错误;文献资料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D项并不符合题干主旨。

5.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解析:选C。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故选C项。

6.(2015·江苏无锡高三期末)《明史》载:“世宗朝,璁、萼、言、嵩(璁、言、嵩曾为内阁首辅)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该材料反映出()

A.内阁职能的强化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六部职权

B.六部是内阁的附属机构,受内阁控制

C.内阁职能的强化有效遏制了太监专权的势头

D.内阁职权的扩大超越了皇权限制范围

解析:选A。材料中“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说明内阁首辅侵夺了六部职权,故选A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所以B项错误;内阁职能强化为太监专权提供了可能,C项错误;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D项错误。

7.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明朝大臣起大早去上朝的苦恼,说明官员压力之大,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所以B项正确。

8.《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是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职责纠劾百官”“辑督各道”的信息,可知明朝都察院既有监察百官又有监察地方的职责,汉刺史只监察地方官员,故A项错误,B项正确。“耳目风纪之司”的意思是说是皇帝耳目,负责监察,不是风闻奏事,C项错误。都察院设于中央,D项错误。

9.(2015·江苏徐州高三质检)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解析:选A。材料中礼节的变化表明了嘉靖年间,宦官地位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所以选A项。

10.(2015·双流模拟)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章京”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论述了官员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皇帝有绝对的决定权,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皇权的强化,由此可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职责的阐述,故选D项。

11.(2015·浙江新阵地教育研究联盟联考)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清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这说明皇权的加强,也是君主专

制主义加强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

12.(2015·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解析:选C。根据表格中两宋50%以上的进士出自平民,明清43%的进士出自贫寒家庭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即普通平民进入统治阶层,所以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5·绵阳高三诊断)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6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10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共主”“独制”的信息联系所学,可以答出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差别。第(2)题考查比较能力,阅读材料二、三可知,明清虽然政令发布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皇权专制。

答案:(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相同点: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不同点:明朝政令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秘密发布。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2015·河南濮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0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6

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10分)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监察制度。(1)第一小问,由“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可以得出,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等监察官职;第二小问,要注意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对照,可以得出汉朝的制度沿袭了秦朝制度。

(2)第一小问,由“承袭宋元旧制……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以得出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由“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以得出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由“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可以看出有立法的保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监察制度的极大发展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3)评价一般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

关系:承袭秦制。

(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

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

(3)积极方面: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消极方面: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来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形成吏治腐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五、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五、明朝 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通史综合训练(四) Word版含解析

通史综合训练(四) (建议用时:80分钟) 一、选择题 1.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B.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D.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解析:选B。材料中演说者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去演讲,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故B项正确。 2.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解析:选A。依据材料“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3.(2020·江西抚州七校联考)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存在权力交叉现象 B.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C.注重对民主的监督 D.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 解析:选C。陪审法庭可以否决公民大会和立法委员会的法律和法令,体现的是对民主的监督,故选C项;公民大会、立法委员会和陪审法庭职权很清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对立法的监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陪审法庭对立法的监督,而它并没有立法权,排除D项。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⒉ 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 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⒊ 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

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⒋ 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现在高三的同学们正处在高三复习的关键时刻,学习的效率和品质直接关乎高考的成败。历史更是高考中能够决定成败的一门。何学好高考历史,在高考中不拖后腿?高三网对此做了相关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请同学们参考学习! 第一次鸦X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2.第二次鸦X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X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

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滨州模拟)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由此可知( ) 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B.爱国主义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旋律 C.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解析:选B 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爱国“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也就是说他也肯定学生大多数的爱国行为,只是反对不合乎理性的爱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说“自从山东……十万八千丈”,爱国“天经地义”,这直接体现了在当时爱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主旋律,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强调山东问题后爱国声浪越来越高,并不是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由于近代民族危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早就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反对不合乎理性的爱国行为,并非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因此不能体现五四运动阻碍了社会发展,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解析:选C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与材料中“五四运动期间”的1919年不符,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表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资阳一模)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解析:选A 根据材料“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强调青岛、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 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XX?湖南永州模拟)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解析] 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

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D项。 2.(20XX?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C ) 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D项。 3.(20XX?安徽黄山质检)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C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听课手册-答案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主干知识梳理】 1.丞相殿阁大学士票拟权内侍机构 2.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大臣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为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后来设置内阁,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 2.(1)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压制了民主思想,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缓和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A[解析]本题以明朝宦官受教育问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材料显示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且士大夫编纂针对性的学习读本。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加强君主专制导致明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变化,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的说法与明朝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显示内阁议政功能的变化,C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明朝宦官集团实力虽有膨胀,但始终未掌握决策权力,故D项错误。考题2B[解析] A项错误,明代废行省、设三司,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反映了地方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巡抚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地方权力的加强反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程度加剧,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明朝地方权力的变化是巡抚权力的加强,但巡抚仍要听命于六部,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C项错误。 考题3D[解析]本题以乾隆时期军机处的裁撤与恢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权力遭到削弱,A项错误;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内部皇权与内阁、军机处的关系,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可知,乾隆帝恢复军机处是为皇权服务的,故D项符合题意。 考题4D[解析]本题以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于秦朝,结束于清朝,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主要与中国传统社会环境有关,材料中“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和中国社会环境及社会体制等均有较大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与后来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很密切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分析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是机制问题,并非无法解释,故C项错误。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 第一节,中国 1.农耕文明的起源 2.三代 ⑴夏朝。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历法。 ⑵商朝。①兄终弟及制*。②内外服制。③商人。④青铜文明。⑤甲骨文。⑥历法。 ⑶周朝。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④世卿世禄制*。⑤井田制。⑥工商食官制*。⑦金文。 3.春秋战国 ⑴政治。商鞅变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文化。①百家争鸣背景。②儒家【孔子】。③道家。 ④墨家。⑤法家。⑥百家争鸣评价。⑦历法。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统一。①条件。②过程。③意义。 ⑵政治。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秦律。⑤秦始皇*。 ⑶经济。①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①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③长城。④兵马俑。 5.汉朝 ⑴政治。①汉承秦制。②郡国并行制。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⑤察举制。 ⑵经济。①小农经济的发展。②手工业。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①新儒学。②教育。③造纸术。④数学。 ⑤医学。⑥文学。⑦艺术。⑧佛教传入*。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 ⑴政治。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②分裂。③九品中正制。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江南开发。②手工业。 ⑶文化。①农学。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 1.奴隶制经济繁荣* 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 ⑴梭伦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 ⑴智者学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⑶柏拉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 1.奴隶制经济* 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 ⑴《十二铜表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万民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民法大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1.隋朝 ⑴政治。①统一*。②三省六部制。③州县制。④科 举制。 ⑵经济。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大运河。 2.唐朝 ⑴政治。①制度完善。②唐太宗*。③节度使。④安 史之乱*。 ⑵经济。①制度改革。②农业。③手工业。④商业。 ⑤外贸。 ⑶文化。①印刷术。②火药。③文学。④艺术。 3.宋朝 ⑴政治。①军事制度。②行政制度。③财政制度。 ④积贫积弱。⑤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交子。④市的发展。 ⑤外贸。 ⑶文化。①程朱理学。②陆九渊心学。③科技。④ 文学。⑤艺术。 4.元朝 ⑴政治。①中书省。②行省制度。 ⑵经济。①棉纺业。②城市。 ⑶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 5.明朝 ⑴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⑵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 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 贸易体制。 ⑶文化。①王阳明。②李贽。③黄宗羲。④顾炎武。 ⑤王夫之。⑥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⑦科技。⑧文学。⑨ 艺术。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⑴新航路开辟。①原因。②条件。③过程。④评价。 ⑵早期殖民扩张。①原因。②过程。③影响。 2.文艺复兴 ⑴背景。 ⑵人文主义。 ⑶意大利文艺复兴。 ⑷文艺复兴的扩展*。 ⑸评价。 3.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⑵马丁路德改革。①原因。②主张。③评价。 ⑶加尔文改革。 ⑷英国宗教改革。 ⑸影响。 4.近代科学兴起 ⑴条件。 ⑵伽利略。①贡献。②意义。 ⑶牛顿。①贡献。②意义。 5.启蒙运动 ⑴背景。 ⑵洛克*。①观点。②意义。 ⑶伏尔泰。①观点。②意义。 ⑷孟德斯鸠。①观点。②意义。 ⑸卢梭。①观点。②意义。 ⑹康德。①观点。②意义。 ⑺理性主义。 ⑻影响。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原因。②过程。③克伦威 尔*。④意义。 ⑵君主立宪制确立。①《权利法案》。②两党制。③ 责任内阁制。 7.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⑴北美独立战争。①原因。②过程。③《独立宣言》 *。④华盛顿*。⑤意义。 ⑵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①背景。②1787年宪法。 ③共和政体确立。④两党制。 8.中国清朝 ⑴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 ⑤康熙帝*。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 ④西学东渐*。 ⑷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①制度。②资本。③科技。④劳动力。 ⑤原料。⑥市场。 2】英国。①棉纺业。②蒸汽机。③工厂制度。 3】扩展*。①法国。②美国。③德国。④其他。 4】影响。①生产力和经济结构。②阶级结构。③ 制度。④社会生活。⑤文化。⑥国际关系。 2.法国大革命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1】大革命背景*。 2】大革命高潮*。 3】拿破仑帝国*。 4】波旁王朝复辟*。 5】七月王朝*。 6】第二共和国*。 7】第二帝国*。 8】第三共和国。 9】1875年宪法。①内容。②意义。 3.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 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 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 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⑥影响。 4.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 的初步形成 1】殖民扩张。①扩张方式。②后果。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①特点。②影响。 5.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 果、影响】。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 响】。③新思想【林则徐、魏源、评价】。 2】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②过程。③影响。 3】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思想) ⑴洋务运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洋务思想。①主张。②评价。 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①条件。②概况。③影响。 6.第二次工业革命 1】科学的发展。①电磁学。②热力学*。③化学*。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条件。②内容。③影响。 3】垄断组织。①形成。②形式。③评价。 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形成。①殖民扩张。②世界体系。 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①条件。②标志。③马克思 *。 3】第一国际。①背景。②成立。③意义。 4】巴黎公社。①背景。②措施。③经验教训。 5】第二国际*。 8.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1】甲午战争。①背景。②过程。③后果。④影响。 2】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①背景。②早期维新思 想。③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思想。④戊戌变法*。 ⑤戊戌政变*。⑥戊戌变法评价*。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⑴义和团运动。①原因。②过程。③评价。 ⑵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②过程。③结果。④ 影响。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1.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②表现。③ 影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清末新政*。①目的。②措施。③影响。 ⑵预备立宪*。①目的。②过程。③后果。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形成。①条件。② 中国同盟会。③三民主义。④影响。 4】辛亥革命。①原因。②经过。③《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④评价。④社会生活的变化。 5】北洋军阀的统治和资产阶级实践民主政治的努 力*。①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②二次革命。③护国运动。 ④护法运动。 6】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①条件。②表现。 ③影响。 7】新文化运动。①背景。②概况。③内容。④评 价。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源。②三对矛盾。③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①作战双方。②战场。③战役。④结束。 3】影响。①性质。②消极影响。③积极影响。 3.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设 1】列宁主义。①条件。②诞生。③理论。④意义。 2】十月革命。①背景。②过程。③措施。④影响。 3】战时共产主义。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 评价。 4】新经济政策。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评 价。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发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发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 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省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策略,与大家做个交流。 一、课前: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尤其着重抓好教学案及课件制作的质量 我们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陈健敏、徐远红三人充分发扬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严格依据课标、考纲和省教学要求精心进行集体备课,并将集体的智慧形成教学案,每一单元形成一个教学案,分工落实到人轮流组织编写,每一个教学案要求从课程标准、高考考点、省教学要求、考点突破、典型题目、教与学反思六方面进行认真编写,保证教学案质量,并及时印发给学生。我校高三历史未订任何资料,所用资料就是我们自己编的教学案。老师的编写工作相当辛苦,如,典型题目,要求我们老师跳进题海,从近一两年高考试题及江苏各地模拟试题中挑选与本单元考点相关的好题,所有的题目必须设置新材料、新情境,每单元20题选择题,3大道主观题。每一单元考点突破,按考纲顺序,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每一单元都制作高三一轮单元复习课件,具体分工是:我负责从网上下载单元课件,陈健敏负责二次加工,结合高一分课时课件,

制成高三复习课件。这样,我们备课组教学案、课件都统一,每班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这些教学案与课件我们都及时通过教育局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传到网上,供同行们参考。 二、课中:从夯基础、提能力、讲方法三方面打造高效课堂 (1)夯基础,就是按考纲突破考点,落实主干知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对每一知识单元,我们按照总——分——总的原则,着一落实主干知识,第一个总即引导学生从整体驾驭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分即任何一个主干知识,我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思路,将他们设计成一个个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思、去悟,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主干知识时恰当运用教学案典型题目中的历史材料,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二个总是在本单元结束后整体构建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引导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得出历史结论。每节课我们都留五至六分钟左右让学生理解、消化、记忆主干知识。要求学生记忆放在课堂。 (2)提能力尤其培养解题能力。高考考纲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十二项具体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在“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中独立思考和创造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6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十六) 1.B[解析]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统治者认为这有损“天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故B项正确;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上的痛”,故C项错误;D项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D项错误。 2.B[解析]“在道光时代人们的眼中,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不能体现对坚船利炮的屈服,故A项错误;从“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可得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些侵犯主权的问题比较无知,故B项正确;从“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无法得出“夜郎自大”的结论,故C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未涉及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 3.C[解析]外交礼仪之争是表现而非本质,故A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B项错误;“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C项正确;中英双边贸易的分歧是表现,故D项错误。 4.D[解析] A项与“中国人……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不符,故A项错误;由“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可知,中国政府无法管理所有的被告人,故B项错误;“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无须同中国会审,无视中国主权,故C项错误;“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体现了治外法权,治外法权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在强化,故D项正确。 5.C[解析]近代我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被迫融入世界市场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双方的互惠,并未说明中国外交处于屈辱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要求实行双方互惠以及在我国取消协定关税,说明我国已经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国家的联合,故D项错误。 6.B[解析]被迫融入国际外交体系不能反映材料中朝贡关系仍有部分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朝既有近代的外交,也保留朝贡外交,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新式外交不能反映固守“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错误。 7.A[解析]近代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军事上失败,同时清政府在外交方面并不注重如何尽量减少损失,却从维护体面出发,强调英法代表必须跪拜清朝皇帝,并扣押对方谈判代表,说明清政府外交存在失误,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主要指民族认同感等,材料并没有体现清政府在民族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体现的是清朝军事失败和维护所谓统治者的体面导致外交失误,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并未变为殖民地,说加快这一进程是不妥的,故C项错误;列强瓜分中国并非在1856年,而是在19世纪末,故D项错误。 8.D[解析]抗击西方列强侵略仍是属于“太平天国的圈子”,与材料“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不符,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洪仁玕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未能实施,最早进行“师夷”实践的是洋务派,故C项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9.B[解析]材料强调等级,表明太平天国没有摆脱阶级局限,故A项错误;称谓反映了等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等级,不是伦理,故C项错误;等级强调对立,而不是和谐,故D项错误。 10.A[解析]由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的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可知战争主要在南方,由材料“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可知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北方地区,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故D项错误。 11.A[解析]由材料中湘军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来看,同等官职由不同身份晋升而来,说明官员晋升并未遵循常规,故A项正确;材料中依然有官员由进士、举人、贡生晋升官职,说明科举选官体系依然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