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经济史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火的发现和使用肯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火的控制和使用,拓宽了人类的食物领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健康。

火的控制和使用,使人类可以驱除和抵御寒冷,它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为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而幸存下来。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约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着向生产性经济转化,这一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地质年代属于全新世。

在中石器时代,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北欧为魏舍尔冰期,阿尔卑斯山区为伏尔姆冰期,北美大陆为威斯康星冰期)的结束,冰河开始溶化、冰川后撤、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在非洲,全球冰期时的多雨气候转为干旱气候。植被和动物群也发生变化。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生活的中小动物和鸟类增多。这时,不仅人类狩猎的对象发生变化,而且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渔猎经济有了发展。

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技术提高,普遍出现细小石器,如石箭头、石刀、雕刻器等。这些细小石器通常镶嵌在复合工具上使用。在渔叉、投掷尖矛、标枪等复合工具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可供远射的弓箭。弓箭是携带方便、命中率较高的远射程武器。它的制造,促进了狩猎的发展,这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

3.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开始了从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它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使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水土、气候等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地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定居这种人类生活方式的确立,使得造屋、制陶、纺织等大量相关行业出现,并得以发展。

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使人类能够获得比较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成为可能,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也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从而为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农业革命导致了人口的爆炸性激增,并且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种族格局。

二、论述题

1、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答:在历史学领域中,文明一般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如果某种阶段的文化较广泛地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初步形成;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较为完备,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为文明。

大河流域灌溉农业中心的产生,为文明诸因素的出现提供了最充分的条件。而文明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技术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制度变革。

大河灌溉农业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对生产工具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修建灌溉水利工程,还是开垦新的耕地,都需要坚固、锋利而有效的劳动工具,这就直接促进了冶金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时,风力也得到了利用,并从此成为人类在某种情况下――如抽水时和大水上航行时――可以借助的一种力量。

轮子的发明和使用不仅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提高了人类的跋涉行走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其他相关待业的发明和发展。这些影响深远地技术进步引发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直到最后导致文明的产生。

城市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城市的出现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有了大量的人口;之所以有大量人口的增长,是因为有了大河流域稳定而高效的灌溉农业。

文明产生所必备的特征和条件,都离不开农业革命,都与稳定而高效的大河流域灌溉农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种稳定而高效的大河流域灌溉农业,才孕育出第一缕人类文明的曙光。

2.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及其经济后果是什么?

这一时期,地理大发现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内在动因:

第一,西欧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特殊的利益分配制度,促进了地理大发现的展开。由于西欧各国政府赋予工商业者相对独立的地位,使他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成了向外全面扩张的地理大发现运动的展开。

第二,欧洲的文化传统也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在希腊文明中,认识问题方式的特点就是通常把具体事物看做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西方人在关于地球总体形态的观念上,就一向认为地球是圆的,地球上的海洋是互相联接的,并进而认为欧洲西岸与亚洲东岸之间的洋面距离不会太远,是可以跨越的。

第三,中世纪东方和西方之间经济关系的不平衡是推动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在中世纪时期,东西方之间经济关系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西方依赖于东方,这样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东西方贸易的失衡。东西方经济关系不平等所引起的西方对于东方财富的需求,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动力之一。

地理大发现在这一时期得以实现,除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内在动因之外,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艰巨的远航探险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一,社会财富的增长。向海外未知的地方拓展,进行大规模的远洋探险活动,其所需的资金耗费是非常巨大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改进。随着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西欧的造船工艺日益进步。一系列的技术提高和改进,使得远洋探险有了技术上的保障。

第三,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增长。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天文地理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知识的力量。

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后果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往来和经济联系,如果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预示着欧洲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巨变,为世界性市场和世界性经济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那么,地理大发现则加速了这种变化的实现,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

世界市场开辟后,西欧各国王朝为了使本国的商业资本在世界贸易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对本国一些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商业公司进行直接扶植。这些大公司成了西欧各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工具。

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经济面貌完全改观,引起了16世纪欧洲商业的革命性变化,在经济史上被称为“商业革命”。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商业资本的迅速发展和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西欧经济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过渡。

“地理大发现”也引发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获得了金银的新来源。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流人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价格革命”对西欧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价格革命”改变了欧洲社会中原来各阶层间的经济关系,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加速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欧洲经济中心的意大利诸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由于远离大洋航道,失去了垄断地位,从此在经济上走向衰落。与意大利有着密切商业联系的德意志南部各城市也随之衰败,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地位则大大提高,成为欧洲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

3、试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

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

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形成过程: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到20世纪初,亚洲被分割完毕;19世纪晚期,非洲瓜分完毕;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属国。

时间与标志: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三个部分。

解体: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评价: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它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是不正常的现象,必然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2014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 1、普遍奴隶制 存在于古代东方国家的一种不发达的奴隶制形式,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明确的法律制度。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与债务奴隶,不是主要社会生产者和生产力的代表。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依附于土地、村舍和国家,没有独立人格、与奴隶差别不大的广大农民,具有“普遍奴隶”的性质。它广泛存在于古代东方,如中国、印度、两河流域等地。 2、罗马法 罗马法是在《十二铜表法》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罗马法一是确定了所有交换主体的平等地位。二是确定了私有财产关系,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三是有极为明确的所有权概念,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返还占有权等。 3、人口革命 是指近代开始的人口迅速增长。18世纪下半期,随着欧州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州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这次人口增长以死亡率持续显着下降和生育率缓慢上升为特征。这一时期处在人口变革的突破期,突破了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荷兰和英国是首先开始出现人口持续增长,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荷兰、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给,同时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

4、马尔萨斯陷阱 18世纪之前,社会必须有75%-8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劳动者平均食物产量除自己消费外,只有20%-30%的剩余,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物质产品呈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5、城市化 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且日益提高的过程。 6、价格革命 在新大陆被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曾因硬币的缺乏陷入窘境。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贵金属矿之后,将大量的金银送回西班牙,又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购买商品,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贵金属从西班牙向欧洲其他国家扩散。大量廉价金银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张。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7、城市化与城市病: 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且日益提高的过程。城市病:工业城市发展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参考答案:AD 3:[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6:[单选题]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10:[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18春西南大学0559《世界经济史》作业答案

1、苏联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 1.优先发展服务业 2.优先发展商业 3.优先发展重工业 4.优先发展农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1.电气技术 2.生化科技 3.生物技术 4.机器大生产 3、下列属于地理大发现影响的是 1. B. 商业革命 2.文艺复兴 3.七年战争 4.宗教改革 4、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1.敲击石器 2.磨制石器 3.打制石器 4.青铜器 5、种姓制度盛行于以下哪个古代国家 1.古代印度 2.古代中国 3.古代希腊 4.古代罗马 6、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地区是: 1.北美地区 2.东南亚地区 3.中东地区 4.西欧地区 7、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是

1.孔多塞 2.斯宾塞 3.达尔文 4.斯宾格勒 8、美国垄断资本的表现形式 1.托拉斯帝国主义 2.殖民帝国主义 3.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4.高利贷帝国主义 9、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广泛推行的政策是 1. E. 重农政策 2.工业政策 3.重商政策 4.农奴政策 10、斯托雷平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1.推翻沙皇制 2.推动工业 3.发展手工业 4.摧毁村社 11、欧美工业化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支配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是 1. C. 劳动力输出 2.商品输出 3.资本输出 4.技术输出 12、近代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直接取决于 1. F. 文化影响 2.工业发展水平 3.政治制度 4.军事力量 13、英国工业革命中最早实现机械化的行业是 1.棉纺织业 2.服装业

3.造船业 4.炼钢业 14、以下哪一项为工业化推动的结果 1.城市化发展 2.经济危机出现 3.农业衰落 4.奴隶制度瓦解 15、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从哪里开始 1. A. 田园 2.城市 3.农耕世界 4.南部世界 16、以下哪个历史事件直接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三十年战争 2.新航路开辟 3.文艺复兴 4.宗教改革 17、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形式是 1. D. 工厂的兴起 2.货币地租 3.手工作坊的出现 4.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18、资本主义萌芽最初产生在 1.采矿业 2.建筑业 3.航运业 4.纺织业 19、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1.城市的兴起 2.商业的繁荣 3.机器的发明应用及工厂制的产生 4.政治民主化

世界经济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性,日本政府在国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

2017高考天津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综历史试题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右图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B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C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 -

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了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至今我们仍可以从各国地方名字的命名上找到当时农业村社存在的痕迹,比如王家洼、马家浜和李村、张庄、杨集等。。意识形态的特点——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加上周边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 农业畜牧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要求人类更多地认识、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经济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 始社会的崩溃。 6、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1)主 要原因是人口相对过剩由于生产 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 的一定数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超过 这个对比关系的限度,惟一的出路就 是强行殖民。为了减轻人口压力,各 城邦政府都鼓励向海外移民。(2) 社会矛盾(内部斗争) 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还与当时城邦 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密 切关联。 那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为 生计所迫,也不得不去海外寻求新的 上地; 还有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派别出 也往往被迫定居海外。 (3)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富有 进取心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寻求 商品市场、取得工业原料和奴隶也去 海外建立新的居民点。 7、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什么重大技术 革新 。农业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现 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分工。 。农业从森林、沼泽和沙漠中 得到大量新的耕地,不少过去被认为 是无法利用的土地,变成了以新方法 经营的肥沃土地了。 8、分析罗马帝国的衰落的原 因。PPT3-60 1、奴隶制使自由人鄙视劳动, 奴隶缺乏生产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 再生能力疲软 2、充足的财富,腐蚀了罗马人 的精神 3、巨大游民阶级,是帝国的追 命索 4、帝制制造了暴行和腐败,也 造成了政治的不正常和不尽的纷争 5、创造力的全面萎缩 6、蛮族的压力和侵入及国内民 众的反抗 9、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的特 点。PPT4-9 。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 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 不是所有权。 。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 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 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 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 其他责任。 。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10、简述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 系。PPT4-13 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 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 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 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 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 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 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11、简述我国小农经济存在的原 因及其弊端。PPT4-25 原因:。地少人多 。生产资料匮乏 。“多子均分”的制度 。小块土地经营是最有效 的经营方式 弊端;(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 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 力。 (2)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 老旧,技术难以革新 (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12、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抑商政 策。PPT4-32 1、保证农业基础。 2、抑制土地兼并。 3、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维护国家大一统。 13、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础来 自于哪几个方面。PPT5-5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础来自 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 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 模式。 14、简述西欧10世纪中叶-13世 纪中叶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PPT5-35 (1)使西欧内陆广大地区首次 成为农耕地区,奠定了后世西欧农业 经济的基本轮廊,也使西欧的地理面 貌变生了较大改观,并确立起以扩大 耕地面积、促进粮食供应的外延性增 长模式。 (2)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西欧农 耕技术不断改进。到13世纪时,西 欧各地更多地种植有肥田功效的豆 科植物;铁制农具愈发普及,犁铧一 律包上铁片;行走较快的骡马普遍地 用于牵耕,因而可耕地数遍,以耙松 土壤;耕地单位面积的收获也有较大 提高。 (3)带动农业全面发展,为西 欧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正是 在11-13世纪期间,西欧的人口有了 较大增长。同时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在 农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新的 变革。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较充分的 粮食、原料供应都刺激着社会消费的 扩大,从而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 供了动力和市场。11、12 世纪,西 欧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市场。 总之,以大垦殖为中心的农业大 发展是10-13世纪西欧社会运动的主 要内容,并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存在、 发展、变革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15、简述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 PPT5-42 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贵族地主阶级是圈地运动的积 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但由于经营理念 的不同,经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分 化也在所难免。英国有38家大贵族 于没收教产后分到了土地,发了财, 但到了16世纪末,其中的22家已债 台高筑。同时,乡绅、农场主(及租 地农场主)和市民的力量悄然壮大。 有历史学家把他们称为“新贵族”。 农民阶级也产生了分化。少数富 裕农民在圈地浪潮中,通过租地,买 地和圈地,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发展成 为租地农场主或自有农场主。大多数 自由自耕农,公簿持有农和租地农, 在农业变革面前无所作为,错失良 机。 一方面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家发 展成为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 是大部分农民的无产阶级化。在十八 世纪中期,英国农村形成了地主—— 租地农场主——农业工人的三层社 会结构,这对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是十分有利的。 2、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圈地运动为近代大农业的兴起 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 间,就像大工业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 生产率一样,大农业以它先进的管 理,充足的资金,科学的耕作,提高 了农牧业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原有的 “条田”连接成大片土地,为实施农 业改良措施,变粗放型农业为集约型 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土地的单位 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同时,农 业劳动生产率也在稳步增长。13-17 世纪英国小麦、裸麦、大麦和燕麦等 四种谷物的平均收获量(种子与收获 物之比)分别是1200-1249年1:3.7, 1250-1499年1:4.7,1500-1699年1:7。 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圈地 以后,由于蔓菁、三叶、驴喜豆、黑 麦等饲料作物比以前更广泛的推广, 冬季饲料问题得到了解决,使畜牧饲 养量迅速提高。 3、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在1750年前后发 生,当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正在进 行。 一方面,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 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由于圈地运 动,农业趋向于集约化经营,大量的 过剩劳动力或者转入乡村工业,或者 转向城市。当工业革命在英国西北部 纺织品工业区率先发动时,正是大量 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之时。1750年, 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1.0%,1800年上升到27.5%。1850 年猛增到52.0%。人口增加中,移民 占主要因素,特别是那些经过乡村工 业训练的纺织工人,转入城市后,很 快能适应近代大工业的要求。 另一方面,圈地运动引发的农业 革命,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棉 花、亚麻、淀粉、羊毛等多种工业原 料,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为非农 业劳动者提供了粮食、肉制品、水产 品等生活必需品。 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变 革对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相应推 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农业革命带来 的农牧民收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 增强,也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 内市场。 16、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形成了 哪几个贸易圈。PPT6-4 一、地中海贸易圈 二、东亚贸易圈 三、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 17、简述古代世界贸易的作用。 PPT6-16 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作为区域 贸易,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 重要影响。 技术文化交流。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解体。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 展。 导致新航路的探险活动,结果发 生改变世界的地理大发现。 18、什么是地理大发现?PPT7-6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16世 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 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 航线的开辟。 19、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 件。PPT7-8 动机、、。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 展诱发对贵金属的渴求 。近东贸易危机阻碍了欧 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 条件; 科学技术的支持;天文学 ;航海 技术发展 20、马尔萨斯陷阱的含义 PPT8-10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 时,生活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 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 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 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 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 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 阱。 要打破这种周而复始的历史僵局, 经验数字表明,农业生产力要经过40 年~60年的时间将食物平均的剩余 率从25%提高到50%以上。只要农 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超过这个阶段, 马尔萨斯的预言就会实现。 21、简述促成近代农业体制变革 的原因。PPT8-11 、人口变化引起的劳动与土地价 值比例的变化(根本因素) 、市场的形成和扩大(重要原 因)。 22、为什么说近代农业革命是工 业革命的前提。PPT8-22 。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 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物质 要素。 。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 国内市场。 。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 大批可供雇用的劳动力。 。总之,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 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是工业革命 的前提。 23、简述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 革、及宗教改革的背景。PPT8-39、 42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诸国反对 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 动。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 救)主张为核心和建立廉俭教会的系 统理论。从根本上说,宗教改革运动 实质上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 反封建的斗争。 宗教改革的背景 1、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政治因素) 2、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 放 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冲击了罗马 神权的统治。(思想文化因素) 3、教会腐败。出卖大赦(又称赎 罪券)以搜括民财,征收重税以及买卖 教职等,(自身因素) 4、资本主义、商业城市与中产 阶级的成长(经济因素) 24、简述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 中叶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PPT8-51 1. 毛纺制业的迅猛发展。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 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 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 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3. 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 在。 4. 利润的刺激。 5. 政府支持的结果。 25、简述圈地运动的影响。 PPT8-55 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 劳动力。 2、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 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 3、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 发展。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农 业技术;改良推广农牧新品种。 4、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 5、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 阶级条件。 6、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 现。 7、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 一场灾难。(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 文钱的补偿) 26、为什么16-17世纪的工场手 工业未兴起于城市,而主要散布于农 村。PPT9-12 1.在农村可以支付较低的工资, 劳动成本比较低。 2.农村税收低,不必受严格的行会规 定的限制。 3.城市行规的束缚没有波及农村,生 产者有组织生产、决定生产工艺和程 序的自由。 27、简述银行和信用工具发展的 原因。PPT-10-5 金融制度的产生直接源于商品 货币关系的发展对资金融通产生的 创新需求。这在爆发商业革命、农业 革命和工业迅速增长的欧洲表现得 尤为明显。 16-18世纪,西欧的货币 制度是金银复本位制,金铸币和银铸 币同时流通,货币增长量推动了贸易 的发展,但货币量的增长仍然没有解 决硬币缺乏问题。 (1)磨损和贮藏会损失一 部分货币量 (2)与东方贸易的逆差使欧洲 流失更多的货币量 (3)人口的迅速增加、新兴工 业的发展等一系列新出现的或扩大 了的经济活动都需要货币 28、英国在16-18世纪期间如何 完成的资本的原始积累。PPT11-8 基础:对农民的剥夺 一方面,持续时间很长的圈地运动使 大批的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为工 业革命准备了廉价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在对土地的掠夺中,大量 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财 富使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成为可能。 重要来源;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 29、简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PPT11-51 1、经济: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 到机器大工厂的转变,劳动生产力,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 工业强国。 2、政治:使工业资产阶级逐步 进入政权中心,巩固与加强了资产阶 级统治。 3、.生产方式:导致经济地理和 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推 动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标志着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最终战胜了封 建生产方式。 4.阶级矛盾:使整个社会日益分 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 5.世界格局:促使英国海外殖民 活动进一步加强,造成了先进的西方 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 30、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市场制度 的开放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PT12-11 1.领土面积的扩大 2.交通、通讯业的革命 3.南北市场的统一 4.商业组织的创新 5.地区专业分工的发展 6.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31、试述美国争取市场主体平等 的过程。PPT12-5 为了争取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而进行的两次战争。 “独立战争、1812年的战争 32、为什么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 对法国的工业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PPT13-12 (1)小农经济阻碍了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 (2)阻碍大机器生产的发展。 (3)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33、简述俄国工业化的特点。 PPT13-34 第一,政府和外国资本在俄国工 业革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俄国工业革命自始至终受 到农奴制残余势力的影响 第三,俄国的工业化在19世纪 八九十年代表现出生产的高度集中。 第四,由于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 技术、国家的积极干预等原因,尽管 俄国工业革命发生晚,但进程快,由 此也带来了一些列矛盾。 34、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 系。PPT14-9 工业化以来兴起的城市,主要 是工业城市,它对工业化提供了以下 促进作用: (1)城市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化 的费用。 (2)城市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提 供了更多的机会。 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城市化的费用挤占了发展 生产的支出。 (2)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意 味着不充分就业和经济总体生产率 的低下。 (3)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异,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建设费

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 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 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 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 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试题

×××学年度第×学期学业考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 2.通货紧缩 3.欧洲联盟 4.布雷顿森林体系 5.外贸依存度 6.圈地运动 7.OPEC 8.综合商社 9.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1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 二、简述下列各题(任选4题,每题15分,计60分) 1.世界经济中心的历史演变。 2.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及其特征。 3.产业革命的意义。 4.明治维新的意义。 5.当代世界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论述题(任选1题,每题20分,计20分) 1.评东亚模式。 2.论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2000年世界经济专业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滞”指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胀”指通货膨胀严重。滞胀指的是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并存的,存在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实现了充分就业,存在失业就意味着不会有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修改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滞胀的出现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也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重大修正。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面临着严峻挑战,打破了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垄断地位,先后出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和劳工市场的结构特性来解释滞胀,并提出以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等供给管理政策来对付滞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把滞胀归罪于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对国民经济的国家干预。他们认为是国家干预导致了虚假繁荣,是国家干预破坏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因此他们建议减少对经济的国家干预,主张让市场自行调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无管多少流派的经济学,还没有哪一派能深刻认识滞胀,也没有哪一种政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通货紧缩: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